第386章 司馬穰苴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是武廟十哲之一,但他沒有孫武那樣著名的《孫子兵法》立身,也沒有李世積那樣的滅高句麗等國的滔天大功,他更沒有其他武廟十哲們所具有的經典案例,甚至連他的生平記載也寥寥無幾。
但是他卻備受後世的尊崇,每一朝的武廟十哲裏麵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他就是司馬穰(ráng)苴(ju)者,田完之苗裔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這個時期諸侯國林立,相互之間討伐爭霸,也因為這個環境,讓很多人才脫穎而出,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將軍和軍師,比如在後世廣為流傳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主持變法的吳起,幫助越國複國又滅吳的範蠡等等,同時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可以說你要有能力,不管出身如何,不愁沒有表現的舞台。
出生於旁支的司馬穰苴就是這樣一個人。
首先是身世介紹,司馬穰苴是後來人的稱唿,那時候他還是田穰苴,是田完的後人。
這位田完是古代著名的世家鼻祖,他原本姓陳,他是田氏、陳氏、王氏的祖先,這位田完的後人完成了“田氏代齊”的曆史壯舉,他的後人還有王莽這樣篡漢的猛人。
田完本是陳國人,是陳厲公的小兒子,為了躲避陳國的內亂才來到當時更強大的齊國,受到齊桓公的賞識,因為封地在田,被稱為田完。
司馬穰苴就如我們上麵所說的那樣,他其實並不姓司馬,而是姓田,就是後來田氏代齊的田氏家族,但田穰苴出生於旁支,所以在田氏家族中並不受重視,齊國的田氏是一個名門望族,是陳國陳厲公的後代,齊桓公時期,陳國發生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就逃到了齊國,改為田氏,逐漸在齊國紮下根,並逐漸繁榮起來。
田穰苴的出生年月不詳,他的成長經曆也沒有記載,出生於田氏家族,雖然是旁支,但成長的環境應該不錯,從其後期的成就來看,田穰苴應該受到了不錯的教育,至少在軍事方麵是如此。
田穰苴之所以能登上曆史的舞台,齊國大夫晏子功不可沒。
“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原君試之。”
司馬穰苴是被晏嬰推薦給齊景公的,當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齊國被兩國攻擊,節節敗退,急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將軍來力挽狂瀾,扭轉敗局。
齊景公見到他之後,與他“與語兵事,大說之”,跟他談論軍事兵法,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就高興地拜他為將。
接下來的事,和孫武的操作比較像,也是殺人立威,隻是這次殺的是齊景公派來監軍的人。
“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原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
這裏司馬穰苴有點“狡猾”,跟齊景公說的是自己人微言輕,需要君主派個寵臣來“助威”,要找個身份尊貴的人來監軍。
這明顯是有貓膩的,哪個將軍上戰場的時候會專門給自己請個監軍的人來掣肘啊。
聰明人就會猜到這個“監軍”不好當了,有點自知之明的還能去做個托,好好去給司馬穰苴“助威”,結果這個叫莊賈的人拎不清,還覺得自己才是做主的那個人,認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過了和司馬穰苴的約定時間,自己還覺得沒啥大不了的。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何謂相送乎!”
司馬穰苴就問他為什麽遲到,莊賈就說有親戚朋友送別飲酒,所以耽誤了。
司馬穰苴就說了上麵這段話,點出了這次戰事的重要性,嚴厲斥責了他的漫不經心。
更是打算以軍法處置,“當斬”,莊賈這才感到害怕,急忙讓手下去找齊景公救命,可惜時間沒趕上,結果就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三軍之士皆振栗”,起到了立威的作用。這還沒完,後麵還有更絕的。
前麵不是說去跟齊王求救了嗎,齊景公赦免莊賈的使者急急忙忙趕來了,找到司馬穰苴要個說法。
“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
這就是司馬穰苴的硬氣迴複,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了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假節鉞”。
接著還問手下的人,這個使者“馳三軍法何”,聽到又要“當斬”,使者也怕了。
司馬穰苴當然還沒膽大包天到要殺使者,隻是也不能罔顧軍法,所以就“斬其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雖然沒殺使者本人,但給他駕車的這些人就遭殃了。
這麽一套“組合拳”下來,司馬穰苴的“威”是立住了,接著就是要施“恩”:關心那些受傷的士兵,“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和士兵吃一樣的,如此恩威並濟,手下士兵都願意為他賣命,“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
“乃公想起來了,我還以為司馬穰苴是誰呢,聽完了這些事跡之後,才恍然發現原來是田公啊!”劉邦原在自己的軟榻上斜躺著,司馬穰苴,這是何人?
當逐漸聽著聽著之後,劉邦才恍惚發覺原來是這位堪稱兵家老祖宗級別的人物啊。
“世人常說是孫武開創了兵家詭道也這樣的戰術,然而名不見經傳的司馬穰苴他才是真正的兵家祖師啊!”
“常言道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說的就是司馬穰苴啊!”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就是司馬穰苴他所提出來的觀點。
當初王翦滅楚國的時候,六十萬秦軍被一人在外麵待著,嬴政心裏不慌嗎?當然慌啊,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若是因為秦國中樞的影響,最後導致前線指揮失誤了,這個鍋誰來背?司馬穰苴早就分析辯證過來,是在後方指揮前線的人背鍋!
但是他卻備受後世的尊崇,每一朝的武廟十哲裏麵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他就是司馬穰(ráng)苴(ju)者,田完之苗裔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這個時期諸侯國林立,相互之間討伐爭霸,也因為這個環境,讓很多人才脫穎而出,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將軍和軍師,比如在後世廣為流傳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主持變法的吳起,幫助越國複國又滅吳的範蠡等等,同時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可以說你要有能力,不管出身如何,不愁沒有表現的舞台。
出生於旁支的司馬穰苴就是這樣一個人。
首先是身世介紹,司馬穰苴是後來人的稱唿,那時候他還是田穰苴,是田完的後人。
這位田完是古代著名的世家鼻祖,他原本姓陳,他是田氏、陳氏、王氏的祖先,這位田完的後人完成了“田氏代齊”的曆史壯舉,他的後人還有王莽這樣篡漢的猛人。
田完本是陳國人,是陳厲公的小兒子,為了躲避陳國的內亂才來到當時更強大的齊國,受到齊桓公的賞識,因為封地在田,被稱為田完。
司馬穰苴就如我們上麵所說的那樣,他其實並不姓司馬,而是姓田,就是後來田氏代齊的田氏家族,但田穰苴出生於旁支,所以在田氏家族中並不受重視,齊國的田氏是一個名門望族,是陳國陳厲公的後代,齊桓公時期,陳國發生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就逃到了齊國,改為田氏,逐漸在齊國紮下根,並逐漸繁榮起來。
田穰苴的出生年月不詳,他的成長經曆也沒有記載,出生於田氏家族,雖然是旁支,但成長的環境應該不錯,從其後期的成就來看,田穰苴應該受到了不錯的教育,至少在軍事方麵是如此。
田穰苴之所以能登上曆史的舞台,齊國大夫晏子功不可沒。
“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原君試之。”
司馬穰苴是被晏嬰推薦給齊景公的,當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齊國被兩國攻擊,節節敗退,急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將軍來力挽狂瀾,扭轉敗局。
齊景公見到他之後,與他“與語兵事,大說之”,跟他談論軍事兵法,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就高興地拜他為將。
接下來的事,和孫武的操作比較像,也是殺人立威,隻是這次殺的是齊景公派來監軍的人。
“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原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
這裏司馬穰苴有點“狡猾”,跟齊景公說的是自己人微言輕,需要君主派個寵臣來“助威”,要找個身份尊貴的人來監軍。
這明顯是有貓膩的,哪個將軍上戰場的時候會專門給自己請個監軍的人來掣肘啊。
聰明人就會猜到這個“監軍”不好當了,有點自知之明的還能去做個托,好好去給司馬穰苴“助威”,結果這個叫莊賈的人拎不清,還覺得自己才是做主的那個人,認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過了和司馬穰苴的約定時間,自己還覺得沒啥大不了的。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何謂相送乎!”
司馬穰苴就問他為什麽遲到,莊賈就說有親戚朋友送別飲酒,所以耽誤了。
司馬穰苴就說了上麵這段話,點出了這次戰事的重要性,嚴厲斥責了他的漫不經心。
更是打算以軍法處置,“當斬”,莊賈這才感到害怕,急忙讓手下去找齊景公救命,可惜時間沒趕上,結果就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三軍之士皆振栗”,起到了立威的作用。這還沒完,後麵還有更絕的。
前麵不是說去跟齊王求救了嗎,齊景公赦免莊賈的使者急急忙忙趕來了,找到司馬穰苴要個說法。
“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
這就是司馬穰苴的硬氣迴複,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了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假節鉞”。
接著還問手下的人,這個使者“馳三軍法何”,聽到又要“當斬”,使者也怕了。
司馬穰苴當然還沒膽大包天到要殺使者,隻是也不能罔顧軍法,所以就“斬其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雖然沒殺使者本人,但給他駕車的這些人就遭殃了。
這麽一套“組合拳”下來,司馬穰苴的“威”是立住了,接著就是要施“恩”:關心那些受傷的士兵,“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和士兵吃一樣的,如此恩威並濟,手下士兵都願意為他賣命,“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
“乃公想起來了,我還以為司馬穰苴是誰呢,聽完了這些事跡之後,才恍然發現原來是田公啊!”劉邦原在自己的軟榻上斜躺著,司馬穰苴,這是何人?
當逐漸聽著聽著之後,劉邦才恍惚發覺原來是這位堪稱兵家老祖宗級別的人物啊。
“世人常說是孫武開創了兵家詭道也這樣的戰術,然而名不見經傳的司馬穰苴他才是真正的兵家祖師啊!”
“常言道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說的就是司馬穰苴啊!”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就是司馬穰苴他所提出來的觀點。
當初王翦滅楚國的時候,六十萬秦軍被一人在外麵待著,嬴政心裏不慌嗎?當然慌啊,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若是因為秦國中樞的影響,最後導致前線指揮失誤了,這個鍋誰來背?司馬穰苴早就分析辯證過來,是在後方指揮前線的人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