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秦人恨不得食吳起血肉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好景不長,公元前396年,魏文侯五十年,魏文侯去世後,新君魏武侯對吳起沒那麽待見了。
你還別說,你還真別說。燕昭王死後,燕惠王看不慣燕國首席大功臣樂毅,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也處置了主持變法的商鞅。其實也就李悝最幸運了,他變法的時候,魏文侯還活著,他死的時候魏文侯也活著,他死之後,魏文侯又找到了吳起。
嗯,吳起這個人一生跑了很多國家當官,不得不說他也是時運不濟,一直沒有遇見一位能欣賞他並且活到他去世之後才駕崩的君主。
約在公元前387年,大概魏武侯九年的前後,吳起遭王錯讒害,受到魏武侯的猜疑。
吳起一看,這地方待不下去了,心道: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便拍拍屁股就跑到了楚國。
楚國當時是楚悼王在位,他也正想變革圖強。楚悼王看到吳起來了,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樣,一年後就任命吳起為令尹。
擔任令尹後,吳起也沒客氣,大刀闊斧地就開始了變法。他削減貴族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軍事訓練,把楚國上下折騰得熱火朝天。
這一番變法下來,楚國果然強大了不少,南平百越,北並陳蔡,還能跟魏國、趙國這些大國叫板。可吳起這變法,把貴族們的利益都給動了,史稱貴人“皆甚苦之”,他們對吳起那是恨得牙根癢癢。】
“人生在世,美人金錢皆是外物,隻有本事才是自己的!”戰國時期,已經離開了魏國的吳起正在準備前往自己的下一站,楚國。
楚國換了一位新君,聽聞他對於自己國家的現狀很不滿意,想要學習各國變法來改變楚國的現狀以此讓楚國變強,吳起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自然便把自己的下一站定到了楚國。
雖然他來此之前很多人勸說自己,楚國那種貴族根深蒂固且關係盤根錯雜的國家變法太難了,但是吳起一點也沒有畏懼。
在他看來,隻要楚王信任他,憑借他的三尺劍何事斬不了?
“老夫有著這一身的本領,在這當今的亂世之中,怎麽會缺少了立身之處呢?”
“魏國失去了老夫之後,還能繼續維持現在的體麵嗎?”
【公元前 381 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悼王去世了。
那些貴族們可算等到機會了,他們拿著弓箭就衝向吳起。
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邊躲著。可那些貴族們殺紅了眼,亂箭齊發,吳起被射死了,就連楚悼王的屍體也被射中了。
按照楚國法律的規定,“麗兵於王屍者”,將被誅滅三族。
所以後來楚肅王即位,把那些射中楚悼王屍體的貴族都給收拾了。
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吳起死後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這是吳起最後一次使用謀略,死後也為自己報了仇。《呂氏春秋》認為:“吳起之智可謂捷矣。”
吳起這一輩子,在魯、魏、楚三國都搞出了大動靜,軍事上厲害得像個戰神,政治上搞變法也有模有樣。
但他這人太有棱角,性格太剛猛,走到哪兒都得罪人,最後落得個被亂箭射死的下場。不過他的故事,卻像一部超級精彩的電影,一直流傳到現在,讓後人對他是又佩服又歎息。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還寫了本《吳子兵法》,跟孫武的《孫子兵法》並稱,那在軍事界可都是響當當的“教科書”。
《韓非子·問田》裏麵說道:“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
其實楚國還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到了沒救的地步了,他的國內貴族關係不但盤根錯雜,已經到了互相打死結的地步了,大大小小的貴族盤踞在楚國的各地,底層勞動人民受製於自己的家主,國家無可征之稅、軍隊無可用之兵,看似偌大的地盤其實內裏虛的很。
吳起失敗了,後來出身楚國的屈原也失敗了,但凡想要改變楚國現狀的人都失敗了。
後世將《吳子》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北宋時期將《吳子》列入《武經七書》中。
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結合起來,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
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起更重視政治教化,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
吳起還從戰爭起因上將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主張對戰爭要采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
關於吳起創立的魏武卒,有學者認為,是華夏最早的、從應征人員中選募常備兵的兵役製度。其成員全部經過嚴格的考試和選拔。
合格的標準是:身穿全副甲胄,攜帶戈、劍、弩、欠和三日口糧,從拂曉到中午,必須行軍百裏。錄取後按照各人的特點進行編組。
例如將“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等。這樣編隊,有利於根據戰術需要部署部隊。
在各隊編組上,他也主張量材使用,按士卒具體情況分配戰鬥任務,例如使“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等。
同時還吸取了管仲組軍的精神,注意“鄉裏相比,什伍相保”,使同鄉鄰居之人編在同一隊、伍之中,以利於互相幫助和互相擔保。
凡入選的士卒,享受特殊待遇,不但免去全家賦稅,而且還另行分配土地房屋。魏“武卒”被認為是“華夏古代戰爭史上第一支具有職業化和專業性質的部隊”。】
大唐,甘露殿內。
杜如晦蹙眉良久,悠悠一歎道:“哎!除了秦國那種邊遠之國,以吳起剛毅的性格來主持國政的話,我還真想不到其他哪些國家會容忍的下去他呢?”
吳起的性格注定是要得罪很多人的,但是吳起真正成名的魏國當時還是魏國最賢明的、也是戰國時期最賢明的幾個君王之一的魏文侯在位,所以吳起不會被貴族報複,也不會讓國君懷恨。
楚悼王自然也不錯,他看上了吳起的本事,並且大膽的任用了他,但是楚悼王死後呢?
可憐吳起生命的最後一段歲月都在為楚國操勞,最後卻落得了一個身死的下場。
人家張儀好歹最後也是被秦武王好吃好喝的給好送走了,至於商鞅,嗯,沒辦法,秦惠文王不想殺他都救不了,性格缺陷給他帶來的敵人太多了,救不了!
杜如晦此話說罷,房玄齡又道:“但是秦國也不會待見吳起啊!”
“魏國和秦國的河西之戰那可是對於秦國而言的血海深仇啊!”
河西之戰,一戰讓秦獻公和秦國諸多貴族要麽身死要麽重疾纏身不治而亡,最後不但秦國失去了大片的土地、士卒,還失去了國內一幹官僚。
秦孝公的故事很勵誌,因為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基的,帶著秦國國人的血海深仇登基的,帶著不把秦國變強雪恥魏國河西之戰不罷休的誌向登基的。
“吳起要是到秦國去,估計當天就會被秦人抓到太廟去告慰先祖咯!”
你還別說,你還真別說。燕昭王死後,燕惠王看不慣燕國首席大功臣樂毅,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也處置了主持變法的商鞅。其實也就李悝最幸運了,他變法的時候,魏文侯還活著,他死的時候魏文侯也活著,他死之後,魏文侯又找到了吳起。
嗯,吳起這個人一生跑了很多國家當官,不得不說他也是時運不濟,一直沒有遇見一位能欣賞他並且活到他去世之後才駕崩的君主。
約在公元前387年,大概魏武侯九年的前後,吳起遭王錯讒害,受到魏武侯的猜疑。
吳起一看,這地方待不下去了,心道: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便拍拍屁股就跑到了楚國。
楚國當時是楚悼王在位,他也正想變革圖強。楚悼王看到吳起來了,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樣,一年後就任命吳起為令尹。
擔任令尹後,吳起也沒客氣,大刀闊斧地就開始了變法。他削減貴族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軍事訓練,把楚國上下折騰得熱火朝天。
這一番變法下來,楚國果然強大了不少,南平百越,北並陳蔡,還能跟魏國、趙國這些大國叫板。可吳起這變法,把貴族們的利益都給動了,史稱貴人“皆甚苦之”,他們對吳起那是恨得牙根癢癢。】
“人生在世,美人金錢皆是外物,隻有本事才是自己的!”戰國時期,已經離開了魏國的吳起正在準備前往自己的下一站,楚國。
楚國換了一位新君,聽聞他對於自己國家的現狀很不滿意,想要學習各國變法來改變楚國的現狀以此讓楚國變強,吳起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自然便把自己的下一站定到了楚國。
雖然他來此之前很多人勸說自己,楚國那種貴族根深蒂固且關係盤根錯雜的國家變法太難了,但是吳起一點也沒有畏懼。
在他看來,隻要楚王信任他,憑借他的三尺劍何事斬不了?
“老夫有著這一身的本領,在這當今的亂世之中,怎麽會缺少了立身之處呢?”
“魏國失去了老夫之後,還能繼續維持現在的體麵嗎?”
【公元前 381 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悼王去世了。
那些貴族們可算等到機會了,他們拿著弓箭就衝向吳起。
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邊躲著。可那些貴族們殺紅了眼,亂箭齊發,吳起被射死了,就連楚悼王的屍體也被射中了。
按照楚國法律的規定,“麗兵於王屍者”,將被誅滅三族。
所以後來楚肅王即位,把那些射中楚悼王屍體的貴族都給收拾了。
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吳起死後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這是吳起最後一次使用謀略,死後也為自己報了仇。《呂氏春秋》認為:“吳起之智可謂捷矣。”
吳起這一輩子,在魯、魏、楚三國都搞出了大動靜,軍事上厲害得像個戰神,政治上搞變法也有模有樣。
但他這人太有棱角,性格太剛猛,走到哪兒都得罪人,最後落得個被亂箭射死的下場。不過他的故事,卻像一部超級精彩的電影,一直流傳到現在,讓後人對他是又佩服又歎息。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還寫了本《吳子兵法》,跟孫武的《孫子兵法》並稱,那在軍事界可都是響當當的“教科書”。
《韓非子·問田》裏麵說道:“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
其實楚國還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到了沒救的地步了,他的國內貴族關係不但盤根錯雜,已經到了互相打死結的地步了,大大小小的貴族盤踞在楚國的各地,底層勞動人民受製於自己的家主,國家無可征之稅、軍隊無可用之兵,看似偌大的地盤其實內裏虛的很。
吳起失敗了,後來出身楚國的屈原也失敗了,但凡想要改變楚國現狀的人都失敗了。
後世將《吳子》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北宋時期將《吳子》列入《武經七書》中。
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結合起來,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
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起更重視政治教化,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
吳起還從戰爭起因上將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主張對戰爭要采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
關於吳起創立的魏武卒,有學者認為,是華夏最早的、從應征人員中選募常備兵的兵役製度。其成員全部經過嚴格的考試和選拔。
合格的標準是:身穿全副甲胄,攜帶戈、劍、弩、欠和三日口糧,從拂曉到中午,必須行軍百裏。錄取後按照各人的特點進行編組。
例如將“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等。這樣編隊,有利於根據戰術需要部署部隊。
在各隊編組上,他也主張量材使用,按士卒具體情況分配戰鬥任務,例如使“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等。
同時還吸取了管仲組軍的精神,注意“鄉裏相比,什伍相保”,使同鄉鄰居之人編在同一隊、伍之中,以利於互相幫助和互相擔保。
凡入選的士卒,享受特殊待遇,不但免去全家賦稅,而且還另行分配土地房屋。魏“武卒”被認為是“華夏古代戰爭史上第一支具有職業化和專業性質的部隊”。】
大唐,甘露殿內。
杜如晦蹙眉良久,悠悠一歎道:“哎!除了秦國那種邊遠之國,以吳起剛毅的性格來主持國政的話,我還真想不到其他哪些國家會容忍的下去他呢?”
吳起的性格注定是要得罪很多人的,但是吳起真正成名的魏國當時還是魏國最賢明的、也是戰國時期最賢明的幾個君王之一的魏文侯在位,所以吳起不會被貴族報複,也不會讓國君懷恨。
楚悼王自然也不錯,他看上了吳起的本事,並且大膽的任用了他,但是楚悼王死後呢?
可憐吳起生命的最後一段歲月都在為楚國操勞,最後卻落得了一個身死的下場。
人家張儀好歹最後也是被秦武王好吃好喝的給好送走了,至於商鞅,嗯,沒辦法,秦惠文王不想殺他都救不了,性格缺陷給他帶來的敵人太多了,救不了!
杜如晦此話說罷,房玄齡又道:“但是秦國也不會待見吳起啊!”
“魏國和秦國的河西之戰那可是對於秦國而言的血海深仇啊!”
河西之戰,一戰讓秦獻公和秦國諸多貴族要麽身死要麽重疾纏身不治而亡,最後不但秦國失去了大片的土地、士卒,還失去了國內一幹官僚。
秦孝公的故事很勵誌,因為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基的,帶著秦國國人的血海深仇登基的,帶著不把秦國變強雪恥魏國河西之戰不罷休的誌向登基的。
“吳起要是到秦國去,估計當天就會被秦人抓到太廟去告慰先祖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