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未能崛起的馬服子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縱觀長平之戰,秦趙兩軍在前線都是奮力廝殺,浴血奮戰,都可稱得上是天下勁卒,但是趙國的失敗原因卻是多方麵的。
首先,趙軍的精銳主力乃是飄忽如風的騎兵部隊,但是上黨地區,群山疊起,險峰環繞,趙軍飛騎在山地地形中完全無法展開,而趙軍的步卒在麵對秦軍步兵時明顯實力弗如,而秦國則早已經建立起完備的重裝步兵體係,正是秦軍之長攻趙軍之短。
此外,趙國的整體國力比秦國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曆史記載,趙國在長平大戰期間多次向齊國、楚國、魏國借糧的記載,趙國對於這場長期的消耗戰明顯是難以應付的,再看秦國,秦國擁有關中和巴蜀兩處大糧倉,是整個戰國經濟實力最發達的國家,並無作戰無糧的隱患。
此外,本應該同趙國合力抗秦的其他國家此時卻全都是騎牆觀望,甚至,兩麵討好,誠如唐朝杜牧之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滅六國者六國也!”孔明搖著羽扇說道:“六國隻顧著自保不敢觸犯秦國,所以六國最後被秦國逐一殲滅,最後天下也落到了秦國的手裏。”
“這不是正和我們與孫吳之間麵對北方的曹操一樣的情況嗎?”
“我們兩家單獨一家的實力都難以抗衡雄踞中夏菁華的曹操,所以孫劉聯軍必須是穩固的!”
龐統接著諸葛亮的話,不屑的說道:“但江東一群鼠輩,他們在天幕的曆史裏已經證明了那是一群沒有眼光的鼠輩罷了!”
“孫吳,不過是又一個六國而已!”
【再看秦趙兩軍的統帥,秦國主帥,是早已成名的武安君白起,早已經是攪擾天下的赫赫戰將。
趙軍的第一任主帥,廉頗雖已勇氣聞於諸侯,但是卻在堅守作戰中接連失利,第二任主帥趙括在白起麵前雖然稍顯稚嫩,但是仍能從容應對。
而且在趙括身亡後,趙軍立刻兵消瓦解,淪為羔羊。
那麽這位趙括少將軍究竟是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白麵將軍呢?
說趙括隻會紙上談兵是片麵的。
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所以常常跟隨父親在軍中曆練,趙括熟讀兵書,故常有獨到見解,當年秦趙兩軍的閼與之戰,趙軍之所以大勝便有趙括和許曆的出謀劃策之功。
而在趙軍攻齊國麥丘之時,趙括巧用攻心計策,優待齊軍俘虜,動搖齊軍,並且大肆把糧食甩入被圍的麥丘城中,最後麥丘誠士氣大亂,民眾和下層軍官殺了齊軍主將主動獻城,這兩場戰役都能看出來,趙括是有不錯的軍事才能的。
而在趙奢死後,趙括繼承了他老爹趙奢的爵位,並被趙王欽封為馬服子,這是得到軍中將領一致支持的,所以說這顯然不會是一個紈絝子弟能夠得到的信任。
而從趙括整個長平之戰的戰役指揮來看,首先他想盡快決戰的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的,因為如果再繼續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將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這是當時最現實的情況。長痛等死不如絕地一擊!
並且趙括所有計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轍,都希望以偏師迂迴,之後進行包抄合圍,隻是趙軍實力稍弱,並未成功。
而趙括在大軍遭到合圍之時,仍然能夠讓已經斷糧的趙軍四十六天內保持旺盛戰鬥力,始終突圍作戰,這也不是一個庸才可以做到的。
說到這裏,我們近代在翻拍這段時期的一部電視劇裏麵,在這裏編劇便借著劇中白起之口對趙括的評價: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
說到底了還是那句老話,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而不應簡單寄托於一個絕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個智計百出的絕代天才,發展才是硬道理。
大多數時候,事物的成敗並非是單單一人能左右的,天時地利人和,戰爭也是。
隻不過成王敗寇,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秦朝鹹陽宮。
“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也想碰瓷我大秦的百勝將軍武安君嗎?”嬴政倒覺得天幕的此番分析有為趙括這個敗軍之將開脫的嫌疑,他有些不屑的冷笑道:
“無論如何,趙括喪盡了趙國的四十五萬大軍已是定局和結局了,趙國的滅國和失敗也是寫在了曆史中了。”
“縱然趙括這人有兵家上的潛力,但他在白起將軍的麵前,沒有還手之力,也不會有日後的成長了。”
趙國已經是埋進曆史塵埃裏的國家了,而大秦卻依然安在。
......
“若是按照天幕的分析來看,這個趙括還是有些本事的啊!”漢武帝劉徹一副恍然的模樣,他看向自己的心腹愛將衛青道:“仲卿,若是讓你來,能反敗為勝嗎?”
衛青拱手苦笑道:“陛下,臣的本事如何和白起那等絕世神將相比?”
“且不要說帶領騎兵在山地對抗步兵啊!秦軍的軍種在長平之戰裏本就有優勢所在,趙軍在先天上就吃了大虧啊!”
“是啊!”劉徹感慨著說道:“趙括能夠在種種的絕境之下堅持了這麽多天,已經證明了他的本事並不是‘紙上談兵’那樣的粗淺了!”
“隻可惜時運不在他這邊,天命也沒有眷顧趙國!”
首先,趙軍的精銳主力乃是飄忽如風的騎兵部隊,但是上黨地區,群山疊起,險峰環繞,趙軍飛騎在山地地形中完全無法展開,而趙軍的步卒在麵對秦軍步兵時明顯實力弗如,而秦國則早已經建立起完備的重裝步兵體係,正是秦軍之長攻趙軍之短。
此外,趙國的整體國力比秦國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曆史記載,趙國在長平大戰期間多次向齊國、楚國、魏國借糧的記載,趙國對於這場長期的消耗戰明顯是難以應付的,再看秦國,秦國擁有關中和巴蜀兩處大糧倉,是整個戰國經濟實力最發達的國家,並無作戰無糧的隱患。
此外,本應該同趙國合力抗秦的其他國家此時卻全都是騎牆觀望,甚至,兩麵討好,誠如唐朝杜牧之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滅六國者六國也!”孔明搖著羽扇說道:“六國隻顧著自保不敢觸犯秦國,所以六國最後被秦國逐一殲滅,最後天下也落到了秦國的手裏。”
“這不是正和我們與孫吳之間麵對北方的曹操一樣的情況嗎?”
“我們兩家單獨一家的實力都難以抗衡雄踞中夏菁華的曹操,所以孫劉聯軍必須是穩固的!”
龐統接著諸葛亮的話,不屑的說道:“但江東一群鼠輩,他們在天幕的曆史裏已經證明了那是一群沒有眼光的鼠輩罷了!”
“孫吳,不過是又一個六國而已!”
【再看秦趙兩軍的統帥,秦國主帥,是早已成名的武安君白起,早已經是攪擾天下的赫赫戰將。
趙軍的第一任主帥,廉頗雖已勇氣聞於諸侯,但是卻在堅守作戰中接連失利,第二任主帥趙括在白起麵前雖然稍顯稚嫩,但是仍能從容應對。
而且在趙括身亡後,趙軍立刻兵消瓦解,淪為羔羊。
那麽這位趙括少將軍究竟是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白麵將軍呢?
說趙括隻會紙上談兵是片麵的。
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所以常常跟隨父親在軍中曆練,趙括熟讀兵書,故常有獨到見解,當年秦趙兩軍的閼與之戰,趙軍之所以大勝便有趙括和許曆的出謀劃策之功。
而在趙軍攻齊國麥丘之時,趙括巧用攻心計策,優待齊軍俘虜,動搖齊軍,並且大肆把糧食甩入被圍的麥丘城中,最後麥丘誠士氣大亂,民眾和下層軍官殺了齊軍主將主動獻城,這兩場戰役都能看出來,趙括是有不錯的軍事才能的。
而在趙奢死後,趙括繼承了他老爹趙奢的爵位,並被趙王欽封為馬服子,這是得到軍中將領一致支持的,所以說這顯然不會是一個紈絝子弟能夠得到的信任。
而從趙括整個長平之戰的戰役指揮來看,首先他想盡快決戰的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的,因為如果再繼續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將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這是當時最現實的情況。長痛等死不如絕地一擊!
並且趙括所有計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轍,都希望以偏師迂迴,之後進行包抄合圍,隻是趙軍實力稍弱,並未成功。
而趙括在大軍遭到合圍之時,仍然能夠讓已經斷糧的趙軍四十六天內保持旺盛戰鬥力,始終突圍作戰,這也不是一個庸才可以做到的。
說到這裏,我們近代在翻拍這段時期的一部電視劇裏麵,在這裏編劇便借著劇中白起之口對趙括的評價: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
說到底了還是那句老話,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而不應簡單寄托於一個絕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個智計百出的絕代天才,發展才是硬道理。
大多數時候,事物的成敗並非是單單一人能左右的,天時地利人和,戰爭也是。
隻不過成王敗寇,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秦朝鹹陽宮。
“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也想碰瓷我大秦的百勝將軍武安君嗎?”嬴政倒覺得天幕的此番分析有為趙括這個敗軍之將開脫的嫌疑,他有些不屑的冷笑道:
“無論如何,趙括喪盡了趙國的四十五萬大軍已是定局和結局了,趙國的滅國和失敗也是寫在了曆史中了。”
“縱然趙括這人有兵家上的潛力,但他在白起將軍的麵前,沒有還手之力,也不會有日後的成長了。”
趙國已經是埋進曆史塵埃裏的國家了,而大秦卻依然安在。
......
“若是按照天幕的分析來看,這個趙括還是有些本事的啊!”漢武帝劉徹一副恍然的模樣,他看向自己的心腹愛將衛青道:“仲卿,若是讓你來,能反敗為勝嗎?”
衛青拱手苦笑道:“陛下,臣的本事如何和白起那等絕世神將相比?”
“且不要說帶領騎兵在山地對抗步兵啊!秦軍的軍種在長平之戰裏本就有優勢所在,趙軍在先天上就吃了大虧啊!”
“是啊!”劉徹感慨著說道:“趙括能夠在種種的絕境之下堅持了這麽多天,已經證明了他的本事並不是‘紙上談兵’那樣的粗淺了!”
“隻可惜時運不在他這邊,天命也沒有眷顧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