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悲情公孫起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平之戰,充分展現了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
但在戰後,白起麵對四十萬趙軍降卒,陷入了兩難抉擇。如此龐大的俘虜數目如何處置實在不是一件易事。
從軍事戰略角度考慮,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道路上的強勁對手,這四十萬降卒若放迴趙國,日後必將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可若將他們全部殺害,無疑會背上千古罵名。
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白起最終做出了那個震驚世人的決定 —— 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這一決定,讓趙國舉國上下悲痛欲絕,也讓白起成為了趙國乃至東方各國人民心中的惡魔。
長平之戰的慘烈程度,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極為罕見,它不僅改變了秦趙兩國的實力對比,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秦國則憑借這場勝利,進一步鞏固了在戰國七雄中的霸主地位,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趙國。然而,秦國曆經長期戰爭,國力損耗巨大,需要時間休養生息。
同時,趙國向魏、楚兩國求救,兩國組成聯軍,準備救援趙國。
公元前259年,趙王秘密派遣著名縱橫家蘇秦之弟蘇代前往鹹陽,與白起素來有間隙的秦相範雎進行密談。
蘇代對範雎說:“如果白起乘勝滅掉趙國,他必定會被封為三公之一,你願意屈居他之下嗎?”
蘇代接著說:“上黨百姓寧願歸附趙國,也不願向秦國投降,這表明天下百姓並不願意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消滅了趙國,趙人會投奔燕國、齊國或魏國,到那時秦國又能得到什麽好處呢?與其等待這樣的局麵,不如現在就讓趙國割地求和,秦國不僅可以獲得城池,還能避免對您造成威脅。”
範雎聽後確實心動了,於是他上書勸說秦昭王與敵和談。
秦昭王采納了範雎的建議,決定撤迴軍隊,並同意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要求,割讓韓國的垣雍及趙國的六座城池給秦國。
白起對此極為不滿,在他看來,這是滅亡趙國的絕佳時機,一旦錯過,再想滅趙就難上加難。】
站在未央宮裏河西的沙盤前,漢武帝劉徹的思緒從漢軍和匈奴大戰的形勢上轉迴。
“秦昭襄王聰明了一輩子,到了最後這關鍵的節點上卻老糊塗了啊!”漢武帝劉徹歎道,“早在《左傳》裏麵,曹劌就曾對魯國國君說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道理!”
“秦國在可以一鼓作氣拿下趙國的時候選擇了握手言和,鳴金收兵!”
“所以,秦昭襄王錯過了自己滅趙最好的時機!”漢武帝的眼眸深邃,他再次將自己的目光望向沙盤裏,那顯示著匈奴所盤踞的地方。
“朕絕對不會給匈奴這樣的機會!漢軍必須再大勝之後乘勝追擊,一鼓作氣!”
“秦昭襄王再想要伐趙,麵對的是諸國的支援和趙國上下誓死扞衛的士氣,難!難!難啊!”
【此後,秦昭襄王再次命令白起攻打趙國,白起卻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出征。秦昭襄王多次派人催促,白起始終不為所動。
範雎親自前往勸說,白起依舊堅持己見。白起與秦昭襄王、範雎之間的矛盾,就此逐漸加深。
一年後,秦昭王再次打算征伐趙國,命令白起率軍出征。
然而,白起卻拒絕了這一命令,對秦昭王說道:
“邯鄲的攻克極為困難,各國援軍已經紛紛趕往趙國,他們對秦國懷有深刻的怨恨。雖然長平之戰趙軍損失了40萬,但秦軍也損傷過半。如今國庫空虛,如果我們繼續遠征他國,趙國與各國援軍的內外夾擊下,我軍必定會失敗。”
秦昭王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完全不聽勸阻,派遣了五位大夫王陵進攻趙國,結果遭遇了慘敗。
由於白起拒絕掛帥,秦昭襄王改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可王陵在邯鄲城下遭到趙軍頑強抵抗,秦軍損失慘重。秦昭襄王無奈之下,再次強令白起出征。
白起仍然拒絕,他向秦昭襄王分析當前局勢,指出此時攻打邯鄲,秦軍必敗無疑。
但秦昭襄王不聽勸告,執意讓白起出征。白起堅決稱病不起,秦昭襄王大怒,將白起貶為士卒,逐出鹹陽。
白起離開鹹陽途中,秦昭襄王與範雎商議,認為白起心懷怨恨,留著終是隱患,於是派人賜劍給白起,令其自殺。
性情剛烈的他隨即引劍自剄,自刎前說道:“我到底犯了什麽滔天大罪,竟落得如此下場?”
白起沉默了許久,終於歎息道:“我的死本是應得的。長平之戰時,數十萬投降的士兵被我欺騙並全部活埋,這已是死罪。”說完,他將劍對準了自己。
最終,這位戰功赫赫的一代戰神,自刎而亡,結束了充滿傳奇色彩卻又無比悲壯的一生。
白起被賜死後,秦國百姓普遍認為這是一場冤案,因此他的墓地香火不斷。對於白起的死,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秦昭王的刻薄寡恩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範雎的讒言所害。
白起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爭議。他的軍事才能,在戰國時期無人能及,為秦國的崛起和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秦人的眼裏,白起是秦國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的“戰神”,然而在後世人們的眼中,白起更多地被視為一個“殺神”的形象。
無論哪種觀點,白起的軍事才華都是無與倫比的。秦國最終實現了統一天下,這離不開白起數十年來浴血奮戰的巨大貢獻。
唐玄宗李隆基為了祭祀曆代名將,建立了武廟。除了主祭薑太公和副祭張良外,他還設立了武廟十哲,其中白起被列為十哲之首。
他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寶貴財富。
然而,他在長平之戰中坑殺降卒的行為,卻讓他飽受詬病。白起的悲劇結局,既是他個人性格與命運的悲劇,也是那個殘酷時代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他的故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以及人性在權力與利益麵前的掙紮。
白起雖已逝去兩千多年,但他的名字,永遠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不斷研究、探討的對象。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生動地展現了戰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英雄豪傑的壯誌豪情。】
但在戰後,白起麵對四十萬趙軍降卒,陷入了兩難抉擇。如此龐大的俘虜數目如何處置實在不是一件易事。
從軍事戰略角度考慮,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道路上的強勁對手,這四十萬降卒若放迴趙國,日後必將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可若將他們全部殺害,無疑會背上千古罵名。
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白起最終做出了那個震驚世人的決定 —— 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這一決定,讓趙國舉國上下悲痛欲絕,也讓白起成為了趙國乃至東方各國人民心中的惡魔。
長平之戰的慘烈程度,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極為罕見,它不僅改變了秦趙兩國的實力對比,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秦國則憑借這場勝利,進一步鞏固了在戰國七雄中的霸主地位,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趙國。然而,秦國曆經長期戰爭,國力損耗巨大,需要時間休養生息。
同時,趙國向魏、楚兩國求救,兩國組成聯軍,準備救援趙國。
公元前259年,趙王秘密派遣著名縱橫家蘇秦之弟蘇代前往鹹陽,與白起素來有間隙的秦相範雎進行密談。
蘇代對範雎說:“如果白起乘勝滅掉趙國,他必定會被封為三公之一,你願意屈居他之下嗎?”
蘇代接著說:“上黨百姓寧願歸附趙國,也不願向秦國投降,這表明天下百姓並不願意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消滅了趙國,趙人會投奔燕國、齊國或魏國,到那時秦國又能得到什麽好處呢?與其等待這樣的局麵,不如現在就讓趙國割地求和,秦國不僅可以獲得城池,還能避免對您造成威脅。”
範雎聽後確實心動了,於是他上書勸說秦昭王與敵和談。
秦昭王采納了範雎的建議,決定撤迴軍隊,並同意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要求,割讓韓國的垣雍及趙國的六座城池給秦國。
白起對此極為不滿,在他看來,這是滅亡趙國的絕佳時機,一旦錯過,再想滅趙就難上加難。】
站在未央宮裏河西的沙盤前,漢武帝劉徹的思緒從漢軍和匈奴大戰的形勢上轉迴。
“秦昭襄王聰明了一輩子,到了最後這關鍵的節點上卻老糊塗了啊!”漢武帝劉徹歎道,“早在《左傳》裏麵,曹劌就曾對魯國國君說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道理!”
“秦國在可以一鼓作氣拿下趙國的時候選擇了握手言和,鳴金收兵!”
“所以,秦昭襄王錯過了自己滅趙最好的時機!”漢武帝的眼眸深邃,他再次將自己的目光望向沙盤裏,那顯示著匈奴所盤踞的地方。
“朕絕對不會給匈奴這樣的機會!漢軍必須再大勝之後乘勝追擊,一鼓作氣!”
“秦昭襄王再想要伐趙,麵對的是諸國的支援和趙國上下誓死扞衛的士氣,難!難!難啊!”
【此後,秦昭襄王再次命令白起攻打趙國,白起卻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出征。秦昭襄王多次派人催促,白起始終不為所動。
範雎親自前往勸說,白起依舊堅持己見。白起與秦昭襄王、範雎之間的矛盾,就此逐漸加深。
一年後,秦昭王再次打算征伐趙國,命令白起率軍出征。
然而,白起卻拒絕了這一命令,對秦昭王說道:
“邯鄲的攻克極為困難,各國援軍已經紛紛趕往趙國,他們對秦國懷有深刻的怨恨。雖然長平之戰趙軍損失了40萬,但秦軍也損傷過半。如今國庫空虛,如果我們繼續遠征他國,趙國與各國援軍的內外夾擊下,我軍必定會失敗。”
秦昭王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完全不聽勸阻,派遣了五位大夫王陵進攻趙國,結果遭遇了慘敗。
由於白起拒絕掛帥,秦昭襄王改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可王陵在邯鄲城下遭到趙軍頑強抵抗,秦軍損失慘重。秦昭襄王無奈之下,再次強令白起出征。
白起仍然拒絕,他向秦昭襄王分析當前局勢,指出此時攻打邯鄲,秦軍必敗無疑。
但秦昭襄王不聽勸告,執意讓白起出征。白起堅決稱病不起,秦昭襄王大怒,將白起貶為士卒,逐出鹹陽。
白起離開鹹陽途中,秦昭襄王與範雎商議,認為白起心懷怨恨,留著終是隱患,於是派人賜劍給白起,令其自殺。
性情剛烈的他隨即引劍自剄,自刎前說道:“我到底犯了什麽滔天大罪,竟落得如此下場?”
白起沉默了許久,終於歎息道:“我的死本是應得的。長平之戰時,數十萬投降的士兵被我欺騙並全部活埋,這已是死罪。”說完,他將劍對準了自己。
最終,這位戰功赫赫的一代戰神,自刎而亡,結束了充滿傳奇色彩卻又無比悲壯的一生。
白起被賜死後,秦國百姓普遍認為這是一場冤案,因此他的墓地香火不斷。對於白起的死,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秦昭王的刻薄寡恩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範雎的讒言所害。
白起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爭議。他的軍事才能,在戰國時期無人能及,為秦國的崛起和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秦人的眼裏,白起是秦國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的“戰神”,然而在後世人們的眼中,白起更多地被視為一個“殺神”的形象。
無論哪種觀點,白起的軍事才華都是無與倫比的。秦國最終實現了統一天下,這離不開白起數十年來浴血奮戰的巨大貢獻。
唐玄宗李隆基為了祭祀曆代名將,建立了武廟。除了主祭薑太公和副祭張良外,他還設立了武廟十哲,其中白起被列為十哲之首。
他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寶貴財富。
然而,他在長平之戰中坑殺降卒的行為,卻讓他飽受詬病。白起的悲劇結局,既是他個人性格與命運的悲劇,也是那個殘酷時代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他的故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以及人性在權力與利益麵前的掙紮。
白起雖已逝去兩千多年,但他的名字,永遠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不斷研究、探討的對象。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生動地展現了戰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英雄豪傑的壯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