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潮不由感慨道:“不愧是千年古都,底蘊深厚啊。就是可惜司馬光那些老匹夫,把這裏當成了老巢。現在到處都有股著酸腐氣,讓人作嘔。”
扈三娘皺著好看的眉頭,有些不滿道:“又說些人家聽不懂的怪話。”
“嗬嗬嗬,沒關係。總有一日為夫會用科學的鐵拳,將他們全都送進亂葬崗。什麽狗屁的萬物皆是一理,還有什麽存天理滅人欲。這些老廢物,除了捧皇帝臭腳,奴役百姓,啥都不會。”
一頭白發的秦孝傑正跟在二人身後,他本就隻是受些皮外傷。經過幾日休養,已然痊愈。
聽到沈潮和扈三娘的對話,死寂的麵容動了動。
皺眉問道:“那沈兄是很支持新黨嘍?”
沈潮迴頭看了他一眼,迴過身道:“都是螺螄殼裏做道場,什麽新黨舊黨。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咱們這片土地上的精英,就喜歡研究些心性、倫理、道德等等。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已經一千年了,這個社會也沒太大的進步。思想,技術,眼界,都沒什麽長進。以後等你跟我迴了莊子,看看什麽是新生的力量。”
“嗬嗬嗬,沈兄口氣真是大啊,我倒很想看看了。”
秦孝傑淡淡笑道。
“這世間有許多像你這樣遭遇的人,而造成這些的原因,正是你們一直堅持的規則。你身為儒生,自然要信奉忠君。做人做事要遵循禮法,而讓你變成今天這樣的,不正是這些嗎?”
秦孝傑眉頭更緊了,不再言語,也不知道再想些什麽。
新舊黨爭已經數十年,作為新黨領袖的蔡京,早已將舊黨打壓的幾近消亡。
全天下有些見識的人都知道,洛陽城正是那些昔日名聲顯赫的舊黨大本營。
什麽二程,司馬光,歐陽修,文彥博等等。都在這裏或是定居,或是著書立說。
沈潮將負責西京商貿的掌櫃叫到身邊,叮囑道:“這裏的頑固思想根深蒂固,豪門大族也頗多。是我們新文學,新思想最難打下的陣地。日後你要多開幾間書坊,經常的搞搞宣傳,還有優惠活動什麽的。重點關注那些認可我們,具有反抗思想的文人。”
掌櫃神色認真的點點頭,“放心吧官人,小人一定盡心竭力完成任務。”
這名掌櫃是沈潮培養數月,最為看重的幾人之一。
幾人入住了城東南最高檔的一家客棧,這是和扈平五人商量好的,方便兩方匯合。
第二日沈潮一如既往的和牙人選房,迴到客棧時,正瞧見扈平正在一樓吃飯。
同桌的還有一家老小,其中一人身材異常魁梧。
沈潮眼睛一亮,心想難道自己找的就是此人?
見沈潮一行人進入,扈平立馬起身相迎。
抱拳道:“官人,幸不辱命,已順利完成任務。”
“很好。”沈潮點點頭表示滿意。
眾人來到飯桌處,那一家人都全起身,看向沈潮幾人。
隻見對方除了那名壯漢,還有一老人,外加一對母女。
扈平將雙方做了介紹,沈潮對壯漢熱情道:“久聞牛壯士力大無窮,這才起了結交之心,今日一見果然非同凡人。”
牛皋是個性格爽朗還有些童心之人,憨笑道:“俺是有把子力氣,官人既然瞧得上,以後俺就跟著你了。扈兄弟說你每月能給俺二十貫,可是當真?”
對於這個能獨當一方的大將,此刻表現的率真耿直,沈潮很是喜歡其性格。
“哈哈哈,那算什麽。以牛兄的本事,等日後立了功勞,定會比那多得多。”
沈潮又將武鬆欒廷玉等人做了介紹,扈三娘則帶著牛皋母親妻女迴了房間。
“牛兄酒量如何?”
“嘿嘿,那您算問著了。小人除了能吃,酒量也未逢對手。”
沈潮指了指武鬆,笑道;“那正好,我這武鬆兄弟也是酒量驚人。你們二人可以喝個痛快,我們明日還要待一天,喝多了也無妨。”
兩人四目相對,無形氣場發生碰撞。
離開西京時,隊伍人數沒什麽變化,隻是多了架馬車。
趕車的牛皋,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不知心裏想些什麽美事。這兩日他屬實很開心,不僅頓頓能吃飽,酒肉都是管夠。這樣的日子,除非他能打到大型的野味才有機會。
城門一開,沈潮等人便離開了西京。行了一日,便到了永興軍路的陝州。
此刻馬車上都掛著一個牌子,上麵寫道:招募護衛。
在陝州停留了兩日,這裏需要設立一個丙級鏢局。
因為下一站就是潼關,兩者不過一百六十餘裏,一日便可到達。
自唐末以來,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潼關作為關中門戶,其軍事價值更多是作為中原與西北的通道,而非禦敵前線。
北宋與西夏的長期作戰中,陝西路是主戰場之一。潼關承擔著轉運兵員,糧草的重任,是後方補給線的重要節點。
沈潮對未來做了個模糊的計劃,這裏是他很看重的地方。
原本單純從商業角度,設立個乙級鏢局足夠了,現在則需要甲級。
此時的大宋,唯一有些戰力的就是西軍。而永興軍路正是其兵員地之一,這裏與大宋其他地方不同,還保留著彪悍的民風。
沈潮在這裏停留了三日,對負責潼關的掌櫃囑咐許多。
他在西北的商業主要是兩條,一是浸泡過數種有消炎作用草藥的酒精,這東西對防止外傷感染極為有用。
若是能推銷給軍方,在對西夏的戰場上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是硝石,西北有許多硝礦。這東西對沈潮非常重要,他打算在這裏成立數個提煉作坊。
潼關以西二十餘裏便是華山,再往西二十裏是少華山。
這裏盤踞著一夥山賊,大概四五百人。
此時一名青年來到山寨之中,立於議事大廳之中。
位於寨主之位的是一名二十五六的青年,麵似銀盤,雙目炯炯有神。
下麵坐著一名頗為儒雅的文士,以及兩名壯漢。
站立青年從懷中拿出一封信,雙手奉上。
“這裏有魯大師的一封信,托我送給史大官人。”
扈三娘皺著好看的眉頭,有些不滿道:“又說些人家聽不懂的怪話。”
“嗬嗬嗬,沒關係。總有一日為夫會用科學的鐵拳,將他們全都送進亂葬崗。什麽狗屁的萬物皆是一理,還有什麽存天理滅人欲。這些老廢物,除了捧皇帝臭腳,奴役百姓,啥都不會。”
一頭白發的秦孝傑正跟在二人身後,他本就隻是受些皮外傷。經過幾日休養,已然痊愈。
聽到沈潮和扈三娘的對話,死寂的麵容動了動。
皺眉問道:“那沈兄是很支持新黨嘍?”
沈潮迴頭看了他一眼,迴過身道:“都是螺螄殼裏做道場,什麽新黨舊黨。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咱們這片土地上的精英,就喜歡研究些心性、倫理、道德等等。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已經一千年了,這個社會也沒太大的進步。思想,技術,眼界,都沒什麽長進。以後等你跟我迴了莊子,看看什麽是新生的力量。”
“嗬嗬嗬,沈兄口氣真是大啊,我倒很想看看了。”
秦孝傑淡淡笑道。
“這世間有許多像你這樣遭遇的人,而造成這些的原因,正是你們一直堅持的規則。你身為儒生,自然要信奉忠君。做人做事要遵循禮法,而讓你變成今天這樣的,不正是這些嗎?”
秦孝傑眉頭更緊了,不再言語,也不知道再想些什麽。
新舊黨爭已經數十年,作為新黨領袖的蔡京,早已將舊黨打壓的幾近消亡。
全天下有些見識的人都知道,洛陽城正是那些昔日名聲顯赫的舊黨大本營。
什麽二程,司馬光,歐陽修,文彥博等等。都在這裏或是定居,或是著書立說。
沈潮將負責西京商貿的掌櫃叫到身邊,叮囑道:“這裏的頑固思想根深蒂固,豪門大族也頗多。是我們新文學,新思想最難打下的陣地。日後你要多開幾間書坊,經常的搞搞宣傳,還有優惠活動什麽的。重點關注那些認可我們,具有反抗思想的文人。”
掌櫃神色認真的點點頭,“放心吧官人,小人一定盡心竭力完成任務。”
這名掌櫃是沈潮培養數月,最為看重的幾人之一。
幾人入住了城東南最高檔的一家客棧,這是和扈平五人商量好的,方便兩方匯合。
第二日沈潮一如既往的和牙人選房,迴到客棧時,正瞧見扈平正在一樓吃飯。
同桌的還有一家老小,其中一人身材異常魁梧。
沈潮眼睛一亮,心想難道自己找的就是此人?
見沈潮一行人進入,扈平立馬起身相迎。
抱拳道:“官人,幸不辱命,已順利完成任務。”
“很好。”沈潮點點頭表示滿意。
眾人來到飯桌處,那一家人都全起身,看向沈潮幾人。
隻見對方除了那名壯漢,還有一老人,外加一對母女。
扈平將雙方做了介紹,沈潮對壯漢熱情道:“久聞牛壯士力大無窮,這才起了結交之心,今日一見果然非同凡人。”
牛皋是個性格爽朗還有些童心之人,憨笑道:“俺是有把子力氣,官人既然瞧得上,以後俺就跟著你了。扈兄弟說你每月能給俺二十貫,可是當真?”
對於這個能獨當一方的大將,此刻表現的率真耿直,沈潮很是喜歡其性格。
“哈哈哈,那算什麽。以牛兄的本事,等日後立了功勞,定會比那多得多。”
沈潮又將武鬆欒廷玉等人做了介紹,扈三娘則帶著牛皋母親妻女迴了房間。
“牛兄酒量如何?”
“嘿嘿,那您算問著了。小人除了能吃,酒量也未逢對手。”
沈潮指了指武鬆,笑道;“那正好,我這武鬆兄弟也是酒量驚人。你們二人可以喝個痛快,我們明日還要待一天,喝多了也無妨。”
兩人四目相對,無形氣場發生碰撞。
離開西京時,隊伍人數沒什麽變化,隻是多了架馬車。
趕車的牛皋,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不知心裏想些什麽美事。這兩日他屬實很開心,不僅頓頓能吃飽,酒肉都是管夠。這樣的日子,除非他能打到大型的野味才有機會。
城門一開,沈潮等人便離開了西京。行了一日,便到了永興軍路的陝州。
此刻馬車上都掛著一個牌子,上麵寫道:招募護衛。
在陝州停留了兩日,這裏需要設立一個丙級鏢局。
因為下一站就是潼關,兩者不過一百六十餘裏,一日便可到達。
自唐末以來,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潼關作為關中門戶,其軍事價值更多是作為中原與西北的通道,而非禦敵前線。
北宋與西夏的長期作戰中,陝西路是主戰場之一。潼關承擔著轉運兵員,糧草的重任,是後方補給線的重要節點。
沈潮對未來做了個模糊的計劃,這裏是他很看重的地方。
原本單純從商業角度,設立個乙級鏢局足夠了,現在則需要甲級。
此時的大宋,唯一有些戰力的就是西軍。而永興軍路正是其兵員地之一,這裏與大宋其他地方不同,還保留著彪悍的民風。
沈潮在這裏停留了三日,對負責潼關的掌櫃囑咐許多。
他在西北的商業主要是兩條,一是浸泡過數種有消炎作用草藥的酒精,這東西對防止外傷感染極為有用。
若是能推銷給軍方,在對西夏的戰場上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是硝石,西北有許多硝礦。這東西對沈潮非常重要,他打算在這裏成立數個提煉作坊。
潼關以西二十餘裏便是華山,再往西二十裏是少華山。
這裏盤踞著一夥山賊,大概四五百人。
此時一名青年來到山寨之中,立於議事大廳之中。
位於寨主之位的是一名二十五六的青年,麵似銀盤,雙目炯炯有神。
下麵坐著一名頗為儒雅的文士,以及兩名壯漢。
站立青年從懷中拿出一封信,雙手奉上。
“這裏有魯大師的一封信,托我送給史大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