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施耐庵探險記
“嗨,就這事兒。官人放心,包在我身上。”
時遷拍著胸膛保證道。
“好,時兄出手我自然放心。”
“嘿嘿嘿。”
又看向劉大寶,“阿寶,你在青州跟河北交接一帶找找。看有沒有適合建造碼頭,隱蔽點的地方。若是有,就把那片地買下來。若是沒有,就在濰州或者萊州找一找。”
“好,我明白了。”
轉眼就到了十一月,農民結束了一年的農活。白雲山莊又派出兩千人,去縣裏完成分配的徭役。
這時期的冬日也沒那麽冷,沈潮感覺現在都是零上十度左右。
大量人的人員被安排到土建工地,即便如此還是很多人沒事做。
沈潮盡量挑年紀大能幹活的去工地,年紀小的反而都留在莊裏。
每日不是集中訓練,就是上文化課。這樣做短時間也許看不出什麽,可時間長了必有十倍百倍的收獲。
這幾個月莊子經常有技藝高超的工匠,還有具備數學天賦的人來加入。
這讓沈潮欣喜不已,腦子裏的很多想法都能有人輔助實現。
比如燒製玻璃,沈潮隻提了大致方向。在幾十名工匠分組研究下,已經製造成功。
這個時期本就有相當成熟的琉璃製作工藝,加上這些工匠都學了些簡單科學知識,一切倒還算順利。
沈潮看著趙隨送來的透明杯子,傻笑起來。
對著趙隨問道:“這東西可以大量生產了嗎?”
趙隨搖了搖頭,有些遺憾道:“像這樣的透明程度的還不能,匠人們也是才弄出來不久。有些步驟還存在問題,若是再優化些,想來就沒什麽問題了。”
“無妨,進步很快了。可以先做一批實驗工具,比如量取液體體積的,或者一些小的密封瓶。
一會兒我畫些圖紙,你帶迴去參考。
這幾日我正在研究天平,一種測量物質質量的工具。圖紙已大致畫好,就是有個微調的問題還沒解決。
你帶迴去後,也和其他人討論一下。爭取盡快弄出來,有了它很多數據會準確些。”
“好,弟子迴去就安排此事。”
沈潮的社會學課程,選的就是嶽飛所在班級。每次上課除了學生外,還有六名旁聽老師。這幾名老師聽懂理解以後,再去其他班級講課。
幾次課程下來,學生們已經知道什麽是剩餘價值,什麽是剝削。各個階級,國家都是怎麽產生的。文明,民族,國家,政權的意義是什麽,都有什麽區別。
沈潮在課程中隻告訴他們現象和原因,但從不去評說對錯。
“好了,通過五堂課的學習,咱們社會學初級這門功課就結束了。至於中級和高級,等你們學問再精進一步,才能學到。今天迴去都寫一份八百字的作文,關於你們的收獲感悟等等,時間為一個星期。”
沈潮雖然表麵上沒有抨擊什麽,可他教的這些東西都是有理有據。尤其是學了數學,懂得用邏輯和事實去思考後。
這些內容與以往接受的儒家思想,有很多矛盾之處。
感性上他們還是服從於傳統,可理性上又知道那些東西很多都是錯的。
嶽飛是個很固執的人,為了自己的信念,死也無懼。可他也是極聰明的人,否則不會成為一代軍神,更寫不出滿江紅那樣慷慨悲壯的詩詞。
可越是聰明人,一旦陷入某種懷疑,就會想找出真相。一旦找出他們認可的,那他就是最虔誠的信徒。
還有一人對沈潮講出的這些概念大受刺激,那就是秦孝傑。
全家被害,使得他對大宋朝廷,對整個社會都充滿了怨氣。
而他又是正統的儒家出身,隻能看到問題存在,卻不知原因是什麽。
“官人什麽時候開始繼續講社會學課?”此時他對沈潮從心底的尊敬,以往隻是對其救命之恩感激。
可在他眼裏對方終究隻是個有些手段的商人,但是到了白雲山莊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人家竟是一派學問的開創者,淵博的知識更是讓人吃驚。
“等他們的作文交上來,再做決定吧。隻有能看清問題本質,具有反抗思維的人,才配繼續學下去。”
秦孝傑眉頭緊鎖,思考著沈潮的話。
最近山東河北還有京畿一帶,出現了許多讀物。
比如一款叫黎明周報的報紙,還有一部章迴體遊記類小說,名叫施耐庵探險記。
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報紙雛形,但像黎明周報這樣內容豐富,印刷清晰的卻沒有。
每期都是兩大張紙,正反麵印刷。除了正常朝廷宣布的一些政令,剩下內容五花八門。有地方大事件,比如哪裏有大案件,哪裏有自然災害等,這些大事件主要發生在賣報地區。
不定期的會提出一個話題,允許投稿,優秀文章會刊登上去。比如最近一期,討論氣候的周期變化,以及對王朝的影響。
一個叫沈潮的寫了篇文章,大致說每隔三百年左右氣候會出現長時間嚴寒幹旱。導致北方遊牧食物短缺,中原地區百姓造反,所以很難有王朝能超過三百年。
此文一出,產生不小震動。有人咒罵胡說八道,立刻奮筆疾書投稿。有人仿佛打開一扇大門,稱之千古奇文。
這件事的影響,還在發酵中。
除了文章,還有小說,詩詞都可以投稿。而且一旦選中,還會有一筆稿費。
這讓那些整日就想著出名的文人,眼睛都紅了。錢不錢的他們不在乎,要是自己的文章或者詩詞能傳閱天下。甚至被大人物賞識,那就一飛衝天了。
結果就是每天都有各地通過鎮遠鏢局,送到獨龍崗出版社的稿件。
讓扈良幾人每日痛並快樂著,後來實在應付不了,又擴充了人員。
至於那本施耐庵探險記,就沒什麽太大反應了。隻有部分人覺得內容很新穎,奇怪。
目前也隻出了第一卷,講述作者本人乘船來到日本的見聞。之後又一路順著海流,向東北而行。
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島,野人部落。小說最後是施耐庵到了一片巨大的陸地,海邊出現一些奇怪的人,到這就結束了。
“嗨,就這事兒。官人放心,包在我身上。”
時遷拍著胸膛保證道。
“好,時兄出手我自然放心。”
“嘿嘿嘿。”
又看向劉大寶,“阿寶,你在青州跟河北交接一帶找找。看有沒有適合建造碼頭,隱蔽點的地方。若是有,就把那片地買下來。若是沒有,就在濰州或者萊州找一找。”
“好,我明白了。”
轉眼就到了十一月,農民結束了一年的農活。白雲山莊又派出兩千人,去縣裏完成分配的徭役。
這時期的冬日也沒那麽冷,沈潮感覺現在都是零上十度左右。
大量人的人員被安排到土建工地,即便如此還是很多人沒事做。
沈潮盡量挑年紀大能幹活的去工地,年紀小的反而都留在莊裏。
每日不是集中訓練,就是上文化課。這樣做短時間也許看不出什麽,可時間長了必有十倍百倍的收獲。
這幾個月莊子經常有技藝高超的工匠,還有具備數學天賦的人來加入。
這讓沈潮欣喜不已,腦子裏的很多想法都能有人輔助實現。
比如燒製玻璃,沈潮隻提了大致方向。在幾十名工匠分組研究下,已經製造成功。
這個時期本就有相當成熟的琉璃製作工藝,加上這些工匠都學了些簡單科學知識,一切倒還算順利。
沈潮看著趙隨送來的透明杯子,傻笑起來。
對著趙隨問道:“這東西可以大量生產了嗎?”
趙隨搖了搖頭,有些遺憾道:“像這樣的透明程度的還不能,匠人們也是才弄出來不久。有些步驟還存在問題,若是再優化些,想來就沒什麽問題了。”
“無妨,進步很快了。可以先做一批實驗工具,比如量取液體體積的,或者一些小的密封瓶。
一會兒我畫些圖紙,你帶迴去參考。
這幾日我正在研究天平,一種測量物質質量的工具。圖紙已大致畫好,就是有個微調的問題還沒解決。
你帶迴去後,也和其他人討論一下。爭取盡快弄出來,有了它很多數據會準確些。”
“好,弟子迴去就安排此事。”
沈潮的社會學課程,選的就是嶽飛所在班級。每次上課除了學生外,還有六名旁聽老師。這幾名老師聽懂理解以後,再去其他班級講課。
幾次課程下來,學生們已經知道什麽是剩餘價值,什麽是剝削。各個階級,國家都是怎麽產生的。文明,民族,國家,政權的意義是什麽,都有什麽區別。
沈潮在課程中隻告訴他們現象和原因,但從不去評說對錯。
“好了,通過五堂課的學習,咱們社會學初級這門功課就結束了。至於中級和高級,等你們學問再精進一步,才能學到。今天迴去都寫一份八百字的作文,關於你們的收獲感悟等等,時間為一個星期。”
沈潮雖然表麵上沒有抨擊什麽,可他教的這些東西都是有理有據。尤其是學了數學,懂得用邏輯和事實去思考後。
這些內容與以往接受的儒家思想,有很多矛盾之處。
感性上他們還是服從於傳統,可理性上又知道那些東西很多都是錯的。
嶽飛是個很固執的人,為了自己的信念,死也無懼。可他也是極聰明的人,否則不會成為一代軍神,更寫不出滿江紅那樣慷慨悲壯的詩詞。
可越是聰明人,一旦陷入某種懷疑,就會想找出真相。一旦找出他們認可的,那他就是最虔誠的信徒。
還有一人對沈潮講出的這些概念大受刺激,那就是秦孝傑。
全家被害,使得他對大宋朝廷,對整個社會都充滿了怨氣。
而他又是正統的儒家出身,隻能看到問題存在,卻不知原因是什麽。
“官人什麽時候開始繼續講社會學課?”此時他對沈潮從心底的尊敬,以往隻是對其救命之恩感激。
可在他眼裏對方終究隻是個有些手段的商人,但是到了白雲山莊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人家竟是一派學問的開創者,淵博的知識更是讓人吃驚。
“等他們的作文交上來,再做決定吧。隻有能看清問題本質,具有反抗思維的人,才配繼續學下去。”
秦孝傑眉頭緊鎖,思考著沈潮的話。
最近山東河北還有京畿一帶,出現了許多讀物。
比如一款叫黎明周報的報紙,還有一部章迴體遊記類小說,名叫施耐庵探險記。
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報紙雛形,但像黎明周報這樣內容豐富,印刷清晰的卻沒有。
每期都是兩大張紙,正反麵印刷。除了正常朝廷宣布的一些政令,剩下內容五花八門。有地方大事件,比如哪裏有大案件,哪裏有自然災害等,這些大事件主要發生在賣報地區。
不定期的會提出一個話題,允許投稿,優秀文章會刊登上去。比如最近一期,討論氣候的周期變化,以及對王朝的影響。
一個叫沈潮的寫了篇文章,大致說每隔三百年左右氣候會出現長時間嚴寒幹旱。導致北方遊牧食物短缺,中原地區百姓造反,所以很難有王朝能超過三百年。
此文一出,產生不小震動。有人咒罵胡說八道,立刻奮筆疾書投稿。有人仿佛打開一扇大門,稱之千古奇文。
這件事的影響,還在發酵中。
除了文章,還有小說,詩詞都可以投稿。而且一旦選中,還會有一筆稿費。
這讓那些整日就想著出名的文人,眼睛都紅了。錢不錢的他們不在乎,要是自己的文章或者詩詞能傳閱天下。甚至被大人物賞識,那就一飛衝天了。
結果就是每天都有各地通過鎮遠鏢局,送到獨龍崗出版社的稿件。
讓扈良幾人每日痛並快樂著,後來實在應付不了,又擴充了人員。
至於那本施耐庵探險記,就沒什麽太大反應了。隻有部分人覺得內容很新穎,奇怪。
目前也隻出了第一卷,講述作者本人乘船來到日本的見聞。之後又一路順著海流,向東北而行。
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島,野人部落。小說最後是施耐庵到了一片巨大的陸地,海邊出現一些奇怪的人,到這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