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主戰派重迴朝堂
射雕:師兄走了,我隻好天下無敵 作者:劍南安撫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韓牧拜別趙擴後,徑直出了崇政殿。
有了皇帝親自敕封的正陽靈虛真人稱號,韓牧一路出入皇宮大內,沒有任何阻礙。
在內侍的引路下,韓牧從大內直出皇宮正門,看著巍峨的宮門口,韓牧目光斜去看著夕陽,這還是他頭一迴從正門進出皇宮大內。
“真人請,過了這道門就算出了大內了,前麵便是東西兩府和其他行政機構的所在地了。”
內侍小心翼翼的給韓牧一邊引路介紹,當路過一處較大的四合院時,韓牧望著宮殿牌匾之上寫著“中書門下”四個大字。
中書門下起源於唐朝,在唐朝時是兩個部門,分為中書省和尚書省,加上門下省就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
三省的長官都屬於宰相,曆經兩百多年發展,到了宋朝,中書門下就合為一個辦事機構,另外將宰相的兵權劃分給樞密院,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因此並稱東府和西府。
韓牧和內侍剛剛走過中書門下的門口,隻見中書門下之內,由遠到近傳出一陣陣的吵鬧之聲,似乎有很多人在爭吵一般。
韓牧感覺有些好奇,如今趙擴剛剛蘇醒,韓侂胄一複相,也代表著整個朝堂之上的形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幾日,史彌遠憑借著妖道楊金水,一舉從禮部侍郎升為知臨安府尹,最終爬上權力巔峰,升為右相兼任樞密使。
史彌遠是主和派,他絕對會趁機打壓主戰派的官員,而韓侂胄一複相,也就代表主戰派又一次成為朝堂之上的最大力量。
中門門下內,昨日還大權在握的史彌遠,現在估計已經待在家裏惶惶不可終日了。
縱然曾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旦離開權力中心,地位也就一落千丈。
尤其是宋朝這種架構複雜的朝廷製度,就算是大權在握的首相,皇帝隻要一道旨意罷免也得乖乖下位。
韓牧聽著門內一種嘈雜聲傳出,不由得起了好奇心,他停住腳步,轉身朝著小內侍一喊。
“你迴去複旨吧,我自己四處溜達溜達,反正皇帝許我自由進出皇宮大內,參觀參觀沒有問題吧。”
小內侍聽出韓牧的意思,俯身對著韓牧一拜開口道:“真人有官家親自下詔的詔書,自然是想參觀哪裏就參觀哪裏,既然真人不要小奴引路,那小奴這就告辭。”
小內侍俯身一拜,接著轉身離去。
韓牧又突然想起什麽來,距離前往桃花島還剩下不到兩個半月,一個偌大的皇宮,不知道裏麵有沒有一些武林秘籍,功法之類的書,練不練無所謂,觀一觀總還是有用的。
“等等,貧道還有一個問題,不知道皇宮大內裏的藏書樓中,是不是真的包羅萬象什麽書籍都有?”
小內侍眉頭微微一皺,他有些不清楚韓牧此問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真人有所不知,雖然大內的藏書比不上昔日的宣和樓,但曆代官家皆從四方收集了大量的書籍圖冊,真人若是有什麽需要尋找的,大可以去太清樓藏書閣。”
韓牧點了點頭,藏書閣他有印象,第一次遇見曲靈風就是在藏書樓的門下。
“行了,你去吧”
小內侍離去後,韓牧望著中書門下的朱紅色漆門,轉身走到宮牆之下,接著一躍而起落到屋簷之上。
放眼一望,便將主導整個大宋的最核心權力部門看在眼裏。
院中,東西南北四條長廊下,都有身著紅色長袍的官員。
他們大多數都是中老年模樣,也有一些身著綠色長袍的年輕官員圍成一堆,不時還有一些抱著書籍和奏本的內侍快步走過。
“踏踏踏”
韓牧踩著屋頂的琉璃瓦片,身影快速從屋頂掠過,不少的官員似乎都朝著一個方向看去,韓牧看著遠處,一間宮殿樓閣橫亙在正前方。
“那裏應該就是宰執們尋常議事的地方了。”
韓牧一路飛到政事堂的屋頂。
整個中門門下辦公區內,並沒有禁軍甲士守衛,隻有兩重宮門有內侍把守,韓牧大搖大擺一屁股坐在屋簷之上。
屋簷下的文官,曆來是隻看腳下路,不會抬頭仰望天空,趁著天色將黑未黑,韓牧從屋簷上掀開幾片琉璃瓦,瞧見政事堂內,一群紫袍官員正相互爭論不休。
從那些朝臣們的站位來看,人數大多分列兩側,衣冠整齊劃一,神情各異。
由於一夜之間,韓侂胄突然複相,史彌遠一黨的眾多大臣皆是不知道情況,整個朝廷的文武三品以上大臣,都突然接到召令,來到中書門下參加會議。
殿中央,兩派人勢成水火一般,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爭論正激烈展開,言辭如刀,句句刺人心扉。
眾多的紫袍大臣中,唯有韓侂胄一人,韓牧還算是印象。
隻見韓侂胄立於殿內,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他身著紫色官袍,獨自坐在一張梨花椅上,身前不遠,兩撥人正在言辭鑿鑿的爭吵,其中一小波人氣勢很明顯不及另外那群人,整個政事堂內,隱隱透出一股肅殺之氣。
久久未開口的韓侂胄,正聚精會神的看著自己的一疊奏報,周圍的聲音嘈雜無比。
韓侂胄目光凝重,當看到奏報之後,他忽然冷哼一聲開口,聲音洪亮而堅定,迴蕩在房間之中。
“哼,沒想到,這才短短半個月時間,你們這些此前有些錚錚鐵骨的人,怎麽也變得如此快,就連本相預備北伐的眾多計劃,你們竟敢逐一廢除。”
韓侂胄臉色大變,眉毛揉成一團,將手中的奏報“啪”的一聲摔在地上。
大堂中,眾多的宰執官員,都因為韓侂胄這一舉動而停止爭吵。
“啟稟首相,這群人首鼠兩端,依附於奸賊史彌遠,可謂是蛇鼠一窩,狼狽為奸,應當將他們通通問罪貶斥。”參知政事陳自強指著一小群人破口大罵。
作為韓侂胄的鐵黨,陳自強自然將矛頭直指主和派大臣。
主和派領頭的乃是諫台兩院的禦史中丞陳粟,此人曆來同韓侂胄為首的主戰派不和,由於宋朝獨特的監察製度,韓侂胄並沒有權力罷免禦史。
陳粟望見參知政事陳自強所言,臉色凝重挺身而出。
“陳執政此言差矣,我台諫兩院曆來直屬官家,監察百官一心為國言事,何有私心乎?”
“如今大宋軍民怨恨,馬政不講,騎士不熟,豪傑不出,英雄不收,饋糧不豐,形勢不固,山砦不修,堡壘不設,倉促準備北伐,唯恐師出無功,反而給金國以借口南下,如此一來,我大宋唯恐岌岌可危,社稷不保。”陳粟據理力爭。
主戰派的陳自強冷“哼”一聲繼續反駁道。
“如今,金人占據北方,屢次犯我邊境,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若再一味求和,隻會助長其囂張氣焰,我大宋兵強馬壯,何懼一戰?”
“陳執政言之有理,唯有奮起反擊,方能保我江山社稷,護我黎民百姓!”
他的話音剛落,主戰派的朝臣們紛紛附和,聲音如潮水般湧來:“陳執政所言極是!金人欺我太甚,占我河山,若不還以顏色,何以立國威!”
“求和不過是苟且偷安,唯有戰,方能一雪靖康之恥”
另一側,陳粟身後的主和派中一人緩緩出列,一名年輕禦史身著青色官袍,麵容清瘦,神情淡然。
他微微拱手,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陳執政,韓首相,戰事一起,生靈塗炭,百姓何辜?金人雖強,但我大宋國力未複,貿然開戰,恐非明智之舉,若能以和為貴,暫避鋒芒,休養生息,待國力強盛,再圖後計,方為上策。”
他的聲音雖不高,卻字字清晰,仿佛一盆冷水澆在主戰派的熱情之上,主和派的朝臣們紛紛點頭,低聲議論:“趙大人所言極是,戰事一起,百姓受苦,何苦來哉?”
“金人勢大,不可輕敵,求和雖屈,卻是保全之策。”
韓侂胄聞言,眉頭緊鎖,目光如刀般掃向年輕禦史,冷笑道:“趙大人,金人狼子野心,豈會因我求和而止步?今日割一城,明日讓一地,終有一日,我大宋將無立錐之地!到那時,再談戰,已為時晚矣!”
年輕禦史望見韓侂胄一臉凝重,心中也有些暗暗發怵,領頭的陳粟卻絲毫不為所動,依舊神色平靜,緩緩道:“陳執政,戰與和,皆為國策,非意氣之爭,若戰,需有必勝之把握;若和,需有周全之謀劃,如今金人兵鋒正盛,我大宋內憂外患,貿然開戰,恐非明智之舉。”
兩人言辭交鋒,殿內氣氛愈發緊張,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朝臣們紛紛加入爭論,聲音此起彼伏,仿佛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韓侂胄端坐於梨花椅之上,眉頭緊鎖,目光在陳粟與那群主和派之間遊移。
韓牧趴在宮殿之上,一陣冷風輕輕吹過,卷起幾片落葉,聽著屋簷之下群臣吵鬧不止,韓牧不由得搖了搖頭,這群人還真是有意思,不思勵精圖治恢複河山,隻圖偏安一隅,難怪南宋終其一朝也沒能收複中原。
“想北宋時也出過範仲淹這號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滿口仁義道德,為國為民,說的好聽罷了。”
韓牧目光一沉,越想越氣,幹脆從屋簷之上一躍而下,雙掌凝聚掌力一記“見龍在田”打出。
“嗷”
一聲龍嘯將殿門撞開,掌風轟向殿內,將一通文臣身影盡數撞開,歪七豎八倒開一片。
一群宰執重臣皆是文弱書生出身,哪裏見過這般畫麵,龍嘯之後,掌風震倒一片身影,韓侂胄立時從椅子上站立而起,望著殿外方向,韓牧緊緊隨著掌風衝去殿內。
“妖法?這是什麽妖法?”
禦史中丞陳粟一個撲通摔倒在地,掌風一散,他還以為看到什麽邪術一般,驚懼無比。
韓牧一身道袍來到殿中,眾多的重臣紛紛嚇得驚慌失措,看見韓牧身影連連後退避開,韓侂胄一看見來人正是韓牧,嘴角微微一揚。
“大膽,此處乃是政事堂,我等重臣商議國家大事之地,哪裏冒出來的妖道居然敢擅闖此地,該當何罪?”
陳粟從地上爬起指著韓牧一通怒罵,參知政事陳自強想要開口追問,韓侂胄給了陳以強一個稍安勿躁的眼神。
“貧道閑來逛逛,方才聽到一群狗吠之聲,故而特地來看看,究竟是怎麽一迴事?”
“休要胡說,堂堂的東府,何來的狗吠之聲?”
陳粟話語一落,這才意識到韓牧的言外之意,立時指著韓牧怒氣衝衝。
“你你你,你竟敢將我等大宋重臣比作狗吠之聲,來人,給我叉出去。”
陳粟衝著殿外喊來幾名內侍,還未等內侍腳下跨入殿門,韓牧一掌推出,一道遊龍將三五個內侍轟出殿外一丈之遠。
“啊~”
一眾文臣見到內力外放這等神奇畫麵,不由得紛紛震驚樣。
“我說你們呀,白白忝居高位,什麽不願意興兵,百姓負擔太重,你們有幾個人見過最下層黎民百姓的生活困苦,你們哪一個人又不是家大業大?”
韓牧可了解過宋朝官員的財富程度和薪資待遇,說到曆朝曆代官員工薪水平最高的朝代,也就是宋朝無疑了。
宋太祖建國便定下了不殺士大夫的規律,宋朝更是一個同文人士大夫共天下的朝代,一百個文人貪汙,也沒有一個武將造反帶來的危害大,對於文人士大夫,從來隻有貶斥,而沒有誅殺的案例。
整個宋朝從一開始就沒有抑製土地兼並問題,導致地方的家族勢力逐漸做大,雖然沒有達到唐朝關隴門閥那種程度,但社會最底層的百姓,生活始終還是痛苦不堪的。
不等眾人反應過來,韓牧繼續加大火力輸出。
“你們可真是有臉,靖康之變也就才過了六七十年,大宋自太祖到哲宗七代陵寢皆在敵國,他們恐怕都不會想到離世幾百年後,到頭來連陵寢宗廟都保不住吧,你們這些人還天天有臉在這裏爭論不休。”
“怎麽,被金人趕到了南方來,你們腿上功夫和嘴上功夫倒是依舊這麽厲害。
需知真正的和平,隻有在大一統之下,使得四海賓服,萬邦臣服,拳頭夠硬才能保持永久的和平,一群廢才!”
韓牧鋪頭蓋臉一通罵出口,禦史中丞陳粟臉色大變,如同遮羞布被掀開一般,頓時有些急火攻心。
“你……你如何這般言語?”
也就是他們這群文人,對於靖康之變,建炎南渡隻當作是大宋王朝的延續。
對於他們而言,能延續下來,就是他們喋喋不休的努力成果,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享受也是理所應當了。
當聽到韓牧開口,所有人的內心幾乎同時破防。
正當此時,殿中一名年歲頗大的老臣忽然掩麵而泣,眾人抬眼看去,正是當朝的大宗正,皇帝趙擴的叔父。
“皇叔哭甚?”
一名大臣在他的身邊發問,怎知一問他哭的更來勁了。
“諸位有過不知,方才我忽然想到,昔日紹興年間,太常少卿方庭碩出使金朝,揭拜皇陵時,竟發現哲宗先帝的屍體遺露荒地,方庭碩不得已將自己的官袍脫下來收斂先帝遺骸,將其重新安葬。”
“可憐我曆代先君陵寢,如今隻怕已經是斷壁殘垣,作為趙氏子孫,我實在是無顏麵對祖宗呀。”
此言一出,整個大殿內的氣氛陡然一變。
“嗯哼—”
韓侂胄見到場麵時機成熟,立時大喝一聲。
“諸位大人,自建炎南渡以來,以曆三代,靖康之恥猶在眼前,我等為人子,為人臣,當念祖宗之憤,隻期盼有朝一日能為國雪恥。”
“本相心意已決,當向官家上書,請求整飭軍備、厲兵秣馬,以待時機北渡淮河,恢複河山,北伐非一朝一夕之功,當改革弊端,舉全國之力,做好充足準備靜待時機成熟。”
韓侂胄雙手一握,態度堅決。
參知政事陳自強率領一眾文武積極響應,霎時間,整個政事堂響起一片唿喊“北伐”“北伐”的聲音。
有了皇帝親自敕封的正陽靈虛真人稱號,韓牧一路出入皇宮大內,沒有任何阻礙。
在內侍的引路下,韓牧從大內直出皇宮正門,看著巍峨的宮門口,韓牧目光斜去看著夕陽,這還是他頭一迴從正門進出皇宮大內。
“真人請,過了這道門就算出了大內了,前麵便是東西兩府和其他行政機構的所在地了。”
內侍小心翼翼的給韓牧一邊引路介紹,當路過一處較大的四合院時,韓牧望著宮殿牌匾之上寫著“中書門下”四個大字。
中書門下起源於唐朝,在唐朝時是兩個部門,分為中書省和尚書省,加上門下省就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
三省的長官都屬於宰相,曆經兩百多年發展,到了宋朝,中書門下就合為一個辦事機構,另外將宰相的兵權劃分給樞密院,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因此並稱東府和西府。
韓牧和內侍剛剛走過中書門下的門口,隻見中書門下之內,由遠到近傳出一陣陣的吵鬧之聲,似乎有很多人在爭吵一般。
韓牧感覺有些好奇,如今趙擴剛剛蘇醒,韓侂胄一複相,也代表著整個朝堂之上的形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幾日,史彌遠憑借著妖道楊金水,一舉從禮部侍郎升為知臨安府尹,最終爬上權力巔峰,升為右相兼任樞密使。
史彌遠是主和派,他絕對會趁機打壓主戰派的官員,而韓侂胄一複相,也就代表主戰派又一次成為朝堂之上的最大力量。
中門門下內,昨日還大權在握的史彌遠,現在估計已經待在家裏惶惶不可終日了。
縱然曾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旦離開權力中心,地位也就一落千丈。
尤其是宋朝這種架構複雜的朝廷製度,就算是大權在握的首相,皇帝隻要一道旨意罷免也得乖乖下位。
韓牧聽著門內一種嘈雜聲傳出,不由得起了好奇心,他停住腳步,轉身朝著小內侍一喊。
“你迴去複旨吧,我自己四處溜達溜達,反正皇帝許我自由進出皇宮大內,參觀參觀沒有問題吧。”
小內侍聽出韓牧的意思,俯身對著韓牧一拜開口道:“真人有官家親自下詔的詔書,自然是想參觀哪裏就參觀哪裏,既然真人不要小奴引路,那小奴這就告辭。”
小內侍俯身一拜,接著轉身離去。
韓牧又突然想起什麽來,距離前往桃花島還剩下不到兩個半月,一個偌大的皇宮,不知道裏麵有沒有一些武林秘籍,功法之類的書,練不練無所謂,觀一觀總還是有用的。
“等等,貧道還有一個問題,不知道皇宮大內裏的藏書樓中,是不是真的包羅萬象什麽書籍都有?”
小內侍眉頭微微一皺,他有些不清楚韓牧此問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真人有所不知,雖然大內的藏書比不上昔日的宣和樓,但曆代官家皆從四方收集了大量的書籍圖冊,真人若是有什麽需要尋找的,大可以去太清樓藏書閣。”
韓牧點了點頭,藏書閣他有印象,第一次遇見曲靈風就是在藏書樓的門下。
“行了,你去吧”
小內侍離去後,韓牧望著中書門下的朱紅色漆門,轉身走到宮牆之下,接著一躍而起落到屋簷之上。
放眼一望,便將主導整個大宋的最核心權力部門看在眼裏。
院中,東西南北四條長廊下,都有身著紅色長袍的官員。
他們大多數都是中老年模樣,也有一些身著綠色長袍的年輕官員圍成一堆,不時還有一些抱著書籍和奏本的內侍快步走過。
“踏踏踏”
韓牧踩著屋頂的琉璃瓦片,身影快速從屋頂掠過,不少的官員似乎都朝著一個方向看去,韓牧看著遠處,一間宮殿樓閣橫亙在正前方。
“那裏應該就是宰執們尋常議事的地方了。”
韓牧一路飛到政事堂的屋頂。
整個中門門下辦公區內,並沒有禁軍甲士守衛,隻有兩重宮門有內侍把守,韓牧大搖大擺一屁股坐在屋簷之上。
屋簷下的文官,曆來是隻看腳下路,不會抬頭仰望天空,趁著天色將黑未黑,韓牧從屋簷上掀開幾片琉璃瓦,瞧見政事堂內,一群紫袍官員正相互爭論不休。
從那些朝臣們的站位來看,人數大多分列兩側,衣冠整齊劃一,神情各異。
由於一夜之間,韓侂胄突然複相,史彌遠一黨的眾多大臣皆是不知道情況,整個朝廷的文武三品以上大臣,都突然接到召令,來到中書門下參加會議。
殿中央,兩派人勢成水火一般,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爭論正激烈展開,言辭如刀,句句刺人心扉。
眾多的紫袍大臣中,唯有韓侂胄一人,韓牧還算是印象。
隻見韓侂胄立於殿內,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他身著紫色官袍,獨自坐在一張梨花椅上,身前不遠,兩撥人正在言辭鑿鑿的爭吵,其中一小波人氣勢很明顯不及另外那群人,整個政事堂內,隱隱透出一股肅殺之氣。
久久未開口的韓侂胄,正聚精會神的看著自己的一疊奏報,周圍的聲音嘈雜無比。
韓侂胄目光凝重,當看到奏報之後,他忽然冷哼一聲開口,聲音洪亮而堅定,迴蕩在房間之中。
“哼,沒想到,這才短短半個月時間,你們這些此前有些錚錚鐵骨的人,怎麽也變得如此快,就連本相預備北伐的眾多計劃,你們竟敢逐一廢除。”
韓侂胄臉色大變,眉毛揉成一團,將手中的奏報“啪”的一聲摔在地上。
大堂中,眾多的宰執官員,都因為韓侂胄這一舉動而停止爭吵。
“啟稟首相,這群人首鼠兩端,依附於奸賊史彌遠,可謂是蛇鼠一窩,狼狽為奸,應當將他們通通問罪貶斥。”參知政事陳自強指著一小群人破口大罵。
作為韓侂胄的鐵黨,陳自強自然將矛頭直指主和派大臣。
主和派領頭的乃是諫台兩院的禦史中丞陳粟,此人曆來同韓侂胄為首的主戰派不和,由於宋朝獨特的監察製度,韓侂胄並沒有權力罷免禦史。
陳粟望見參知政事陳自強所言,臉色凝重挺身而出。
“陳執政此言差矣,我台諫兩院曆來直屬官家,監察百官一心為國言事,何有私心乎?”
“如今大宋軍民怨恨,馬政不講,騎士不熟,豪傑不出,英雄不收,饋糧不豐,形勢不固,山砦不修,堡壘不設,倉促準備北伐,唯恐師出無功,反而給金國以借口南下,如此一來,我大宋唯恐岌岌可危,社稷不保。”陳粟據理力爭。
主戰派的陳自強冷“哼”一聲繼續反駁道。
“如今,金人占據北方,屢次犯我邊境,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若再一味求和,隻會助長其囂張氣焰,我大宋兵強馬壯,何懼一戰?”
“陳執政言之有理,唯有奮起反擊,方能保我江山社稷,護我黎民百姓!”
他的話音剛落,主戰派的朝臣們紛紛附和,聲音如潮水般湧來:“陳執政所言極是!金人欺我太甚,占我河山,若不還以顏色,何以立國威!”
“求和不過是苟且偷安,唯有戰,方能一雪靖康之恥”
另一側,陳粟身後的主和派中一人緩緩出列,一名年輕禦史身著青色官袍,麵容清瘦,神情淡然。
他微微拱手,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陳執政,韓首相,戰事一起,生靈塗炭,百姓何辜?金人雖強,但我大宋國力未複,貿然開戰,恐非明智之舉,若能以和為貴,暫避鋒芒,休養生息,待國力強盛,再圖後計,方為上策。”
他的聲音雖不高,卻字字清晰,仿佛一盆冷水澆在主戰派的熱情之上,主和派的朝臣們紛紛點頭,低聲議論:“趙大人所言極是,戰事一起,百姓受苦,何苦來哉?”
“金人勢大,不可輕敵,求和雖屈,卻是保全之策。”
韓侂胄聞言,眉頭緊鎖,目光如刀般掃向年輕禦史,冷笑道:“趙大人,金人狼子野心,豈會因我求和而止步?今日割一城,明日讓一地,終有一日,我大宋將無立錐之地!到那時,再談戰,已為時晚矣!”
年輕禦史望見韓侂胄一臉凝重,心中也有些暗暗發怵,領頭的陳粟卻絲毫不為所動,依舊神色平靜,緩緩道:“陳執政,戰與和,皆為國策,非意氣之爭,若戰,需有必勝之把握;若和,需有周全之謀劃,如今金人兵鋒正盛,我大宋內憂外患,貿然開戰,恐非明智之舉。”
兩人言辭交鋒,殿內氣氛愈發緊張,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朝臣們紛紛加入爭論,聲音此起彼伏,仿佛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韓侂胄端坐於梨花椅之上,眉頭緊鎖,目光在陳粟與那群主和派之間遊移。
韓牧趴在宮殿之上,一陣冷風輕輕吹過,卷起幾片落葉,聽著屋簷之下群臣吵鬧不止,韓牧不由得搖了搖頭,這群人還真是有意思,不思勵精圖治恢複河山,隻圖偏安一隅,難怪南宋終其一朝也沒能收複中原。
“想北宋時也出過範仲淹這號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滿口仁義道德,為國為民,說的好聽罷了。”
韓牧目光一沉,越想越氣,幹脆從屋簷之上一躍而下,雙掌凝聚掌力一記“見龍在田”打出。
“嗷”
一聲龍嘯將殿門撞開,掌風轟向殿內,將一通文臣身影盡數撞開,歪七豎八倒開一片。
一群宰執重臣皆是文弱書生出身,哪裏見過這般畫麵,龍嘯之後,掌風震倒一片身影,韓侂胄立時從椅子上站立而起,望著殿外方向,韓牧緊緊隨著掌風衝去殿內。
“妖法?這是什麽妖法?”
禦史中丞陳粟一個撲通摔倒在地,掌風一散,他還以為看到什麽邪術一般,驚懼無比。
韓牧一身道袍來到殿中,眾多的重臣紛紛嚇得驚慌失措,看見韓牧身影連連後退避開,韓侂胄一看見來人正是韓牧,嘴角微微一揚。
“大膽,此處乃是政事堂,我等重臣商議國家大事之地,哪裏冒出來的妖道居然敢擅闖此地,該當何罪?”
陳粟從地上爬起指著韓牧一通怒罵,參知政事陳自強想要開口追問,韓侂胄給了陳以強一個稍安勿躁的眼神。
“貧道閑來逛逛,方才聽到一群狗吠之聲,故而特地來看看,究竟是怎麽一迴事?”
“休要胡說,堂堂的東府,何來的狗吠之聲?”
陳粟話語一落,這才意識到韓牧的言外之意,立時指著韓牧怒氣衝衝。
“你你你,你竟敢將我等大宋重臣比作狗吠之聲,來人,給我叉出去。”
陳粟衝著殿外喊來幾名內侍,還未等內侍腳下跨入殿門,韓牧一掌推出,一道遊龍將三五個內侍轟出殿外一丈之遠。
“啊~”
一眾文臣見到內力外放這等神奇畫麵,不由得紛紛震驚樣。
“我說你們呀,白白忝居高位,什麽不願意興兵,百姓負擔太重,你們有幾個人見過最下層黎民百姓的生活困苦,你們哪一個人又不是家大業大?”
韓牧可了解過宋朝官員的財富程度和薪資待遇,說到曆朝曆代官員工薪水平最高的朝代,也就是宋朝無疑了。
宋太祖建國便定下了不殺士大夫的規律,宋朝更是一個同文人士大夫共天下的朝代,一百個文人貪汙,也沒有一個武將造反帶來的危害大,對於文人士大夫,從來隻有貶斥,而沒有誅殺的案例。
整個宋朝從一開始就沒有抑製土地兼並問題,導致地方的家族勢力逐漸做大,雖然沒有達到唐朝關隴門閥那種程度,但社會最底層的百姓,生活始終還是痛苦不堪的。
不等眾人反應過來,韓牧繼續加大火力輸出。
“你們可真是有臉,靖康之變也就才過了六七十年,大宋自太祖到哲宗七代陵寢皆在敵國,他們恐怕都不會想到離世幾百年後,到頭來連陵寢宗廟都保不住吧,你們這些人還天天有臉在這裏爭論不休。”
“怎麽,被金人趕到了南方來,你們腿上功夫和嘴上功夫倒是依舊這麽厲害。
需知真正的和平,隻有在大一統之下,使得四海賓服,萬邦臣服,拳頭夠硬才能保持永久的和平,一群廢才!”
韓牧鋪頭蓋臉一通罵出口,禦史中丞陳粟臉色大變,如同遮羞布被掀開一般,頓時有些急火攻心。
“你……你如何這般言語?”
也就是他們這群文人,對於靖康之變,建炎南渡隻當作是大宋王朝的延續。
對於他們而言,能延續下來,就是他們喋喋不休的努力成果,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享受也是理所應當了。
當聽到韓牧開口,所有人的內心幾乎同時破防。
正當此時,殿中一名年歲頗大的老臣忽然掩麵而泣,眾人抬眼看去,正是當朝的大宗正,皇帝趙擴的叔父。
“皇叔哭甚?”
一名大臣在他的身邊發問,怎知一問他哭的更來勁了。
“諸位有過不知,方才我忽然想到,昔日紹興年間,太常少卿方庭碩出使金朝,揭拜皇陵時,竟發現哲宗先帝的屍體遺露荒地,方庭碩不得已將自己的官袍脫下來收斂先帝遺骸,將其重新安葬。”
“可憐我曆代先君陵寢,如今隻怕已經是斷壁殘垣,作為趙氏子孫,我實在是無顏麵對祖宗呀。”
此言一出,整個大殿內的氣氛陡然一變。
“嗯哼—”
韓侂胄見到場麵時機成熟,立時大喝一聲。
“諸位大人,自建炎南渡以來,以曆三代,靖康之恥猶在眼前,我等為人子,為人臣,當念祖宗之憤,隻期盼有朝一日能為國雪恥。”
“本相心意已決,當向官家上書,請求整飭軍備、厲兵秣馬,以待時機北渡淮河,恢複河山,北伐非一朝一夕之功,當改革弊端,舉全國之力,做好充足準備靜待時機成熟。”
韓侂胄雙手一握,態度堅決。
參知政事陳自強率領一眾文武積極響應,霎時間,整個政事堂響起一片唿喊“北伐”“北伐”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