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短視頻:跪下,不準站起來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
......
【引言!】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天子天下獨尊的權威得以確立。]
......
【周公的分封製!】
......
[按照‘親親,尊尊’的原則,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大夫。]
[再次,周公明確將‘德’的理念引入君權天授的體係,將上古以來的各種‘禮’的觀念,轉變為不同以往的全新而複雜的禮樂製度。]
[這樣上下分明的等級中,又有適配的禮儀係統,規定了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行為處事。]
[五禮之首‘吉禮’,是周天子祭祀天地、先祖、社稷、宗廟時的禮儀。]
[有關哀憫、吊唁、憂患的典禮,被稱為‘兇禮’。]
[天子與諸侯,以及諸侯之間的相敬之禮,稱為‘賓禮’。]
[與軍事活動相關的禮儀,稱之為‘軍禮’。]
[此外還有‘嘉禮’,是一係列親睦人際關係,溝通感情的禮儀。]
[配合各類‘禮’的施行。]
......
【禮樂文明的內容】
......
[‘樂’的使用也有製可循。]
[樂隊的編製分為四等,天子享用四麵排列的樂隊,諸侯、大夫和士,分別享用三麵、兩麵和一麵排列的樂隊。]
[相應的舞隊也分四級,八位舞者一行為一佾。]
[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兩佾。]
[樂器的使用也有講究,鍾、鼓、磬的合奏被‘金奏’,隻有天子和諸侯可以用,大夫和士隻能單用鼓。]
[禮樂一體,並經由日複一日的強化,為社會帶來此前從未有過的穩固連接。]
[禮樂日漸興盛,製度趨於成熟。]
[這兩大支柱的合力支撐,讓周成為比夏商兩代更為統一和強大的國家,這是周公天才般的政治發明。]
[此後數千年中,他成為曆朝曆代執政者不斷迴望和反複思量的製度參照。]
......
【婚嫁禮儀!】
......
[周朝的婚嫁禮儀上,沒有鼓樂琴瑟,迎親場麵並不熱烈,也不奢華。]
[但儀式全程,無一處不令我們感到莊重典雅。]
[周人早已為此專門製定了‘六禮’。]
[議婚時,男家請媒人向女家說明締結婚約的請求,以大雁作為禮物,稱之為‘納采’。]
[後世華夏人詩意的探問,雁的‘生死相許’,被認為是夫婦間忠貞不渝的象征。]
[受托的媒人攜雁來到女家,向主人請問女子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時辰,稱為‘問名’。]
[這時,女家要設酒款待。]
[既是對媒人的感謝,也是對男家美意的迴應。]
[問名之後,男家根據女子的相關信息,隨即在祖廟占卜,看聯姻是否吉利。]
[好事天成,如果卜婚獲得吉兆,就要告知女家,依然以雁為禮,這稱為‘納吉’。]
[緊接著的第四禮,稱為‘納征’,也就是訂婚的程序。]
[男家要送給女家聘禮。]
[後世下聘多用金銀財物,厚薄不一。]
[周朝的婚嫁禮儀上,通常會用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一束絹帛和兩張鹿皮表示定下婚約。]
[之後,男家再派媒人用雁,到女家商請完婚日期。]
[這個確定婚禮時間的交流過程,稱為‘請期’。]
[雁,作為締結良緣的媒介,達成了使命,接下來就是細節的準備。]
[到了婚期,男方駕車親自去女家迎接,稱為‘親迎’。]
[至此,六禮完備!
[新娘上車前,母親會為她係好佩巾,表示女兒到男方家後,能夠操持家務。]
[婚禮均在黃昏舉行,新人婚服以黑為主色調,隻在衣服邊緣飾以淺紅色。]
[迎會新娘後,男方設宴共食。]
[把一個瓠瓜刨成兩半,每瓢各做成酒杯一樣的飲器,名為‘巹’。]
[新郎和新娘各拿一瓢飲酒,稱為‘合巹’。]
[婚嫁的程序固然依循‘六禮’,而在此之前,青年男女們大多擁有自由戀愛的契機。]
[農曆三月初三,春風拂麵的上巳節,少男少女們會在這一天結伴出行。]
[他們在河邊相聚,尋找愛慕對象,並贈送鮮花等禮物。]
[潺潺流水旁,踏青、嬉戲、唱歌,那是屬於兩千多年前華夏少年們的春天。]
[與蓬勃生發的青春相伴而來的,是人生中另一場重要的儀禮。]
[男二十二冠,女十五而笄。]
[冠禮,也就是成年禮。]
......
【成人禮!】
......
[在周代,貴族行冠禮的年齡會因階層身份而有所差異。]
[地位高的人常會提早及冠,以便更早執掌權力。]
[冠,是步入文明時代以來,華夏人重要的服飾。]
[男子先將頭發盤踞與頭頂為髻,再戴冠,然後在用發簪將冠與髻一同固定。]
[這一盤發戴冠的儀式,一樣有固定的流程。]
[要先筮卜吉日,確定日期。]
[隨後,父兄要選定並邀請為青年加冠的貴賓。]
[冠禮當天,貴賓要為行冠禮者三次加冠。]
[最初是加黑麻布做的帽子,表示男子將有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
[再加白鹿皮縫製的帽子,表示男子將有為國戰鬥的權利。]
[最後一次是加爵並冠,那是一種用細葛布或絲帛做成的褐色帽子,和冕相像,表示男子將有參與祭祀的權利。]
[三次加冠也象征著行冠禮者的德操步步長進,這是每個貴族青年必經的道路。]
[接著,他要帶禮物去見國君,締結君臣關係。]
[還要拜見鄉大夫,表示自己已成為貴族社會的成員。]
[此後,宗廟朝會中,將有一個他的位置,也有一份他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成年男子,不能在用幼時的名字,所以冠禮,也包括命字的儀禮。]
[取字的任務,就交由加冠的貴賓完成。]
[伯、仲、叔、季,是四兄弟的排行順序,也是每個成年周人名字的一部分。]
[長幼秩序,是社會坐標之一。]
[有了這些字樣做標識,一個成年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就一目了然了。]
......
【席的使用!】
......
[席的使用,在當時已十分普及,並成為禮製定規的一部分。]
[無論貴族宅邸還是平民之家,室內都要鋪席。]
[用餐時,菜食會放在席上,或席前的案上。]
[各類酒器和灌席用器也都陳列好了。]
[賓客們陸續前來,經過三揖三讓,把客人迎入中堂。]
[宴席開始了,古人席地而坐,也席地而食。]
[座位席次的安排是有規製的,作為主人要坐在首席,稱‘席尊’、‘席首’。]
[其餘人按等級依次而坐,坐席要有坐姿,正確的姿勢是雙膝著地,腰伸直。]
[賓客入座時,要肅靜而有序。]
[周禮對這一切規定的詳盡而細致,並以數百年的時間將禮製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即使在身份並沒有那麽懸殊的鄉間,宴會也有嚴格的次序,那便是尊敬的長者。]
[以十歲為一個年齡階段,隨著年齡的遞增,可享受不同的待遇。]
[六十歲以上的人,才可入座。]
[五十歲的人,必須站在旁邊聽候吩咐。]
[豐盛的酒席上,儀式感同樣有條不紊。]
[首先是獻酒與迴敬的往來,賓客之間恭敬禮讓,大家都按禮節說話。]
[等獻酒結束,音樂登場後,氣氛將從嚴肅轉為活躍。]
[一邊進食,一邊享受雅樂,是周代宴會盛行的風氣。]
[歌者和樂師一一就位,堂上彈瑟而歌,堂下笙樂吹奏。]
[在歌舞杯盞聲中,賓主談笑盡歡,其樂融融。]
......
【詩樂的唱奏!】
......
[與禮相伴,詩樂的唱奏無處不在。]
[如詩般的歌詞,經由《詩經》記錄,數千年傳頌不息。]
[那是我們民族的童年時期,也是詩性天真勃發的時期。]
[詩三百篇,都是被演唱的樂歌。]
[宗門祭祀所用,收錄於《頌》。]
[《風》和《雅》兩部分的很多曲目,都在朝會和貴族宴會中演奏。]
[選不同的樂歌,可以傳遞不同的情緒。]
[《鹿鳴》一篇中的‘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可借來作為迎賓之詞。]
[《四牡》有‘王事靡盈,不遑啟處’等,可用來讚揚賓客的勤勞。]
[《皇皇者華》中的‘周爰諮諏’,可表示對賓客諮詢請教之意。]
[雅樂中還有蒼勁有力的鼓,和按大小次第排列成組的編鍾。]
[建鼓據說能溝通天地神靈,因而在樂隊中,聲震四方。]
[編鍾懸掛在巨大的鍾架上,由青銅鑄成,自帶其他樂器所不及的磅礴氣勢。]
[‘八音之中,金石為先’,比鍾聲更清亮的樂音,來自磨光的石磬。]
[編磬通常與編鍾合奏,使金石之聲相應和。]
[如果說‘禮’體現一種等級性,那麽‘樂’則體現了一種和諧狀態。]
[‘和’即是讓彼此差異、矛盾對立的事物,互為禮讓和包容,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和諧。]
[這是周人重要的社會理念和文化準則。]
[也深深的刻入了華夏人的內心。]
[今天‘和’,依然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編鍾、編磬齊奏,列鼎、列晷成排,彰顯著世家大族‘鍾鳴鼎食’的氣象。]
[在音樂的助興下,賓主間繼續依次敬酒。]
[對於酒,周人有著複雜的情感。]
[酒,是他們向往的飲品。]
[但飲酒過度會導致失控,周人總結的殷商敗亡教訓中,沉迷於酒,就是其中一條。]
[因此,周王朝規定,隻有祭祀、宴會和敬獻長老、君長時才能喝酒。]
[為了掌握好分寸,飲酒時還專門設立一位監督飲酒的臨時官員,被稱為‘司正’。]
[在酣暢飛揚的宴會,也得接受‘禮’的約束。]
......
【禮樂的影響!】
......
[從八歲開始‘禮讓之教’,到七十歲辭官告老,對於周人,禮樂教化不是一時,而是一世。]
[它貫穿了個人的一生,也體現在群體生活的交往中。]
[在3000多年前的華夏,潤物無聲的文明教化,征服了那些生命本能的欲望,而代之以敬畏、同情、謙讓等人文品行。]
[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芒,符合禮樂規範的品行,被統稱為‘德’。]
[在周人的世界裏,‘德’字,意味這美好高尚的品性,也是統禦禮樂的靈魂。]
[生命的最後一程,周人也以‘禮’相送。]
[在周人的觀念裏,死之哀和生之歡一樣,都是生命中應有的一部分。]
[報喪人員在街上奔跑,把消息帶給親友和村人。]
[即使已經聞訊,也會得到正式的通知。]
[這是喪家應盡之禮。]
[去死的鄰居是‘逨’的同宗,但他們的關係已經‘出五服’。]
[這意味著‘逨’,不必為逝者穿上喪服。]
[這是周人為親緣組織畫出的清晰圖譜。]
[嫡長子所在的世係為大宗,世世代代都代表家族,此即‘百世不遷之宗’。]
[弟弟們則要分出去,建立新的家庭,視為小宗,均聽從嫡長子吩咐,在以自己的嫡長子各自傳續。]
[曆經五代之後,經過五次分離的子孫,彼此間便沒了宗法上的權力和義務關係,這即是‘五世則遷之宗’,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出五服’。]
[用親疏遠近來確定人際關係,構成了華夏社會的倫常秩序。]
[在這個龐大綿密的網絡中,人人可明確自己所在,並得以安置身心
......
【祭祀文化!】
......
[興起於商的祭祀文化,經由周的改造後,成為周代禮製的重要構成。]
[從此,一切禮儀,不再僅僅取悅神明和祖靈,而是具有了莊嚴的道德意義。]
[這是3000多年前中華文明的一次自我否定與重生。]
[新的文明,會創建新的秩序。]
[但每一段曆史,也都會沉澱出不朽的價值。]
[祖先,成為了炎黃子孫永遠的精神寄托。]
[慎終追遠的理念,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家庭和生活。]
[數千年來,無論祭祀方式如何變化,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我們對祖先的敬愛和供奉,從未停止過。]
[那是對生命延續的盼望,對過往歲月的意念。]
[華夏人相信,血脈和親情是天地間最恆久、最珍貴的連接。]
[隻有將一代代的生命連接在一起,隻有被納入群體的長河,個體的生命才能獲得超越。]
[時至今日,在每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在一生的很多重要時刻,我們都會告誡祖先並祈求福佑。]
[或許,依然還會向大地灑一杯酒,向蒼天燃一炷香。]
......
【結語!】
......
[周人的一生,都浸潤在禮樂文明的教化中。]
[這是一種溫和但充滿力量的製度,成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禮儀之邦。]
[它令理性和人性的光芒照射進曆史,令每一個華夏人獲得生命的秩序和心靈的安定。]
[‘人’始終是華夏文化最為關注的命題。]
[如何在世間安身立命?]
[如何與自然及他者相處?]
[如何建設理想的社會?]
[從混沌走向秩序。]
[從創世走向禮樂的漫漫長路上。]
[人,也始終是創造一切的主角。]
[我們用洪荒年代的絢麗神話,迴答了‘天地從哪裏來’、‘人從哪裏來’。]
[我們用上古三代的輝煌曆史,書寫了‘華夏從哪裏來’、‘我們從哪裏來’。]
[當禮樂文明把秩序與和諧、道德與理性、音樂與詩歌,永久的注入華夏人的精神血脈,我們知道,今天的我們連接著曾經的我們,也連接著未來的我們。]
[今天的華夏連接著曾經的華夏,也連接著未來的華夏。]
.........
.........
評論區
【三書:聘書、禮書、迎書。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終於明白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什麽是三書六聘。什麽是吃大席。】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男子向女子請求締結婚姻要送上白布包著的鹿肉。】
【我想知道我得讀多少書,得讀什麽書,才能變成這樣?】
【以前隻知道禮樂崩壞,原來禮樂是這麽濃墨和高尚,也是品上細糠了。】
【講的太棒了,刷到都不舍得看,在廁所看覺得著實不雅。】
【三千年禮儀不斷,五千年文明賡續。】
【原來這就是孔子主張恢複的禮樂製度呀!真是長見識了。】
【這才是禮,它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人這種萬物之靈,不再像野獸一般放大本能,而要真正懂得生命本來的意義!】
【士昏禮、士冠禮、鄉飲酒禮、士喪禮。】
【曆代王朝都逃不了滅亡的規律,終究是欲望,戰勝了一切,還是人性,諸侯對權力的渴望,終究是摧毀了周朝最後一根稻草。】
......
萬界時空
事實上數個月過去了,對於萬界時空來說,周朝或者說春秋戰國,出現的次數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不過這不出現還好,已出現直接就是一個很長時間的天幕。
最重要的是,這天幕還帶有厚重的曆史聲講解,整體都帶著讚揚。
這是對一個時代的讚美。
不像他們,即便是讚美,也是隻是在一個視頻裏占據一小部分。
“所以,天幕如此難得,那個諸葛丞相在之前占據了多少的天幕時間,這......”
諸葛亮之前的人沉默了。
他們實在是想象不出,一個人到底要做到什麽程度,才能堪比整個春秋戰國。
在諸葛亮之後的時空,沉默更甚。
“諸多聖人可是在先秦時期,諸葛亮......”
這些人說到這裏,卻又說不下了,或者說不敢說了。
他清楚自己,自己何德何能去評價。
所以,明白了此事,他們自然也就住嘴了。
......
不過,很多人反而注意到了另外的事情。
“後人,似乎也喜歡周禮?他們那個時代,為什麽喜歡呢?”
“笨蛋,你忘記了,後世一個地球,數百個國家,這不比春秋戰國還春秋戰國啊!”
頓時有人恍然大悟,有記憶好的當即道:“哦......我想起來,看似百家爭鳴,實則春秋五霸。看似春秋五霸,實則三國鼎立。看似三國鼎立,實則楚漢相爭。看似楚漢相爭,實則秦掃六合。所以,後人想要構建一個類似於周天子的社會體係?”
“不,你們忘了大一統嗎?你們忘記了五間大瓦房了嗎?”
“就是,你們不要忘記了,那後世也有屬於自己的禮。再說了,這說的是單純你認為的禮嗎?那是秩序!”
有人搖頭:“不行,看不懂了,我完全看不懂了。”
......
然而,這視頻對於各朝各代衝擊最大的其實並不是諸多帝王或者說官達顯貴,亦或者是士紳地主。
真正遭到嚴重衝擊的是那些起義軍。
每一個起義軍擴大之後,首先要麵對的不是所謂的糧食不夠吃,士兵不夠多,鎧甲不夠用的問題。
他們真正所麵臨的是所謂的正統,也就是所謂的名分。
沒有這個,就沒有什麽讀書人投靠你做事。
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麽秩序。
所以,他們反而是最需要禮的。
這個視頻,可以讓他們結合自身情況,快速的構建出一套統治秩序。
這樣一來,他們就能爆發出更加強大的戰鬥力。
再來兩場勝利,那麽就會有讀書人投靠。
來上一場戰略勝利,那麽就可以開科取士了。
所以這些起義軍們雖然不知道這些,但也能下意識的明白這東西好不好,或者說對起義軍本身好不好。
然後,他們就會下意識的去製定,去執行。
隻要不被快速剿滅,很快他們就會形成一個真正的政權。
即便是這個政權,這個統治係統很爛,跟不上,但有和沒有,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於是,那些還在休整的官兵們,看著天幕覺得稀奇,絲毫不明白這對於王朝代表了什麽。
事實上,那些袞袞諸公們,也不會下意識的想到這些。
............
【百家爭鳴,眾生喧嘩!】
......
......
......
......
【引言!】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天子天下獨尊的權威得以確立。]
......
【周公的分封製!】
......
[按照‘親親,尊尊’的原則,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大夫。]
[再次,周公明確將‘德’的理念引入君權天授的體係,將上古以來的各種‘禮’的觀念,轉變為不同以往的全新而複雜的禮樂製度。]
[這樣上下分明的等級中,又有適配的禮儀係統,規定了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行為處事。]
[五禮之首‘吉禮’,是周天子祭祀天地、先祖、社稷、宗廟時的禮儀。]
[有關哀憫、吊唁、憂患的典禮,被稱為‘兇禮’。]
[天子與諸侯,以及諸侯之間的相敬之禮,稱為‘賓禮’。]
[與軍事活動相關的禮儀,稱之為‘軍禮’。]
[此外還有‘嘉禮’,是一係列親睦人際關係,溝通感情的禮儀。]
[配合各類‘禮’的施行。]
......
【禮樂文明的內容】
......
[‘樂’的使用也有製可循。]
[樂隊的編製分為四等,天子享用四麵排列的樂隊,諸侯、大夫和士,分別享用三麵、兩麵和一麵排列的樂隊。]
[相應的舞隊也分四級,八位舞者一行為一佾。]
[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兩佾。]
[樂器的使用也有講究,鍾、鼓、磬的合奏被‘金奏’,隻有天子和諸侯可以用,大夫和士隻能單用鼓。]
[禮樂一體,並經由日複一日的強化,為社會帶來此前從未有過的穩固連接。]
[禮樂日漸興盛,製度趨於成熟。]
[這兩大支柱的合力支撐,讓周成為比夏商兩代更為統一和強大的國家,這是周公天才般的政治發明。]
[此後數千年中,他成為曆朝曆代執政者不斷迴望和反複思量的製度參照。]
......
【婚嫁禮儀!】
......
[周朝的婚嫁禮儀上,沒有鼓樂琴瑟,迎親場麵並不熱烈,也不奢華。]
[但儀式全程,無一處不令我們感到莊重典雅。]
[周人早已為此專門製定了‘六禮’。]
[議婚時,男家請媒人向女家說明締結婚約的請求,以大雁作為禮物,稱之為‘納采’。]
[後世華夏人詩意的探問,雁的‘生死相許’,被認為是夫婦間忠貞不渝的象征。]
[受托的媒人攜雁來到女家,向主人請問女子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時辰,稱為‘問名’。]
[這時,女家要設酒款待。]
[既是對媒人的感謝,也是對男家美意的迴應。]
[問名之後,男家根據女子的相關信息,隨即在祖廟占卜,看聯姻是否吉利。]
[好事天成,如果卜婚獲得吉兆,就要告知女家,依然以雁為禮,這稱為‘納吉’。]
[緊接著的第四禮,稱為‘納征’,也就是訂婚的程序。]
[男家要送給女家聘禮。]
[後世下聘多用金銀財物,厚薄不一。]
[周朝的婚嫁禮儀上,通常會用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一束絹帛和兩張鹿皮表示定下婚約。]
[之後,男家再派媒人用雁,到女家商請完婚日期。]
[這個確定婚禮時間的交流過程,稱為‘請期’。]
[雁,作為締結良緣的媒介,達成了使命,接下來就是細節的準備。]
[到了婚期,男方駕車親自去女家迎接,稱為‘親迎’。]
[至此,六禮完備!
[新娘上車前,母親會為她係好佩巾,表示女兒到男方家後,能夠操持家務。]
[婚禮均在黃昏舉行,新人婚服以黑為主色調,隻在衣服邊緣飾以淺紅色。]
[迎會新娘後,男方設宴共食。]
[把一個瓠瓜刨成兩半,每瓢各做成酒杯一樣的飲器,名為‘巹’。]
[新郎和新娘各拿一瓢飲酒,稱為‘合巹’。]
[婚嫁的程序固然依循‘六禮’,而在此之前,青年男女們大多擁有自由戀愛的契機。]
[農曆三月初三,春風拂麵的上巳節,少男少女們會在這一天結伴出行。]
[他們在河邊相聚,尋找愛慕對象,並贈送鮮花等禮物。]
[潺潺流水旁,踏青、嬉戲、唱歌,那是屬於兩千多年前華夏少年們的春天。]
[與蓬勃生發的青春相伴而來的,是人生中另一場重要的儀禮。]
[男二十二冠,女十五而笄。]
[冠禮,也就是成年禮。]
......
【成人禮!】
......
[在周代,貴族行冠禮的年齡會因階層身份而有所差異。]
[地位高的人常會提早及冠,以便更早執掌權力。]
[冠,是步入文明時代以來,華夏人重要的服飾。]
[男子先將頭發盤踞與頭頂為髻,再戴冠,然後在用發簪將冠與髻一同固定。]
[這一盤發戴冠的儀式,一樣有固定的流程。]
[要先筮卜吉日,確定日期。]
[隨後,父兄要選定並邀請為青年加冠的貴賓。]
[冠禮當天,貴賓要為行冠禮者三次加冠。]
[最初是加黑麻布做的帽子,表示男子將有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
[再加白鹿皮縫製的帽子,表示男子將有為國戰鬥的權利。]
[最後一次是加爵並冠,那是一種用細葛布或絲帛做成的褐色帽子,和冕相像,表示男子將有參與祭祀的權利。]
[三次加冠也象征著行冠禮者的德操步步長進,這是每個貴族青年必經的道路。]
[接著,他要帶禮物去見國君,締結君臣關係。]
[還要拜見鄉大夫,表示自己已成為貴族社會的成員。]
[此後,宗廟朝會中,將有一個他的位置,也有一份他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成年男子,不能在用幼時的名字,所以冠禮,也包括命字的儀禮。]
[取字的任務,就交由加冠的貴賓完成。]
[伯、仲、叔、季,是四兄弟的排行順序,也是每個成年周人名字的一部分。]
[長幼秩序,是社會坐標之一。]
[有了這些字樣做標識,一個成年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就一目了然了。]
......
【席的使用!】
......
[席的使用,在當時已十分普及,並成為禮製定規的一部分。]
[無論貴族宅邸還是平民之家,室內都要鋪席。]
[用餐時,菜食會放在席上,或席前的案上。]
[各類酒器和灌席用器也都陳列好了。]
[賓客們陸續前來,經過三揖三讓,把客人迎入中堂。]
[宴席開始了,古人席地而坐,也席地而食。]
[座位席次的安排是有規製的,作為主人要坐在首席,稱‘席尊’、‘席首’。]
[其餘人按等級依次而坐,坐席要有坐姿,正確的姿勢是雙膝著地,腰伸直。]
[賓客入座時,要肅靜而有序。]
[周禮對這一切規定的詳盡而細致,並以數百年的時間將禮製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即使在身份並沒有那麽懸殊的鄉間,宴會也有嚴格的次序,那便是尊敬的長者。]
[以十歲為一個年齡階段,隨著年齡的遞增,可享受不同的待遇。]
[六十歲以上的人,才可入座。]
[五十歲的人,必須站在旁邊聽候吩咐。]
[豐盛的酒席上,儀式感同樣有條不紊。]
[首先是獻酒與迴敬的往來,賓客之間恭敬禮讓,大家都按禮節說話。]
[等獻酒結束,音樂登場後,氣氛將從嚴肅轉為活躍。]
[一邊進食,一邊享受雅樂,是周代宴會盛行的風氣。]
[歌者和樂師一一就位,堂上彈瑟而歌,堂下笙樂吹奏。]
[在歌舞杯盞聲中,賓主談笑盡歡,其樂融融。]
......
【詩樂的唱奏!】
......
[與禮相伴,詩樂的唱奏無處不在。]
[如詩般的歌詞,經由《詩經》記錄,數千年傳頌不息。]
[那是我們民族的童年時期,也是詩性天真勃發的時期。]
[詩三百篇,都是被演唱的樂歌。]
[宗門祭祀所用,收錄於《頌》。]
[《風》和《雅》兩部分的很多曲目,都在朝會和貴族宴會中演奏。]
[選不同的樂歌,可以傳遞不同的情緒。]
[《鹿鳴》一篇中的‘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可借來作為迎賓之詞。]
[《四牡》有‘王事靡盈,不遑啟處’等,可用來讚揚賓客的勤勞。]
[《皇皇者華》中的‘周爰諮諏’,可表示對賓客諮詢請教之意。]
[雅樂中還有蒼勁有力的鼓,和按大小次第排列成組的編鍾。]
[建鼓據說能溝通天地神靈,因而在樂隊中,聲震四方。]
[編鍾懸掛在巨大的鍾架上,由青銅鑄成,自帶其他樂器所不及的磅礴氣勢。]
[‘八音之中,金石為先’,比鍾聲更清亮的樂音,來自磨光的石磬。]
[編磬通常與編鍾合奏,使金石之聲相應和。]
[如果說‘禮’體現一種等級性,那麽‘樂’則體現了一種和諧狀態。]
[‘和’即是讓彼此差異、矛盾對立的事物,互為禮讓和包容,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和諧。]
[這是周人重要的社會理念和文化準則。]
[也深深的刻入了華夏人的內心。]
[今天‘和’,依然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編鍾、編磬齊奏,列鼎、列晷成排,彰顯著世家大族‘鍾鳴鼎食’的氣象。]
[在音樂的助興下,賓主間繼續依次敬酒。]
[對於酒,周人有著複雜的情感。]
[酒,是他們向往的飲品。]
[但飲酒過度會導致失控,周人總結的殷商敗亡教訓中,沉迷於酒,就是其中一條。]
[因此,周王朝規定,隻有祭祀、宴會和敬獻長老、君長時才能喝酒。]
[為了掌握好分寸,飲酒時還專門設立一位監督飲酒的臨時官員,被稱為‘司正’。]
[在酣暢飛揚的宴會,也得接受‘禮’的約束。]
......
【禮樂的影響!】
......
[從八歲開始‘禮讓之教’,到七十歲辭官告老,對於周人,禮樂教化不是一時,而是一世。]
[它貫穿了個人的一生,也體現在群體生活的交往中。]
[在3000多年前的華夏,潤物無聲的文明教化,征服了那些生命本能的欲望,而代之以敬畏、同情、謙讓等人文品行。]
[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芒,符合禮樂規範的品行,被統稱為‘德’。]
[在周人的世界裏,‘德’字,意味這美好高尚的品性,也是統禦禮樂的靈魂。]
[生命的最後一程,周人也以‘禮’相送。]
[在周人的觀念裏,死之哀和生之歡一樣,都是生命中應有的一部分。]
[報喪人員在街上奔跑,把消息帶給親友和村人。]
[即使已經聞訊,也會得到正式的通知。]
[這是喪家應盡之禮。]
[去死的鄰居是‘逨’的同宗,但他們的關係已經‘出五服’。]
[這意味著‘逨’,不必為逝者穿上喪服。]
[這是周人為親緣組織畫出的清晰圖譜。]
[嫡長子所在的世係為大宗,世世代代都代表家族,此即‘百世不遷之宗’。]
[弟弟們則要分出去,建立新的家庭,視為小宗,均聽從嫡長子吩咐,在以自己的嫡長子各自傳續。]
[曆經五代之後,經過五次分離的子孫,彼此間便沒了宗法上的權力和義務關係,這即是‘五世則遷之宗’,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出五服’。]
[用親疏遠近來確定人際關係,構成了華夏社會的倫常秩序。]
[在這個龐大綿密的網絡中,人人可明確自己所在,並得以安置身心
......
【祭祀文化!】
......
[興起於商的祭祀文化,經由周的改造後,成為周代禮製的重要構成。]
[從此,一切禮儀,不再僅僅取悅神明和祖靈,而是具有了莊嚴的道德意義。]
[這是3000多年前中華文明的一次自我否定與重生。]
[新的文明,會創建新的秩序。]
[但每一段曆史,也都會沉澱出不朽的價值。]
[祖先,成為了炎黃子孫永遠的精神寄托。]
[慎終追遠的理念,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家庭和生活。]
[數千年來,無論祭祀方式如何變化,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我們對祖先的敬愛和供奉,從未停止過。]
[那是對生命延續的盼望,對過往歲月的意念。]
[華夏人相信,血脈和親情是天地間最恆久、最珍貴的連接。]
[隻有將一代代的生命連接在一起,隻有被納入群體的長河,個體的生命才能獲得超越。]
[時至今日,在每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在一生的很多重要時刻,我們都會告誡祖先並祈求福佑。]
[或許,依然還會向大地灑一杯酒,向蒼天燃一炷香。]
......
【結語!】
......
[周人的一生,都浸潤在禮樂文明的教化中。]
[這是一種溫和但充滿力量的製度,成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禮儀之邦。]
[它令理性和人性的光芒照射進曆史,令每一個華夏人獲得生命的秩序和心靈的安定。]
[‘人’始終是華夏文化最為關注的命題。]
[如何在世間安身立命?]
[如何與自然及他者相處?]
[如何建設理想的社會?]
[從混沌走向秩序。]
[從創世走向禮樂的漫漫長路上。]
[人,也始終是創造一切的主角。]
[我們用洪荒年代的絢麗神話,迴答了‘天地從哪裏來’、‘人從哪裏來’。]
[我們用上古三代的輝煌曆史,書寫了‘華夏從哪裏來’、‘我們從哪裏來’。]
[當禮樂文明把秩序與和諧、道德與理性、音樂與詩歌,永久的注入華夏人的精神血脈,我們知道,今天的我們連接著曾經的我們,也連接著未來的我們。]
[今天的華夏連接著曾經的華夏,也連接著未來的華夏。]
.........
.........
評論區
【三書:聘書、禮書、迎書。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終於明白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什麽是三書六聘。什麽是吃大席。】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男子向女子請求締結婚姻要送上白布包著的鹿肉。】
【我想知道我得讀多少書,得讀什麽書,才能變成這樣?】
【以前隻知道禮樂崩壞,原來禮樂是這麽濃墨和高尚,也是品上細糠了。】
【講的太棒了,刷到都不舍得看,在廁所看覺得著實不雅。】
【三千年禮儀不斷,五千年文明賡續。】
【原來這就是孔子主張恢複的禮樂製度呀!真是長見識了。】
【這才是禮,它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人這種萬物之靈,不再像野獸一般放大本能,而要真正懂得生命本來的意義!】
【士昏禮、士冠禮、鄉飲酒禮、士喪禮。】
【曆代王朝都逃不了滅亡的規律,終究是欲望,戰勝了一切,還是人性,諸侯對權力的渴望,終究是摧毀了周朝最後一根稻草。】
......
萬界時空
事實上數個月過去了,對於萬界時空來說,周朝或者說春秋戰國,出現的次數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不過這不出現還好,已出現直接就是一個很長時間的天幕。
最重要的是,這天幕還帶有厚重的曆史聲講解,整體都帶著讚揚。
這是對一個時代的讚美。
不像他們,即便是讚美,也是隻是在一個視頻裏占據一小部分。
“所以,天幕如此難得,那個諸葛丞相在之前占據了多少的天幕時間,這......”
諸葛亮之前的人沉默了。
他們實在是想象不出,一個人到底要做到什麽程度,才能堪比整個春秋戰國。
在諸葛亮之後的時空,沉默更甚。
“諸多聖人可是在先秦時期,諸葛亮......”
這些人說到這裏,卻又說不下了,或者說不敢說了。
他清楚自己,自己何德何能去評價。
所以,明白了此事,他們自然也就住嘴了。
......
不過,很多人反而注意到了另外的事情。
“後人,似乎也喜歡周禮?他們那個時代,為什麽喜歡呢?”
“笨蛋,你忘記了,後世一個地球,數百個國家,這不比春秋戰國還春秋戰國啊!”
頓時有人恍然大悟,有記憶好的當即道:“哦......我想起來,看似百家爭鳴,實則春秋五霸。看似春秋五霸,實則三國鼎立。看似三國鼎立,實則楚漢相爭。看似楚漢相爭,實則秦掃六合。所以,後人想要構建一個類似於周天子的社會體係?”
“不,你們忘了大一統嗎?你們忘記了五間大瓦房了嗎?”
“就是,你們不要忘記了,那後世也有屬於自己的禮。再說了,這說的是單純你認為的禮嗎?那是秩序!”
有人搖頭:“不行,看不懂了,我完全看不懂了。”
......
然而,這視頻對於各朝各代衝擊最大的其實並不是諸多帝王或者說官達顯貴,亦或者是士紳地主。
真正遭到嚴重衝擊的是那些起義軍。
每一個起義軍擴大之後,首先要麵對的不是所謂的糧食不夠吃,士兵不夠多,鎧甲不夠用的問題。
他們真正所麵臨的是所謂的正統,也就是所謂的名分。
沒有這個,就沒有什麽讀書人投靠你做事。
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麽秩序。
所以,他們反而是最需要禮的。
這個視頻,可以讓他們結合自身情況,快速的構建出一套統治秩序。
這樣一來,他們就能爆發出更加強大的戰鬥力。
再來兩場勝利,那麽就會有讀書人投靠。
來上一場戰略勝利,那麽就可以開科取士了。
所以這些起義軍們雖然不知道這些,但也能下意識的明白這東西好不好,或者說對起義軍本身好不好。
然後,他們就會下意識的去製定,去執行。
隻要不被快速剿滅,很快他們就會形成一個真正的政權。
即便是這個政權,這個統治係統很爛,跟不上,但有和沒有,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於是,那些還在休整的官兵們,看著天幕覺得稀奇,絲毫不明白這對於王朝代表了什麽。
事實上,那些袞袞諸公們,也不會下意識的想到這些。
............
【百家爭鳴,眾生喧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