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李世民,愛哭的七世紀亞洲洲長2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玄武門事件後,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矛,徑直來到李淵所在的船上。”羅玉華找出一袋薯片,撕開包裝袋,拈起一片放到嘴裏,說了那麽久,她又有點餓了。
徐愛見她這樣,便接著她的話說道:“李淵看到這樣的場景,自然是嚇了一大跳啊,趕忙問道,【這是什麽迴事啊,作亂的人是誰啊?愛卿你到此做什麽?】”
“尉遲恭迴答他,【陛下啊,你的大兒子和四兒子在外麵作亂啊,是秦王起兵護駕,又誅殺了他們。】“
“【秦王殿下他還擔心陛下受到驚嚇所以讓我來保護你。】”
“見到這樣的場景,李淵還能不明白發生了什麽嘛,所以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覺得應當怎麽辦呢?】”
“那蕭瑀和陳叔達就說:【太子與齊王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
“【他們私下還嫉妒秦王功高,威高,就湊到一起想用陰謀詭計來害人。現在既然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
“【秦王又功蓋宇宙,天下歸心。我看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托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她繼續道,“李淵隻能讚成啊,【有道理,剛好這也是我的心願啊。】”
“就這樣啊,一場兵變就這麽結束了,我們的秦王李世民,就在父親李淵的【肯定】下,成了名正言順的太子!”她聳聳肩,也端起水杯開始戰術性喝茶。
這會子得停一下了,畢竟要給還在漢居裏的老祖宗們一個接受的時間嘛!
漢居……
這是逼宮啊!
除了漢唐以後的明清二朝眾人,秦漢唐三家人全都變了臉色。
程咬金此時護在李世民身前,他濃眉緊蹙,似乎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有氣勢一些。
但作為李世民心腹的他此刻的嘴角,就是掛上二百斤米麵,也根本壓不下來了。
李淵氣的臉色鐵青,死死的盯著李世民,他似乎想說什麽,但終究沒有開口。
李世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後不僅會殺兄弟,居然還敢脅迫父皇,這……
想到這裏,他又忍不住看了一眼旁邊的小朱棣,現在他大概有些明白,為什麽彈幕裏一直有人說,朱棣的經曆和李世民很像,堪稱小號李二了。
原來……
原來他們倆這皇位都是用親人的血澆築的啊!
想到這裏,淚腺發大的李二竟忍不住落下淚來,此時此刻,他終於有些明白未來那個永樂大帝朱棣的心情了……
皇權之路,果然是一條獨行道,雖然輝煌,但真的會變成孤單無情啊!
朱元璋瞧著此時情形不太好,便跟努爾哈赤使了個眼色,示意他一起上前勸勸李淵。
努爾哈赤會意,兩人便一起上前,一左一右的拉住李淵。
“李哥啊,你也別再生氣了……”努爾哈赤道,“天幕裏的那女子不是說了嗎,你家二郎也是被逼到絕路了啊!”
“對對……”老朱也點頭稱是,“就跟我家老四一樣,到了這一步,不反抗就隻死路一條……”
“你反倒是該開心,太宗……我是說你家二郎,那可是咱華夏史上數一數二的明君啊!”
“可不是嘛。”努爾哈赤搖頭道,“要是政哥家那位扶蘇公子,有唐太宗或明成祖的半分誌氣,也不至於自刎而亡,被胡亥那小子……”
“扶蘇自刎……”嬴政聽見了,他皺眉問道,“扶蘇為什麽會自刎而亡?”
“啊!”努爾哈赤心中一慌,剛剛光顧著勸李淵了,一個沒注意就忘了始皇帝也在了。
他訕訕的笑道:“這事吧!政哥,你也知道,我是後金人,對於曆史隻知道個大概,嗬嗬嗬……”
“哎,不過我想,等會天幕肯定也會說的。”
嬴政心裏也明白,自己死後肯定發生了非常多可怕的事情,這些人每每提及都不太願意多說。
上次劉邦提起到了一點,這次努爾哈赤也提到一點,但他們都不願意細說,就好像是在忌諱什麽似的……
就在此時,天幕裏的兩人已經吃飽喝足了,也繼續開始討論起來。
“在得到了李淵的首肯後,李世民應召進宮,父子二人互相說了幾句【貼心話】後,我們的李二便哭著撲進父親的懷裏,嚎啕大哭了起來……”羅玉華放下薯片繼續道,“玄武門兵變,最終以秦王被封太子,建成,元吉雙雙身死為結局。”
“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人,全部伏誅,還被除宗籍。”
“而他們兩府上的親信啥的,卻被赦免了!這其中,可不就有被咱唐太宗視為鏡子的魏徴,也就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的鄭國公魏征。”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淵冊立了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公元626年7月14日,高祖將親筆詔書賜給裴寂等人說,自稱自己應當加上太上皇的尊號。”
公元626年9月3日,李淵頒布製書,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而李世民堅決推辭,李淵卻執意如此。”
”第二天,李世民在京師長安的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而李淵則如他所言,成了太上皇。”
“就這樣,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成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開始了屬於他的帝王生涯……”
“華夏當代作家柏楊曾評價過唐太宗陛下,他覺得華夏人應該慶幸李世民奪嫡成功,因為李世民為華夏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這可是古代治世的典範啊。”
“教員也曾經說過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徐愛道。
羅玉華接過話道:“這隻是誇讚他的軍事能力。教員還說過,李世民是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敲黑板記重點啊。”她再次提醒道,“此處的懵懂可不是說他糊塗啊,教員指的是在立太子之事上的舉棋不定,不夠果斷,這才進而引發了後續的一係列問題……”
徐愛見她這樣,便接著她的話說道:“李淵看到這樣的場景,自然是嚇了一大跳啊,趕忙問道,【這是什麽迴事啊,作亂的人是誰啊?愛卿你到此做什麽?】”
“尉遲恭迴答他,【陛下啊,你的大兒子和四兒子在外麵作亂啊,是秦王起兵護駕,又誅殺了他們。】“
“【秦王殿下他還擔心陛下受到驚嚇所以讓我來保護你。】”
“見到這樣的場景,李淵還能不明白發生了什麽嘛,所以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覺得應當怎麽辦呢?】”
“那蕭瑀和陳叔達就說:【太子與齊王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
“【他們私下還嫉妒秦王功高,威高,就湊到一起想用陰謀詭計來害人。現在既然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
“【秦王又功蓋宇宙,天下歸心。我看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托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她繼續道,“李淵隻能讚成啊,【有道理,剛好這也是我的心願啊。】”
“就這樣啊,一場兵變就這麽結束了,我們的秦王李世民,就在父親李淵的【肯定】下,成了名正言順的太子!”她聳聳肩,也端起水杯開始戰術性喝茶。
這會子得停一下了,畢竟要給還在漢居裏的老祖宗們一個接受的時間嘛!
漢居……
這是逼宮啊!
除了漢唐以後的明清二朝眾人,秦漢唐三家人全都變了臉色。
程咬金此時護在李世民身前,他濃眉緊蹙,似乎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有氣勢一些。
但作為李世民心腹的他此刻的嘴角,就是掛上二百斤米麵,也根本壓不下來了。
李淵氣的臉色鐵青,死死的盯著李世民,他似乎想說什麽,但終究沒有開口。
李世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後不僅會殺兄弟,居然還敢脅迫父皇,這……
想到這裏,他又忍不住看了一眼旁邊的小朱棣,現在他大概有些明白,為什麽彈幕裏一直有人說,朱棣的經曆和李世民很像,堪稱小號李二了。
原來……
原來他們倆這皇位都是用親人的血澆築的啊!
想到這裏,淚腺發大的李二竟忍不住落下淚來,此時此刻,他終於有些明白未來那個永樂大帝朱棣的心情了……
皇權之路,果然是一條獨行道,雖然輝煌,但真的會變成孤單無情啊!
朱元璋瞧著此時情形不太好,便跟努爾哈赤使了個眼色,示意他一起上前勸勸李淵。
努爾哈赤會意,兩人便一起上前,一左一右的拉住李淵。
“李哥啊,你也別再生氣了……”努爾哈赤道,“天幕裏的那女子不是說了嗎,你家二郎也是被逼到絕路了啊!”
“對對……”老朱也點頭稱是,“就跟我家老四一樣,到了這一步,不反抗就隻死路一條……”
“你反倒是該開心,太宗……我是說你家二郎,那可是咱華夏史上數一數二的明君啊!”
“可不是嘛。”努爾哈赤搖頭道,“要是政哥家那位扶蘇公子,有唐太宗或明成祖的半分誌氣,也不至於自刎而亡,被胡亥那小子……”
“扶蘇自刎……”嬴政聽見了,他皺眉問道,“扶蘇為什麽會自刎而亡?”
“啊!”努爾哈赤心中一慌,剛剛光顧著勸李淵了,一個沒注意就忘了始皇帝也在了。
他訕訕的笑道:“這事吧!政哥,你也知道,我是後金人,對於曆史隻知道個大概,嗬嗬嗬……”
“哎,不過我想,等會天幕肯定也會說的。”
嬴政心裏也明白,自己死後肯定發生了非常多可怕的事情,這些人每每提及都不太願意多說。
上次劉邦提起到了一點,這次努爾哈赤也提到一點,但他們都不願意細說,就好像是在忌諱什麽似的……
就在此時,天幕裏的兩人已經吃飽喝足了,也繼續開始討論起來。
“在得到了李淵的首肯後,李世民應召進宮,父子二人互相說了幾句【貼心話】後,我們的李二便哭著撲進父親的懷裏,嚎啕大哭了起來……”羅玉華放下薯片繼續道,“玄武門兵變,最終以秦王被封太子,建成,元吉雙雙身死為結局。”
“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人,全部伏誅,還被除宗籍。”
“而他們兩府上的親信啥的,卻被赦免了!這其中,可不就有被咱唐太宗視為鏡子的魏徴,也就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的鄭國公魏征。”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淵冊立了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公元626年7月14日,高祖將親筆詔書賜給裴寂等人說,自稱自己應當加上太上皇的尊號。”
公元626年9月3日,李淵頒布製書,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而李世民堅決推辭,李淵卻執意如此。”
”第二天,李世民在京師長安的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而李淵則如他所言,成了太上皇。”
“就這樣,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成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開始了屬於他的帝王生涯……”
“華夏當代作家柏楊曾評價過唐太宗陛下,他覺得華夏人應該慶幸李世民奪嫡成功,因為李世民為華夏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這可是古代治世的典範啊。”
“教員也曾經說過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徐愛道。
羅玉華接過話道:“這隻是誇讚他的軍事能力。教員還說過,李世民是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敲黑板記重點啊。”她再次提醒道,“此處的懵懂可不是說他糊塗啊,教員指的是在立太子之事上的舉棋不定,不夠果斷,這才進而引發了後續的一係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