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李世民,愛哭的七世紀亞洲洲長3
天幕直播,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八十六章 李世民,愛哭的七世紀亞洲洲長3
“哈哈……”徐愛開心的拍手笑道,“教員這操作,可不就是咱們現在說的,保守派嫌棄激進派不夠激進嘛……”
“也可以這麽說……”羅玉華也讚成她的話,“不過呢,歸根結底,李世民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還是和他自身的能力強大有著直接的關係……”
“還是那句話,曆朝曆代能夠成就千古霸業者,必然是名滿天下,也謗滿天下的……”
“朱棣有靖難,李世民便是這玄武門事變……”她歎息道,“一個奪了職位的皇位,成了很多人眼裏的謀反逆賊……”
“另一個八百府兵對抗幾千禁軍加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幾千府兵,最後成功上位奪取了皇權,被人看作殺兄弑弟,威脅老爹的不孝子……”
“可後人最多敢拿他們這點過錯,來說他們得位不正,絕不會有人是他們無功績,都是被吹的……”
“功過雖不可相互抵消,但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也是人間正道。”她繼續道,“扶蘇公子倒是循規蹈矩,孝順聽話……”
“可我們後人對他的評價,平和一些的會說他可惜了。”
“脾氣暴躁的怕是直接開罵,廢物點心,但凡有一點點反抗和懷疑之心,也不至於落得如此結局。”
“就是就是……”徐愛讚成極了,“你們想想,燕王時期的朱棣隻有府兵八百,就敢與朝廷百萬軍對抗,寧可戰死,也絕不願背著不屬於自己的惡名憋屈的去死……”
“李世民也是隻有八百府兵,便在天子眼皮子底下發起政變,殺太子,殺齊王,威脅親爹,一樣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想不明不白的被害死……”
“扶蘇有蒙恬支持,還手握三十萬大軍,卻連驗證一下父皇遺詔真假都不敢,就自己解決了自己……”她嘖了一聲,“你說這叫我們說啥好呢?”
“扶蘇……”嬴政麵色愈發陰沉,他現在真的是快要氣炸了,憑什麽別人家的兒子都這麽有誌氣,他的兒子卻……
看來,他跟那些儒生學到的淨是一些仁義道德的狗屁道理,竟連變通二字都忘幹淨了!
“八百……”劉邦看了一眼一直黏在一塊的李二和朱老四的開口了 ,“怎麽都是八百人起事的?”
“怪不得天幕說朱家老四像李家二郎呢!”他暗暗念叨,“確實是有點……”
“不對不對……是很像……”
天幕上,徐愛剛巧也說到這裏:“也不知道八百這個數字是不是有什麽特別的魔力……”
“霍去病八百騎兵,可斬匈奴兩千餘……”
“孫權十萬大軍被張遼的八百人【勸退】,使得合肥成了他一輩子的夢魘……”
“就連近代,也有孫立人將軍,八百人在緬,俘獲2萬餘小八嘎……”
“大概就跟皇四子一樣吧,屬於有buff加成的……”羅玉華也跟著逗趣。
“不過呢,玩笑歸玩笑,李二這一生的傳奇,還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她收起笑容繼續道,“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9年1月23日,是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生於陝西武功。”
“他的祖籍好像是隴西成紀,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秦安,也有說是隴西狄道,就是如今甘肅省臨洮縣,還有說他是钜鹿郡人。”
“具體是哪裏,不那麽確定,反正肯定是華夏……”
“作華夏曆史上最頂尖的帝王組合裏的一員,李二堪比全能,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他還是文學家,書法家……”
“小時候的李世民聰明機智,見解非凡,麵臨大事還能做到剛毅果斷,不拘小節。可以說在當時,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估量到他能力到底有多了得。”
“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圍困住,李世民響應招募去救援。那時候他才十七歲,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第二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二便跟隨父親一起到了太原。”
“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自號曆山飛,他前來攻打太原,李淵便迎戰這魏刀兒,結果深入賊人陣營中難脫身了。”
“李世民得知後,立馬指揮精銳騎兵突圍而進,弓箭所指,敵方潰不成軍。李世民硬生生在萬眾敵營之中殺出血路,救出李淵。”
“恰逢步軍趕到了,李淵與李世民爺倆並肩奮力攻擊,大破了敵軍。”
公元617年,隋朝氣運衰落,李世民暗中觀察,覺得可以乘勢起義。”
“他便自降身份推崇士人,還拿出自己的財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因為他的慷慨解囊和交心禮待,換來了這些人對他的誓死效忠。”
“同年,李淵起兵反隋,晉陽起兵。李世民便率軍攻打西河並宣布政令。在他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瞧瞧,有這樣的兒子,誰不得喊一聲nb,666啊!”徐愛歎道,“不過,聽說李二特別愛哭,這是真的嗎?”
“這……”羅玉華哭笑不得,“好像是有這說法,嗯……”
“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吧……”她有點猶豫,“隻能說,李世民的性格有點感性,容易共情吧……”
“我記得,又一次起義大軍要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屯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
“因為一直下雨,糧草不足,李淵就與裴寂議論,覺得可以先退迴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
“李世民不同意啊,他認為起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就應當先攻下鹹陽,號令天下。這才遇到一點敵人就退軍,如何能穩住軍心,這怕是,會讓跟從他們起義的人心寒解散的。”
“李淵大概覺得他還是孩子,說的都是孩子話,便不搭理他,隻催促命令引軍準備出發。”
“然後我們的李二就忍不了了,大聲嚎泣起來,那哭聲大到李淵想裝聽不見都不行。”
“沒法子,李淵隻能召見他,問哭的緣因啊。”
李世民就迴答說,爹啊,現在軍隊憑借仁義起事,隻要向前進,肯定戰則必勝,退則必軍心潰散。這眾軍在前麵潰散,敵軍在後麵乘虛進攻,我們怕是就活不了了,活都活不了了,我肯定悲痛難過啊!”
“哈哈……”徐愛開心的拍手笑道,“教員這操作,可不就是咱們現在說的,保守派嫌棄激進派不夠激進嘛……”
“也可以這麽說……”羅玉華也讚成她的話,“不過呢,歸根結底,李世民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還是和他自身的能力強大有著直接的關係……”
“還是那句話,曆朝曆代能夠成就千古霸業者,必然是名滿天下,也謗滿天下的……”
“朱棣有靖難,李世民便是這玄武門事變……”她歎息道,“一個奪了職位的皇位,成了很多人眼裏的謀反逆賊……”
“另一個八百府兵對抗幾千禁軍加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幾千府兵,最後成功上位奪取了皇權,被人看作殺兄弑弟,威脅老爹的不孝子……”
“可後人最多敢拿他們這點過錯,來說他們得位不正,絕不會有人是他們無功績,都是被吹的……”
“功過雖不可相互抵消,但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也是人間正道。”她繼續道,“扶蘇公子倒是循規蹈矩,孝順聽話……”
“可我們後人對他的評價,平和一些的會說他可惜了。”
“脾氣暴躁的怕是直接開罵,廢物點心,但凡有一點點反抗和懷疑之心,也不至於落得如此結局。”
“就是就是……”徐愛讚成極了,“你們想想,燕王時期的朱棣隻有府兵八百,就敢與朝廷百萬軍對抗,寧可戰死,也絕不願背著不屬於自己的惡名憋屈的去死……”
“李世民也是隻有八百府兵,便在天子眼皮子底下發起政變,殺太子,殺齊王,威脅親爹,一樣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想不明不白的被害死……”
“扶蘇有蒙恬支持,還手握三十萬大軍,卻連驗證一下父皇遺詔真假都不敢,就自己解決了自己……”她嘖了一聲,“你說這叫我們說啥好呢?”
“扶蘇……”嬴政麵色愈發陰沉,他現在真的是快要氣炸了,憑什麽別人家的兒子都這麽有誌氣,他的兒子卻……
看來,他跟那些儒生學到的淨是一些仁義道德的狗屁道理,竟連變通二字都忘幹淨了!
“八百……”劉邦看了一眼一直黏在一塊的李二和朱老四的開口了 ,“怎麽都是八百人起事的?”
“怪不得天幕說朱家老四像李家二郎呢!”他暗暗念叨,“確實是有點……”
“不對不對……是很像……”
天幕上,徐愛剛巧也說到這裏:“也不知道八百這個數字是不是有什麽特別的魔力……”
“霍去病八百騎兵,可斬匈奴兩千餘……”
“孫權十萬大軍被張遼的八百人【勸退】,使得合肥成了他一輩子的夢魘……”
“就連近代,也有孫立人將軍,八百人在緬,俘獲2萬餘小八嘎……”
“大概就跟皇四子一樣吧,屬於有buff加成的……”羅玉華也跟著逗趣。
“不過呢,玩笑歸玩笑,李二這一生的傳奇,還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她收起笑容繼續道,“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9年1月23日,是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生於陝西武功。”
“他的祖籍好像是隴西成紀,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秦安,也有說是隴西狄道,就是如今甘肅省臨洮縣,還有說他是钜鹿郡人。”
“具體是哪裏,不那麽確定,反正肯定是華夏……”
“作華夏曆史上最頂尖的帝王組合裏的一員,李二堪比全能,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他還是文學家,書法家……”
“小時候的李世民聰明機智,見解非凡,麵臨大事還能做到剛毅果斷,不拘小節。可以說在當時,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估量到他能力到底有多了得。”
“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圍困住,李世民響應招募去救援。那時候他才十七歲,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第二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二便跟隨父親一起到了太原。”
“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自號曆山飛,他前來攻打太原,李淵便迎戰這魏刀兒,結果深入賊人陣營中難脫身了。”
“李世民得知後,立馬指揮精銳騎兵突圍而進,弓箭所指,敵方潰不成軍。李世民硬生生在萬眾敵營之中殺出血路,救出李淵。”
“恰逢步軍趕到了,李淵與李世民爺倆並肩奮力攻擊,大破了敵軍。”
公元617年,隋朝氣運衰落,李世民暗中觀察,覺得可以乘勢起義。”
“他便自降身份推崇士人,還拿出自己的財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因為他的慷慨解囊和交心禮待,換來了這些人對他的誓死效忠。”
“同年,李淵起兵反隋,晉陽起兵。李世民便率軍攻打西河並宣布政令。在他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瞧瞧,有這樣的兒子,誰不得喊一聲nb,666啊!”徐愛歎道,“不過,聽說李二特別愛哭,這是真的嗎?”
“這……”羅玉華哭笑不得,“好像是有這說法,嗯……”
“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吧……”她有點猶豫,“隻能說,李世民的性格有點感性,容易共情吧……”
“我記得,又一次起義大軍要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屯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
“因為一直下雨,糧草不足,李淵就與裴寂議論,覺得可以先退迴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
“李世民不同意啊,他認為起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就應當先攻下鹹陽,號令天下。這才遇到一點敵人就退軍,如何能穩住軍心,這怕是,會讓跟從他們起義的人心寒解散的。”
“李淵大概覺得他還是孩子,說的都是孩子話,便不搭理他,隻催促命令引軍準備出發。”
“然後我們的李二就忍不了了,大聲嚎泣起來,那哭聲大到李淵想裝聽不見都不行。”
“沒法子,李淵隻能召見他,問哭的緣因啊。”
李世民就迴答說,爹啊,現在軍隊憑借仁義起事,隻要向前進,肯定戰則必勝,退則必軍心潰散。這眾軍在前麵潰散,敵軍在後麵乘虛進攻,我們怕是就活不了了,活都活不了了,我肯定悲痛難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