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近在眼前
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 作者:高煎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師兄,這楊猛之妹,雖是大氣運,兼旺夫之人。卻隻得數年,其後不利家宅,恐怕有兄弟鬩牆之禍。”
玄光子遲疑道,天下沒有十全十美之人,有得必有失。
正如王家長女,身攜鳳氣,有母儀天下之運,卻一著不慎,葬身大河之中。
這楊猛之妹——楊嬛,雖攜大氣運,卻也有缺陷,便是難以久持,一時旺夫,卻會迎來反噬,得不償失。
玄元子漠然一笑:“這隻是權宜之計,我等不過利用她大氣運,彌補李晝之失。”
“一旦度過此劫,斬殺高楷,全據隴右道,便可讓李晝將她休棄,斷絕禍患。”
“屆時,李晝承接隴右道潛龍大運,何愁沒有良配?”
玄誠子點頭道:“師兄所言甚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這天下之人,於我等有用,便用;若無用處,隨手拋了便是,有何可介懷。”
玄光子眉頭微皺:“我等修道之人,當上體天心,下安黎庶,怎能視天下之人為器具?”
玄元子搖頭失笑:“師弟你著相了。”
“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我等修道人,當坐觀天下風雲,不因一時一人而變,更不能陷入紅塵迷瘴之中。否則,天魔必至,劫數難逃。”
“是極!”玄誠子撫須頷首,“師弟你修行時日尚短,未能勘破紅塵,跳脫生死,難免被因果糾纏,陷入知見障。”
“待時光流逝,百年彈指而過,你當道心堅定,不再執著。”
玄光子神色掙紮片刻,終究點頭道:“便依二位師兄行事,隻是,待日後休棄楊嬛,萬望留她一命。”
“這是自然。”玄元子點頭道,“仙道貴生,魔道好殺。”
“我等修的是正道,行的是善事,自會留她一命。”
“況且,她雖遭受休棄,卻可憑借與李晝姻緣,載入史冊,豈不是一大幸事。”
三言兩語之間,崆峒派三位真人,便定下了一位凡塵女子一生之運,不可更改。
這大勢煌煌,究竟是天道所為,還是人心私欲,假借天道之名,行苟且醃臢之事呢?
花開花落,雲卷雲舒,這千秋功與過,隻能留待後人評說了。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自從高楷佑川一戰,大敗李晝,這不可思議的勝績傳至疊州,那刺史孫士廉便坐不住了。
“燁兒曾對主上,多有溢美之詞,我原以為是高估了,沒想到,卻是遠遠低估。”
“這等運籌帷幄、統兵作戰之能,著實是世所罕見,便是孫武在世,也不敢與主上媲美。”
“郎君所言甚是。”身側一管事附和道,“據說高將軍不過三千兵馬,卻深入岷州,應戰那李晝三萬大軍,竟然大勝,實在令人不敢置信。”
“便是那城中說書人編的段子,也不敢這般妄想。”
孫士廉感慨道:“如此年輕有為的明主,所幸我等早早投靠,否則其兵鋒一至,怕是生死難料。”
想到這,他不禁心生一絲後怕,越發慶幸當初聽從楊燁的建言。
管事連連點頭,笑道:“郎君慧眼識英雄,奴欽佩至極。”
“聽聞,少郎君說降那鍾祁連有功,被高將軍擢升為將軍府長史,這可是正五品的高官,前途無量。”
“再有郎君這四品刺史之位,甥舅二人同為大臣,當真是一段佳話。”
“可見高將軍何等看重,郎君您必有後福。”
孫士廉聞言心花怒放,一陣大笑,許久方才停歇,麵上仍是得意。
“我年過半百,已絕了出將入相之心,惟願守好這一方水土,不至於民生凋敝,便死而無憾。”
“我家若能興旺,必是落在燁兒身上,他可是王佐之才,一出仕便得主上重用,倚仗為肱骨,前程不可限量。”
說到此處,他忽而話鋒一轉,憂慮道。
“主上經曆此番大勝,聲勢越發驚人,恐怕少不了賢才主動來投,屆時,文臣如雲,武將如雨,怕是分薄燁兒之功。”
“我須得想個辦法,為他鞏固主上心中的信重。”
隻是,苦思冥想許久,仍舊想不出兩全之策。
管事見他愁眉不展,忽然眼珠一轉,低聲道。
“郎君,自古以來,唯有秦晉之好最是穩妥,隻要國運綿延,便不缺榮華富貴。”
“奴聽聞高將軍雖年少英才,卻因守孝之故,至今沒有娶妻。”
“這可是大好機會,若能和他結成親家,何愁他不予重用。”
“此話有理。”孫士廉眼眸一亮,“自古以來,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枕頭風一吹,威力堪比千軍萬馬。”
“隻是,我家並無適齡女兒。”孫士廉轉而苦惱道。
他膝下唯有一子,而族中之女,不是年齡太小,便是身份不合,不覺十分遺憾。
管事低笑一聲:“郎君,可是忘了您外甥女,皎姑娘,年方十八,仍待嫁閨中呢。”
“皎兒?”孫士廉先是一喜,後又一歎,“皎兒天生麗質,賢惠識大體,喜讀文史,見解不凡,當為世間奇女子。”
“隻是,她命格殊異,不同於常人。”
管事同樣心生歎息,皎姑娘為人良善,從不輕賤他們這些奴仆,反而關照有加。
隻可惜,被聲名連累,至今無人敢娶。
她的兄長正是楊燁,兄妹倆本是秦州楊氏子弟。
父親為楊鎮,原配崔氏,出身名門大族——清河崔。
崔氏生下一子一女,便因病去世。
長子為楊猛,長女為楊嬛。
楊鎮後又續弦,娶了孫士廉之妹,同樣生下一子一女,便是次子楊燁,次女楊皎。
自從楊鎮撒手人寰,便由長子楊猛繼承家主之位,他厭惡孫氏母子三人,將他們趕出家門。
這才被孫士廉接迴家中撫養,那時,兄妹二人不過八九歲。
一晃十幾年過去,兩人皆已長大成人。楊皎更是出落得窈窕淑女,頗有名門閨秀之風範。
孫士廉視這個外甥女為掌上明珠,一心為她打算,到了及笄之年,便為她多番相看青年俊傑。
隻是,楊皎忽然染上氣疾,胸悶氣短,每每咳嗽不止。
孫士廉憂心不已,為她遍尋名醫,可惜,苦口良藥不知喝了多少,仍無法根治。
玄光子遲疑道,天下沒有十全十美之人,有得必有失。
正如王家長女,身攜鳳氣,有母儀天下之運,卻一著不慎,葬身大河之中。
這楊猛之妹——楊嬛,雖攜大氣運,卻也有缺陷,便是難以久持,一時旺夫,卻會迎來反噬,得不償失。
玄元子漠然一笑:“這隻是權宜之計,我等不過利用她大氣運,彌補李晝之失。”
“一旦度過此劫,斬殺高楷,全據隴右道,便可讓李晝將她休棄,斷絕禍患。”
“屆時,李晝承接隴右道潛龍大運,何愁沒有良配?”
玄誠子點頭道:“師兄所言甚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這天下之人,於我等有用,便用;若無用處,隨手拋了便是,有何可介懷。”
玄光子眉頭微皺:“我等修道之人,當上體天心,下安黎庶,怎能視天下之人為器具?”
玄元子搖頭失笑:“師弟你著相了。”
“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我等修道人,當坐觀天下風雲,不因一時一人而變,更不能陷入紅塵迷瘴之中。否則,天魔必至,劫數難逃。”
“是極!”玄誠子撫須頷首,“師弟你修行時日尚短,未能勘破紅塵,跳脫生死,難免被因果糾纏,陷入知見障。”
“待時光流逝,百年彈指而過,你當道心堅定,不再執著。”
玄光子神色掙紮片刻,終究點頭道:“便依二位師兄行事,隻是,待日後休棄楊嬛,萬望留她一命。”
“這是自然。”玄元子點頭道,“仙道貴生,魔道好殺。”
“我等修的是正道,行的是善事,自會留她一命。”
“況且,她雖遭受休棄,卻可憑借與李晝姻緣,載入史冊,豈不是一大幸事。”
三言兩語之間,崆峒派三位真人,便定下了一位凡塵女子一生之運,不可更改。
這大勢煌煌,究竟是天道所為,還是人心私欲,假借天道之名,行苟且醃臢之事呢?
花開花落,雲卷雲舒,這千秋功與過,隻能留待後人評說了。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自從高楷佑川一戰,大敗李晝,這不可思議的勝績傳至疊州,那刺史孫士廉便坐不住了。
“燁兒曾對主上,多有溢美之詞,我原以為是高估了,沒想到,卻是遠遠低估。”
“這等運籌帷幄、統兵作戰之能,著實是世所罕見,便是孫武在世,也不敢與主上媲美。”
“郎君所言甚是。”身側一管事附和道,“據說高將軍不過三千兵馬,卻深入岷州,應戰那李晝三萬大軍,竟然大勝,實在令人不敢置信。”
“便是那城中說書人編的段子,也不敢這般妄想。”
孫士廉感慨道:“如此年輕有為的明主,所幸我等早早投靠,否則其兵鋒一至,怕是生死難料。”
想到這,他不禁心生一絲後怕,越發慶幸當初聽從楊燁的建言。
管事連連點頭,笑道:“郎君慧眼識英雄,奴欽佩至極。”
“聽聞,少郎君說降那鍾祁連有功,被高將軍擢升為將軍府長史,這可是正五品的高官,前途無量。”
“再有郎君這四品刺史之位,甥舅二人同為大臣,當真是一段佳話。”
“可見高將軍何等看重,郎君您必有後福。”
孫士廉聞言心花怒放,一陣大笑,許久方才停歇,麵上仍是得意。
“我年過半百,已絕了出將入相之心,惟願守好這一方水土,不至於民生凋敝,便死而無憾。”
“我家若能興旺,必是落在燁兒身上,他可是王佐之才,一出仕便得主上重用,倚仗為肱骨,前程不可限量。”
說到此處,他忽而話鋒一轉,憂慮道。
“主上經曆此番大勝,聲勢越發驚人,恐怕少不了賢才主動來投,屆時,文臣如雲,武將如雨,怕是分薄燁兒之功。”
“我須得想個辦法,為他鞏固主上心中的信重。”
隻是,苦思冥想許久,仍舊想不出兩全之策。
管事見他愁眉不展,忽然眼珠一轉,低聲道。
“郎君,自古以來,唯有秦晉之好最是穩妥,隻要國運綿延,便不缺榮華富貴。”
“奴聽聞高將軍雖年少英才,卻因守孝之故,至今沒有娶妻。”
“這可是大好機會,若能和他結成親家,何愁他不予重用。”
“此話有理。”孫士廉眼眸一亮,“自古以來,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枕頭風一吹,威力堪比千軍萬馬。”
“隻是,我家並無適齡女兒。”孫士廉轉而苦惱道。
他膝下唯有一子,而族中之女,不是年齡太小,便是身份不合,不覺十分遺憾。
管事低笑一聲:“郎君,可是忘了您外甥女,皎姑娘,年方十八,仍待嫁閨中呢。”
“皎兒?”孫士廉先是一喜,後又一歎,“皎兒天生麗質,賢惠識大體,喜讀文史,見解不凡,當為世間奇女子。”
“隻是,她命格殊異,不同於常人。”
管事同樣心生歎息,皎姑娘為人良善,從不輕賤他們這些奴仆,反而關照有加。
隻可惜,被聲名連累,至今無人敢娶。
她的兄長正是楊燁,兄妹倆本是秦州楊氏子弟。
父親為楊鎮,原配崔氏,出身名門大族——清河崔。
崔氏生下一子一女,便因病去世。
長子為楊猛,長女為楊嬛。
楊鎮後又續弦,娶了孫士廉之妹,同樣生下一子一女,便是次子楊燁,次女楊皎。
自從楊鎮撒手人寰,便由長子楊猛繼承家主之位,他厭惡孫氏母子三人,將他們趕出家門。
這才被孫士廉接迴家中撫養,那時,兄妹二人不過八九歲。
一晃十幾年過去,兩人皆已長大成人。楊皎更是出落得窈窕淑女,頗有名門閨秀之風範。
孫士廉視這個外甥女為掌上明珠,一心為她打算,到了及笄之年,便為她多番相看青年俊傑。
隻是,楊皎忽然染上氣疾,胸悶氣短,每每咳嗽不止。
孫士廉憂心不已,為她遍尋名醫,可惜,苦口良藥不知喝了多少,仍無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