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人見她神色不對,“怎的了?可是薛諶出了什麽事?”
薛泠抬起頭,對著外祖母笑了笑:“並未。”
“那你方才為何這般神色?”
薛泠輕抿了下唇,將信遞給外祖母:“諶弟說,太子在西南平亂遇刺,如今昏迷不醒。”
老夫人坐起了身:“怎的這般突然?”
說罷,老夫人壓低了聲音:“此事,你需得速速告知你大舅舅和二舅舅。”
“泠兒也是這般想的。”
太子出事,朝中局麵必然有所變化。
那淑貴妃一黨,隻怕是要趁亂布線。
誠意伯府和梁家雖不站位,可淑貴妃一黨絕非善類,若是讓四皇子上位,怕是生靈塗炭、大梁不幸。
不過這些事情,也並非他們能夠左右。
可若是真的亂了,便要明哲保身。
如今明麵上是隻有淑貴妃和皇後兩派在爭,可薛泠曾在崔家三年,也曾聽過武陽侯憂心之言。
當初皇上繼位本就有疑,如今西南宣王生事,遠在西北的齊王未必坐得住。
太子遇刺昏迷,如今情況不明,若太子出事……
薛泠心口一震,不敢深想。
“外祖母,泠兒忽然想起有事,明日再來看您。”
“去忙吧。”
從外祖母院子出來後,薛泠便讓翠月和碧月去大房二房傳話,說有要事相商,若大舅舅二舅舅迴來了,便派人尋她。
薛泠迴到院子後,自己取了紙筆磨了墨,可提筆時,卻不知寫下些什麽好。
那日瑞草堂開業,太子的開業禮能送到她房中來,想來是太子派了人在這亳州看著她,可她也不知如何聯係那人。
況且,若真是聯係上了,她這又算什麽?
薛泠放下了手中的筆,隻覺心頭煩悶,好似被人沉了一塊大石,壓得實在難受。
“小姐,大老爺那邊來人,說大老爺剛歸府,小姐您可要過去大老爺那邊?”
薛泠迴過神來,“待小舅舅也迴府了再去吧。”
碧月點了點頭,看著她桌上擺放著的筆墨紙硯:“小姐,您是要練字,還是作畫?”
薛泠瞧了一眼那桌麵上的紙筆:“忽的沒了興致,你收起來吧。”
碧月又看了一眼自家小姐,“小姐,可是出了什麽事?”
薛泠正想開口,便聽見了翠月的聲音傳來:“小姐,二夫人說,二老爺今日酉時便迴府。”
“知道了。”
碧月見薛泠停了話頭,便知道事情應當是與太子有關。
“翠月,幫我拿一套寢衣來。”
“好的小姐。”
下著雨的天冷的很,薛泠抱著湯婆子鑽進了被衾裏,本想睡一覺,卻如何也睡不著。
便是這樣半是清醒半是睡地熬到了酉時,碧月進來喚她,說大舅舅和小舅舅那邊都來人了,讓她去一趟小舅舅的書房。
薛泠忙起身,“更衣。”
這雨夾雪又落了整整一日,薛泠快步行到小舅舅的書房。
大舅舅和小舅舅已經在裏頭了,見她來了,大舅舅笑嗬嗬地誇她有經商天分。
薛泠笑了下:“泠兒在大舅舅麵前,不過是班門弄斧。”
“你啊,可別謙虛了,你瑞草堂那又是分品質又是分貴客和普通客,還弄了每旬有一味草藥打折扣,逢初一十五更是統一全場打折扣。現在啊,整個亳州城,都在學你這一套!”
“哦,大哥說的可是真的?”
“這當然是真的!”
薛泠見兩位舅舅這般聊,怕說到晚膳,也未說到正事。
她忙打斷了他們:“兩位舅舅,泠兒尋你們,可不是討誇的,而是有要事。”
聽到她這話,薛泠兩位舅舅神情也肅穆了許多:“何事,泠兒這般嚴肅?”
“今日京中來信,諶弟在信中說,太子三日前遇刺受傷昏迷,至今未醒,消息已經八百裏加急傳到上京去了。”
薛泠兩位舅舅一聽薛泠這話,便知此事甚大。
梁知州為官,轉得也快:“消息既已經傳到上京,怕是太子遇刺昏迷之事,怕是不止在三日前。”
薛泠大舅舅也點頭:“我也擔心如此。宣王生亂,太子此去平亂,前兩月我聽聞皆是好消息,如今卻遇刺了,此事,怕是沒有那般簡單。”
“兩位舅舅,泠兒在武陽侯府時,曾不小心聽到侯爺提過,聖上有廢太子之心……”
梁知州聽聞,並不驚奇,他為這亳州知州,那淑貴妃盛寵不斷,陳家如日中天,他這知州,在陳家人麵前,連官威都立不起來。
薛泠大舅舅卻震驚不已,“這般說來,太子遇刺,怕是——”
“大哥,慎言!”
雖說是在家中,但難保沒有耳目。
薛泠要說的已經說完了,她不過是一個和離歸家的婦人,旁的也做不了,剩下的,便是舅舅們的謀劃了。
“兩位舅舅,泠兒要說的,已經說完了,今日好冷,泠兒便先迴去了。”
“好,仔細路滑。”
梁知州囑咐了一句。
薛泠應了一聲,轉身出了書房,將門關上。
碧月見她出來,忙撐了傘過來:“小姐。”
“迴院子吧。”
這雨還在下,路上都少見下人。
薛泠想著小舅舅的話,碧月提醒她前麵有水坑時,她未來得及反應,邁出去的右腳已經踩上去了。
髒汙的雨水濺在那鞋麵上,素色的裙擺也被那汙水染得難看。
“小姐,可崴到腳了?”
薛泠搖了搖頭,瞧了一眼自己的鞋:“無礙。”
迴到院子後,碧月便惦記著薛泠的雙腳被水潤濕了冷,剛迴去她便讓翠月捧了盆熱水進來,用布巾絞了熱水捂在薛泠冰涼的雙足上。
外頭的天色越發的暗,薛泠看著跟前的翠月,屋裏忽然亮了起來。
她迴頭瞧見碧月點了燈,見她望過來,碧月說道:“小姐,天色暗了。”
“嗯。”
她心不在焉地應了一聲,小舅舅那句“太子遇刺昏迷之事,怕是不止在三日前”縈繞耳間。
晚膳端上來,薛泠也無甚胃口,隻用了些許,便讓碧月撤了。
白日裏睡不著,夜裏薛泠也睡得不安穩。
薛泠抬起頭,對著外祖母笑了笑:“並未。”
“那你方才為何這般神色?”
薛泠輕抿了下唇,將信遞給外祖母:“諶弟說,太子在西南平亂遇刺,如今昏迷不醒。”
老夫人坐起了身:“怎的這般突然?”
說罷,老夫人壓低了聲音:“此事,你需得速速告知你大舅舅和二舅舅。”
“泠兒也是這般想的。”
太子出事,朝中局麵必然有所變化。
那淑貴妃一黨,隻怕是要趁亂布線。
誠意伯府和梁家雖不站位,可淑貴妃一黨絕非善類,若是讓四皇子上位,怕是生靈塗炭、大梁不幸。
不過這些事情,也並非他們能夠左右。
可若是真的亂了,便要明哲保身。
如今明麵上是隻有淑貴妃和皇後兩派在爭,可薛泠曾在崔家三年,也曾聽過武陽侯憂心之言。
當初皇上繼位本就有疑,如今西南宣王生事,遠在西北的齊王未必坐得住。
太子遇刺昏迷,如今情況不明,若太子出事……
薛泠心口一震,不敢深想。
“外祖母,泠兒忽然想起有事,明日再來看您。”
“去忙吧。”
從外祖母院子出來後,薛泠便讓翠月和碧月去大房二房傳話,說有要事相商,若大舅舅二舅舅迴來了,便派人尋她。
薛泠迴到院子後,自己取了紙筆磨了墨,可提筆時,卻不知寫下些什麽好。
那日瑞草堂開業,太子的開業禮能送到她房中來,想來是太子派了人在這亳州看著她,可她也不知如何聯係那人。
況且,若真是聯係上了,她這又算什麽?
薛泠放下了手中的筆,隻覺心頭煩悶,好似被人沉了一塊大石,壓得實在難受。
“小姐,大老爺那邊來人,說大老爺剛歸府,小姐您可要過去大老爺那邊?”
薛泠迴過神來,“待小舅舅也迴府了再去吧。”
碧月點了點頭,看著她桌上擺放著的筆墨紙硯:“小姐,您是要練字,還是作畫?”
薛泠瞧了一眼那桌麵上的紙筆:“忽的沒了興致,你收起來吧。”
碧月又看了一眼自家小姐,“小姐,可是出了什麽事?”
薛泠正想開口,便聽見了翠月的聲音傳來:“小姐,二夫人說,二老爺今日酉時便迴府。”
“知道了。”
碧月見薛泠停了話頭,便知道事情應當是與太子有關。
“翠月,幫我拿一套寢衣來。”
“好的小姐。”
下著雨的天冷的很,薛泠抱著湯婆子鑽進了被衾裏,本想睡一覺,卻如何也睡不著。
便是這樣半是清醒半是睡地熬到了酉時,碧月進來喚她,說大舅舅和小舅舅那邊都來人了,讓她去一趟小舅舅的書房。
薛泠忙起身,“更衣。”
這雨夾雪又落了整整一日,薛泠快步行到小舅舅的書房。
大舅舅和小舅舅已經在裏頭了,見她來了,大舅舅笑嗬嗬地誇她有經商天分。
薛泠笑了下:“泠兒在大舅舅麵前,不過是班門弄斧。”
“你啊,可別謙虛了,你瑞草堂那又是分品質又是分貴客和普通客,還弄了每旬有一味草藥打折扣,逢初一十五更是統一全場打折扣。現在啊,整個亳州城,都在學你這一套!”
“哦,大哥說的可是真的?”
“這當然是真的!”
薛泠見兩位舅舅這般聊,怕說到晚膳,也未說到正事。
她忙打斷了他們:“兩位舅舅,泠兒尋你們,可不是討誇的,而是有要事。”
聽到她這話,薛泠兩位舅舅神情也肅穆了許多:“何事,泠兒這般嚴肅?”
“今日京中來信,諶弟在信中說,太子三日前遇刺受傷昏迷,至今未醒,消息已經八百裏加急傳到上京去了。”
薛泠兩位舅舅一聽薛泠這話,便知此事甚大。
梁知州為官,轉得也快:“消息既已經傳到上京,怕是太子遇刺昏迷之事,怕是不止在三日前。”
薛泠大舅舅也點頭:“我也擔心如此。宣王生亂,太子此去平亂,前兩月我聽聞皆是好消息,如今卻遇刺了,此事,怕是沒有那般簡單。”
“兩位舅舅,泠兒在武陽侯府時,曾不小心聽到侯爺提過,聖上有廢太子之心……”
梁知州聽聞,並不驚奇,他為這亳州知州,那淑貴妃盛寵不斷,陳家如日中天,他這知州,在陳家人麵前,連官威都立不起來。
薛泠大舅舅卻震驚不已,“這般說來,太子遇刺,怕是——”
“大哥,慎言!”
雖說是在家中,但難保沒有耳目。
薛泠要說的已經說完了,她不過是一個和離歸家的婦人,旁的也做不了,剩下的,便是舅舅們的謀劃了。
“兩位舅舅,泠兒要說的,已經說完了,今日好冷,泠兒便先迴去了。”
“好,仔細路滑。”
梁知州囑咐了一句。
薛泠應了一聲,轉身出了書房,將門關上。
碧月見她出來,忙撐了傘過來:“小姐。”
“迴院子吧。”
這雨還在下,路上都少見下人。
薛泠想著小舅舅的話,碧月提醒她前麵有水坑時,她未來得及反應,邁出去的右腳已經踩上去了。
髒汙的雨水濺在那鞋麵上,素色的裙擺也被那汙水染得難看。
“小姐,可崴到腳了?”
薛泠搖了搖頭,瞧了一眼自己的鞋:“無礙。”
迴到院子後,碧月便惦記著薛泠的雙腳被水潤濕了冷,剛迴去她便讓翠月捧了盆熱水進來,用布巾絞了熱水捂在薛泠冰涼的雙足上。
外頭的天色越發的暗,薛泠看著跟前的翠月,屋裏忽然亮了起來。
她迴頭瞧見碧月點了燈,見她望過來,碧月說道:“小姐,天色暗了。”
“嗯。”
她心不在焉地應了一聲,小舅舅那句“太子遇刺昏迷之事,怕是不止在三日前”縈繞耳間。
晚膳端上來,薛泠也無甚胃口,隻用了些許,便讓碧月撤了。
白日裏睡不著,夜裏薛泠也睡得不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