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嘉運將軍於開元二十八年三月押解吐火仙可汗以及黑姓可汗等人去長安向李隆基獻俘後,他便不再擔任大唐在西域的最高軍事長官——磧西節度使。大唐皇帝李隆基鑒於他在西域平定突騎施之亂的軍功,便冊封他為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負責經略河西和隴右一帶與吐蕃的戰事。
雖然都是節度使,但河西和隴右的地位要遠遠高於磧西節度使,因為兩鎮的兵力近十五萬人,是大唐關中地區西邊的屏障,它們的地位是安西和北庭不能比的(兩個都護府加起來的兵力也就四五萬人而已),就是放在當時的大唐全境,這兩鎮的兵力也是趨於首位,而且常年打戰,軍隊的戰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從這點來看,大唐皇帝李隆基對他還是極為器重的,也看重他的將帥之才。
可是這蓋嘉運卻賴在長安城,整日花天酒地,不走了,不想去河西赴任。
開元中前期,也就是李林甫霸居、獨居宰相高位之前,李隆基的那些宰相們在擔任宰相的任期時間都不會太長,從皇帝的角度,李隆基是不想讓他們身居高位太久,那樣的話很容易導致宰相們權力過大,然後結黨營私,威脅到皇權。
那時候的李隆基還算英明神武,擔任宰相之人雖然變更頻繁,但大唐的國運走勢都在他的把控之中,反而經常騰出來的宰相之位可以作為邊境將領立軍功後入朝晉升的最大表彰,這也是邊境將領們最大的動力,因為“出將入相”對於古人來說,那是最高的榮耀和成就,開元時期的張嘉貞、王晙、張說、杜暹、蕭嵩、牛仙客等人便是如此,他們均以邊境的節度使入朝為相的。
這蓋嘉運賴在長安不走,便是想讓皇帝改變主意,進入大唐朝廷的權力中樞,他覺得他的軍功足以讓他晉升為宰相。可是此刻的中書令李林甫,怎麽可能讓一個有軍功的漢族大將擔任宰相呢?那樣的話必然會對他的宰相之權形成威脅,於是暗自指使裴耀卿等人彈劾蓋嘉運。不過,此時的李隆基並不算太糊塗,他看到奏疏後並沒有過多的懲罰蓋嘉運,隻是勒令其盡快上任。
至於大唐的西域,李林甫則向李隆基推薦他的心腹之人,易州刺史(河北保定附近)田仁琬接替並擔任磧西節度使、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統領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的唐軍。
另一邊,大唐的西域邊境。前文也提到過,在開元二十四年那年,吐蕃借助突騎施進攻安西和北庭,牽製了大唐安西兵力之際,發兵攻破了小勃律國。
不僅僅於此,為了便於更好的控製小勃律國,開元二十八年,吐蕃讚普尺帶丹朱把自己的另外一個姐姐赤瑪祿嫁給了小勃律國國王蘇失利,兩國成了姻親關係,從而把這小勃律國緊緊的與自己綁在一起,徹底的控製了小勃律國。
小勃律國的丟失,使的大唐在西域地區的戰略防禦變得極為不利,西域西北二十餘國皆為吐蕃騷擾或控製,他們向大唐的進貢也變得極為不通暢,為此李隆基極為不滿。
為了重新奪迴小勃律國,控製勃律道,開元二十八年,李隆基對剛上任不久的田仁琬下達了命令——進攻小勃律國。
但由於這走馬上任的田仁琬不熟稔高原作戰,對西域的情況也不了解,同時他們的行軍路線早就被吐蕃人所獲取,吐蕃人分兵守住各個山口,大唐安西兵無法攻破吐蕃人的防守,隻好無功而返,退迴安西。此時的李嗣業等人則還在劍南道蜀郡的“老家”。
突騎施那邊,他們雖然已經被大唐肢解得分崩離析,可那些部落之民還是存在的,為了安撫突騎施人,李隆基並沒有斬殺吐火仙可汗,而是饒恕了他,並封他為左金吾衛員外大將軍、修義王。同時,鑒於突騎施黃姓首領莫賀達幹的“功勞”,也為安慰他的情緒,李隆基封他為右驍衛大將軍。
這些官職都是虛職,並無多大的實權,那突騎施黃姓首領莫賀達幹自然會不滿,現在的突騎施各部落,就以他的實力最強大,兵力最多,他一直都想成為突騎施人的可汗,甚至成為西突厥的十姓可汗。
隻是這莫賀達幹野心頗大,不隻是對大唐,對他原來的老上司蘇祿可汗都不忠誠,大唐皇帝李隆基可不想再扶持出一個類似於蘇祿可汗那樣不聽話的梟雄,因而並沒有理會他,反而冊立了阿史那懷道之子阿史那昕為西突厥十姓可汗、開府儀同三司、蒙池都護,以統領西域突騎施各部,其妻涼國夫人李氏為交河公主,而前一個被冊封為交河公主是阿史那昕的姐姐,蘇祿可汗的妻子。
突騎施黃姓首領莫賀達幹對此極度不滿,因為突騎施其他各部鑒於他之前的所作所為,都不怎麽服他,因此他極需要大唐給他一個至高的名分,有這個名分背書,便有了大唐的支持,那統領突騎施各部那自不在話下,可如今那個至高的名分卻給了那個一直生活在長安的阿史那昕。
莫賀達幹哪能甘心,不氣憤才怪呢,因而便與大唐作對,他頻繁挑起與突騎施其他部的紛爭,進而吃掉對方,讓自己慢慢做大。隻是此時,李隆基的注意力還放在讓田仁琬帶兵進攻小勃律國之上,並沒有更多精力關注突騎施那邊,故而隻好暫時立莫賀達幹為突騎施可汗,使其統率以碎葉城為中心的突騎施之眾,莫賀達幹這才再次降唐。
開元二十八秋,李嗣業、楊虎、楊融等人在“老家”待了幾個月後,便告別了父母,再次踏上了前往安西軍營之路。父母雖不舍,但是兒之誌向在遠方,不能誤了他們的前程,隻是父母已老,還能有幾個八年?下一次歸來,又將是何時呢?大多數時候,孝與忠是不能兩全的,好在他們的兄弟頗多,父母有人照料,也就讓李嗣業等人頗為心安。
雖然都是節度使,但河西和隴右的地位要遠遠高於磧西節度使,因為兩鎮的兵力近十五萬人,是大唐關中地區西邊的屏障,它們的地位是安西和北庭不能比的(兩個都護府加起來的兵力也就四五萬人而已),就是放在當時的大唐全境,這兩鎮的兵力也是趨於首位,而且常年打戰,軍隊的戰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從這點來看,大唐皇帝李隆基對他還是極為器重的,也看重他的將帥之才。
可是這蓋嘉運卻賴在長安城,整日花天酒地,不走了,不想去河西赴任。
開元中前期,也就是李林甫霸居、獨居宰相高位之前,李隆基的那些宰相們在擔任宰相的任期時間都不會太長,從皇帝的角度,李隆基是不想讓他們身居高位太久,那樣的話很容易導致宰相們權力過大,然後結黨營私,威脅到皇權。
那時候的李隆基還算英明神武,擔任宰相之人雖然變更頻繁,但大唐的國運走勢都在他的把控之中,反而經常騰出來的宰相之位可以作為邊境將領立軍功後入朝晉升的最大表彰,這也是邊境將領們最大的動力,因為“出將入相”對於古人來說,那是最高的榮耀和成就,開元時期的張嘉貞、王晙、張說、杜暹、蕭嵩、牛仙客等人便是如此,他們均以邊境的節度使入朝為相的。
這蓋嘉運賴在長安不走,便是想讓皇帝改變主意,進入大唐朝廷的權力中樞,他覺得他的軍功足以讓他晉升為宰相。可是此刻的中書令李林甫,怎麽可能讓一個有軍功的漢族大將擔任宰相呢?那樣的話必然會對他的宰相之權形成威脅,於是暗自指使裴耀卿等人彈劾蓋嘉運。不過,此時的李隆基並不算太糊塗,他看到奏疏後並沒有過多的懲罰蓋嘉運,隻是勒令其盡快上任。
至於大唐的西域,李林甫則向李隆基推薦他的心腹之人,易州刺史(河北保定附近)田仁琬接替並擔任磧西節度使、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統領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的唐軍。
另一邊,大唐的西域邊境。前文也提到過,在開元二十四年那年,吐蕃借助突騎施進攻安西和北庭,牽製了大唐安西兵力之際,發兵攻破了小勃律國。
不僅僅於此,為了便於更好的控製小勃律國,開元二十八年,吐蕃讚普尺帶丹朱把自己的另外一個姐姐赤瑪祿嫁給了小勃律國國王蘇失利,兩國成了姻親關係,從而把這小勃律國緊緊的與自己綁在一起,徹底的控製了小勃律國。
小勃律國的丟失,使的大唐在西域地區的戰略防禦變得極為不利,西域西北二十餘國皆為吐蕃騷擾或控製,他們向大唐的進貢也變得極為不通暢,為此李隆基極為不滿。
為了重新奪迴小勃律國,控製勃律道,開元二十八年,李隆基對剛上任不久的田仁琬下達了命令——進攻小勃律國。
但由於這走馬上任的田仁琬不熟稔高原作戰,對西域的情況也不了解,同時他們的行軍路線早就被吐蕃人所獲取,吐蕃人分兵守住各個山口,大唐安西兵無法攻破吐蕃人的防守,隻好無功而返,退迴安西。此時的李嗣業等人則還在劍南道蜀郡的“老家”。
突騎施那邊,他們雖然已經被大唐肢解得分崩離析,可那些部落之民還是存在的,為了安撫突騎施人,李隆基並沒有斬殺吐火仙可汗,而是饒恕了他,並封他為左金吾衛員外大將軍、修義王。同時,鑒於突騎施黃姓首領莫賀達幹的“功勞”,也為安慰他的情緒,李隆基封他為右驍衛大將軍。
這些官職都是虛職,並無多大的實權,那突騎施黃姓首領莫賀達幹自然會不滿,現在的突騎施各部落,就以他的實力最強大,兵力最多,他一直都想成為突騎施人的可汗,甚至成為西突厥的十姓可汗。
隻是這莫賀達幹野心頗大,不隻是對大唐,對他原來的老上司蘇祿可汗都不忠誠,大唐皇帝李隆基可不想再扶持出一個類似於蘇祿可汗那樣不聽話的梟雄,因而並沒有理會他,反而冊立了阿史那懷道之子阿史那昕為西突厥十姓可汗、開府儀同三司、蒙池都護,以統領西域突騎施各部,其妻涼國夫人李氏為交河公主,而前一個被冊封為交河公主是阿史那昕的姐姐,蘇祿可汗的妻子。
突騎施黃姓首領莫賀達幹對此極度不滿,因為突騎施其他各部鑒於他之前的所作所為,都不怎麽服他,因此他極需要大唐給他一個至高的名分,有這個名分背書,便有了大唐的支持,那統領突騎施各部那自不在話下,可如今那個至高的名分卻給了那個一直生活在長安的阿史那昕。
莫賀達幹哪能甘心,不氣憤才怪呢,因而便與大唐作對,他頻繁挑起與突騎施其他部的紛爭,進而吃掉對方,讓自己慢慢做大。隻是此時,李隆基的注意力還放在讓田仁琬帶兵進攻小勃律國之上,並沒有更多精力關注突騎施那邊,故而隻好暫時立莫賀達幹為突騎施可汗,使其統率以碎葉城為中心的突騎施之眾,莫賀達幹這才再次降唐。
開元二十八秋,李嗣業、楊虎、楊融等人在“老家”待了幾個月後,便告別了父母,再次踏上了前往安西軍營之路。父母雖不舍,但是兒之誌向在遠方,不能誤了他們的前程,隻是父母已老,還能有幾個八年?下一次歸來,又將是何時呢?大多數時候,孝與忠是不能兩全的,好在他們的兄弟頗多,父母有人照料,也就讓李嗣業等人頗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