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忠背著手,在大帳外的望樓上看著大江對岸的金軍大營從蟄伏中漸漸蘇醒,雖然長江寬達數裏,可宋軍這裏依舊能聽見隆隆鼓聲。
一條煙線由南向北而來,之前聚集在裕溪口的金國馬步軍也在向金軍西采石大營匯聚。
李顯忠在寒風中肅然而立,仿佛迴到了十九歲時,那是在延安城中,城外則是女真戰神完顏婁室所率的數萬大軍。
那是金國最為強盛的時候,當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隨後征戰多年,雖然也有危險,可金軍畢竟不複當年之勇,隨著開國一輩的漸漸老去,金國這隻猛虎也進入了遲暮。
而如今,恍惚間,猛虎又迴來了。
虞允文走出中軍大帳之後,先是眯著眼仔細看了看大江對岸的金軍營壘,隨後也不再言語,與李顯忠並肩而立。
虞允文也知道,論軍略,李顯忠勝他一百倍。
“怎樣?”虞允文問道。
李顯忠緊了緊身上的大氅:“不是虛張聲勢,金賊要來了,他們不隻是要在今日覆滅洞庭湖水軍,而且還要順勢攻打江心洲!”
“李統製。”少頃,虞允文最先反應了過來:“你說實話,若金賊前後夾擊洞庭湖水軍,你們有幾成勝算?”
“若是被堵在水寨,毫無勝算。”李道雖然知道現在事情緊急,卻依舊沉穩:“若是在大江上迎敵,有兩成勝算。”
“兩成……”李顯忠低聲重複了一遍。
“隻有兩成嗎?”
虞允文站起來,來迴踱步:“隻有兩成的話,那老夫還得勸你一句,千萬不要浪送,今日之事,還是可以從長計議的。即便是退了,也不是逃脫,最多隻是避戰罷了。”
“而且罪也不在洞庭湖水軍。”李顯忠也接口說道:“此事咱們已然棋差一招,此非你一人之過。”
“逃跑?”
“避戰?”
李道低下頭冷笑幾聲,猛然抬頭:“你們可曾見過畏戰的嶽家軍?”
嶽家軍。
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稱唿讓跟出來的眾將一時沉默,而虞允文與李顯忠更是有些恍惚。
畢竟,雖然趙構與秦檜不停的在刪除嶽飛軍功,可如何能擋得住天下悠悠之口?更別說這兩人都是從靖康年間到紹興十年的親曆者,如何不知當日嶽家軍距驅逐韃虜恢複中原隻差了那麽一絲絲了?
可現在哪裏還有嶽家軍?
若是真的有十萬嶽家軍在大江東岸,現在完顏亮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轉身逃跑才對!
“我們嶽家軍什麽惡仗險仗沒打過?死中求活之事也沒有少做。”李道朗聲說道:“兩成勝算足夠了。”
“洞庭湖水軍自然會戰至最後,上不負家國天下,下不負黎民百姓!”
擲地有聲的宣告之後,李道向前一步,在冬日的寒風中再次拱手出言:“末將請出征調令!”
虞允文定定的看著這員老將,終於有些慌亂了。
他知道李道不會說些大話邀功,李道說有兩成的勝算那就真的隻有兩成。
這就是說,此次出征,洞庭湖水軍將有八成的可能全軍覆沒,李道有八成的可能直接身死。
可李道還是決定出征了。
為什麽?
保存力量,以待來日不好嗎?
李顯忠歎了一口氣,無話可說。
李道已經決死了,而李顯忠對決死之人一貫是無話可說的。
無論是父親李永奇,還是一路走來死在金軍刀下的袍澤們,李顯忠都知道,在他們決死的時候,說什麽都沒有意義了。
難道給他們鼓勵嗎?或者要勸說他們活下去嗎?他們命都不要了,你跟他們說這個?
李顯忠轉頭看了一眼虞允文,虞舍人雖然也是經曆靖康之變的,可在心態上與一路敗退下來的武人還是有所不同的。
李道為什麽要決死,李顯忠一瞬間就能想出很多。
比如獨屬於嶽家軍的軍人榮譽;見到兩淮橫屍狼藉的義憤;對國仇家恨此生難報的悲傷;對於無望恢複中原的痛苦。
還有就是對艱難局勢的絕望。
更是對在這絕望局勢中看到的那一點希望的激動。
都已經一把年紀了,年輕時還可以說什麽以圖將來,現在還想活也隻能算苟且偷生了。而且活著有什麽意思呢?眼睜睜的看著曾經發生在河北、中原、山西、關中的一次次屠殺與毀滅發生在江南嗎?
與其這樣還不如拚卻性命,為靖難大軍開辟前路,說不得這劉大郎還真的能改變淮西局勢。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別說李道,劉錡不也要準備死在瓜州渡了?若是在采石磯擋不住金賊,李顯忠也必然不會再退。
見李顯忠緩緩點頭,虞允文也隻能歎了口氣說道:“去吧,是勝是敗都莫要強撐。”
“得令!”
李道再一拱手,昂首環視四周肅然的統製官們:“諸君保重身體,老夫先行一步了!”
在一旁一直不言語的劉淮也同樣拱手:“諸位,願來日在淮西以勝利見!”
說罷,劉淮與李道一同離去。
劉淮與李道走後,不知是不是被兩人的意氣所感,虞允文總算鎮定下來:“無論李統製勝敗,無論劉都統是否能渡江,今日都很難善了了。”
“傳我將令,各營各司其職,嚴密防守。老夫不管今日來犯的金賊究竟有多少,都給老夫統統趕下去。”
“老夫帥旗與本部一萬兵馬嚴守采石磯正麵,還請李太尉護住兩翼。”
至此為止,還是事先商議好的軍陣布局,眾將自然無不應諾。
隨後,虞允文皺了皺眉說道:“時俊!”
“末將在!”
“你部精騎有多少人?”
“實額一千人。”
“你派心腹統領,發往李太尉處聽令。”
“喏!”
“李太尉。”虞允文對李顯忠說道:“你部現在有近四千精騎,隨你調用,一定要將他們用在刀刃上。”
李顯忠也沒有想到虞允文會如此大公無私,可誰也不會嫌手中的籌碼過多,所以這名老將一拱手應道:“虞舍人寬心,若是金賊不上岸還則罷了,若是他們敢來,老夫就要將他們全都拍死在河灘上!”
“今日接戰之時,將不顧其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進者重賞!退者重罰!”虞允文拔出劍來,說出了血淋淋的軍法:“國家養軍百年,今日我等就全死在此地吧!”
……
劉淮與李道驅馬來到了水寨旁,李道剛剛要拱手離開,登上自家旗艦,劉淮就抓住了李道的馬韁繩:“李將軍,剛才人多,有些言語我不方便說。但此時我想要最後勸你一句,此事在現在還可以稍緩,再拖一些時日,天下將變!”
劉淮所說的自然是金國內亂。
這事是沒有辦法明說的,因為他到現在還沒有收到確切的消息,如果說自己能掐會算,說不得就會被當作妖言惑眾的妖人。
李道搖頭,摘下頭盔,望著自家旗艦上的李字大旗微微出神,任由花白的頭發鑽出發髻,在慘白的日光中迎風飛舞。
“劉大郎,不是這樣的。我等了二十多年。”李道搖頭以對:“二十年了,世道一天天壞下去,天下大勢從來沒有往好發展過。
我也曾懷疑過是否是大宋已經沒了天命,可後來我讀了一首李白的詩詞,說的是蜀道如何通的,所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然後我就在想,若是英雄壯士全都惜命,全都不敢去開辟天地,是不是蜀道就難通了?以此反推,天下大勢蹉跎至此,是不是因為在嶽元帥之後,就沒有漢家兒郎為天下赴死了呢?”
說著,李道又看向了麵前這名可以算作年青一代雄傑人物的大軍都統:“劉大郎,這世道不會憑白變好的,隻能讓豪傑赴死,英雄浴血,才能將局勢轉圜迴來。如嶽元帥在襄樊,如魏公與你在山東,也如我今日在這片大江。”
劉淮仰天長歎一聲,終究難以言語。
“阿懷!”就當劉淮不知道該如何勸說之際,李道對著舵樓上的王懷說道:“將大旗給我!”
王懷一愣,連忙從舵樓最高處拔下李字大旗,隨後走下船來,珍而重之的交給了李道。
李道卻是直接扯下了旗杆上的大旗,將旗杆展露在劉淮麵前。
劉淮伸手接過,隻覺的入手頗為沉重,定睛一看,這卻是一杆長槊模樣的長槍,似乎是由金屬為芯,外麵再由老藤片、麻布、桐油層層包裹,隻在長槍的最前端露出三尺長的金屬長杆。
長槍筆直,隻不過到了槍尖左右的金屬長杆處,形狀變成了生出麟角的巨蟒,巨蟒張口,吐出蛇信子,化作兩尺長的槍頭。
這並不是一杆嶄新的長槍,其上還有刀砍斧剁的痕跡,但看起來保養的十分完好,以至於整根大槍上的桐油與大漆都沒有任何龜裂的地方。
李道撫摸著長槍,表情複雜,如同在追憶過往:“這是嶽元帥的瀝泉槍。”
劉淮原本穩如磐石的雙手微微一顫,有些不可置信的抬頭望向李道。
李道似未所覺,繼續言道:“當日第四次北伐,大軍撤迴,全軍頹唐,嶽元帥知曉,此去之後天下大勢難以迴轉,他更是難以統兵,就將這杆兵刃贈與了我,期盼我能奮勇殺敵,不負當年之誌。”
說到這裏,李道低頭歎氣,眼中似有淚水滾動:“然而我卻沒有這等氣力。”
劉淮撫摸著長槍,滾燙的血脈如同從這杆大槍中洶湧而出,匯合著長江黃河,夾雜著天下豪氣,熔化著金戈鐵馬,從雙手湧入到他的胸口,使得劉淮情不自禁的渾身顫抖起來。
“今日,我將這大槍轉贈與你,隻盼你能用之渴飲金賊之血,複我漢家江山。”李道咬住牙關說道:“快走吧!我今日為你爭奪四個時辰的時間,你一定要奪下東關!”
劉淮拎起瀝泉槍,心中有萬語千言,卻不知道該說什麽好,最後隻能大聲應諾,撥馬轉身,準備離開。
“劉大郎。”走出幾步後,身後傳來李道的聲音:“我聽過你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你我二人都將死戰,可有詩詞贈我?可有殘句自勉?”
劉淮勒住馬韁,隻是微微一頓就立即迴應:“有的。”
“說來!”
劉淮於馬上端坐,直接在眾目睽睽之下大聲吟誦。
正是: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一首詩頌罷,劉淮再次拱手,驅馬而去,再也沒有迴頭。
而另一邊,李道隻是呆愣片刻,就在心中咀嚼著這首詩詞,下馬走向了將台。
此時,洞庭湖水軍已經被全部動員起來,除了踏槳的水手已經登船之外,還有千餘將士匯聚在校場上,正在聽從指揮列隊。
“諸位,我告訴你們,今日不再是佯攻,而是要與金賊決死!”在圍攏而來的近千軍士之前,李道大聲說道:“你們若有想退之人,可到王副統製處領一份盤纏,自會給你放軍文書。老夫一口唾沫一個釘,絕不逼迫!”
“統製!”統領官孟佛陀望著高台上幾大箱銀子問道:“俺們走了你咋辦?幹脆跟俺迴家養老吧!”
“老夫在中軍大帳中告訴虞相公和李太尉,要與金賊決一死戰。拉出去的屎難道還能坐迴去?”李道滿不在乎的揮手說道:“剩下十條船,我就帶著十條去殺金狗;剩下一條船我就帶著一條船去;剩下老夫一人,老夫就自己搖著舟子去。”
“老夫還就真不信了,少了你個孟屠戶,就得吃帶毛的豬!”
“那統製說這話就把俺們當外人了。”孟佛陀笑道:“多年生死情誼,統製想把俺們拋開獨自立大功,這哪行?”
“立個狗屁功!”李道怒罵:“孟老三!你耳朵裏塞豬毛了!”
“那就更不能拋下統製了。”孟佛陀攤手說道:“有福的時候同享,有難的時候散夥,那俺不就成狗卵子了嗎?”
“那你待怎樣?”
“俺們的意思從來都很明白。”另一名統領官鄧彥接口說道:“若是統製平日待俺們不好,功勞統製獨享,送死讓俺們去,俺們自然要與統製涇渭分明。”
“可統製與俺們同食同寢如父如兄,功勞賞賜從不貪墨,衣食餉錢從不拖欠,俺們也自然會與統製同進同退。無論前麵是刀山火海,還是深淵泥潭,俺們都會跟統製走這麽一遭。”
“對!”
“既然當兵吃糧,俺們就不怕死!”
“與統製共進退!”
“跟金賊拚了!”
千餘洞庭湖水軍漸漸變得鼓噪。
可在李道揮手之後,全軍又是一肅。
“既如此,那咱們就去會會金賊,看看今日閻王爺收不收咱們!”李道也不再拖泥帶水,大手一揮:“上船,起錨!”
“喏!”
台下軍士紛紛唿應,跟隨各自長官登上水輪船。
“秀才,你就別來了,咱們相州人怎麽著也就留個種……”李道挽住王懷的胳膊說道。
“算了吧,李石頭。”王懷笑著拍了拍李道的手背說道:“從相州一路過來的就剩咱倆了,你若是先到了下邊,於老三,鄧窩囊他們問起秀才到哪裏去了,還不知道你會怎麽編排我呢!”
“這種事兒我倒是幹得出來。”李道嘿嘿一笑,鬆開了手。
多年的老兄弟了,如何不會相知?可正是因為是多年的老兄弟,即使明知道王懷會拒絕,李道還是會問一句,勸一聲。
王懷拍了拍李道的肩膀,帶頭登上了旗艦。
李道順著王懷的背影,最終目光落在那張聳立在高處的李字大旗上,深吸了一口氣,麵上卻是浮現了一絲笑容。
大宋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巳時,洞庭湖水軍麵對絕境時,並沒有當縮頭烏龜。而是爆發出了傳承自嶽家軍的血性,選擇戰鬥到底,以博取一線生機。
少頃,宋軍的戰艦已經傾巢出動,各向上下遊派出探敵快船,而金軍的艦船也在冬日寒冷的日光中,從上下遊一齊現身。
從上遊上遊撲下來的金軍艦船大約有一百五十艘,而遊弋在下遊的金軍車船大約有一百艘。
金軍擺明了想用下遊的艦船主守,而上遊的艦船主攻,如同錘子與鐵砧一般,一錘一錘的將宋軍砸得粉碎。
雖然經過了心理建設,可真當麵對前後夾擊的劣勢時,宋軍上下還是齊齊的緊張起來,各個船長紛紛看向旗艦。
李道旗艦的最高桅杆處卻隻升起一麵白虎旗。
白虎主征伐,而在水軍中,李道與所有人相約,當白虎旗升起時,就是死戰到底之時。
“殺!”
“殺!”
“殺!”
陣陣鼓聲響起,百餘宋軍車船在將旗的號令下,並沒有如同弱者一般抱團取暖,而是分散而來,以十艘為一隊分成前後兩陣,分別向著夾擊而來的金軍殺去。
上遊的蘇保衡與下遊的完顏鄭家也同時下令進攻,將代表不留活口的紅幡高高掛起。
今日之事,並無餘說,唯死戰而已!
一條煙線由南向北而來,之前聚集在裕溪口的金國馬步軍也在向金軍西采石大營匯聚。
李顯忠在寒風中肅然而立,仿佛迴到了十九歲時,那是在延安城中,城外則是女真戰神完顏婁室所率的數萬大軍。
那是金國最為強盛的時候,當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隨後征戰多年,雖然也有危險,可金軍畢竟不複當年之勇,隨著開國一輩的漸漸老去,金國這隻猛虎也進入了遲暮。
而如今,恍惚間,猛虎又迴來了。
虞允文走出中軍大帳之後,先是眯著眼仔細看了看大江對岸的金軍營壘,隨後也不再言語,與李顯忠並肩而立。
虞允文也知道,論軍略,李顯忠勝他一百倍。
“怎樣?”虞允文問道。
李顯忠緊了緊身上的大氅:“不是虛張聲勢,金賊要來了,他們不隻是要在今日覆滅洞庭湖水軍,而且還要順勢攻打江心洲!”
“李統製。”少頃,虞允文最先反應了過來:“你說實話,若金賊前後夾擊洞庭湖水軍,你們有幾成勝算?”
“若是被堵在水寨,毫無勝算。”李道雖然知道現在事情緊急,卻依舊沉穩:“若是在大江上迎敵,有兩成勝算。”
“兩成……”李顯忠低聲重複了一遍。
“隻有兩成嗎?”
虞允文站起來,來迴踱步:“隻有兩成的話,那老夫還得勸你一句,千萬不要浪送,今日之事,還是可以從長計議的。即便是退了,也不是逃脫,最多隻是避戰罷了。”
“而且罪也不在洞庭湖水軍。”李顯忠也接口說道:“此事咱們已然棋差一招,此非你一人之過。”
“逃跑?”
“避戰?”
李道低下頭冷笑幾聲,猛然抬頭:“你們可曾見過畏戰的嶽家軍?”
嶽家軍。
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稱唿讓跟出來的眾將一時沉默,而虞允文與李顯忠更是有些恍惚。
畢竟,雖然趙構與秦檜不停的在刪除嶽飛軍功,可如何能擋得住天下悠悠之口?更別說這兩人都是從靖康年間到紹興十年的親曆者,如何不知當日嶽家軍距驅逐韃虜恢複中原隻差了那麽一絲絲了?
可現在哪裏還有嶽家軍?
若是真的有十萬嶽家軍在大江東岸,現在完顏亮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轉身逃跑才對!
“我們嶽家軍什麽惡仗險仗沒打過?死中求活之事也沒有少做。”李道朗聲說道:“兩成勝算足夠了。”
“洞庭湖水軍自然會戰至最後,上不負家國天下,下不負黎民百姓!”
擲地有聲的宣告之後,李道向前一步,在冬日的寒風中再次拱手出言:“末將請出征調令!”
虞允文定定的看著這員老將,終於有些慌亂了。
他知道李道不會說些大話邀功,李道說有兩成的勝算那就真的隻有兩成。
這就是說,此次出征,洞庭湖水軍將有八成的可能全軍覆沒,李道有八成的可能直接身死。
可李道還是決定出征了。
為什麽?
保存力量,以待來日不好嗎?
李顯忠歎了一口氣,無話可說。
李道已經決死了,而李顯忠對決死之人一貫是無話可說的。
無論是父親李永奇,還是一路走來死在金軍刀下的袍澤們,李顯忠都知道,在他們決死的時候,說什麽都沒有意義了。
難道給他們鼓勵嗎?或者要勸說他們活下去嗎?他們命都不要了,你跟他們說這個?
李顯忠轉頭看了一眼虞允文,虞舍人雖然也是經曆靖康之變的,可在心態上與一路敗退下來的武人還是有所不同的。
李道為什麽要決死,李顯忠一瞬間就能想出很多。
比如獨屬於嶽家軍的軍人榮譽;見到兩淮橫屍狼藉的義憤;對國仇家恨此生難報的悲傷;對於無望恢複中原的痛苦。
還有就是對艱難局勢的絕望。
更是對在這絕望局勢中看到的那一點希望的激動。
都已經一把年紀了,年輕時還可以說什麽以圖將來,現在還想活也隻能算苟且偷生了。而且活著有什麽意思呢?眼睜睜的看著曾經發生在河北、中原、山西、關中的一次次屠殺與毀滅發生在江南嗎?
與其這樣還不如拚卻性命,為靖難大軍開辟前路,說不得這劉大郎還真的能改變淮西局勢。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別說李道,劉錡不也要準備死在瓜州渡了?若是在采石磯擋不住金賊,李顯忠也必然不會再退。
見李顯忠緩緩點頭,虞允文也隻能歎了口氣說道:“去吧,是勝是敗都莫要強撐。”
“得令!”
李道再一拱手,昂首環視四周肅然的統製官們:“諸君保重身體,老夫先行一步了!”
在一旁一直不言語的劉淮也同樣拱手:“諸位,願來日在淮西以勝利見!”
說罷,劉淮與李道一同離去。
劉淮與李道走後,不知是不是被兩人的意氣所感,虞允文總算鎮定下來:“無論李統製勝敗,無論劉都統是否能渡江,今日都很難善了了。”
“傳我將令,各營各司其職,嚴密防守。老夫不管今日來犯的金賊究竟有多少,都給老夫統統趕下去。”
“老夫帥旗與本部一萬兵馬嚴守采石磯正麵,還請李太尉護住兩翼。”
至此為止,還是事先商議好的軍陣布局,眾將自然無不應諾。
隨後,虞允文皺了皺眉說道:“時俊!”
“末將在!”
“你部精騎有多少人?”
“實額一千人。”
“你派心腹統領,發往李太尉處聽令。”
“喏!”
“李太尉。”虞允文對李顯忠說道:“你部現在有近四千精騎,隨你調用,一定要將他們用在刀刃上。”
李顯忠也沒有想到虞允文會如此大公無私,可誰也不會嫌手中的籌碼過多,所以這名老將一拱手應道:“虞舍人寬心,若是金賊不上岸還則罷了,若是他們敢來,老夫就要將他們全都拍死在河灘上!”
“今日接戰之時,將不顧其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進者重賞!退者重罰!”虞允文拔出劍來,說出了血淋淋的軍法:“國家養軍百年,今日我等就全死在此地吧!”
……
劉淮與李道驅馬來到了水寨旁,李道剛剛要拱手離開,登上自家旗艦,劉淮就抓住了李道的馬韁繩:“李將軍,剛才人多,有些言語我不方便說。但此時我想要最後勸你一句,此事在現在還可以稍緩,再拖一些時日,天下將變!”
劉淮所說的自然是金國內亂。
這事是沒有辦法明說的,因為他到現在還沒有收到確切的消息,如果說自己能掐會算,說不得就會被當作妖言惑眾的妖人。
李道搖頭,摘下頭盔,望著自家旗艦上的李字大旗微微出神,任由花白的頭發鑽出發髻,在慘白的日光中迎風飛舞。
“劉大郎,不是這樣的。我等了二十多年。”李道搖頭以對:“二十年了,世道一天天壞下去,天下大勢從來沒有往好發展過。
我也曾懷疑過是否是大宋已經沒了天命,可後來我讀了一首李白的詩詞,說的是蜀道如何通的,所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然後我就在想,若是英雄壯士全都惜命,全都不敢去開辟天地,是不是蜀道就難通了?以此反推,天下大勢蹉跎至此,是不是因為在嶽元帥之後,就沒有漢家兒郎為天下赴死了呢?”
說著,李道又看向了麵前這名可以算作年青一代雄傑人物的大軍都統:“劉大郎,這世道不會憑白變好的,隻能讓豪傑赴死,英雄浴血,才能將局勢轉圜迴來。如嶽元帥在襄樊,如魏公與你在山東,也如我今日在這片大江。”
劉淮仰天長歎一聲,終究難以言語。
“阿懷!”就當劉淮不知道該如何勸說之際,李道對著舵樓上的王懷說道:“將大旗給我!”
王懷一愣,連忙從舵樓最高處拔下李字大旗,隨後走下船來,珍而重之的交給了李道。
李道卻是直接扯下了旗杆上的大旗,將旗杆展露在劉淮麵前。
劉淮伸手接過,隻覺的入手頗為沉重,定睛一看,這卻是一杆長槊模樣的長槍,似乎是由金屬為芯,外麵再由老藤片、麻布、桐油層層包裹,隻在長槍的最前端露出三尺長的金屬長杆。
長槍筆直,隻不過到了槍尖左右的金屬長杆處,形狀變成了生出麟角的巨蟒,巨蟒張口,吐出蛇信子,化作兩尺長的槍頭。
這並不是一杆嶄新的長槍,其上還有刀砍斧剁的痕跡,但看起來保養的十分完好,以至於整根大槍上的桐油與大漆都沒有任何龜裂的地方。
李道撫摸著長槍,表情複雜,如同在追憶過往:“這是嶽元帥的瀝泉槍。”
劉淮原本穩如磐石的雙手微微一顫,有些不可置信的抬頭望向李道。
李道似未所覺,繼續言道:“當日第四次北伐,大軍撤迴,全軍頹唐,嶽元帥知曉,此去之後天下大勢難以迴轉,他更是難以統兵,就將這杆兵刃贈與了我,期盼我能奮勇殺敵,不負當年之誌。”
說到這裏,李道低頭歎氣,眼中似有淚水滾動:“然而我卻沒有這等氣力。”
劉淮撫摸著長槍,滾燙的血脈如同從這杆大槍中洶湧而出,匯合著長江黃河,夾雜著天下豪氣,熔化著金戈鐵馬,從雙手湧入到他的胸口,使得劉淮情不自禁的渾身顫抖起來。
“今日,我將這大槍轉贈與你,隻盼你能用之渴飲金賊之血,複我漢家江山。”李道咬住牙關說道:“快走吧!我今日為你爭奪四個時辰的時間,你一定要奪下東關!”
劉淮拎起瀝泉槍,心中有萬語千言,卻不知道該說什麽好,最後隻能大聲應諾,撥馬轉身,準備離開。
“劉大郎。”走出幾步後,身後傳來李道的聲音:“我聽過你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你我二人都將死戰,可有詩詞贈我?可有殘句自勉?”
劉淮勒住馬韁,隻是微微一頓就立即迴應:“有的。”
“說來!”
劉淮於馬上端坐,直接在眾目睽睽之下大聲吟誦。
正是: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一首詩頌罷,劉淮再次拱手,驅馬而去,再也沒有迴頭。
而另一邊,李道隻是呆愣片刻,就在心中咀嚼著這首詩詞,下馬走向了將台。
此時,洞庭湖水軍已經被全部動員起來,除了踏槳的水手已經登船之外,還有千餘將士匯聚在校場上,正在聽從指揮列隊。
“諸位,我告訴你們,今日不再是佯攻,而是要與金賊決死!”在圍攏而來的近千軍士之前,李道大聲說道:“你們若有想退之人,可到王副統製處領一份盤纏,自會給你放軍文書。老夫一口唾沫一個釘,絕不逼迫!”
“統製!”統領官孟佛陀望著高台上幾大箱銀子問道:“俺們走了你咋辦?幹脆跟俺迴家養老吧!”
“老夫在中軍大帳中告訴虞相公和李太尉,要與金賊決一死戰。拉出去的屎難道還能坐迴去?”李道滿不在乎的揮手說道:“剩下十條船,我就帶著十條去殺金狗;剩下一條船我就帶著一條船去;剩下老夫一人,老夫就自己搖著舟子去。”
“老夫還就真不信了,少了你個孟屠戶,就得吃帶毛的豬!”
“那統製說這話就把俺們當外人了。”孟佛陀笑道:“多年生死情誼,統製想把俺們拋開獨自立大功,這哪行?”
“立個狗屁功!”李道怒罵:“孟老三!你耳朵裏塞豬毛了!”
“那就更不能拋下統製了。”孟佛陀攤手說道:“有福的時候同享,有難的時候散夥,那俺不就成狗卵子了嗎?”
“那你待怎樣?”
“俺們的意思從來都很明白。”另一名統領官鄧彥接口說道:“若是統製平日待俺們不好,功勞統製獨享,送死讓俺們去,俺們自然要與統製涇渭分明。”
“可統製與俺們同食同寢如父如兄,功勞賞賜從不貪墨,衣食餉錢從不拖欠,俺們也自然會與統製同進同退。無論前麵是刀山火海,還是深淵泥潭,俺們都會跟統製走這麽一遭。”
“對!”
“既然當兵吃糧,俺們就不怕死!”
“與統製共進退!”
“跟金賊拚了!”
千餘洞庭湖水軍漸漸變得鼓噪。
可在李道揮手之後,全軍又是一肅。
“既如此,那咱們就去會會金賊,看看今日閻王爺收不收咱們!”李道也不再拖泥帶水,大手一揮:“上船,起錨!”
“喏!”
台下軍士紛紛唿應,跟隨各自長官登上水輪船。
“秀才,你就別來了,咱們相州人怎麽著也就留個種……”李道挽住王懷的胳膊說道。
“算了吧,李石頭。”王懷笑著拍了拍李道的手背說道:“從相州一路過來的就剩咱倆了,你若是先到了下邊,於老三,鄧窩囊他們問起秀才到哪裏去了,還不知道你會怎麽編排我呢!”
“這種事兒我倒是幹得出來。”李道嘿嘿一笑,鬆開了手。
多年的老兄弟了,如何不會相知?可正是因為是多年的老兄弟,即使明知道王懷會拒絕,李道還是會問一句,勸一聲。
王懷拍了拍李道的肩膀,帶頭登上了旗艦。
李道順著王懷的背影,最終目光落在那張聳立在高處的李字大旗上,深吸了一口氣,麵上卻是浮現了一絲笑容。
大宋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巳時,洞庭湖水軍麵對絕境時,並沒有當縮頭烏龜。而是爆發出了傳承自嶽家軍的血性,選擇戰鬥到底,以博取一線生機。
少頃,宋軍的戰艦已經傾巢出動,各向上下遊派出探敵快船,而金軍的艦船也在冬日寒冷的日光中,從上下遊一齊現身。
從上遊上遊撲下來的金軍艦船大約有一百五十艘,而遊弋在下遊的金軍車船大約有一百艘。
金軍擺明了想用下遊的艦船主守,而上遊的艦船主攻,如同錘子與鐵砧一般,一錘一錘的將宋軍砸得粉碎。
雖然經過了心理建設,可真當麵對前後夾擊的劣勢時,宋軍上下還是齊齊的緊張起來,各個船長紛紛看向旗艦。
李道旗艦的最高桅杆處卻隻升起一麵白虎旗。
白虎主征伐,而在水軍中,李道與所有人相約,當白虎旗升起時,就是死戰到底之時。
“殺!”
“殺!”
“殺!”
陣陣鼓聲響起,百餘宋軍車船在將旗的號令下,並沒有如同弱者一般抱團取暖,而是分散而來,以十艘為一隊分成前後兩陣,分別向著夾擊而來的金軍殺去。
上遊的蘇保衡與下遊的完顏鄭家也同時下令進攻,將代表不留活口的紅幡高高掛起。
今日之事,並無餘說,唯死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