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秋鴻與李緩二人見師離已然飄然而去,一眾燕軍想要阻攔,可也都被禁衛軍給逼退。
二人也不戀戰,一人虛晃一劍之後,連忙往後退去,頃刻間也已經消失在人海裏。
繞過人堆,師離與袁九月二人已經在不遠處等著了。
“師姑娘,你可沒事吧?”
李緩關切問道。
師離搖搖頭,心思卻不在這裏,她眼眶有些泛紅,呆呆盯著人群。
方才秦雲山墜入亂軍裏頭,此刻也不知道情況如何了,他可不像他們四人一般,兩方人馬,隨時都會要了他的命。
似乎想起什麽,袁九月才有些猶豫,開口說道:“師離姐姐,有一件事……我不知道要不要說給你聽。”
師離這才迴過神來,長歎了一口氣,說道:“九月有什麽話就說吧。”
“方才……方才……你們來之前……”
袁九月有些支支吾吾:“我聽到……那江沉舟說……你師父對邱陽手下留情了。”
“啊?什麽?”
師離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不過隻過了一瞬間,三人都明白了過來,有些不可置信地看著袁九月。
“九月姑娘,你是說,對邱陽動手的, 是秦雲山?”
方秋鴻開口問道。
還不待袁九月迴答,師離情緒便有了些激動:“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師父對我們五個極為疼愛,他斷然不會對二師兄出手的,九月,你一定是聽錯了。”
“我沒有……”
袁九月剛想說自己並未聽錯,卻撞上了方秋鴻製止的目光。
李緩輕輕拍了拍師離的後背,待她情緒稍微平複下來,才開口勸慰道:“師姑娘,你先莫要著急,九月姑娘也隻是聽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興許不是我們想的這個意思也說不定。”
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師離帶著哭腔說道:“對,沒錯,俞煙師姐說過,二師兄昏迷之前說的是官府害他,師父……師父即便是‘荒蕪’的人,也不會與官府扯上關係的。”
方秋鴻又朝李緩使了個眼色,說道:“此地不宜久留,我們還是先去到京城,秦掌門輕功無雙,想必能夠逢兇化吉,事了之後,我們找機會再去尋秦掌門不遲。”
……
幾日之後,四人再一次迴到京城的時候,已經過了三更。
現下的京城,與往日有了些不同,百姓們似乎都知道不遠處的居庸關戰事吃緊,邊關一旦失守,首當其衝的便是京城。
於是走的走,躲的躲,就連向來燈火通明的客棧與青樓,如今幾乎都是黑燈瞎火,隻餘零星幾盞光亮,分外冷清。
四人站在太師府邸,精美華貴的院落分明彰顯著此處曾經的尊貴,可死氣沉沉的月光又在訴說著這裏的荒涼。
這裏已經是空無一人。
袁九月曾在此處住了許久,相比其他三人,似乎更能感覺到這般滄海桑田的感覺。
是李緩要來這裏的。
此行雖然有些波折,可到了明日朝陽升起的時候,一切便將塵埃落定,到時候也不知道此生還會不會再次踏足京城。
長歎了口氣,李緩似乎想起什麽來,他向袁九月問過方位之後,便沉默著朝著書房走去。
書房建在太師府的偏僻處,因為裏麵並沒有金銀細軟,所以當時顏夫人遣散下人時,此處並未遭到波及。
遠處打更聲遙遙傳來,師離望著驚起寒鴉掠過殘月,忽然想起,邱陽教她踏雪無痕的時候,探雪嶺上的積雪也是這樣簌簌墜落。
方秋鴻捏開一份幹糧,與師離、袁九月三人靠在門口分了吃。
“終於要結束了。”
方秋鴻盯著書房內的李緩,聲音將師離給拉迴到了現實。
“結束了之後,方師兄接下來準備要去做什麽?”
袁九月一邊吃著東西,一邊含糊不清地問道。
方秋鴻搖搖頭,朝著北邊望去,不知道心裏在想些什麽。
“終於要結束了……麽?”
師離喃喃自語,這幾個月的光景,讓師離總感覺像是活在夢境當中。
可後背行囊裏的觀音雕像,還有那個乘煙鐵盒,無疑不是在告訴她,一切都是現實。
她轉頭朝書房裏的那個背影看去,恰巧此時書房的燈火再度亮起,將李緩的影子拉的極長。
她看到了影子的歎息聲。
那些下人們總以為,天底下最值錢的便是金子、銀子,可他們萬萬想不到,書文雙絕的顏居盛,隨便一幅墨寶,放在識貨的人眼中,都能抵千金。
當真嘲諷。
李緩走到書桌旁,看到硯角處壓著一封信箋,上頭隱隱約約露出的筆墨,寫著漸之親啟四個字,入木三分,是顏仲昌的字跡。
塵封多日,信上似乎沾上一層薄薄的灰。
李緩的手有些顫抖,將信展開,信紙之上字字珠璣,像是風霜利刃刻上去的一般。
陛下聖鑒:
臣以朽骨殘軀,冒死上奏。
叛軍鐵蹄踏近居庸關時,臣憶及二十年前陛下親至平原,與臣對弈,陛下執黑子曾曰:“天下如棋,寧失千軍,不可失國士。”今臣將作白虹貫日,惟恐明珠蒙塵,敢以殘燭微光,為陛下照見荊山璞玉。
李生漸之者,乃天賜大乾之利劍。
此子身世坎坷,雖蓬頭垢麵,卻不折風骨,橫遭江湖風波,仍懷天下之誌。
臣親見其於長江潰堤之日,獻賑災三策,救流民數萬餘眾,此子為民跪地請命,字字浸著赤子心血,恍若見少陵野老之姿。
臣此生得遇明主,雖陷豺塚狼窟,本應含笑九泉,唯念及漸之如蒙塵之玉,終是錐心之痛。
此子心性通明,兼具才學滿腹,若得陛下提攜,必如幹將出匣,光寒九州,佑我大乾江山永固。
若蒙聖恩,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臣顏仲昌絕筆。
仿佛間,李緩似乎看到了一個老頭坐在桌邊,皺著眉頭,正在揮毫。
他如枯樹一般的手掌握筆依舊有力,點在紙上的,仿佛是他七十年的滄桑與過往。
他的麵色上沒有半點赴死之前的憂憤,他的心裏似乎從來都隻有忠君憂民。
僅此二事。
“顏老,漸之何德何能……”
後麵的半句話像是被黑夜吞噬,再不可聞。
李緩淚如雨下,啪嗒啪嗒將信紙打濕。
頃刻間,信上墨跡泅開,信紙當中,似乎另外奧妙乾坤。
二人也不戀戰,一人虛晃一劍之後,連忙往後退去,頃刻間也已經消失在人海裏。
繞過人堆,師離與袁九月二人已經在不遠處等著了。
“師姑娘,你可沒事吧?”
李緩關切問道。
師離搖搖頭,心思卻不在這裏,她眼眶有些泛紅,呆呆盯著人群。
方才秦雲山墜入亂軍裏頭,此刻也不知道情況如何了,他可不像他們四人一般,兩方人馬,隨時都會要了他的命。
似乎想起什麽,袁九月才有些猶豫,開口說道:“師離姐姐,有一件事……我不知道要不要說給你聽。”
師離這才迴過神來,長歎了一口氣,說道:“九月有什麽話就說吧。”
“方才……方才……你們來之前……”
袁九月有些支支吾吾:“我聽到……那江沉舟說……你師父對邱陽手下留情了。”
“啊?什麽?”
師離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不過隻過了一瞬間,三人都明白了過來,有些不可置信地看著袁九月。
“九月姑娘,你是說,對邱陽動手的, 是秦雲山?”
方秋鴻開口問道。
還不待袁九月迴答,師離情緒便有了些激動:“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師父對我們五個極為疼愛,他斷然不會對二師兄出手的,九月,你一定是聽錯了。”
“我沒有……”
袁九月剛想說自己並未聽錯,卻撞上了方秋鴻製止的目光。
李緩輕輕拍了拍師離的後背,待她情緒稍微平複下來,才開口勸慰道:“師姑娘,你先莫要著急,九月姑娘也隻是聽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興許不是我們想的這個意思也說不定。”
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師離帶著哭腔說道:“對,沒錯,俞煙師姐說過,二師兄昏迷之前說的是官府害他,師父……師父即便是‘荒蕪’的人,也不會與官府扯上關係的。”
方秋鴻又朝李緩使了個眼色,說道:“此地不宜久留,我們還是先去到京城,秦掌門輕功無雙,想必能夠逢兇化吉,事了之後,我們找機會再去尋秦掌門不遲。”
……
幾日之後,四人再一次迴到京城的時候,已經過了三更。
現下的京城,與往日有了些不同,百姓們似乎都知道不遠處的居庸關戰事吃緊,邊關一旦失守,首當其衝的便是京城。
於是走的走,躲的躲,就連向來燈火通明的客棧與青樓,如今幾乎都是黑燈瞎火,隻餘零星幾盞光亮,分外冷清。
四人站在太師府邸,精美華貴的院落分明彰顯著此處曾經的尊貴,可死氣沉沉的月光又在訴說著這裏的荒涼。
這裏已經是空無一人。
袁九月曾在此處住了許久,相比其他三人,似乎更能感覺到這般滄海桑田的感覺。
是李緩要來這裏的。
此行雖然有些波折,可到了明日朝陽升起的時候,一切便將塵埃落定,到時候也不知道此生還會不會再次踏足京城。
長歎了口氣,李緩似乎想起什麽來,他向袁九月問過方位之後,便沉默著朝著書房走去。
書房建在太師府的偏僻處,因為裏麵並沒有金銀細軟,所以當時顏夫人遣散下人時,此處並未遭到波及。
遠處打更聲遙遙傳來,師離望著驚起寒鴉掠過殘月,忽然想起,邱陽教她踏雪無痕的時候,探雪嶺上的積雪也是這樣簌簌墜落。
方秋鴻捏開一份幹糧,與師離、袁九月三人靠在門口分了吃。
“終於要結束了。”
方秋鴻盯著書房內的李緩,聲音將師離給拉迴到了現實。
“結束了之後,方師兄接下來準備要去做什麽?”
袁九月一邊吃著東西,一邊含糊不清地問道。
方秋鴻搖搖頭,朝著北邊望去,不知道心裏在想些什麽。
“終於要結束了……麽?”
師離喃喃自語,這幾個月的光景,讓師離總感覺像是活在夢境當中。
可後背行囊裏的觀音雕像,還有那個乘煙鐵盒,無疑不是在告訴她,一切都是現實。
她轉頭朝書房裏的那個背影看去,恰巧此時書房的燈火再度亮起,將李緩的影子拉的極長。
她看到了影子的歎息聲。
那些下人們總以為,天底下最值錢的便是金子、銀子,可他們萬萬想不到,書文雙絕的顏居盛,隨便一幅墨寶,放在識貨的人眼中,都能抵千金。
當真嘲諷。
李緩走到書桌旁,看到硯角處壓著一封信箋,上頭隱隱約約露出的筆墨,寫著漸之親啟四個字,入木三分,是顏仲昌的字跡。
塵封多日,信上似乎沾上一層薄薄的灰。
李緩的手有些顫抖,將信展開,信紙之上字字珠璣,像是風霜利刃刻上去的一般。
陛下聖鑒:
臣以朽骨殘軀,冒死上奏。
叛軍鐵蹄踏近居庸關時,臣憶及二十年前陛下親至平原,與臣對弈,陛下執黑子曾曰:“天下如棋,寧失千軍,不可失國士。”今臣將作白虹貫日,惟恐明珠蒙塵,敢以殘燭微光,為陛下照見荊山璞玉。
李生漸之者,乃天賜大乾之利劍。
此子身世坎坷,雖蓬頭垢麵,卻不折風骨,橫遭江湖風波,仍懷天下之誌。
臣親見其於長江潰堤之日,獻賑災三策,救流民數萬餘眾,此子為民跪地請命,字字浸著赤子心血,恍若見少陵野老之姿。
臣此生得遇明主,雖陷豺塚狼窟,本應含笑九泉,唯念及漸之如蒙塵之玉,終是錐心之痛。
此子心性通明,兼具才學滿腹,若得陛下提攜,必如幹將出匣,光寒九州,佑我大乾江山永固。
若蒙聖恩,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臣顏仲昌絕筆。
仿佛間,李緩似乎看到了一個老頭坐在桌邊,皺著眉頭,正在揮毫。
他如枯樹一般的手掌握筆依舊有力,點在紙上的,仿佛是他七十年的滄桑與過往。
他的麵色上沒有半點赴死之前的憂憤,他的心裏似乎從來都隻有忠君憂民。
僅此二事。
“顏老,漸之何德何能……”
後麵的半句話像是被黑夜吞噬,再不可聞。
李緩淚如雨下,啪嗒啪嗒將信紙打濕。
頃刻間,信上墨跡泅開,信紙當中,似乎另外奧妙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