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緩在第一時間便發現了蹊蹺。
這封信似乎另有乾坤,李緩兩指探入夾層,小心將其中事物抽離了出來。
是另一封信。
漸之親啟:
能看到這封信的,普天之下應當隻有漸之一人。
我一直感覺你還活著,不過若漸之當真葬身於那日山崖之下,這封信大概也無緣再見天日。
先前的舉薦信,漸之照樣可用,可到底用不用,要不要為朝廷效力,由漸之看完此信之後自行決定。
老朽半生宦海沉浮,終是勘破一事——這世間的忠義二字,遠比史書裏寫的要渾濁得多。
先帝白睿寬仁有餘而決斷不足,當年匈奴叩關連破十二城,若非令尊李將軍星夜馳援,怕是連京城都已插上狼旗,如今想來,若沒有白無疆那場宮變,這江山怕是早已易主。
你莫要皺眉。
陛下的王位得來手段不正,曆經過正統十四年的人都知道。
可這二十年來他開海運、平鹽稅、鑄新錢,讓江南米倉的儲糧翻了三番。十年前黃河改道,三十萬流民半月內安置妥當——這般雷霆手腕,諸多諫臣多年都未能推行之事,他全做了。
百姓不在乎龍椅上坐的是誰,隻在乎碗裏有沒有粟米,身上有沒有寒衣。
老夫雖未親見你父風姿,可他破匈奴,收失地的事跡卻在邊關口口相傳,陛下唯一的不該,便是讓史官的筆染上了汙穢。
另外還有一事,非同尋常,看過此信之後,還請立即焚毀。
漸之能看到此信,說明你心中仍存大義,仍有天下百姓。
當年陛下進京當夜,有人用死囚嬰兒調包,將先皇白睿遺孤裹在陣亡將士血衣中帶出京城。
多年過去,那孩子如今改名白子瀾,正是關外“荒蕪”的掌燈人。
此事就連陛下大概也是不知道的,我也是最近才得知此事,當中曲折離奇,這裏不便多提。
顏家自太祖皇帝欽點狀元以來,世受皇恩,通紀元年,陛下親至平原,將我再度重用,某本不應心生二意。
但念及先皇白睿為君仁厚,屬實不忍見其血脈斷絕。
陛下為君果決,百姓安居樂業,實乃百年一遇之明君。
白子瀾雖有正統血脈,卻勾連叛賊,為禍蒼生,生靈塗炭。
何去何從,漸之自行抉擇。
至於長子顏頌,整個顏家都是陛下手裏的棋子,他的安危暫時無虞,也不應成為左右你抉擇的負擔,漸之切勿掛懷。
顏仲昌。
這封信比較長,李緩一臉驚愕,久久迴不過神來。
顏老當初說當今皇上是極聰明的,可他自己又何嚐不是?
那封推薦信,封麵寫著漸之親啟,尋常人等見了是封書信,並不會太過在意,而這個世界上知道他表字的,也不太多。
便就是有人打開了這封信,世上怕是除了李緩自己,無人會因那封信而落淚,見不到水,那夾層中的這封信自然是無緣再見天日。
李緩從不曾懷疑,顏仲昌並不會害自己,可如此機關算盡的手段,讓李緩對那個朝堂,產生了一絲畏懼之感。
何況,裏麵還講了一個令人不可置信的故事。
自己那極不平凡的爹,他誓死效忠的先皇,還有血脈在世。
而這個血脈,卻還成了關外死敵“荒蕪”的掌燈人。
探雪嶺掌門秦雲山,是他的下屬,幽雲劍荒江沉舟,是他的下屬,就連那武功睥睨天下的沈千浪,還是他的下屬。
那個信中所說的白子瀾,到底是有什麽樣的手段?
李緩拿著信的手微微顫抖,一時間腦子裏成了一團亂麻。
晚風裹挾著暑氣正撞出淒厲長音,案頭燭火驟然一跳,映照出李緩繃得筆直的脊背,發絲間漏出的細密冷汗和信箋邊緣壓出青白的指節分明在訴述這他此時此刻的掙紮。
門口三人察覺到有些不對勁,便走了進來。
“呆子,顏老信上說了什麽?”
師離指尖觸到他手背的瞬間被冰得心頭一顫。
李緩恍若未覺,空洞目光仍死死盯在書桌上某處,泛白的指甲已將信紙戳出細小孔洞。
方秋鴻接過李緩手中的信,看了幾眼眉峰驟然聚成山巒。
師離與袁九月二人湊上來,翻動信紙的動作沙沙作響,卻也在看完信後戛然而止。
無人說話,死一般的寂靜。
幾人都隻是麵麵相覷地互相看著,最後的目光不由得都落在了李緩身上。
“漸之……你作何打算?”
方秋鴻率先開口問道,語氣當中有些猶豫。
李緩迴過神來,沉默的目光像是什麽都沒說,又像是迴答了一切。
袁九月杏眼從信上掠過,忍不住開口說道:“皇上也太無情了一些,居然將整個顏家當為棋子,還以此來威脅李緩哥哥。”
“九月。”
方秋鴻衝她搖搖頭,輕聲說道:“這不是重點。”
李緩隻感覺自己手掌觸到一塊溫熱,他低頭一看,發現師離的手將他的掌心覆得更緊了些。
抬頭撞見師離堅定的目光。
“呆子,無論你做出什麽選擇,我都隨你一起。”
左右望去,隻見方秋鴻與袁九月二人也都盯著他看,似乎在等他下決定,兩人的眸子裏,同樣沒有半分退縮。
李緩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出那日林秀的影子。
“這天下的死活,與我林秀又有何幹?”
他身披甲胄,威風凜凜地高唿的樣子,在這個夜裏,觸及到了到了李緩的內心深處。
他生平第一次對顏仲昌的話語產生了一絲質疑。
若信中所言屬實,那白子瀾就一定代表著為禍蒼生,生靈塗炭嗎?
他沒見過白子瀾,甚至是第一次聽見這個名字。
可李緩知道他的爹娘皆死於白無疆之手,他定然是懷著一腔怒火蟄伏了二十多年,如今反撲到白無疆的身上,真的便能算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嗎?
胸懷天下皆為聖人,可,不為聖人,便一定要遭人指責嗎?
李緩的內心深處產生了動搖,生平第一次覺得,聖人書中所說的天下大義,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信紙燃燒的火光亮起,李緩的胸中,像是被什麽堵住了一般,像是有千言萬語要說。
可最終聽見的,是自己喉間溢出的、類似受傷幼狼般的嗚咽。
這封信似乎另有乾坤,李緩兩指探入夾層,小心將其中事物抽離了出來。
是另一封信。
漸之親啟:
能看到這封信的,普天之下應當隻有漸之一人。
我一直感覺你還活著,不過若漸之當真葬身於那日山崖之下,這封信大概也無緣再見天日。
先前的舉薦信,漸之照樣可用,可到底用不用,要不要為朝廷效力,由漸之看完此信之後自行決定。
老朽半生宦海沉浮,終是勘破一事——這世間的忠義二字,遠比史書裏寫的要渾濁得多。
先帝白睿寬仁有餘而決斷不足,當年匈奴叩關連破十二城,若非令尊李將軍星夜馳援,怕是連京城都已插上狼旗,如今想來,若沒有白無疆那場宮變,這江山怕是早已易主。
你莫要皺眉。
陛下的王位得來手段不正,曆經過正統十四年的人都知道。
可這二十年來他開海運、平鹽稅、鑄新錢,讓江南米倉的儲糧翻了三番。十年前黃河改道,三十萬流民半月內安置妥當——這般雷霆手腕,諸多諫臣多年都未能推行之事,他全做了。
百姓不在乎龍椅上坐的是誰,隻在乎碗裏有沒有粟米,身上有沒有寒衣。
老夫雖未親見你父風姿,可他破匈奴,收失地的事跡卻在邊關口口相傳,陛下唯一的不該,便是讓史官的筆染上了汙穢。
另外還有一事,非同尋常,看過此信之後,還請立即焚毀。
漸之能看到此信,說明你心中仍存大義,仍有天下百姓。
當年陛下進京當夜,有人用死囚嬰兒調包,將先皇白睿遺孤裹在陣亡將士血衣中帶出京城。
多年過去,那孩子如今改名白子瀾,正是關外“荒蕪”的掌燈人。
此事就連陛下大概也是不知道的,我也是最近才得知此事,當中曲折離奇,這裏不便多提。
顏家自太祖皇帝欽點狀元以來,世受皇恩,通紀元年,陛下親至平原,將我再度重用,某本不應心生二意。
但念及先皇白睿為君仁厚,屬實不忍見其血脈斷絕。
陛下為君果決,百姓安居樂業,實乃百年一遇之明君。
白子瀾雖有正統血脈,卻勾連叛賊,為禍蒼生,生靈塗炭。
何去何從,漸之自行抉擇。
至於長子顏頌,整個顏家都是陛下手裏的棋子,他的安危暫時無虞,也不應成為左右你抉擇的負擔,漸之切勿掛懷。
顏仲昌。
這封信比較長,李緩一臉驚愕,久久迴不過神來。
顏老當初說當今皇上是極聰明的,可他自己又何嚐不是?
那封推薦信,封麵寫著漸之親啟,尋常人等見了是封書信,並不會太過在意,而這個世界上知道他表字的,也不太多。
便就是有人打開了這封信,世上怕是除了李緩自己,無人會因那封信而落淚,見不到水,那夾層中的這封信自然是無緣再見天日。
李緩從不曾懷疑,顏仲昌並不會害自己,可如此機關算盡的手段,讓李緩對那個朝堂,產生了一絲畏懼之感。
何況,裏麵還講了一個令人不可置信的故事。
自己那極不平凡的爹,他誓死效忠的先皇,還有血脈在世。
而這個血脈,卻還成了關外死敵“荒蕪”的掌燈人。
探雪嶺掌門秦雲山,是他的下屬,幽雲劍荒江沉舟,是他的下屬,就連那武功睥睨天下的沈千浪,還是他的下屬。
那個信中所說的白子瀾,到底是有什麽樣的手段?
李緩拿著信的手微微顫抖,一時間腦子裏成了一團亂麻。
晚風裹挾著暑氣正撞出淒厲長音,案頭燭火驟然一跳,映照出李緩繃得筆直的脊背,發絲間漏出的細密冷汗和信箋邊緣壓出青白的指節分明在訴述這他此時此刻的掙紮。
門口三人察覺到有些不對勁,便走了進來。
“呆子,顏老信上說了什麽?”
師離指尖觸到他手背的瞬間被冰得心頭一顫。
李緩恍若未覺,空洞目光仍死死盯在書桌上某處,泛白的指甲已將信紙戳出細小孔洞。
方秋鴻接過李緩手中的信,看了幾眼眉峰驟然聚成山巒。
師離與袁九月二人湊上來,翻動信紙的動作沙沙作響,卻也在看完信後戛然而止。
無人說話,死一般的寂靜。
幾人都隻是麵麵相覷地互相看著,最後的目光不由得都落在了李緩身上。
“漸之……你作何打算?”
方秋鴻率先開口問道,語氣當中有些猶豫。
李緩迴過神來,沉默的目光像是什麽都沒說,又像是迴答了一切。
袁九月杏眼從信上掠過,忍不住開口說道:“皇上也太無情了一些,居然將整個顏家當為棋子,還以此來威脅李緩哥哥。”
“九月。”
方秋鴻衝她搖搖頭,輕聲說道:“這不是重點。”
李緩隻感覺自己手掌觸到一塊溫熱,他低頭一看,發現師離的手將他的掌心覆得更緊了些。
抬頭撞見師離堅定的目光。
“呆子,無論你做出什麽選擇,我都隨你一起。”
左右望去,隻見方秋鴻與袁九月二人也都盯著他看,似乎在等他下決定,兩人的眸子裏,同樣沒有半分退縮。
李緩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出那日林秀的影子。
“這天下的死活,與我林秀又有何幹?”
他身披甲胄,威風凜凜地高唿的樣子,在這個夜裏,觸及到了到了李緩的內心深處。
他生平第一次對顏仲昌的話語產生了一絲質疑。
若信中所言屬實,那白子瀾就一定代表著為禍蒼生,生靈塗炭嗎?
他沒見過白子瀾,甚至是第一次聽見這個名字。
可李緩知道他的爹娘皆死於白無疆之手,他定然是懷著一腔怒火蟄伏了二十多年,如今反撲到白無疆的身上,真的便能算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嗎?
胸懷天下皆為聖人,可,不為聖人,便一定要遭人指責嗎?
李緩的內心深處產生了動搖,生平第一次覺得,聖人書中所說的天下大義,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信紙燃燒的火光亮起,李緩的胸中,像是被什麽堵住了一般,像是有千言萬語要說。
可最終聽見的,是自己喉間溢出的、類似受傷幼狼般的嗚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