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二月中旬,天氣漸漸平穩下來,大雪融化,官道已可以行車,全國各地舉子紛紛入京,備考弘治十二年的大比。
經過半個月的調查,兵部再次擼下了三名郎中和一名主事,重新對前賀蘭山一戰定軍功,犧牲七百餘名將士悉數獲得賞賜,活下來的三百多名將士按軍功升遷。
日子又恢複到了平常,朱厚煒如往日一樣在春和宮早起,秀宜伺候他穿好衣衫後送到坤寧宮,和張皇後一同吃了早膳,老娘又給自己縫了書包。
“我的親兒子,娘求你了,今天把書包背迴來好嗎?”
朱厚煒斜挎著小布包,在秀宜的拉著下一搖一晃的朝東宮走去,還不忘迴頭對張皇後道:“知道了娘。”
老師程敏政還不知道朱厚煒在宮外的經曆,隻是這麽長時間弘治皇帝沒讓朱厚煒前來上課,多少能猜出點端倪,不過程敏政對此保持緘默,並未多嘴詢問。
“殿下在外學到了什麽。”大清早,讀完了論語後,程敏政端著茶盞,隨意和朱厚煒聊著天。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言與行符、華與實稱,一直是程敏政做學問的主張,這次出宮總該有點收獲才是。
朱厚煒噢了一聲,對程敏政道:“老師,我知道了外麵的物價。”
“河工一天要扛兩千斤貨物呢,才隻能獲得二十個錢,就這樣還有好多人都找不到活幹呢。”
“還有早餐,我和大哥吃了很多,才付了十個錢……”
這和動輒治國平天下,放眼全國兩京十三省的高談闊論形成鮮明對比,但程敏政卻顯得很是高興,不斷的點頭道:“知微見著,以小見大,食貨誌最能體現小民的生活狀況,治國本質在治民,隻有了解小民,懂得小民……咳咳。”
程敏政戛然而止,忽然發現自己延伸的學問有些多了,不宜對朱厚煒說這些。
朱厚煒又問程敏政道:“老師知道中城兵馬司指揮使石洵嗎?”
程敏政點點頭:“知道的,故逆臣石亨之孫,怎麽了?”
朱厚煒問道:“阿耶說石亨在太爺爺一朝造反了誒,為什麽他的孫子還能為官?”
程敏政微笑道:“這就是英宗皇帝的高明之處,此賊專權擅勢,結黨營私,居功至傲,是時朝野皆為其黨,雖其被抓,但依附於其的勢力盤根錯節,朝廷想要徹底鏟除非此獠招供而不得除。”
“君主治國,任何時候都力求穩,穩定朝野穩定百官穩定兆民,乃使國不亂而賊除,此乃聖明之道。”
“誠如聖明天子皇上。”程敏政拱了拱手,“在登基禦極之後,亦用懷恩感化之策,罷黜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按他們作奸犯科之重罪,即便誅族都不為過,可聖明天子知曉大明要穩,於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乃使朝野權力平穩過渡。”
“權力握在手中,殺人是最容易的事,可殺人的目的是為了什麽,你想過嗎?”
朱厚煒撓撓頭:“不知道誒。”
程敏政捋著胡須道:“蔚王殿下你要記得,殺人的目的不是因為泄憤,而是為了震懾。為了避免後人有人效仿。”
“但殺人的同時也需達到自己的目的,好勇鬥狠者喜殺戮,逞一時之快,解一時之氣,此為莽夫也。”
“善謀者殺人,無關快意恩仇,皆為權衡。”
“石亨可殺,但殺他不是目的,英宗深謀遠慮,目的為了肅清朝野,鏟除石黨,必要的妥協無可厚非,妥協以換得朝野平衡,賊黨全誅,那就有妥協的必要,故此英宗給石亨留後。”
不愧是自己的老師,一番解釋鞭辟入裏,深入淺出,讓朱厚煒頃刻間便明白權力的大棒究竟該怎麽用,必要的妥協和日後的報複,不逞一時之勇,不貪一時之快,這些上位者的學問老師竟也理解的如此通透!
弘治皇帝能專門挑選程敏政來做自己的老師,恐怕是下了一番深功夫的。
“老師知道王越嗎?”
程敏政端著茶呷了一口,嗬嗬道:“看來殿下這次在外真看了不少事呀!”
“知道的,王越是一名幹將能臣。”
程敏政對王越的評價也很高,“計武烈,不減漢朝之衛霍;論文事,無慚宋室之範韓!”
朱厚煒撓撓頭,一臉天真的問道:“啥意思?”
程敏政道:“論武功忠烈,和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可以相提並論。論文治國,絲毫不輸宋朝的範仲淹和韓琦。”
“這不是微臣評價的,是先皇對王越的評價。”
“別人都是這麽想的嗎?”朱厚煒又問。
程敏政搖頭道:“有些人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王世昌並非好人,偷奸耍滑阿俯近臣,有不軌之心。”
“那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呀?”
程敏政笑了笑,對朱厚煒道:“殿下長大了,不能以好人壞人評斷,殿下天潢貴胄,好人也好,壞人也罷,在殿下眼中都是殿下的臣僚呀,隻要能用,那又分什麽好人壞人呢?”
額。
怎麽感覺這話題越說越偏,程敏政覺得不能再迴答這個小家夥的問題了。
這才長了一歲,怎麽問的問題越來越刁鑽了,於是程敏政轉移話題,問道:“殿下,你的畫學的怎麽樣了呀?”
朱厚煒趕忙拿著筆墨紙硯,然後開始認真的端坐在椅子上繪畫。
紫禁城的樓閣殿宇畫的惟妙惟肖,立體畫畫的有模有樣,程敏政不斷捋須含笑:“不錯,已有登堂入室之畫功啦!”
這倒不是程敏政吹噓,自朱厚煒學畫以來已有三月,三個月登堂入室,實乃天賦異稟也!
朱厚煒要學的還有很多,但總要一步步慢慢走慢慢來,畢竟他能擁有這麽好的教育資源,不能白白浪費了。
另一邊,楊廷和將整理好的食貨誌和民間基礎物價全部編纂成書。
這些都是他帶著朱厚煒和朱厚照在外的見聞記錄,此時將編纂好的書籍交給皇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有些不好意思的撓撓頭,對楊廷和道:“老師,對不起。”
楊廷和:“嗯?太子殿下何故此言?”
經過半個月的調查,兵部再次擼下了三名郎中和一名主事,重新對前賀蘭山一戰定軍功,犧牲七百餘名將士悉數獲得賞賜,活下來的三百多名將士按軍功升遷。
日子又恢複到了平常,朱厚煒如往日一樣在春和宮早起,秀宜伺候他穿好衣衫後送到坤寧宮,和張皇後一同吃了早膳,老娘又給自己縫了書包。
“我的親兒子,娘求你了,今天把書包背迴來好嗎?”
朱厚煒斜挎著小布包,在秀宜的拉著下一搖一晃的朝東宮走去,還不忘迴頭對張皇後道:“知道了娘。”
老師程敏政還不知道朱厚煒在宮外的經曆,隻是這麽長時間弘治皇帝沒讓朱厚煒前來上課,多少能猜出點端倪,不過程敏政對此保持緘默,並未多嘴詢問。
“殿下在外學到了什麽。”大清早,讀完了論語後,程敏政端著茶盞,隨意和朱厚煒聊著天。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言與行符、華與實稱,一直是程敏政做學問的主張,這次出宮總該有點收獲才是。
朱厚煒噢了一聲,對程敏政道:“老師,我知道了外麵的物價。”
“河工一天要扛兩千斤貨物呢,才隻能獲得二十個錢,就這樣還有好多人都找不到活幹呢。”
“還有早餐,我和大哥吃了很多,才付了十個錢……”
這和動輒治國平天下,放眼全國兩京十三省的高談闊論形成鮮明對比,但程敏政卻顯得很是高興,不斷的點頭道:“知微見著,以小見大,食貨誌最能體現小民的生活狀況,治國本質在治民,隻有了解小民,懂得小民……咳咳。”
程敏政戛然而止,忽然發現自己延伸的學問有些多了,不宜對朱厚煒說這些。
朱厚煒又問程敏政道:“老師知道中城兵馬司指揮使石洵嗎?”
程敏政點點頭:“知道的,故逆臣石亨之孫,怎麽了?”
朱厚煒問道:“阿耶說石亨在太爺爺一朝造反了誒,為什麽他的孫子還能為官?”
程敏政微笑道:“這就是英宗皇帝的高明之處,此賊專權擅勢,結黨營私,居功至傲,是時朝野皆為其黨,雖其被抓,但依附於其的勢力盤根錯節,朝廷想要徹底鏟除非此獠招供而不得除。”
“君主治國,任何時候都力求穩,穩定朝野穩定百官穩定兆民,乃使國不亂而賊除,此乃聖明之道。”
“誠如聖明天子皇上。”程敏政拱了拱手,“在登基禦極之後,亦用懷恩感化之策,罷黜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按他們作奸犯科之重罪,即便誅族都不為過,可聖明天子知曉大明要穩,於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乃使朝野權力平穩過渡。”
“權力握在手中,殺人是最容易的事,可殺人的目的是為了什麽,你想過嗎?”
朱厚煒撓撓頭:“不知道誒。”
程敏政捋著胡須道:“蔚王殿下你要記得,殺人的目的不是因為泄憤,而是為了震懾。為了避免後人有人效仿。”
“但殺人的同時也需達到自己的目的,好勇鬥狠者喜殺戮,逞一時之快,解一時之氣,此為莽夫也。”
“善謀者殺人,無關快意恩仇,皆為權衡。”
“石亨可殺,但殺他不是目的,英宗深謀遠慮,目的為了肅清朝野,鏟除石黨,必要的妥協無可厚非,妥協以換得朝野平衡,賊黨全誅,那就有妥協的必要,故此英宗給石亨留後。”
不愧是自己的老師,一番解釋鞭辟入裏,深入淺出,讓朱厚煒頃刻間便明白權力的大棒究竟該怎麽用,必要的妥協和日後的報複,不逞一時之勇,不貪一時之快,這些上位者的學問老師竟也理解的如此通透!
弘治皇帝能專門挑選程敏政來做自己的老師,恐怕是下了一番深功夫的。
“老師知道王越嗎?”
程敏政端著茶呷了一口,嗬嗬道:“看來殿下這次在外真看了不少事呀!”
“知道的,王越是一名幹將能臣。”
程敏政對王越的評價也很高,“計武烈,不減漢朝之衛霍;論文事,無慚宋室之範韓!”
朱厚煒撓撓頭,一臉天真的問道:“啥意思?”
程敏政道:“論武功忠烈,和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可以相提並論。論文治國,絲毫不輸宋朝的範仲淹和韓琦。”
“這不是微臣評價的,是先皇對王越的評價。”
“別人都是這麽想的嗎?”朱厚煒又問。
程敏政搖頭道:“有些人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王世昌並非好人,偷奸耍滑阿俯近臣,有不軌之心。”
“那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呀?”
程敏政笑了笑,對朱厚煒道:“殿下長大了,不能以好人壞人評斷,殿下天潢貴胄,好人也好,壞人也罷,在殿下眼中都是殿下的臣僚呀,隻要能用,那又分什麽好人壞人呢?”
額。
怎麽感覺這話題越說越偏,程敏政覺得不能再迴答這個小家夥的問題了。
這才長了一歲,怎麽問的問題越來越刁鑽了,於是程敏政轉移話題,問道:“殿下,你的畫學的怎麽樣了呀?”
朱厚煒趕忙拿著筆墨紙硯,然後開始認真的端坐在椅子上繪畫。
紫禁城的樓閣殿宇畫的惟妙惟肖,立體畫畫的有模有樣,程敏政不斷捋須含笑:“不錯,已有登堂入室之畫功啦!”
這倒不是程敏政吹噓,自朱厚煒學畫以來已有三月,三個月登堂入室,實乃天賦異稟也!
朱厚煒要學的還有很多,但總要一步步慢慢走慢慢來,畢竟他能擁有這麽好的教育資源,不能白白浪費了。
另一邊,楊廷和將整理好的食貨誌和民間基礎物價全部編纂成書。
這些都是他帶著朱厚煒和朱厚照在外的見聞記錄,此時將編纂好的書籍交給皇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有些不好意思的撓撓頭,對楊廷和道:“老師,對不起。”
楊廷和:“嗯?太子殿下何故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