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明朝最肥的兩個衙門,一定屬吏部和兵部為主,其中又屬吏部考功清吏司和兵部武選司為最,一個負責文官係統升遷考核,一個負責武將係統軍功考核。
關於朱厚煒的這撥人該處理的都處理完了,但西北的問題還沒得到解決。
都察院和兵部、司禮監三衙已經派人去西北重新調查賀蘭山一戰軍功問題,但兵部克扣軍餉記功混亂的罪責還要追究。
馬文升不得不將兵部武選司郎中給推出來頂罪,盡管壓製王越是文官所有高層默認的結果,但弘治皇帝親自調查此事,若不拉出來人頂罪無法對上麵交代。
西北。
雪花飛舞,白茫茫一片。
數日之後,哈密衛所秘密進來了一批人,來人二十八名。劉振刀飽含熱淚對城頭上那名老人跪地叩首。
“卑職劉振刀參見總兵大人!”
曆經歲月洗禮,臉上溝壑盡顯,但矍鑠的眼神依稀在記錄著這名老將風光威武的一生。
節製西北關西七衛巡查陝甘總兵官王越王世昌!
七十二歲已是古稀,若非大明沒有像樣的人才,又何須一名七十二歲高齡老帥披掛上陣?
自弘治十年王越抵達西北,整個西北軍事防禦固若金湯,敵夷寸步不得進。
到弘治十一年李廣被誅,王越的心氣受到嚴重影響,京師那邊文官屢次彈劾王越勾結李廣,大權在握,威脅京師,功高震主,乞求弘治皇帝罷黜王越。
朝廷沒有聲音,但對王越來說,他卻不得不擔心弘治皇帝的無聲態度,山高皇帝遠,他根本不清楚弘治皇帝是否還信任他。
他死不足惜,已經七十餘歲高齡,可他還有子孫,還有家眷,他知道政治鬥爭的血腥,他生怕自己死後會波及到家人,每日惶恐不安。
身體情況也因為連日來的憂愁每況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哈密城池上,王越蹙眉凝望塞外,又低頭看著劉振刀等二十七名曾經的麾下!
這些都是響當當的漢子,是他親自推舉進京升官的猛卒悍將!
再看到這群人沒有任何消息突然出現哈密後,王越就知道京師那邊出事了。
他歎口氣,揮手道:“都起來吧。”
西北望去,老人家聲音沉重的開口道:“賀蘭山一戰,立軍功者千人,可老夫隻能推你們三十三人進京為官,老夫對不起你千戶所。”
眼眶漸漸紅潤起來,王越神色越來越哀傷:“如今你們隻有二十八人迴來,老夫並未受到任何調令,老夫就知道你們做了錯事,找不到家了。”
“不要緊,老夫這裏永遠是你們的家,無人敢來我軍中要人。”
“你們都是我大明的脊梁,是我大明為數不多站著的男兒郎,老夫也知道你們這些孩子生性善良,絕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
“一定是在京師受了委屈,待不下去了,無妨,換個身份,繼續在西北上陣殺敵便是!”
“有什麽事……老夫擔著了!”
這樣的主帥,這樣的人格魅力,又怎能帶不出來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
他將軍中的這些士卒全部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他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性格,他知道劉振刀他們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他也知道若非受到天大的委屈,這些人不會折返迴來。
劉振刀哭了,眼淚刷刷的落下,跪地不斷磕頭,砰砰砰的聲音在哈密城頭迴響不絕。
“王將軍,我們……我們給您丟臉了!”
王越哼道:“起來!老夫不相信老夫帶出來的兵會讓我丟臉!”
“是他們不對!”
劉振刀道:“老將軍,我們的軍功全部被頂了,兄弟們的家眷都沒拿到撫恤銀,我們窩囊的在京待了大半年。”
“我們綁了二皇子,我們想要一個公道。”
王越呆怔的看著他們,沉默了許久,才問道:“怎麽迴來的?”
劉振刀道:“是二皇子放我們迴來的。”
聽到這話,王越整個人陡然一顫,如果他沒記錯,蔚王朱厚煒不過四歲的孩子?
仿佛知道王越在思索什麽,劉振刀道:“蔚王很聰慧,我將西北的不公悉數告知於他,他理解我們,主動幫助我們歸來。”
“他讓老將軍你心安,他說他父皇相信王老將軍,他也相信王老將軍。”
王越有些恍惚,不確定的道:“這是蔚王和你們說的?不是太子殿下?”
劉振刀重重點頭:“是蔚王殿下!”
王越急忙道:“將當時的情況全部說出來,包括所有細節。”
西北的雪越來越大,老人身穿常服棉襖,披著黑色的披掛,背著手站在哈密城頭,安靜的聽著劉振刀的話。
到最後他都忍不住震驚的倒吸涼氣。
一個四歲的孩子……而已!
居然能高屋建瓴的說出這番有見解的話?是出自他?還是出自皇上?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最起碼王越確定了一件事,皇上相信他,李廣被誅,文官彈劾,這些事並未影響到弘治皇帝對他的看法,這讓王越心安了許多。
“蔚王……”
王越不知道在想些什麽,最後長長歎口氣,喃喃道:“希望太子也能如蔚王一樣罷!”
他重新將劉振刀這夥人換了身份,然後編入了軍隊。
……
紫禁城,東宮的束水閣內煙霧繚繞。
外麵寒冬刺骨,束水閣內爺三泡在水池內,瓜果糕點美酒陳放在池旁的案上,好不愜意。
朱厚照問弘治皇帝道:“父皇,泄密的那個狗東西找著了沒?殺了沒?”
弘治皇帝無語的看他一眼,道:“找到了,殺了,全家都殺了。”
朱厚照興奮的揮拳:“父皇!你終於幹了一件人……了不起的事了,太威風了!哇!太威風了!”
弘治皇帝嘴角扯了扯,這孩子怎麽天天就知道打打殺殺的啊?
這將來要做了皇帝,哪個要招惹他了還了得啊?
朱厚煒這次不得不附和大哥,來了一句:“殺的好啊!”
弘治皇帝:“……”
近墨者黑,被他大哥帶壞了。
朱厚煒又問弘治皇帝道:“阿耶,誰哇?”
弘治皇帝道:“中城兵馬司指揮使石洵。”
關於朱厚煒的這撥人該處理的都處理完了,但西北的問題還沒得到解決。
都察院和兵部、司禮監三衙已經派人去西北重新調查賀蘭山一戰軍功問題,但兵部克扣軍餉記功混亂的罪責還要追究。
馬文升不得不將兵部武選司郎中給推出來頂罪,盡管壓製王越是文官所有高層默認的結果,但弘治皇帝親自調查此事,若不拉出來人頂罪無法對上麵交代。
西北。
雪花飛舞,白茫茫一片。
數日之後,哈密衛所秘密進來了一批人,來人二十八名。劉振刀飽含熱淚對城頭上那名老人跪地叩首。
“卑職劉振刀參見總兵大人!”
曆經歲月洗禮,臉上溝壑盡顯,但矍鑠的眼神依稀在記錄著這名老將風光威武的一生。
節製西北關西七衛巡查陝甘總兵官王越王世昌!
七十二歲已是古稀,若非大明沒有像樣的人才,又何須一名七十二歲高齡老帥披掛上陣?
自弘治十年王越抵達西北,整個西北軍事防禦固若金湯,敵夷寸步不得進。
到弘治十一年李廣被誅,王越的心氣受到嚴重影響,京師那邊文官屢次彈劾王越勾結李廣,大權在握,威脅京師,功高震主,乞求弘治皇帝罷黜王越。
朝廷沒有聲音,但對王越來說,他卻不得不擔心弘治皇帝的無聲態度,山高皇帝遠,他根本不清楚弘治皇帝是否還信任他。
他死不足惜,已經七十餘歲高齡,可他還有子孫,還有家眷,他知道政治鬥爭的血腥,他生怕自己死後會波及到家人,每日惶恐不安。
身體情況也因為連日來的憂愁每況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哈密城池上,王越蹙眉凝望塞外,又低頭看著劉振刀等二十七名曾經的麾下!
這些都是響當當的漢子,是他親自推舉進京升官的猛卒悍將!
再看到這群人沒有任何消息突然出現哈密後,王越就知道京師那邊出事了。
他歎口氣,揮手道:“都起來吧。”
西北望去,老人家聲音沉重的開口道:“賀蘭山一戰,立軍功者千人,可老夫隻能推你們三十三人進京為官,老夫對不起你千戶所。”
眼眶漸漸紅潤起來,王越神色越來越哀傷:“如今你們隻有二十八人迴來,老夫並未受到任何調令,老夫就知道你們做了錯事,找不到家了。”
“不要緊,老夫這裏永遠是你們的家,無人敢來我軍中要人。”
“你們都是我大明的脊梁,是我大明為數不多站著的男兒郎,老夫也知道你們這些孩子生性善良,絕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
“一定是在京師受了委屈,待不下去了,無妨,換個身份,繼續在西北上陣殺敵便是!”
“有什麽事……老夫擔著了!”
這樣的主帥,這樣的人格魅力,又怎能帶不出來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
他將軍中的這些士卒全部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他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性格,他知道劉振刀他們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他也知道若非受到天大的委屈,這些人不會折返迴來。
劉振刀哭了,眼淚刷刷的落下,跪地不斷磕頭,砰砰砰的聲音在哈密城頭迴響不絕。
“王將軍,我們……我們給您丟臉了!”
王越哼道:“起來!老夫不相信老夫帶出來的兵會讓我丟臉!”
“是他們不對!”
劉振刀道:“老將軍,我們的軍功全部被頂了,兄弟們的家眷都沒拿到撫恤銀,我們窩囊的在京待了大半年。”
“我們綁了二皇子,我們想要一個公道。”
王越呆怔的看著他們,沉默了許久,才問道:“怎麽迴來的?”
劉振刀道:“是二皇子放我們迴來的。”
聽到這話,王越整個人陡然一顫,如果他沒記錯,蔚王朱厚煒不過四歲的孩子?
仿佛知道王越在思索什麽,劉振刀道:“蔚王很聰慧,我將西北的不公悉數告知於他,他理解我們,主動幫助我們歸來。”
“他讓老將軍你心安,他說他父皇相信王老將軍,他也相信王老將軍。”
王越有些恍惚,不確定的道:“這是蔚王和你們說的?不是太子殿下?”
劉振刀重重點頭:“是蔚王殿下!”
王越急忙道:“將當時的情況全部說出來,包括所有細節。”
西北的雪越來越大,老人身穿常服棉襖,披著黑色的披掛,背著手站在哈密城頭,安靜的聽著劉振刀的話。
到最後他都忍不住震驚的倒吸涼氣。
一個四歲的孩子……而已!
居然能高屋建瓴的說出這番有見解的話?是出自他?還是出自皇上?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最起碼王越確定了一件事,皇上相信他,李廣被誅,文官彈劾,這些事並未影響到弘治皇帝對他的看法,這讓王越心安了許多。
“蔚王……”
王越不知道在想些什麽,最後長長歎口氣,喃喃道:“希望太子也能如蔚王一樣罷!”
他重新將劉振刀這夥人換了身份,然後編入了軍隊。
……
紫禁城,東宮的束水閣內煙霧繚繞。
外麵寒冬刺骨,束水閣內爺三泡在水池內,瓜果糕點美酒陳放在池旁的案上,好不愜意。
朱厚照問弘治皇帝道:“父皇,泄密的那個狗東西找著了沒?殺了沒?”
弘治皇帝無語的看他一眼,道:“找到了,殺了,全家都殺了。”
朱厚照興奮的揮拳:“父皇!你終於幹了一件人……了不起的事了,太威風了!哇!太威風了!”
弘治皇帝嘴角扯了扯,這孩子怎麽天天就知道打打殺殺的啊?
這將來要做了皇帝,哪個要招惹他了還了得啊?
朱厚煒這次不得不附和大哥,來了一句:“殺的好啊!”
弘治皇帝:“……”
近墨者黑,被他大哥帶壞了。
朱厚煒又問弘治皇帝道:“阿耶,誰哇?”
弘治皇帝道:“中城兵馬司指揮使石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