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湯公
湯公的奇幻生死之旅湯公名聘,乃是辛醜年的進士。彼時,他身染重病,病情愈發沉重,已至彌留之際。在那昏昏沉沉、生死一線的時刻,湯公忽然感覺身體下部有一股熱氣緩緩升騰。熱氣一路向上蔓延,當它抵達大腿部位時,湯公頓覺雙腳失去了知覺,仿若已經死去;熱氣繼續攀升,到達腹部,大腿也隨之失去了生機;而當熱氣逼近心髒時,那感覺最為難熬。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湯公的腦海中,自孩童時期起那些瑣碎的、早已遺忘的事情,如同潮水般,隨著心血一同湧現。每一件事都如同一股浪潮,洶湧而過。倘若迴憶起一件善事,他的內心便會湧起一股清淨安寧之感,仿佛置身於寧靜祥和的世界;可一旦想起一件惡事,心中便會湧起無盡的懊惱煩躁,那種難受的滋味,就如同油在滾燙的鼎中沸騰,難以言表。湯公猶記得,自己七八歲時,曾去探尋雀雛,最終導致雀雛死亡。僅僅這一件事,就讓他心頭熱血翻湧,足足過了一頓飯的工夫,那股熱潮才漸漸退去。就這樣,直到他生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潮水般一一湧過,湯公才感覺那股熱氣化作縷縷細絲,穿過喉嚨,進入大腦,最後從頭頂冒出,升騰而起,仿若炊煙嫋嫋。如此又過了數十刻鍾,湯公的魂魄終於脫離了軀殼,忘卻了自己的身體。脫離軀殼後的湯公,隻覺自己飄飄渺渺,無所歸依,在郊外的道路上孤獨地漂泊著。突然,一個巨人出現了,這巨人身高幾乎達到八尺,他大步走來,伸手將湯公一把掇起,隨手放入自己的衣袖之中。湯公進入衣袖後,才發現裏麵早已疊肩壓股,擠滿了人。眾人擠在一起,腦袋被薅得難受,空氣也十分悶氣,幾乎讓人無法忍受。湯公在這窘迫的環境中,心中慌亂,突然想到唯有佛能解救自己於危難之中,於是趕忙口中宣念佛號。才念了三四聲,湯公便感覺自己飄出了巨人的衣袖。巨人見狀,又將他納入袖中,如此三納三墮,巨人最終無奈,隻能放棄,轉身離去。湯公獨自一人,在這陌生而又虛幻的世界中彷徨無措,不知該往何處去才好。他突然想起佛在西土,於是便決定向西前行。沒走多久,湯公看見路邊有一位僧人正趺坐修行。他趕忙快步上前,恭敬地禮拜,詢問道路。僧人緩緩說道:“凡是士子的生死錄,皆由文昌帝君及孔聖人掌管,必須在這兩處銷名,方可去往他處。” 湯公詢問他們的居所,僧人便為他指明了道路,湯公趕忙朝著那個方向奔去。沒過多久,湯公來到了孔聖廟。隻見孔聖人麵南而坐,神情莊重肅穆。湯公急忙上前,如同之前向僧人那樣,虔誠地跪拜祈禱。孔聖人聽了他的訴說,緩緩說道:“你的名籍欲落,仍需得帝君決定。” 接著,聖人伸手為他指明了前往帝君處的道路。湯公不敢耽擱,又匆匆朝著帝君的方向趕去。很快,湯公便看到一座殿閣,氣勢恢宏,宛如王者居所。他俯身進入殿內,隻見殿中有一位神人,容貌與世間所傳的帝君像一般無二。湯公趕忙伏地祝禱,帝君拿起名冊查看一番後,說道:“你心誠正,理應恢複生機。隻是你的皮囊已然腐朽,此事非菩薩不能解決。” 說罷,帝君為湯公指明方向,讓他速速前往。湯公謹遵帝君教誨,急忙趕路。不一會兒,湯公眼前出現了一片茂林修竹,景色清幽宜人,一座華美的殿宇矗立其中。他走進殿內,隻見一位菩薩螺髻莊嚴,麵容如滿月般慈悲祥和,身旁的淨瓶中浸著楊柳,翠碧的柳枝垂下,仿若垂煙繚繞。湯公心懷敬畏,恭恭敬敬地稽首叩拜,將帝君所言之事一一向菩薩訴說。菩薩聽後,麵露為難之色,湯公見狀,心中焦急,哀聲不斷地祈禱。這時,旁邊有一位尊者開口說道:“菩薩法力無邊,撮土可為肉,折柳可為骨。” 菩薩聽後,便依照尊者所言,親手折斷柳枝,傾灑瓶中的淨水,將淨土和成泥,輕輕拍附在湯公的魂魄之上。隨後,菩薩讓童子將湯公的魂魄攜送到他的靈柩所在之處,輕輕一推,湯公的魂魄便與軀殼合二為一。此時,棺中的湯公發出一陣呻吟,身體開始微微動彈,緊接著,他的病竟奇跡般地痊愈了。家人聽到棺中的動靜,驚恐萬分地聚集過來,小心翼翼地將湯公扶出。事後一算,湯公已經氣絕七日了。自那以後,湯公對生死之事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的人生也因此發生了諸多改變,而這段奇幻的生死之旅,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為難忘的經曆,在民間漸漸流傳開來,引得眾人驚歎不已 。
2.閻羅
李中之的陰司奇事在萊蕪之地,有一位秀才名叫李中之,他為人正直,內心坦誠,從不阿諛奉承。然而,他身上卻有著一件極為奇特的事情,每隔數日,他便會突然死去,身體僵硬得如同屍體一般,直到三四日後才會蘇醒過來。旁人好奇詢問他在 “死去” 期間的所見所聞,他卻總是守口如瓶,不願透露絲毫。彼時,同邑還有一位張生,同樣有著怪異的經曆,也是每隔數日便會 “死去” 一次。張生和李中之不同,他常常向人講述自己在陰司的見聞,還聲稱:“李中之乃是閻羅,我到了陰司,也是他的下屬。” 他甚至能詳細地描述出陰司門殿的對聯,說得有板有眼。有人問他:“李中之上次去陰司辦什麽事了?” 張生故作神秘地說道:“具體的事情不能詳述,隻知道他去提審曹操,還打了曹操二十大板。” 眾人聽後,皆是驚訝不已,心中對那神秘的陰司世界愈發好奇。且說李中之又一次 “死去”,靈魂悠悠飄向陰司。他隻覺四周一片陰森,寒風如冰刀般刮過,發出嗚嗚的聲響,似有無數冤魂在低泣。腳下的道路崎嶇不平,每走一步,都能感覺到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心頭。周圍彌漫著濃重的霧氣,那霧氣仿若實質,帶著一股腐朽的氣息,讓人聞之欲嘔。不多時,李中之來到了陰司的大殿。大殿之中,燭火搖曳,昏黃的光影在牆壁上跳動,仿若無數雙眼睛在窺視。陰森的氛圍中,他正準備處理事務,突然,獄卒來報,說是要提審曹操。李中之聽聞,神色一凜,端坐於案前。曹操被帶了上來,隻見他雖身為亡魂,卻依舊帶著幾分生前的梟雄之氣。李中之目光如炬,直視曹操,沉聲道:“曹操,你生前惡行累累,今日便要對你審判。” 曹操卻仰天大笑,道:“我縱橫一世,何罪之有?” 李中之冷哼一聲,曆數曹操的罪行:“你挾天子以令諸侯,屠戮百姓,奸詐多疑,錯殺無數無辜之人,此等惡行,天理難容!” 說罷,下令行刑。獄卒們手持刑具,對著曹操一頓笞打。每一下落下,都發出沉悶的聲響,仿若打在眾人的心上。曹操雖強忍著,但臉上也漸漸露出痛苦之色。李中之看著受刑的曹操,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曹操的案子在陰司已經積壓了數千年,曆經無數閻羅之手,卻始終未能徹底決斷。在萊蕪當地,一直流傳著一些關於陰司的民俗說法。據說,人在特殊的日子,比如七月半鬼節,若在野外行走,有可能會撞見陰司的使者。還有人說,陰司的審判,會根據人生前的善惡,決定其靈魂的歸宿,行善者升入天堂,作惡者則會墜入畜生道、劍山地獄等受苦。李中之在陰司任職,自然知曉這些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李中之自身,他在陽世時,就因正直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可他從未改變自己的行事準則,這也讓他在陰司的任職之路充滿了坎坷。有一次,陽世的一位權貴,生前作惡多端,死後其家人試圖賄賂李中之,希望他能在陰司通融一二。李中之嚴詞拒絕,他深知,陰司的公正不能被褻瀆,就如同他在陽世堅守正直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中之在陰司的聲名越來越大,他的公正審判,讓眾多亡魂敬畏。然而,曹操的案子依舊是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每次提審曹操,他都在思考,為何這數千年都無法徹底解決。難道真的如異史氏所言,是因為對臨刑的囚犯,讓他們求死不得,才是最大的懲罰?李中之不得而知,但他依舊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在陰司的世界裏,繼續著他的審判之路,隻為了那心中的正義與公正。
3.連瑣
楊於畏與連瑣的奇幻戀曲楊於畏厭倦了城中的喧囂,舉家移居到泗水之濱。他的居所是一座清幽的齋室,齋前是一片空曠的原野,而牆外則是一片古墓群。每至夜晚,風拂過白楊樹林,發出蕭蕭聲響,如波濤翻湧,在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淒厲。某個深夜,楊於畏在齋中秉燭夜讀,四周的寂靜與窗外的風聲交織,讓他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淒涼。突然,牆外傳來一陣低吟:“玄夜淒風卻倒吹,流螢惹草複沾幃。” 聲音反複吟誦,帶著無盡的哀傷與楚楚之意。楊於畏仔細聆聽,那聲音細婉柔美,仿佛是女子的聲音。他心中不禁疑惑,這深更半夜,是誰在牆外吟詩?第二天清晨,楊於畏迫不及待地來到牆外查看,然而,四周空無一人,唯有一條紫帶遺落在荊棘叢中。他拾起紫帶,帶迴齋中,隨手放在窗台上。又一個夜晚來臨,二更時分,那如泣如訴的吟詩聲再次響起。楊於畏搬來一張矮凳,悄悄登上牆頭張望。剛一露頭,吟詩聲戛然而止。他心中明白,這吟詩之人恐怕是個鬼魂,但不知為何,心中竟湧起一股莫名的向往。第三天夜裏,楊於畏早早地潛伏在牆下。一更將盡,隻見一個女子身影珊珊地從草叢中走出。她身姿婀娜,手扶著一棵小樹,低著頭,輕聲哀吟。楊於畏忍不住輕輕咳嗽了一聲,女子聽到聲響,瞬間消失在荒草叢中。此後,楊於畏每次都在牆下等待,待女子吟完,他便隔著牆壁續道:“幽情苦緒何人見?翠袖單寒月上時。” 許久,牆外一片寂靜,楊於畏這才迴到齋中。剛一坐下,忽見一位美麗的女子從門外走進來。女子微微斂衽行禮,說道:“公子本是風雅之士,隻是妾身心中多有畏懼,故而多有避忌。” 楊於畏大喜,連忙拉著女子坐下。女子身形瘦怯,仿佛一陣風就能吹倒,身上透著一股寒意,仿佛不勝衣物的單薄。楊於畏問道:“姑娘家在何處,為何長久寄居於這荒野之地?” 女子輕聲答道:“妾身本是隴西人,跟隨父親流寓至此。十七歲時,突然暴病身亡,至今已有二十餘年。九泉之下,荒野孤寂,妾身就如同孤獨的野鴨。方才所吟之詩,是妾身自己所作,用以寄托心中幽恨。隻是思緒長久未能連貫,承蒙公子代為續寫,讓妾身泉下有知,也心生歡喜。”楊於畏心中歡喜,想要與女子親近。女子卻皺著眉頭,神色憂愁地說道:“妾身不過是九泉之下的朽骨,與活人不同。若與公子有了歡愛之事,恐怕會折損公子的壽數,妾身實在不忍心給公子帶來災禍。” 楊於畏聽後,隻好作罷。他好奇地伸手探向女子的胸口,發現女子依舊保持著處子之身。他又想看看女子裙下的雙足,女子羞澀地低下頭,微笑著嗔怪道:“你這狂生,太過無禮了!” 楊於畏輕輕把玩女子的繡鞋,隻見月色下,錦襪上係著一縷彩線,再看另一隻腳,竟是用之前撿到的紫帶係著。楊於畏問道:“為何不兩隻腳都用彩線係著?” 女子答道:“昨夜因為害怕公子,匆忙躲避,不知將紫帶遺落在了何處。” 楊於畏說:“我為姑娘換上。” 說著,便從窗台上取下紫帶遞給女子。女子驚訝地詢問紫帶的來曆,楊於畏便如實相告。女子這才解下舊線束上紫帶。女子轉身翻看桌上的書籍,忽然看到《連昌宮詞》,感慨地說道:“妾身在世時,最愛讀這首詩。如今再看,仿佛如夢一般!” 此後,兩人談論詩文,女子聰慧狡黠,十分可愛。他們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如同遇到了知己良朋。從此,每到夜晚,楊於畏隻要聽到女子的微吟,不一會兒女子就會到來。女子每次都叮囑楊於畏:“公子一定要保密,不要宣揚此事。妾身自小膽小,害怕有惡客前來侵擾。” 楊於畏點頭答應。兩人相處融洽,雖未越雷池一步,但閨閣之中的親密,更勝過於畫眉之樂。女子常常在燈下為楊於畏抄寫書籍,她的字態端莊嫵媚。又自己挑選了百首宮詞,抄錄下來吟誦給楊於畏聽。她還讓楊於畏購置棋盤、琵琶,每夜教楊於畏下棋。若不教下棋,就彈奏琵琶,奏出 “蕉窗零雨” 的曲調,那曲調如泣如訴,酸人胸臆,楊於畏不忍卒聽,女子便又彈奏 “曉苑鶯聲” 的曲調,讓楊於畏頓時心懷暢適。兩人挑燈作樂,常常忘記了時間,直到看到窗上有了曙色,女子才慌張地離去。一日,薛生前來拜訪楊於畏,正值楊於畏白天睡覺。薛生走進楊於畏的房間,看到琵琶、棋盤都在,心中疑惑,楊於畏向來不喜好這些。他又翻看書籍,看到一本宮詞,字跡端正秀麗,越發覺得奇怪。楊於畏醒來後,薛生問道:“這些玩意兒是從哪裏來的?” 楊於畏迴答:“我想要學習。” 薛生又問詩卷的來曆,楊於畏推脫說是從友人那裏借來的。薛生反複翻看,看到最後一頁有一行細小的字:“某月日連瑣書。” 薛生笑著說:“這是女郎的小字吧,你為何如此相欺?” 楊於畏頓時窘迫,不知如何作答。薛生苦苦追問,楊於畏始終不肯相告。薛生便將詩卷挾在腋下,楊於畏更加窘迫,無奈之下,隻好將實情告訴了薛生。薛生請求見一見這位女子,楊於畏便將女子的叮囑告訴了他。薛生仰慕之情愈發殷切,楊於畏不得已,隻好答應。夜裏,女子來到,楊於畏向她轉達了薛生的請求。女子聽後,生氣地說道:“你說了些什麽?竟然已經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說了!” 楊於畏連忙將實情坦白,女子說:“看來我與公子的緣分盡了!” 楊於畏百般勸慰,女子始終不開心,起身告辭,說:“妾身暫且避開一段時間。”第二天,薛生前來,楊於畏代女子表示拒絕。薛生懷疑楊於畏推脫,傍晚便與兩位同窗好友一起來到楊於畏家中,留宿不走,故意吵鬧,整夜喧嘩。楊於畏心中十分惱怒,卻又無可奈何。眾人見一連數夜女子都沒有出現,便有了離去的打算,喧囂聲漸漸平息。忽然,吟詩聲再次響起,眾人都靜靜聆聽,那聲音淒婉欲絕。薛生正傾耳細聽,其中一個武生王某,突然搬起一塊巨石朝著吟詩聲的方向投去,大聲喊道:“裝模作樣不肯見客,哪能吟出什麽好詩。整天嗚嗚咽咽的,讓人煩悶!” 吟詩聲頓時停止,眾人都十分埋怨王某,楊於畏更是憤怒,臉上都露出了不悅之色。第二天,眾人這才一起離開。楊於畏獨自住在空齋中,期待女子再次到來,然而卻毫無蹤影。過了兩天,女子忽然出現,哭著說:“公子招來惡客,幾乎把妾身嚇死!” 楊於畏連忙謝罪,女子卻轉身就要離開,說:“妾身早就說過緣分已盡,從此別過。” 楊於畏伸手挽留,女子卻已消失不見。此後一個多月,女子再也沒有出現。楊於畏思念成疾,日漸消瘦,卻毫無辦法。一天晚上,楊於畏正獨自飲酒,忽然女子掀簾而入。楊於畏欣喜若狂,說道:“姑娘原諒我了嗎?” 女子淚流滿麵,默默不語。楊於畏急忙詢問,女子欲言又止,說:“妾身負氣離開,如今又急切地來求助,實在是羞愧難當。” 楊於畏再三追問,女子才說:“不知從何處來了一個齷齪的衙役鬼魂,逼迫我做他的妾室。我念及自己出身清白,怎能屈身於這等下賤的鬼魂?然而妾身一介弱質,又怎能抗拒?公子若還念著與妾身的情分,一定不會坐視不管。” 楊於畏聽後大怒,恨不得立刻去找那衙役拚命,但又擔心人鬼殊途,自己無能為力。女子說:“明晚公子早點休息,妾身會在夢中邀請公子。” 於是,兩人又一起傾談,一直坐到天亮。女子臨走時叮囑楊於畏白天不要睡覺,等待夜晚的約定。楊於畏答應了。午後,楊於畏喝了點酒,趁著微醺爬上床,蒙著被子躺下。忽然,他看到女子前來,遞給自己一把佩刀,然後拉著他的手離開。來到一處庭院,兩人剛關上門說話,就聽到有人用石頭砸門。女子驚慌地說:“仇人來了!” 楊於畏急忙開門衝出去,隻見一個頭戴紅帽、身穿青衣的人,嘴角長滿了刺蝟般的毛發。楊於畏憤怒地嗬斥他,衙役橫眉怒目,言辭兇狠謾罵。楊於畏大怒,衝向衙役。衙役撿起石頭朝他扔來,石頭如急雨般密集,擊中了楊於畏的手腕,他手中的刀掉落。正在危急之時,楊於畏遠遠看到一個人,腰佩弓箭,像是在野外打獵。仔細一看,竟是王生。楊於畏大聲唿救,王生張弓搭箭,急速趕來,一箭射中衙役的大腿,再一箭,將衙役射死。楊於畏欣喜萬分,連忙向王生道謝。王生詢問緣故,楊於畏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他。王生暗自慶幸自己之前的過錯可以彌補,於是與楊於畏一起走進女子的房間。女子戰戰兢兢,羞澀退縮,遠遠地站著,一言不發。桌上有一把小刀,僅有一尺來長,刀鞘上鑲嵌著金玉,從匣中抽出,刀刃光芒耀眼,能照出人影。王生讚歎不已,愛不釋手。與楊於畏簡單交談幾句後,王生見女子羞愧害怕的樣子十分可憐,便告辭離開。楊於畏也準備迴家,翻牆時不小心摔倒,這才從夢中驚醒,此時隻聽到村中的雞已經開始亂鳴。楊於畏感覺手腕疼痛難忍,天亮一看,隻見皮肉紅腫。中午時分,王生前來,一見麵就說起昨晚夢到的奇事。楊於畏問道:“你夢到射箭了嗎?” 王生驚訝楊於畏竟然提前知曉。楊於畏伸出手腕給他看,並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他。王生迴憶起夢中女子的模樣,遺憾沒能親眼見到。他為自己能幫到女子而感到慶幸,又請求楊於畏為他引見。夜裏,女子前來道謝。楊於畏將功勞歸於王生,並轉達了王生的誠懇之意。女子說:“王生的幫助,妾身義不敢忘,然而他性情魯莽,妾身實在害怕他。” 過了一會兒,女子又說:“他喜愛妾身的佩刀,這把刀是妾身父親出使粵中時,花百金購買的。妾身十分喜愛,用金絲纏繞,鑲嵌上明珠。父親憐憫妾身早亡,便用這把刀為妾身殉葬。如今妾身願意割愛相贈,讓他見刀如見妾身。” 第二天,楊於畏將女子的意思轉達給王生,王生十分高興。到了夜裏,女子果然帶著刀前來,說:“叮囑他一定要珍重,這可不是中原之物。” 從此,楊於畏與女子又恢複了往日的往來。幾個月後,一天夜裏,女子在燈下忽然笑著看向楊於畏,似乎有話要說,卻又麵紅耳赤,欲言又止了三次。楊於畏抱住她詢問,女子迴答:“長久以來承蒙公子的關愛,妾身受了生人的氣息,又日食煙火,這白骨竟漸漸有了生機。隻是還需要生人的精血,才可以複活。” 楊於畏笑著說:“是姑娘自己不肯,難道是我故意吝惜嗎?” 女子說:“與公子歡愛之後,公子必定會有十餘日的大病,不過用藥可以治愈。” 於是,兩人歡好。事後,女子起身穿衣,又說:“還需要公子的一點鮮血,公子能忍痛為了愛妾嗎?” 楊於畏拿起利刃,刺破手臂,擠出鮮血,女子躺在榻上,讓鮮血滴入自己的肚臍中。然後起身說:“妾身以後不會再來了。公子記住百日之期,若看到妾身墳前有青鳥在枝頭鳴叫,就趕緊挖開墳墓。” 楊於畏認真地記下。女子出門時又叮囑道:“千萬記住,不要忘記,早了晚了都不行!” 說完便離去了。十幾天後,楊於畏果然生病,腹脹得幾乎要死。醫師開了藥,服下後排出了像泥一樣的惡物,過了十二天才痊愈。到了百日之期,楊於畏讓家人帶著鐵鍬在一旁等候。傍晚時分,果然看到有兩隻青鳥在枝頭鳴叫。楊於畏高興地說:“可以了!” 於是,眾人砍開荊棘,挖開墳墓,隻見棺木已經腐朽,而女子的容貌卻如同生前一樣。楊於畏伸手撫摸,女子的身體微微有些溫熱。眾人用衣物包裹好女子,將她抬迴家中,放在溫暖的地方。女子氣息微弱,如同細絲一般。楊於畏慢慢給她喂下熱湯,到了半夜,女子蘇醒過來。女子常常對楊於畏說:“二十多年的時光,就如同一場夢啊。”
湯公的奇幻生死之旅湯公名聘,乃是辛醜年的進士。彼時,他身染重病,病情愈發沉重,已至彌留之際。在那昏昏沉沉、生死一線的時刻,湯公忽然感覺身體下部有一股熱氣緩緩升騰。熱氣一路向上蔓延,當它抵達大腿部位時,湯公頓覺雙腳失去了知覺,仿若已經死去;熱氣繼續攀升,到達腹部,大腿也隨之失去了生機;而當熱氣逼近心髒時,那感覺最為難熬。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湯公的腦海中,自孩童時期起那些瑣碎的、早已遺忘的事情,如同潮水般,隨著心血一同湧現。每一件事都如同一股浪潮,洶湧而過。倘若迴憶起一件善事,他的內心便會湧起一股清淨安寧之感,仿佛置身於寧靜祥和的世界;可一旦想起一件惡事,心中便會湧起無盡的懊惱煩躁,那種難受的滋味,就如同油在滾燙的鼎中沸騰,難以言表。湯公猶記得,自己七八歲時,曾去探尋雀雛,最終導致雀雛死亡。僅僅這一件事,就讓他心頭熱血翻湧,足足過了一頓飯的工夫,那股熱潮才漸漸退去。就這樣,直到他生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潮水般一一湧過,湯公才感覺那股熱氣化作縷縷細絲,穿過喉嚨,進入大腦,最後從頭頂冒出,升騰而起,仿若炊煙嫋嫋。如此又過了數十刻鍾,湯公的魂魄終於脫離了軀殼,忘卻了自己的身體。脫離軀殼後的湯公,隻覺自己飄飄渺渺,無所歸依,在郊外的道路上孤獨地漂泊著。突然,一個巨人出現了,這巨人身高幾乎達到八尺,他大步走來,伸手將湯公一把掇起,隨手放入自己的衣袖之中。湯公進入衣袖後,才發現裏麵早已疊肩壓股,擠滿了人。眾人擠在一起,腦袋被薅得難受,空氣也十分悶氣,幾乎讓人無法忍受。湯公在這窘迫的環境中,心中慌亂,突然想到唯有佛能解救自己於危難之中,於是趕忙口中宣念佛號。才念了三四聲,湯公便感覺自己飄出了巨人的衣袖。巨人見狀,又將他納入袖中,如此三納三墮,巨人最終無奈,隻能放棄,轉身離去。湯公獨自一人,在這陌生而又虛幻的世界中彷徨無措,不知該往何處去才好。他突然想起佛在西土,於是便決定向西前行。沒走多久,湯公看見路邊有一位僧人正趺坐修行。他趕忙快步上前,恭敬地禮拜,詢問道路。僧人緩緩說道:“凡是士子的生死錄,皆由文昌帝君及孔聖人掌管,必須在這兩處銷名,方可去往他處。” 湯公詢問他們的居所,僧人便為他指明了道路,湯公趕忙朝著那個方向奔去。沒過多久,湯公來到了孔聖廟。隻見孔聖人麵南而坐,神情莊重肅穆。湯公急忙上前,如同之前向僧人那樣,虔誠地跪拜祈禱。孔聖人聽了他的訴說,緩緩說道:“你的名籍欲落,仍需得帝君決定。” 接著,聖人伸手為他指明了前往帝君處的道路。湯公不敢耽擱,又匆匆朝著帝君的方向趕去。很快,湯公便看到一座殿閣,氣勢恢宏,宛如王者居所。他俯身進入殿內,隻見殿中有一位神人,容貌與世間所傳的帝君像一般無二。湯公趕忙伏地祝禱,帝君拿起名冊查看一番後,說道:“你心誠正,理應恢複生機。隻是你的皮囊已然腐朽,此事非菩薩不能解決。” 說罷,帝君為湯公指明方向,讓他速速前往。湯公謹遵帝君教誨,急忙趕路。不一會兒,湯公眼前出現了一片茂林修竹,景色清幽宜人,一座華美的殿宇矗立其中。他走進殿內,隻見一位菩薩螺髻莊嚴,麵容如滿月般慈悲祥和,身旁的淨瓶中浸著楊柳,翠碧的柳枝垂下,仿若垂煙繚繞。湯公心懷敬畏,恭恭敬敬地稽首叩拜,將帝君所言之事一一向菩薩訴說。菩薩聽後,麵露為難之色,湯公見狀,心中焦急,哀聲不斷地祈禱。這時,旁邊有一位尊者開口說道:“菩薩法力無邊,撮土可為肉,折柳可為骨。” 菩薩聽後,便依照尊者所言,親手折斷柳枝,傾灑瓶中的淨水,將淨土和成泥,輕輕拍附在湯公的魂魄之上。隨後,菩薩讓童子將湯公的魂魄攜送到他的靈柩所在之處,輕輕一推,湯公的魂魄便與軀殼合二為一。此時,棺中的湯公發出一陣呻吟,身體開始微微動彈,緊接著,他的病竟奇跡般地痊愈了。家人聽到棺中的動靜,驚恐萬分地聚集過來,小心翼翼地將湯公扶出。事後一算,湯公已經氣絕七日了。自那以後,湯公對生死之事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的人生也因此發生了諸多改變,而這段奇幻的生死之旅,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為難忘的經曆,在民間漸漸流傳開來,引得眾人驚歎不已 。
2.閻羅
李中之的陰司奇事在萊蕪之地,有一位秀才名叫李中之,他為人正直,內心坦誠,從不阿諛奉承。然而,他身上卻有著一件極為奇特的事情,每隔數日,他便會突然死去,身體僵硬得如同屍體一般,直到三四日後才會蘇醒過來。旁人好奇詢問他在 “死去” 期間的所見所聞,他卻總是守口如瓶,不願透露絲毫。彼時,同邑還有一位張生,同樣有著怪異的經曆,也是每隔數日便會 “死去” 一次。張生和李中之不同,他常常向人講述自己在陰司的見聞,還聲稱:“李中之乃是閻羅,我到了陰司,也是他的下屬。” 他甚至能詳細地描述出陰司門殿的對聯,說得有板有眼。有人問他:“李中之上次去陰司辦什麽事了?” 張生故作神秘地說道:“具體的事情不能詳述,隻知道他去提審曹操,還打了曹操二十大板。” 眾人聽後,皆是驚訝不已,心中對那神秘的陰司世界愈發好奇。且說李中之又一次 “死去”,靈魂悠悠飄向陰司。他隻覺四周一片陰森,寒風如冰刀般刮過,發出嗚嗚的聲響,似有無數冤魂在低泣。腳下的道路崎嶇不平,每走一步,都能感覺到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心頭。周圍彌漫著濃重的霧氣,那霧氣仿若實質,帶著一股腐朽的氣息,讓人聞之欲嘔。不多時,李中之來到了陰司的大殿。大殿之中,燭火搖曳,昏黃的光影在牆壁上跳動,仿若無數雙眼睛在窺視。陰森的氛圍中,他正準備處理事務,突然,獄卒來報,說是要提審曹操。李中之聽聞,神色一凜,端坐於案前。曹操被帶了上來,隻見他雖身為亡魂,卻依舊帶著幾分生前的梟雄之氣。李中之目光如炬,直視曹操,沉聲道:“曹操,你生前惡行累累,今日便要對你審判。” 曹操卻仰天大笑,道:“我縱橫一世,何罪之有?” 李中之冷哼一聲,曆數曹操的罪行:“你挾天子以令諸侯,屠戮百姓,奸詐多疑,錯殺無數無辜之人,此等惡行,天理難容!” 說罷,下令行刑。獄卒們手持刑具,對著曹操一頓笞打。每一下落下,都發出沉悶的聲響,仿若打在眾人的心上。曹操雖強忍著,但臉上也漸漸露出痛苦之色。李中之看著受刑的曹操,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曹操的案子在陰司已經積壓了數千年,曆經無數閻羅之手,卻始終未能徹底決斷。在萊蕪當地,一直流傳著一些關於陰司的民俗說法。據說,人在特殊的日子,比如七月半鬼節,若在野外行走,有可能會撞見陰司的使者。還有人說,陰司的審判,會根據人生前的善惡,決定其靈魂的歸宿,行善者升入天堂,作惡者則會墜入畜生道、劍山地獄等受苦。李中之在陰司任職,自然知曉這些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李中之自身,他在陽世時,就因正直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可他從未改變自己的行事準則,這也讓他在陰司的任職之路充滿了坎坷。有一次,陽世的一位權貴,生前作惡多端,死後其家人試圖賄賂李中之,希望他能在陰司通融一二。李中之嚴詞拒絕,他深知,陰司的公正不能被褻瀆,就如同他在陽世堅守正直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中之在陰司的聲名越來越大,他的公正審判,讓眾多亡魂敬畏。然而,曹操的案子依舊是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每次提審曹操,他都在思考,為何這數千年都無法徹底解決。難道真的如異史氏所言,是因為對臨刑的囚犯,讓他們求死不得,才是最大的懲罰?李中之不得而知,但他依舊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在陰司的世界裏,繼續著他的審判之路,隻為了那心中的正義與公正。
3.連瑣
楊於畏與連瑣的奇幻戀曲楊於畏厭倦了城中的喧囂,舉家移居到泗水之濱。他的居所是一座清幽的齋室,齋前是一片空曠的原野,而牆外則是一片古墓群。每至夜晚,風拂過白楊樹林,發出蕭蕭聲響,如波濤翻湧,在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淒厲。某個深夜,楊於畏在齋中秉燭夜讀,四周的寂靜與窗外的風聲交織,讓他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淒涼。突然,牆外傳來一陣低吟:“玄夜淒風卻倒吹,流螢惹草複沾幃。” 聲音反複吟誦,帶著無盡的哀傷與楚楚之意。楊於畏仔細聆聽,那聲音細婉柔美,仿佛是女子的聲音。他心中不禁疑惑,這深更半夜,是誰在牆外吟詩?第二天清晨,楊於畏迫不及待地來到牆外查看,然而,四周空無一人,唯有一條紫帶遺落在荊棘叢中。他拾起紫帶,帶迴齋中,隨手放在窗台上。又一個夜晚來臨,二更時分,那如泣如訴的吟詩聲再次響起。楊於畏搬來一張矮凳,悄悄登上牆頭張望。剛一露頭,吟詩聲戛然而止。他心中明白,這吟詩之人恐怕是個鬼魂,但不知為何,心中竟湧起一股莫名的向往。第三天夜裏,楊於畏早早地潛伏在牆下。一更將盡,隻見一個女子身影珊珊地從草叢中走出。她身姿婀娜,手扶著一棵小樹,低著頭,輕聲哀吟。楊於畏忍不住輕輕咳嗽了一聲,女子聽到聲響,瞬間消失在荒草叢中。此後,楊於畏每次都在牆下等待,待女子吟完,他便隔著牆壁續道:“幽情苦緒何人見?翠袖單寒月上時。” 許久,牆外一片寂靜,楊於畏這才迴到齋中。剛一坐下,忽見一位美麗的女子從門外走進來。女子微微斂衽行禮,說道:“公子本是風雅之士,隻是妾身心中多有畏懼,故而多有避忌。” 楊於畏大喜,連忙拉著女子坐下。女子身形瘦怯,仿佛一陣風就能吹倒,身上透著一股寒意,仿佛不勝衣物的單薄。楊於畏問道:“姑娘家在何處,為何長久寄居於這荒野之地?” 女子輕聲答道:“妾身本是隴西人,跟隨父親流寓至此。十七歲時,突然暴病身亡,至今已有二十餘年。九泉之下,荒野孤寂,妾身就如同孤獨的野鴨。方才所吟之詩,是妾身自己所作,用以寄托心中幽恨。隻是思緒長久未能連貫,承蒙公子代為續寫,讓妾身泉下有知,也心生歡喜。”楊於畏心中歡喜,想要與女子親近。女子卻皺著眉頭,神色憂愁地說道:“妾身不過是九泉之下的朽骨,與活人不同。若與公子有了歡愛之事,恐怕會折損公子的壽數,妾身實在不忍心給公子帶來災禍。” 楊於畏聽後,隻好作罷。他好奇地伸手探向女子的胸口,發現女子依舊保持著處子之身。他又想看看女子裙下的雙足,女子羞澀地低下頭,微笑著嗔怪道:“你這狂生,太過無禮了!” 楊於畏輕輕把玩女子的繡鞋,隻見月色下,錦襪上係著一縷彩線,再看另一隻腳,竟是用之前撿到的紫帶係著。楊於畏問道:“為何不兩隻腳都用彩線係著?” 女子答道:“昨夜因為害怕公子,匆忙躲避,不知將紫帶遺落在了何處。” 楊於畏說:“我為姑娘換上。” 說著,便從窗台上取下紫帶遞給女子。女子驚訝地詢問紫帶的來曆,楊於畏便如實相告。女子這才解下舊線束上紫帶。女子轉身翻看桌上的書籍,忽然看到《連昌宮詞》,感慨地說道:“妾身在世時,最愛讀這首詩。如今再看,仿佛如夢一般!” 此後,兩人談論詩文,女子聰慧狡黠,十分可愛。他們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如同遇到了知己良朋。從此,每到夜晚,楊於畏隻要聽到女子的微吟,不一會兒女子就會到來。女子每次都叮囑楊於畏:“公子一定要保密,不要宣揚此事。妾身自小膽小,害怕有惡客前來侵擾。” 楊於畏點頭答應。兩人相處融洽,雖未越雷池一步,但閨閣之中的親密,更勝過於畫眉之樂。女子常常在燈下為楊於畏抄寫書籍,她的字態端莊嫵媚。又自己挑選了百首宮詞,抄錄下來吟誦給楊於畏聽。她還讓楊於畏購置棋盤、琵琶,每夜教楊於畏下棋。若不教下棋,就彈奏琵琶,奏出 “蕉窗零雨” 的曲調,那曲調如泣如訴,酸人胸臆,楊於畏不忍卒聽,女子便又彈奏 “曉苑鶯聲” 的曲調,讓楊於畏頓時心懷暢適。兩人挑燈作樂,常常忘記了時間,直到看到窗上有了曙色,女子才慌張地離去。一日,薛生前來拜訪楊於畏,正值楊於畏白天睡覺。薛生走進楊於畏的房間,看到琵琶、棋盤都在,心中疑惑,楊於畏向來不喜好這些。他又翻看書籍,看到一本宮詞,字跡端正秀麗,越發覺得奇怪。楊於畏醒來後,薛生問道:“這些玩意兒是從哪裏來的?” 楊於畏迴答:“我想要學習。” 薛生又問詩卷的來曆,楊於畏推脫說是從友人那裏借來的。薛生反複翻看,看到最後一頁有一行細小的字:“某月日連瑣書。” 薛生笑著說:“這是女郎的小字吧,你為何如此相欺?” 楊於畏頓時窘迫,不知如何作答。薛生苦苦追問,楊於畏始終不肯相告。薛生便將詩卷挾在腋下,楊於畏更加窘迫,無奈之下,隻好將實情告訴了薛生。薛生請求見一見這位女子,楊於畏便將女子的叮囑告訴了他。薛生仰慕之情愈發殷切,楊於畏不得已,隻好答應。夜裏,女子來到,楊於畏向她轉達了薛生的請求。女子聽後,生氣地說道:“你說了些什麽?竟然已經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說了!” 楊於畏連忙將實情坦白,女子說:“看來我與公子的緣分盡了!” 楊於畏百般勸慰,女子始終不開心,起身告辭,說:“妾身暫且避開一段時間。”第二天,薛生前來,楊於畏代女子表示拒絕。薛生懷疑楊於畏推脫,傍晚便與兩位同窗好友一起來到楊於畏家中,留宿不走,故意吵鬧,整夜喧嘩。楊於畏心中十分惱怒,卻又無可奈何。眾人見一連數夜女子都沒有出現,便有了離去的打算,喧囂聲漸漸平息。忽然,吟詩聲再次響起,眾人都靜靜聆聽,那聲音淒婉欲絕。薛生正傾耳細聽,其中一個武生王某,突然搬起一塊巨石朝著吟詩聲的方向投去,大聲喊道:“裝模作樣不肯見客,哪能吟出什麽好詩。整天嗚嗚咽咽的,讓人煩悶!” 吟詩聲頓時停止,眾人都十分埋怨王某,楊於畏更是憤怒,臉上都露出了不悅之色。第二天,眾人這才一起離開。楊於畏獨自住在空齋中,期待女子再次到來,然而卻毫無蹤影。過了兩天,女子忽然出現,哭著說:“公子招來惡客,幾乎把妾身嚇死!” 楊於畏連忙謝罪,女子卻轉身就要離開,說:“妾身早就說過緣分已盡,從此別過。” 楊於畏伸手挽留,女子卻已消失不見。此後一個多月,女子再也沒有出現。楊於畏思念成疾,日漸消瘦,卻毫無辦法。一天晚上,楊於畏正獨自飲酒,忽然女子掀簾而入。楊於畏欣喜若狂,說道:“姑娘原諒我了嗎?” 女子淚流滿麵,默默不語。楊於畏急忙詢問,女子欲言又止,說:“妾身負氣離開,如今又急切地來求助,實在是羞愧難當。” 楊於畏再三追問,女子才說:“不知從何處來了一個齷齪的衙役鬼魂,逼迫我做他的妾室。我念及自己出身清白,怎能屈身於這等下賤的鬼魂?然而妾身一介弱質,又怎能抗拒?公子若還念著與妾身的情分,一定不會坐視不管。” 楊於畏聽後大怒,恨不得立刻去找那衙役拚命,但又擔心人鬼殊途,自己無能為力。女子說:“明晚公子早點休息,妾身會在夢中邀請公子。” 於是,兩人又一起傾談,一直坐到天亮。女子臨走時叮囑楊於畏白天不要睡覺,等待夜晚的約定。楊於畏答應了。午後,楊於畏喝了點酒,趁著微醺爬上床,蒙著被子躺下。忽然,他看到女子前來,遞給自己一把佩刀,然後拉著他的手離開。來到一處庭院,兩人剛關上門說話,就聽到有人用石頭砸門。女子驚慌地說:“仇人來了!” 楊於畏急忙開門衝出去,隻見一個頭戴紅帽、身穿青衣的人,嘴角長滿了刺蝟般的毛發。楊於畏憤怒地嗬斥他,衙役橫眉怒目,言辭兇狠謾罵。楊於畏大怒,衝向衙役。衙役撿起石頭朝他扔來,石頭如急雨般密集,擊中了楊於畏的手腕,他手中的刀掉落。正在危急之時,楊於畏遠遠看到一個人,腰佩弓箭,像是在野外打獵。仔細一看,竟是王生。楊於畏大聲唿救,王生張弓搭箭,急速趕來,一箭射中衙役的大腿,再一箭,將衙役射死。楊於畏欣喜萬分,連忙向王生道謝。王生詢問緣故,楊於畏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他。王生暗自慶幸自己之前的過錯可以彌補,於是與楊於畏一起走進女子的房間。女子戰戰兢兢,羞澀退縮,遠遠地站著,一言不發。桌上有一把小刀,僅有一尺來長,刀鞘上鑲嵌著金玉,從匣中抽出,刀刃光芒耀眼,能照出人影。王生讚歎不已,愛不釋手。與楊於畏簡單交談幾句後,王生見女子羞愧害怕的樣子十分可憐,便告辭離開。楊於畏也準備迴家,翻牆時不小心摔倒,這才從夢中驚醒,此時隻聽到村中的雞已經開始亂鳴。楊於畏感覺手腕疼痛難忍,天亮一看,隻見皮肉紅腫。中午時分,王生前來,一見麵就說起昨晚夢到的奇事。楊於畏問道:“你夢到射箭了嗎?” 王生驚訝楊於畏竟然提前知曉。楊於畏伸出手腕給他看,並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他。王生迴憶起夢中女子的模樣,遺憾沒能親眼見到。他為自己能幫到女子而感到慶幸,又請求楊於畏為他引見。夜裏,女子前來道謝。楊於畏將功勞歸於王生,並轉達了王生的誠懇之意。女子說:“王生的幫助,妾身義不敢忘,然而他性情魯莽,妾身實在害怕他。” 過了一會兒,女子又說:“他喜愛妾身的佩刀,這把刀是妾身父親出使粵中時,花百金購買的。妾身十分喜愛,用金絲纏繞,鑲嵌上明珠。父親憐憫妾身早亡,便用這把刀為妾身殉葬。如今妾身願意割愛相贈,讓他見刀如見妾身。” 第二天,楊於畏將女子的意思轉達給王生,王生十分高興。到了夜裏,女子果然帶著刀前來,說:“叮囑他一定要珍重,這可不是中原之物。” 從此,楊於畏與女子又恢複了往日的往來。幾個月後,一天夜裏,女子在燈下忽然笑著看向楊於畏,似乎有話要說,卻又麵紅耳赤,欲言又止了三次。楊於畏抱住她詢問,女子迴答:“長久以來承蒙公子的關愛,妾身受了生人的氣息,又日食煙火,這白骨竟漸漸有了生機。隻是還需要生人的精血,才可以複活。” 楊於畏笑著說:“是姑娘自己不肯,難道是我故意吝惜嗎?” 女子說:“與公子歡愛之後,公子必定會有十餘日的大病,不過用藥可以治愈。” 於是,兩人歡好。事後,女子起身穿衣,又說:“還需要公子的一點鮮血,公子能忍痛為了愛妾嗎?” 楊於畏拿起利刃,刺破手臂,擠出鮮血,女子躺在榻上,讓鮮血滴入自己的肚臍中。然後起身說:“妾身以後不會再來了。公子記住百日之期,若看到妾身墳前有青鳥在枝頭鳴叫,就趕緊挖開墳墓。” 楊於畏認真地記下。女子出門時又叮囑道:“千萬記住,不要忘記,早了晚了都不行!” 說完便離去了。十幾天後,楊於畏果然生病,腹脹得幾乎要死。醫師開了藥,服下後排出了像泥一樣的惡物,過了十二天才痊愈。到了百日之期,楊於畏讓家人帶著鐵鍬在一旁等候。傍晚時分,果然看到有兩隻青鳥在枝頭鳴叫。楊於畏高興地說:“可以了!” 於是,眾人砍開荊棘,挖開墳墓,隻見棺木已經腐朽,而女子的容貌卻如同生前一樣。楊於畏伸手撫摸,女子的身體微微有些溫熱。眾人用衣物包裹好女子,將她抬迴家中,放在溫暖的地方。女子氣息微弱,如同細絲一般。楊於畏慢慢給她喂下熱湯,到了半夜,女子蘇醒過來。女子常常對楊於畏說:“二十多年的時光,就如同一場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