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中
江心夜遇明朝末年,江南才子王聖俞,飽讀詩書,心懷壯誌,卻在科舉之途屢屢受挫。心灰意冷之際,他決定踏上南遊之旅,一來排遣心中煩悶,二來增長見聞,尋覓別樣的人生感悟。這一日,王聖俞乘船行至一片寬闊的江麵,暮色漸濃,他便吩咐船夫將船停泊在江心。待夜幕完全籠罩,王聖俞躺在艙內,望著艙外灑下的月光,如白練般皎潔,心中思緒萬千,輾轉難以入眠。於是,他喚來童仆,為自己按摩舒緩身心。萬籟俱寂之時,王聖俞突然聽到舟頂傳來一陣細微聲響,恰似小兒行走,踏在蘆席上窸窣作響。那聲音從舟尾方向傳來,由遠及近,逐漸靠近艙戶。王聖俞心中一驚,第一反應便是遭遇了盜賊。他急忙起身,叫醒童仆詢問。童仆睡眼惺忪,卻也點頭稱聽到了那奇怪動靜。就在兩人交談之際,王聖俞眼角餘光瞥見一個身影伏在舟頂,正垂首向艙內窺探。這一幕讓他大為驚愕,瞬間抽出佩劍,大聲唿喊眾仆。刹那間,一舟之人皆被驚醒。王聖俞急忙將所見告知眾人,眾人聽後,有的麵露驚恐,有的則滿臉疑惑,甚至有人懷疑是王聖俞看錯了。然而,話音剛落,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響聲再次傳來。眾人紛紛起身,手持武器,在舟中四下張望。可環顧四周,唯有疏星點點,月光灑在漫漫江波之上,一片空蕩,哪裏有人影的蹤跡。眾人心中雖稍安,卻仍滿心疑惑,隻能暫且坐迴舟中。沒過多久,奇異之事再度發生。隻見水麵上突然冒出一團青火,形狀如燈一般,在水麵上漂浮遊動,緩緩朝著船隻靠近。眾人皆屏氣斂息,死死盯著那團青火。待青火靠近船隻時,卻陡然熄滅。緊接著,一個黑人身影驟然從水中躍起,屹立在水麵之上,雙手攀住船舷,緩緩推動船隻前行。眾人見狀,齊聲驚唿:“必定是此物在作怪!” 有人迅速搭弓射箭,欲將其射殺。可就在剛拉開弓的瞬間,那黑人竟猛地潛入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王聖俞等人驚魂未定,忙向舟人詢問緣由。舟人神色平靜,緩緩說道:“此處曾是古戰場,多年來,鬼魂時常出沒,這般景象,不足為怪。” 聽聞此言,眾人心中雖依舊忐忑,但知曉並非人力所能抗衡,隻能無奈地在不安中等待天明,繼續這充滿未知與驚險的旅程。
2.魯公女
張於旦的奇幻姻緣在招遠之地,有個叫張於旦的男子,生性疏狂不羈,喜愛在幽靜的蕭寺中讀書。彼時,邑令魯公來自三韓,其女喜好打獵。一日,張於旦偶然在野外與魯公之女相遇,隻見她風姿綽約,身著錦貂裘,騎著一匹小驪駒,身姿翩然,宛如畫中仙子。張於旦迴到住處後,那女子的容華始終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滿心欽慕,難以忘懷。然而,命運弄人,不久後張於旦聽聞魯公之女突然暴斃,他悲痛萬分,哀悼歎息,幾近絕望。魯公因家鄉路途遙遠,便將女兒的靈柩寄放在蕭寺中,而此處正是張於旦讀書之所。張於旦對女子的靈柩敬重如神明,每日清晨必定上香,吃飯時也必定祭祀,每次祭奠時都虔誠祝禱:“隻睹卿半麵,卻長係我夢魂。未曾想玉人竟如此匆匆物化。如今你近在咫尺,我卻感覺與你邈若河山,這恨該如何消解!但我生者有諸多拘束,你逝者卻無禁忌,若九泉之下有靈,望你能姍姍而來,慰藉我滿心傾慕。” 就這樣,他日夜祝禱,將近半月。一日夜晚,張於旦正挑燈夜讀,忽然抬頭,竟見那女子含笑站在燈下。他又驚又喜,趕忙起身詢問。女子輕聲說道:“感君深情,我情難自抑,便不避私奔之嫌前來相見。” 張於旦大喜過望,自此,二人夜夜歡好。女子對張於旦說:“我生前喜好弓馬,以射獐殺鹿為樂事,罪孽深重,死後恐無歸所。若君誠心愛我,煩請代我誦讀《金剛經》一藏之數,我生生世世都不會忘記君的恩情。” 張於旦恭敬領命,此後每夜起身,便在靈柩前撚珠誦經。每逢節日,張於旦想帶女子一同迴家,女子擔憂自己腳力不足,難以長途跋涉。張於旦便提議抱著她走,女子笑著應允。張於旦抱著她如同抱著嬰兒,並不覺得沉重,此後便成了慣例,甚至考試時也帶著她同行,不過出行必定選在夜晚。後來,張於旦準備赴秋闈考試,女子卻勸他:“君福薄,此番前去也是徒勞奔波。” 張於旦聽從了她的話,放棄了考試。時光匆匆,四五年過去,魯公罷官,家境貧寒,無力將女兒的靈柩運迴故鄉安葬,正苦惱沒有葬地。張於旦主動表明:“我在寺廟附近有塊薄地,願葬女公子。” 魯公大喜,張於旦又盡心盡力為其操辦葬禮。魯公對他心懷感激,卻不明白他為何如此。魯公離去後,張於旦與女子依舊如往常般恩愛。一夜,女子側身倚在張於旦懷中,淚落如豆,哀傷地說:“與君五年恩愛,如今卻要分別!受君恩義,數世都不足以報答!” 張於旦大驚,忙問緣由。女子哭著說:“承蒙君誦經咒之恩,如今我經咒藏滿,得以投生到河北盧戶部家。若君不忘今日之情,過十五年,八月十六日,煩請前去相會。” 張於旦落淚道:“我已三十多歲,再過十五年,都快入土了,相會又有何用?” 女子也哭泣著說:“我願為奴婢來報答君恩。” 過了一會兒,女子又說:“君送我六七裏路吧,此去多荊棘,我衣長難以通過。” 於是,她抱住張於旦的脖子,張於旦將她送到大道上。隻見路旁車馬簇擁,有的馬上坐一人,有的坐兩人;車上有的坐三人、四人,甚至十數人不等。唯獨一輛鈿車,繡纓朱幰,車上隻有一位老媼。老媼見女子到來,喊道:“來了嗎?” 女子應道:“來了。” 然後迴頭對張於旦說:“就送到這裏,你且迴去!勿忘所言。” 張於旦點頭答應。女子走近鈿車,老媼伸手將她扶上車,車簾一展,車馬便喧鬧著離去了。張於旦悵然若失,迴到住處,將約定的時日記在牆壁上。他想到誦經咒的神奇功效,持誦愈發虔誠。一日,他夢到神人告知:“你誌向甚佳,但須到南海去。” 他問:“南海有多遠?” 神人答:“近在方寸地。” 張於旦醒來,領悟了其中深意,一心向佛,修行愈發高潔。三年後,他的次子張明、長子張政,相繼在科舉中高中高科。張於旦雖驟然顯貴,但依舊堅持善行。一日夜裏,他夢到青衣人邀他前去,隻見宮殿中坐著一人,宛如菩薩模樣。那人迎上來對他說:“你為善令人欣喜,可惜壽命不長,幸而我已向上帝求情。” 張於旦伏地叩頭致謝。那人將他喚起,賜座,並奉上一杯茶,茶香芬芳如蘭。又讓童子帶他去池中沐浴。池水清澈,遊魚清晰可見,入水便覺溫暖,捧起水還有荷葉的清香。過了一會兒,張於旦漸漸走入深處,不慎失足陷入水中,水沒過頭頂。他驚醒過來,覺得此事十分奇異。從此,他身體愈發強健,目光愈發明亮。他捋自己的胡須,白的紛紛簌簌落下;又過了許久,黑的也掉落了。臉上的皺紋也漸漸舒展。數月後,他頷下光禿,麵容如孩童般,宛如十五六歲時的模樣。他還變得喜好遊戲之事,如同孩童一般。有時過於注重修飾外表,兩個兒子便會糾正他。不久,夫人因年老多病去世,兒子們想為他在富貴人家求娶繼室。張於旦卻說:“等我從河北迴來後再娶。” 屈指一算,已到了與女子約定的期限,於是他帶著仆人馬匹前往河北。到了河北,四處打聽,果然有盧戶部。原來,盧公生了一個女兒,這女兒生下來便能說話,長大後愈發聰慧美麗,父母極為寵愛她。許多富貴人家前來提親,女兒都不願意,父母奇怪詢問,她便詳細講述了前世的約定。父母算了算時間,大笑道:“傻丫頭!張郎如今都快五十歲了,人事變遷,說不定他的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就算他還在世,也已經頭發稀疏、牙齒脫落了。” 女兒卻不聽。母親見她心意堅定,便與盧公商量,告誡守門人不要讓客人進來,過了約定的期限,好讓女兒斷了念想。不久,張於旦來到盧家,守門人拒絕他入內,他隻好退迴旅舍,心中悵恨,不知如何是好。他閑來在城郊遊玩,順便暗中打聽盧家女兒的消息。盧家女兒以為張於旦負約,整日哭泣,不吃不喝。母親勸慰道:“他不來,想必已經去世了。就算他沒死,背盟的罪過也不在你。” 女兒默不作聲,隻是終日臥床不起。盧公憂心忡忡,也想看看張於旦究竟是怎樣的人,於是借口出遊,在野外與張於旦相遇。盧公見張於旦竟是個少年模樣,十分驚訝。二人席地而坐,略作交談,張於旦言辭倜儻,盧公心中歡喜,便邀請他到家中。盧公正準備詢問他的情況,突然想起女兒,急忙起身,囑咐張於旦暫且獨坐,自己匆匆進入內室告訴女兒。女兒聽聞,欣喜萬分,掙紮著起身,偷偷窺視張於旦,卻發現他的容貌與記憶中不符,頓時落淚返迴,埋怨父親欺騙自己。盧公極力解釋,女兒卻隻是哭泣不止。盧公無奈走出,心中懊惱,對張於旦也不再熱情。張於旦問:“貴府中有在戶部任職的人嗎?” 盧公隨意應了一聲,目光看向別處,似乎並不在意張於旦。張於旦察覺到他的怠慢,便告辭離去。盧家女兒為此哭泣數日,最終香消玉殞。夜裏,張於旦夢到女子前來,女子悲傷地說:“前來探望的果然是君嗎?隻因年貌不同,我們當麵錯過。我已憂憤而死。煩請君速到土地祠招我魂魄,我或許還能活過來,遲了就來不及了。” 張於旦醒來,急忙趕到盧家,得知盧家女兒果然已經去世兩日了。他悲痛萬分,進入盧家吊唁,隨後將夢境告訴了盧公。盧公聽從他的話,到土地祠招魂。迴到家中,打開女兒的衾被,撫摸著她的屍體,唿喚祝禱。不一會兒,便聽到女子喉中咯咯有聲。忽然,女子朱唇微啟,吐出一塊如冰般的痰塊,眾人將她扶到榻上,她漸漸恢複了呻吟。盧公大喜,恭敬地請張於旦出去,設酒擺宴。席間,盧公細細詢問張於旦的家世,得知他出身名門,愈發歡喜,便擇良辰吉日,為二人舉辦了婚禮。婚後半月,張於旦帶著妻子迴到家中,盧公送他們到家,半年後才離去。張於旦夫婦相處,宛如年少夫妻,不知情的人常常誤將他們的兒媳當作婆婆。一年後,盧公去世。盧公的小兒子因年幼,被豪強中傷,家產幾乎敗盡。張於旦將他接來撫養,盧家小兒子便在張家安了家。
3.道士
韓生奇遇在那繁華與古樸交織的小鎮,韓生出身世家,秉持著世家子弟的豪爽與熱忱,好客之名遠近聞名。同村的徐氏,常被韓生邀至家中,在酒桌上談天說地,盡享美酒佳肴。一日,韓生家中大擺宴席,高朋滿座,歡聲笑語迴蕩在庭院。此時,門外傳來一陣有節奏的敲擊缽盂聲。韓家的仆人前去查看,隻見一位道士,身著陳舊道袍,雖麵容清瘦卻眼神矍鑠,正托著缽盂靜靜佇立。仆人拿出錢財穀物相贈,道士卻連連擺手,既不接受,也沒有離開的意思。仆人幾番勸說無果,心中惱怒,便轉身迴屋,不再理會。韓生在屋內,那持續不斷的敲擊聲傳入耳中,令他心生疑惑,詢問家人。家人如實相告,話還未說完,那道士竟自行邁入屋內。韓生見此,並未生氣,反而展現出一貫的好客,連忙熱情招唿道士入座。道士不慌不忙,向在座的主客們從容地拱手示意,隨後穩穩坐下。一番交談後,眾人得知道士初來乍到,暫居村東那座破敗的廟宇之中。韓生略帶歉意地說道:“道長何時在東邊道觀落腳,我竟全然不知,實在是有失地主之誼。” 道士微笑迴應:“我這山野之人,初來此地,尚未結交朋友,聽聞居士慷慨好客,一心隻求一杯酒喝。” 韓生聽聞,立刻命人擺酒。酒桌上,道士展現出驚人的酒量,一杯接一杯,轉眼間便連飲二十多杯。徐氏坐在一旁,看著道士那破舊不堪的衣服,又瞧他飲酒時的灑脫模樣,隻覺此人行為傲慢,心中便有了幾分輕視,態度也冷淡起來。韓生雖依舊客氣,但也隻當道士是個普通過客。酒過三巡,徐氏借著酒勁,嘲諷道:“道長每日都來做客,難道就不想做一迴主人?” 道士聞言,不惱反笑,說道:“我與諸位一樣,不過是雙肩扛著一張嘴罷了。” 徐氏一時語塞,不知如何迴應。道士接著說道:“話雖如此,我一直心懷誠意,定會竭盡全力略表酬謝。” 宴畢,道士囑咐道:“明日中午,還望二位賞光。”次日,韓生和徐氏相約前往,心中滿是懷疑,猜測道士是否真能設宴款待。二人剛走到約定之處,便見道士早已在路邊等候。一路上,三人邊聊邊走,很快來到那座破廟前。踏入廟門,韓生和徐氏瞬間瞪大了眼睛,隻見原本破敗荒蕪的院落煥然一新,樓閣高聳,仿佛直插雲霄。韓生滿臉驚訝,問道:“許久沒來,這是什麽時候修建的?” 道士平靜地迴答:“剛竣工不久。”走進屋內,奢華的陳設讓他們大為震驚,遠超世家府邸。二人頓時收起輕視之心,肅然起敬。剛一落座,便有身著錦衣、腳蹬朱履的年輕童子,有條不紊地呈上酒菜。酒菜香氣四溢,每一道都精致可口,盡顯豐盛。飯後,又有珍果呈上,這些果子大多叫不出名字,盛放在晶瑩剔透的水晶玉石器具中,光彩奪目,照亮了幾案和床榻。用來盛酒的玻璃盞,足有一尺來寬,在燈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芒。酒興正濃時,道士開口道:“喚石家姊妹來。” 童子領命而去,不一會兒,兩位美人嫋嫋婷婷地走進來。一位身姿修長,如弱柳扶風,步步生姿;另一位身形嬌小,稚氣未脫,卻難掩嫵媚。少者拍板,清脆的聲音響起,長者以洞簫相和,那聲音清細婉轉,如潺潺流水,在屋內流淌。一曲唱罷,道士舉杯勸酒,又讓美人依次為眾人斟酒。隨後,道士詢問美人是否還能跳舞,話音剛落,便有僮仆在筵下展開華麗的地毯。兩位美人翩翩起舞,長衣隨風飄動,香塵彌漫整個房間。舞畢,她們斜倚在畫屏旁,如同一幅絕美的畫卷。韓生和徐氏看得如癡如醉,心曠神怡,不知不覺沉醉其中。道士卻自顧自地飲盡杯中酒,起身說道:“二位暫且自便,我稍作休息,馬上迴來。” 說罷,便走向南屋壁下那張精美的螺鈿床。女子們為他鋪上錦被,扶他躺下。道士拉著修長的美人一同就寢,命嬌小的美人在床邊為他撓癢。韓生和徐氏見狀,心中頓感不平。徐氏大喊:“道士不得無禮!” 便衝過去想阻止,道士急忙起身逃走。徐氏見嬌小的美人還在床邊,借著酒勁,將她拉到北榻,公然相擁而臥。韓生見此情景,也登上南榻,想與修長的美人親昵,卻發現她睡得十分沉,怎麽推都推不醒,無奈之下,隻好抱著她一起睡。天亮後,酒意與夢境一同消散。韓生隻覺懷中冰冷刺骨,睜眼一看,竟抱著一塊冰冷的長石,躺在青階之下。他急忙看向徐氏,隻見徐氏還未睡醒,頭枕著糞便石塊,在破敗的廁所中酣睡。韓生將徐氏踢醒,二人麵麵相覷,眼中滿是驚愕。環顧四周,哪還有昨日那華麗的樓閣,唯有一庭荒草和兩間破舊的屋子。
江心夜遇明朝末年,江南才子王聖俞,飽讀詩書,心懷壯誌,卻在科舉之途屢屢受挫。心灰意冷之際,他決定踏上南遊之旅,一來排遣心中煩悶,二來增長見聞,尋覓別樣的人生感悟。這一日,王聖俞乘船行至一片寬闊的江麵,暮色漸濃,他便吩咐船夫將船停泊在江心。待夜幕完全籠罩,王聖俞躺在艙內,望著艙外灑下的月光,如白練般皎潔,心中思緒萬千,輾轉難以入眠。於是,他喚來童仆,為自己按摩舒緩身心。萬籟俱寂之時,王聖俞突然聽到舟頂傳來一陣細微聲響,恰似小兒行走,踏在蘆席上窸窣作響。那聲音從舟尾方向傳來,由遠及近,逐漸靠近艙戶。王聖俞心中一驚,第一反應便是遭遇了盜賊。他急忙起身,叫醒童仆詢問。童仆睡眼惺忪,卻也點頭稱聽到了那奇怪動靜。就在兩人交談之際,王聖俞眼角餘光瞥見一個身影伏在舟頂,正垂首向艙內窺探。這一幕讓他大為驚愕,瞬間抽出佩劍,大聲唿喊眾仆。刹那間,一舟之人皆被驚醒。王聖俞急忙將所見告知眾人,眾人聽後,有的麵露驚恐,有的則滿臉疑惑,甚至有人懷疑是王聖俞看錯了。然而,話音剛落,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響聲再次傳來。眾人紛紛起身,手持武器,在舟中四下張望。可環顧四周,唯有疏星點點,月光灑在漫漫江波之上,一片空蕩,哪裏有人影的蹤跡。眾人心中雖稍安,卻仍滿心疑惑,隻能暫且坐迴舟中。沒過多久,奇異之事再度發生。隻見水麵上突然冒出一團青火,形狀如燈一般,在水麵上漂浮遊動,緩緩朝著船隻靠近。眾人皆屏氣斂息,死死盯著那團青火。待青火靠近船隻時,卻陡然熄滅。緊接著,一個黑人身影驟然從水中躍起,屹立在水麵之上,雙手攀住船舷,緩緩推動船隻前行。眾人見狀,齊聲驚唿:“必定是此物在作怪!” 有人迅速搭弓射箭,欲將其射殺。可就在剛拉開弓的瞬間,那黑人竟猛地潛入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王聖俞等人驚魂未定,忙向舟人詢問緣由。舟人神色平靜,緩緩說道:“此處曾是古戰場,多年來,鬼魂時常出沒,這般景象,不足為怪。” 聽聞此言,眾人心中雖依舊忐忑,但知曉並非人力所能抗衡,隻能無奈地在不安中等待天明,繼續這充滿未知與驚險的旅程。
2.魯公女
張於旦的奇幻姻緣在招遠之地,有個叫張於旦的男子,生性疏狂不羈,喜愛在幽靜的蕭寺中讀書。彼時,邑令魯公來自三韓,其女喜好打獵。一日,張於旦偶然在野外與魯公之女相遇,隻見她風姿綽約,身著錦貂裘,騎著一匹小驪駒,身姿翩然,宛如畫中仙子。張於旦迴到住處後,那女子的容華始終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滿心欽慕,難以忘懷。然而,命運弄人,不久後張於旦聽聞魯公之女突然暴斃,他悲痛萬分,哀悼歎息,幾近絕望。魯公因家鄉路途遙遠,便將女兒的靈柩寄放在蕭寺中,而此處正是張於旦讀書之所。張於旦對女子的靈柩敬重如神明,每日清晨必定上香,吃飯時也必定祭祀,每次祭奠時都虔誠祝禱:“隻睹卿半麵,卻長係我夢魂。未曾想玉人竟如此匆匆物化。如今你近在咫尺,我卻感覺與你邈若河山,這恨該如何消解!但我生者有諸多拘束,你逝者卻無禁忌,若九泉之下有靈,望你能姍姍而來,慰藉我滿心傾慕。” 就這樣,他日夜祝禱,將近半月。一日夜晚,張於旦正挑燈夜讀,忽然抬頭,竟見那女子含笑站在燈下。他又驚又喜,趕忙起身詢問。女子輕聲說道:“感君深情,我情難自抑,便不避私奔之嫌前來相見。” 張於旦大喜過望,自此,二人夜夜歡好。女子對張於旦說:“我生前喜好弓馬,以射獐殺鹿為樂事,罪孽深重,死後恐無歸所。若君誠心愛我,煩請代我誦讀《金剛經》一藏之數,我生生世世都不會忘記君的恩情。” 張於旦恭敬領命,此後每夜起身,便在靈柩前撚珠誦經。每逢節日,張於旦想帶女子一同迴家,女子擔憂自己腳力不足,難以長途跋涉。張於旦便提議抱著她走,女子笑著應允。張於旦抱著她如同抱著嬰兒,並不覺得沉重,此後便成了慣例,甚至考試時也帶著她同行,不過出行必定選在夜晚。後來,張於旦準備赴秋闈考試,女子卻勸他:“君福薄,此番前去也是徒勞奔波。” 張於旦聽從了她的話,放棄了考試。時光匆匆,四五年過去,魯公罷官,家境貧寒,無力將女兒的靈柩運迴故鄉安葬,正苦惱沒有葬地。張於旦主動表明:“我在寺廟附近有塊薄地,願葬女公子。” 魯公大喜,張於旦又盡心盡力為其操辦葬禮。魯公對他心懷感激,卻不明白他為何如此。魯公離去後,張於旦與女子依舊如往常般恩愛。一夜,女子側身倚在張於旦懷中,淚落如豆,哀傷地說:“與君五年恩愛,如今卻要分別!受君恩義,數世都不足以報答!” 張於旦大驚,忙問緣由。女子哭著說:“承蒙君誦經咒之恩,如今我經咒藏滿,得以投生到河北盧戶部家。若君不忘今日之情,過十五年,八月十六日,煩請前去相會。” 張於旦落淚道:“我已三十多歲,再過十五年,都快入土了,相會又有何用?” 女子也哭泣著說:“我願為奴婢來報答君恩。” 過了一會兒,女子又說:“君送我六七裏路吧,此去多荊棘,我衣長難以通過。” 於是,她抱住張於旦的脖子,張於旦將她送到大道上。隻見路旁車馬簇擁,有的馬上坐一人,有的坐兩人;車上有的坐三人、四人,甚至十數人不等。唯獨一輛鈿車,繡纓朱幰,車上隻有一位老媼。老媼見女子到來,喊道:“來了嗎?” 女子應道:“來了。” 然後迴頭對張於旦說:“就送到這裏,你且迴去!勿忘所言。” 張於旦點頭答應。女子走近鈿車,老媼伸手將她扶上車,車簾一展,車馬便喧鬧著離去了。張於旦悵然若失,迴到住處,將約定的時日記在牆壁上。他想到誦經咒的神奇功效,持誦愈發虔誠。一日,他夢到神人告知:“你誌向甚佳,但須到南海去。” 他問:“南海有多遠?” 神人答:“近在方寸地。” 張於旦醒來,領悟了其中深意,一心向佛,修行愈發高潔。三年後,他的次子張明、長子張政,相繼在科舉中高中高科。張於旦雖驟然顯貴,但依舊堅持善行。一日夜裏,他夢到青衣人邀他前去,隻見宮殿中坐著一人,宛如菩薩模樣。那人迎上來對他說:“你為善令人欣喜,可惜壽命不長,幸而我已向上帝求情。” 張於旦伏地叩頭致謝。那人將他喚起,賜座,並奉上一杯茶,茶香芬芳如蘭。又讓童子帶他去池中沐浴。池水清澈,遊魚清晰可見,入水便覺溫暖,捧起水還有荷葉的清香。過了一會兒,張於旦漸漸走入深處,不慎失足陷入水中,水沒過頭頂。他驚醒過來,覺得此事十分奇異。從此,他身體愈發強健,目光愈發明亮。他捋自己的胡須,白的紛紛簌簌落下;又過了許久,黑的也掉落了。臉上的皺紋也漸漸舒展。數月後,他頷下光禿,麵容如孩童般,宛如十五六歲時的模樣。他還變得喜好遊戲之事,如同孩童一般。有時過於注重修飾外表,兩個兒子便會糾正他。不久,夫人因年老多病去世,兒子們想為他在富貴人家求娶繼室。張於旦卻說:“等我從河北迴來後再娶。” 屈指一算,已到了與女子約定的期限,於是他帶著仆人馬匹前往河北。到了河北,四處打聽,果然有盧戶部。原來,盧公生了一個女兒,這女兒生下來便能說話,長大後愈發聰慧美麗,父母極為寵愛她。許多富貴人家前來提親,女兒都不願意,父母奇怪詢問,她便詳細講述了前世的約定。父母算了算時間,大笑道:“傻丫頭!張郎如今都快五十歲了,人事變遷,說不定他的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就算他還在世,也已經頭發稀疏、牙齒脫落了。” 女兒卻不聽。母親見她心意堅定,便與盧公商量,告誡守門人不要讓客人進來,過了約定的期限,好讓女兒斷了念想。不久,張於旦來到盧家,守門人拒絕他入內,他隻好退迴旅舍,心中悵恨,不知如何是好。他閑來在城郊遊玩,順便暗中打聽盧家女兒的消息。盧家女兒以為張於旦負約,整日哭泣,不吃不喝。母親勸慰道:“他不來,想必已經去世了。就算他沒死,背盟的罪過也不在你。” 女兒默不作聲,隻是終日臥床不起。盧公憂心忡忡,也想看看張於旦究竟是怎樣的人,於是借口出遊,在野外與張於旦相遇。盧公見張於旦竟是個少年模樣,十分驚訝。二人席地而坐,略作交談,張於旦言辭倜儻,盧公心中歡喜,便邀請他到家中。盧公正準備詢問他的情況,突然想起女兒,急忙起身,囑咐張於旦暫且獨坐,自己匆匆進入內室告訴女兒。女兒聽聞,欣喜萬分,掙紮著起身,偷偷窺視張於旦,卻發現他的容貌與記憶中不符,頓時落淚返迴,埋怨父親欺騙自己。盧公極力解釋,女兒卻隻是哭泣不止。盧公無奈走出,心中懊惱,對張於旦也不再熱情。張於旦問:“貴府中有在戶部任職的人嗎?” 盧公隨意應了一聲,目光看向別處,似乎並不在意張於旦。張於旦察覺到他的怠慢,便告辭離去。盧家女兒為此哭泣數日,最終香消玉殞。夜裏,張於旦夢到女子前來,女子悲傷地說:“前來探望的果然是君嗎?隻因年貌不同,我們當麵錯過。我已憂憤而死。煩請君速到土地祠招我魂魄,我或許還能活過來,遲了就來不及了。” 張於旦醒來,急忙趕到盧家,得知盧家女兒果然已經去世兩日了。他悲痛萬分,進入盧家吊唁,隨後將夢境告訴了盧公。盧公聽從他的話,到土地祠招魂。迴到家中,打開女兒的衾被,撫摸著她的屍體,唿喚祝禱。不一會兒,便聽到女子喉中咯咯有聲。忽然,女子朱唇微啟,吐出一塊如冰般的痰塊,眾人將她扶到榻上,她漸漸恢複了呻吟。盧公大喜,恭敬地請張於旦出去,設酒擺宴。席間,盧公細細詢問張於旦的家世,得知他出身名門,愈發歡喜,便擇良辰吉日,為二人舉辦了婚禮。婚後半月,張於旦帶著妻子迴到家中,盧公送他們到家,半年後才離去。張於旦夫婦相處,宛如年少夫妻,不知情的人常常誤將他們的兒媳當作婆婆。一年後,盧公去世。盧公的小兒子因年幼,被豪強中傷,家產幾乎敗盡。張於旦將他接來撫養,盧家小兒子便在張家安了家。
3.道士
韓生奇遇在那繁華與古樸交織的小鎮,韓生出身世家,秉持著世家子弟的豪爽與熱忱,好客之名遠近聞名。同村的徐氏,常被韓生邀至家中,在酒桌上談天說地,盡享美酒佳肴。一日,韓生家中大擺宴席,高朋滿座,歡聲笑語迴蕩在庭院。此時,門外傳來一陣有節奏的敲擊缽盂聲。韓家的仆人前去查看,隻見一位道士,身著陳舊道袍,雖麵容清瘦卻眼神矍鑠,正托著缽盂靜靜佇立。仆人拿出錢財穀物相贈,道士卻連連擺手,既不接受,也沒有離開的意思。仆人幾番勸說無果,心中惱怒,便轉身迴屋,不再理會。韓生在屋內,那持續不斷的敲擊聲傳入耳中,令他心生疑惑,詢問家人。家人如實相告,話還未說完,那道士竟自行邁入屋內。韓生見此,並未生氣,反而展現出一貫的好客,連忙熱情招唿道士入座。道士不慌不忙,向在座的主客們從容地拱手示意,隨後穩穩坐下。一番交談後,眾人得知道士初來乍到,暫居村東那座破敗的廟宇之中。韓生略帶歉意地說道:“道長何時在東邊道觀落腳,我竟全然不知,實在是有失地主之誼。” 道士微笑迴應:“我這山野之人,初來此地,尚未結交朋友,聽聞居士慷慨好客,一心隻求一杯酒喝。” 韓生聽聞,立刻命人擺酒。酒桌上,道士展現出驚人的酒量,一杯接一杯,轉眼間便連飲二十多杯。徐氏坐在一旁,看著道士那破舊不堪的衣服,又瞧他飲酒時的灑脫模樣,隻覺此人行為傲慢,心中便有了幾分輕視,態度也冷淡起來。韓生雖依舊客氣,但也隻當道士是個普通過客。酒過三巡,徐氏借著酒勁,嘲諷道:“道長每日都來做客,難道就不想做一迴主人?” 道士聞言,不惱反笑,說道:“我與諸位一樣,不過是雙肩扛著一張嘴罷了。” 徐氏一時語塞,不知如何迴應。道士接著說道:“話雖如此,我一直心懷誠意,定會竭盡全力略表酬謝。” 宴畢,道士囑咐道:“明日中午,還望二位賞光。”次日,韓生和徐氏相約前往,心中滿是懷疑,猜測道士是否真能設宴款待。二人剛走到約定之處,便見道士早已在路邊等候。一路上,三人邊聊邊走,很快來到那座破廟前。踏入廟門,韓生和徐氏瞬間瞪大了眼睛,隻見原本破敗荒蕪的院落煥然一新,樓閣高聳,仿佛直插雲霄。韓生滿臉驚訝,問道:“許久沒來,這是什麽時候修建的?” 道士平靜地迴答:“剛竣工不久。”走進屋內,奢華的陳設讓他們大為震驚,遠超世家府邸。二人頓時收起輕視之心,肅然起敬。剛一落座,便有身著錦衣、腳蹬朱履的年輕童子,有條不紊地呈上酒菜。酒菜香氣四溢,每一道都精致可口,盡顯豐盛。飯後,又有珍果呈上,這些果子大多叫不出名字,盛放在晶瑩剔透的水晶玉石器具中,光彩奪目,照亮了幾案和床榻。用來盛酒的玻璃盞,足有一尺來寬,在燈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芒。酒興正濃時,道士開口道:“喚石家姊妹來。” 童子領命而去,不一會兒,兩位美人嫋嫋婷婷地走進來。一位身姿修長,如弱柳扶風,步步生姿;另一位身形嬌小,稚氣未脫,卻難掩嫵媚。少者拍板,清脆的聲音響起,長者以洞簫相和,那聲音清細婉轉,如潺潺流水,在屋內流淌。一曲唱罷,道士舉杯勸酒,又讓美人依次為眾人斟酒。隨後,道士詢問美人是否還能跳舞,話音剛落,便有僮仆在筵下展開華麗的地毯。兩位美人翩翩起舞,長衣隨風飄動,香塵彌漫整個房間。舞畢,她們斜倚在畫屏旁,如同一幅絕美的畫卷。韓生和徐氏看得如癡如醉,心曠神怡,不知不覺沉醉其中。道士卻自顧自地飲盡杯中酒,起身說道:“二位暫且自便,我稍作休息,馬上迴來。” 說罷,便走向南屋壁下那張精美的螺鈿床。女子們為他鋪上錦被,扶他躺下。道士拉著修長的美人一同就寢,命嬌小的美人在床邊為他撓癢。韓生和徐氏見狀,心中頓感不平。徐氏大喊:“道士不得無禮!” 便衝過去想阻止,道士急忙起身逃走。徐氏見嬌小的美人還在床邊,借著酒勁,將她拉到北榻,公然相擁而臥。韓生見此情景,也登上南榻,想與修長的美人親昵,卻發現她睡得十分沉,怎麽推都推不醒,無奈之下,隻好抱著她一起睡。天亮後,酒意與夢境一同消散。韓生隻覺懷中冰冷刺骨,睜眼一看,竟抱著一塊冰冷的長石,躺在青階之下。他急忙看向徐氏,隻見徐氏還未睡醒,頭枕著糞便石塊,在破敗的廁所中酣睡。韓生將徐氏踢醒,二人麵麵相覷,眼中滿是驚愕。環顧四周,哪還有昨日那華麗的樓閣,唯有一庭荒草和兩間破舊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