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俄羅斯與拿破侖時代的冰與火(1799 - 1856)
第十八章 尼古拉一世的鐵幕:第三廳的黑色檔案(1825 - 1855)
第四節 農奴製的鏽蝕齒輪
一、地主老爺的“人性實驗”:用農奴少女頭發紡金線
在 1827 年那個寒冷的冬天,莫斯科郊外被一片皚皚白雪所覆蓋。沃倫佐夫莊園仿佛一座被冰雪封印的城堡,莊園裏的一切都在這寒冷中顯得格外寂靜。潔白的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給整個世界都披上了一層銀裝素裹的外衣。
在莊園的一間書房裏,溫暖的爐火在壁爐中熊熊燃燒,與外麵的寒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房布置得十分奢華,書架上擺滿了古老的書籍和珍貴的典籍,牆壁上掛著精美的油畫,地上鋪著柔軟的地毯。然而,此刻書房裏的氣氛卻有些緊張。
管家伊萬抱著一疊羊皮紙,匆匆忙忙地衝進書房。他腳步急促,以至於差點撞翻了伯爵最珍愛的金絲雀籠。金絲雀被這突如其來的動靜嚇得撲騰著翅膀,發出了驚恐的叫聲。伊萬滿臉通紅,氣喘籲籲,他激動地喊道:“老爺,科學院那幫瘋子又在《聖彼得堡新聞》上放屁了!”說著,他抖開手中的報紙,開始念道:“某教授聲稱人體毛發含黃金微粒……”
“閉嘴!”尼古拉·沃倫佐夫伯爵厲聲喝道。他緩緩推開鍍銀眼鏡,那原本渾濁的灰眼珠突然閃過一道奇異的光芒。這位五十六歲的老貴族,有著一頭稀疏而花白的頭發,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皺紋,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貪婪和瘋狂。他有三大癖好:收集煉金術典籍、給沙皇寫效忠信、以及把農奴少女頭發編成金線。
此刻,伯爵正坐在書桌前,手裏拿著一個放大鏡,仔細地檢視著自己的新作——一條用十二歲女仆索尼婭的秀發編織的領結。在搖曳的燭光下,那領結竟真的泛著詭異的金芒,仿佛蘊含著無盡的財富和神秘的力量。伯爵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他沉浸在自己所謂的“傑作”之中。
三天後的深夜,莊園的地窖裏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焦糊味。這裏陰暗潮濕,牆壁上長滿了青苔,彌漫著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二十三名少女被沉重的鐵鏈鎖在冰冷的石牆上,她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這些少女大多還是孩子,她們原本應該在溫暖的家中享受著童年的快樂,然而此刻卻被囚禁在這黑暗的地窖裏,遭受著非人的折磨。
老伯爵手持一本古老的《帕拉塞爾蘇斯秘典》,站在地窖的中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瘋狂的執著。他指揮著仆從將硫磺水灌進巨大的銅鍋,然後在鍋下點燃了熊熊大火。隨著硫磺水逐漸沸騰,那滾燙的液體翻滾著,冒著刺鼻的熱氣。當沸騰的液體澆在女孩們頭頂時,尖銳的慘叫聲劃破了寂靜的夜空,驚飛了林間的寒鴉。寒鴉在夜空中發出淒厲的叫聲,仿佛是對這人間慘劇的控訴。
這場所謂的“科學實驗”最終隻收獲了三磅焦黑的頭發,以及地窖牆上永遠洗不掉的人形陰影。那些人形陰影仿佛是少女們痛苦靈魂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黑暗的地窖裏,訴說著她們的悲慘遭遇。
這種荒誕劇在 1830 年代的俄羅斯比比皆是。在烏克蘭的某個莊園裏,有一位地主堅信處女的眼淚能釀造長生藥水。他專門修建了一間“哭泣室”,將一群少女圈養在裏麵。少女們被迫每天哭泣,為的隻是滿足地主那荒謬的欲望。而在梁讚省,有一位大貴族則沉迷於“人血肥料說”。他認為用人血灌溉鬱金香田,能讓鬱金香長得更加豔麗。於是,他定期放血灌溉自己的鬱金香田,看著那嬌豔的花朵在人血的滋養下綻放,他的臉上露出了扭曲的笑容。當西歐的工廠煙囪林立,工業革命的浪潮正蓬勃興起時,俄羅斯的貴族們卻正用農奴的血肉搭建著畸形的“科技產業鏈”,這是多麽的可悲和荒誕。
二、1830 年代大饑荒:餓殍遍野與聖彼得堡舞會的香檳泡沫
1833 年 4 月,著名作家赫爾岑在他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通往莫斯科的大道兩側,積雪裏埋著人形凸起,像上帝隨手丟棄的陶俑。”這是一幅多麽淒慘的畫麵,大道上的積雪掩蓋著無數餓死的人,他們的身體在雪地裏逐漸僵硬,仿佛是被世界遺忘的雕塑。
這年春天,帝國糧倉薩拉托夫省遭遇了嚴重的旱災,顆粒無收。原本肥沃的土地變得幹裂,莊稼在烈日的炙烤下枯萎死亡。黑麥價格暴漲 470%,糧食變得異常珍貴,普通百姓根本無力購買。然而,在這饑荒肆虐的時刻,聖彼得堡卻迎來了最奢華的狂歡季。
聖彼得堡的貴族們仿佛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他們對外麵的饑荒視而不見。他們競相訂購巴黎新式水晶吊燈,那些吊燈璀璨奪目,仿佛是夜空中的繁星。這些吊燈被安裝在豪華的宴會廳裏,照亮了堆成小山的魚子醬。魚子醬是一種極其昂貴的美食,隻有貴族們才能享用。在宴會廳裏,貴族們穿著華麗的服飾,戴著璀璨的珠寶,盡情地享受著美食和美酒,仿佛這是一個永恆的盛宴。
在饑荒最嚴重的卡盧加省,某村莊上演了一幕人倫慘劇。農奴斯捷潘實在無法忍受家人的饑餓,他冒著生命危險偷藏了半袋燕麥。然而,他的行為被地主發現了。地主為了殺雞儆猴,將斯捷潘吊死在村口的榆樹上。斯捷潘的妻子瑪麗亞此時已經懷孕,她在行刑現場痛苦地分娩。嬰兒的啼哭聲在寂靜的村莊裏迴蕩,然而,這哭聲並沒有喚起人們的憐憫之心。圍觀的人群像蝗蟲般撲向滲血的麻袋,他們為了那半袋燕麥,失去了人性,瘋狂地爭搶著。當憲兵隊長趕到時,隻看到滿地沾血的麥殼,和樹枝上隨風晃動的空繩套。斯捷潘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他的家人也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諷刺的是,這年冬天冬宮舞會的香檳消耗量創下了曆史新高。在冬宮那金碧輝煌的大廳裏,侍從們忙著用金托盤接住貴婦們啃剩的鵝肝。貴婦們穿著華麗的禮服,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她們的笑聲和香檳的泡沫一起在空氣中飄蕩。而在三百俄裏外的特維爾省,母親們正在煮皮帶湯。這些皮帶是她們丈夫上吊用的,為了生存,她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她們的臉上滿是憔悴和絕望,眼神中透露出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迷茫。
沙皇的餐桌上卻新增了法國廚子發明的“饑荒藝術菜”:用巧克力雕刻的茅屋,糖霜製作的餓殍,銀盤邊緣還裝飾著麥穗狀金箔。這道菜看起來精美絕倫,但卻充滿了諷刺意味。它反映了沙皇和貴族們對饑荒的漠視,他們在奢華的宮殿裏享受著美食,卻對百姓的生死不聞不問。
三、黑色檔案裏的血色數據
據第三廳秘密報告顯示,在 1831 - 1834 年間,俄羅斯的農奴製正麵臨著嚴重的危機。
農奴死亡率從年均 2.7% 飆升至 17.3%。這意味著在短短幾年內,大量的農奴因為饑餓、疾病和過度勞累而死亡。他們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承受著繁重的勞動。許多農奴在田間勞作時暈倒,再也沒有站起來。他們的生命就像螻蟻一樣,被無情地踐踏。
地主莊園暴力事件增長 320%,但 99.7% 案件未進入司法程序。地主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對農奴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他們隨意打罵農奴,甚至將農奴折磨致死。然而,由於貴族們在司法係統中擁有巨大的權力,這些暴力事件大多被掩蓋起來,農奴們無處伸冤。他們隻能默默忍受著痛苦,心中充滿了怨恨。
全俄共有 47 名地主因“非常規實驗”致死農奴被調查,最終僅 1 人受罰。這些所謂的“非常規實驗”,就是像沃倫佐夫伯爵用農奴少女頭發紡金線、烏克蘭地主用處女眼淚釀造長生藥水、梁讚省貴族用人血灌溉鬱金香田這樣的荒誕行為。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農奴的生命權,但大多數地主卻逍遙法外。這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社會的黑暗和不公,貴族們可以為所欲為,而農奴們卻沒有任何保障。
聖彼得堡貴族當年進口奢侈品總值達 1.2 億盧布,相當於全國饑荒救濟款的 18 倍。貴族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花費巨額資金進口奢侈品。他們購買巴黎的時尚服裝、昂貴的珠寶和精美的藝術品,而對百姓的饑荒卻漠不關心。他們住在豪華的宮殿裏,享受著奢侈的生活,卻讓無數百姓在饑餓和死亡的邊緣掙紮。
莫斯科大學 1845 年農奴製調研報告披露,72% 地主仍堅信“農奴與牲畜同屬生產資料”。在這些地主眼中,農奴隻是他們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買賣和處置。他們不把農奴當人看,隻關心農奴能為他們創造多少財富。89% 莊園存在“非生產性人體實驗”。這些實驗不僅殘忍地傷害了農奴的身體,也嚴重違背了人性和道德。平均每個農奴主擁有 3.7 本禁書(主要為偽科學著作)。這些偽科學著作成為了地主們進行荒誕實驗的“理論依據”,他們沉迷於這些不切實際的理論,對農奴進行著各種殘酷的折磨。
四、鐵幕下的裂痕
當沃倫佐夫伯爵的頭發實驗傳到冬宮時,尼古拉一世正為波蘭起義焦頭爛額。這位被稱為“歐洲憲兵”的沙皇,致力於維護俄羅斯的統治和歐洲的封建秩序。他在文件邊緣批示:“該貴族科研精神可嘉,唯需注意方式方法。”這句話反映了尼古拉一世對貴族的偏袒和對農奴生命的漠視。在他看來,貴族們的“科研”行為即使傷害了農奴,也是可以容忍的。
次年春天,伯爵如願獲得聖斯坦尼斯拉斯勳章。這枚勳章是俄羅斯的一種榮譽象征,代表著貴族的地位和榮耀。而勳章綬帶用的金線,正是農奴少女們最後的“科研成果”。這些金線是用少女們的頭發編織而成的,每一根金線都沾滿了少女們的痛苦和血淚。這枚勳章對於伯爵來說是一種榮耀,但對於那些無辜的少女來說,卻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而在烏拉爾山脈的礦坑裏,十五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目睹了更荒誕的場景。礦坑昏暗潮濕,彌漫著刺鼻的氣味。戴著鐐銬的農奴們在黑暗中艱難地勞作著,他們的身體被沉重的鐐銬束縛著,每走一步都十分艱難。然而,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農奴們依然沒有放棄對自由的向往。他們用嘴傳遞著普希金的禁詩,普希金的詩歌充滿了對自由的讚美和對壓迫的批判,這些詩歌像星星之火,點燃了農奴們心中的希望。
當看守的皮鞭落下時,鮮血滴在“自由頌”的手抄本上,像給詩句加注了猩紅的標點。這些細碎的火星,雖然看似渺小,但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它們將在二十年後點燃廢除農奴製的驚雷。車爾尼雪夫斯基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種子。他開始思考社會的不公和農奴製的罪惡,決心為農奴們的解放而奮鬥。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反抗的力量逐漸匯聚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農奴製的不合理性,他們要求廢除農奴製,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最終,在 1861 年,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製的法令,結束了俄羅斯長達數百年的農奴製統治。這一偉大的變革,是無數農奴和進步人士奮鬥的結果,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十八章 尼古拉一世的鐵幕:第三廳的黑色檔案(1825 - 1855)
第四節 農奴製的鏽蝕齒輪
一、地主老爺的“人性實驗”:用農奴少女頭發紡金線
在 1827 年那個寒冷的冬天,莫斯科郊外被一片皚皚白雪所覆蓋。沃倫佐夫莊園仿佛一座被冰雪封印的城堡,莊園裏的一切都在這寒冷中顯得格外寂靜。潔白的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給整個世界都披上了一層銀裝素裹的外衣。
在莊園的一間書房裏,溫暖的爐火在壁爐中熊熊燃燒,與外麵的寒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房布置得十分奢華,書架上擺滿了古老的書籍和珍貴的典籍,牆壁上掛著精美的油畫,地上鋪著柔軟的地毯。然而,此刻書房裏的氣氛卻有些緊張。
管家伊萬抱著一疊羊皮紙,匆匆忙忙地衝進書房。他腳步急促,以至於差點撞翻了伯爵最珍愛的金絲雀籠。金絲雀被這突如其來的動靜嚇得撲騰著翅膀,發出了驚恐的叫聲。伊萬滿臉通紅,氣喘籲籲,他激動地喊道:“老爺,科學院那幫瘋子又在《聖彼得堡新聞》上放屁了!”說著,他抖開手中的報紙,開始念道:“某教授聲稱人體毛發含黃金微粒……”
“閉嘴!”尼古拉·沃倫佐夫伯爵厲聲喝道。他緩緩推開鍍銀眼鏡,那原本渾濁的灰眼珠突然閃過一道奇異的光芒。這位五十六歲的老貴族,有著一頭稀疏而花白的頭發,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皺紋,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貪婪和瘋狂。他有三大癖好:收集煉金術典籍、給沙皇寫效忠信、以及把農奴少女頭發編成金線。
此刻,伯爵正坐在書桌前,手裏拿著一個放大鏡,仔細地檢視著自己的新作——一條用十二歲女仆索尼婭的秀發編織的領結。在搖曳的燭光下,那領結竟真的泛著詭異的金芒,仿佛蘊含著無盡的財富和神秘的力量。伯爵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他沉浸在自己所謂的“傑作”之中。
三天後的深夜,莊園的地窖裏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焦糊味。這裏陰暗潮濕,牆壁上長滿了青苔,彌漫著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二十三名少女被沉重的鐵鏈鎖在冰冷的石牆上,她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這些少女大多還是孩子,她們原本應該在溫暖的家中享受著童年的快樂,然而此刻卻被囚禁在這黑暗的地窖裏,遭受著非人的折磨。
老伯爵手持一本古老的《帕拉塞爾蘇斯秘典》,站在地窖的中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瘋狂的執著。他指揮著仆從將硫磺水灌進巨大的銅鍋,然後在鍋下點燃了熊熊大火。隨著硫磺水逐漸沸騰,那滾燙的液體翻滾著,冒著刺鼻的熱氣。當沸騰的液體澆在女孩們頭頂時,尖銳的慘叫聲劃破了寂靜的夜空,驚飛了林間的寒鴉。寒鴉在夜空中發出淒厲的叫聲,仿佛是對這人間慘劇的控訴。
這場所謂的“科學實驗”最終隻收獲了三磅焦黑的頭發,以及地窖牆上永遠洗不掉的人形陰影。那些人形陰影仿佛是少女們痛苦靈魂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黑暗的地窖裏,訴說著她們的悲慘遭遇。
這種荒誕劇在 1830 年代的俄羅斯比比皆是。在烏克蘭的某個莊園裏,有一位地主堅信處女的眼淚能釀造長生藥水。他專門修建了一間“哭泣室”,將一群少女圈養在裏麵。少女們被迫每天哭泣,為的隻是滿足地主那荒謬的欲望。而在梁讚省,有一位大貴族則沉迷於“人血肥料說”。他認為用人血灌溉鬱金香田,能讓鬱金香長得更加豔麗。於是,他定期放血灌溉自己的鬱金香田,看著那嬌豔的花朵在人血的滋養下綻放,他的臉上露出了扭曲的笑容。當西歐的工廠煙囪林立,工業革命的浪潮正蓬勃興起時,俄羅斯的貴族們卻正用農奴的血肉搭建著畸形的“科技產業鏈”,這是多麽的可悲和荒誕。
二、1830 年代大饑荒:餓殍遍野與聖彼得堡舞會的香檳泡沫
1833 年 4 月,著名作家赫爾岑在他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通往莫斯科的大道兩側,積雪裏埋著人形凸起,像上帝隨手丟棄的陶俑。”這是一幅多麽淒慘的畫麵,大道上的積雪掩蓋著無數餓死的人,他們的身體在雪地裏逐漸僵硬,仿佛是被世界遺忘的雕塑。
這年春天,帝國糧倉薩拉托夫省遭遇了嚴重的旱災,顆粒無收。原本肥沃的土地變得幹裂,莊稼在烈日的炙烤下枯萎死亡。黑麥價格暴漲 470%,糧食變得異常珍貴,普通百姓根本無力購買。然而,在這饑荒肆虐的時刻,聖彼得堡卻迎來了最奢華的狂歡季。
聖彼得堡的貴族們仿佛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他們對外麵的饑荒視而不見。他們競相訂購巴黎新式水晶吊燈,那些吊燈璀璨奪目,仿佛是夜空中的繁星。這些吊燈被安裝在豪華的宴會廳裏,照亮了堆成小山的魚子醬。魚子醬是一種極其昂貴的美食,隻有貴族們才能享用。在宴會廳裏,貴族們穿著華麗的服飾,戴著璀璨的珠寶,盡情地享受著美食和美酒,仿佛這是一個永恆的盛宴。
在饑荒最嚴重的卡盧加省,某村莊上演了一幕人倫慘劇。農奴斯捷潘實在無法忍受家人的饑餓,他冒著生命危險偷藏了半袋燕麥。然而,他的行為被地主發現了。地主為了殺雞儆猴,將斯捷潘吊死在村口的榆樹上。斯捷潘的妻子瑪麗亞此時已經懷孕,她在行刑現場痛苦地分娩。嬰兒的啼哭聲在寂靜的村莊裏迴蕩,然而,這哭聲並沒有喚起人們的憐憫之心。圍觀的人群像蝗蟲般撲向滲血的麻袋,他們為了那半袋燕麥,失去了人性,瘋狂地爭搶著。當憲兵隊長趕到時,隻看到滿地沾血的麥殼,和樹枝上隨風晃動的空繩套。斯捷潘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他的家人也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諷刺的是,這年冬天冬宮舞會的香檳消耗量創下了曆史新高。在冬宮那金碧輝煌的大廳裏,侍從們忙著用金托盤接住貴婦們啃剩的鵝肝。貴婦們穿著華麗的禮服,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她們的笑聲和香檳的泡沫一起在空氣中飄蕩。而在三百俄裏外的特維爾省,母親們正在煮皮帶湯。這些皮帶是她們丈夫上吊用的,為了生存,她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她們的臉上滿是憔悴和絕望,眼神中透露出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迷茫。
沙皇的餐桌上卻新增了法國廚子發明的“饑荒藝術菜”:用巧克力雕刻的茅屋,糖霜製作的餓殍,銀盤邊緣還裝飾著麥穗狀金箔。這道菜看起來精美絕倫,但卻充滿了諷刺意味。它反映了沙皇和貴族們對饑荒的漠視,他們在奢華的宮殿裏享受著美食,卻對百姓的生死不聞不問。
三、黑色檔案裏的血色數據
據第三廳秘密報告顯示,在 1831 - 1834 年間,俄羅斯的農奴製正麵臨著嚴重的危機。
農奴死亡率從年均 2.7% 飆升至 17.3%。這意味著在短短幾年內,大量的農奴因為饑餓、疾病和過度勞累而死亡。他們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承受著繁重的勞動。許多農奴在田間勞作時暈倒,再也沒有站起來。他們的生命就像螻蟻一樣,被無情地踐踏。
地主莊園暴力事件增長 320%,但 99.7% 案件未進入司法程序。地主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對農奴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他們隨意打罵農奴,甚至將農奴折磨致死。然而,由於貴族們在司法係統中擁有巨大的權力,這些暴力事件大多被掩蓋起來,農奴們無處伸冤。他們隻能默默忍受著痛苦,心中充滿了怨恨。
全俄共有 47 名地主因“非常規實驗”致死農奴被調查,最終僅 1 人受罰。這些所謂的“非常規實驗”,就是像沃倫佐夫伯爵用農奴少女頭發紡金線、烏克蘭地主用處女眼淚釀造長生藥水、梁讚省貴族用人血灌溉鬱金香田這樣的荒誕行為。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農奴的生命權,但大多數地主卻逍遙法外。這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社會的黑暗和不公,貴族們可以為所欲為,而農奴們卻沒有任何保障。
聖彼得堡貴族當年進口奢侈品總值達 1.2 億盧布,相當於全國饑荒救濟款的 18 倍。貴族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花費巨額資金進口奢侈品。他們購買巴黎的時尚服裝、昂貴的珠寶和精美的藝術品,而對百姓的饑荒卻漠不關心。他們住在豪華的宮殿裏,享受著奢侈的生活,卻讓無數百姓在饑餓和死亡的邊緣掙紮。
莫斯科大學 1845 年農奴製調研報告披露,72% 地主仍堅信“農奴與牲畜同屬生產資料”。在這些地主眼中,農奴隻是他們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買賣和處置。他們不把農奴當人看,隻關心農奴能為他們創造多少財富。89% 莊園存在“非生產性人體實驗”。這些實驗不僅殘忍地傷害了農奴的身體,也嚴重違背了人性和道德。平均每個農奴主擁有 3.7 本禁書(主要為偽科學著作)。這些偽科學著作成為了地主們進行荒誕實驗的“理論依據”,他們沉迷於這些不切實際的理論,對農奴進行著各種殘酷的折磨。
四、鐵幕下的裂痕
當沃倫佐夫伯爵的頭發實驗傳到冬宮時,尼古拉一世正為波蘭起義焦頭爛額。這位被稱為“歐洲憲兵”的沙皇,致力於維護俄羅斯的統治和歐洲的封建秩序。他在文件邊緣批示:“該貴族科研精神可嘉,唯需注意方式方法。”這句話反映了尼古拉一世對貴族的偏袒和對農奴生命的漠視。在他看來,貴族們的“科研”行為即使傷害了農奴,也是可以容忍的。
次年春天,伯爵如願獲得聖斯坦尼斯拉斯勳章。這枚勳章是俄羅斯的一種榮譽象征,代表著貴族的地位和榮耀。而勳章綬帶用的金線,正是農奴少女們最後的“科研成果”。這些金線是用少女們的頭發編織而成的,每一根金線都沾滿了少女們的痛苦和血淚。這枚勳章對於伯爵來說是一種榮耀,但對於那些無辜的少女來說,卻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而在烏拉爾山脈的礦坑裏,十五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目睹了更荒誕的場景。礦坑昏暗潮濕,彌漫著刺鼻的氣味。戴著鐐銬的農奴們在黑暗中艱難地勞作著,他們的身體被沉重的鐐銬束縛著,每走一步都十分艱難。然而,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農奴們依然沒有放棄對自由的向往。他們用嘴傳遞著普希金的禁詩,普希金的詩歌充滿了對自由的讚美和對壓迫的批判,這些詩歌像星星之火,點燃了農奴們心中的希望。
當看守的皮鞭落下時,鮮血滴在“自由頌”的手抄本上,像給詩句加注了猩紅的標點。這些細碎的火星,雖然看似渺小,但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它們將在二十年後點燃廢除農奴製的驚雷。車爾尼雪夫斯基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種子。他開始思考社會的不公和農奴製的罪惡,決心為農奴們的解放而奮鬥。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反抗的力量逐漸匯聚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農奴製的不合理性,他們要求廢除農奴製,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最終,在 1861 年,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製的法令,結束了俄羅斯長達數百年的農奴製統治。這一偉大的變革,是無數農奴和進步人士奮鬥的結果,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