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在家休息了半個月,去了醫院複查兩次,他要求拆石膏,拍了片子沒啥大問題,但計小玲聽了醫生的,勸說他一個月後在來拆。
可周揚在家呆不住,說過了中秋就要去學校看看,馬上又是國慶長假,也好看看學生的功課啥的。
中秋學校給他發了月餅,劉主任親自送來的,讓他好好休養,不用擔心工作。計小玲也買了月餅給幾家送了過去。大家互送月餅,周揚看著家裏的月餅,說以後天天早餐就吃月餅吧。
二零一五年的中秋和十一就相隔三天,周揚就拄著手拐去了學校,他說不帶課,但也可以在辦公室裏工作。
就是在家半月,他也經常在電腦上工作,白天由計小玲攙扶著下樓在樓下坐坐,說總在屋裏不出來,人都要發黴。
第一天去學校,計小玲扶著去的,到了下班時間又去接的,來迴的人都看著周揚拄拐笑,熟悉的就停下說幾句。
十一那天,董江突然來電話說正開車往這來,說張燕父母來了,他帶著去美麗湖玩,正好路過庫爾哈,中午他請客,去農莊吃烤肉。
放下電話,周揚和計小玲麵麵相覷,之前董江和張燕來電話,他們都沒說周揚受傷的事,就是倆家父母最近都是電話,沒有視頻,說網絡不好,想過了十一換網絡,隻是拍了照片發過去,照片裏也沒拍周揚受傷的腳,都是上半身。
董江說在路上,那就不到兩小時就會到了,董江說讓周揚直接去上次去過的農莊,就不來接他們了。
計小玲忙找出衣服給周揚換上,自己也穿了身套裝,把家裏收拾了下,萬一他們來了不能看著亂七八糟。
董江又打來電話說還有半小時就差不多到了,計小玲攙扶著周揚下樓,走出學校打了車去了農莊,開了個包間,告訴董江在是上次的桃花廳,來了直接進來就是,就不去門口迎他們了。
十月的邊疆,天氣最好,微涼,穿件外套就可以,農莊院裏的樹被風吹的沙沙響,落葉隨風飄落,服務員打掃著,中午的客人不多,又是長假,很多人都去旅遊了,但也聽到有外地口音進來吃飯的,看著裝束就是來旅遊的。
不一會董江他們到了,董江掀開門簾讓張燕父母先進來,最後他進來,看到董江笑眯眯的拄著拐站著,驚了下,沒介紹哪,就問了句:“你這是怎麽了?”
周揚是見一對中年夫妻進來,就和計小玲一同叫了張叔叔、阿姨,聽董江問,說道:“崴了腳,叔叔,阿姨,裏麵坐。”
張燕拉著她媽在上位坐下,等都坐下了,董江介紹:“張叔叔,這是我同學周揚,來這裏支教。”
周揚要站起來,張父忙說道:“不要客氣,快坐下,之前就聽張燕說過,你愛人小玲我們在興州見過,我們家燕子能有你們這樣的好朋友,我替她感到高興,希望你們能互相幫助。”
周揚客道的說了些場麵話,張父問了問這裏的環境和經濟,又好奇的問他怎麽會崴了腳,周揚就簡單的說了那天的事,張父聽了後伸出大拇指,讚歎道:“為了學生,你好樣的,我對老師是最敬佩的,當老師不容易呀。”
“難怪那天打你電話無法接通,後來你解釋說開會,我就以為是因為工作不方便接電話,你早點說我也來看看你,對老同學還瞞著。”董江責怪道。
周揚笑道:“不是怕你們擔心嗎?又不是多大的事,小玲在這照顧我,就是這陣子把小玲累壞了,我去哪也不方便,都是小玲攙著我。”
張燕母親也點點頭,說:“小兩口就該這樣,互相照顧,互相體貼。”
服務生進來問點菜,董江拿了菜牌遞給張父,“叔叔,你看看,愛吃什麽?”
又要了個菜牌遞給張母,“阿姨,燕子說你愛吃魚,我們這的魚肯定比不上南方的,但也有味道不錯的,阿姨看看,喜歡什麽菜都嚐嚐。”
張燕湊過頭,和媽媽一起看,“我媽愛吃海鮮,但來這裏就不用吃這些了,肯定要嚐嚐地方特色菜,是吧,媽。”
張父邊翻看菜牌邊說:“今天我來點菜,看我點的正宗嗎,我來前可是查了資料的。”
“爸,我第一次來也查了資料,可是很多菜,不是本地人帶著,是真的不知道要怎麽點,有的好吃的外地人來了也找不到。”
張父笑著搖頭說:“你們年輕人查資料就看網上人的推薦,那麽我問你,就那個過油肉拌麵,昨天吃過的,最早是邊疆菜嗎?邊疆菜的曆史從哪裏開始的?”
“媽,我爸又開始咬文嚼字了,吃個菜還研究曆史?我看我哥哥就跟爸爸學會了。”
“這你就不懂了,什麽都要有個傳承,文化傳承,你還自封是吃貨,飲食文化也是文化,也得有個傳承,也得吃個明白,光傻吃傻喝?”
其他人都笑著附和,張父就繼續說:“現在所說的正宗邊疆菜都是改良了的,什麽大盤雞拉條子,三十年前,邊疆菜還遠非如今的樣子,作家茅盾迴憶,他在邊疆隻是吃了很多天的煎羊肉餅和黑麵包,那麽這些菜是怎麽變成邊疆菜的特點了哪,那就是移民的饋贈,這個就像邊疆好多都是移民過來的,什麽疆一代疆二代,目前都有了疆三代,說實話,我來了這兩天,確實感受到,這些移民來的內地人給邊疆帶來了變化,就是這些邊疆菜,也是他們來了後帶起來的。”
董江交代服務生先拿壺奶茶來,張父聽到奶茶又說道:“奶茶就是邊疆少數民族的特色了,可不是移民帶來的,和你們年輕人喝的那個珍珠奶茶不同,嚐嚐也好。”
張燕悄聲對計小玲說:“我爸爸就是愛曆史,什麽東西都要查查曆史,還喜歡說,我媽媽不愛聽,但每次都聽他說完,說的啥也沒興趣。”
計小玲看了眼張母,她端著一開始倒得茶,慢慢喝著,眼都沒抬。
可周揚在家呆不住,說過了中秋就要去學校看看,馬上又是國慶長假,也好看看學生的功課啥的。
中秋學校給他發了月餅,劉主任親自送來的,讓他好好休養,不用擔心工作。計小玲也買了月餅給幾家送了過去。大家互送月餅,周揚看著家裏的月餅,說以後天天早餐就吃月餅吧。
二零一五年的中秋和十一就相隔三天,周揚就拄著手拐去了學校,他說不帶課,但也可以在辦公室裏工作。
就是在家半月,他也經常在電腦上工作,白天由計小玲攙扶著下樓在樓下坐坐,說總在屋裏不出來,人都要發黴。
第一天去學校,計小玲扶著去的,到了下班時間又去接的,來迴的人都看著周揚拄拐笑,熟悉的就停下說幾句。
十一那天,董江突然來電話說正開車往這來,說張燕父母來了,他帶著去美麗湖玩,正好路過庫爾哈,中午他請客,去農莊吃烤肉。
放下電話,周揚和計小玲麵麵相覷,之前董江和張燕來電話,他們都沒說周揚受傷的事,就是倆家父母最近都是電話,沒有視頻,說網絡不好,想過了十一換網絡,隻是拍了照片發過去,照片裏也沒拍周揚受傷的腳,都是上半身。
董江說在路上,那就不到兩小時就會到了,董江說讓周揚直接去上次去過的農莊,就不來接他們了。
計小玲忙找出衣服給周揚換上,自己也穿了身套裝,把家裏收拾了下,萬一他們來了不能看著亂七八糟。
董江又打來電話說還有半小時就差不多到了,計小玲攙扶著周揚下樓,走出學校打了車去了農莊,開了個包間,告訴董江在是上次的桃花廳,來了直接進來就是,就不去門口迎他們了。
十月的邊疆,天氣最好,微涼,穿件外套就可以,農莊院裏的樹被風吹的沙沙響,落葉隨風飄落,服務員打掃著,中午的客人不多,又是長假,很多人都去旅遊了,但也聽到有外地口音進來吃飯的,看著裝束就是來旅遊的。
不一會董江他們到了,董江掀開門簾讓張燕父母先進來,最後他進來,看到董江笑眯眯的拄著拐站著,驚了下,沒介紹哪,就問了句:“你這是怎麽了?”
周揚是見一對中年夫妻進來,就和計小玲一同叫了張叔叔、阿姨,聽董江問,說道:“崴了腳,叔叔,阿姨,裏麵坐。”
張燕拉著她媽在上位坐下,等都坐下了,董江介紹:“張叔叔,這是我同學周揚,來這裏支教。”
周揚要站起來,張父忙說道:“不要客氣,快坐下,之前就聽張燕說過,你愛人小玲我們在興州見過,我們家燕子能有你們這樣的好朋友,我替她感到高興,希望你們能互相幫助。”
周揚客道的說了些場麵話,張父問了問這裏的環境和經濟,又好奇的問他怎麽會崴了腳,周揚就簡單的說了那天的事,張父聽了後伸出大拇指,讚歎道:“為了學生,你好樣的,我對老師是最敬佩的,當老師不容易呀。”
“難怪那天打你電話無法接通,後來你解釋說開會,我就以為是因為工作不方便接電話,你早點說我也來看看你,對老同學還瞞著。”董江責怪道。
周揚笑道:“不是怕你們擔心嗎?又不是多大的事,小玲在這照顧我,就是這陣子把小玲累壞了,我去哪也不方便,都是小玲攙著我。”
張燕母親也點點頭,說:“小兩口就該這樣,互相照顧,互相體貼。”
服務生進來問點菜,董江拿了菜牌遞給張父,“叔叔,你看看,愛吃什麽?”
又要了個菜牌遞給張母,“阿姨,燕子說你愛吃魚,我們這的魚肯定比不上南方的,但也有味道不錯的,阿姨看看,喜歡什麽菜都嚐嚐。”
張燕湊過頭,和媽媽一起看,“我媽愛吃海鮮,但來這裏就不用吃這些了,肯定要嚐嚐地方特色菜,是吧,媽。”
張父邊翻看菜牌邊說:“今天我來點菜,看我點的正宗嗎,我來前可是查了資料的。”
“爸,我第一次來也查了資料,可是很多菜,不是本地人帶著,是真的不知道要怎麽點,有的好吃的外地人來了也找不到。”
張父笑著搖頭說:“你們年輕人查資料就看網上人的推薦,那麽我問你,就那個過油肉拌麵,昨天吃過的,最早是邊疆菜嗎?邊疆菜的曆史從哪裏開始的?”
“媽,我爸又開始咬文嚼字了,吃個菜還研究曆史?我看我哥哥就跟爸爸學會了。”
“這你就不懂了,什麽都要有個傳承,文化傳承,你還自封是吃貨,飲食文化也是文化,也得有個傳承,也得吃個明白,光傻吃傻喝?”
其他人都笑著附和,張父就繼續說:“現在所說的正宗邊疆菜都是改良了的,什麽大盤雞拉條子,三十年前,邊疆菜還遠非如今的樣子,作家茅盾迴憶,他在邊疆隻是吃了很多天的煎羊肉餅和黑麵包,那麽這些菜是怎麽變成邊疆菜的特點了哪,那就是移民的饋贈,這個就像邊疆好多都是移民過來的,什麽疆一代疆二代,目前都有了疆三代,說實話,我來了這兩天,確實感受到,這些移民來的內地人給邊疆帶來了變化,就是這些邊疆菜,也是他們來了後帶起來的。”
董江交代服務生先拿壺奶茶來,張父聽到奶茶又說道:“奶茶就是邊疆少數民族的特色了,可不是移民帶來的,和你們年輕人喝的那個珍珠奶茶不同,嚐嚐也好。”
張燕悄聲對計小玲說:“我爸爸就是愛曆史,什麽東西都要查查曆史,還喜歡說,我媽媽不愛聽,但每次都聽他說完,說的啥也沒興趣。”
計小玲看了眼張母,她端著一開始倒得茶,慢慢喝著,眼都沒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