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抿著嘴看著這一幕,自問自己是絕不可能這般做的,也做不到。
假若她仍舊在那裏,仍舊是和親公主,此情此景,隻會更加傷懷,而不是大大方方出麵。
可是從那些匈奴人的歡唿聲當中不難聽出,江女史此舉可謂妥當。眼下西漢已經走入末期,但總體仍舊是強大的,至少對外是絕對如此。
反觀匈奴人,或許的確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但連年大戰,又經曆匈奴分裂內戰,在借大漢之手覆滅北匈奴之後,匈奴人實力大減不說,也很是有一股子厭戰的情緒,急需修養生息穩定發展,如此一來,順利與漢朝聯姻,自然也就成了匈奴人最為期待的事情。
眼下心願達成,自然歡唿。且江女史的模樣雖當不起絕色二字,卻也在中上水準,此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膚白。丟在漢朝人裏頭都算白的,何況匈奴人?單此一項就足以加分了。
可以說,江女史此舉,不但讓和親的大使放了心,也讓匈奴人放了心,乃兩全其美。
周少瑜摸著下巴若有所思,為什麽同樣是和親公主,為何王昭君後世留名幾乎眾所皆知?真論功勞苦勞,其實哪裏比得上解憂公主,重點怕還是在時間點上。
現在匈奴人不行了,傻了才會和漢朝打。且漢朝強盛,文明高度發達,自然爭相學習模仿。而匈奴人,敗亡的去了羅馬,剩下的逐漸同化,在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之後,徹底消失不見。
可以說,哪怕王昭君當真什麽的都不做,匈奴人自己都會這般選擇。當然了,以王昭君的性子,哪怕自己心裏頭再憋屈,該做的還是會做,算是能起到催化加速的作用。
合適的時間點,加之出眾的相貌,種種相加,這才有了名垂青史之果,嫉妒不來。
不知道為什麽,周少瑜忽然感覺王昭君在這一刻有一種失落之感。或許的確又不甘吧,不願歸不願,但何曾未有盡忠之心,也曾想過自己會如何如何。隻是到底能做到那一步,自己也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應當是比不上江女史的。
“走吧。”
一陣輕風吹過,搖動了王昭君的裙擺,也傳來了王昭君微弱的聲音。
“架……”
翻身上馬,王昭君一夾馬肚,抬起馬鞭一甩,一開始便加速疾馳遠去。
“跟上吧。”周少瑜搖搖頭,緊跟著也上馬。
趙飛燕反應與速度皆快,絲毫沒有落後,反倒是有些手忙腳亂的趙合德一時間居然上不去,看見周少瑜和自家姐姐都已經打馬而行,頓時就急得不行,奈何越急就越上不去。
忽的身邊傳來馬蹄聲響,扭頭一看,卻是周少瑜調轉馬頭迴來了,彎腰一探手,卻是一攬其腰直接將趙合德給帶到了馬背上共騎。
“架……”周少瑜馬頭再轉,空置的馬匹無需掌控便自然跟在了後頭。
在遠處的和親營地即將從地平線上消失,周少瑜扭過頭看了一眼……
曆史的車輪依舊滾動,並不會因為王昭君換了一個人而終止。
江女史替代王昭君的事情不久後秘密傳入朝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但凡知曉此事的都選擇閉口不言,隻當此事從未發生過。史不見載,民不見傳。
而替代了王昭君的江女史,因為經曆了兩次生死之間,身子骨其實早就虛弱不堪,在匈奴那裏,大多時候其實都是在將養身子。兩年後,唿韓邪單於離世,江女史請求迴歸大漢,時年在位的漢成帝劉驁拒絕。於是江女史複嫁唿韓邪單於長子複株累單於。
十一年間,生二女。複株累單於去世,再二年,江女史病逝。
車輪繼續滾動,世人隻知王昭君而不知江女史。關於王昭君的事例也越穿越廣,她的美貌,她的故事,她的一切……
王昭君終於停下了馬匹,漠北傍晚的景色頗有幾分悲壯淒涼,下馬佇立,看著天邊的紅雲怔怔出神。
片刻後,周少瑜拍馬趕到,下了馬的趙合德頗有些羞意的跑到了趙飛燕那邊。而趙飛燕很聰明的並沒有太靠近,而是選了一個合適的地點站立等待。
周少瑜靠近站到了王昭君身邊,也不多言,先且讓她多靜上一靜。
如果分析猜測不錯,此刻的王昭君應當挺迷茫的。
豆蔻年華獻入宮中,從此苦熬。人生可謂毫無目的,生活也毫無精彩。為出‘牢籠’,主動上書自請和親,然而心底終究還是不願的,隻是沒有選擇。
好容易下了決心,既然事已至此,那就好好去嚐試接受去努力,哪想周少瑜卻自作了主張。這一下子,人生再次沒有了目的,接下來該做什麽,要去哪,如何生活,等等等等,不知道,不明白。
“待明。”許久,夕陽隻剩邊角,王昭君開口輕聲喚道。
“在。”周少瑜應道。
“這不是你名字吧。”王昭君扭過頭,麵無表情靜靜的看著周少瑜。
“這……”周少瑜遲疑了,不過這也已經表明了答案。‘
“妾早該想到的。”王昭君再次將視線轉移到了天邊。“昭,明也。待明待明,其實從一開始就是為妾身而來吧。隻是妾唯有一點始終不曾明白。”
“我知你意。”周少瑜微微點頭。“昭之一字乃封號,在此之間,你的名字是王嬙,乳名皓月,無論如何也與昭字無關。而我待明此名,卻在此之前便已取了。為何如此,原因既簡單,也複雜。暫時姑且可以認為,我周某人前後皆知數千年即可。”
對於王昭君有所猜測明悟,周少瑜並不吃驚,一般而言,越是名氣大的女子,往往都不會是吃素的。王昭君名氣主要來源在於‘四大美女’,以至於將其才氣掩蓋,實際上,或許無法去和李清照她們去比,但也應屬一流之輩。
“道人?”王昭君也隻能如此猜測,見識眼界如此,眼下可不是後世,沒那麽大腦洞。
後麵的還在寫,一會改。
次年五月,唐高宗入感業寺祭奠,與武媚娘相識。
再年五月,王皇後因感膝下無子,而唐高宗李治專寵蕭淑妃,為保地位,特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媚娘納入宮中,以此與蕭淑妃抗衡。
又過一年,武媚娘封二品昭儀,而這時候,武媚娘已誕下唐高宗李治第五子,也是武媚娘的長子李弘。
仍舊是一年過去,時為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五月,受到大半寵愛的武媚娘,已與王皇後、蕭淑妃成後宮三足鼎立之勢,甚至穩占優勢。
按照軌跡發展,再過得兩年,武媚娘大獲全勝,王皇後與蕭淑妃都將身死,而死法,砍去手足,放入酒壇……
可這又怎麽樣呢?於陽平如此想著。現在的身份,終究不過於家一個棄子罷了。
於家,正宗的老牌家族,在後世的曆史劃分中,與李家一樣,都是關隴集團的一員。在整個唐朝,於家共出宰相三人,官至三品五品以上的人數眾多,乃是非常有地位有名望的名門大族。
時下於家最出名的,便是於誌寧了,當初隋亂棄官歸故裏,李淵入關,立刻帶領當地名望鄉紳拜迎,加之其才,立刻受到重用,隨後長期跟隨李世民左右,乃李世民身邊的核心人員。
其後,於誌寧又為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屬官,後李承乾被廢,於誌寧也是唯一一個不曾被問罪的東宮屬官,仍舊加以重用,之後李治為太子,則立刻任為太子左庶子。
李世民駕崩李治繼位,是為顧命大臣,於誌寧改任侍中,加封光祿大夫、燕國公,成為宰相,並監修國史。兩年後,又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兼太子少師,可謂風頭正盛,權勢到達頂點。
不過也快到此為止了,再兩年後,唐高宗李治廢王皇後,改立武媚娘為後,於誌寧從頭到尾一言不發,首持兩端,沒曾想如此依舊被武媚娘記恨,最終以黨附長孫無忌為由被貶。
總歸就目前而言,整個於氏,於誌寧這一支是最為得勢的,不但其本人身居高位,其直係後代也基本盡皆為官,且都不算是小官。
相比之下,於陽平這一支就比較作孽了。
同為於姓,照舊會因為嫡出庶出而有所差別,到了於陽平這一代,當與於誌寧孫輩同代,但也早已經出了五服,必要時或可拉攏照顧一二,也會有少許走動,但實際聯係已並不多。可無論如何也是一個祖宗,也斷不會任由人欺負了去。
於陽平的便宜老爹於文然,時為殿中侍禦史,從七品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從官職上就可以看出,於文然是個守禮之人,即便不是,所處之位,也會逼迫他如此。
然而就是前幾天,於文然做出了一件大事,將第七子於陽平驅逐家門,從此斷絕父子關係!也正因為如此,於陽平的前身鬱鬱而終,從而讓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大好青年穿越到此。
至於驅逐的理由……
於陽平看了看眼前熱鬧的景象,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平康裏,乃是長安街坊名,因位於城北,又稱北裏,在後來的朝代裏,亦為妓院的代稱。為何?因為平康裏就是時下最大的紅燈區,沒有之一!
孟郊一首‘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道盡了金榜題名之後的風光,可這個花,當真隻是尋常的花朵麽?《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年新進士,以紅箋名紙遊謁其中。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
金榜題名之後,當下的風氣,第一時間,便是來平康裏遊樂,而不是別的,可見這花,也是大有深意。
眼下於陽平就住在這,而且是最下等的屋子。
平康裏共有三條巷子,有上、中、下之分,又為南巷、中巷、北巷。而其中北巷,便是最下等的那一個。當然,這並不代表在這條巷子裏混飯吃的女子沒本事,很可能隻是因為她們的才藝過時了,不管如何,即便是最差的北巷,也絕非尋常百姓可以來的,檔次還沒有低到那個地步。
就拿現在這位三十許的青衣女子來說,此刻正拿著鞞鼓,唱著曹植的鼙舞歌,舞姿豪邁奔放,伴隨著女子的嬌柔,很有幾分看頭。
然而很可惜,鞞舞現如今早已不流行了。
鞞舞起源已不可考,但在漢朝時,曾作宮廷之舞,用於延宴。魏時依曲更辭,晉時增加舞人,宋時增添伴奏樂器,齊時又稱鞞扇舞,隻因其加入了扇子,嗯,此扇並非折扇,這時候還沒這玩意,而所謂宋時,也並非唐朝之後的北宋,而是南北朝的劉宋。
傳到現在,鞞舞基本已經沒落,隻留殘曲殘舞,即便如此,會的人也是寥寥可數,有興趣欣賞之人也屈指可數,這種情況下想要混口飯吃,還是很難的,何況現在可沒有什麽文化遺產保護。
至於鞞鼓這東西,真要說個類似的玩意出來,大約也就是大的像撥浪鼓,小的模樣則像團扇。
鞞鼓的命運要比鞞舞好得多,鞞舞算是要徹底沒落了,但鞞鼓,始於漢、興於宋、盛於明!
然而還是沒隋唐什麽事,總歸這個時期欣賞不來。
也正因為如此,青衣女子從十來歲開始跳鞞舞,到現在二十來年,也仍舊毫無名氣,並非沒有姿色,隻是除了這個,她也不會別的什麽的,是以一直都在平康裏的北巷討生活,待再過得幾年仍舊找不到歸宿,開始年老色衰的她,就要不得不考慮如何養老的問題了。
房裏當然不止她一個女子,另外還是好幾個伴奏以及傾聽的,不過年歲基本都是四十往上,最大的已經五十七歲,她們曾都是平康裏討生活的女子,要麽找不到歸宿,要麽便是好容易找到歸宿之後卻又被趕走。
像這樣的女子在平康裏很多,都居住於北巷的深處,暗地裏稱之為後北巷。大多深居簡出很少露麵,平日裏多點手工活賺點小錢用以度日,然而單靠這些收入仍舊還是少了,好在除卻那些目中無人的當紅女子,一般而言,其他的青樓女子多少都會接濟一二,畢竟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將來的宿命如何,若有朝一日同樣如此境地,也會希望有人接濟一二的吧。
假若她仍舊在那裏,仍舊是和親公主,此情此景,隻會更加傷懷,而不是大大方方出麵。
可是從那些匈奴人的歡唿聲當中不難聽出,江女史此舉可謂妥當。眼下西漢已經走入末期,但總體仍舊是強大的,至少對外是絕對如此。
反觀匈奴人,或許的確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但連年大戰,又經曆匈奴分裂內戰,在借大漢之手覆滅北匈奴之後,匈奴人實力大減不說,也很是有一股子厭戰的情緒,急需修養生息穩定發展,如此一來,順利與漢朝聯姻,自然也就成了匈奴人最為期待的事情。
眼下心願達成,自然歡唿。且江女史的模樣雖當不起絕色二字,卻也在中上水準,此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膚白。丟在漢朝人裏頭都算白的,何況匈奴人?單此一項就足以加分了。
可以說,江女史此舉,不但讓和親的大使放了心,也讓匈奴人放了心,乃兩全其美。
周少瑜摸著下巴若有所思,為什麽同樣是和親公主,為何王昭君後世留名幾乎眾所皆知?真論功勞苦勞,其實哪裏比得上解憂公主,重點怕還是在時間點上。
現在匈奴人不行了,傻了才會和漢朝打。且漢朝強盛,文明高度發達,自然爭相學習模仿。而匈奴人,敗亡的去了羅馬,剩下的逐漸同化,在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之後,徹底消失不見。
可以說,哪怕王昭君當真什麽的都不做,匈奴人自己都會這般選擇。當然了,以王昭君的性子,哪怕自己心裏頭再憋屈,該做的還是會做,算是能起到催化加速的作用。
合適的時間點,加之出眾的相貌,種種相加,這才有了名垂青史之果,嫉妒不來。
不知道為什麽,周少瑜忽然感覺王昭君在這一刻有一種失落之感。或許的確又不甘吧,不願歸不願,但何曾未有盡忠之心,也曾想過自己會如何如何。隻是到底能做到那一步,自己也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應當是比不上江女史的。
“走吧。”
一陣輕風吹過,搖動了王昭君的裙擺,也傳來了王昭君微弱的聲音。
“架……”
翻身上馬,王昭君一夾馬肚,抬起馬鞭一甩,一開始便加速疾馳遠去。
“跟上吧。”周少瑜搖搖頭,緊跟著也上馬。
趙飛燕反應與速度皆快,絲毫沒有落後,反倒是有些手忙腳亂的趙合德一時間居然上不去,看見周少瑜和自家姐姐都已經打馬而行,頓時就急得不行,奈何越急就越上不去。
忽的身邊傳來馬蹄聲響,扭頭一看,卻是周少瑜調轉馬頭迴來了,彎腰一探手,卻是一攬其腰直接將趙合德給帶到了馬背上共騎。
“架……”周少瑜馬頭再轉,空置的馬匹無需掌控便自然跟在了後頭。
在遠處的和親營地即將從地平線上消失,周少瑜扭過頭看了一眼……
曆史的車輪依舊滾動,並不會因為王昭君換了一個人而終止。
江女史替代王昭君的事情不久後秘密傳入朝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但凡知曉此事的都選擇閉口不言,隻當此事從未發生過。史不見載,民不見傳。
而替代了王昭君的江女史,因為經曆了兩次生死之間,身子骨其實早就虛弱不堪,在匈奴那裏,大多時候其實都是在將養身子。兩年後,唿韓邪單於離世,江女史請求迴歸大漢,時年在位的漢成帝劉驁拒絕。於是江女史複嫁唿韓邪單於長子複株累單於。
十一年間,生二女。複株累單於去世,再二年,江女史病逝。
車輪繼續滾動,世人隻知王昭君而不知江女史。關於王昭君的事例也越穿越廣,她的美貌,她的故事,她的一切……
王昭君終於停下了馬匹,漠北傍晚的景色頗有幾分悲壯淒涼,下馬佇立,看著天邊的紅雲怔怔出神。
片刻後,周少瑜拍馬趕到,下了馬的趙合德頗有些羞意的跑到了趙飛燕那邊。而趙飛燕很聰明的並沒有太靠近,而是選了一個合適的地點站立等待。
周少瑜靠近站到了王昭君身邊,也不多言,先且讓她多靜上一靜。
如果分析猜測不錯,此刻的王昭君應當挺迷茫的。
豆蔻年華獻入宮中,從此苦熬。人生可謂毫無目的,生活也毫無精彩。為出‘牢籠’,主動上書自請和親,然而心底終究還是不願的,隻是沒有選擇。
好容易下了決心,既然事已至此,那就好好去嚐試接受去努力,哪想周少瑜卻自作了主張。這一下子,人生再次沒有了目的,接下來該做什麽,要去哪,如何生活,等等等等,不知道,不明白。
“待明。”許久,夕陽隻剩邊角,王昭君開口輕聲喚道。
“在。”周少瑜應道。
“這不是你名字吧。”王昭君扭過頭,麵無表情靜靜的看著周少瑜。
“這……”周少瑜遲疑了,不過這也已經表明了答案。‘
“妾早該想到的。”王昭君再次將視線轉移到了天邊。“昭,明也。待明待明,其實從一開始就是為妾身而來吧。隻是妾唯有一點始終不曾明白。”
“我知你意。”周少瑜微微點頭。“昭之一字乃封號,在此之間,你的名字是王嬙,乳名皓月,無論如何也與昭字無關。而我待明此名,卻在此之前便已取了。為何如此,原因既簡單,也複雜。暫時姑且可以認為,我周某人前後皆知數千年即可。”
對於王昭君有所猜測明悟,周少瑜並不吃驚,一般而言,越是名氣大的女子,往往都不會是吃素的。王昭君名氣主要來源在於‘四大美女’,以至於將其才氣掩蓋,實際上,或許無法去和李清照她們去比,但也應屬一流之輩。
“道人?”王昭君也隻能如此猜測,見識眼界如此,眼下可不是後世,沒那麽大腦洞。
後麵的還在寫,一會改。
次年五月,唐高宗入感業寺祭奠,與武媚娘相識。
再年五月,王皇後因感膝下無子,而唐高宗李治專寵蕭淑妃,為保地位,特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媚娘納入宮中,以此與蕭淑妃抗衡。
又過一年,武媚娘封二品昭儀,而這時候,武媚娘已誕下唐高宗李治第五子,也是武媚娘的長子李弘。
仍舊是一年過去,時為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五月,受到大半寵愛的武媚娘,已與王皇後、蕭淑妃成後宮三足鼎立之勢,甚至穩占優勢。
按照軌跡發展,再過得兩年,武媚娘大獲全勝,王皇後與蕭淑妃都將身死,而死法,砍去手足,放入酒壇……
可這又怎麽樣呢?於陽平如此想著。現在的身份,終究不過於家一個棄子罷了。
於家,正宗的老牌家族,在後世的曆史劃分中,與李家一樣,都是關隴集團的一員。在整個唐朝,於家共出宰相三人,官至三品五品以上的人數眾多,乃是非常有地位有名望的名門大族。
時下於家最出名的,便是於誌寧了,當初隋亂棄官歸故裏,李淵入關,立刻帶領當地名望鄉紳拜迎,加之其才,立刻受到重用,隨後長期跟隨李世民左右,乃李世民身邊的核心人員。
其後,於誌寧又為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屬官,後李承乾被廢,於誌寧也是唯一一個不曾被問罪的東宮屬官,仍舊加以重用,之後李治為太子,則立刻任為太子左庶子。
李世民駕崩李治繼位,是為顧命大臣,於誌寧改任侍中,加封光祿大夫、燕國公,成為宰相,並監修國史。兩年後,又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兼太子少師,可謂風頭正盛,權勢到達頂點。
不過也快到此為止了,再兩年後,唐高宗李治廢王皇後,改立武媚娘為後,於誌寧從頭到尾一言不發,首持兩端,沒曾想如此依舊被武媚娘記恨,最終以黨附長孫無忌為由被貶。
總歸就目前而言,整個於氏,於誌寧這一支是最為得勢的,不但其本人身居高位,其直係後代也基本盡皆為官,且都不算是小官。
相比之下,於陽平這一支就比較作孽了。
同為於姓,照舊會因為嫡出庶出而有所差別,到了於陽平這一代,當與於誌寧孫輩同代,但也早已經出了五服,必要時或可拉攏照顧一二,也會有少許走動,但實際聯係已並不多。可無論如何也是一個祖宗,也斷不會任由人欺負了去。
於陽平的便宜老爹於文然,時為殿中侍禦史,從七品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從官職上就可以看出,於文然是個守禮之人,即便不是,所處之位,也會逼迫他如此。
然而就是前幾天,於文然做出了一件大事,將第七子於陽平驅逐家門,從此斷絕父子關係!也正因為如此,於陽平的前身鬱鬱而終,從而讓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大好青年穿越到此。
至於驅逐的理由……
於陽平看了看眼前熱鬧的景象,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平康裏,乃是長安街坊名,因位於城北,又稱北裏,在後來的朝代裏,亦為妓院的代稱。為何?因為平康裏就是時下最大的紅燈區,沒有之一!
孟郊一首‘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道盡了金榜題名之後的風光,可這個花,當真隻是尋常的花朵麽?《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年新進士,以紅箋名紙遊謁其中。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
金榜題名之後,當下的風氣,第一時間,便是來平康裏遊樂,而不是別的,可見這花,也是大有深意。
眼下於陽平就住在這,而且是最下等的屋子。
平康裏共有三條巷子,有上、中、下之分,又為南巷、中巷、北巷。而其中北巷,便是最下等的那一個。當然,這並不代表在這條巷子裏混飯吃的女子沒本事,很可能隻是因為她們的才藝過時了,不管如何,即便是最差的北巷,也絕非尋常百姓可以來的,檔次還沒有低到那個地步。
就拿現在這位三十許的青衣女子來說,此刻正拿著鞞鼓,唱著曹植的鼙舞歌,舞姿豪邁奔放,伴隨著女子的嬌柔,很有幾分看頭。
然而很可惜,鞞舞現如今早已不流行了。
鞞舞起源已不可考,但在漢朝時,曾作宮廷之舞,用於延宴。魏時依曲更辭,晉時增加舞人,宋時增添伴奏樂器,齊時又稱鞞扇舞,隻因其加入了扇子,嗯,此扇並非折扇,這時候還沒這玩意,而所謂宋時,也並非唐朝之後的北宋,而是南北朝的劉宋。
傳到現在,鞞舞基本已經沒落,隻留殘曲殘舞,即便如此,會的人也是寥寥可數,有興趣欣賞之人也屈指可數,這種情況下想要混口飯吃,還是很難的,何況現在可沒有什麽文化遺產保護。
至於鞞鼓這東西,真要說個類似的玩意出來,大約也就是大的像撥浪鼓,小的模樣則像團扇。
鞞鼓的命運要比鞞舞好得多,鞞舞算是要徹底沒落了,但鞞鼓,始於漢、興於宋、盛於明!
然而還是沒隋唐什麽事,總歸這個時期欣賞不來。
也正因為如此,青衣女子從十來歲開始跳鞞舞,到現在二十來年,也仍舊毫無名氣,並非沒有姿色,隻是除了這個,她也不會別的什麽的,是以一直都在平康裏的北巷討生活,待再過得幾年仍舊找不到歸宿,開始年老色衰的她,就要不得不考慮如何養老的問題了。
房裏當然不止她一個女子,另外還是好幾個伴奏以及傾聽的,不過年歲基本都是四十往上,最大的已經五十七歲,她們曾都是平康裏討生活的女子,要麽找不到歸宿,要麽便是好容易找到歸宿之後卻又被趕走。
像這樣的女子在平康裏很多,都居住於北巷的深處,暗地裏稱之為後北巷。大多深居簡出很少露麵,平日裏多點手工活賺點小錢用以度日,然而單靠這些收入仍舊還是少了,好在除卻那些目中無人的當紅女子,一般而言,其他的青樓女子多少都會接濟一二,畢竟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將來的宿命如何,若有朝一日同樣如此境地,也會希望有人接濟一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