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軫說道:
“西南的情形不知你是否知道。西南戰事多年來從沒有停止過。主要是為了爭奪黨項人世襲的河西那一塊肥肉。可都是對付些土兵,並沒有什麽大戰。去年年底西南招討使韓匡嗣病死,他的兒子韓德威今年年初接任,沒想到剛一到任就出了大事。先是黨項十五部一起侵邊,朝廷派剛剛征討阻卜迴軍的耶律速撒半道直接去支援,不久接到捷報,朝廷下詔表揚還派使者帶著犒賞前去慰勞。以為沒事兒了。不想剛入三月,緊急軍報飛到,說到黨項又叛,天德軍一場大戰節度使頹剌父子雙雙戰死。朝廷震驚,像這等大員陣亡的敗仗好久沒有過了。”
兩三個月前正在舉行入葬大禮,撻凜就在大營之中,天德軍節度使戰死的軍報傳來他也是知道的。當時就為那裏的烽火突起戰事慘敗感到頗為震驚,還曾想到韓德威打仗看來不行。卻不清楚具體情況。斜軫幾年前做過西南招討使,對那裏的形勢應該知之甚清,而他將要介入北院的軍事全局,正需要了解情況,於是問道。
“這事我是知道的。隻是不明就裏。黨項土著勢力分散,曆來都是小打小鬧,怎麽韓招討一到就大打起來了呢?”
斜軫咧嘴苦笑:“韓招討運氣不好。去年趙光義的頭上掉了個金元寶。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獻地歸附。他自然高興極了,正想一統天下,銀夏這個老頑疾藩鎮就自己送上門來。腦袋一熱,想乘機連陰山以南大河內外一起收了,出一口高梁河騎驢逃跑的惡氣。便支持王承美去奪迴老巢舊豐州。韓招討剛去,沒有準備,結果一戰大敗。”
“噢,後來韓招討畢竟得勝了。”
“是啊。為了扭轉戰局,朝廷專門下了一道旨意,賜韓德威尚方寶劍,所有屬下可以先斬後奏。又增派了北院大王耶律蒲奴寧率兵增援。說是打勝了,可是不過抓了幾個跟著起哄的小部族首領,還有一些部族投降了。而罪魁禍首王承美那賊早就帶著戰利品撤迴新豐州慶功領賞去了。”
“這個王承美我聽說過。是黨項藏才族人,是世代居住豐州的當地豪酋。太祖皇帝打下河西,他爹以地歸降。穆宗時荒忽朝政邊防鬆弛,這個反複小人率領部族南投了宋國。他既然想要奪迴舊地,怎麽又輕易撤了呢?”
“不是他想撤,是李繼捧的族人不服,紛紛起兵,定難五州全都反了。趙光義不但沒有吃到一塊大肥肉,反而吞了個火炭團,惹得烽煙四起。銀夏都消化不了,不要說北地陰山了。沒了宋軍支持,王承美隻好退迴他的新豐州。”
作為老邊將撻凜知道,這裏說的舊豐州在陰山南麓金河一帶,就是目下遼國的豐州和西南招討司所在地。王承美的父親投宋之後,開封在大河以西濁輪川以東劃給他一片封地仍然叫做豐州。當時這片土地還在北漢版圖之內,開封其實是用他作為與北漢和定難軍爭奪這塊地盤的一個楔子。
“既然已經勝了,幹嘛又要增兵呢?”
“現在就是這個問題。韓招討新官上任三把火,本想立功顯名,卻遭當頭一棒,損兵折將,這口氣總是要出。單單教訓黨項那些牆頭草,根本用不著增兵,西南兩萬人馬,還有後來增派的北院大王速撒的五千援兵,根本用不了。”
“難道韓招討是想要報複姓王的打到新豐州去?”
“那倒不是,朝廷有嚴命,大喪期間不許挑起和宋國的戰端。”
“那他想幹什麽?”撻凜大惑不解了。
“他提出要北滅突厥!因為王承美那賊除了有開封的支持,還勾結了陰山一帶的突厥。既然不能報複宋軍,就要懲治突厥。這件事樞密院沒有人讚成。可是不知道太後是個什麽想法。”
提到突厥,撻凜敏感起來。陰山以北屬西北招討使司下的倒塌嶺節度使司統轄,是撻凜的職份所在。他知道,突厥曾經強盛於隋唐,是當時的主要邊患。唐代成功地打敗突厥,從此這一支強悍的北方民族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卷旗西去。隻有一小部分既沒有西去也沒有馴服的殘部仍然留在陰山,雖然他們中間不乏有人還想東山再起,但已經不是西北招討司的主要禍患。要說王承美勾結突厥,是完全可能的。還有人說黨項根源上就來自於突厥呢。撻凜沒有見到西南招討司的報告,沒想到這個韓德威居然要大兵北討突厥,簡直是不可思議。突厥強盛時最善誘敵深入,然後隱藏在荒漠之中發動突襲,令中原大軍疲於奔命被動挨打。現在剩下些倏忽來去的殘部,動用大軍更是大砲打蚊子,勞師糜餉又難以奏功。看來這個韓招討是為了挽迴麵子急於要打個大勝仗,根本不了解情況就盲目決策。
他聽出北樞密話中的不滿,也明白了這事為什麽不能在朝會上說。想起耶律古老在這裏等著催餉備詢,多日不得接見,當時還覺得有些奇怪,以為樞密院效率低下,這時也知曉了其中原委。
轉眼到了禦帳,許多衛兵一路侍衛站立。斜軫問一個守在門口隨時聽候招唿的太監:
“現在誰在裏麵?”
太監陪著笑臉道:“南麵室昉老丞相才走,太後和皇上剛剛得空,還沒有傳見別人。大人稍等,小人進去稟報。”
太後顯得很疲倦,倚在坐榻的靠枕上,端著一杯茶正在慢慢啜飲。耶律隆緒隔著一張矮幾坐在旁邊。小皇帝的臉上紅潤了許多,比起在葬禮上見到時好像健壯了些,顯得氣宇軒昂神采豐逸。二人給兩宮聖上請了安。太後和撻凜寒暄了幾句,很高興他們叔侄三人都得了差事準備開始做事。然後她接過斜軫帶來的報告,看了看就皺起了眉頭,將報告遞給皇帝,對斜軫說道:
“西南一會兒說打了勝仗一會兒又說賊人複叛。還有,為什麽要打突厥呢?”
斜軫聽太後的口氣,心裏有了底,清了清喉嚨,端坐說道:
“太後明見。西南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反反複複,皆是因為那一帶黨項、突厥、吐蕃、宋國諸般勢力爭奪,時戰時和,境內黨項叛服無常。微臣之見,西南不宜再增大兵。現在銀夏對宋開戰,宋人應該暫時無暇東顧,我們應該靖邊守土靜觀其變,同時防止銀夏黨項向東擴張和招納境內黨項叛逃。不應該大舉興兵北上攻打突厥。如果兵不夠,隻要命西南部族出幾千人便可。”
斜軫一口氣說完樞密院的意見,有些忐忑地看著太後。蕭燕燕先是溫和地問隆緒道:
“皇帝看完了嗎?北樞密院的意見是西南不再增兵出擊,皇帝以為如何?”
十四歲的隆緒除了練習弓馬騎射,每天都在師傅的教導下學習漢文和契丹文,聽講經史,開始讀奏章了解朝廷政務。所有大政決斷還是由母後一人做出,但是現在都不忽略他的存在,要讓他先說話。他是一個天資聰慧的人,漸漸懂了很多東西,但是同時也知道自己見識還淺,而皇帝金口玉言是不能說錯話的。所以除了隻有他和太後兩個人的時候,試著表達自己的見解之外,從來不在大臣麵前輕易表態。仍是一如既往地說道:
“一切全憑母後決斷。”
“撻凜,你對西部邊事並不生疏,你覺得怎樣?”
撻凜原本隻帶著耳朵來,沒想到會問到自己。事情多少涉及西北,即使全不涉及,說到邊事自己也沒有理由推說一點不懂。看來機謀深算的北樞密叫自己來也是有一番用心的。來不及細想,直話直說道:
“西南的報告臣還沒來得及看,不過臣以為樞密使的話有道理。現在不是對銀夏和河西、河東用兵的良機,更不是進討突厥的時候。臣雖然長年呆在西北,可是對各方邊事軍事也有些許了解。倘若趁著南北歇兵,朝廷有餘力出戰,與其在西邊打還不如在東邊打。對宋戰爭是當前的頭等大事,打渤海和生女真可以解決東北的痼疾,還可以為南北戰爭消除隱患。”
此話一出倒是讓斜軫吃了一驚,他想到撻凜會發言,卻沒想到他在支持自己西南彌兵的同時,卻提出了一個自己沒有想到,也沒有和自己商量過的東線作戰主張。不過聽起來這話卻說得有理。東邊一直就是巨大隱患,加上這次渤海人乘喪作亂,的確是到了應該解決的時候。隻是不知兩人就這樣一致否決了韓德威的請求,太後會不會不高興。
誰想太後嗬嗬笑道:
“撻凜說得好。哀家希望聽真話,以後你就是要一直這樣。樞密院也慮得周密。沒想到撻凜你也想到了東征。哀家正想和你們商議出兵討伐渤海餘孽和叛逆女真這件事呢。”
太後的態度完全出乎了兩位大臣的預料,但也心下佩服。撻凜不用說,冒然發表意見竟正與上意契合,當然喜出望外。斜軫一想,東征的確比西討明智,隻怪自己怎麽沒有想到。趕緊附和道:
“太後和撻凜的話令臣茅塞頓開。其實樞密院早就以為東邊一仗應該打,隻是國家大喪,西南用兵,南邊的軍隊又不能動,覺得難以籌措。就是撻凜這話,與其西討不如東征,早就該教訓那些龜孫賊獠了!那西南韓招討那裏怎麽答複他呢?”
燕燕果斷道:“西南隻能命韓德威就菜下飯,有多大力量做多大事,雖然要懲罰那些入侵賊寇,但主旨是鞏固邊防,最多像北院所說的調集幾千當地部族兵支持,不能再投入兵力了。”
斜軫由衷讚道:“太後英明。耶律抹隻新任東京留守,是不是就讓他統兵出征?”
燕燕看了一眼撻凜道:“耶律抹隻坐鎮東京負責後勤,這一次用耶律普寧為帥,蕭恆德為主將,你們以為如何?”
“西南的情形不知你是否知道。西南戰事多年來從沒有停止過。主要是為了爭奪黨項人世襲的河西那一塊肥肉。可都是對付些土兵,並沒有什麽大戰。去年年底西南招討使韓匡嗣病死,他的兒子韓德威今年年初接任,沒想到剛一到任就出了大事。先是黨項十五部一起侵邊,朝廷派剛剛征討阻卜迴軍的耶律速撒半道直接去支援,不久接到捷報,朝廷下詔表揚還派使者帶著犒賞前去慰勞。以為沒事兒了。不想剛入三月,緊急軍報飛到,說到黨項又叛,天德軍一場大戰節度使頹剌父子雙雙戰死。朝廷震驚,像這等大員陣亡的敗仗好久沒有過了。”
兩三個月前正在舉行入葬大禮,撻凜就在大營之中,天德軍節度使戰死的軍報傳來他也是知道的。當時就為那裏的烽火突起戰事慘敗感到頗為震驚,還曾想到韓德威打仗看來不行。卻不清楚具體情況。斜軫幾年前做過西南招討使,對那裏的形勢應該知之甚清,而他將要介入北院的軍事全局,正需要了解情況,於是問道。
“這事我是知道的。隻是不明就裏。黨項土著勢力分散,曆來都是小打小鬧,怎麽韓招討一到就大打起來了呢?”
斜軫咧嘴苦笑:“韓招討運氣不好。去年趙光義的頭上掉了個金元寶。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獻地歸附。他自然高興極了,正想一統天下,銀夏這個老頑疾藩鎮就自己送上門來。腦袋一熱,想乘機連陰山以南大河內外一起收了,出一口高梁河騎驢逃跑的惡氣。便支持王承美去奪迴老巢舊豐州。韓招討剛去,沒有準備,結果一戰大敗。”
“噢,後來韓招討畢竟得勝了。”
“是啊。為了扭轉戰局,朝廷專門下了一道旨意,賜韓德威尚方寶劍,所有屬下可以先斬後奏。又增派了北院大王耶律蒲奴寧率兵增援。說是打勝了,可是不過抓了幾個跟著起哄的小部族首領,還有一些部族投降了。而罪魁禍首王承美那賊早就帶著戰利品撤迴新豐州慶功領賞去了。”
“這個王承美我聽說過。是黨項藏才族人,是世代居住豐州的當地豪酋。太祖皇帝打下河西,他爹以地歸降。穆宗時荒忽朝政邊防鬆弛,這個反複小人率領部族南投了宋國。他既然想要奪迴舊地,怎麽又輕易撤了呢?”
“不是他想撤,是李繼捧的族人不服,紛紛起兵,定難五州全都反了。趙光義不但沒有吃到一塊大肥肉,反而吞了個火炭團,惹得烽煙四起。銀夏都消化不了,不要說北地陰山了。沒了宋軍支持,王承美隻好退迴他的新豐州。”
作為老邊將撻凜知道,這裏說的舊豐州在陰山南麓金河一帶,就是目下遼國的豐州和西南招討司所在地。王承美的父親投宋之後,開封在大河以西濁輪川以東劃給他一片封地仍然叫做豐州。當時這片土地還在北漢版圖之內,開封其實是用他作為與北漢和定難軍爭奪這塊地盤的一個楔子。
“既然已經勝了,幹嘛又要增兵呢?”
“現在就是這個問題。韓招討新官上任三把火,本想立功顯名,卻遭當頭一棒,損兵折將,這口氣總是要出。單單教訓黨項那些牆頭草,根本用不著增兵,西南兩萬人馬,還有後來增派的北院大王速撒的五千援兵,根本用不了。”
“難道韓招討是想要報複姓王的打到新豐州去?”
“那倒不是,朝廷有嚴命,大喪期間不許挑起和宋國的戰端。”
“那他想幹什麽?”撻凜大惑不解了。
“他提出要北滅突厥!因為王承美那賊除了有開封的支持,還勾結了陰山一帶的突厥。既然不能報複宋軍,就要懲治突厥。這件事樞密院沒有人讚成。可是不知道太後是個什麽想法。”
提到突厥,撻凜敏感起來。陰山以北屬西北招討使司下的倒塌嶺節度使司統轄,是撻凜的職份所在。他知道,突厥曾經強盛於隋唐,是當時的主要邊患。唐代成功地打敗突厥,從此這一支強悍的北方民族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卷旗西去。隻有一小部分既沒有西去也沒有馴服的殘部仍然留在陰山,雖然他們中間不乏有人還想東山再起,但已經不是西北招討司的主要禍患。要說王承美勾結突厥,是完全可能的。還有人說黨項根源上就來自於突厥呢。撻凜沒有見到西南招討司的報告,沒想到這個韓德威居然要大兵北討突厥,簡直是不可思議。突厥強盛時最善誘敵深入,然後隱藏在荒漠之中發動突襲,令中原大軍疲於奔命被動挨打。現在剩下些倏忽來去的殘部,動用大軍更是大砲打蚊子,勞師糜餉又難以奏功。看來這個韓招討是為了挽迴麵子急於要打個大勝仗,根本不了解情況就盲目決策。
他聽出北樞密話中的不滿,也明白了這事為什麽不能在朝會上說。想起耶律古老在這裏等著催餉備詢,多日不得接見,當時還覺得有些奇怪,以為樞密院效率低下,這時也知曉了其中原委。
轉眼到了禦帳,許多衛兵一路侍衛站立。斜軫問一個守在門口隨時聽候招唿的太監:
“現在誰在裏麵?”
太監陪著笑臉道:“南麵室昉老丞相才走,太後和皇上剛剛得空,還沒有傳見別人。大人稍等,小人進去稟報。”
太後顯得很疲倦,倚在坐榻的靠枕上,端著一杯茶正在慢慢啜飲。耶律隆緒隔著一張矮幾坐在旁邊。小皇帝的臉上紅潤了許多,比起在葬禮上見到時好像健壯了些,顯得氣宇軒昂神采豐逸。二人給兩宮聖上請了安。太後和撻凜寒暄了幾句,很高興他們叔侄三人都得了差事準備開始做事。然後她接過斜軫帶來的報告,看了看就皺起了眉頭,將報告遞給皇帝,對斜軫說道:
“西南一會兒說打了勝仗一會兒又說賊人複叛。還有,為什麽要打突厥呢?”
斜軫聽太後的口氣,心裏有了底,清了清喉嚨,端坐說道:
“太後明見。西南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反反複複,皆是因為那一帶黨項、突厥、吐蕃、宋國諸般勢力爭奪,時戰時和,境內黨項叛服無常。微臣之見,西南不宜再增大兵。現在銀夏對宋開戰,宋人應該暫時無暇東顧,我們應該靖邊守土靜觀其變,同時防止銀夏黨項向東擴張和招納境內黨項叛逃。不應該大舉興兵北上攻打突厥。如果兵不夠,隻要命西南部族出幾千人便可。”
斜軫一口氣說完樞密院的意見,有些忐忑地看著太後。蕭燕燕先是溫和地問隆緒道:
“皇帝看完了嗎?北樞密院的意見是西南不再增兵出擊,皇帝以為如何?”
十四歲的隆緒除了練習弓馬騎射,每天都在師傅的教導下學習漢文和契丹文,聽講經史,開始讀奏章了解朝廷政務。所有大政決斷還是由母後一人做出,但是現在都不忽略他的存在,要讓他先說話。他是一個天資聰慧的人,漸漸懂了很多東西,但是同時也知道自己見識還淺,而皇帝金口玉言是不能說錯話的。所以除了隻有他和太後兩個人的時候,試著表達自己的見解之外,從來不在大臣麵前輕易表態。仍是一如既往地說道:
“一切全憑母後決斷。”
“撻凜,你對西部邊事並不生疏,你覺得怎樣?”
撻凜原本隻帶著耳朵來,沒想到會問到自己。事情多少涉及西北,即使全不涉及,說到邊事自己也沒有理由推說一點不懂。看來機謀深算的北樞密叫自己來也是有一番用心的。來不及細想,直話直說道:
“西南的報告臣還沒來得及看,不過臣以為樞密使的話有道理。現在不是對銀夏和河西、河東用兵的良機,更不是進討突厥的時候。臣雖然長年呆在西北,可是對各方邊事軍事也有些許了解。倘若趁著南北歇兵,朝廷有餘力出戰,與其在西邊打還不如在東邊打。對宋戰爭是當前的頭等大事,打渤海和生女真可以解決東北的痼疾,還可以為南北戰爭消除隱患。”
此話一出倒是讓斜軫吃了一驚,他想到撻凜會發言,卻沒想到他在支持自己西南彌兵的同時,卻提出了一個自己沒有想到,也沒有和自己商量過的東線作戰主張。不過聽起來這話卻說得有理。東邊一直就是巨大隱患,加上這次渤海人乘喪作亂,的確是到了應該解決的時候。隻是不知兩人就這樣一致否決了韓德威的請求,太後會不會不高興。
誰想太後嗬嗬笑道:
“撻凜說得好。哀家希望聽真話,以後你就是要一直這樣。樞密院也慮得周密。沒想到撻凜你也想到了東征。哀家正想和你們商議出兵討伐渤海餘孽和叛逆女真這件事呢。”
太後的態度完全出乎了兩位大臣的預料,但也心下佩服。撻凜不用說,冒然發表意見竟正與上意契合,當然喜出望外。斜軫一想,東征的確比西討明智,隻怪自己怎麽沒有想到。趕緊附和道:
“太後和撻凜的話令臣茅塞頓開。其實樞密院早就以為東邊一仗應該打,隻是國家大喪,西南用兵,南邊的軍隊又不能動,覺得難以籌措。就是撻凜這話,與其西討不如東征,早就該教訓那些龜孫賊獠了!那西南韓招討那裏怎麽答複他呢?”
燕燕果斷道:“西南隻能命韓德威就菜下飯,有多大力量做多大事,雖然要懲罰那些入侵賊寇,但主旨是鞏固邊防,最多像北院所說的調集幾千當地部族兵支持,不能再投入兵力了。”
斜軫由衷讚道:“太後英明。耶律抹隻新任東京留守,是不是就讓他統兵出征?”
燕燕看了一眼撻凜道:“耶律抹隻坐鎮東京負責後勤,這一次用耶律普寧為帥,蕭恆德為主將,你們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