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匡嗣是韓知古的第三個兒子,才剛剛七歲。其時述律平要給十五歲的小兒子耶律李胡添幾個男孩充當小廝,長寧宮的職事官選中的孩子中包括了這個韓小三。小三俊俏乖巧,得到小皇子的喜愛,經常讓他跟隨左右。有一次皇帝阿保機查看小兒子的學業武藝,一眼看到兒子身邊侍候的俊俏小仆,召來問了一番話,頓感龍心大悅,喜愛不已。後來便多次召他進宮單獨奏對。當時的皇帝正值五十多歲的盛年,事業也進入了巔峰。他經過多年東征西討,親手建立了強大帝國,正在進行對渤海國的滅國戰爭。一個誌得意滿的盛年皇帝和一個七歲小男孩談了些什麽無人可知,宮中發生的事經常就是這樣諱莫如深。人們知道的,且為史籍記載下來的是,這個小男孩向皇上舉薦了他的父親,皇帝召見了韓知古,一番奏對之下大感相見恨晚,人才難得。
韓知古搖身一變成為朝廷重臣,從逃跑的雜役一步登天進入國家廟堂。然而阿保機在第二年就病死了。那時他剛剛完成了平滅渤海國的大業,正在迴師的途中。他多年征戰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溘然長逝。皇後述律平成了攝政太後。她廢黜了阿保機立的太子,自己的長子耶律倍,立次子耶律德光為帝,將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為了鏟除不服,她大開殺戒,處死了一大批前朝的重臣。但是這位女中豪傑為政開明,重用漢人,進行了一係列順應時勢的改革。她對昔日的陪嫁奴隸韓知古也繼續加以信任。
韓知古的官運來也遲遲,來也洶洶,太祖皇帝臨死前得獲大用,太祖死後,他又活了十年,死的時候不過五十歲。在這麽短的時間裏,他就當到了節度使、副丞相、中書令、上京留守、總理漢人事務,參加了製定契丹禮儀,死的時候被朝廷封為佐命功臣。他用親身經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兒子的引薦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而已。玉田韓氏就是這樣從韓知古一代開始發家的。但是當時就有了許多不堪入耳的謠言,譏諷韓氏起家不由正道而來。這便是韓氏後來位極人臣仍然無法在漢人世家大族中受到尊重的原因之一,也是韓氏永遠無法治愈的一塊心病。
韓小三卻沒有這麽幸運。太祖皇帝死後,他就默默無聞了。太後述律平不知是出於什麽考慮,曾經把他當作義子一般養在長寧宮中。長大之後他便像父親當年一樣長期陷入懷才不遇的境遇之中,直到四十歲,那時已是穆宗朝,才當上了太祖廟將軍這樣一個小官,而且還是繼續守護他的已故恩主太祖皇帝。後來他被卷入耶律李胡的謀反案,連這個小官也丟了。好不容易洗脫罪名之後,他就投入了耶律賢的幕府,真的參與了謀反策劃。經過漫長的煎熬和準備,終於在他五十二歲的時候將耶律賢推上皇位,自己也成為擁立功臣。
韓匡嗣大器晚成,一舉超過他的父親,成了堂堂的異姓王爺,而且是以家鄉之地命名的燕王,玉田韓氏丞相府變成了燕王府。又過了十年,因為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敗仗,燕王貶為秦王,燕王府變成秦王府,但仍然還是王府。
到了一年前韓德讓做了顧命大臣,身兼數職寵冠天下,韓府便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一般更加顯爀起來。如今雖然大門緊閉,看不見一個人影,但是一塵不染的廣場,光潔鮮豔的牌樓都透著不同尋常的威嚴和整肅。
韓德讓此行並非為了衣錦還鄉,榮耀故裏,而是為了悄悄了卻私事,因而嚴令隨從不許驚動地方,也沒有派前隊快馬預先通報,所以當宰相車馬到了門前,大宅裏麵還是靜悄悄的。
寒冷的十一月,正是北方人的窩冬季節,田野中沒有農人佃戶勞作,道路上也沒有往來辦事的差役。冷冰冰的一輪殘陽孤伶伶掛在西天,寂靜中隻有寒風發出一陣陣喑啞的嘶鳴,吹得廣場周圍光禿禿的樹枝起伏搖擺。
一名隨從下馬跑到側門前,啪啪地大力拍打鐵製的門環。吱呀一聲,小門打開一條縫。打門的隨從還沒有說完一句話,小門就嘣地一聲慣開了,傳出門丁連滾帶爬的腳步聲和氣急敗壞的唿叫:
“丞,丞相迴來了!四老爺迴來了!”
喊聲滾雷般一遞一遞地傳進深宅,整個莊院就像平地卷起一場旋風般山搖地動了。轉眼間黑漆大門隆隆大開,裏麵上百名家丁仆役們亂哄哄跑著站隊整隊,有的趿拉著棉鞋,有的穿反了袍子,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惶恐和驚喜。
倉促組成的人牆甬道中走出來一個佝腰駝背的白胡子老頭兒,一手拄著根拐杖,一邊有個小丫鬟伸手到腋下攙扶。老頭連帽子也沒有來得及戴,草草束在頭頂的發髻旁白發飄飄,下巴上稀疏的山羊胡子幹枯淩亂。他年輕時身材應該是高大挺拔的,布滿皺紋的臉上還依稀可辨昔日英俊的痕跡。一眼可看出這是韓氏家人,相貌的輪廓和韓德讓有幾分相似。德讓早就下了駟馬高車邁步走進大門,這時急走幾步迎了上去,叫了聲:
“七叔。”
就要屈膝行晚輩見麵之禮,老頭甩開丫鬟一把將他抱住,熱淚盈眶嘴唇顫抖,語無倫次地說道:
“折煞折煞,當不得當不得!侄兒你可是從天而降啊,怎麽不派人提前通報一聲,你看,全都沒個準備。”
韓德讓的父親韓匡嗣有十一個兄弟,夭折的、英年而逝的十之七八,如今活著的隻剩下三個,年紀最小的兩個還在外麵做官,如今這個大宅裏,這一輩人就隻有這個七叔韓匡讚了。他剛剛過了花甲之年,由於一生在鄉下主持族務,多經了些風霜,又不得保養要領,腰彎背駝,滿臉皺紋,看上去比去年剛剛死去的老三韓匡嗣還要老。
德讓臉上仍是那一團春風般的笑容,拍拍七叔佝僂的後背道:
“迴自己的家準備什麽?七叔七嬸可好,家裏一切可好?”
“好,好,沾你的光,好得很,好得很!”
老人一邊說一邊拉著侄兒的手往正堂走去。甬道兩旁的仆婢家丁們這時已經粗略整好隊列,都一起躬身行禮。德讓微笑點頭以示體恤。七叔威風十足地朝眾人揮揮手道:
“見過禮就別傻站著了,趕緊忙活去!韓有,讓廚房重新準備晚飯,給四老爺接風。派人去幫著玉蘭收拾房子,要燒熱乎!”
韓有是現在的大管家,四十多歲,一副精明強幹的樣子。他幹脆利落地答了聲是,大手一揮,帶著下人們腳步匆匆地到側院裏分派活計去了。
德讓忙道:“七叔,不必接什麽風,家常便飯就可以。”
七叔道:“是啊,是啊,你什麽山珍海味沒吃過。急急忙忙也來不及準備什麽,不過是個意思罷了。你別管,讓他們去弄。”
正堂是一座七楹大屋,這時屋簷下的青石台階上站滿了聞訊趕來的家人。隻見最前麵站著一個肥胖的老太太,這是七叔的正房夫人,旁邊站著三位年齒不一妍媸各異的女子,都是七叔的小妾,最年輕的隻有二十多歲,德讓還是第一次見。第二排隻站著兩個女子,德讓見了心裏就是咯噔一下。這是他的妻子李氏和攙扶著她的玉蘭。多日不見,李氏還是那樣的妝容素淨,鬢發整齊。略施薄粉的臉上忽紅忽白陰晴難辨。看得出她受到全家的特殊尊崇,在妯娌中地位突出。德讓有九個兄弟,二哥三哥八弟沒有成親就早死了,五弟六弟七弟現在都在外麵做官,家眷不在老宅。這裏有死去的大哥、九弟的遺孀,還有叔伯們的兒媳,她們和李氏平輩,卻都站在李氏身後。李氏緊緊抓著玉蘭的手,而這個相當於侍妾的通房大丫頭卻是一臉燦爛的興奮和喜悅。眾妯娌後麵則是下一代的侄兒侄孫們,大的都出去當官做事或出閣嫁人了,剩下的都是些半大的孩子,你推我搡地擠做一團,有的好奇張望,有的嘻嘻笑鬧。
德讓淡然微笑,拱手道:“給各位長輩、家人、兄弟、小輩們請安問好。德讓政務繁忙,怠忽了家人,有勞各位供奉祖廟、維持家務,德讓這裏多謝,也請家人原諒。”
七叔旁邊連聲道:“這是哪裏話,韓家全靠侄兒光耀門楣盡享榮華,在不在家有什麽打緊。快快,四老爺已經和大家打了招唿,各位迴禮了。”
人們亂紛紛按照與四老爺的關係說著迴禮的話。“侄兒”、“四弟”、“四叔“、”四爺”叫著,亂糟糟響成一片。
七叔又道:“晚飯推遲半個時辰,給四老爺接風,各房迴去收拾一下,你看看這一個個蓬頭垢麵的。”
說完胡擼胡擼自己蓬亂的頭發咧嘴笑了。
晚飯如時開始,說是便飯,卻是錦盤羅列肴堆異品,說不盡的山珍海錯,湯羊美酒,也不知道那個韓有是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裏置辦出來的。除了沒有笙歌豔舞,就和過年拜壽的大宴也差不多。
家人團團圍坐在兩張大圓桌旁,德讓一輩和長輩一桌,晚輩們一桌。推讓了一番之後,七叔坐了主位,德讓是主客,坐在七叔左手。七嬸生拉硬拽地非要將紅著臉的李氏按在七叔的右手坐下,自己則坐到李氏右邊。這一桌其他的人都是些女眷,有七叔的姬妾和李氏的妯娌。韓德讓不能不講人情世故,也不想拂了家人的盛情,但終究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和同齡兄弟,麵對一桌子的老人婦人,話不投機,難提興致,其他人也都十分拘謹。飲了幾杯酒,說了一番客套話,草草填飽了肚子,德讓便說實在勞乏,也請大家早點歇息。七叔也識趣地見好就收,宣布宴會結束。
等到眾人紛紛散去,德讓叫住七叔,將他拉迴到桌旁坐下。桌上擺滿殘羹剩菜,下人們見他們說話,都不敢來收拾,遠遠地站到廊下屋外。德讓說道:
“七叔,我這次迴來要給父親的靈柩祭祀上香,還要去看看陵墓建得如何。”
“自然,自然,這是大事。三哥的靈柩在祖廟裏暫厝,陵墓已經建好,就等你迴來入葬呢。明天我就陪你去,先祭奠祭奠。再談入葬安排。”
“這次我不能久住,安葬的事先不忙安排。太後說了,前一段顧不得,入葬前對父親還有恩賞。等一切準備好,新朝穩定,我也騰出身來,再踏踏實實好好操辦,說不定朝廷還會派皇親王爺來主持呢。”
七叔有些意外,不是因為聽到朝廷如此重視韓匡嗣的喪事,而是想不到不為三哥安葬的大事,還有什麽事值得權勢正炙的侄兒千裏迢迢迴家一趟。總不會是為了和夫人相聚吧,老頭暗自想。他聽到很多關於侄兒和太後的風言風語,為此既感到是家族莫大榮幸又有少許尷尬,知道這個不平凡的侄兒他和拋在家裏的夫人關係蹊蹺,怎麽想也不可能為此而來。於是道:
“朝廷的恩德真是天高地厚,韓家沒齒難報。除了祭祀,侄兒還有什麽要辦的事,隻管說。七叔來辦。”
德讓略一遲疑,口齒有些滯澀。又想,韓府這關是繞不過去的,李氏離開肯定是府中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還得指望這個老七叔從中斡旋化解呢。這是個明白事理顧全大局的人,應該交個底。於是拉近了椅子,輕輕拍了拍老漢的膝頭,歎了口氣說道:
“七叔,這次迴來,我是要和李氏做個了斷。”
匡讚幾分驚訝幾分恍然地瞪大了眼睛,隨即反應過來,皺眉搓手道:
“呃?咳,咳,明白,明白。應該如此,應該如此。隻是,隻是怕侄媳婦受不了。你打算怎麽辦?寫休書嗎?”
“七叔,你知道我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全族。”
“不用說,不用說,七叔不糊塗。隻說怎麽辦得體麵些。李氏是河北大族,她娘家那頭要顧呢。”
德讓鬆了口氣,和明白人說話就是省事。就是不知道李氏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明白人。
“七叔明白,就是這話。不然我何必千裏迢迢來這一趟,派人送一封書信迴來就行。七叔有什麽主意?”
匡讚沉吟良久,捋著山羊胡須說道:“休書不好,不然你就委屈委屈,讓她主動提。她是個明白人,這事隻能如此,拖下去都不好看。咱們韓家不缺銀子,要什麽給什麽。這樣好不好?”
韓知古搖身一變成為朝廷重臣,從逃跑的雜役一步登天進入國家廟堂。然而阿保機在第二年就病死了。那時他剛剛完成了平滅渤海國的大業,正在迴師的途中。他多年征戰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溘然長逝。皇後述律平成了攝政太後。她廢黜了阿保機立的太子,自己的長子耶律倍,立次子耶律德光為帝,將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為了鏟除不服,她大開殺戒,處死了一大批前朝的重臣。但是這位女中豪傑為政開明,重用漢人,進行了一係列順應時勢的改革。她對昔日的陪嫁奴隸韓知古也繼續加以信任。
韓知古的官運來也遲遲,來也洶洶,太祖皇帝臨死前得獲大用,太祖死後,他又活了十年,死的時候不過五十歲。在這麽短的時間裏,他就當到了節度使、副丞相、中書令、上京留守、總理漢人事務,參加了製定契丹禮儀,死的時候被朝廷封為佐命功臣。他用親身經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兒子的引薦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而已。玉田韓氏就是這樣從韓知古一代開始發家的。但是當時就有了許多不堪入耳的謠言,譏諷韓氏起家不由正道而來。這便是韓氏後來位極人臣仍然無法在漢人世家大族中受到尊重的原因之一,也是韓氏永遠無法治愈的一塊心病。
韓小三卻沒有這麽幸運。太祖皇帝死後,他就默默無聞了。太後述律平不知是出於什麽考慮,曾經把他當作義子一般養在長寧宮中。長大之後他便像父親當年一樣長期陷入懷才不遇的境遇之中,直到四十歲,那時已是穆宗朝,才當上了太祖廟將軍這樣一個小官,而且還是繼續守護他的已故恩主太祖皇帝。後來他被卷入耶律李胡的謀反案,連這個小官也丟了。好不容易洗脫罪名之後,他就投入了耶律賢的幕府,真的參與了謀反策劃。經過漫長的煎熬和準備,終於在他五十二歲的時候將耶律賢推上皇位,自己也成為擁立功臣。
韓匡嗣大器晚成,一舉超過他的父親,成了堂堂的異姓王爺,而且是以家鄉之地命名的燕王,玉田韓氏丞相府變成了燕王府。又過了十年,因為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敗仗,燕王貶為秦王,燕王府變成秦王府,但仍然還是王府。
到了一年前韓德讓做了顧命大臣,身兼數職寵冠天下,韓府便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一般更加顯爀起來。如今雖然大門緊閉,看不見一個人影,但是一塵不染的廣場,光潔鮮豔的牌樓都透著不同尋常的威嚴和整肅。
韓德讓此行並非為了衣錦還鄉,榮耀故裏,而是為了悄悄了卻私事,因而嚴令隨從不許驚動地方,也沒有派前隊快馬預先通報,所以當宰相車馬到了門前,大宅裏麵還是靜悄悄的。
寒冷的十一月,正是北方人的窩冬季節,田野中沒有農人佃戶勞作,道路上也沒有往來辦事的差役。冷冰冰的一輪殘陽孤伶伶掛在西天,寂靜中隻有寒風發出一陣陣喑啞的嘶鳴,吹得廣場周圍光禿禿的樹枝起伏搖擺。
一名隨從下馬跑到側門前,啪啪地大力拍打鐵製的門環。吱呀一聲,小門打開一條縫。打門的隨從還沒有說完一句話,小門就嘣地一聲慣開了,傳出門丁連滾帶爬的腳步聲和氣急敗壞的唿叫:
“丞,丞相迴來了!四老爺迴來了!”
喊聲滾雷般一遞一遞地傳進深宅,整個莊院就像平地卷起一場旋風般山搖地動了。轉眼間黑漆大門隆隆大開,裏麵上百名家丁仆役們亂哄哄跑著站隊整隊,有的趿拉著棉鞋,有的穿反了袍子,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惶恐和驚喜。
倉促組成的人牆甬道中走出來一個佝腰駝背的白胡子老頭兒,一手拄著根拐杖,一邊有個小丫鬟伸手到腋下攙扶。老頭連帽子也沒有來得及戴,草草束在頭頂的發髻旁白發飄飄,下巴上稀疏的山羊胡子幹枯淩亂。他年輕時身材應該是高大挺拔的,布滿皺紋的臉上還依稀可辨昔日英俊的痕跡。一眼可看出這是韓氏家人,相貌的輪廓和韓德讓有幾分相似。德讓早就下了駟馬高車邁步走進大門,這時急走幾步迎了上去,叫了聲:
“七叔。”
就要屈膝行晚輩見麵之禮,老頭甩開丫鬟一把將他抱住,熱淚盈眶嘴唇顫抖,語無倫次地說道:
“折煞折煞,當不得當不得!侄兒你可是從天而降啊,怎麽不派人提前通報一聲,你看,全都沒個準備。”
韓德讓的父親韓匡嗣有十一個兄弟,夭折的、英年而逝的十之七八,如今活著的隻剩下三個,年紀最小的兩個還在外麵做官,如今這個大宅裏,這一輩人就隻有這個七叔韓匡讚了。他剛剛過了花甲之年,由於一生在鄉下主持族務,多經了些風霜,又不得保養要領,腰彎背駝,滿臉皺紋,看上去比去年剛剛死去的老三韓匡嗣還要老。
德讓臉上仍是那一團春風般的笑容,拍拍七叔佝僂的後背道:
“迴自己的家準備什麽?七叔七嬸可好,家裏一切可好?”
“好,好,沾你的光,好得很,好得很!”
老人一邊說一邊拉著侄兒的手往正堂走去。甬道兩旁的仆婢家丁們這時已經粗略整好隊列,都一起躬身行禮。德讓微笑點頭以示體恤。七叔威風十足地朝眾人揮揮手道:
“見過禮就別傻站著了,趕緊忙活去!韓有,讓廚房重新準備晚飯,給四老爺接風。派人去幫著玉蘭收拾房子,要燒熱乎!”
韓有是現在的大管家,四十多歲,一副精明強幹的樣子。他幹脆利落地答了聲是,大手一揮,帶著下人們腳步匆匆地到側院裏分派活計去了。
德讓忙道:“七叔,不必接什麽風,家常便飯就可以。”
七叔道:“是啊,是啊,你什麽山珍海味沒吃過。急急忙忙也來不及準備什麽,不過是個意思罷了。你別管,讓他們去弄。”
正堂是一座七楹大屋,這時屋簷下的青石台階上站滿了聞訊趕來的家人。隻見最前麵站著一個肥胖的老太太,這是七叔的正房夫人,旁邊站著三位年齒不一妍媸各異的女子,都是七叔的小妾,最年輕的隻有二十多歲,德讓還是第一次見。第二排隻站著兩個女子,德讓見了心裏就是咯噔一下。這是他的妻子李氏和攙扶著她的玉蘭。多日不見,李氏還是那樣的妝容素淨,鬢發整齊。略施薄粉的臉上忽紅忽白陰晴難辨。看得出她受到全家的特殊尊崇,在妯娌中地位突出。德讓有九個兄弟,二哥三哥八弟沒有成親就早死了,五弟六弟七弟現在都在外麵做官,家眷不在老宅。這裏有死去的大哥、九弟的遺孀,還有叔伯們的兒媳,她們和李氏平輩,卻都站在李氏身後。李氏緊緊抓著玉蘭的手,而這個相當於侍妾的通房大丫頭卻是一臉燦爛的興奮和喜悅。眾妯娌後麵則是下一代的侄兒侄孫們,大的都出去當官做事或出閣嫁人了,剩下的都是些半大的孩子,你推我搡地擠做一團,有的好奇張望,有的嘻嘻笑鬧。
德讓淡然微笑,拱手道:“給各位長輩、家人、兄弟、小輩們請安問好。德讓政務繁忙,怠忽了家人,有勞各位供奉祖廟、維持家務,德讓這裏多謝,也請家人原諒。”
七叔旁邊連聲道:“這是哪裏話,韓家全靠侄兒光耀門楣盡享榮華,在不在家有什麽打緊。快快,四老爺已經和大家打了招唿,各位迴禮了。”
人們亂紛紛按照與四老爺的關係說著迴禮的話。“侄兒”、“四弟”、“四叔“、”四爺”叫著,亂糟糟響成一片。
七叔又道:“晚飯推遲半個時辰,給四老爺接風,各房迴去收拾一下,你看看這一個個蓬頭垢麵的。”
說完胡擼胡擼自己蓬亂的頭發咧嘴笑了。
晚飯如時開始,說是便飯,卻是錦盤羅列肴堆異品,說不盡的山珍海錯,湯羊美酒,也不知道那個韓有是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裏置辦出來的。除了沒有笙歌豔舞,就和過年拜壽的大宴也差不多。
家人團團圍坐在兩張大圓桌旁,德讓一輩和長輩一桌,晚輩們一桌。推讓了一番之後,七叔坐了主位,德讓是主客,坐在七叔左手。七嬸生拉硬拽地非要將紅著臉的李氏按在七叔的右手坐下,自己則坐到李氏右邊。這一桌其他的人都是些女眷,有七叔的姬妾和李氏的妯娌。韓德讓不能不講人情世故,也不想拂了家人的盛情,但終究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和同齡兄弟,麵對一桌子的老人婦人,話不投機,難提興致,其他人也都十分拘謹。飲了幾杯酒,說了一番客套話,草草填飽了肚子,德讓便說實在勞乏,也請大家早點歇息。七叔也識趣地見好就收,宣布宴會結束。
等到眾人紛紛散去,德讓叫住七叔,將他拉迴到桌旁坐下。桌上擺滿殘羹剩菜,下人們見他們說話,都不敢來收拾,遠遠地站到廊下屋外。德讓說道:
“七叔,我這次迴來要給父親的靈柩祭祀上香,還要去看看陵墓建得如何。”
“自然,自然,這是大事。三哥的靈柩在祖廟裏暫厝,陵墓已經建好,就等你迴來入葬呢。明天我就陪你去,先祭奠祭奠。再談入葬安排。”
“這次我不能久住,安葬的事先不忙安排。太後說了,前一段顧不得,入葬前對父親還有恩賞。等一切準備好,新朝穩定,我也騰出身來,再踏踏實實好好操辦,說不定朝廷還會派皇親王爺來主持呢。”
七叔有些意外,不是因為聽到朝廷如此重視韓匡嗣的喪事,而是想不到不為三哥安葬的大事,還有什麽事值得權勢正炙的侄兒千裏迢迢迴家一趟。總不會是為了和夫人相聚吧,老頭暗自想。他聽到很多關於侄兒和太後的風言風語,為此既感到是家族莫大榮幸又有少許尷尬,知道這個不平凡的侄兒他和拋在家裏的夫人關係蹊蹺,怎麽想也不可能為此而來。於是道:
“朝廷的恩德真是天高地厚,韓家沒齒難報。除了祭祀,侄兒還有什麽要辦的事,隻管說。七叔來辦。”
德讓略一遲疑,口齒有些滯澀。又想,韓府這關是繞不過去的,李氏離開肯定是府中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還得指望這個老七叔從中斡旋化解呢。這是個明白事理顧全大局的人,應該交個底。於是拉近了椅子,輕輕拍了拍老漢的膝頭,歎了口氣說道:
“七叔,這次迴來,我是要和李氏做個了斷。”
匡讚幾分驚訝幾分恍然地瞪大了眼睛,隨即反應過來,皺眉搓手道:
“呃?咳,咳,明白,明白。應該如此,應該如此。隻是,隻是怕侄媳婦受不了。你打算怎麽辦?寫休書嗎?”
“七叔,你知道我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全族。”
“不用說,不用說,七叔不糊塗。隻說怎麽辦得體麵些。李氏是河北大族,她娘家那頭要顧呢。”
德讓鬆了口氣,和明白人說話就是省事。就是不知道李氏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明白人。
“七叔明白,就是這話。不然我何必千裏迢迢來這一趟,派人送一封書信迴來就行。七叔有什麽主意?”
匡讚沉吟良久,捋著山羊胡須說道:“休書不好,不然你就委屈委屈,讓她主動提。她是個明白人,這事隻能如此,拖下去都不好看。咱們韓家不缺銀子,要什麽給什麽。這樣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