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再問當年事
第二日,太後與安帝用過午膳,閑坐了一會,安帝便告退走了。又過了半個時辰,鄭眾報太後,陳寵已被請到殿前候著。
太後急命傳他上殿。隻見陳寵雖是老態龍鍾,勉強站立,見了太後,仍是躬身跪倒,上前見禮:“臣陳寵叩見太後,祝太後萬福金安。”
太後滿臉堆歡,親自上前扶起他,道:“老愛卿,孤家聽陛下說,上表說是年老有病,希望能歸鄉養老。但孤家想老愛卿年老功高,家鄉又是在千裏之外,養老的話,還是在京都方便,就拂了老愛卿歸鄉之情,老愛卿莫怪。”說著對玉蘭道,“還不快給大司馬賜座。”
玉蘭忙上前扶起陳寵,扶他到案前一圓敦處,道:“請大司徒坐。”又倒一杯茶放在陳寵身前,這才退到太後身後。
陳寵謝了太後恩典,這才半傾著身子落座。
太後看了看陳寵,道:“老愛卿今年七十有一了吧!”
陳寵迴道:“蒙太後記得,老臣感激不盡,人生七十古來稀,老臣得朝廷照顧,能養天年,實是受太後恩賜啊!”
太後笑道:“老愛卿,我召你來,一是敘舊,二來這些日子我看了些佛經,對此有些疑問,想老愛卿才識淵博,請與我解惑。”
陳寵拱手道:“實不瞞太後,老臣隻喜孔孟之道,亦涉及老墨法雜,但於佛門一道,所知無幾,望太後恕罪。”
太後搖了搖頭,道:“老愛卿術業專攻,是我朝之幸,何罪之有。不過,我記得孔聖人曾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佛學西來,若不薈萃我中華文化,焉能立足哉。朝中人對佛道之分,各有所愛。其實黃老之術,也有博大精深之處,以秦皇漢武之能,尚至死求之,我輩中人,能求得釋道儒三家中任何一點皮毛,就知足了。”
陳寵聽了不住點頭,讚道:“太後所說極是,老臣愚昧,今得太後金言所開,迴去必不固步自封,還請太後賜教佛法。”
太後將手一揮,辭退左右,隻留下玉蘭一人,這才笑道:“不急,今日請老愛卿來,先敘敘舊。”
陳寵微一驚訝,抬頭看著太後,神情中帶有一些不安,道:“蒙太後念舊,隻是老臣年紀已大,記性怕是不好了,常常是就連手頭剛放的東西,轉眼就不知道放在那裏了”。
太後聽了微微一笑,道:“老愛卿,莫不成你連先帝對你的賞識也不記得了吧!”
陳寵一聽,忙努力站起身來,道:“先帝與太後對老臣恩澤如山,老臣沒齒難忘啊!”
太後笑了笑,擺手讓玉蘭扶陳寵坐下,又道:“老愛卿不必太過拘束,我也年紀大了,今夜正是中秋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憐我是每逢佳節更傷心啊!是以玉蘭勸我不要老自己靜坐,這我才想起找些人敘敘舊,當年先帝對你最為看重,是以我才喚你來此。當年先帝在位時,你與大司馬呂蓋,大司空巢堪共同扶佐朝廷,現在他們二人都已仙去,隻有你健在,實是我朝之幸啊!”
陳寵聽了,伸袖擦了擦眼角,更咽道:“老臣不才,得以先帝看重,太後賞識,老臣縱是肝膽塗地,也難報朝廷和太後對老臣的恩情萬一呀!”
太後聽了微微一笑,端起案上的茶輕輕呷了一口,這才道:“適才說起佛道之分,我記得當年聽先帝說過,明帝時曾有兩位有名的道士,一個叫褚善信,另一個叫費什麽的,對明帝重視西來佛教而不滿,為此上表奏到朝廷,說明要與佛教來一次論法較量,請求明帝聖斷。”
陳寵聽了,麵露笑容,笑道:“迴太後,那是永平十四年間的事了。那時臣才剛滿四歲,未能親眼得見。但此事在當時卻轟動朝野,老臣也是聽多人說起來過,後來還記得個事情大概經過。”
太後笑道:“有請老愛卿為我細述其詳。”
陳寵喝了一口茶,眯著眼道:“記得當時明帝先征求了佛道兩方的意見後,就下令尚書令宋庠,擇定在當年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在白馬寺的南門搭個法場,讓道士和白馬寺論戰!到了元宵節那天,在白馬寺南門,東邊設立道壇,上麵陳設道教的真經,而白馬寺二位祖師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西邊的壇場,則供奉著佛像和《佛說四十二章經》和其他的經文。
當時漢明帝親自駕臨現場監視,命令雙方各把經典放在壇場上,而後同時用旃檀香木焚燒。然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熊熊的烈火,除了一部《道德經》外,把所有的道經都被燒為灰燼。而白馬寺方麵,除了檀香木燃燒起來以後,佛像、舍利以及所有的經文,卻一點損傷都沒有,據說當時在場的以大司空劉峻等二百六十人和許多士人,被此所折服,紛紛要求皈依佛門,最後經明帝親自批準出家。”
太後聽完,籲了口氣,道:“想來經此一爭,佛門就開始在我中華發揚廣大了。”
陳寵點頭道:“可不是呢,不過老臣認為,佛道二者,一個講的是出世修行,一個講與世無爭,都比不上我中華儒教,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社稷為重,這才是國之正道啊。”
太後笑道:“老愛卿所言極是,不過呢,這佛門之所以能在我中華立足,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就比如說吧,當年先帝所請的白馬寺一位名叫慧智的高僧,曾經為我和先帝譯過兩部經書,說是我若心煩意亂時可讀讀解憂,效果果然不錯。”
陳寵歎道:“太後為國操勞,當今國泰民安,政治清明,全是太後一人之勞也。”
太後笑道:“老愛卿過獎了,哎!對了,老愛卿,我嚐聽人語,當年先帝在時,曾讓你們三公接待過那慧智和尚,另外還有一名道人,為先帝祈福消災,可有此事。”
陳寵聽了臉色一變,本來摸著茶杯的手抖了一下,這才道:“這事過的太久了,老臣記不好了,好像是大司空巢堪引見來的,老臣與他們隻是見過幾麵而矣。”
太後聽了,冷笑道:“是嘛!你是與他們不熟,但你與先帝可是熟的很啊!老愛卿,你可真對得起我啊!”
陳寵聽了此話,險些沒從座中跌倒,他正了正身子,一副年老不支的樣子,才道:“太後,老臣不知此話何意。還請太後明示。”
太後冷哼一聲,道:“陳寵,枉我對你不薄,你還有事來瞞我。孤家來問你,是我對你好,還是先帝對你好?”
陳寵聽了忙起身跪倒,說道:“太後對老臣恩澤如海,老臣萬死不忘。”
太後緩了緩口氣道:“即是如此,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當年孤家生那孩兒,先帝到底是如何處置了,你為何知情不報。你當年不說,事有可原,可直到現在,你為何也不向我稟報,難道你想將此事帶到墳裏去嗎?”
陳寵聽太後如此說,隻駭的渾身發抖,俯地不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太後見狀,長歎一聲,上前將陳寵扶起,道:“老愛卿這又是何苦呢,人生苦短,你我都是這歲數的人了,有些話還是當麵說清楚的好。”
陳寵見太後已知曉事情,又看穿自己的心思,臉色又青又紅,變幻不定。不過,他畢竟身為朝中重臣,三朝元老,當下心一橫,索性不再矯飾,反而平靜下來:“老臣這麽做,也是為了大漢江山著想。先帝對老臣雖有恩誼,但不及太後之萬一。老臣等三公之所以未向太後稟報,隻是先帝說這事關大漢江山,若是泄露,天怒人怨,必致禍患。老臣雖是愚昧,但每念至此,總是以大漢江山著急,是以身受太後隆恩,卻隻能將此事埋在心裏,讓它與老臣一起進墳裏是了。每逢夜深人靜時,臣一想起有負太後洪恩,總是心驚難安,扼腕長歎,無顏報答太後”。
太後見他說的誠懇,沒有說話,良久,才長歎一聲:“這也難為你了,好了,往事不究,孤家隻問你,那先帝到底告訴你沒有,我那皇兒到底怎麽樣了。”
陳寵再次跪倒,淚流滿麵道:“先帝隻是告訴臣等三人,要用皇子為大漢江山祈福,聽先帝言下之意,應是,應是將皇子祭祀上天了。”
太後聽了,臉色大變,幾欲倒下,被玉蘭上前扶住。她定了定神,才沉聲道:“你還知道什麽,不會是就知道這些吧?快快把當年情況全部敘我知。”
陳寵起身,跪倒在地,道:“老臣該死,老臣不是不說,但恐引起太後傷心,有損鳳體。請太後不要太過傷心,反正,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一切已不可挽迴。”
玉蘭也旁邊,也放心不下,上前扶住太後,手一搭上太後的後,隻覺那本應溫暖如棉的手如今卻變的冰冷,像一塊寒冰。忍不住道:“太後。”
太後鐵青著臉不語,過了半刻,才道:“孤家也知道,這麽多年過去了,孤家我早已看透生死,你但說無妨,我隻是想知道當年真相,也好為我那苦命的孩兒招魂祈福。”
陳寵見太後如此說,知一切不可再瞞,於是更咽著述道:“那一年,正值太後懷胎之際,陛下爺患重病,生命垂危,一日忽將我等三人喚至床前,告訴我們,有一事可保他和大漢江山無憂,隻是此事太過難辦。老臣們大喜過望,懇求先帝何事可治先帝之病。先帝便傳旨,宣一僧一道人入見。那僧人我等認識,是白馬寺的慧智。那道人長得仙風道骨,但我等卻毫不認識。先帝對我等言道:這位真人仍來自蓬萊,當年他還是太子時曾見過這位真人,先帝章帝曾服過他獻的金丹,效果端是靈驗無比。這位真人仍世外高人,如神龍般見首而不見尾。前些日子他神機妙算,知我得重病,是以過來為我治病。
我等聽了大喜,齊祝我主洪福齊天,並向那位真人為先帝討金丹。不料那真人卻搖了搖頭,對我等說道:‘先帝之病非金丹可治,仍是外魔侵體。須將此魔遷出宮中,方可解陛下之難。’我等問他為何不直接將此魔除了?那真人道:‘陛下有此難,仍是因果注定之事,且所受魔障極為難纏,他法力輕薄,無法根治,若處置不當,外魔反噬,陛下更是兇險。概因當年他繼位後因鏟除竇氏,殺戮太多,被人施以巫蠱之咒,才致此難。”
陳寵頓了頓又道:“先帝還道,他此前所生三子之所以全都夭折,也全因此故,若不是那真人前來,查看了皇宮,從後宮中挖出一個身披一件金縷衣的木偶,才找出此難根源。那真人說這裏怨氣太重,要除先帝受巫蠱之咒,解除外魔困擾,隻有將此物所凝結的怨氣化淨才行。”
太後聽到這裏,顫聲道:“即是如此,那將這東西銷毀便是,又與我那孩兒何幹?”
陳寵哭道:“那真人已看過娘娘相貌,說娘娘仍大福大貴之人,且腹中胎兒仍是男孩,也是金貴無比之人。他說解決之道,非有與先帝血脈相通,且至親至愛之人披此金縷衣,代為受難,此禍方可徹底消除。也就是說待孩子出生後,由那真人作法,子代父過,則解先帝所受巫蠱之咒,但因此事太過重大,是以先帝才召我等前來,一同商議。”
太後聽了哭道:“可是,可是,最後他,他還是允了。”其實太後心裏也明白了後來發生的事,可她還是忍不住有此一問。
陳寵道:“是,不過……”
太後淚如泉湧,聽陳寵說話一吞吐,顧不得擦拭,忙急切地問道:“不過,什麽?”
“迴太後,老臣我也為皇子一事感到惋惜,盼著事情能有所轉機,是以這一幕我記得很是清楚,當時在一旁的慧智,對那真人所說之事,彼有微詞,還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太後聽了顫聲問道:“啊!慧智他,他說了什麽?”
陳寵道:“我記得慧智說,他並不認同由皇子代陛下受難解魔,認為陛下若能遁入空門,皈依修行,也可解此難。”
太後聽了急道:“是啊,那為什麽不按他說的辦呢?”
陳寵聽了,低頭不語。
太後知他難言之意,也是長歎一聲,這才問道:“後來呢?”
陳寵道:“因那慧智隻是精修佛法,並無神通。而那真人法力廣大,先帝對他自是深信不疑,最後還是,還是采取了那真人所說之法。慧智也知他無法讓先帝聽他的建議,來解除此難,於是聽他願向先帝盡言,願在此事終後,盡其所能,為皇子祈福,祝皇子早日超生,不再被外魔所難。”
太後強忍住悲痛,悲聲問道:“接著說吧!”
陳寵搖頭道:“老臣當時隻是隱隱地聽那真人的意思是待太後將皇子生下來後,將那金縷衣給孩子穿上,再由真人作法為先帝祈福免災。皇子的後事,則由慧智負責。我們三個,在真人作法前均離開了先帝寢宮,後來的事,就一點也不清楚了。”
太後聽到這裏,再也支持不住,一下子倒在座中。慌的玉蘭忙上前觀看,陳寵則急的連問,“太後,太後,蘭姑娘,趕緊叫太醫啊!”
玉蘭一時也慌了手腳,正要張口叫外麵人喚太醫,卻感覺太後手一下子抓住了她的手,手上冷冰之極,她低頭一看,太後已醒轉,低聲道:“我沒事,不用叫太醫。”
陳寵見太後說話,這才心下稍安,顫聲道:“太後,您鳳體要緊,這些過去的事,就不要多想了。”
太後籲了一口氣,緩緩地道:“老愛卿,你放心吧,事已至此,我也就是問問,若是不問,心裏頭更是難熬。你還知道什麽,繼續說吧。”
陳寵無奈,隻得繼續道:“太後,我所知道的就是這些了。哦,對了,因當時先帝心意已決,召喚我等上來,就是要防不測,一旦真人作法失敗,先帝駕崩,則立此子為帝,可見先帝心中還是極為看重太後的皇子的,隻是形勢所迫,出於無奈啊!而且據那真人講,此術施展太費精力,稍有不慎,不但皇帝之難不解,就是連那真人他也難以得生。是以皇帝請我等來,也是要防萬一,在先帝心中,早已視太後您的皇子為太子了。”
“嗯,那後來呢?孩子埋哪裏了?”太後此時心已平息,隻是流著淚問道。
陳寵道:“陛下當時叮囑我等後,便命我等出去,並說此乃天機,囑我等立誓,非死不可泄露。皇子後事,全由陛下、那真人和慧智和尚親自安排,宮中人,包括陛下的心腹太監一概不知。你生孩子時,服待之人全由陛下安排,以後的事情太後您也知道了,陛下果然病好了,還封您做了皇後。”
兩行清淚,從太後臉龐滑過,太後喃喃道:“兒啊!想不到你一出生,不但用命救了你的父皇,還幫娘當上皇後,你未享一日之福,卻給雙親如此之恩,唉,我這苦命的兒啊!”
玉蘭在一旁聽著這慘絕人寰的往事,心中難受之極,流淚不止,她心痛太後所生的那個孩子,又想起自己的苦命,恨不得能放聲大哭,但極力忍住,拿著絲帕給太後拭淚。太後哭了一陣,忽又目光一閃,沉聲問道:“那位道長和慧智呢?你可清楚他們到那裏去了?”
陳寵想了想道:“此事過後,我曾聽陛下剛好時曾經無意中說過一句,說那道長在治好他的病後便去了,一點獎賞都沒要。慧智也隨後出了宮,迴到白馬寺後,再也不見外人,再後來那慧智竟然圓寂了。據說他在坐化之前,留下了個包裹,說是陛下找他時便呈給陛下。陛下還因此感歎這兩位才是真正出家之人,視功名如糞土。”
“那包裹裏是什麽東西?”
“先帝隻與老臣說過,裏麵是一部佛經,但具體是什麽經,先帝未說,老臣也不知道。”
太後聽了,隻是望著書案上的那部慧智所譯的楞嚴經,陰沉著臉不語。
陳寵見狀,跪倒上前道:“太後明鑒,老臣一來是受先帝之托,為大漢江山著想,二來也不想讓太後為這過去的事再次傷心傷體。老臣有罪,一切不是,都在老臣身上,還請太後多注重身體,不要再過問此事了。”說完叩頭不止。
太後看著陳寵,輕歎一聲:“你平身吧,今日之事,就依你之言,權當過去吧。不過你要知道,此仍我終此一生撼事,哼哼,大漢江山,一切都是為了大漢江山,劉肇,你死之後,江山還不見得是誰的呢!哈哈哈哈。”她越說越是氣忿,最後的笑聲中,悲奮之極,還隱隱帶著嘲諷。
玉蘭和陳寵麵麵相覷,也不知如何勸起,反倒是太後笑完後就恢複正常了,她拿起一盒東西,示意玉蘭遞給陳寵,口中說道:“好了,此事大家都不要提了。老愛卿,這裏有下邦進貢的明前茶,你拿著喝去吧。”
陳寵勉強站起身,躬身謝道:“老臣謝太後恩典,不過,太後,老臣已是風燭殘年之人,諸事俱是雲煙,生死亦置之度外。但太後您身負家國,萬不可為此事傷心,傷心即是傷體啊!”
太後點了點頭,道:“哀家知道了。老愛卿,你退下休息吧。”
陳寵看著太後,鄭重行禮而退,太後眼看著陳寵蹣跚而出,再也忍不住,倒在玉蘭懷中哭了起來。
??我在不知不覺寫有二十萬字了。想想金蟬子十世輪迴,第一世究竟過得如何,吳老先生沒說,我也隻能以井蛙之見,抖膽推演前文了。但是推算起來,金蟬的前九世,也應是個和尚,一生也在求經修行的路上。於是我便從第一世的金蟬出生寫起。有和尚就得有寺院,洛陽白馬寺是佛家第一寺,山西大孚靈鷲寺俱是在東漢初期所建,冀州延古寺據查始建於漢明帝劉莊時代。那麽這個故事,時間便稍晚於東漢明帝之後,地點從這三個地方開始談起。那時的史上人物,除了杜撰的金蟬,正好還有創立道教的祖天師張道陵,金蟬有他作伴,經曆也就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唐僧取經,曆九九八十一難,可是他的前九世,要經曆多少難呢?我還沒有算過,但是我想,金蟬要想長大,成為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那他一定要經曆過人生百態,生離死別,愛恨情仇。
?張道陵神仙事跡更多,但我也隻是按照我心目中的英雄來描寫他,歌頌他。其他的玉要人物,如玉蘭、龍兒、小黑、小白等,雖然都是我杜撰出來的,但是我的心情,始終陪著他們六個,一起度難,一起修行,一起歡笑,一起流淚。按照故事的邏輯發展,他們幾個中,免不了要有生死離別,可是我不願去想,也不想寫出來,且讓時間,來彌補吧!
?度盡劫波,情字難堪。阿彌陀佛!
?
????
(本章完)
第二日,太後與安帝用過午膳,閑坐了一會,安帝便告退走了。又過了半個時辰,鄭眾報太後,陳寵已被請到殿前候著。
太後急命傳他上殿。隻見陳寵雖是老態龍鍾,勉強站立,見了太後,仍是躬身跪倒,上前見禮:“臣陳寵叩見太後,祝太後萬福金安。”
太後滿臉堆歡,親自上前扶起他,道:“老愛卿,孤家聽陛下說,上表說是年老有病,希望能歸鄉養老。但孤家想老愛卿年老功高,家鄉又是在千裏之外,養老的話,還是在京都方便,就拂了老愛卿歸鄉之情,老愛卿莫怪。”說著對玉蘭道,“還不快給大司馬賜座。”
玉蘭忙上前扶起陳寵,扶他到案前一圓敦處,道:“請大司徒坐。”又倒一杯茶放在陳寵身前,這才退到太後身後。
陳寵謝了太後恩典,這才半傾著身子落座。
太後看了看陳寵,道:“老愛卿今年七十有一了吧!”
陳寵迴道:“蒙太後記得,老臣感激不盡,人生七十古來稀,老臣得朝廷照顧,能養天年,實是受太後恩賜啊!”
太後笑道:“老愛卿,我召你來,一是敘舊,二來這些日子我看了些佛經,對此有些疑問,想老愛卿才識淵博,請與我解惑。”
陳寵拱手道:“實不瞞太後,老臣隻喜孔孟之道,亦涉及老墨法雜,但於佛門一道,所知無幾,望太後恕罪。”
太後搖了搖頭,道:“老愛卿術業專攻,是我朝之幸,何罪之有。不過,我記得孔聖人曾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佛學西來,若不薈萃我中華文化,焉能立足哉。朝中人對佛道之分,各有所愛。其實黃老之術,也有博大精深之處,以秦皇漢武之能,尚至死求之,我輩中人,能求得釋道儒三家中任何一點皮毛,就知足了。”
陳寵聽了不住點頭,讚道:“太後所說極是,老臣愚昧,今得太後金言所開,迴去必不固步自封,還請太後賜教佛法。”
太後將手一揮,辭退左右,隻留下玉蘭一人,這才笑道:“不急,今日請老愛卿來,先敘敘舊。”
陳寵微一驚訝,抬頭看著太後,神情中帶有一些不安,道:“蒙太後念舊,隻是老臣年紀已大,記性怕是不好了,常常是就連手頭剛放的東西,轉眼就不知道放在那裏了”。
太後聽了微微一笑,道:“老愛卿,莫不成你連先帝對你的賞識也不記得了吧!”
陳寵一聽,忙努力站起身來,道:“先帝與太後對老臣恩澤如山,老臣沒齒難忘啊!”
太後笑了笑,擺手讓玉蘭扶陳寵坐下,又道:“老愛卿不必太過拘束,我也年紀大了,今夜正是中秋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憐我是每逢佳節更傷心啊!是以玉蘭勸我不要老自己靜坐,這我才想起找些人敘敘舊,當年先帝對你最為看重,是以我才喚你來此。當年先帝在位時,你與大司馬呂蓋,大司空巢堪共同扶佐朝廷,現在他們二人都已仙去,隻有你健在,實是我朝之幸啊!”
陳寵聽了,伸袖擦了擦眼角,更咽道:“老臣不才,得以先帝看重,太後賞識,老臣縱是肝膽塗地,也難報朝廷和太後對老臣的恩情萬一呀!”
太後聽了微微一笑,端起案上的茶輕輕呷了一口,這才道:“適才說起佛道之分,我記得當年聽先帝說過,明帝時曾有兩位有名的道士,一個叫褚善信,另一個叫費什麽的,對明帝重視西來佛教而不滿,為此上表奏到朝廷,說明要與佛教來一次論法較量,請求明帝聖斷。”
陳寵聽了,麵露笑容,笑道:“迴太後,那是永平十四年間的事了。那時臣才剛滿四歲,未能親眼得見。但此事在當時卻轟動朝野,老臣也是聽多人說起來過,後來還記得個事情大概經過。”
太後笑道:“有請老愛卿為我細述其詳。”
陳寵喝了一口茶,眯著眼道:“記得當時明帝先征求了佛道兩方的意見後,就下令尚書令宋庠,擇定在當年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在白馬寺的南門搭個法場,讓道士和白馬寺論戰!到了元宵節那天,在白馬寺南門,東邊設立道壇,上麵陳設道教的真經,而白馬寺二位祖師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西邊的壇場,則供奉著佛像和《佛說四十二章經》和其他的經文。
當時漢明帝親自駕臨現場監視,命令雙方各把經典放在壇場上,而後同時用旃檀香木焚燒。然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熊熊的烈火,除了一部《道德經》外,把所有的道經都被燒為灰燼。而白馬寺方麵,除了檀香木燃燒起來以後,佛像、舍利以及所有的經文,卻一點損傷都沒有,據說當時在場的以大司空劉峻等二百六十人和許多士人,被此所折服,紛紛要求皈依佛門,最後經明帝親自批準出家。”
太後聽完,籲了口氣,道:“想來經此一爭,佛門就開始在我中華發揚廣大了。”
陳寵點頭道:“可不是呢,不過老臣認為,佛道二者,一個講的是出世修行,一個講與世無爭,都比不上我中華儒教,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社稷為重,這才是國之正道啊。”
太後笑道:“老愛卿所言極是,不過呢,這佛門之所以能在我中華立足,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就比如說吧,當年先帝所請的白馬寺一位名叫慧智的高僧,曾經為我和先帝譯過兩部經書,說是我若心煩意亂時可讀讀解憂,效果果然不錯。”
陳寵歎道:“太後為國操勞,當今國泰民安,政治清明,全是太後一人之勞也。”
太後笑道:“老愛卿過獎了,哎!對了,老愛卿,我嚐聽人語,當年先帝在時,曾讓你們三公接待過那慧智和尚,另外還有一名道人,為先帝祈福消災,可有此事。”
陳寵聽了臉色一變,本來摸著茶杯的手抖了一下,這才道:“這事過的太久了,老臣記不好了,好像是大司空巢堪引見來的,老臣與他們隻是見過幾麵而矣。”
太後聽了,冷笑道:“是嘛!你是與他們不熟,但你與先帝可是熟的很啊!老愛卿,你可真對得起我啊!”
陳寵聽了此話,險些沒從座中跌倒,他正了正身子,一副年老不支的樣子,才道:“太後,老臣不知此話何意。還請太後明示。”
太後冷哼一聲,道:“陳寵,枉我對你不薄,你還有事來瞞我。孤家來問你,是我對你好,還是先帝對你好?”
陳寵聽了忙起身跪倒,說道:“太後對老臣恩澤如海,老臣萬死不忘。”
太後緩了緩口氣道:“即是如此,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當年孤家生那孩兒,先帝到底是如何處置了,你為何知情不報。你當年不說,事有可原,可直到現在,你為何也不向我稟報,難道你想將此事帶到墳裏去嗎?”
陳寵聽太後如此說,隻駭的渾身發抖,俯地不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太後見狀,長歎一聲,上前將陳寵扶起,道:“老愛卿這又是何苦呢,人生苦短,你我都是這歲數的人了,有些話還是當麵說清楚的好。”
陳寵見太後已知曉事情,又看穿自己的心思,臉色又青又紅,變幻不定。不過,他畢竟身為朝中重臣,三朝元老,當下心一橫,索性不再矯飾,反而平靜下來:“老臣這麽做,也是為了大漢江山著想。先帝對老臣雖有恩誼,但不及太後之萬一。老臣等三公之所以未向太後稟報,隻是先帝說這事關大漢江山,若是泄露,天怒人怨,必致禍患。老臣雖是愚昧,但每念至此,總是以大漢江山著急,是以身受太後隆恩,卻隻能將此事埋在心裏,讓它與老臣一起進墳裏是了。每逢夜深人靜時,臣一想起有負太後洪恩,總是心驚難安,扼腕長歎,無顏報答太後”。
太後見他說的誠懇,沒有說話,良久,才長歎一聲:“這也難為你了,好了,往事不究,孤家隻問你,那先帝到底告訴你沒有,我那皇兒到底怎麽樣了。”
陳寵再次跪倒,淚流滿麵道:“先帝隻是告訴臣等三人,要用皇子為大漢江山祈福,聽先帝言下之意,應是,應是將皇子祭祀上天了。”
太後聽了,臉色大變,幾欲倒下,被玉蘭上前扶住。她定了定神,才沉聲道:“你還知道什麽,不會是就知道這些吧?快快把當年情況全部敘我知。”
陳寵起身,跪倒在地,道:“老臣該死,老臣不是不說,但恐引起太後傷心,有損鳳體。請太後不要太過傷心,反正,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一切已不可挽迴。”
玉蘭也旁邊,也放心不下,上前扶住太後,手一搭上太後的後,隻覺那本應溫暖如棉的手如今卻變的冰冷,像一塊寒冰。忍不住道:“太後。”
太後鐵青著臉不語,過了半刻,才道:“孤家也知道,這麽多年過去了,孤家我早已看透生死,你但說無妨,我隻是想知道當年真相,也好為我那苦命的孩兒招魂祈福。”
陳寵見太後如此說,知一切不可再瞞,於是更咽著述道:“那一年,正值太後懷胎之際,陛下爺患重病,生命垂危,一日忽將我等三人喚至床前,告訴我們,有一事可保他和大漢江山無憂,隻是此事太過難辦。老臣們大喜過望,懇求先帝何事可治先帝之病。先帝便傳旨,宣一僧一道人入見。那僧人我等認識,是白馬寺的慧智。那道人長得仙風道骨,但我等卻毫不認識。先帝對我等言道:這位真人仍來自蓬萊,當年他還是太子時曾見過這位真人,先帝章帝曾服過他獻的金丹,效果端是靈驗無比。這位真人仍世外高人,如神龍般見首而不見尾。前些日子他神機妙算,知我得重病,是以過來為我治病。
我等聽了大喜,齊祝我主洪福齊天,並向那位真人為先帝討金丹。不料那真人卻搖了搖頭,對我等說道:‘先帝之病非金丹可治,仍是外魔侵體。須將此魔遷出宮中,方可解陛下之難。’我等問他為何不直接將此魔除了?那真人道:‘陛下有此難,仍是因果注定之事,且所受魔障極為難纏,他法力輕薄,無法根治,若處置不當,外魔反噬,陛下更是兇險。概因當年他繼位後因鏟除竇氏,殺戮太多,被人施以巫蠱之咒,才致此難。”
陳寵頓了頓又道:“先帝還道,他此前所生三子之所以全都夭折,也全因此故,若不是那真人前來,查看了皇宮,從後宮中挖出一個身披一件金縷衣的木偶,才找出此難根源。那真人說這裏怨氣太重,要除先帝受巫蠱之咒,解除外魔困擾,隻有將此物所凝結的怨氣化淨才行。”
太後聽到這裏,顫聲道:“即是如此,那將這東西銷毀便是,又與我那孩兒何幹?”
陳寵哭道:“那真人已看過娘娘相貌,說娘娘仍大福大貴之人,且腹中胎兒仍是男孩,也是金貴無比之人。他說解決之道,非有與先帝血脈相通,且至親至愛之人披此金縷衣,代為受難,此禍方可徹底消除。也就是說待孩子出生後,由那真人作法,子代父過,則解先帝所受巫蠱之咒,但因此事太過重大,是以先帝才召我等前來,一同商議。”
太後聽了哭道:“可是,可是,最後他,他還是允了。”其實太後心裏也明白了後來發生的事,可她還是忍不住有此一問。
陳寵道:“是,不過……”
太後淚如泉湧,聽陳寵說話一吞吐,顧不得擦拭,忙急切地問道:“不過,什麽?”
“迴太後,老臣我也為皇子一事感到惋惜,盼著事情能有所轉機,是以這一幕我記得很是清楚,當時在一旁的慧智,對那真人所說之事,彼有微詞,還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太後聽了顫聲問道:“啊!慧智他,他說了什麽?”
陳寵道:“我記得慧智說,他並不認同由皇子代陛下受難解魔,認為陛下若能遁入空門,皈依修行,也可解此難。”
太後聽了急道:“是啊,那為什麽不按他說的辦呢?”
陳寵聽了,低頭不語。
太後知他難言之意,也是長歎一聲,這才問道:“後來呢?”
陳寵道:“因那慧智隻是精修佛法,並無神通。而那真人法力廣大,先帝對他自是深信不疑,最後還是,還是采取了那真人所說之法。慧智也知他無法讓先帝聽他的建議,來解除此難,於是聽他願向先帝盡言,願在此事終後,盡其所能,為皇子祈福,祝皇子早日超生,不再被外魔所難。”
太後強忍住悲痛,悲聲問道:“接著說吧!”
陳寵搖頭道:“老臣當時隻是隱隱地聽那真人的意思是待太後將皇子生下來後,將那金縷衣給孩子穿上,再由真人作法為先帝祈福免災。皇子的後事,則由慧智負責。我們三個,在真人作法前均離開了先帝寢宮,後來的事,就一點也不清楚了。”
太後聽到這裏,再也支持不住,一下子倒在座中。慌的玉蘭忙上前觀看,陳寵則急的連問,“太後,太後,蘭姑娘,趕緊叫太醫啊!”
玉蘭一時也慌了手腳,正要張口叫外麵人喚太醫,卻感覺太後手一下子抓住了她的手,手上冷冰之極,她低頭一看,太後已醒轉,低聲道:“我沒事,不用叫太醫。”
陳寵見太後說話,這才心下稍安,顫聲道:“太後,您鳳體要緊,這些過去的事,就不要多想了。”
太後籲了一口氣,緩緩地道:“老愛卿,你放心吧,事已至此,我也就是問問,若是不問,心裏頭更是難熬。你還知道什麽,繼續說吧。”
陳寵無奈,隻得繼續道:“太後,我所知道的就是這些了。哦,對了,因當時先帝心意已決,召喚我等上來,就是要防不測,一旦真人作法失敗,先帝駕崩,則立此子為帝,可見先帝心中還是極為看重太後的皇子的,隻是形勢所迫,出於無奈啊!而且據那真人講,此術施展太費精力,稍有不慎,不但皇帝之難不解,就是連那真人他也難以得生。是以皇帝請我等來,也是要防萬一,在先帝心中,早已視太後您的皇子為太子了。”
“嗯,那後來呢?孩子埋哪裏了?”太後此時心已平息,隻是流著淚問道。
陳寵道:“陛下當時叮囑我等後,便命我等出去,並說此乃天機,囑我等立誓,非死不可泄露。皇子後事,全由陛下、那真人和慧智和尚親自安排,宮中人,包括陛下的心腹太監一概不知。你生孩子時,服待之人全由陛下安排,以後的事情太後您也知道了,陛下果然病好了,還封您做了皇後。”
兩行清淚,從太後臉龐滑過,太後喃喃道:“兒啊!想不到你一出生,不但用命救了你的父皇,還幫娘當上皇後,你未享一日之福,卻給雙親如此之恩,唉,我這苦命的兒啊!”
玉蘭在一旁聽著這慘絕人寰的往事,心中難受之極,流淚不止,她心痛太後所生的那個孩子,又想起自己的苦命,恨不得能放聲大哭,但極力忍住,拿著絲帕給太後拭淚。太後哭了一陣,忽又目光一閃,沉聲問道:“那位道長和慧智呢?你可清楚他們到那裏去了?”
陳寵想了想道:“此事過後,我曾聽陛下剛好時曾經無意中說過一句,說那道長在治好他的病後便去了,一點獎賞都沒要。慧智也隨後出了宮,迴到白馬寺後,再也不見外人,再後來那慧智竟然圓寂了。據說他在坐化之前,留下了個包裹,說是陛下找他時便呈給陛下。陛下還因此感歎這兩位才是真正出家之人,視功名如糞土。”
“那包裹裏是什麽東西?”
“先帝隻與老臣說過,裏麵是一部佛經,但具體是什麽經,先帝未說,老臣也不知道。”
太後聽了,隻是望著書案上的那部慧智所譯的楞嚴經,陰沉著臉不語。
陳寵見狀,跪倒上前道:“太後明鑒,老臣一來是受先帝之托,為大漢江山著想,二來也不想讓太後為這過去的事再次傷心傷體。老臣有罪,一切不是,都在老臣身上,還請太後多注重身體,不要再過問此事了。”說完叩頭不止。
太後看著陳寵,輕歎一聲:“你平身吧,今日之事,就依你之言,權當過去吧。不過你要知道,此仍我終此一生撼事,哼哼,大漢江山,一切都是為了大漢江山,劉肇,你死之後,江山還不見得是誰的呢!哈哈哈哈。”她越說越是氣忿,最後的笑聲中,悲奮之極,還隱隱帶著嘲諷。
玉蘭和陳寵麵麵相覷,也不知如何勸起,反倒是太後笑完後就恢複正常了,她拿起一盒東西,示意玉蘭遞給陳寵,口中說道:“好了,此事大家都不要提了。老愛卿,這裏有下邦進貢的明前茶,你拿著喝去吧。”
陳寵勉強站起身,躬身謝道:“老臣謝太後恩典,不過,太後,老臣已是風燭殘年之人,諸事俱是雲煙,生死亦置之度外。但太後您身負家國,萬不可為此事傷心,傷心即是傷體啊!”
太後點了點頭,道:“哀家知道了。老愛卿,你退下休息吧。”
陳寵看著太後,鄭重行禮而退,太後眼看著陳寵蹣跚而出,再也忍不住,倒在玉蘭懷中哭了起來。
??我在不知不覺寫有二十萬字了。想想金蟬子十世輪迴,第一世究竟過得如何,吳老先生沒說,我也隻能以井蛙之見,抖膽推演前文了。但是推算起來,金蟬的前九世,也應是個和尚,一生也在求經修行的路上。於是我便從第一世的金蟬出生寫起。有和尚就得有寺院,洛陽白馬寺是佛家第一寺,山西大孚靈鷲寺俱是在東漢初期所建,冀州延古寺據查始建於漢明帝劉莊時代。那麽這個故事,時間便稍晚於東漢明帝之後,地點從這三個地方開始談起。那時的史上人物,除了杜撰的金蟬,正好還有創立道教的祖天師張道陵,金蟬有他作伴,經曆也就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唐僧取經,曆九九八十一難,可是他的前九世,要經曆多少難呢?我還沒有算過,但是我想,金蟬要想長大,成為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那他一定要經曆過人生百態,生離死別,愛恨情仇。
?張道陵神仙事跡更多,但我也隻是按照我心目中的英雄來描寫他,歌頌他。其他的玉要人物,如玉蘭、龍兒、小黑、小白等,雖然都是我杜撰出來的,但是我的心情,始終陪著他們六個,一起度難,一起修行,一起歡笑,一起流淚。按照故事的邏輯發展,他們幾個中,免不了要有生死離別,可是我不願去想,也不想寫出來,且讓時間,來彌補吧!
?度盡劫波,情字難堪。阿彌陀佛!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