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洛水神
張道陵被急流挾裹而下,心知不好。他身處險境,心智卻明,當下身子微曲,雙手護住頭,雙腿護腹,整個人屏住唿吸,任水流衝帶著他走。恍惚中感覺身子在水中轉了個彎,又向上衝了去,衝勁漸緩,還沒等他明白過神來,隻覺雙腳一痛,同時兩手也扶住硬物,忙睜眼觀看,見自已所處之地,竟是一個寬敞無比的巨大石屋,這裏無水無波,自己腳下所踩之地,明明朗朗的竟似一架橋梁。
張道陵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自己正處在一座彎月橋的一端。這急流自那洞口直衝而下,又順著一條如彎月的石道衝將上來,直到這彎月橋端,衝勁方無,便自流橋下,複匯成流,衝貫於對麵山璧石竅之間,順著一個黝黑洞口流出去了。
他又看了看自己身體,卻不由臉一下子紅了,原來裹在腰間的道袍和左腳的襪子都在急流中被水衝走,不過讓人慶幸的是,除了左腳上被石頭蹭的有點紅外,身上竟然沒受到一點傷。
張道陵又喜又窘,又見此洞甚是明亮,而這亮光竟來自洞壁中三塊明亮的石頭,望著他恍然明白,這三塊明亮的石頭不就是那在湖水中映出三道日影的石頭嗎?
自己將那三道日影和月影比作心字,那知道在這洞中卻是用來照明。這石屋頂上鍾乳高懸,在三塊石頭返迴的日光照耀之下,個個色彩晶瑩斑斕,光怪陸離,橋兩旁也是鍾乳林立,石筍石柱千姿百態,如玉如畫,人行其中,如臨仙境。
他心情激動萬分,一時將自己隻穿著一條短褲的樣子也忘記了,當下起身走過石橋,邊走再看,感覺這石屋中像是有人家住處。當下順著一條小石徑前行。
他走過一個小彎,路已到了盡頭,隻見前麵石處開有一門,約有三丈餘高,八尺餘闊,上有一行十個大字,乃是“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隻是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
張道陵見此情景,心神俱醉,當下倒身下拜,口中叫道:“仙長在上,小道張道陵,一心求道,身入寶地,求仙長賜教。”然而他的聲音在洞中縈繞良久,卻不見有人答話。他又喚了兩遍,仍是沒有動靜。隻得起身向前,用手扣著門環,輕輕地敲打了三下,過了一會,門內無人答應。
張道陵過了一會,又擊了三下門,仍然無人應門,於是他朗聲說道:“在下張道陵,不招自來,擅闖貴府,還望仙長恕罪。”伸手推門,那知一試之下,那門一動不動,當下手上加了力氣,直到和上全身力樂,但那門似是用銅鐵鑄成一般,依然絲毫不動。
他心中思忖這門看樣子是裏麵插上了,我這般喊,不知裏麵可聽得見。但要是仙長在,仙人又怎會聽不見呢?估計是沒在家啊!他心中微感失望,但轉念一想,自己能尋得此處,已是上天恩顧了。
他又向四下觀看,發覺洞門兩旁,各有兩個小洞,每洞隻有一扇石門,但也是洞門緊閉,唿喊均是不開。但在四個石門上,均各刻有一幅圖畫。
最左麵門上刻的一幅畫的是一位婦人正在縫製一件衣裳。看到這裏,這才想起自己光著大半個身子,甚是不雅,幸好此洞無人,若是將人招唿出來,可如何是好。當下顧不得看畫,忙順原路返迴,同時四下打量,尋找自己的衣服或是可用來遮身的東西。
他從來路一路尋來,卻發現這洞中除了石頭,一無所有,不由地心裏暗暗叫苦,恨自己考慮不周,隻想方便探下水中情況,沒成想竟一下子入此洞來,自己這個樣,還怎麽好意思求仙問道呢?
他正彷徨間,又來到那月牙橋上,一眼恍惚看見水中似有物漂浮,上前一看,竟是一件道袍在水上漂著,他忙下水將道袍撈起,上橋一看,可不正是自己那件,隻不過被石頭掛得開了好幾道大口子,穿上去也就是勉強能遮身罷了。
他心中雖奇怪這衣服出現的蹊蹺,但想來自己自入此山,種種奇事總是不期而遇,自己暫且見怪不怪吧。當下不顧衣服濕冷,先穿上遮羞,他也不知道謝誰,隻得對著水麵拜了一拜,這才又迴轉那洞門處,再次唿門,可門仍是不開。
張道陵心道這次自己穿了衣服,可還是招不開此門,如此看來,洞中應是無人。也罷,自己隻好既來之,則安之了。
當下他來到大洞旁邊那四個小門,試著敲打,仍是無任何動靜。他沒法子,當下又從最左麵那扇門上所刻的的一婦人正在縫製一件衣裳石畫看起。到了從左數第二個門,隻見門上的刻畫的是幾個人正在蓋房子的樣子,左數第三個門上的刻畫的也是是幾個人正在幹活,但卻看不清楚幹什麽。到了最右麵那門上的畫,卻是一人伸手入水,似在撈水中什麽東西。這四幅畫均是寥寥數筆,畫得雖是傳神,但也隻能看個大概。張道陵不解其意,於是坐下來細細觀看琢磨。
這洞中靜極了,除了遠處傳來的水流聲外,沒有一點別的聲音。張道陵自己獨自打坐悟畫,不知不覺間,日頭已過了西山,那三塊亮石,也不再映出光亮,但奇怪的是那些洞頂的鍾乳及地上的石筍石柱,卻仍發出脈脈的柔光,光線雖暗,但映在這石屋中,如夢如幻。
張道陵打坐久了,不覺也有點乏,打了幾個啊欠,視物也漸模糊。就在他起身欲找個地方休息之時,猛然間見那幅畫中的女子,似乎有了動了一下。他吃了驚,定神忙看去,隻見那女子正低頭縫衣,那件衣服已漸成形,是鳳肩華披,一幅禮服樣子,眼見那女子快將活幹完,但她卻一手持針,一手擦拭額頭上的汗水,臉上盡顯疲憊之態,沒有一點成功的喜悅。
張道陵看了一會,點頭心道,“我明白了,瞧她自己身上所穿,青衣小褂的樣子,這件這女子必是為她人作的衣裳,唉,她一場辛苦一場忙,卻是為她人作的衣裳,難怪她如此樣子。”
再掉頭看第二畫,裏麵的人物也動了起來,幾個人正在奮力將一根柱子中安到房子的牆壁之中,看樣子是想將房子加固。但房子好像反而更加搖晃,幾個人隻得一會扶牆,一會扶柱,忙的不亦樂乎。
第三幅畫,畫中人物正在拖坯,隻見他們在窯頭前,用土做成泥坯,可是剛剛弄成,天上下雨衝了,隻得又和泥重做,一遍遍地重複著。
來到第四幅畫前,張道陵卻是看得最是明白。隻見那人伸手入水,似在撈水中之月,然麵手入水中,月影不見,他手出來,水中又有月影,此人雖然看見月亮,隻是無撈摸處,到底隻成空耳。如此反複,卻始終是一無所獲。
張道陵盯著這四幅畫看,不知不覺中已過了一夜,等到東方日出,室內光線大亮,他肚中發出咕咕地叫聲,這才醒過神來,他伸了個懶腰,又揉了揉眼睛,再看那四幅畫時,卻驚訝地發現畫中人物已不再動,又和他剛看到時的一樣了。
張道陵知道自己所處乃是神仙洞府,此畫如此神異,必有古怪之處。但在這裏也隻能見怪不怪了。他在門前坐了一夜,感覺又餓又乏。此時突然想到,這洞中空空如也,除了水就是石頭,若是神仙不在或是門打不開,自己豈不要困死在這裏。
張道陵心誌雖堅,但頭腦卻不是一根筋之人,他生性豁達,心思又慎密,當下起身,在洞中又細細尋了一番,甚至連四下他能夠著的洞壁都用石頭敲了一邊,卻還是沒有發現任何出路。
.他隻得迴到來時的那座彎月橋處,望著那水流逝的黑洞發呆,心道此處雖是神仙洞府,但自己可不會辟穀之類的仙術,若是尋不得出路,難道還要在從這水裏迴去不成。可是這水流下衝之力如此巨大,自己能被衝進來,但要逆水而上,可難如上天了。
他征征地望著水流發呆,想起那穀中如仙果一般的果實,肚中更是發餓。看到洞中的那些潔白的鍾乳石,好似他在將軍府中吃到過的豆腐一樣,發出誘人的光澤,他餓得實在無法,隻得掬兩口河水喝了,但水雖甘涼,但入肚卻沒什麽作用,肚中所而叫得更響了。
就在此時,隻聽啪啦一聲,一條紅色鯉魚竟從水中躍出,一下子落在自己腳下,不停地在地上擺動。張道陵見此情況,不禁笑道:“你這傻魚,莫不是想跳龍門想瘋了不成,竟跳到我腳下了”。
張道陵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抓住那鯉魚,隻見那鯉魚體型梭長、體側鱗片呈金黃色,背部稍暗,尾部呈橙紅色,在他手中張開嘴巴,兩腮不斷開合,一副奄奄一息模樣。
張道陵見狀,心中動了惻隱之心,笑道:“哎!若不是我受了金蟬兄弟影響,從此食素,今天就用你喂了我的肚皮了。”說著將那金色鯉魚輕輕地放入水中。
那知那魚兒入了水中,它用尾巴打了個圈,打了一個水花,便自不見。
張道陵怔怔地望了會水,心道我還是去那洞門處吧,沒準行仙長迴來了呢。當下他努力站起身來,剛轉過身走了幾步,就隻聽身後一聲水響,迴頭再看時,隻見一名白發老婦人,雖是滿頭銀發,但麵容姣好,正慈眉善目地望著自己微笑。
張道陵大驚,問道:“老人家,你、你、你怎麽來的?你是,是神仙嗎?”
那老婦人哈哈一笑,道:“傻孩子,你莫激動,也不要害怕,我仍是濟水之神,又受仙長所囑為他看守洞門。想不到此處如此玄妙之地,竟被你尋著,看來你真是天資聰穎、福澤深厚啊!”
張道陵見她自稱水神,心下萬分激動,當下倒身下拜,卻因又冷又餓,牙齒不住地上下打嗑,口中激動的不知說什麽好了。那水神又是一笑,用手一揮,一股暖風吹來,張道陵隻覺原來又冷又濕的衣服一下子幹透,渾身也暖和起來。
那水神道:“好孩子,你且聽我說,此水仍濟水這源,我是濟水水神,我們這些小神受天條約束,無上級批準是不可在凡人麵前現身的,縱是得令,也不能超過一刻的。我也是得了上仙之佑,才敢在你麵前現身的。你能來此地,我事先已得到愚公的信了,他將你誇的太好,我也動了好奇之心,這才在暗中觀察。你身處險境不憂,處勝境不驕,果然是有道骨之人。後來又觀你在淡泊之間一心悟道,心思縝密、智力過人,竟能悟得靈台方寸山、明月三星洞之意,果與這裏有緣。我這才助你自水中到此。這王屋山洞府,仍是一位上仙所有,他曾與我等道,‘前些天曾有一位小和尚和兩隻小鼠,甚有善心,他們若是尋到此處,可許他們進穀。’沒想到他們沒來,你去找到這裏來了。”
張道陵聽了,忙解釋道:“我此番來,也正是聽那位小和尚,也就是金蟬小師父告訴我的。”
“原來如此,看來這也是天意啊!你也是心地善良之人,最難得的是,你竟能在餓的如此之慘的情況下,還是不吃我化之魚,仁心宅厚,實是可敬!”
張道陵聽了,有些不好意思,忙道:“老人家過獎了。對了,不知愚公老人家怎麽樣了,他現在可好?”
水神搖了搖頭,道:“那夜他急著找我,隻是對我說了你的為人處事後就告辭了,至於此後事情,我這些天一直沒見到他,受天規所限,也無從打聽。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未嚐不是一種解脫。一切聽天由命,反到不如一了百了。好了,先不說這個了,那洞門上四幅畫,你可看明是什麽意思了?”
張道陵迴道:“老人家,小道看過了,感覺第一幅畫,應是為她人作嫁衣之意,最後一幅,是寓意水中撈月,終是一場空,但那第二幅和第三幅,卻看不明白,隻覺得是畫中人在無休止地白忙活。”
水神點頭道:“你能悟到此節,著實不易啊!不錯,第一幅畫畫的正是為他人作嫁衣,此門仍是‘術’門,能入此門,可學尋藥看病,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悟透者,有起死迴生死之術,但想因此煉丹得道,由此成仙,卻是不能。”
她緩了緩,又道:“那畫有牆中安柱之門,仍是‘流’門,‘流’門中,可學得儒家、法家、陰陽家、墨家、縱橫家等三教九流百家之秘,若能將其融會貫通,當為世上知識淵博之人,但不過修行之難,要想從此朝真入聖,正可比作壁裏安柱。”
張道陵聽了奇道:“壁裏安柱?”
水神笑道:“不錯,像人家蓋房子,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起支撐作用。但是終有一日大廈將頹,它也必朽矣!此法雖能習得世間萬物生成造化之理,但指望由此入道,也是妄想啊!”
她繼而又道:“那第三扇畫有人在拖坯之門,則是‘靜’門,此門中之道,是休糧守穀,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張道陵聽了喜道:“老人家,這個我有些功底,想來正好入此門修行。”
那水神聽了卻笑著道:“你沒看到這門上畫的是窯頭土坯嗎?”
張道陵不解,又問道:“老人家,這窯頭土坯指得又是什麽意思呢?”
水神道:“這就是說,此等修行,最終也隻是在門外徘徊而不入,雖得長壽之體,但也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鍛煉,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
張道陵聽她如此說,悵然道:“老人家,這麽說,那水中撈月也就是說這修行最終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水神道:“不錯,那第四扇門所畫,指得是“動”字門中之道,此門學得是有為有作,請仙扶鸞,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若有機緣,也能求得半仙之體,在這四門中來說,對修行之人最有靈驗,但要想求道成仙,亦如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隻是無撈摸處,到底隻成空啊!”
她正說著,忽聽到張道陵腹中傳來咕咕之聲,拍了下自己腦袋,自嘲道:“瞧我這記性,竟將你餓肚子的事情給忘了。”
說著從袖中伸出手來,掌中放著三顆紅色的橢圓形種子,對張道陵道,“你自水中來此,仍是隨水而來,但若是想原路來迴,除非有濟水之神允許,否則卻是不能。今日我為你破例了一迴,是不能有下迴了。不過你在洞中修行,還得吃些東西才成。這是千年蓮子,每食一顆,可頂三日之饑。你迴到洞門前,用手在大門上畫一幅兩儀圖,則那四門都會打開。不過你要記得,你隻要走進一門中去,那四扇門便會關閉不啟。你進了那個門後,你隻能在屋中學習,屋中有出此洞之道。九日之內,你可見得門中的秘術。修真雖難,但學其中任何一門之術,都對你極為有益的。你學成之後,可自那門中出此石屋,到穀中修行,仙長雖不常來,但隻要你在此靜心修行,或許一年半載,或許一甲子,但總有一天,你能有機會拜見仙長的,到時你能否得仙長傳你修真之道,就要看你的機緣了。對了,此四門,雖隻是學術之門,與那法、道相差甚遠,但無論那門,隻要你學得真義,出此穀也非難事,但你隻要出得此穀,此緣就了,你此生若無奇遇,估計是難見到此穀了。你能有緣至此,當能在此守得仙長歸來。我與那愚公,都受天規所限,不得在凡人前現真身或是顯法。但此地遠離凡間,又受上仙庇護,俗話天高皇帝遠,想來上頭也網開一麵,睜一眼閉一眼,我二人才敢在此地抽空與你見上一麵,現時辰已到,我得迴歸本位去了,你若出此洞之前,可再到外麵水潭中對著瀑布喚我,我還有一事相托。出穀之後,這穀中之事,切莫與人提,所學之術,須得用於正道,有緣者事竟成,切記,切記。”
說完,水神化清風而去,隻留下水麵上一陣漣漪,仿佛剛才發生的一切,隻是風兒吹過水麵一般。
(本章完)
張道陵被急流挾裹而下,心知不好。他身處險境,心智卻明,當下身子微曲,雙手護住頭,雙腿護腹,整個人屏住唿吸,任水流衝帶著他走。恍惚中感覺身子在水中轉了個彎,又向上衝了去,衝勁漸緩,還沒等他明白過神來,隻覺雙腳一痛,同時兩手也扶住硬物,忙睜眼觀看,見自已所處之地,竟是一個寬敞無比的巨大石屋,這裏無水無波,自己腳下所踩之地,明明朗朗的竟似一架橋梁。
張道陵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自己正處在一座彎月橋的一端。這急流自那洞口直衝而下,又順著一條如彎月的石道衝將上來,直到這彎月橋端,衝勁方無,便自流橋下,複匯成流,衝貫於對麵山璧石竅之間,順著一個黝黑洞口流出去了。
他又看了看自己身體,卻不由臉一下子紅了,原來裹在腰間的道袍和左腳的襪子都在急流中被水衝走,不過讓人慶幸的是,除了左腳上被石頭蹭的有點紅外,身上竟然沒受到一點傷。
張道陵又喜又窘,又見此洞甚是明亮,而這亮光竟來自洞壁中三塊明亮的石頭,望著他恍然明白,這三塊明亮的石頭不就是那在湖水中映出三道日影的石頭嗎?
自己將那三道日影和月影比作心字,那知道在這洞中卻是用來照明。這石屋頂上鍾乳高懸,在三塊石頭返迴的日光照耀之下,個個色彩晶瑩斑斕,光怪陸離,橋兩旁也是鍾乳林立,石筍石柱千姿百態,如玉如畫,人行其中,如臨仙境。
他心情激動萬分,一時將自己隻穿著一條短褲的樣子也忘記了,當下起身走過石橋,邊走再看,感覺這石屋中像是有人家住處。當下順著一條小石徑前行。
他走過一個小彎,路已到了盡頭,隻見前麵石處開有一門,約有三丈餘高,八尺餘闊,上有一行十個大字,乃是“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隻是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
張道陵見此情景,心神俱醉,當下倒身下拜,口中叫道:“仙長在上,小道張道陵,一心求道,身入寶地,求仙長賜教。”然而他的聲音在洞中縈繞良久,卻不見有人答話。他又喚了兩遍,仍是沒有動靜。隻得起身向前,用手扣著門環,輕輕地敲打了三下,過了一會,門內無人答應。
張道陵過了一會,又擊了三下門,仍然無人應門,於是他朗聲說道:“在下張道陵,不招自來,擅闖貴府,還望仙長恕罪。”伸手推門,那知一試之下,那門一動不動,當下手上加了力氣,直到和上全身力樂,但那門似是用銅鐵鑄成一般,依然絲毫不動。
他心中思忖這門看樣子是裏麵插上了,我這般喊,不知裏麵可聽得見。但要是仙長在,仙人又怎會聽不見呢?估計是沒在家啊!他心中微感失望,但轉念一想,自己能尋得此處,已是上天恩顧了。
他又向四下觀看,發覺洞門兩旁,各有兩個小洞,每洞隻有一扇石門,但也是洞門緊閉,唿喊均是不開。但在四個石門上,均各刻有一幅圖畫。
最左麵門上刻的一幅畫的是一位婦人正在縫製一件衣裳。看到這裏,這才想起自己光著大半個身子,甚是不雅,幸好此洞無人,若是將人招唿出來,可如何是好。當下顧不得看畫,忙順原路返迴,同時四下打量,尋找自己的衣服或是可用來遮身的東西。
他從來路一路尋來,卻發現這洞中除了石頭,一無所有,不由地心裏暗暗叫苦,恨自己考慮不周,隻想方便探下水中情況,沒成想竟一下子入此洞來,自己這個樣,還怎麽好意思求仙問道呢?
他正彷徨間,又來到那月牙橋上,一眼恍惚看見水中似有物漂浮,上前一看,竟是一件道袍在水上漂著,他忙下水將道袍撈起,上橋一看,可不正是自己那件,隻不過被石頭掛得開了好幾道大口子,穿上去也就是勉強能遮身罷了。
他心中雖奇怪這衣服出現的蹊蹺,但想來自己自入此山,種種奇事總是不期而遇,自己暫且見怪不怪吧。當下不顧衣服濕冷,先穿上遮羞,他也不知道謝誰,隻得對著水麵拜了一拜,這才又迴轉那洞門處,再次唿門,可門仍是不開。
張道陵心道這次自己穿了衣服,可還是招不開此門,如此看來,洞中應是無人。也罷,自己隻好既來之,則安之了。
當下他來到大洞旁邊那四個小門,試著敲打,仍是無任何動靜。他沒法子,當下又從最左麵那扇門上所刻的的一婦人正在縫製一件衣裳石畫看起。到了從左數第二個門,隻見門上的刻畫的是幾個人正在蓋房子的樣子,左數第三個門上的刻畫的也是是幾個人正在幹活,但卻看不清楚幹什麽。到了最右麵那門上的畫,卻是一人伸手入水,似在撈水中什麽東西。這四幅畫均是寥寥數筆,畫得雖是傳神,但也隻能看個大概。張道陵不解其意,於是坐下來細細觀看琢磨。
這洞中靜極了,除了遠處傳來的水流聲外,沒有一點別的聲音。張道陵自己獨自打坐悟畫,不知不覺間,日頭已過了西山,那三塊亮石,也不再映出光亮,但奇怪的是那些洞頂的鍾乳及地上的石筍石柱,卻仍發出脈脈的柔光,光線雖暗,但映在這石屋中,如夢如幻。
張道陵打坐久了,不覺也有點乏,打了幾個啊欠,視物也漸模糊。就在他起身欲找個地方休息之時,猛然間見那幅畫中的女子,似乎有了動了一下。他吃了驚,定神忙看去,隻見那女子正低頭縫衣,那件衣服已漸成形,是鳳肩華披,一幅禮服樣子,眼見那女子快將活幹完,但她卻一手持針,一手擦拭額頭上的汗水,臉上盡顯疲憊之態,沒有一點成功的喜悅。
張道陵看了一會,點頭心道,“我明白了,瞧她自己身上所穿,青衣小褂的樣子,這件這女子必是為她人作的衣裳,唉,她一場辛苦一場忙,卻是為她人作的衣裳,難怪她如此樣子。”
再掉頭看第二畫,裏麵的人物也動了起來,幾個人正在奮力將一根柱子中安到房子的牆壁之中,看樣子是想將房子加固。但房子好像反而更加搖晃,幾個人隻得一會扶牆,一會扶柱,忙的不亦樂乎。
第三幅畫,畫中人物正在拖坯,隻見他們在窯頭前,用土做成泥坯,可是剛剛弄成,天上下雨衝了,隻得又和泥重做,一遍遍地重複著。
來到第四幅畫前,張道陵卻是看得最是明白。隻見那人伸手入水,似在撈水中之月,然麵手入水中,月影不見,他手出來,水中又有月影,此人雖然看見月亮,隻是無撈摸處,到底隻成空耳。如此反複,卻始終是一無所獲。
張道陵盯著這四幅畫看,不知不覺中已過了一夜,等到東方日出,室內光線大亮,他肚中發出咕咕地叫聲,這才醒過神來,他伸了個懶腰,又揉了揉眼睛,再看那四幅畫時,卻驚訝地發現畫中人物已不再動,又和他剛看到時的一樣了。
張道陵知道自己所處乃是神仙洞府,此畫如此神異,必有古怪之處。但在這裏也隻能見怪不怪了。他在門前坐了一夜,感覺又餓又乏。此時突然想到,這洞中空空如也,除了水就是石頭,若是神仙不在或是門打不開,自己豈不要困死在這裏。
張道陵心誌雖堅,但頭腦卻不是一根筋之人,他生性豁達,心思又慎密,當下起身,在洞中又細細尋了一番,甚至連四下他能夠著的洞壁都用石頭敲了一邊,卻還是沒有發現任何出路。
.他隻得迴到來時的那座彎月橋處,望著那水流逝的黑洞發呆,心道此處雖是神仙洞府,但自己可不會辟穀之類的仙術,若是尋不得出路,難道還要在從這水裏迴去不成。可是這水流下衝之力如此巨大,自己能被衝進來,但要逆水而上,可難如上天了。
他征征地望著水流發呆,想起那穀中如仙果一般的果實,肚中更是發餓。看到洞中的那些潔白的鍾乳石,好似他在將軍府中吃到過的豆腐一樣,發出誘人的光澤,他餓得實在無法,隻得掬兩口河水喝了,但水雖甘涼,但入肚卻沒什麽作用,肚中所而叫得更響了。
就在此時,隻聽啪啦一聲,一條紅色鯉魚竟從水中躍出,一下子落在自己腳下,不停地在地上擺動。張道陵見此情況,不禁笑道:“你這傻魚,莫不是想跳龍門想瘋了不成,竟跳到我腳下了”。
張道陵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抓住那鯉魚,隻見那鯉魚體型梭長、體側鱗片呈金黃色,背部稍暗,尾部呈橙紅色,在他手中張開嘴巴,兩腮不斷開合,一副奄奄一息模樣。
張道陵見狀,心中動了惻隱之心,笑道:“哎!若不是我受了金蟬兄弟影響,從此食素,今天就用你喂了我的肚皮了。”說著將那金色鯉魚輕輕地放入水中。
那知那魚兒入了水中,它用尾巴打了個圈,打了一個水花,便自不見。
張道陵怔怔地望了會水,心道我還是去那洞門處吧,沒準行仙長迴來了呢。當下他努力站起身來,剛轉過身走了幾步,就隻聽身後一聲水響,迴頭再看時,隻見一名白發老婦人,雖是滿頭銀發,但麵容姣好,正慈眉善目地望著自己微笑。
張道陵大驚,問道:“老人家,你、你、你怎麽來的?你是,是神仙嗎?”
那老婦人哈哈一笑,道:“傻孩子,你莫激動,也不要害怕,我仍是濟水之神,又受仙長所囑為他看守洞門。想不到此處如此玄妙之地,竟被你尋著,看來你真是天資聰穎、福澤深厚啊!”
張道陵見她自稱水神,心下萬分激動,當下倒身下拜,卻因又冷又餓,牙齒不住地上下打嗑,口中激動的不知說什麽好了。那水神又是一笑,用手一揮,一股暖風吹來,張道陵隻覺原來又冷又濕的衣服一下子幹透,渾身也暖和起來。
那水神道:“好孩子,你且聽我說,此水仍濟水這源,我是濟水水神,我們這些小神受天條約束,無上級批準是不可在凡人麵前現身的,縱是得令,也不能超過一刻的。我也是得了上仙之佑,才敢在你麵前現身的。你能來此地,我事先已得到愚公的信了,他將你誇的太好,我也動了好奇之心,這才在暗中觀察。你身處險境不憂,處勝境不驕,果然是有道骨之人。後來又觀你在淡泊之間一心悟道,心思縝密、智力過人,竟能悟得靈台方寸山、明月三星洞之意,果與這裏有緣。我這才助你自水中到此。這王屋山洞府,仍是一位上仙所有,他曾與我等道,‘前些天曾有一位小和尚和兩隻小鼠,甚有善心,他們若是尋到此處,可許他們進穀。’沒想到他們沒來,你去找到這裏來了。”
張道陵聽了,忙解釋道:“我此番來,也正是聽那位小和尚,也就是金蟬小師父告訴我的。”
“原來如此,看來這也是天意啊!你也是心地善良之人,最難得的是,你竟能在餓的如此之慘的情況下,還是不吃我化之魚,仁心宅厚,實是可敬!”
張道陵聽了,有些不好意思,忙道:“老人家過獎了。對了,不知愚公老人家怎麽樣了,他現在可好?”
水神搖了搖頭,道:“那夜他急著找我,隻是對我說了你的為人處事後就告辭了,至於此後事情,我這些天一直沒見到他,受天規所限,也無從打聽。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未嚐不是一種解脫。一切聽天由命,反到不如一了百了。好了,先不說這個了,那洞門上四幅畫,你可看明是什麽意思了?”
張道陵迴道:“老人家,小道看過了,感覺第一幅畫,應是為她人作嫁衣之意,最後一幅,是寓意水中撈月,終是一場空,但那第二幅和第三幅,卻看不明白,隻覺得是畫中人在無休止地白忙活。”
水神點頭道:“你能悟到此節,著實不易啊!不錯,第一幅畫畫的正是為他人作嫁衣,此門仍是‘術’門,能入此門,可學尋藥看病,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悟透者,有起死迴生死之術,但想因此煉丹得道,由此成仙,卻是不能。”
她緩了緩,又道:“那畫有牆中安柱之門,仍是‘流’門,‘流’門中,可學得儒家、法家、陰陽家、墨家、縱橫家等三教九流百家之秘,若能將其融會貫通,當為世上知識淵博之人,但不過修行之難,要想從此朝真入聖,正可比作壁裏安柱。”
張道陵聽了奇道:“壁裏安柱?”
水神笑道:“不錯,像人家蓋房子,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起支撐作用。但是終有一日大廈將頹,它也必朽矣!此法雖能習得世間萬物生成造化之理,但指望由此入道,也是妄想啊!”
她繼而又道:“那第三扇畫有人在拖坯之門,則是‘靜’門,此門中之道,是休糧守穀,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張道陵聽了喜道:“老人家,這個我有些功底,想來正好入此門修行。”
那水神聽了卻笑著道:“你沒看到這門上畫的是窯頭土坯嗎?”
張道陵不解,又問道:“老人家,這窯頭土坯指得又是什麽意思呢?”
水神道:“這就是說,此等修行,最終也隻是在門外徘徊而不入,雖得長壽之體,但也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鍛煉,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
張道陵聽她如此說,悵然道:“老人家,這麽說,那水中撈月也就是說這修行最終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水神道:“不錯,那第四扇門所畫,指得是“動”字門中之道,此門學得是有為有作,請仙扶鸞,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若有機緣,也能求得半仙之體,在這四門中來說,對修行之人最有靈驗,但要想求道成仙,亦如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隻是無撈摸處,到底隻成空啊!”
她正說著,忽聽到張道陵腹中傳來咕咕之聲,拍了下自己腦袋,自嘲道:“瞧我這記性,竟將你餓肚子的事情給忘了。”
說著從袖中伸出手來,掌中放著三顆紅色的橢圓形種子,對張道陵道,“你自水中來此,仍是隨水而來,但若是想原路來迴,除非有濟水之神允許,否則卻是不能。今日我為你破例了一迴,是不能有下迴了。不過你在洞中修行,還得吃些東西才成。這是千年蓮子,每食一顆,可頂三日之饑。你迴到洞門前,用手在大門上畫一幅兩儀圖,則那四門都會打開。不過你要記得,你隻要走進一門中去,那四扇門便會關閉不啟。你進了那個門後,你隻能在屋中學習,屋中有出此洞之道。九日之內,你可見得門中的秘術。修真雖難,但學其中任何一門之術,都對你極為有益的。你學成之後,可自那門中出此石屋,到穀中修行,仙長雖不常來,但隻要你在此靜心修行,或許一年半載,或許一甲子,但總有一天,你能有機會拜見仙長的,到時你能否得仙長傳你修真之道,就要看你的機緣了。對了,此四門,雖隻是學術之門,與那法、道相差甚遠,但無論那門,隻要你學得真義,出此穀也非難事,但你隻要出得此穀,此緣就了,你此生若無奇遇,估計是難見到此穀了。你能有緣至此,當能在此守得仙長歸來。我與那愚公,都受天規所限,不得在凡人前現真身或是顯法。但此地遠離凡間,又受上仙庇護,俗話天高皇帝遠,想來上頭也網開一麵,睜一眼閉一眼,我二人才敢在此地抽空與你見上一麵,現時辰已到,我得迴歸本位去了,你若出此洞之前,可再到外麵水潭中對著瀑布喚我,我還有一事相托。出穀之後,這穀中之事,切莫與人提,所學之術,須得用於正道,有緣者事竟成,切記,切記。”
說完,水神化清風而去,隻留下水麵上一陣漣漪,仿佛剛才發生的一切,隻是風兒吹過水麵一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