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欺軟怕硬?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96章 欺軟怕硬?
“投的快,那就還能活著,但凡慢上那麽一點點,結果可就截然不同了。”
“等到城破之後,再想投降,那可就是在考驗項籍的耐心,而他一般不是那麽有耐心的人。”
劉邦的旨意中,隻著重說明了,不得做出有損百姓的事。
可這些南明的將領,包括頑固不化的將士,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包含在百姓的範疇之內。
紅了眼的項羽,麵對這些可以隨意發泄的敵軍,他會做什麽?
有句話怎麽說的來著?
上來先打嘴,防止投降,接下來再打腿,防止逃跑。
剩下來的,還用多說嗎?
他們能夠活下來的唯一機會,就是項羽兵臨城下之時,果斷的喊出投降,才能讓他們保住一條命。
但很可惜,絕大部分將領都沒有這麽清晰的認知。
亦或者說,他們都帶著些許的僥幸心理。
覺得其他將領守不住的城,他們未必不行。
實在守不住的時候,再投降也就是了。
可惜他們過往的經驗,在這一刻反而害了他們。
前麵經曆過這一切的南明將領當然知道,可他們估摸著得等到下輩子才能開口了。
至於探子帶迴來的消息,將領身死,將士全軍覆沒的結局也隻會讓他們覺得,那些人不夠聰明,不會在敗局已定的時候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些人,也不知是太瞧得起自己了,還是太忠於大明了。”
“不過後者的話,朕覺得可能性不大,但凡真要是大明的死忠,那又怎麽會允許叛軍李自成攻入京師?”
“你們覺得,這些人眼瞅著項羽連戰連捷,且所經之處一律不留活口的戰績,他們還不投降的緣由何在?”
李二表示自己看不太明白了。
實力差距這麽大,且大漢對百姓的好有目共睹。
南明的混亂,也同樣是眾所周知。
麵對滿清入關都做不出什麽像樣抵抗的朝廷。
連張獻忠都出蜀抵抗滿清大軍,而南明朝廷卻是什麽都沒做。
要說這些將領與士卒真心效忠這樣的朝廷,那除非是眼瞎。
“士卒能有什麽心思?說到底,他們不過就是棋子,將領怎麽說,他們就怎麽做罷了。”
“要說他們的目的,那大抵就是填飽自己的肚子,如果有可能,養活自己的家人,就這些。”
無論什麽王朝,無論什麽情況,建功立業那都是將領才會想的。
最底層士卒,他們絕大部分人最開始的初衷就是指望著軍餉填飽肚子。
將領不投降,那他們投降的結果,就是死於身後督戰隊的刀下。
更何況,他們也完全不會知道,自己將要麵對怎樣的敵人。
“至於那些將領,他們不投降的原因首先排除忠於大明。”
李二不否認裏麵或許有少量真正的忠臣。
無論哪個王朝的末年,都是會有些忠臣站出來撐場麵的。
但絕大部分人,定然都是自私的。
“要麽是覺得大明沒有完蛋,還想再撐一撐,保自己的榮華富貴。”
“要麽就是想頑強的抵抗,來提升自己的籌碼。”
“隻要項籍久攻不下,就定然會派使者前來勸降,到時候他們便能憑借自己的堅守的籌碼,來多索要些好處。”
“不管是錢銀、官職還是爵位,都是有希望的。”
前提是,得真的能擋住項羽的攻勢。
如果他們真的能做到的話,那這個算盤打的還是不錯的。
能擋住項羽,那隻要守住機要之地,或許也有機會能夠擋住韓信。
能滿足這兩個條件之後,那就真的有機會能夠等來劉邦勸降的使者。
“唔……”
“且不說南明有什麽擅長守城的武將了,就是放眼整部史書留名的將領,又有幾人能擋住這兩人聯手的攻勢?”
能做到這種事的人物,別說翻遍整個南明了,就是翻遍整個史書,恐怕也是鳳毛麟角。
能擋住項羽攻勢的人,不多,但定然是有的。
能擋住韓信的,也未必挑不出來。
可將這兩人同時放在對麵,並且兩人代表的還是剛剛建立,正邁向興盛的王朝,而另一方則是垂垂老矣的王朝末年。
想要擋住這兩人……
反正李二盤算了一番之後,自認自己應該是做不到的。
“這都已經不是癡人說夢了,分明就是白日做夢。”
“不過也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從斥候帶迴來的情報,頂多能看出對麵將領極其能打。”
“單憑這一點的話,也的確很難讓人果斷投降。”
“畢竟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將領的認知是,個人勇武決定不了一場戰局的勝負。”
當然,這隻是通常情況。
對於這通常情況的認知,已經深深刻在了每個將領的習慣之中。
“前麵遭遇項籍的將領也都是這麽想的,所以城破之後,也就沒了投降的機會。”
隻是那些被枉殺的士卒何其無辜?
雖然項羽終究還是要留一部分士卒用來負責城池的守衛,但其中絕大部分人,卻都要為了將領的那些許貪心而死。
“好在,現在項籍的脾氣已經收斂了不少,入城之後除了將領以及親兵和督戰隊之外,尋常士卒並沒有遭到大量的屠殺,但部分死傷定然是免不了的。”
“終究,還是南明的這些文官士族太過離奇。”
或許劉邦一開始的打算是一視同仁,不管是張獻忠還是南明,都可以用懷柔的手段一步步蠶食。
甚至都不需要那明晃晃的陽謀起效,隻要讓百姓的日子稍微改善,往後再用其他的手段慢慢推進即可。
既不用大動幹戈,也不必讓南明的這些士卒無辜犧牲。
張獻忠是個明白人,很坦然的接受了劉邦送去賑災的錢糧。
可南明顯然還沒分清大小王,或者說他們連自己的位置都還沒擺明白。
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懼怕滿清,所以在多爾袞與李自成交戰之時,連個屁都不敢放,隻敢暗戳戳的趁機占領少量不起眼的城池。
且在確定李自成戰敗之後,清軍還未真正的入主中原,便迫不及待的將那些占領的城池給吐了出去。
然而現在,在得知入主中原的並非滿清,並非多爾袞之後,卻又開始了耀武揚威。
“投的快,那就還能活著,但凡慢上那麽一點點,結果可就截然不同了。”
“等到城破之後,再想投降,那可就是在考驗項籍的耐心,而他一般不是那麽有耐心的人。”
劉邦的旨意中,隻著重說明了,不得做出有損百姓的事。
可這些南明的將領,包括頑固不化的將士,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包含在百姓的範疇之內。
紅了眼的項羽,麵對這些可以隨意發泄的敵軍,他會做什麽?
有句話怎麽說的來著?
上來先打嘴,防止投降,接下來再打腿,防止逃跑。
剩下來的,還用多說嗎?
他們能夠活下來的唯一機會,就是項羽兵臨城下之時,果斷的喊出投降,才能讓他們保住一條命。
但很可惜,絕大部分將領都沒有這麽清晰的認知。
亦或者說,他們都帶著些許的僥幸心理。
覺得其他將領守不住的城,他們未必不行。
實在守不住的時候,再投降也就是了。
可惜他們過往的經驗,在這一刻反而害了他們。
前麵經曆過這一切的南明將領當然知道,可他們估摸著得等到下輩子才能開口了。
至於探子帶迴來的消息,將領身死,將士全軍覆沒的結局也隻會讓他們覺得,那些人不夠聰明,不會在敗局已定的時候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些人,也不知是太瞧得起自己了,還是太忠於大明了。”
“不過後者的話,朕覺得可能性不大,但凡真要是大明的死忠,那又怎麽會允許叛軍李自成攻入京師?”
“你們覺得,這些人眼瞅著項羽連戰連捷,且所經之處一律不留活口的戰績,他們還不投降的緣由何在?”
李二表示自己看不太明白了。
實力差距這麽大,且大漢對百姓的好有目共睹。
南明的混亂,也同樣是眾所周知。
麵對滿清入關都做不出什麽像樣抵抗的朝廷。
連張獻忠都出蜀抵抗滿清大軍,而南明朝廷卻是什麽都沒做。
要說這些將領與士卒真心效忠這樣的朝廷,那除非是眼瞎。
“士卒能有什麽心思?說到底,他們不過就是棋子,將領怎麽說,他們就怎麽做罷了。”
“要說他們的目的,那大抵就是填飽自己的肚子,如果有可能,養活自己的家人,就這些。”
無論什麽王朝,無論什麽情況,建功立業那都是將領才會想的。
最底層士卒,他們絕大部分人最開始的初衷就是指望著軍餉填飽肚子。
將領不投降,那他們投降的結果,就是死於身後督戰隊的刀下。
更何況,他們也完全不會知道,自己將要麵對怎樣的敵人。
“至於那些將領,他們不投降的原因首先排除忠於大明。”
李二不否認裏麵或許有少量真正的忠臣。
無論哪個王朝的末年,都是會有些忠臣站出來撐場麵的。
但絕大部分人,定然都是自私的。
“要麽是覺得大明沒有完蛋,還想再撐一撐,保自己的榮華富貴。”
“要麽就是想頑強的抵抗,來提升自己的籌碼。”
“隻要項籍久攻不下,就定然會派使者前來勸降,到時候他們便能憑借自己的堅守的籌碼,來多索要些好處。”
“不管是錢銀、官職還是爵位,都是有希望的。”
前提是,得真的能擋住項羽的攻勢。
如果他們真的能做到的話,那這個算盤打的還是不錯的。
能擋住項羽,那隻要守住機要之地,或許也有機會能夠擋住韓信。
能滿足這兩個條件之後,那就真的有機會能夠等來劉邦勸降的使者。
“唔……”
“且不說南明有什麽擅長守城的武將了,就是放眼整部史書留名的將領,又有幾人能擋住這兩人聯手的攻勢?”
能做到這種事的人物,別說翻遍整個南明了,就是翻遍整個史書,恐怕也是鳳毛麟角。
能擋住項羽攻勢的人,不多,但定然是有的。
能擋住韓信的,也未必挑不出來。
可將這兩人同時放在對麵,並且兩人代表的還是剛剛建立,正邁向興盛的王朝,而另一方則是垂垂老矣的王朝末年。
想要擋住這兩人……
反正李二盤算了一番之後,自認自己應該是做不到的。
“這都已經不是癡人說夢了,分明就是白日做夢。”
“不過也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從斥候帶迴來的情報,頂多能看出對麵將領極其能打。”
“單憑這一點的話,也的確很難讓人果斷投降。”
“畢竟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將領的認知是,個人勇武決定不了一場戰局的勝負。”
當然,這隻是通常情況。
對於這通常情況的認知,已經深深刻在了每個將領的習慣之中。
“前麵遭遇項籍的將領也都是這麽想的,所以城破之後,也就沒了投降的機會。”
隻是那些被枉殺的士卒何其無辜?
雖然項羽終究還是要留一部分士卒用來負責城池的守衛,但其中絕大部分人,卻都要為了將領的那些許貪心而死。
“好在,現在項籍的脾氣已經收斂了不少,入城之後除了將領以及親兵和督戰隊之外,尋常士卒並沒有遭到大量的屠殺,但部分死傷定然是免不了的。”
“終究,還是南明的這些文官士族太過離奇。”
或許劉邦一開始的打算是一視同仁,不管是張獻忠還是南明,都可以用懷柔的手段一步步蠶食。
甚至都不需要那明晃晃的陽謀起效,隻要讓百姓的日子稍微改善,往後再用其他的手段慢慢推進即可。
既不用大動幹戈,也不必讓南明的這些士卒無辜犧牲。
張獻忠是個明白人,很坦然的接受了劉邦送去賑災的錢糧。
可南明顯然還沒分清大小王,或者說他們連自己的位置都還沒擺明白。
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懼怕滿清,所以在多爾袞與李自成交戰之時,連個屁都不敢放,隻敢暗戳戳的趁機占領少量不起眼的城池。
且在確定李自成戰敗之後,清軍還未真正的入主中原,便迫不及待的將那些占領的城池給吐了出去。
然而現在,在得知入主中原的並非滿清,並非多爾袞之後,卻又開始了耀武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