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揚州城裏流行的這些新詞兒是從一份類似邸報被命名為《揚州半月刊》的報紙上最先出現的。
以前的邸報隻有官員才能看到,而《半月刊》卻是對所有人開放的,隻要你花上幾文錢就能買到。
柳蘭準備辦報紙已經很長時間了,前麵因為戰事吃緊,多次被拖了下來,這次柳蘭覺得無論如何必須要弄出來了。
大都督府最近已經成了輿論漩渦的中心,羅劍也成了眾人談論的焦點,起因還是官員的財產公示。
盡管她覺得有些操之過急,沒有從輿論上作好充分的宣傳就開始準備實行,阻力之大可想而之。
但柳蘭理解羅劍的想法,現在阻力雖大,但揚州軍幾場連續大勝讓羅劍在揚州的聲望已經達到頂峰,倘若在這種情況下都不能施行,那麽以後再要施行基本就沒有可能性了。
讓羅劍和史可法都沒想到的是,袁繼鹹和路振飛對這個約束官員的措施都是極為讚成,老袁甚至在談話的過程中,起身向羅劍躬身施禮,說此法一出,雖不至斷絕貪腐,起碼可以讓貪腐行為減少八成。
減少八成的說法羅劍覺得有些誇張,這隻是防止官員貪腐的舉措之一,在目前各種登記統計製度極不完善的情況下,官員轉移財產、隱匿財產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
路振飛建議在揚州也成立一個都察院,對官員進行監督,倘若都察院覺得官員的日常開銷超出了他的收入,就可對其進行審查。
羅劍覺得都察院與京城的都察院名稱重複,且職能劃分並不明確,倘若都察院的這些官員又變成了大明時的言官,反倒讓人頭疼不已。
柳蘭提議說就叫“廉政公署”,專門負責糾察官員的經濟問題,這樣一來,職能就十分明確了。
揚州的幾個高層把調子確定以後,這官員財產公示的事情就算確定下來了,接下來如何實行倒讓幾人頭疼起來。
仍是柳蘭提議,必須先從思想和輿論上把大家的認識基本統一起來,隻要廣大百姓支持這個事,這事就好辦。
此時要把一件事情廣而告之,除了派官差張貼布告,幾無他法,在這種情況下,報紙的刊行勢在必行。
調研迴來的顧炎武和黃宗羲都少了一份書生意氣,多了一份帶著憂慮的厚重。
這兩人分別到了鳳陽和淮安調研,這兩府目前的情況最為糟糕,兩人都是按照羅劍的要求,深入到了千家萬戶之中,百姓生活的貧苦讓兩人都是心情沉重。
而當地有些官員的不作為甚至欺詐百姓的事,讓兩人都是極為憤慨,但調研組的任務隻是調研,並非有糾察官員之職責,二人隻能把事情一一記了下來。
兩人迴來後剛把調研報告上交後不久,就被柳蘭拉到了邢夫人印刷廠裏臨時設置的《揚州半月刊》報社。
柳蘭遞過幾篇文章給兩人,第一篇文章是羅劍寫的,名字叫《正義與良知》,這是羅劍為《揚州半月刊》準備的發刊詞。
羅劍用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的發刊詞中的一段話,即“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給《揚州半月刊》作了定義。
文章指出,作為一個媒體,最核心的靈魂必須是正義與良知。有了正義與良知的媒體才能向公眾傳達正確的信息,才能引導社會良好的風氣。在這個前提下,羅劍提倡媒體向社會公眾開放,大家可以通過這個平台暢所欲言,對社會事務表達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文章是史可法寫的。在這篇名為《未來之希望》的文章中,史可法對羅劍等人創辦報紙的用意和初衷表示了極大的讚賞,號召揚州人都要象對待初生之嬰兒一般,細心地嗬護這屬於揚州人自己的第一份報紙,也希望未來揚州乃至全國都有更多的報紙出現,讓報紙能夠成為所有人的良師益友。
顧炎武已經同柳蘭一起對報紙的創辦作過很多努力,自是對報紙的作用和意義知曉頗多,而黃宗羲則是第一次接觸,朝柳蘭和顧炎武問了半天,這才明白大家要弄的是什麽東西。
明白之後的黃宗羲也跟顧炎武一樣,用全部的熱情投入到了第一份報紙的發行工作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又有邢夫人印刷廠的全力協助,第一份《揚州半月刊》終於呱呱墜地了。
第一份報紙采用半月刊的形式,且隻印刷了五千份,這些都基於目前社會狀況決定的。
此時信息傳播極為緩慢,而印刷廠的落後設備也不達不到日報的水平,況且普通民眾的識字率也決定了報紙的發行數量不可能更多。
隨著第一份報紙的發行,大都督府裏對報紙的審查機構隨之成立。
這讓很多人不理解,報紙不就是大都督府創辦的嗎?為什麽還要自己審查自己?
對此羅劍的解釋是,大都督府並不幹涉報紙的運作,報紙是單獨存在的,現在雖是大都督府出資創辦,隨著以後報紙發行量的增加,其經濟運行也將從大都督府裏脫離出去。
設立審查製度,也是迫不得已。羅劍也希望媒體能夠完全開放,但現在根本無法做到。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目前整個揚州與滿清朝廷正是敵對狀態,倘若清廷也派一些文人在報紙上鼓吹滿清入主中原乃是天命所歸,《揚州半月刊》是登還是不登?
盡管柳蘭認為根本不怕,大家可以把他們駁斥得體無完膚,但是羅劍認為這個時代的信息傳播和民眾的認知水平,自己的報紙不從輿論上占領主陣地,就會亂了大眾思想,一旦亂了,再想糾偏可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
創辦報紙的最終目的是宣傳民主和自由,但羅劍和柳蘭一直都沒提,現在提這些為時尚早,在這個見官就跪、等級森嚴的的時代裏,宣揚這一套可能還沒有市場,這個需要慢慢來,過早提出這些反而欲速則不達。
劉嬸的包子鋪愈發做得大了,隔壁的門市也被劉嬸租了下來,現在包鋪已經成了一個不小的飯館了,飯館裏已經請了帳房先生了。
此時的帳房先生正在飯館裏給客人們讀著報紙。
報紙是大都督府免費送的,大都督府說了,這第一份報紙是免費的,但以後的報紙大家得自己花錢買了,一份報紙五文錢。
客人們聽說大都督親自在報紙上寫了文章,都打起精神聽帳房先生念著。大都督寫的文章大家一聽就懂,因為大都督是用白話文寫的,雖然有些讀書人對白話文有些不以為然,但大多數沒讀過書的人卻認為隻有大家都聽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讀書人自是聽明白了大都督府創辦報紙所謂何來,但大多數百姓卻是不太明白,隻是報紙上說的許多事情卻與大家息息相關,這才讓大家有興趣認真聽帳房先生邊念邊作著解說。
報紙第二版專門說的是官員財產公示一事,這個事情以前都聽說過一些,大家各有各人認識和想法,有的人覺得此事真是荒謬之極,倘若此政一出,以後誰還會想著去當官?
比如此時正在劉嬸店裏吃飯的孫秀才就正在跟旁邊的人說:“自古以來,財不外露,個人擁有的錢財如同男女閨房之事一般,怎可說與旁人知曉?如此一來,官員在百姓眼中,與同脫光了衣服一般,官府以後還有何威信可言?”
“孫兄苦讀詩書,為的就是以後能當官,當然不希望這樣做,但對我等普通百姓而言,官員家財一旦公開與眾,則其今後若想貪腐,則有更多顧忌,我倒認為此政對防止官員貪腐有著莫大的作用。”
旁邊的人似乎是個商販之流,走南闖北,見識自是有的,對孫秀才的想法明白得很。
帳房先生邊一邊念著,一邊豎起耳朵聽著下麵的議論,聽見孫秀才的話,放下手裏的報紙,衝著孫秀才說道:“秀才公,這報紙上說了,你若有自己的想法,且提得有理有據,也可到報社投稿,報紙上也許能把你的文章登出來呢。”
“登什麽登?我一個婦道人家都知道,大都督用這個辦法,就是要當官的沒法貪腐,隻要想當官撈好處的,肯定都不希望大都督這麽做,你們沒聽報紙上說了嗎?當官的不要想著要當官老爺,大都督不是最討厭父母官的說法嗎?大都督這話怎麽說的?瞧我這記性,先生再給我們念念?”正端著盤子走出來的劉嬸聽見大家的議論,接過話題說道。
“爾俸爾祿皆民脂民膏,百姓乃是我們衣食父母,官員之所在,乃為服務百姓之所設,如今竟有父母官之說,乃是無恥荒謬之說,須糾正之。今後若仍有父母官自居者,為正其說法,可讓其迴家當其子女之父母,百姓則不需要此類父母也。”帳房先生拿起報紙,找到了這段話,又給大家念了出來。
“大都督還說了,如果不願意公開家財的,則可以選擇不當官,若想當官,則意味著享有與普通人不同的權利,有權利沒有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貪腐則是不可避免的。而采取官員家財公開的辦法,也隻是監督和製約的措施之一,以後還要製定更多的製度來防止官員貪腐。”帳房先生繼續給大家解釋道。
“這樣啊?那些當官的還不是都撂挑子了,沒好處,誰還來當官啊?”對麵茶館裏的老帳房先生也在這兒吃著午飯,聽見帳房先生的話,說道。
“沒人當官?大都督說了,咱們現在啥人才都缺,就是不缺當官的,今後想當官必須要考試,聽說考的可不是八股文章,而是經世的學問,治理的才能。今後想靠文章寫得好就能當官恐怕是不行囉。”帳房先生說道。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揚州城裏流行的這些新詞兒是從一份類似邸報被命名為《揚州半月刊》的報紙上最先出現的。
以前的邸報隻有官員才能看到,而《半月刊》卻是對所有人開放的,隻要你花上幾文錢就能買到。
柳蘭準備辦報紙已經很長時間了,前麵因為戰事吃緊,多次被拖了下來,這次柳蘭覺得無論如何必須要弄出來了。
大都督府最近已經成了輿論漩渦的中心,羅劍也成了眾人談論的焦點,起因還是官員的財產公示。
盡管她覺得有些操之過急,沒有從輿論上作好充分的宣傳就開始準備實行,阻力之大可想而之。
但柳蘭理解羅劍的想法,現在阻力雖大,但揚州軍幾場連續大勝讓羅劍在揚州的聲望已經達到頂峰,倘若在這種情況下都不能施行,那麽以後再要施行基本就沒有可能性了。
讓羅劍和史可法都沒想到的是,袁繼鹹和路振飛對這個約束官員的措施都是極為讚成,老袁甚至在談話的過程中,起身向羅劍躬身施禮,說此法一出,雖不至斷絕貪腐,起碼可以讓貪腐行為減少八成。
減少八成的說法羅劍覺得有些誇張,這隻是防止官員貪腐的舉措之一,在目前各種登記統計製度極不完善的情況下,官員轉移財產、隱匿財產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
路振飛建議在揚州也成立一個都察院,對官員進行監督,倘若都察院覺得官員的日常開銷超出了他的收入,就可對其進行審查。
羅劍覺得都察院與京城的都察院名稱重複,且職能劃分並不明確,倘若都察院的這些官員又變成了大明時的言官,反倒讓人頭疼不已。
柳蘭提議說就叫“廉政公署”,專門負責糾察官員的經濟問題,這樣一來,職能就十分明確了。
揚州的幾個高層把調子確定以後,這官員財產公示的事情就算確定下來了,接下來如何實行倒讓幾人頭疼起來。
仍是柳蘭提議,必須先從思想和輿論上把大家的認識基本統一起來,隻要廣大百姓支持這個事,這事就好辦。
此時要把一件事情廣而告之,除了派官差張貼布告,幾無他法,在這種情況下,報紙的刊行勢在必行。
調研迴來的顧炎武和黃宗羲都少了一份書生意氣,多了一份帶著憂慮的厚重。
這兩人分別到了鳳陽和淮安調研,這兩府目前的情況最為糟糕,兩人都是按照羅劍的要求,深入到了千家萬戶之中,百姓生活的貧苦讓兩人都是心情沉重。
而當地有些官員的不作為甚至欺詐百姓的事,讓兩人都是極為憤慨,但調研組的任務隻是調研,並非有糾察官員之職責,二人隻能把事情一一記了下來。
兩人迴來後剛把調研報告上交後不久,就被柳蘭拉到了邢夫人印刷廠裏臨時設置的《揚州半月刊》報社。
柳蘭遞過幾篇文章給兩人,第一篇文章是羅劍寫的,名字叫《正義與良知》,這是羅劍為《揚州半月刊》準備的發刊詞。
羅劍用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的發刊詞中的一段話,即“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給《揚州半月刊》作了定義。
文章指出,作為一個媒體,最核心的靈魂必須是正義與良知。有了正義與良知的媒體才能向公眾傳達正確的信息,才能引導社會良好的風氣。在這個前提下,羅劍提倡媒體向社會公眾開放,大家可以通過這個平台暢所欲言,對社會事務表達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文章是史可法寫的。在這篇名為《未來之希望》的文章中,史可法對羅劍等人創辦報紙的用意和初衷表示了極大的讚賞,號召揚州人都要象對待初生之嬰兒一般,細心地嗬護這屬於揚州人自己的第一份報紙,也希望未來揚州乃至全國都有更多的報紙出現,讓報紙能夠成為所有人的良師益友。
顧炎武已經同柳蘭一起對報紙的創辦作過很多努力,自是對報紙的作用和意義知曉頗多,而黃宗羲則是第一次接觸,朝柳蘭和顧炎武問了半天,這才明白大家要弄的是什麽東西。
明白之後的黃宗羲也跟顧炎武一樣,用全部的熱情投入到了第一份報紙的發行工作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又有邢夫人印刷廠的全力協助,第一份《揚州半月刊》終於呱呱墜地了。
第一份報紙采用半月刊的形式,且隻印刷了五千份,這些都基於目前社會狀況決定的。
此時信息傳播極為緩慢,而印刷廠的落後設備也不達不到日報的水平,況且普通民眾的識字率也決定了報紙的發行數量不可能更多。
隨著第一份報紙的發行,大都督府裏對報紙的審查機構隨之成立。
這讓很多人不理解,報紙不就是大都督府創辦的嗎?為什麽還要自己審查自己?
對此羅劍的解釋是,大都督府並不幹涉報紙的運作,報紙是單獨存在的,現在雖是大都督府出資創辦,隨著以後報紙發行量的增加,其經濟運行也將從大都督府裏脫離出去。
設立審查製度,也是迫不得已。羅劍也希望媒體能夠完全開放,但現在根本無法做到。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目前整個揚州與滿清朝廷正是敵對狀態,倘若清廷也派一些文人在報紙上鼓吹滿清入主中原乃是天命所歸,《揚州半月刊》是登還是不登?
盡管柳蘭認為根本不怕,大家可以把他們駁斥得體無完膚,但是羅劍認為這個時代的信息傳播和民眾的認知水平,自己的報紙不從輿論上占領主陣地,就會亂了大眾思想,一旦亂了,再想糾偏可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
創辦報紙的最終目的是宣傳民主和自由,但羅劍和柳蘭一直都沒提,現在提這些為時尚早,在這個見官就跪、等級森嚴的的時代裏,宣揚這一套可能還沒有市場,這個需要慢慢來,過早提出這些反而欲速則不達。
劉嬸的包子鋪愈發做得大了,隔壁的門市也被劉嬸租了下來,現在包鋪已經成了一個不小的飯館了,飯館裏已經請了帳房先生了。
此時的帳房先生正在飯館裏給客人們讀著報紙。
報紙是大都督府免費送的,大都督府說了,這第一份報紙是免費的,但以後的報紙大家得自己花錢買了,一份報紙五文錢。
客人們聽說大都督親自在報紙上寫了文章,都打起精神聽帳房先生念著。大都督寫的文章大家一聽就懂,因為大都督是用白話文寫的,雖然有些讀書人對白話文有些不以為然,但大多數沒讀過書的人卻認為隻有大家都聽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讀書人自是聽明白了大都督府創辦報紙所謂何來,但大多數百姓卻是不太明白,隻是報紙上說的許多事情卻與大家息息相關,這才讓大家有興趣認真聽帳房先生邊念邊作著解說。
報紙第二版專門說的是官員財產公示一事,這個事情以前都聽說過一些,大家各有各人認識和想法,有的人覺得此事真是荒謬之極,倘若此政一出,以後誰還會想著去當官?
比如此時正在劉嬸店裏吃飯的孫秀才就正在跟旁邊的人說:“自古以來,財不外露,個人擁有的錢財如同男女閨房之事一般,怎可說與旁人知曉?如此一來,官員在百姓眼中,與同脫光了衣服一般,官府以後還有何威信可言?”
“孫兄苦讀詩書,為的就是以後能當官,當然不希望這樣做,但對我等普通百姓而言,官員家財一旦公開與眾,則其今後若想貪腐,則有更多顧忌,我倒認為此政對防止官員貪腐有著莫大的作用。”
旁邊的人似乎是個商販之流,走南闖北,見識自是有的,對孫秀才的想法明白得很。
帳房先生邊一邊念著,一邊豎起耳朵聽著下麵的議論,聽見孫秀才的話,放下手裏的報紙,衝著孫秀才說道:“秀才公,這報紙上說了,你若有自己的想法,且提得有理有據,也可到報社投稿,報紙上也許能把你的文章登出來呢。”
“登什麽登?我一個婦道人家都知道,大都督用這個辦法,就是要當官的沒法貪腐,隻要想當官撈好處的,肯定都不希望大都督這麽做,你們沒聽報紙上說了嗎?當官的不要想著要當官老爺,大都督不是最討厭父母官的說法嗎?大都督這話怎麽說的?瞧我這記性,先生再給我們念念?”正端著盤子走出來的劉嬸聽見大家的議論,接過話題說道。
“爾俸爾祿皆民脂民膏,百姓乃是我們衣食父母,官員之所在,乃為服務百姓之所設,如今竟有父母官之說,乃是無恥荒謬之說,須糾正之。今後若仍有父母官自居者,為正其說法,可讓其迴家當其子女之父母,百姓則不需要此類父母也。”帳房先生拿起報紙,找到了這段話,又給大家念了出來。
“大都督還說了,如果不願意公開家財的,則可以選擇不當官,若想當官,則意味著享有與普通人不同的權利,有權利沒有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貪腐則是不可避免的。而采取官員家財公開的辦法,也隻是監督和製約的措施之一,以後還要製定更多的製度來防止官員貪腐。”帳房先生繼續給大家解釋道。
“這樣啊?那些當官的還不是都撂挑子了,沒好處,誰還來當官啊?”對麵茶館裏的老帳房先生也在這兒吃著午飯,聽見帳房先生的話,說道。
“沒人當官?大都督說了,咱們現在啥人才都缺,就是不缺當官的,今後想當官必須要考試,聽說考的可不是八股文章,而是經世的學問,治理的才能。今後想靠文章寫得好就能當官恐怕是不行囉。”帳房先生說道。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