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成就感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例如,殲10戰機上的許多子係統和技術都在更早的殲8c上進行了預驗證。
因此,盡管許寧加速了華夏航空科技的進步,但這並未影響項目的穩健性,反而降低了多個項目的風險。
現在,許寧提到將在一款高級教練機上應用dsi進氣道技術,顯然是為十號工程的未來研發做鋪墊。
“dsi進氣道……”楊韋若有所思。
楊韋聽到這個術語時愣了一下,隨後反應過來:“哦,你指的是dsi進氣道吧?”
90年代初期,華夏對於國際最前沿的航空技術信息獲取並不容易,因此對一些新概念的翻譯也尚未統一。
許寧點頭確認:“沒錯,兩種說法是一個意思。”
“這是一種最近兩年才興起的研發理念,連漂亮國也是剛剛開始研究,並且還特地改裝了一架f-16來測試。”
盡管國內還未啟動類似項目,但像楊韋這樣的專業人士自然不會對此一無所知。
“聽說他們正在研發的jsf計劃中也會應用這項技術。你有信心能超越漂亮國人嗎?
另外,對於殲教7改進型,如果采用機頭進氣方式,你怎麽打算安裝dsi進氣道呢?”
“我們並沒有考慮機頭進氣的方式。之前和648所交流時,已經決定改為機身兩側的雙進氣道布局。”
見對方興趣漸濃,許寧進一步解釋說:
“dsi進氣道利用了乘波原理和錐形流特性,通過壓縮曲麵產生的壓力梯度將附麵層排出,從而省去了附麵層隔道、泄放係統等部件,使飛機更輕盈且雷達反射麵積減小。
研發得當的話,性能會有顯著提升。”
“不過,由於這種進氣道是固定的,優化範圍較為有限。
但是考慮到我們的航空部隊不需要十號工程執行高空高速攔截任務,我們可以針對0.7至1.5馬赫的速度段進行優化.”
殲8c的成功服役讓團隊明白,殲10不必承擔所有類型的作戰任務,隻需專注於它最擅長的部分即可。
“當然,僅靠理論分析說服力不夠。
作為新一代高級教練機項目的一部分,我計劃將其作為華夏版f-16icon的技術驗證平台,在滿足訓練需求的同時,為後續改進提供技術支持。”
曆史上,dsi進氣道的首次驗證是在梟龍戰鬥機上實現的,但現在看來,巴鐵空軍似乎對殲7f非常滿意,這可能影響到梟龍項目的進展。
即使一切順利,兩國也要等到1998年才能完成技戰術指標的談判並進入開發階段。
時間緊迫,許寧不想等待,於是主動推動了一個內部驗證項目。
楊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重大改動包括了選擇第二版研發方案中的進氣道形式.
雖然感覺有些越俎代庖,但這位原本隻是受邀協助首飛前結構與空氣動力學分析的專家竟然帶來了兩個關鍵性的貢獻:
可靠性的增強、發動機性能的擴展以及減重措施,這些都是殲10迫切需要的改進。
經過一番思考,楊韋決定暫時放下甲方的身份,接受了這份意外的禮物。
楊韋調整著圓珠筆的筆尖,翻開筆記本準備記錄,語氣平靜地問道:
“611所這邊需要做些什麽?你提到的主動穩定性控製和dsi進氣道怎麽安排?”
許寧胸有成竹,他早已規劃好後續步驟:“我們先集中精力在失穩預測和穩定性管理上,這需要大量數據支持。
我的目標是在一到兩個月內完成算法和控製策略的研發,所以希望你們能派遣幾位熟悉十號工程總體研發,特別是飛發匹配方麵的人才來協助。”
“這麽快?”楊韋有些驚訝,盡管他已經習慣了許寧的速度。
“沒錯,一到兩個月。”許寧解釋說,在之前的八三工程中,他就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節奏。
“這樣做不會影響你們的進度,而且可以在發動機地麵測試前將係統整合到飛行控製係統中去。”
作為一位擁有未來視角的人,許寧深知殲10原型機首飛延遲的原因並非廣為流傳的所謂“三滴油”問題,而是因為地麵測試時出現的兩次葉片損壞事故。
如果可以提前開發出主動穩定性控製係統,就能避免這些問題,使首飛時間提前至1997年下半年。
不過,他明白讓工程師們親自經曆並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並掌握技術。
同時,現在的他也無需再用成功的案例來證明自己,單憑他的名聲就已經足夠讓611所重視他的建議。
楊韋雖然不了解未來的具體情況,但他清楚這套係統能夠提供的巨大容錯空間,甚至可能挽救整個項目於危難之中。
而現在,許寧居然保證這一切都不會耽誤項目的進度,這讓楊韋感到安心又期待。
“行。”
楊未心裏明白,一旦嚐過甜頭,再做決定時就輕鬆多了。因此他迅速拍板:
“十號工程的整體規劃,宋總最是了如指掌,但他得坐鎮詠都統籌全局。接下來的工作,自然由我接手。”
“我留下輔佐你,怎麽樣?”
在這個項目麵前,所有的身份界限都顯得微不足道。
曾經默默耕耘的高級工程師許寧,在人生重啟後短短一年內,竟有幸與行業巨頭楊未並肩作戰——哪怕隻是暫時的,這也讓他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接下來的一個月裏,主動穩定性控製係統軟件部分的開發進度驚人,從概念逐漸轉化為現實。
與此同時,世界也在悄然變化。在距離首都1500公裏外的青唐省東部,四架白色塗裝的殲8c戰鬥機正穿越戈壁灘的天空。
海軍航空兵9師25團的王致上尉坐在編號為12的戰機中,一邊保持編隊飛行,一邊通過座艙玻璃確認地標。
對於華夏的飛行員來說,在那個還沒有國產導航係統的年代,長距離轉場飛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特別是當涉及到陌生空域時。
海軍航空兵麵臨的挑戰尤其大,因為他們的任務性質不同於空軍,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這類問題。
對王致而言,這是他自1990年航校畢業以來首次深入內陸空域飛行。
因此,盡管許寧加速了華夏航空科技的進步,但這並未影響項目的穩健性,反而降低了多個項目的風險。
現在,許寧提到將在一款高級教練機上應用dsi進氣道技術,顯然是為十號工程的未來研發做鋪墊。
“dsi進氣道……”楊韋若有所思。
楊韋聽到這個術語時愣了一下,隨後反應過來:“哦,你指的是dsi進氣道吧?”
90年代初期,華夏對於國際最前沿的航空技術信息獲取並不容易,因此對一些新概念的翻譯也尚未統一。
許寧點頭確認:“沒錯,兩種說法是一個意思。”
“這是一種最近兩年才興起的研發理念,連漂亮國也是剛剛開始研究,並且還特地改裝了一架f-16來測試。”
盡管國內還未啟動類似項目,但像楊韋這樣的專業人士自然不會對此一無所知。
“聽說他們正在研發的jsf計劃中也會應用這項技術。你有信心能超越漂亮國人嗎?
另外,對於殲教7改進型,如果采用機頭進氣方式,你怎麽打算安裝dsi進氣道呢?”
“我們並沒有考慮機頭進氣的方式。之前和648所交流時,已經決定改為機身兩側的雙進氣道布局。”
見對方興趣漸濃,許寧進一步解釋說:
“dsi進氣道利用了乘波原理和錐形流特性,通過壓縮曲麵產生的壓力梯度將附麵層排出,從而省去了附麵層隔道、泄放係統等部件,使飛機更輕盈且雷達反射麵積減小。
研發得當的話,性能會有顯著提升。”
“不過,由於這種進氣道是固定的,優化範圍較為有限。
但是考慮到我們的航空部隊不需要十號工程執行高空高速攔截任務,我們可以針對0.7至1.5馬赫的速度段進行優化.”
殲8c的成功服役讓團隊明白,殲10不必承擔所有類型的作戰任務,隻需專注於它最擅長的部分即可。
“當然,僅靠理論分析說服力不夠。
作為新一代高級教練機項目的一部分,我計劃將其作為華夏版f-16icon的技術驗證平台,在滿足訓練需求的同時,為後續改進提供技術支持。”
曆史上,dsi進氣道的首次驗證是在梟龍戰鬥機上實現的,但現在看來,巴鐵空軍似乎對殲7f非常滿意,這可能影響到梟龍項目的進展。
即使一切順利,兩國也要等到1998年才能完成技戰術指標的談判並進入開發階段。
時間緊迫,許寧不想等待,於是主動推動了一個內部驗證項目。
楊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重大改動包括了選擇第二版研發方案中的進氣道形式.
雖然感覺有些越俎代庖,但這位原本隻是受邀協助首飛前結構與空氣動力學分析的專家竟然帶來了兩個關鍵性的貢獻:
可靠性的增強、發動機性能的擴展以及減重措施,這些都是殲10迫切需要的改進。
經過一番思考,楊韋決定暫時放下甲方的身份,接受了這份意外的禮物。
楊韋調整著圓珠筆的筆尖,翻開筆記本準備記錄,語氣平靜地問道:
“611所這邊需要做些什麽?你提到的主動穩定性控製和dsi進氣道怎麽安排?”
許寧胸有成竹,他早已規劃好後續步驟:“我們先集中精力在失穩預測和穩定性管理上,這需要大量數據支持。
我的目標是在一到兩個月內完成算法和控製策略的研發,所以希望你們能派遣幾位熟悉十號工程總體研發,特別是飛發匹配方麵的人才來協助。”
“這麽快?”楊韋有些驚訝,盡管他已經習慣了許寧的速度。
“沒錯,一到兩個月。”許寧解釋說,在之前的八三工程中,他就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節奏。
“這樣做不會影響你們的進度,而且可以在發動機地麵測試前將係統整合到飛行控製係統中去。”
作為一位擁有未來視角的人,許寧深知殲10原型機首飛延遲的原因並非廣為流傳的所謂“三滴油”問題,而是因為地麵測試時出現的兩次葉片損壞事故。
如果可以提前開發出主動穩定性控製係統,就能避免這些問題,使首飛時間提前至1997年下半年。
不過,他明白讓工程師們親自經曆並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並掌握技術。
同時,現在的他也無需再用成功的案例來證明自己,單憑他的名聲就已經足夠讓611所重視他的建議。
楊韋雖然不了解未來的具體情況,但他清楚這套係統能夠提供的巨大容錯空間,甚至可能挽救整個項目於危難之中。
而現在,許寧居然保證這一切都不會耽誤項目的進度,這讓楊韋感到安心又期待。
“行。”
楊未心裏明白,一旦嚐過甜頭,再做決定時就輕鬆多了。因此他迅速拍板:
“十號工程的整體規劃,宋總最是了如指掌,但他得坐鎮詠都統籌全局。接下來的工作,自然由我接手。”
“我留下輔佐你,怎麽樣?”
在這個項目麵前,所有的身份界限都顯得微不足道。
曾經默默耕耘的高級工程師許寧,在人生重啟後短短一年內,竟有幸與行業巨頭楊未並肩作戰——哪怕隻是暫時的,這也讓他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接下來的一個月裏,主動穩定性控製係統軟件部分的開發進度驚人,從概念逐漸轉化為現實。
與此同時,世界也在悄然變化。在距離首都1500公裏外的青唐省東部,四架白色塗裝的殲8c戰鬥機正穿越戈壁灘的天空。
海軍航空兵9師25團的王致上尉坐在編號為12的戰機中,一邊保持編隊飛行,一邊通過座艙玻璃確認地標。
對於華夏的飛行員來說,在那個還沒有國產導航係統的年代,長距離轉場飛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特別是當涉及到陌生空域時。
海軍航空兵麵臨的挑戰尤其大,因為他們的任務性質不同於空軍,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這類問題。
對王致而言,這是他自1990年航校畢業以來首次深入內陸空域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