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捷徑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麵對來自兩部委的支持以及科學院的重量級聯名推薦,尤其是名單上那些舉足輕重的名字,王宇忠意識到拒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一次關鍵的會麵中,王宇忠麵對來自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強大壓力。
這兩院院士共有35位,而對方直接請出了五位重量級人物參與討論,這無疑給王宇忠帶來了巨大的談判壓力。
“老丁,別再為難我了,不如我們這樣考慮。”
經過深思熟慮後,王宇忠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
“成立新的國有企業確實麵臨重重困難,特別是現在多頭管理的局麵下,即便我想幫忙,整個過程也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甚至更久。”
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因此,我的建議是從地方國企中尋找一家與你們需求相近的企業進行改製,待其清算完成後交給科學院接管。
初期可以作為集體所有製企業運作,等時機成熟,再升級為央企。這樣一來,23歲的負責人可以直接上任,隻需報備即可。”
王宇忠又補充道:“為了支持過渡期間的工作,我們可以從經貿委的技術進步與裝備司撥款300萬元用於軟件開發。
雖然這個部門平時業務不多,但權限還在,能夠以產學研聯合的名義提供資金支持。”
“按照這個計劃,新企業最晚明年初就能定下來。而開發團隊則可以通過課題組或項目組的形式持續工作,確保項目的無縫對接。”
聽到這裏,丁誌恆意識到這是對方能給出的最大讓步。談判就是妥協的藝術,既然王宇忠已經做出了巨大讓步,他也應該適時接受。
“那這筆撥款什麽時候能到位呢?”
丁誌恆站起身來準備告辭,卻又轉過身問道。
王宇忠明白自己可能鬆口太快,但他還是決定兌現承諾:“我會加急處理審批,爭取一個月內到賬。”
帶著三百萬項目的好消息,丁誌恆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一言為定!”兩人幾乎同時說道,但語氣中卻帶著一絲沉重。
王宇忠苦笑,看著對方離去的背影,心裏五味雜陳。
他深吸一口氣,癱坐在椅子上:“這主任真不好當啊。”
接下來的兩周對許寧來說,過得頗為輕鬆。
除了正式成為973項目專家組成員和精工計劃的總顧問——兩個重要的職務外,最讓他欣慰的是,與劉遠博合作編寫的教材終於完成了校對,即將付印。
對於這份報告,許寧有兩個重點:
一是要同步啟動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總體設計工作;二是配合殲10和殲11戰鬥機的進展,確保國產第三代戰機不再依賴進口動力係統。
渦扇10的研發起步較晚,雖然曆經多次設計嚐試,但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不過,隨著渦噴14改進工作的推進,606所積累了寶貴的數據和技術,加上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許寧個人能力的提升,現在終於到了可以放手一搏的時候了。
與此同時,殲10已完成地麵測試,預計下半年首飛;
而兩架殲11的組裝進度也快於預期,有望提前數月完成。
盡管目前al-31f\/fn發動機供應穩定,但技術轉讓遙遙無期,發展國產發動機迫在眉睫。
在報告結尾,許寧列出了幾個關鍵技術挑戰,如三維數字化設計、新型冷卻技術和先進材料等。
麵對這些難題,他深知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隻能迎難而上了。
許寧不必事事親為,他隻需抓住關鍵問題深入思考。
今天上午收到的一封征求意見函讓他聯想到航空產業改革的問題。
“雖然現在軍用和民用航空分開管理比以前合理一些,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許寧心想。在他看來,最直接的辦法是提前分離出專門的航空發動機集團,專注於研發和製造航空動力係統。
這是他在前世所熟悉的模式,也是國際上通用的做法。
畢竟,飛機設計和發動機設計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他能跨界是因為有重生的優勢,但這不應該成為行業的標準。
在一張便箋紙上,許寧快速記錄下這個想法,然後轉向了重型模鍛壓機的問題。
這個問題他已經考慮了一段時間,特別是從過年開始。
模鍛壓機對於提高生產效率、減輕飛機重量有著重要作用。
132廠已經采用這種工藝來替代傳統的自由鍛壓,而601所在與蘇霍伊的合作中也看到了模鍛壓技術帶來的優勢。
但是,現有的三萬噸模鍛壓機對於更重的機型和大型項目來說遠遠不夠。
無論是殲11、未來的國產客機,還是金桂平提到的水電機組,都需要更大噸位的設備。
這促使許寧進一步思考如何加速重型模鍛壓機的研發,以及如何利用青華大學十年前開發的技術作為基礎。
多物理場仿真建模軟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之一,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投資,開發初期版本並不會耗費太多時間。
而且,基於青華大學之前的工作,可以更快地推進項目進展。
即便這不是全球最大的模鍛壓機,但提早幾年投入使用所帶來的好處遠超過追求規模上的第一。
許寧知道,最終8萬噸級的模鍛壓機也會被建造出來,但現在,他需要的是一個實用且高效的解決方案。
許寧心裏琢磨著那台模鍛壓機的設計進展和技術細節,卻苦於沒有直接的渠道去了解詳情。
畢竟,青華大學不屬於國防科工委管轄,他唯一認識的人——魏仁禮,一個碩士生,此刻還在盛京出差,指望不上。
如果通過正式途徑發函詢問,雖然可行,但流程繁瑣、時間漫長,這不是許寧想要的方式。
於是,他決定找一條捷徑,隨即撥通了杜亦熵的電話。
杜亦熵是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在學術界人脈廣泛,想必能幫上忙。
果不其然,僅一天後,杜亦熵就帶來了好消息。
“小許啊,關於那台重型模鍛壓機,我已經打聽清楚了。”
在一次關鍵的會麵中,王宇忠麵對來自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強大壓力。
這兩院院士共有35位,而對方直接請出了五位重量級人物參與討論,這無疑給王宇忠帶來了巨大的談判壓力。
“老丁,別再為難我了,不如我們這樣考慮。”
經過深思熟慮後,王宇忠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
“成立新的國有企業確實麵臨重重困難,特別是現在多頭管理的局麵下,即便我想幫忙,整個過程也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甚至更久。”
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因此,我的建議是從地方國企中尋找一家與你們需求相近的企業進行改製,待其清算完成後交給科學院接管。
初期可以作為集體所有製企業運作,等時機成熟,再升級為央企。這樣一來,23歲的負責人可以直接上任,隻需報備即可。”
王宇忠又補充道:“為了支持過渡期間的工作,我們可以從經貿委的技術進步與裝備司撥款300萬元用於軟件開發。
雖然這個部門平時業務不多,但權限還在,能夠以產學研聯合的名義提供資金支持。”
“按照這個計劃,新企業最晚明年初就能定下來。而開發團隊則可以通過課題組或項目組的形式持續工作,確保項目的無縫對接。”
聽到這裏,丁誌恆意識到這是對方能給出的最大讓步。談判就是妥協的藝術,既然王宇忠已經做出了巨大讓步,他也應該適時接受。
“那這筆撥款什麽時候能到位呢?”
丁誌恆站起身來準備告辭,卻又轉過身問道。
王宇忠明白自己可能鬆口太快,但他還是決定兌現承諾:“我會加急處理審批,爭取一個月內到賬。”
帶著三百萬項目的好消息,丁誌恆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一言為定!”兩人幾乎同時說道,但語氣中卻帶著一絲沉重。
王宇忠苦笑,看著對方離去的背影,心裏五味雜陳。
他深吸一口氣,癱坐在椅子上:“這主任真不好當啊。”
接下來的兩周對許寧來說,過得頗為輕鬆。
除了正式成為973項目專家組成員和精工計劃的總顧問——兩個重要的職務外,最讓他欣慰的是,與劉遠博合作編寫的教材終於完成了校對,即將付印。
對於這份報告,許寧有兩個重點:
一是要同步啟動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總體設計工作;二是配合殲10和殲11戰鬥機的進展,確保國產第三代戰機不再依賴進口動力係統。
渦扇10的研發起步較晚,雖然曆經多次設計嚐試,但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不過,隨著渦噴14改進工作的推進,606所積累了寶貴的數據和技術,加上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許寧個人能力的提升,現在終於到了可以放手一搏的時候了。
與此同時,殲10已完成地麵測試,預計下半年首飛;
而兩架殲11的組裝進度也快於預期,有望提前數月完成。
盡管目前al-31f\/fn發動機供應穩定,但技術轉讓遙遙無期,發展國產發動機迫在眉睫。
在報告結尾,許寧列出了幾個關鍵技術挑戰,如三維數字化設計、新型冷卻技術和先進材料等。
麵對這些難題,他深知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隻能迎難而上了。
許寧不必事事親為,他隻需抓住關鍵問題深入思考。
今天上午收到的一封征求意見函讓他聯想到航空產業改革的問題。
“雖然現在軍用和民用航空分開管理比以前合理一些,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許寧心想。在他看來,最直接的辦法是提前分離出專門的航空發動機集團,專注於研發和製造航空動力係統。
這是他在前世所熟悉的模式,也是國際上通用的做法。
畢竟,飛機設計和發動機設計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他能跨界是因為有重生的優勢,但這不應該成為行業的標準。
在一張便箋紙上,許寧快速記錄下這個想法,然後轉向了重型模鍛壓機的問題。
這個問題他已經考慮了一段時間,特別是從過年開始。
模鍛壓機對於提高生產效率、減輕飛機重量有著重要作用。
132廠已經采用這種工藝來替代傳統的自由鍛壓,而601所在與蘇霍伊的合作中也看到了模鍛壓技術帶來的優勢。
但是,現有的三萬噸模鍛壓機對於更重的機型和大型項目來說遠遠不夠。
無論是殲11、未來的國產客機,還是金桂平提到的水電機組,都需要更大噸位的設備。
這促使許寧進一步思考如何加速重型模鍛壓機的研發,以及如何利用青華大學十年前開發的技術作為基礎。
多物理場仿真建模軟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之一,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投資,開發初期版本並不會耗費太多時間。
而且,基於青華大學之前的工作,可以更快地推進項目進展。
即便這不是全球最大的模鍛壓機,但提早幾年投入使用所帶來的好處遠超過追求規模上的第一。
許寧知道,最終8萬噸級的模鍛壓機也會被建造出來,但現在,他需要的是一個實用且高效的解決方案。
許寧心裏琢磨著那台模鍛壓機的設計進展和技術細節,卻苦於沒有直接的渠道去了解詳情。
畢竟,青華大學不屬於國防科工委管轄,他唯一認識的人——魏仁禮,一個碩士生,此刻還在盛京出差,指望不上。
如果通過正式途徑發函詢問,雖然可行,但流程繁瑣、時間漫長,這不是許寧想要的方式。
於是,他決定找一條捷徑,隨即撥通了杜亦熵的電話。
杜亦熵是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在學術界人脈廣泛,想必能幫上忙。
果不其然,僅一天後,杜亦熵就帶來了好消息。
“小許啊,關於那台重型模鍛壓機,我已經打聽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