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高強度的討論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杜亦熵在電話裏說:“這項目早在70年代就開始了,曆經十五年的研發,還獲得了科技進步二等獎呢。
不過後來因為技術和資金的問題,不得不擱置。”
“這麽說來,確實是我關心的那個項目。”許寧興奮地迴應道。
“我聯係到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沈鴻老院士,他曾任國家機械委員會副主任,後來又是一機部的顧問。”杜亦熵繼續說道。
聽到沈鴻的名字,許寧心中暗自驚歎。
這位傳奇人物僅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曆,卻在延安時期擔任過兵工廠總工程師,之後更是自學成才,成為華夏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的設計主持人。
即便現在已屆九旬高齡,他的名字依然響亮。
有了這樣的線索,許寧感到自己的計劃有了新的轉機。
即使沈老已經不在一線工作,但他的經驗和見解無疑將為許寧提供寶貴的指導。
即使已經離休,這位德高望重的專家依然保持著廣泛的人脈網絡。
畢竟,那台6.8萬噸的模鍛壓機正是在他擔任機械委員會副主任時立項的。
“沈院士這兩天在醫院做體檢,建議不要打擾他。他說你可以周一去家裏找他,到時候他會邀請當時參與關鍵子項目的幾位同事一起見麵。”
這便是資深院士的影響力——一個電話就能安排一次小型聚會。
許寧感激地迴應道:“您的幫助真是雪中送炭。”隨後與對方聊了幾句便結束了通話。
三天後,許寧帶著精心挑選的小禮物來到杜亦熵提供的地址。
那是一棟位於京城的老式公寓樓,建於上世紀末,雖然有些年頭了,但並不破敗。
這裏住著多位知名學者,外表普通的建築內蘊藏著非凡的智慧。
按響門鈴後,一位大約三十歲的女士開門詢問。她看到門外站著一位年輕人,看起來像個大學生,起初感到疑惑,甚至探頭查看是否有其他人陪同。
確認隻有許寧一人後,她禮貌地問道:“請問你是哪位?”
“我是許寧,之前和沈老預約過,今天來拜訪他。”許寧解釋道。
聽到這話,女士顯然愣了一下,然後轉身向屋內喊道:“爺爺,門口有位叫許寧的客人在找您!”
聲音輕柔地傳來,顯然是沈鴻的孫女。
隨後,一位約莫五十多歲的男士迅速從屋內走出,一見到站在門口的許寧,便熱情地上前迎接:
“小許同誌,您好!沈老經常提起您,作為杜院士的得意門生,快請進。”
許寧遞上帶來的果籃和點心,那開門的女子——沈藝卿,沈鴻的孫女,一邊接過禮物一邊不好意思地說:
“真抱歉,我剛才還以為您是跟我爸同齡的專家呢,畢竟973項目的成員聽起來都應該是教授級的人物。”
“沒關係,這樣的誤會挺常見的。”許寧淡然迴應。
他早已習慣於人們對他年輕外表的驚訝,這並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簡單寒暄後,誤會輕鬆化解。
引路的是青華大學的顏永年教授,當年重型模鍛壓機設計團隊的關鍵人物之一。穿過堆積如山的舊報紙,他們來到了沈老的臥室。
“沈老,非常榮幸能來拜訪您。”許寧握住了這位老科學家的手,感受到那幾乎幹枯卻依然溫暖的觸感。
沈老雖然年逾九旬,但精神矍鑠,隻是身體略顯虛弱。沈藝卿早前提醒過,談話不宜超過一個小時。
直奔主題,許寧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他對重啟重型模鍛壓機研發項目的構想,並強調了當前航空製造業對此類設備的需求。
聽到這裏,沈鴻原本顫巍巍的手中拐杖仿佛突然有了力量,他的眼神瞬間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當年項目停滯不前,主要是因為遇到了幾個棘手的問題,長時間未能突破,導致上級失去了信心……”
沈老喝了口茶,開始詳細解釋起那段曆史。
“我們當時在液壓係統、電氣裝置和控製組件上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最終遇到了三個主要難題。”
“首先,對於機器主體結構的研究不夠深入。最適合超重型水壓機的框架應是板框組合式,這種設計在漂亮國、蘇連及其出口到法都國的大型水壓機中都有應用。
然而,為了達到同樣的性能,我們需要精確計算結構應力,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巨大挑戰。
因此,我們不得不選擇預應力鋼絲纏繞結構作為替代方案,盡管理論上可以滿足需求,但由於材料和技術限製,可靠性難以保證。”
“其次,設備振動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在實驗階段我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卻始終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最後,國內沒有符合標準的液壓油也是一個障礙。
要克服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還需要時間進行研究。
遺憾的是,在我退休後,政策方向發生了變化,項目也就此擱置了。”
老院士談起這些技術問題時如數家珍,情緒激動,甚至需要孫女沈藝卿的幫助才能平靜下來。
當提到現在的技術是否能解決當年的問題以及6.8萬噸水壓機的審批時,沈鴻的眼神流露出對項目的渴望與擔憂。
雖然現在航空產業受到重視,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但考慮到過去的最大噸位僅為3萬噸,直接提升至6.8萬噸仍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不過,一旦實現,將為國內生產飛機部件帶來新的機遇。
顏永年教授補充說,由於沈老年紀已大,精力有限。
他將負責詳細解釋更多細節,畢竟他在模鍛壓機設計工作中有著豐富的經驗,並且有更充沛的體力來進行詳盡說明。
隨後,他們離開了房間,讓沈老得以休息,並轉移話題聊了些輕鬆的內容。
許寧心裏清楚,90歲的沈老不太可能全程參與這次高強度的討論。
對他來說,能夠通過沈老牽線搭橋見到顏永年,就已經達到了此行的主要目的。
然而,當顏永年開始講述模鍛壓機資料的情況時,許寧還是感到一陣意外。
“一部分?”他下意識地重複道,以為接下來會是技術細節的補充。
不過後來因為技術和資金的問題,不得不擱置。”
“這麽說來,確實是我關心的那個項目。”許寧興奮地迴應道。
“我聯係到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沈鴻老院士,他曾任國家機械委員會副主任,後來又是一機部的顧問。”杜亦熵繼續說道。
聽到沈鴻的名字,許寧心中暗自驚歎。
這位傳奇人物僅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曆,卻在延安時期擔任過兵工廠總工程師,之後更是自學成才,成為華夏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的設計主持人。
即便現在已屆九旬高齡,他的名字依然響亮。
有了這樣的線索,許寧感到自己的計劃有了新的轉機。
即使沈老已經不在一線工作,但他的經驗和見解無疑將為許寧提供寶貴的指導。
即使已經離休,這位德高望重的專家依然保持著廣泛的人脈網絡。
畢竟,那台6.8萬噸的模鍛壓機正是在他擔任機械委員會副主任時立項的。
“沈院士這兩天在醫院做體檢,建議不要打擾他。他說你可以周一去家裏找他,到時候他會邀請當時參與關鍵子項目的幾位同事一起見麵。”
這便是資深院士的影響力——一個電話就能安排一次小型聚會。
許寧感激地迴應道:“您的幫助真是雪中送炭。”隨後與對方聊了幾句便結束了通話。
三天後,許寧帶著精心挑選的小禮物來到杜亦熵提供的地址。
那是一棟位於京城的老式公寓樓,建於上世紀末,雖然有些年頭了,但並不破敗。
這裏住著多位知名學者,外表普通的建築內蘊藏著非凡的智慧。
按響門鈴後,一位大約三十歲的女士開門詢問。她看到門外站著一位年輕人,看起來像個大學生,起初感到疑惑,甚至探頭查看是否有其他人陪同。
確認隻有許寧一人後,她禮貌地問道:“請問你是哪位?”
“我是許寧,之前和沈老預約過,今天來拜訪他。”許寧解釋道。
聽到這話,女士顯然愣了一下,然後轉身向屋內喊道:“爺爺,門口有位叫許寧的客人在找您!”
聲音輕柔地傳來,顯然是沈鴻的孫女。
隨後,一位約莫五十多歲的男士迅速從屋內走出,一見到站在門口的許寧,便熱情地上前迎接:
“小許同誌,您好!沈老經常提起您,作為杜院士的得意門生,快請進。”
許寧遞上帶來的果籃和點心,那開門的女子——沈藝卿,沈鴻的孫女,一邊接過禮物一邊不好意思地說:
“真抱歉,我剛才還以為您是跟我爸同齡的專家呢,畢竟973項目的成員聽起來都應該是教授級的人物。”
“沒關係,這樣的誤會挺常見的。”許寧淡然迴應。
他早已習慣於人們對他年輕外表的驚訝,這並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簡單寒暄後,誤會輕鬆化解。
引路的是青華大學的顏永年教授,當年重型模鍛壓機設計團隊的關鍵人物之一。穿過堆積如山的舊報紙,他們來到了沈老的臥室。
“沈老,非常榮幸能來拜訪您。”許寧握住了這位老科學家的手,感受到那幾乎幹枯卻依然溫暖的觸感。
沈老雖然年逾九旬,但精神矍鑠,隻是身體略顯虛弱。沈藝卿早前提醒過,談話不宜超過一個小時。
直奔主題,許寧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他對重啟重型模鍛壓機研發項目的構想,並強調了當前航空製造業對此類設備的需求。
聽到這裏,沈鴻原本顫巍巍的手中拐杖仿佛突然有了力量,他的眼神瞬間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當年項目停滯不前,主要是因為遇到了幾個棘手的問題,長時間未能突破,導致上級失去了信心……”
沈老喝了口茶,開始詳細解釋起那段曆史。
“我們當時在液壓係統、電氣裝置和控製組件上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最終遇到了三個主要難題。”
“首先,對於機器主體結構的研究不夠深入。最適合超重型水壓機的框架應是板框組合式,這種設計在漂亮國、蘇連及其出口到法都國的大型水壓機中都有應用。
然而,為了達到同樣的性能,我們需要精確計算結構應力,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巨大挑戰。
因此,我們不得不選擇預應力鋼絲纏繞結構作為替代方案,盡管理論上可以滿足需求,但由於材料和技術限製,可靠性難以保證。”
“其次,設備振動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在實驗階段我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卻始終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最後,國內沒有符合標準的液壓油也是一個障礙。
要克服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還需要時間進行研究。
遺憾的是,在我退休後,政策方向發生了變化,項目也就此擱置了。”
老院士談起這些技術問題時如數家珍,情緒激動,甚至需要孫女沈藝卿的幫助才能平靜下來。
當提到現在的技術是否能解決當年的問題以及6.8萬噸水壓機的審批時,沈鴻的眼神流露出對項目的渴望與擔憂。
雖然現在航空產業受到重視,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但考慮到過去的最大噸位僅為3萬噸,直接提升至6.8萬噸仍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不過,一旦實現,將為國內生產飛機部件帶來新的機遇。
顏永年教授補充說,由於沈老年紀已大,精力有限。
他將負責詳細解釋更多細節,畢竟他在模鍛壓機設計工作中有著豐富的經驗,並且有更充沛的體力來進行詳盡說明。
隨後,他們離開了房間,讓沈老得以休息,並轉移話題聊了些輕鬆的內容。
許寧心裏清楚,90歲的沈老不太可能全程參與這次高強度的討論。
對他來說,能夠通過沈老牽線搭橋見到顏永年,就已經達到了此行的主要目的。
然而,當顏永年開始講述模鍛壓機資料的情況時,許寧還是感到一陣意外。
“一部分?”他下意識地重複道,以為接下來會是技術細節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