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安和從昏睡中醒來,睜開眼一看,自已躺在一株柳樹下麵,哪柳樹樁如桶,枝如發,樹身中空,扭曲著長滿疙瘩的身軀,龍一樣盤旋而上,樹身高得有點離譜。
一群人正圍著他七嘴八舌的議論著,男的多身穿淡色麻布長袍,額頭窄袖,圓領,長發用簪子高束於頭頂,有的戴著襆頭,女子們上身穿窄小襦,下著長裙。
有人說他是從波斯來的商人,有人說是從新羅來的學生,還有的說是從突厥來的販馬的。
看到安和身上的茄克、牛仔褲和腳上的皮鞋,盡管當時的大唐是世界上最文明,最開放的國家,吐蕃、突厥、大食、波斯、新羅、高麗、日本等許多身著各式各樣服裝的人都能看到,但是看到來自於一千三百多年後安和的奇怪衣著,還是讓他們感到新鮮和怪異。
我這是怎麽了,剛才還不是在山洞裏嗎?怎麽眨眼的功夫,周圍的環境就變了,大劉和胖仔這倆家夥死哪去了,沒聽到老子拚命地罵你們嗎?咋不吭一聲啊,搞得老子喉嚨都啞了。
安和心裏一邊罵著大劉和胖仔,一邊四下看了看。
街道兩旁房屋都很低,高者不過兩層,朱拱彩壁,飛瓦流簷,古色古香,北麵兩丈多高的城牆上赫然用繁體字寫著三個大字“永城縣”。
看著來往行人的衣著打份,周圍房屋的建築模式,聽到周圍人的議論,安和心裏騰起了一個可怕的念頭:
我的天,原來自己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穿越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
安和後悔死了,後悔沒聽大劉和胖仔的話,非要進哪個可怕的洞,也不知道這兩個該死的家夥現在在哪兒,最好能和自己一塊穿越過來,也好有個伴啊。
安和恨恨地想。
可環顧一下四周,兩個人的影子也沒有發現,安和徹底死了心。
看看城牆上的字,自己在永城縣心裏已然明白,永城縣位於河南最東部與安微和江蘇接壤,他原來去過這裏的芒碭山,參觀梁孝王墓和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處。
當務之急,要先弄明白自己現在在哪個朝代。
“小子自幼隨家師瀛洲求道,久居山中,已累數載。所謂“山中無甲子,歲寒不知年”,小子久未入世,不知哪位可告知眼下現為何年”。
安和撒了個謊,他要說自己來自一千三百多年的後世,鬼才會相信。
“太宗李世民薨逝,新皇李治登基了,現為永徽元年”。
一位三十多歲,手拿折扇書生賣弄著自己的學問。
書生並不奇怪這少年不知現為何年,在場的人也大多不知。
古時信息不暢,像皇帝薨逝,新皇繼位這等大事,消息由驛使從長安騎馬一站一站往下傳達,到縣衙這一級少數也要十多天的時間,再說關注皇宮內這些消息的大都是各級官員,和讀書人。
老百姓關心的是油鹽醬醋,柴米酒茶這些生活瑣事,隻要吃飽穿暖,百姓隻知身在大唐,至於哪個皇帝執掌大統,百姓大多不知。皇室的變換,大臣的更迭,遠沒有縣令升遷,村正的任命,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的小事,更能引起他們注意。
就是放在現代,你讓一個老百姓把曆界國家領導人說出來,估計也非易事。但你要問他村長是誰,大部分都會曉得。
聽到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曆史學得不錯的安和對李治還是比較了解的,就是哪個死後被自己的皇後武媚奪了帝位的悲催男。
想想以前看過的曆史,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時十八歲,他的母親長孫皇後三十八歲就病死了,由於太子李承乾被廢黜,根據“立嫡不立庶”的原則,李世民決定立他為太子,李治一看,不幹不幹,誰愛幹誰幹,反正我不幹,嚇得哭昏過去了。
李治太怕他老爹了,李世民殺哥哥,宰弟弟,逼他爹退位,把兩個兒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禁起來了。現在讓他當太子,他害怕,李世民還真有點看不上他,認為他太窩囊,半點不像他,後來還曾動過廢黜他立魏王李泰為太子的念頭,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勸說下,才算作罷。
為了使太子將來以後有出息,一代雄主李世民除了喋喋不休,耳提麵命地教導外,竟然寫出一本《帝範》來規範太子的言行,為了取悅父皇,李治這太子當的也是醉了,天天抱著比長安城砌牆用的磚頭還要厚的《帝範》背啊背,總怕哪一天父皇考他答不上來,結果把腦子搞成了漿糊。
李世民戎馬一生,天生威嚴,不怒而威,每次見到父親,心中就陣陣的戰栗,即使太宗和顏悅色地問他,他也是緊張的要命,在太宗麵前如坐針氈,如履薄冰,久而久之就嚇出了風疾(也有的說是李家的遺傳病),所謂風疾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一發病就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每當有百官奏事的時候,力不從心的李治不得不經常讓武後一同臨朝聽政,協助他裁決政務。
武媚天性聰穎,反應敏捷,加上深厚的文史素養以及對政治的天然熱衷和高度悟性,這一切都使她在處理政務的時候顯得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李治對皇後的表現非常的滿意,從此,武後開始順利成章地與他分享帝國的最高權利。
後來,李治風疾越來越嚴重,就把處理政事全權委托給了武後,自已隻想在老婆身邊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可他沒想到權力是最容易讓人上癮,對武後這樣的女人尤其如此。
她似乎與生俱來有一種極度的權力**,對權力的進一步渴望使她先後廢黜中宗李哲,睿宗李旦,公元690年陰曆九月九日,六十六歲的武後改名武曌,登基做了皇帝,改元天授,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
高宗李治泉下有知,估計會氣得再死一次。安和心裏想,如果自己不是特別短命的話,經曆周朝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摸了摸身邊,幸好,自已的背包還在,口袋裏還有自己的錢包和手機,錢包裏有幾千元錢,還有三張銀行卡,得,這下全都沒用了。
想到電腦、手機、汽車等等這些工業社會創造的現代文明都將離自己而去,公司的同事,大學的同學,家中的父母都有可能再也見不上麵了,安和心裏酸酸的,甭說別的,就連現代社會擁擠不堪的公交車和必須戴口罩才能外出的霧霾天都是哪麽值得讓人懷念。
安和晃了一下有點麻木的頭,才發現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一隻膝跪在地上,雙手托住自己的腦袋,估計已經托了好長時間,黝黑的臉龐上滲出了一層細細的汗珠,時不時地用破舊不堪的衣袖搓臉上的汗。
“麻煩你了,小哥”。安和趕忙向少年致謝。
“你醒了就好,你在這已經躺了一個多時辰了”,少年純淨的目光裏眼睛透出一種質樸與實在。
看到安和臉色逐漸好轉,意識也漸漸清醒,少年抬著安和的頭幫他坐了起來,安和發現自己上半身幾乎都躺在少年的懷裏。
“小哥,你來永城縣何幹,怎會昏倒於此”。少年不解地問。
"我自幼父母雙亡,四歲時幸得家師收留,後隨家師瀛洲求道,已曆數載,而今家師道有所成,需閉關兩年,以求脫胎入聖,閉關前囑我來投永城芒山三清觀,這裏的主持係家師師弟,兩年後再返瀛洲尋他。到三清觀後,觀內道童說他一年前雲遊天下,至今未歸,不知仙蹤。在下走投無路,家師所授銀兩也已用盡,又累又餓,就昏倒在這裏了。”
安和又杜撰了自己的身世,說得聲淚俱下,好象自己已經當了二十多年的孤兒。
如能打動少年,收留自己,豈不更好。安和心想。
“如果小哥不嫌我家中簡陋的話,可以隨我一塊到我家中小住。”少年為安和身世所動,想想自己的家事,頓生同病相憐之意。
聽到這句話,身無分文的安和差點流下淚來,古代人真是質樸啊,要是放在現代,倒在大街上的人都很少有人去扶一把,誰敢把一個生人往家中領啊。
現代工業文明在製造霧霾的同時,也蒙蔽了人心。
安和趕忙站了起了,笨拙地向少年施了一禮說:“如此,哪就多謝小哥了。”
他也沒明白,為什麽少年喊他小哥,自己現在也是將近三十歲的人了,少年充其量也就十三四歲,怎麽著也得喊自己叔叔吧。既然人家都讓自己住在家裏了,也甭管叫什麽了,就是叫小弟,他也一百個願意。
安和艱難地從地上站起,重新把包背於肩上,又拍了拍褲子上的泥土,這才發現,合身的牛仔褲竟然長出一大截,上衣的夾克也變得無比肥大,難道變矮了,自己原來可是一米七八的英俊男兒啊。
沒功夫細想這究竟是何原因,安和把褲腿往上卷了卷,以免絆倒自己。
少年將身邊的兩捆柴禾擔了起來,在前麵走,安和緊跟其後。
親們,新書發表,跪求收藏和推薦,謝謝大家了
一群人正圍著他七嘴八舌的議論著,男的多身穿淡色麻布長袍,額頭窄袖,圓領,長發用簪子高束於頭頂,有的戴著襆頭,女子們上身穿窄小襦,下著長裙。
有人說他是從波斯來的商人,有人說是從新羅來的學生,還有的說是從突厥來的販馬的。
看到安和身上的茄克、牛仔褲和腳上的皮鞋,盡管當時的大唐是世界上最文明,最開放的國家,吐蕃、突厥、大食、波斯、新羅、高麗、日本等許多身著各式各樣服裝的人都能看到,但是看到來自於一千三百多年後安和的奇怪衣著,還是讓他們感到新鮮和怪異。
我這是怎麽了,剛才還不是在山洞裏嗎?怎麽眨眼的功夫,周圍的環境就變了,大劉和胖仔這倆家夥死哪去了,沒聽到老子拚命地罵你們嗎?咋不吭一聲啊,搞得老子喉嚨都啞了。
安和心裏一邊罵著大劉和胖仔,一邊四下看了看。
街道兩旁房屋都很低,高者不過兩層,朱拱彩壁,飛瓦流簷,古色古香,北麵兩丈多高的城牆上赫然用繁體字寫著三個大字“永城縣”。
看著來往行人的衣著打份,周圍房屋的建築模式,聽到周圍人的議論,安和心裏騰起了一個可怕的念頭:
我的天,原來自己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穿越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
安和後悔死了,後悔沒聽大劉和胖仔的話,非要進哪個可怕的洞,也不知道這兩個該死的家夥現在在哪兒,最好能和自己一塊穿越過來,也好有個伴啊。
安和恨恨地想。
可環顧一下四周,兩個人的影子也沒有發現,安和徹底死了心。
看看城牆上的字,自己在永城縣心裏已然明白,永城縣位於河南最東部與安微和江蘇接壤,他原來去過這裏的芒碭山,參觀梁孝王墓和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處。
當務之急,要先弄明白自己現在在哪個朝代。
“小子自幼隨家師瀛洲求道,久居山中,已累數載。所謂“山中無甲子,歲寒不知年”,小子久未入世,不知哪位可告知眼下現為何年”。
安和撒了個謊,他要說自己來自一千三百多年的後世,鬼才會相信。
“太宗李世民薨逝,新皇李治登基了,現為永徽元年”。
一位三十多歲,手拿折扇書生賣弄著自己的學問。
書生並不奇怪這少年不知現為何年,在場的人也大多不知。
古時信息不暢,像皇帝薨逝,新皇繼位這等大事,消息由驛使從長安騎馬一站一站往下傳達,到縣衙這一級少數也要十多天的時間,再說關注皇宮內這些消息的大都是各級官員,和讀書人。
老百姓關心的是油鹽醬醋,柴米酒茶這些生活瑣事,隻要吃飽穿暖,百姓隻知身在大唐,至於哪個皇帝執掌大統,百姓大多不知。皇室的變換,大臣的更迭,遠沒有縣令升遷,村正的任命,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的小事,更能引起他們注意。
就是放在現代,你讓一個老百姓把曆界國家領導人說出來,估計也非易事。但你要問他村長是誰,大部分都會曉得。
聽到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曆史學得不錯的安和對李治還是比較了解的,就是哪個死後被自己的皇後武媚奪了帝位的悲催男。
想想以前看過的曆史,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時十八歲,他的母親長孫皇後三十八歲就病死了,由於太子李承乾被廢黜,根據“立嫡不立庶”的原則,李世民決定立他為太子,李治一看,不幹不幹,誰愛幹誰幹,反正我不幹,嚇得哭昏過去了。
李治太怕他老爹了,李世民殺哥哥,宰弟弟,逼他爹退位,把兩個兒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禁起來了。現在讓他當太子,他害怕,李世民還真有點看不上他,認為他太窩囊,半點不像他,後來還曾動過廢黜他立魏王李泰為太子的念頭,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勸說下,才算作罷。
為了使太子將來以後有出息,一代雄主李世民除了喋喋不休,耳提麵命地教導外,竟然寫出一本《帝範》來規範太子的言行,為了取悅父皇,李治這太子當的也是醉了,天天抱著比長安城砌牆用的磚頭還要厚的《帝範》背啊背,總怕哪一天父皇考他答不上來,結果把腦子搞成了漿糊。
李世民戎馬一生,天生威嚴,不怒而威,每次見到父親,心中就陣陣的戰栗,即使太宗和顏悅色地問他,他也是緊張的要命,在太宗麵前如坐針氈,如履薄冰,久而久之就嚇出了風疾(也有的說是李家的遺傳病),所謂風疾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一發病就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每當有百官奏事的時候,力不從心的李治不得不經常讓武後一同臨朝聽政,協助他裁決政務。
武媚天性聰穎,反應敏捷,加上深厚的文史素養以及對政治的天然熱衷和高度悟性,這一切都使她在處理政務的時候顯得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李治對皇後的表現非常的滿意,從此,武後開始順利成章地與他分享帝國的最高權利。
後來,李治風疾越來越嚴重,就把處理政事全權委托給了武後,自已隻想在老婆身邊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可他沒想到權力是最容易讓人上癮,對武後這樣的女人尤其如此。
她似乎與生俱來有一種極度的權力**,對權力的進一步渴望使她先後廢黜中宗李哲,睿宗李旦,公元690年陰曆九月九日,六十六歲的武後改名武曌,登基做了皇帝,改元天授,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
高宗李治泉下有知,估計會氣得再死一次。安和心裏想,如果自己不是特別短命的話,經曆周朝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摸了摸身邊,幸好,自已的背包還在,口袋裏還有自己的錢包和手機,錢包裏有幾千元錢,還有三張銀行卡,得,這下全都沒用了。
想到電腦、手機、汽車等等這些工業社會創造的現代文明都將離自己而去,公司的同事,大學的同學,家中的父母都有可能再也見不上麵了,安和心裏酸酸的,甭說別的,就連現代社會擁擠不堪的公交車和必須戴口罩才能外出的霧霾天都是哪麽值得讓人懷念。
安和晃了一下有點麻木的頭,才發現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一隻膝跪在地上,雙手托住自己的腦袋,估計已經托了好長時間,黝黑的臉龐上滲出了一層細細的汗珠,時不時地用破舊不堪的衣袖搓臉上的汗。
“麻煩你了,小哥”。安和趕忙向少年致謝。
“你醒了就好,你在這已經躺了一個多時辰了”,少年純淨的目光裏眼睛透出一種質樸與實在。
看到安和臉色逐漸好轉,意識也漸漸清醒,少年抬著安和的頭幫他坐了起來,安和發現自己上半身幾乎都躺在少年的懷裏。
“小哥,你來永城縣何幹,怎會昏倒於此”。少年不解地問。
"我自幼父母雙亡,四歲時幸得家師收留,後隨家師瀛洲求道,已曆數載,而今家師道有所成,需閉關兩年,以求脫胎入聖,閉關前囑我來投永城芒山三清觀,這裏的主持係家師師弟,兩年後再返瀛洲尋他。到三清觀後,觀內道童說他一年前雲遊天下,至今未歸,不知仙蹤。在下走投無路,家師所授銀兩也已用盡,又累又餓,就昏倒在這裏了。”
安和又杜撰了自己的身世,說得聲淚俱下,好象自己已經當了二十多年的孤兒。
如能打動少年,收留自己,豈不更好。安和心想。
“如果小哥不嫌我家中簡陋的話,可以隨我一塊到我家中小住。”少年為安和身世所動,想想自己的家事,頓生同病相憐之意。
聽到這句話,身無分文的安和差點流下淚來,古代人真是質樸啊,要是放在現代,倒在大街上的人都很少有人去扶一把,誰敢把一個生人往家中領啊。
現代工業文明在製造霧霾的同時,也蒙蔽了人心。
安和趕忙站了起了,笨拙地向少年施了一禮說:“如此,哪就多謝小哥了。”
他也沒明白,為什麽少年喊他小哥,自己現在也是將近三十歲的人了,少年充其量也就十三四歲,怎麽著也得喊自己叔叔吧。既然人家都讓自己住在家裏了,也甭管叫什麽了,就是叫小弟,他也一百個願意。
安和艱難地從地上站起,重新把包背於肩上,又拍了拍褲子上的泥土,這才發現,合身的牛仔褲竟然長出一大截,上衣的夾克也變得無比肥大,難道變矮了,自己原來可是一米七八的英俊男兒啊。
沒功夫細想這究竟是何原因,安和把褲腿往上卷了卷,以免絆倒自己。
少年將身邊的兩捆柴禾擔了起來,在前麵走,安和緊跟其後。
親們,新書發表,跪求收藏和推薦,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