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江南閑扯
瘋批武大郎,開局大戰潘金蓮 作者:笑再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年前,秦檜和董雲兩人突然帶兵南下,渡過長江後直奔臨安,著實打了江南各方勢力一個措手不及。
甩出先皇、先太上皇的遺詔,他們就是長江以南職位最高的官,還有重建中央、另立新皇的權力!
誰讚成?誰反對?
反對的幹掉!
讚成的有賞!
怎麽賞?
封官賜爵啊!
別忘了秦檜手裏還有九張空白“遺詔”呢!
尚書右丞和太尉兩個位置有人了,其他官位可都還空著呢!
對進入中央沒興趣?
好說!封疆大吏感不感興趣?!
那可是多少人,尤其是本地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東西啊!
原來的江南官場自然有人不幹想要反抗,可惜決策鏈條實在太長,效率嘛......根本就他媽的沒有效率!
為啥這麽說呢?
那就必須簡單講講江南的發展史了,尤其是幾次跨越式的發展,因為隻有了解了這個,才能真正搞懂這裏頭的勢力組成和權力結構。
【先聲明一下哈!對江南開發史不感興趣的大大們可以直接跳過,後麵有最終的結果,不耽誤大家夥理解。】
華夏對長江以南的開發很早,周天子就在這裏分封了諸侯。
插一句,那會兒的分封可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
周天子:“小熊啊!江南那地方不錯,一年三熟呢,封給你了!”
【其實楚國王族應該是羋姓熊氏,姓用來標誌父係血脈,氏用來標誌母係血脈,春秋之後才姓氏合一的。咱們這裏簡單點,就簡稱楚國王室姓熊哈!】
實際情況是。
周天子:“小熊啊!我看江南那地方不錯,一年能三熟,給你張任命書,你帶人去給老子搶迴來!”
不僅是楚國,曾經同樣牛逼過吳國和越國也是這種情況。
於是一幫人從中原出發,帶著一家老小南下開始搶地盤。
他們雖然文化水平高,武器裝備也牛逼,奈何人太少啊!
人家江南那地兒又不是沒人住,能任由你搶?
再加上北方人到了江南煙瘴橫行之地水土不服,難搞啊!
怎麽辦?
團結就是力量,抱團才能活下來!
嗯,先活下來再說......
這裏說的團結可不是光指自家人團結,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幹掉那直接動刀的,趕走那誓死不降的,奴役那軟不拉幾的,剩下最後也最多的本土猶豫派怎麽辦?
拉攏啊!
拉攏的最高境界是什麽?
聯姻!搞成一家人不就得了?!
華夏祖先還是很牛逼的,一番操作下來效果很好,卻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基本矛盾----外來集團和本土勢力的博弈!
現如今繁華富庶的江南,一開始的時候可不太適合人類生存。
“濕熱”兩個字就斷了最初的文明發展,人在那種環境下容易生病啊!
在基本沒有醫療的遠古,生病差不多就意味著死亡。
人都活不長,談何發展?
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決定了長江以南的先民也要抱團,因為抱團才能提高活下來的幾率。
現在兩股同樣抱團的勢力的確相互妥協了,可離真正的徹底融合還差著十萬八千裏!
本土勢力:你以為你兒子娶了我家閨女,你閨女嫁給我兒子,咱倆就真成一家人了?
放屁!真要那樣,你那王位讓給老子坐坐唄!
熊家:你以為我兒子娶了你閨女,你就有資格當王了?
放屁!王位上坐的隻能姓熊!
楚國最鼎盛的時候,地盤麵積天下第一,人口也不遜色北方諸侯,為啥始終都無法北上呢?
因為姓熊的一出兵,各地的本土勢力就他奶奶的叛亂!
別說這些本土勢力,北方諸侯慢慢把熊家都看成了南蠻子......
這是華夏祖先對江南的第一次大開發。
......
第二次是秦始皇。
統一天下後,幾十萬秦軍南征,一直打到了南海邊。
這又是另一條路子,不再發任命書了,直接以國家力量武力征服!
可惜,秦二世而亡,這種嚐試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
南征軍主帥趙佗封閉三關、割據自立,重新走迴了第一條路。
然後又是新一輪的外來集團和本土勢力的對抗、博弈。
漢朝建立初期也是一樣,什麽淮南王、長沙王......走的也是當年周天子發委任狀的那一套。
......
第三次是漢武帝。
收複閩越、加強中央集權,又走上了秦始皇當年曾經嚐試的第二條路。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機會,可惜漢朝有個北方強敵匈奴,因此國家的重心始終都在北邊。
......
第四次是漢末三國。
大批北方世族南遷躲避戰火,算是非自願的走出了第三條路,即民間自發的開發江南。
可這些人同樣要麵對一個老問題----如何與本地勢力相處?
此時兩邊的勢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曾經的外來者,經過千百年時間早已和最初的本地人徹底融合,形成的新一代本土勢力文化也不低、裝備也不落後。
反觀新來的北方人,因為是逃難,所以都他媽是散裝著過來的。
咋辦?
還能咋辦?妥協唄!伏低做小唄!
畢竟“誰拳頭硬誰老大”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從這時起,長江以南的本土勢力開始占據了上風,那些千百年形成的大家族實際掌控著江南。
要不是他們自己也不夠團結,北方人根本就進不來,進來了也隻能是免費勞動力!
......
第五次是五胡亂華。
司馬家的混賬丟了北方、丟了中原,造成了第二次大規模南渡。
大批人口、大量北方技術的湧入,卻也讓長江以南迎來了又一次的大發展。
......
第六次是唐末、五代十國。
情況和上一次一樣,南方持續從北方吸血。
當然,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準確的說,應該是南方接納了大批活不下去的北方難民。
......
第七次,在這個時空還沒發生,那就是宋室南渡建立南宋......
南方人最初是因為自然條件,後來是因為習慣和傳統,再加上遠離權利中心而造成的事實上放任,就造成了這裏的人抱團。
抱團造就了一係列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他們強大到足以左右皇權、左右朝政、左右國家!
可凡事都有兩麵,抱團的正麵是團結,反麵則是封閉和排外。
再加上江南的大家族又不止一家,所以他們能達到的最高成就,也就僅止於“左右”了!
華夏曆史上北方南下統一的很多,自南而北統一的就隻有一個朱元璋。
有人說這是因為北方人善戰。
放屁!
南方人不勇敢嗎?
那“無湘不成軍”的說法是哪來的?!
查查抗日曆史,川軍又死了多少人?!
還有人說是水土不服,南方人北上後適應不了寒冷的氣候。
也是放屁。
北人南下就不存在水土不服了?
也有人說是因為南方沒有騎兵,冷兵器時代武力上太吃虧。
這倒是有點兒道理。
不過北方有多少次自己打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慘得隻剩下半口氣,怎麽就隻有一次北伐成功呢?
還有人拿地理說事兒,說從南到北沒法步步為營,更是扯淡!
南方還有長江天險呢,還有水網交錯呢,怎麽能說地利是北方獨有的優勢呢?
個人認為,根子還是出在“地方勢力”太強上!
甩出先皇、先太上皇的遺詔,他們就是長江以南職位最高的官,還有重建中央、另立新皇的權力!
誰讚成?誰反對?
反對的幹掉!
讚成的有賞!
怎麽賞?
封官賜爵啊!
別忘了秦檜手裏還有九張空白“遺詔”呢!
尚書右丞和太尉兩個位置有人了,其他官位可都還空著呢!
對進入中央沒興趣?
好說!封疆大吏感不感興趣?!
那可是多少人,尤其是本地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東西啊!
原來的江南官場自然有人不幹想要反抗,可惜決策鏈條實在太長,效率嘛......根本就他媽的沒有效率!
為啥這麽說呢?
那就必須簡單講講江南的發展史了,尤其是幾次跨越式的發展,因為隻有了解了這個,才能真正搞懂這裏頭的勢力組成和權力結構。
【先聲明一下哈!對江南開發史不感興趣的大大們可以直接跳過,後麵有最終的結果,不耽誤大家夥理解。】
華夏對長江以南的開發很早,周天子就在這裏分封了諸侯。
插一句,那會兒的分封可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
周天子:“小熊啊!江南那地方不錯,一年三熟呢,封給你了!”
【其實楚國王族應該是羋姓熊氏,姓用來標誌父係血脈,氏用來標誌母係血脈,春秋之後才姓氏合一的。咱們這裏簡單點,就簡稱楚國王室姓熊哈!】
實際情況是。
周天子:“小熊啊!我看江南那地方不錯,一年能三熟,給你張任命書,你帶人去給老子搶迴來!”
不僅是楚國,曾經同樣牛逼過吳國和越國也是這種情況。
於是一幫人從中原出發,帶著一家老小南下開始搶地盤。
他們雖然文化水平高,武器裝備也牛逼,奈何人太少啊!
人家江南那地兒又不是沒人住,能任由你搶?
再加上北方人到了江南煙瘴橫行之地水土不服,難搞啊!
怎麽辦?
團結就是力量,抱團才能活下來!
嗯,先活下來再說......
這裏說的團結可不是光指自家人團結,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幹掉那直接動刀的,趕走那誓死不降的,奴役那軟不拉幾的,剩下最後也最多的本土猶豫派怎麽辦?
拉攏啊!
拉攏的最高境界是什麽?
聯姻!搞成一家人不就得了?!
華夏祖先還是很牛逼的,一番操作下來效果很好,卻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基本矛盾----外來集團和本土勢力的博弈!
現如今繁華富庶的江南,一開始的時候可不太適合人類生存。
“濕熱”兩個字就斷了最初的文明發展,人在那種環境下容易生病啊!
在基本沒有醫療的遠古,生病差不多就意味著死亡。
人都活不長,談何發展?
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決定了長江以南的先民也要抱團,因為抱團才能提高活下來的幾率。
現在兩股同樣抱團的勢力的確相互妥協了,可離真正的徹底融合還差著十萬八千裏!
本土勢力:你以為你兒子娶了我家閨女,你閨女嫁給我兒子,咱倆就真成一家人了?
放屁!真要那樣,你那王位讓給老子坐坐唄!
熊家:你以為我兒子娶了你閨女,你就有資格當王了?
放屁!王位上坐的隻能姓熊!
楚國最鼎盛的時候,地盤麵積天下第一,人口也不遜色北方諸侯,為啥始終都無法北上呢?
因為姓熊的一出兵,各地的本土勢力就他奶奶的叛亂!
別說這些本土勢力,北方諸侯慢慢把熊家都看成了南蠻子......
這是華夏祖先對江南的第一次大開發。
......
第二次是秦始皇。
統一天下後,幾十萬秦軍南征,一直打到了南海邊。
這又是另一條路子,不再發任命書了,直接以國家力量武力征服!
可惜,秦二世而亡,這種嚐試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
南征軍主帥趙佗封閉三關、割據自立,重新走迴了第一條路。
然後又是新一輪的外來集團和本土勢力的對抗、博弈。
漢朝建立初期也是一樣,什麽淮南王、長沙王......走的也是當年周天子發委任狀的那一套。
......
第三次是漢武帝。
收複閩越、加強中央集權,又走上了秦始皇當年曾經嚐試的第二條路。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機會,可惜漢朝有個北方強敵匈奴,因此國家的重心始終都在北邊。
......
第四次是漢末三國。
大批北方世族南遷躲避戰火,算是非自願的走出了第三條路,即民間自發的開發江南。
可這些人同樣要麵對一個老問題----如何與本地勢力相處?
此時兩邊的勢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曾經的外來者,經過千百年時間早已和最初的本地人徹底融合,形成的新一代本土勢力文化也不低、裝備也不落後。
反觀新來的北方人,因為是逃難,所以都他媽是散裝著過來的。
咋辦?
還能咋辦?妥協唄!伏低做小唄!
畢竟“誰拳頭硬誰老大”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從這時起,長江以南的本土勢力開始占據了上風,那些千百年形成的大家族實際掌控著江南。
要不是他們自己也不夠團結,北方人根本就進不來,進來了也隻能是免費勞動力!
......
第五次是五胡亂華。
司馬家的混賬丟了北方、丟了中原,造成了第二次大規模南渡。
大批人口、大量北方技術的湧入,卻也讓長江以南迎來了又一次的大發展。
......
第六次是唐末、五代十國。
情況和上一次一樣,南方持續從北方吸血。
當然,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準確的說,應該是南方接納了大批活不下去的北方難民。
......
第七次,在這個時空還沒發生,那就是宋室南渡建立南宋......
南方人最初是因為自然條件,後來是因為習慣和傳統,再加上遠離權利中心而造成的事實上放任,就造成了這裏的人抱團。
抱團造就了一係列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他們強大到足以左右皇權、左右朝政、左右國家!
可凡事都有兩麵,抱團的正麵是團結,反麵則是封閉和排外。
再加上江南的大家族又不止一家,所以他們能達到的最高成就,也就僅止於“左右”了!
華夏曆史上北方南下統一的很多,自南而北統一的就隻有一個朱元璋。
有人說這是因為北方人善戰。
放屁!
南方人不勇敢嗎?
那“無湘不成軍”的說法是哪來的?!
查查抗日曆史,川軍又死了多少人?!
還有人說是水土不服,南方人北上後適應不了寒冷的氣候。
也是放屁。
北人南下就不存在水土不服了?
也有人說是因為南方沒有騎兵,冷兵器時代武力上太吃虧。
這倒是有點兒道理。
不過北方有多少次自己打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慘得隻剩下半口氣,怎麽就隻有一次北伐成功呢?
還有人拿地理說事兒,說從南到北沒法步步為營,更是扯淡!
南方還有長江天險呢,還有水網交錯呢,怎麽能說地利是北方獨有的優勢呢?
個人認為,根子還是出在“地方勢力”太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