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海權背後的經濟2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立國後,經過一段時間休生養息,經濟逐漸恢複過來。此時新的問題出現了,曆朝都是使用銅錢,導致銅礦開采過度,連鑄幣的銅都出現了短缺。”
“1374年,朱元璋設立了寶鈔提舉司,發行了紙幣寶鈔,由於金融知識不夠,朝廷印錢又沒有節製,寶鈔迅速貶值。”
“於是民間拋棄了寶鈔,私下裏采用金銀交易。然而不幸的是,華夏雖然地大,但貴金屬資源卻是匱乏的。”
“同一時間,腳盆雞島根縣發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見銀礦。歐洲人也在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等地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銀礦。”
“當時的世界局勢便是,大明生產力強,物資多,但白銀少。而大明之外,缺物資,但是白銀多。”
“白銀在大明內外的購買力形成了天壤之別。所以嘉靖時代,才有海貿采用絲綢瓷器從外麵換迴白銀的策略。”
大漢時空節點。
長安未央宮。
“陛下,茶葉這個東西下次出海要帶上,即便是附帶贈送也要讓異族人喜歡上這個東西。日後才好收割。”
桑弘羊興致勃勃的看著後世英吉利為茶葉瘋狂的畫麵。
劉徹深以為然,如此一來,大的出口商品就多了一項收入。而且看情況這茶葉堪比黃金。
隨後眾人在為大明丟失海權而感歎時,卻聽到了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問題。
海權與貨幣之間的關係。連桑弘羊都是一頭霧水,更別說其他人。
“我大漢難道缺銅嗎?為何後世鑄銅錢都缺原料。”
劉徹發問,朝中有官員趕緊找來銅礦的資料。
隨後天幕便給出了答案,果然,不僅缺銅,更是連金銀都缺。
“陛下,咱大漢的人口沒有後世多,這貴重金屬經過這麽長時間開采,所以後世才缺。”
主父偃接過礦產資料的記錄後,看了一眼說道。
劉徹聽後點了點頭,隨後突然快速的站起身來,激動的喊內侍趕緊拿地圖。
“世界上最大的銀礦啊。陛下,出海滅腳盆雞。”
一群大臣立刻被天幕的信息刺激到雙眼發紅。想不到天大的富貴就在這個必征之地。
劉徹正是看到了石見銀礦才找地圖的。
之前便對半島有過想法,此時有銀礦刺激,劉徹開始琢磨著先拿下半島,以此為跳板了。
南方的交趾已經停下了戰火,大漢的官員正在緊鑼密鼓的組織戰後重建,為出海船隊建立大後方。
西北的朔方五原還在加緊築城,與匈奴開戰為時尚早,此時正好攻占半島,拿下腳盆雞。
有了這個銀礦,西北的築城速度將會起飛。
此時的樂浪四郡看來也將提前來到大漢的懷抱了。
劉徹琢磨著如何快速的拿到腳盆雞的銀礦,有了銀礦的加持,滅匈奴指日可待。
而且大批銀子迴到大漢後,各項科技研究,以及教育的投入都可以有充裕的資金。大漢的改革絕對會有極大的提速。
大宋時空節點。
開封府垂拱殿。
“官家,這個紙鈔貨幣看來不是那麽好發行啊。”
趙普看著天幕上講到朱元璋發行寶鈔造成了通貨膨脹,寶鈔貶值,心裏一陣驚嚇。
之前他在趙匡胤的授意下找了一些大商人,和朝廷戶部相關官員舉行了數次討論。
其內容正是討論紙幣的發行問題,由於是新生事物,眾人也是一知半解。
此次天幕的內容卻正好是有關於貨幣的,這讓趙普是又驚又喜。
“不要急,先看吧,天幕定然會有說法的。做好記錄,千萬別遺漏。等這期視頻結束後,你們再探討。”
趙匡胤倒是挺相信天幕,出聲寬慰著趙普。他覺得任何新生的事務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定會出大問題。
“哈哈哈,腳盆雞竟然有世界第一大銀礦。官家說的沒錯。”
趙普欣喜若狂。因為此時大宋剛好已經確定了滅腳盆雞的大戰略。為此北漢的收複工作都隻是先做準備。
趙匡胤同樣的春風滿麵,笑得合不攏嘴。
新造的大炮已經上船安裝了,海軍也在加緊籌備物資,大宋隻要稍作休整便可出海攻占腳盆雞。
而天幕此次連銀礦的具體地點都在地圖畫麵上表明了,趙匡胤覺得這就是天幕給自己的指引。
“則平,物資方麵要加快籌備,我是一天也等不下去了。”
趙匡胤搓著手,期待著海軍打下腳盆雞後載著滿船的銀子迴國。
有了這個銀礦,鋼鐵廠這邊的建設,以及物理化學研究院的一些項目都能開動。
趙普是完全理解趙匡胤的心急,發行紙鈔一事都被拋到腦後,立刻召來了相關人員,商討著加快出海物資的籌備工作。
天幕繼續播放。
“而實際上,永樂時期鄭和下西洋便是如此。根據古籍記載,鄭和率領200多艘船下海,近人隨行,滿載絲綢和瓷器,交換外麵的金銀珠寶香料等等。”
“據後世專家預估,鄭和每一次下西洋帶迴來的財富相當於當年大明財政收入的一倍還多。沒有這些財富,明成祖朱棣怎麽可能支撐起五次北征蒙古的開銷。”
“另外攻占交趾,修京杭運河,編纂永樂大典等等耗費巨資的項目也少不了這筆財富的支撐。”
“下西洋不是簡單的貿易行為,更像是一種特殊的鑄幣過程,填補了寶鈔泛濫帶來的經濟危機。以少量的絲綢瓷器,換迴來的金銀等貴重物品就相當於發行了新的貨幣。”
“每一艘寶船相當於一台印鈔機,誰掌握了它便是相當於掌握了大明的鑄幣權。誰能參與這個過程就意味著誰有了貨幣發行權。”
“若是大量的人參與其中,那麽王朝將很快便會通貨膨脹,這便是永樂之後禁海的根本原因。”
“然而暴利的驅使下,沿海大規模的走私集團便誕生了。由於地方控製的力度減弱,隆慶開關後,朝廷卻收不到海運的稅收。”
“走私集團日益壯大,大量的白銀流入造成了一時的空前繁華。收不到稅的大明等於失去了對貨幣的控製權。”
“一個不產白銀的國家,卻以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等於將金融主導權拱手讓人。最終付出的代價將是整個大明王朝。”
“1374年,朱元璋設立了寶鈔提舉司,發行了紙幣寶鈔,由於金融知識不夠,朝廷印錢又沒有節製,寶鈔迅速貶值。”
“於是民間拋棄了寶鈔,私下裏采用金銀交易。然而不幸的是,華夏雖然地大,但貴金屬資源卻是匱乏的。”
“同一時間,腳盆雞島根縣發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見銀礦。歐洲人也在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等地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銀礦。”
“當時的世界局勢便是,大明生產力強,物資多,但白銀少。而大明之外,缺物資,但是白銀多。”
“白銀在大明內外的購買力形成了天壤之別。所以嘉靖時代,才有海貿采用絲綢瓷器從外麵換迴白銀的策略。”
大漢時空節點。
長安未央宮。
“陛下,茶葉這個東西下次出海要帶上,即便是附帶贈送也要讓異族人喜歡上這個東西。日後才好收割。”
桑弘羊興致勃勃的看著後世英吉利為茶葉瘋狂的畫麵。
劉徹深以為然,如此一來,大的出口商品就多了一項收入。而且看情況這茶葉堪比黃金。
隨後眾人在為大明丟失海權而感歎時,卻聽到了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問題。
海權與貨幣之間的關係。連桑弘羊都是一頭霧水,更別說其他人。
“我大漢難道缺銅嗎?為何後世鑄銅錢都缺原料。”
劉徹發問,朝中有官員趕緊找來銅礦的資料。
隨後天幕便給出了答案,果然,不僅缺銅,更是連金銀都缺。
“陛下,咱大漢的人口沒有後世多,這貴重金屬經過這麽長時間開采,所以後世才缺。”
主父偃接過礦產資料的記錄後,看了一眼說道。
劉徹聽後點了點頭,隨後突然快速的站起身來,激動的喊內侍趕緊拿地圖。
“世界上最大的銀礦啊。陛下,出海滅腳盆雞。”
一群大臣立刻被天幕的信息刺激到雙眼發紅。想不到天大的富貴就在這個必征之地。
劉徹正是看到了石見銀礦才找地圖的。
之前便對半島有過想法,此時有銀礦刺激,劉徹開始琢磨著先拿下半島,以此為跳板了。
南方的交趾已經停下了戰火,大漢的官員正在緊鑼密鼓的組織戰後重建,為出海船隊建立大後方。
西北的朔方五原還在加緊築城,與匈奴開戰為時尚早,此時正好攻占半島,拿下腳盆雞。
有了這個銀礦,西北的築城速度將會起飛。
此時的樂浪四郡看來也將提前來到大漢的懷抱了。
劉徹琢磨著如何快速的拿到腳盆雞的銀礦,有了銀礦的加持,滅匈奴指日可待。
而且大批銀子迴到大漢後,各項科技研究,以及教育的投入都可以有充裕的資金。大漢的改革絕對會有極大的提速。
大宋時空節點。
開封府垂拱殿。
“官家,這個紙鈔貨幣看來不是那麽好發行啊。”
趙普看著天幕上講到朱元璋發行寶鈔造成了通貨膨脹,寶鈔貶值,心裏一陣驚嚇。
之前他在趙匡胤的授意下找了一些大商人,和朝廷戶部相關官員舉行了數次討論。
其內容正是討論紙幣的發行問題,由於是新生事物,眾人也是一知半解。
此次天幕的內容卻正好是有關於貨幣的,這讓趙普是又驚又喜。
“不要急,先看吧,天幕定然會有說法的。做好記錄,千萬別遺漏。等這期視頻結束後,你們再探討。”
趙匡胤倒是挺相信天幕,出聲寬慰著趙普。他覺得任何新生的事務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定會出大問題。
“哈哈哈,腳盆雞竟然有世界第一大銀礦。官家說的沒錯。”
趙普欣喜若狂。因為此時大宋剛好已經確定了滅腳盆雞的大戰略。為此北漢的收複工作都隻是先做準備。
趙匡胤同樣的春風滿麵,笑得合不攏嘴。
新造的大炮已經上船安裝了,海軍也在加緊籌備物資,大宋隻要稍作休整便可出海攻占腳盆雞。
而天幕此次連銀礦的具體地點都在地圖畫麵上表明了,趙匡胤覺得這就是天幕給自己的指引。
“則平,物資方麵要加快籌備,我是一天也等不下去了。”
趙匡胤搓著手,期待著海軍打下腳盆雞後載著滿船的銀子迴國。
有了這個銀礦,鋼鐵廠這邊的建設,以及物理化學研究院的一些項目都能開動。
趙普是完全理解趙匡胤的心急,發行紙鈔一事都被拋到腦後,立刻召來了相關人員,商討著加快出海物資的籌備工作。
天幕繼續播放。
“而實際上,永樂時期鄭和下西洋便是如此。根據古籍記載,鄭和率領200多艘船下海,近人隨行,滿載絲綢和瓷器,交換外麵的金銀珠寶香料等等。”
“據後世專家預估,鄭和每一次下西洋帶迴來的財富相當於當年大明財政收入的一倍還多。沒有這些財富,明成祖朱棣怎麽可能支撐起五次北征蒙古的開銷。”
“另外攻占交趾,修京杭運河,編纂永樂大典等等耗費巨資的項目也少不了這筆財富的支撐。”
“下西洋不是簡單的貿易行為,更像是一種特殊的鑄幣過程,填補了寶鈔泛濫帶來的經濟危機。以少量的絲綢瓷器,換迴來的金銀等貴重物品就相當於發行了新的貨幣。”
“每一艘寶船相當於一台印鈔機,誰掌握了它便是相當於掌握了大明的鑄幣權。誰能參與這個過程就意味著誰有了貨幣發行權。”
“若是大量的人參與其中,那麽王朝將很快便會通貨膨脹,這便是永樂之後禁海的根本原因。”
“然而暴利的驅使下,沿海大規模的走私集團便誕生了。由於地方控製的力度減弱,隆慶開關後,朝廷卻收不到海運的稅收。”
“走私集團日益壯大,大量的白銀流入造成了一時的空前繁華。收不到稅的大明等於失去了對貨幣的控製權。”
“一個不產白銀的國家,卻以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等於將金融主導權拱手讓人。最終付出的代價將是整個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