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華夷秩序5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這是唐代韓愈引用孔夫子的話解釋華夷的區別。”
“其意思便是將禮作為判別華與夷的標準,凡是言行符合禮的,夷也可視為華,反之,則華亦可視為夷。”
“這個禮,便是周禮為核心的道德規範。而文明的標準就是禮樂。所以我們現在也用禮崩樂壞來形容文明的倒退。”
“夷這個字從字體形狀上就能看出是一個人背著弓箭,這就是形容遊牧民族的。”
而往往遊牧民族進入到華夏的文化圈,就會被華夏文化所折服,同化。逐漸就成了華夏民族的一員。”
“華夏曆史也同樣是一部各民族的融合史,正是這樣的包容並蓄才凝結成了如今的華夏。”
“就比如從我們的姓氏來看,如今已有五千多到六千個。那麽姓氏的來源是怎樣的呢?”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姓氏就是自然出現的。最早的姓氏就是地名,就是代號。”
“分封製的時候,分出去的人就會取一個漢字代表分封的地方。於是這裏的人就有一個共同的代號。”
大唐時空節點。
長安太極宮。
“咱們好像從來沒有從這樣的高度去分析過華夏與世界的關係吧。”
李世民念叨著華夷秩序,腦子裏想著大唐走出去後是該以什麽樣的形象出現呢?
是征服者?還是解放者?是奴役他人?還是傳播文明?
“陛下,華夷秩序就代表了華夏和世界的關係,咱們是文明的傳播者。咱們上古時期就知道怎樣去構建文化,發展文明。”
“咱們不是最先進的話,為何遊牧民族進入中原都要漢化?孔夫子給出的說法就是最正確的。”
房玄齡的話無疑是給大唐的大戰略定了個綱領。
而此時的天幕無疑也是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自古以來便存在的華夷秩序。華夏是最先進的文明,大唐走出去就是傳播先進文化,促進人類發展。
“歸根結底就是禮。遊牧入中原,就成了華夏民族,比如我們鮮卑。如今不也是漢人一般?”
長孫無忌此時對民族融合的理解更為清晰了。
“韓愈不知生在哪一年,難怪後人稱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這句話真正的詮釋了華夷之別啊。”
此時的魏徵對韓愈也升起了敬佩的情緒。
“華夏禮儀為先,少數族裔進入中原先學的便是禮,由此可認為是融入了華夏文明之中。但咱們華夏去學了西方蠻夷這一套,那就是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若是以征服,奴役的手段,那麽大唐定不能做到長治久安。”
李世民此時不用想也知道,光憑借武力的統治是行不通的。
“陛下所言不差,西方蠻夷不懂禮,沒有道德規範的準則。所以才會有如今的禮崩樂壞。”
房玄齡聯係之前天幕上見到的零元購,也認為西方這套秩序不久後會崩潰瓦解。
眾人聽後聯想到後世的華夏,也是認定了後世的藍星最終會要迴歸到它應有的軌跡上,那就是華夷秩序。
“文化圈,華夏文化圈天然就有吸引力。自古以來周圍的少數族裔哪個不想融入進來。
“或許他們沒有這種高層次的理解,但是從他們向往中原的生活和文化就能體現出來。”
“就像天幕所說的,隻要融入進來,必定會被折服。就說五胡亂華,這五胡哪個不是在中原生活了幾十上百年?”
“如今來看,他們還算不算胡?為什麽後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沒有很大的阻力?不正是因為大家都已經習慣了華夏文化嗎?”
長孫無忌的長篇大論,直接就是要以華夏的強大包容性,形成一個巨大的文化圈,主動往外擴散。
隻要能堅持下去,到時候整個藍星都可以在這個文化圈中進行融合。
李世民聽完後,內心是激動也忐忑的,這樣一個大戰略大唐有能力做到嗎?
而其他人也都從長孫無忌的話裏聽出了這個偉大的構想。所有人都有一種血脈僨張的感覺。
因為這事是前無古人,也未必後有來者的。這個偉大構想所需要的時間最少是以百年往上計的。
而且還要保證這一構想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大唐始終都要有強大的軍事威懾力。
所以眾人雖然激動,但也和李世民一樣帶著忐忑。
“分封製,陛下,咱們用分封製。”
杜如晦看著天幕提到最早的分封後,便開始了設想。
“分封出去的,咱們除了最尖端的科技,普通的文化,包括諸子百家思想,全部帶過去,再附帶大量移民。”
“這期間,咱們大唐和諸侯國之間的交流也不停止,時時刻刻都在諸侯國身上打下華夏的烙印。”
“時間一長,必定會漢化。隻要他們學的是漢語,寫的是漢字,即便最後它獨立了,它始終都是華夏文明的分支。”
杜如晦越說越激動,到最後都手舞足蹈了。
雖然他隻是說了個大概的意思,具體操作還涉及到了無數的細節和變數。但大體的意思眾人也是明白的。
“咱們目前的人口並不具備分封的基礎啊。再說日後若是出現春秋戰國呢?豈不是天下大亂?”
魏徵想得遠,帶著憂慮的表情說道。
“怕什麽,隻要融合沒問題,還不是華夏自己內部的問題?到時候再來個秦始皇,不一樣是大一統嗎?”
李世民越想越覺得可行,再說重現春秋戰國,那還不知道多少年後了。如今核心問題便是擴大華夏文明的影響力。
不得不說,開國功勳們對於理想就是如此的執著,他們認可了,就會全力以赴的要去實現它。
天幕繼續播放。
“漢字越來越多後,人們也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氏。再後來人口越來越多,也就有了民族這個代號。”
“所以華夏文明也可以說隻有文化的差異,而沒有民族的分別。說來說去都是一家人。也就根本不存在什麽華夷之辨。”
“那為什麽我們又會有這麽一個華夷之辨的說法呢?”
“早在殷商時期,就有華夷之說。但也是一個模糊的說法。真正有華夷之別的明確說法是西周時期。”
“西周把這個稱為分服,我們現在說的五服就是從這裏來的。周朝把華和夷從遠到近,按親疏關係分為五服。其中夷是處於最遠的一服。”
“《國語.周語》上記載的也是說遵先王之訓,說明這是個傳統,很早之前就有了。”
“雖然當時有分別,但整體上還是在華夏文化圈內,所以隻是文化核心的一個劃分。五服什麽意思呢?不就是一個祖先嗎?”
“到春秋時期,才強調華夷有別。原因就是犬戎攻破鎬京,殺了周幽王這段曆史。”
“犬戎之禍對當時的華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使得春秋戰國由禮儀之邦走向了黑暗混亂,這才有禮崩樂壞的說法。”
“也是這個時候士大夫們才提出了華夷之辨。目的就是要提高防範意識,保護華夏文化。”
“其意思便是將禮作為判別華與夷的標準,凡是言行符合禮的,夷也可視為華,反之,則華亦可視為夷。”
“這個禮,便是周禮為核心的道德規範。而文明的標準就是禮樂。所以我們現在也用禮崩樂壞來形容文明的倒退。”
“夷這個字從字體形狀上就能看出是一個人背著弓箭,這就是形容遊牧民族的。”
而往往遊牧民族進入到華夏的文化圈,就會被華夏文化所折服,同化。逐漸就成了華夏民族的一員。”
“華夏曆史也同樣是一部各民族的融合史,正是這樣的包容並蓄才凝結成了如今的華夏。”
“就比如從我們的姓氏來看,如今已有五千多到六千個。那麽姓氏的來源是怎樣的呢?”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姓氏就是自然出現的。最早的姓氏就是地名,就是代號。”
“分封製的時候,分出去的人就會取一個漢字代表分封的地方。於是這裏的人就有一個共同的代號。”
大唐時空節點。
長安太極宮。
“咱們好像從來沒有從這樣的高度去分析過華夏與世界的關係吧。”
李世民念叨著華夷秩序,腦子裏想著大唐走出去後是該以什麽樣的形象出現呢?
是征服者?還是解放者?是奴役他人?還是傳播文明?
“陛下,華夷秩序就代表了華夏和世界的關係,咱們是文明的傳播者。咱們上古時期就知道怎樣去構建文化,發展文明。”
“咱們不是最先進的話,為何遊牧民族進入中原都要漢化?孔夫子給出的說法就是最正確的。”
房玄齡的話無疑是給大唐的大戰略定了個綱領。
而此時的天幕無疑也是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自古以來便存在的華夷秩序。華夏是最先進的文明,大唐走出去就是傳播先進文化,促進人類發展。
“歸根結底就是禮。遊牧入中原,就成了華夏民族,比如我們鮮卑。如今不也是漢人一般?”
長孫無忌此時對民族融合的理解更為清晰了。
“韓愈不知生在哪一年,難怪後人稱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這句話真正的詮釋了華夷之別啊。”
此時的魏徵對韓愈也升起了敬佩的情緒。
“華夏禮儀為先,少數族裔進入中原先學的便是禮,由此可認為是融入了華夏文明之中。但咱們華夏去學了西方蠻夷這一套,那就是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若是以征服,奴役的手段,那麽大唐定不能做到長治久安。”
李世民此時不用想也知道,光憑借武力的統治是行不通的。
“陛下所言不差,西方蠻夷不懂禮,沒有道德規範的準則。所以才會有如今的禮崩樂壞。”
房玄齡聯係之前天幕上見到的零元購,也認為西方這套秩序不久後會崩潰瓦解。
眾人聽後聯想到後世的華夏,也是認定了後世的藍星最終會要迴歸到它應有的軌跡上,那就是華夷秩序。
“文化圈,華夏文化圈天然就有吸引力。自古以來周圍的少數族裔哪個不想融入進來。
“或許他們沒有這種高層次的理解,但是從他們向往中原的生活和文化就能體現出來。”
“就像天幕所說的,隻要融入進來,必定會被折服。就說五胡亂華,這五胡哪個不是在中原生活了幾十上百年?”
“如今來看,他們還算不算胡?為什麽後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沒有很大的阻力?不正是因為大家都已經習慣了華夏文化嗎?”
長孫無忌的長篇大論,直接就是要以華夏的強大包容性,形成一個巨大的文化圈,主動往外擴散。
隻要能堅持下去,到時候整個藍星都可以在這個文化圈中進行融合。
李世民聽完後,內心是激動也忐忑的,這樣一個大戰略大唐有能力做到嗎?
而其他人也都從長孫無忌的話裏聽出了這個偉大的構想。所有人都有一種血脈僨張的感覺。
因為這事是前無古人,也未必後有來者的。這個偉大構想所需要的時間最少是以百年往上計的。
而且還要保證這一構想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大唐始終都要有強大的軍事威懾力。
所以眾人雖然激動,但也和李世民一樣帶著忐忑。
“分封製,陛下,咱們用分封製。”
杜如晦看著天幕提到最早的分封後,便開始了設想。
“分封出去的,咱們除了最尖端的科技,普通的文化,包括諸子百家思想,全部帶過去,再附帶大量移民。”
“這期間,咱們大唐和諸侯國之間的交流也不停止,時時刻刻都在諸侯國身上打下華夏的烙印。”
“時間一長,必定會漢化。隻要他們學的是漢語,寫的是漢字,即便最後它獨立了,它始終都是華夏文明的分支。”
杜如晦越說越激動,到最後都手舞足蹈了。
雖然他隻是說了個大概的意思,具體操作還涉及到了無數的細節和變數。但大體的意思眾人也是明白的。
“咱們目前的人口並不具備分封的基礎啊。再說日後若是出現春秋戰國呢?豈不是天下大亂?”
魏徵想得遠,帶著憂慮的表情說道。
“怕什麽,隻要融合沒問題,還不是華夏自己內部的問題?到時候再來個秦始皇,不一樣是大一統嗎?”
李世民越想越覺得可行,再說重現春秋戰國,那還不知道多少年後了。如今核心問題便是擴大華夏文明的影響力。
不得不說,開國功勳們對於理想就是如此的執著,他們認可了,就會全力以赴的要去實現它。
天幕繼續播放。
“漢字越來越多後,人們也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氏。再後來人口越來越多,也就有了民族這個代號。”
“所以華夏文明也可以說隻有文化的差異,而沒有民族的分別。說來說去都是一家人。也就根本不存在什麽華夷之辨。”
“那為什麽我們又會有這麽一個華夷之辨的說法呢?”
“早在殷商時期,就有華夷之說。但也是一個模糊的說法。真正有華夷之別的明確說法是西周時期。”
“西周把這個稱為分服,我們現在說的五服就是從這裏來的。周朝把華和夷從遠到近,按親疏關係分為五服。其中夷是處於最遠的一服。”
“《國語.周語》上記載的也是說遵先王之訓,說明這是個傳統,很早之前就有了。”
“雖然當時有分別,但整體上還是在華夏文化圈內,所以隻是文化核心的一個劃分。五服什麽意思呢?不就是一個祖先嗎?”
“到春秋時期,才強調華夷有別。原因就是犬戎攻破鎬京,殺了周幽王這段曆史。”
“犬戎之禍對當時的華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使得春秋戰國由禮儀之邦走向了黑暗混亂,這才有禮崩樂壞的說法。”
“也是這個時候士大夫們才提出了華夷之辨。目的就是要提高防範意識,保護華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