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茅仙露壟斷軍中用酒的策略可是先前就和這老小子規劃好的,為何他今日竟拆起台來?難道忘了他自己也有股份?”
陳楓不解,便歪頭瞅了一眼劉延嗣。
隻是這老哥毫無自覺,竟指著陳楓向王孝傑道:“這家夥已挑起兩國爭端,不管事件如何平息,他都沒好下場。等不到將來了,他今年能否過年都尚未可知。”
經劉延嗣這麽一提醒,王孝傑終於想起今日為何而來了。
其頓時懊悔不已,便拍了拍腦袋,苦著臉向陳楓道:“是啊,你大難臨頭啦!”
聽兩個四品高官都這麽說,陳楓心裏難免發毛,一開始以為是嚇唬人的,沒想到好像真有其事。
其便為自己分辯:“打架不是我先動手的。應邀文武試,又非小子一人答應,是在場諸人都應允了的。此外,就算天下的讀書人死絕了,也輪不到我上場。故兩國爭端、比試輸贏與我何幹?小子何罪之有?”
陳楓越辯解越覺自己委屈。
可劉延嗣卻迴了一句極荒唐卻又極在理的話:“罪在你打贏了論欽陵!”
這句話直直懟得陳楓啞口無言。
“當初若是吐蕃蠻子打贏了,他們隻會洋洋得意,不會沒事找事。可現實偏偏是自己領導了一場“大勝”,以致論欽陵為首的吐蕃蠻夷心中不服,才據此生事。
而若比試贏了,自己是不是功臣,吐蕃守不守信,這得過後才能知道,但大唐丟了四鎮則人盡皆知。朝廷先丟了顏麵,必先拿自己開刀。而萬一比試輸了,就是逼著神皇賠出愛女,可就罪大惡極、罪無可恕了。
這下完了,不管輸贏,自己都有罪!
要不要跑?躲往深山裏,等李顯複辟了再出山.....看在當初護送廢太孫的份上,他應該不會為難我。可這樣一來,幼宜該怎麽辦......跟我到深山野林裏遭罪?可就算她樂意,崔家又該如何交代?”
陳楓思來想去,也沒什麽好計策。
待其迴過神,先見崔淞神情慌張,再見劉王二人臉上有隱隱賤笑,心下頓時明了:“他們無事不登三寶殿,絕非隻是過來訓斥我的,誰也不會跟待罪之人一起吃酒。這兩老不死的應當有破局之法。”
隻見其撅起老高的屁股,躬身拱手:“兩位老哥哥,救我!”
崔淞見勢不妙,也連忙起身行禮求助。
可劉王兩人卻不急著迴應。
隻見劉延嗣慢悠悠咂嗼一口酒,隨後問向王孝傑:“要麽看在他將來贈酒的份上,你救他一救?”
而王孝傑也是慢吞吞滋了半口酒,考慮了半晌,才手托起下巴看向房梁,道:“酒嘛,錦上添花罷了,也不是非要不可。隻是將來攻略吐蕃,王某還想著需不需要他也盡份力。”
最後仿佛想通了,便下定了決心。隻見其其點頭,道:“嗯,得救。”
陳崔二人一聽有望得救,連連行禮致謝。
王孝傑努了努嘴,示意陳楓入座,隨後向其問道:“你可知為何今日我能過來?”
陳楓拱手道:“還請老哥哥明示。”
“昨日京兆府衙收到吐蕃使團照會,他們定於下月初六辛酉日,與大唐英才較量一場文武試,並開出剛才說的條件,要求府衙在朱雀門外布設擂台,以便比試。如若府衙不允,則由其自擇場地。”
劉延嗣則附和道:“事關兩國,這哪能讓他們肆意胡來?我便請王將軍前去勸阻。”
王孝傑接過話:“後來,我打著探望小讚普(器弩悉弄)的名義去了使團駐地。
原來,小讚普受人蠱惑,得知幼時吐蕃大臣為他向先帝請婚,求取太平公主。隻是因兩人年齡差距過大,不了了之。現在小讚普業已成年,神皇還有一女待嫁,兩人正是佳配良偶。
小讚普有意效仿其祖父,論欽陵便進言求娶泰安公主。更是擺出不管比試輸贏,都要歸還四鎮的高高姿態。如此一來,神皇怎好意思拒絕?”
陳楓嘬起一支筷子,邊聽邊嘬,“滋滋”嘬得噴香,聽王孝傑道完,開口道:“這論欽陵怕不安好心。”
王孝傑一拍桌子,憤憤道:“沒錯!這人跟小讚普說求娶成功後,他迴去準備聘禮,小讚普則留在長安不著急迴去,等他帶著迎親隊伍迴來,由小讚普親至洛陽娶親,這樣省得讚普不辭勞苦來迴奔波。小讚普信以為誠,竟聽了他鬼話。”
崔淞終於聽出點不對來,皺著眉頭道:“《論語*為政篇》有雲‘為政以德,人君當如北辰,安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依在下看來,若君王久曠其位,不得其所,乃紫薇隱耀,星辰失序。易致朝政不通,臣民猜疑。奸邪之徒窺伺其間,趁隙生亂。實亂國之策。”
在座三位長者聞言,齊刷刷看向崔淞,見其雖慢了半拍,但對所學卻竟有不同見解,各自流露讚許之色。
唯有陳楓茫茫然聽個似懂非懂,隻是見眾人點頭附和,也跟著叩了幾個頭。
白雲子長歎一聲,向崔淞道:“此科,你該當登榜。”
一見白雲子跑題,陳楓繼續問向王孝傑:“然後呢?”
“然後?那個論欽陵就在一旁盯著,我能怎麽說?隻好勸說求娶公主並非良策,要他早日迴歸吐蕃學習治國之道。”
“這就了結了?”陳楓簡直不敢相信。
可王孝傑卻顧左右而言他:“這崔家的媳婦倒是知禮,不愧是大家子出來的。”
崔淞頓時汗顏,隻得拱手道:“拙荊淺薄,見笑,見笑。”
陳楓暗自腹誹:“這老小子位高權重,居然誇起別人家媳婦,還當著人家老公誇,真是莫名其妙。”
隻是想不到劉延嗣竟也摻和進來:“是極是極,到底是大家閨秀,舉止得當,沒有一絲小家子氣。”隨後更泛起羨慕之色,指著陳楓道:“這小子是積了八輩子大德,竟與崔氏攀起了姻親。”
方才有人誇自己媳婦,崔淞不免狐疑,但現在又有人誇起崔姓來,這哥們不自覺便昂首挺起胸來。
“你說的可是幼宜姑娘?我先前見到她時,便覺此女氣質非凡,當場就送了她一柄寶刀聊作敬意。奈何我那幾個犬子資質愚鈍,沒一個能高攀上崔氏之女。”王孝傑誇完了崔淞之妻,接著又誇起陳楓未婚妻來。
劉延嗣則調笑道:“你出自太原王氏,同樣位列五姓七望,怎麽就配不上崔氏了?”
王孝傑則抱怨道:“人家崔氏乃天下第一姓氏,尊貴更甚皇李。當年太宗命高士廉主編《氏族誌》,結果大小臣工們共推山東崔氏為天下第一等姓。太宗雖強改李氏為第一,但不獲臣民認可。咱們王氏比起崔氏,還差得遠,故高攀不起。”
見自家姓氏被人捧得太高,崔淞倒是扭捏起來:“將軍言重了,否則崔氏男女隻能同姓通婚了。”
陳楓毫無高攀覺悟,隻道:“就是就是,隻要是前途廣大的外姓青年,就可納為金龜婿,這才是家族興旺不衰之本。”
隻見王孝傑拍案叫絕:“此乃至理名言,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陳楓翻了翻白眼,沒好氣道:“你別打岔。我惹那官司,就這麽結了?”
王孝傑瞪大了眼睛,做出不可置信之狀,道:“哪有那麽容易。你當小讚普和論欽陵是三歲稚童那麽好騙?”
陳楓不解,便歪頭瞅了一眼劉延嗣。
隻是這老哥毫無自覺,竟指著陳楓向王孝傑道:“這家夥已挑起兩國爭端,不管事件如何平息,他都沒好下場。等不到將來了,他今年能否過年都尚未可知。”
經劉延嗣這麽一提醒,王孝傑終於想起今日為何而來了。
其頓時懊悔不已,便拍了拍腦袋,苦著臉向陳楓道:“是啊,你大難臨頭啦!”
聽兩個四品高官都這麽說,陳楓心裏難免發毛,一開始以為是嚇唬人的,沒想到好像真有其事。
其便為自己分辯:“打架不是我先動手的。應邀文武試,又非小子一人答應,是在場諸人都應允了的。此外,就算天下的讀書人死絕了,也輪不到我上場。故兩國爭端、比試輸贏與我何幹?小子何罪之有?”
陳楓越辯解越覺自己委屈。
可劉延嗣卻迴了一句極荒唐卻又極在理的話:“罪在你打贏了論欽陵!”
這句話直直懟得陳楓啞口無言。
“當初若是吐蕃蠻子打贏了,他們隻會洋洋得意,不會沒事找事。可現實偏偏是自己領導了一場“大勝”,以致論欽陵為首的吐蕃蠻夷心中不服,才據此生事。
而若比試贏了,自己是不是功臣,吐蕃守不守信,這得過後才能知道,但大唐丟了四鎮則人盡皆知。朝廷先丟了顏麵,必先拿自己開刀。而萬一比試輸了,就是逼著神皇賠出愛女,可就罪大惡極、罪無可恕了。
這下完了,不管輸贏,自己都有罪!
要不要跑?躲往深山裏,等李顯複辟了再出山.....看在當初護送廢太孫的份上,他應該不會為難我。可這樣一來,幼宜該怎麽辦......跟我到深山野林裏遭罪?可就算她樂意,崔家又該如何交代?”
陳楓思來想去,也沒什麽好計策。
待其迴過神,先見崔淞神情慌張,再見劉王二人臉上有隱隱賤笑,心下頓時明了:“他們無事不登三寶殿,絕非隻是過來訓斥我的,誰也不會跟待罪之人一起吃酒。這兩老不死的應當有破局之法。”
隻見其撅起老高的屁股,躬身拱手:“兩位老哥哥,救我!”
崔淞見勢不妙,也連忙起身行禮求助。
可劉王兩人卻不急著迴應。
隻見劉延嗣慢悠悠咂嗼一口酒,隨後問向王孝傑:“要麽看在他將來贈酒的份上,你救他一救?”
而王孝傑也是慢吞吞滋了半口酒,考慮了半晌,才手托起下巴看向房梁,道:“酒嘛,錦上添花罷了,也不是非要不可。隻是將來攻略吐蕃,王某還想著需不需要他也盡份力。”
最後仿佛想通了,便下定了決心。隻見其其點頭,道:“嗯,得救。”
陳崔二人一聽有望得救,連連行禮致謝。
王孝傑努了努嘴,示意陳楓入座,隨後向其問道:“你可知為何今日我能過來?”
陳楓拱手道:“還請老哥哥明示。”
“昨日京兆府衙收到吐蕃使團照會,他們定於下月初六辛酉日,與大唐英才較量一場文武試,並開出剛才說的條件,要求府衙在朱雀門外布設擂台,以便比試。如若府衙不允,則由其自擇場地。”
劉延嗣則附和道:“事關兩國,這哪能讓他們肆意胡來?我便請王將軍前去勸阻。”
王孝傑接過話:“後來,我打著探望小讚普(器弩悉弄)的名義去了使團駐地。
原來,小讚普受人蠱惑,得知幼時吐蕃大臣為他向先帝請婚,求取太平公主。隻是因兩人年齡差距過大,不了了之。現在小讚普業已成年,神皇還有一女待嫁,兩人正是佳配良偶。
小讚普有意效仿其祖父,論欽陵便進言求娶泰安公主。更是擺出不管比試輸贏,都要歸還四鎮的高高姿態。如此一來,神皇怎好意思拒絕?”
陳楓嘬起一支筷子,邊聽邊嘬,“滋滋”嘬得噴香,聽王孝傑道完,開口道:“這論欽陵怕不安好心。”
王孝傑一拍桌子,憤憤道:“沒錯!這人跟小讚普說求娶成功後,他迴去準備聘禮,小讚普則留在長安不著急迴去,等他帶著迎親隊伍迴來,由小讚普親至洛陽娶親,這樣省得讚普不辭勞苦來迴奔波。小讚普信以為誠,竟聽了他鬼話。”
崔淞終於聽出點不對來,皺著眉頭道:“《論語*為政篇》有雲‘為政以德,人君當如北辰,安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依在下看來,若君王久曠其位,不得其所,乃紫薇隱耀,星辰失序。易致朝政不通,臣民猜疑。奸邪之徒窺伺其間,趁隙生亂。實亂國之策。”
在座三位長者聞言,齊刷刷看向崔淞,見其雖慢了半拍,但對所學卻竟有不同見解,各自流露讚許之色。
唯有陳楓茫茫然聽個似懂非懂,隻是見眾人點頭附和,也跟著叩了幾個頭。
白雲子長歎一聲,向崔淞道:“此科,你該當登榜。”
一見白雲子跑題,陳楓繼續問向王孝傑:“然後呢?”
“然後?那個論欽陵就在一旁盯著,我能怎麽說?隻好勸說求娶公主並非良策,要他早日迴歸吐蕃學習治國之道。”
“這就了結了?”陳楓簡直不敢相信。
可王孝傑卻顧左右而言他:“這崔家的媳婦倒是知禮,不愧是大家子出來的。”
崔淞頓時汗顏,隻得拱手道:“拙荊淺薄,見笑,見笑。”
陳楓暗自腹誹:“這老小子位高權重,居然誇起別人家媳婦,還當著人家老公誇,真是莫名其妙。”
隻是想不到劉延嗣竟也摻和進來:“是極是極,到底是大家閨秀,舉止得當,沒有一絲小家子氣。”隨後更泛起羨慕之色,指著陳楓道:“這小子是積了八輩子大德,竟與崔氏攀起了姻親。”
方才有人誇自己媳婦,崔淞不免狐疑,但現在又有人誇起崔姓來,這哥們不自覺便昂首挺起胸來。
“你說的可是幼宜姑娘?我先前見到她時,便覺此女氣質非凡,當場就送了她一柄寶刀聊作敬意。奈何我那幾個犬子資質愚鈍,沒一個能高攀上崔氏之女。”王孝傑誇完了崔淞之妻,接著又誇起陳楓未婚妻來。
劉延嗣則調笑道:“你出自太原王氏,同樣位列五姓七望,怎麽就配不上崔氏了?”
王孝傑則抱怨道:“人家崔氏乃天下第一姓氏,尊貴更甚皇李。當年太宗命高士廉主編《氏族誌》,結果大小臣工們共推山東崔氏為天下第一等姓。太宗雖強改李氏為第一,但不獲臣民認可。咱們王氏比起崔氏,還差得遠,故高攀不起。”
見自家姓氏被人捧得太高,崔淞倒是扭捏起來:“將軍言重了,否則崔氏男女隻能同姓通婚了。”
陳楓毫無高攀覺悟,隻道:“就是就是,隻要是前途廣大的外姓青年,就可納為金龜婿,這才是家族興旺不衰之本。”
隻見王孝傑拍案叫絕:“此乃至理名言,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陳楓翻了翻白眼,沒好氣道:“你別打岔。我惹那官司,就這麽結了?”
王孝傑瞪大了眼睛,做出不可置信之狀,道:“哪有那麽容易。你當小讚普和論欽陵是三歲稚童那麽好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