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這次黃河決口,事情不小?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32章 這次黃河決口,事情不小?
朱橚對陸知白那是打心眼裏信任,根本不管這消息是咋來的,他隻相信結論。
但對有些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阻礙。
朱橚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但看何知府有點不上心,他氣笑了,說:
“那你就當沒來過王府,不知道這事兒,啥也別準備,到時發大水了,大家一起玩逑算了!”
何知府滿臉無奈地說:“下官不是這個意思……隻是,年年都有人說黃河決口……”
朱橚眯起眼睛說:
“民間說‘開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幾座城’,你知道什麽意思吧?”
何知府連連點頭,終於下定決心,道:
“王爺說的很有道理,開封此前也被衝過好幾次了。
治河本就是一件大事,隻要治了,遲早會受益,就是花點錢糧人手……”
“這說的才是人話嘞~”朱橚又安撫他,
“你放心吧,廣智侯已經上報給陛下,朝廷會討論這事兒,估計很快就有命令下來了。
具體怎麽治,這迴肯定要聽工部的,你先做點基礎的準備工作,就別管什麽錢糧人手了,放開了幹……”
說著又稍加拉攏:
“這次,你可得好好鬥啊!咱們整個開封府,都係在你身上了。
幹得好,本王上書給你表功,幹不好,你自己琢磨著吧……”
何知府連連點頭:“是是是,下官這就去安排!”
朱橚揮了揮手,示意他趕緊去辦。
何知府如蒙大赦,趕緊退了出去。
朱橚自己又琢磨了一會,他這灘塗怎麽辦?怎麽才能防止決口?
想了一會,也拿不定主意,又把信拿出來重看了一遍。
陸知白說他會上報陛下,商議之後拿出方案,會再給他寫信詳細說明。
朱橚幹脆就等著下次來信。
結果,下午又來了一封信,還伴著一個匣子。
匣子裏裝的全是寶鈔!
足有兩萬五千貫。
陸知白說:
“拜托五哥幫我一個忙。幫著留意一下,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地的大黃,都是哪些藥材商出手,要他們的詳細情報。
價格低的時候,幫我多囤一些。這個消息不要透露出去。”
又說:“這次黃河決口,不知能否避免,或許規避之後仍有影響。
灘塗對防洪減災極其重要……五哥的封地,恰好就在黃泛區。這五千貫,就給五哥壓壓驚~”
朱橚看到信,感動了片刻,隨後就笑了。
看來這一迴,要是由陸知白來治河的話,他這灘塗,大概是保不住了。
實話說,要是換個人來管,他還不一定能給幾分麵子。
但如果是陸知白的話,他還真不好意思,都是自己人嘛。
陸知白還可以把道理講得明明白白,要是假裝聽不懂,豈不顯得很蠢麽……
“不過,囤大黃是要弄啥呢?”
朱橚皺起眉頭,思索起來。
……
在給朱橚寫信的第二天。
上午。
陸知白也沒有寫奏本,直接麵聖,把話說清楚。
他也懶得多作解釋,隻說:
“啟稟陛下,近來兒臣於夢中得知,黃河開封段將在八月決口!”
“啥?”朱元璋正在批奏疏,聞言抬起頭來,滿臉的匪夷所思。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筆,眯起眼睛盯著陸知白:
“這話可當真?夢中得知?莫不是近日操勞過度了?”
陸知白神色無奈,拱手道:
“兒臣實在解釋不清,反正就是有這種感覺。此事關係重大,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黃河決口非同小可,若不提前防範,開封府數十萬百姓恐遭大難……”
朱元璋凝眸想了一想,說:
“那你多少得有點證據吧,不然如何服眾?”
陸知白點點頭,問道:
“陛下,如果統計了黃河中上遊各省的降雨量、水位高度,或許就可以從中看出端倪……”
古代地方官日常上奏,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匯報天氣。
一天兩天看不出來什麽,但積累長期數據就很重要了。
比如某地三個月沒下雨,或者連著下了三個月的雨……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眯,說:
“此話有理。咱覺著你們那些統計圖表,看起來確實方便些。”
他又突發奇想,派了差事:
“這樣好了,你拿個方案,把那‘天池盆’改一改,定好形製,抓緊在各府州縣推廣。
包括降雨降雪怎麽統計,如何繪圖,也教給他們……”
陸知白連連點頭,笑道:“這倒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法子。”
天池盆,就是古代的雨量計。是一個直徑一尺、高一尺的盆子,上麵有刻度。
如果交給陸知白來辦,刻度會更加精細。
朱元璋想了一想,又問道:“聽你的意思,這次黃河決口,事情不小?”
陸知白頷首,神色凝重:“恐怕要淹十餘州縣,豫東平原,淪為澤國……”
朱元璋聽了,也不再多問,揚聲吩咐道:
“去把戶部、工部相關人等叫來……對了,還有太子!”
過了沒多久,兩部的中高層官員匆匆趕到。
朱標也是徐徐而來。
一見到陸知白在這裏,他就明白了,大概又奏了什麽事情。
朱元璋沉聲開口:
“工部侍郎說,根據最近兩年觀測的水文數據,以及春季降水,八月,黃河將要在開封決口。”
老朱一開口,就是一個晴天霹靂。
大家麵麵相覷,皆是滿臉震驚之色,都不知該從何說起。
於是又都紛紛轉頭,望向陸知白,極度詫異。
他們滿臉都寫著:這是怎麽推算出來的?是什麽新技術?
朱元璋說:“陸侍郎所言,咱是信的。
這黃河時常泛濫,就算不在八月,往後必定也有決口。
故而,直接召集大家議一議,省事兒。”
有老臣已經輕輕頷首,不再糾結消息的真假了。
因為,黃河治理自古以來,就是老大難問題,到了宋元越發難了,它是遲早要決口的。
朱元璋吩咐道:“陸卿,你來講講情況。”
陸知白便向眾人拱手說:
“這一次的決口位置,在開封城的東部,距離府城隻有十幾裏,我已經做好了治理方案……”
朱橚對陸知白那是打心眼裏信任,根本不管這消息是咋來的,他隻相信結論。
但對有些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阻礙。
朱橚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但看何知府有點不上心,他氣笑了,說:
“那你就當沒來過王府,不知道這事兒,啥也別準備,到時發大水了,大家一起玩逑算了!”
何知府滿臉無奈地說:“下官不是這個意思……隻是,年年都有人說黃河決口……”
朱橚眯起眼睛說:
“民間說‘開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幾座城’,你知道什麽意思吧?”
何知府連連點頭,終於下定決心,道:
“王爺說的很有道理,開封此前也被衝過好幾次了。
治河本就是一件大事,隻要治了,遲早會受益,就是花點錢糧人手……”
“這說的才是人話嘞~”朱橚又安撫他,
“你放心吧,廣智侯已經上報給陛下,朝廷會討論這事兒,估計很快就有命令下來了。
具體怎麽治,這迴肯定要聽工部的,你先做點基礎的準備工作,就別管什麽錢糧人手了,放開了幹……”
說著又稍加拉攏:
“這次,你可得好好鬥啊!咱們整個開封府,都係在你身上了。
幹得好,本王上書給你表功,幹不好,你自己琢磨著吧……”
何知府連連點頭:“是是是,下官這就去安排!”
朱橚揮了揮手,示意他趕緊去辦。
何知府如蒙大赦,趕緊退了出去。
朱橚自己又琢磨了一會,他這灘塗怎麽辦?怎麽才能防止決口?
想了一會,也拿不定主意,又把信拿出來重看了一遍。
陸知白說他會上報陛下,商議之後拿出方案,會再給他寫信詳細說明。
朱橚幹脆就等著下次來信。
結果,下午又來了一封信,還伴著一個匣子。
匣子裏裝的全是寶鈔!
足有兩萬五千貫。
陸知白說:
“拜托五哥幫我一個忙。幫著留意一下,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地的大黃,都是哪些藥材商出手,要他們的詳細情報。
價格低的時候,幫我多囤一些。這個消息不要透露出去。”
又說:“這次黃河決口,不知能否避免,或許規避之後仍有影響。
灘塗對防洪減災極其重要……五哥的封地,恰好就在黃泛區。這五千貫,就給五哥壓壓驚~”
朱橚看到信,感動了片刻,隨後就笑了。
看來這一迴,要是由陸知白來治河的話,他這灘塗,大概是保不住了。
實話說,要是換個人來管,他還不一定能給幾分麵子。
但如果是陸知白的話,他還真不好意思,都是自己人嘛。
陸知白還可以把道理講得明明白白,要是假裝聽不懂,豈不顯得很蠢麽……
“不過,囤大黃是要弄啥呢?”
朱橚皺起眉頭,思索起來。
……
在給朱橚寫信的第二天。
上午。
陸知白也沒有寫奏本,直接麵聖,把話說清楚。
他也懶得多作解釋,隻說:
“啟稟陛下,近來兒臣於夢中得知,黃河開封段將在八月決口!”
“啥?”朱元璋正在批奏疏,聞言抬起頭來,滿臉的匪夷所思。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筆,眯起眼睛盯著陸知白:
“這話可當真?夢中得知?莫不是近日操勞過度了?”
陸知白神色無奈,拱手道:
“兒臣實在解釋不清,反正就是有這種感覺。此事關係重大,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黃河決口非同小可,若不提前防範,開封府數十萬百姓恐遭大難……”
朱元璋凝眸想了一想,說:
“那你多少得有點證據吧,不然如何服眾?”
陸知白點點頭,問道:
“陛下,如果統計了黃河中上遊各省的降雨量、水位高度,或許就可以從中看出端倪……”
古代地方官日常上奏,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匯報天氣。
一天兩天看不出來什麽,但積累長期數據就很重要了。
比如某地三個月沒下雨,或者連著下了三個月的雨……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眯,說:
“此話有理。咱覺著你們那些統計圖表,看起來確實方便些。”
他又突發奇想,派了差事:
“這樣好了,你拿個方案,把那‘天池盆’改一改,定好形製,抓緊在各府州縣推廣。
包括降雨降雪怎麽統計,如何繪圖,也教給他們……”
陸知白連連點頭,笑道:“這倒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法子。”
天池盆,就是古代的雨量計。是一個直徑一尺、高一尺的盆子,上麵有刻度。
如果交給陸知白來辦,刻度會更加精細。
朱元璋想了一想,又問道:“聽你的意思,這次黃河決口,事情不小?”
陸知白頷首,神色凝重:“恐怕要淹十餘州縣,豫東平原,淪為澤國……”
朱元璋聽了,也不再多問,揚聲吩咐道:
“去把戶部、工部相關人等叫來……對了,還有太子!”
過了沒多久,兩部的中高層官員匆匆趕到。
朱標也是徐徐而來。
一見到陸知白在這裏,他就明白了,大概又奏了什麽事情。
朱元璋沉聲開口:
“工部侍郎說,根據最近兩年觀測的水文數據,以及春季降水,八月,黃河將要在開封決口。”
老朱一開口,就是一個晴天霹靂。
大家麵麵相覷,皆是滿臉震驚之色,都不知該從何說起。
於是又都紛紛轉頭,望向陸知白,極度詫異。
他們滿臉都寫著:這是怎麽推算出來的?是什麽新技術?
朱元璋說:“陸侍郎所言,咱是信的。
這黃河時常泛濫,就算不在八月,往後必定也有決口。
故而,直接召集大家議一議,省事兒。”
有老臣已經輕輕頷首,不再糾結消息的真假了。
因為,黃河治理自古以來,就是老大難問題,到了宋元越發難了,它是遲早要決口的。
朱元璋吩咐道:“陸卿,你來講講情況。”
陸知白便向眾人拱手說:
“這一次的決口位置,在開封城的東部,距離府城隻有十幾裏,我已經做好了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