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黃河到處傳染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知白站在殿中,目光沉穩地掃過眾人,最後望向朱元璋:
“黃河決口之事,絕非一時之患。若要根治,必須從源頭抓起。
所以,想要治理黃河必須分兩步走。一為治標,即應對八月決口之危;二為治本,須根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二者並行,方能保黃河百年安瀾。”
工部右侍郎王儼率先出聲,山羊須微微一顫:
“陸侍郎,黃土高原遠在千裏之外,與開封決口何幹?當務之急,是搶築堤防,豈能分心旁騖?”
說著他望向眾人:“如今已近四月下旬,距離八月可就隻有三個月了。
若要防洪,必定要大規模調動人力物力,時間有點緊張啊……”
眾人聽聞此言,思索片刻,也是紛紛點頭。
畢竟在這古代,治河就是治河。
能把河道疏浚明白,就能評個中等的成績了。
誰會往黃土高原上想?
就算有人這麽想過,實際也很難實施下來,因為耗費實在巨大,花費的時間也是漫長……
朱元璋皺著眉頭,叫一旁的宦官找黃河的輿圖過來。
他也在納悶兒,為什麽這一岔能打到黃土高原去?
陸知白歎了口氣,說:“黃河,黃河為什麽叫黃河?當然是因為裏麵有很多黃土黃沙。”
他擺擺手說:“老祖宗們早就知道黃河一鬥水有七分沙了,但是這泥沙從哪裏來的?就是黃土高原來的!”
他也不管其他人,隻望著朱元璋說:
“陛下,黃河每年要攜帶至少三十萬萬斤泥沙入海,這何其可怕。”
“其中七成來自黃土高原。自漢武移民屯墾,千年砍伐致植被凋零,每逢暴雨,泥沙俱下,匯入黃河。”
“比如涇渭分明,涇水清,渭水渾,渭水就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朱元璋聽了,皺著眉頭,輕輕頷首。
他敲著桌子道:“屯墾之策,竟還有這樣的壞處?”
屯墾就是開荒種田。
陸知白張了張口解釋道:“不錯,陝西那一帶,許多地方,連棵樹都沒有……”
朱元璋卻擺手說:“你不用解釋,咱曉得,雨打在泥巴上,和打在草上樹上,肯定是不一樣的。”
朱標也是點頭讚同,拿起黃河輿圖來看,一副思索之色。
工部尚書薛祥說:“侍郎,黃土高原如何,先放到一旁。當務之急,是開封段的決口。”
陸知白點頭道:“不錯。但想要徹底的治理黃河,光靠加固堤壩、疏浚河道是不行的,咱們必須得知道,是什麽讓黃河屢屢決口,甚至越演越烈。”
戶部尚書滕德懋拱手說:“願聞其詳。”
其他人也紛紛跟著拱手,一副謙虛好學的樣子。
治水、水利,在古代是一樁大事。
但是精通此道的人才又不算多。
能夠組織人手疏浚河道、建設堤壩、開挖水渠,就很不錯了。
陸知白便道:“原因之一,方才已講過了。黃河攜帶大量泥沙,越到下遊,流速越緩慢,泥沙沉積,漸漸抬高了河床,導致水流不暢,越發不容易排沙了。”
他頓了頓,說:“唐代至今,開封附近河床已抬高三丈有餘!黃河高懸於頂,著實令人心驚啊!”
朱元璋沉默不言。
老五的封地在開封,因為開封好歹是宋朝都城。
另外封賞的時候,那邊還有元軍盤桓,藩王就是去坐鎮的……
“第二個原因,自宋室南渡,黃河奪淮奪泗入海,已逾三百年。河道早已經老化了。
如同耄耋老者,稍遇風雨便不堪重負。尾閭不暢,水很難排到海裏去……”
陸知白又嘶了一聲,搖頭歎道:
“關鍵是,黃河多次發洪水,奪了淮河的河道。
導致淮河水係也被泥沙侵擾,多處淤堵,泄洪能力十不存一。淮河流域的水患,也多了起來!”
眾人聽聞都是皺起眉頭來,因為這也是實情。
仔細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
陸知白接著說:“第三個原因,既然會有洪災,肯定是水多了。
夏季是北方的雨季。實際上,自元朝以來,北方整體降水偏多,雨季偏長,這是‘小冰期’帶來的氣候變化,所以黃河夏汛……”
“等等!”朱元璋忽然警覺起來,眉毛一挑,聲音如重錘擊磬:“小冰期是個啥?與治河有何幹係?為什麽它會帶來降水?”
滿殿霎時寂靜。
眾人也都以奇怪的目光望著陸知白。
而後目光對視,都是搖了搖頭,表示沒有聽過這個古怪的詞。
陸知白目光一凝,暗叫不好,自己一時嘴快,竟把後世的名詞說了出來。
他拱手道:“陛下,容兒臣稍後再稟。”
“聽著就不是個好東西……”老皇帝鷹目在陸知白臉上逡巡片刻,終是擺手:“接著說。”
陸知白也不怕得罪誰,接著說:
“還有第四個原因,就是之前的治理不成體係。哪裏壞了就去管哪裏,疲於奔命。
技術也不到位。沒有設置足夠的泄洪區。堤壩不夠堅固。當然了,這受技術限製,也沒有辦法……”
朱元璋聽了,輕哼一聲:
“就是原先技術不行,才要你們。你們工部就該好好想想,怎麽才能讓它行!”
工部一眾官員,連忙拱手稱是,眼角餘光卻都悄悄瞄向陸知白。
他們雖然思想也不古板,但陸知白才是最愛搞創新的……
因為,他們有些想法,一時間實現不了。陸知白懂得比他們多,實現起來容易些。
朱標道:“改進技術也非一時之功,眼下黃河決口在即,咱們還是先顧眼前,再謀長遠。”
朱元璋沉吟片刻,點頭道:“太子說得有理。駙馬,你先說說,眼下該如何盡力避免這次決口?”
所謂盡力,就是努力之後仍然還有可能決口,他也接受。
陸知白拱手道:“陛下,兒臣以為,此次治理可分為四步:
其一,防洪建設緩衝地帶,需遷移附近低窪區域沿河二十裏的百姓……”
此話一出。
戶部有人頓時就開始側目了。
遷移百姓,是要花錢的呀~
朱元璋眯著眼睛想了一想,卻說:“遷!按三十裏遷!
等黃河治好了,再讓他們迴去,免除他們這些年的徭役賦稅!”
“黃河決口之事,絕非一時之患。若要根治,必須從源頭抓起。
所以,想要治理黃河必須分兩步走。一為治標,即應對八月決口之危;二為治本,須根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二者並行,方能保黃河百年安瀾。”
工部右侍郎王儼率先出聲,山羊須微微一顫:
“陸侍郎,黃土高原遠在千裏之外,與開封決口何幹?當務之急,是搶築堤防,豈能分心旁騖?”
說著他望向眾人:“如今已近四月下旬,距離八月可就隻有三個月了。
若要防洪,必定要大規模調動人力物力,時間有點緊張啊……”
眾人聽聞此言,思索片刻,也是紛紛點頭。
畢竟在這古代,治河就是治河。
能把河道疏浚明白,就能評個中等的成績了。
誰會往黃土高原上想?
就算有人這麽想過,實際也很難實施下來,因為耗費實在巨大,花費的時間也是漫長……
朱元璋皺著眉頭,叫一旁的宦官找黃河的輿圖過來。
他也在納悶兒,為什麽這一岔能打到黃土高原去?
陸知白歎了口氣,說:“黃河,黃河為什麽叫黃河?當然是因為裏麵有很多黃土黃沙。”
他擺擺手說:“老祖宗們早就知道黃河一鬥水有七分沙了,但是這泥沙從哪裏來的?就是黃土高原來的!”
他也不管其他人,隻望著朱元璋說:
“陛下,黃河每年要攜帶至少三十萬萬斤泥沙入海,這何其可怕。”
“其中七成來自黃土高原。自漢武移民屯墾,千年砍伐致植被凋零,每逢暴雨,泥沙俱下,匯入黃河。”
“比如涇渭分明,涇水清,渭水渾,渭水就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朱元璋聽了,皺著眉頭,輕輕頷首。
他敲著桌子道:“屯墾之策,竟還有這樣的壞處?”
屯墾就是開荒種田。
陸知白張了張口解釋道:“不錯,陝西那一帶,許多地方,連棵樹都沒有……”
朱元璋卻擺手說:“你不用解釋,咱曉得,雨打在泥巴上,和打在草上樹上,肯定是不一樣的。”
朱標也是點頭讚同,拿起黃河輿圖來看,一副思索之色。
工部尚書薛祥說:“侍郎,黃土高原如何,先放到一旁。當務之急,是開封段的決口。”
陸知白點頭道:“不錯。但想要徹底的治理黃河,光靠加固堤壩、疏浚河道是不行的,咱們必須得知道,是什麽讓黃河屢屢決口,甚至越演越烈。”
戶部尚書滕德懋拱手說:“願聞其詳。”
其他人也紛紛跟著拱手,一副謙虛好學的樣子。
治水、水利,在古代是一樁大事。
但是精通此道的人才又不算多。
能夠組織人手疏浚河道、建設堤壩、開挖水渠,就很不錯了。
陸知白便道:“原因之一,方才已講過了。黃河攜帶大量泥沙,越到下遊,流速越緩慢,泥沙沉積,漸漸抬高了河床,導致水流不暢,越發不容易排沙了。”
他頓了頓,說:“唐代至今,開封附近河床已抬高三丈有餘!黃河高懸於頂,著實令人心驚啊!”
朱元璋沉默不言。
老五的封地在開封,因為開封好歹是宋朝都城。
另外封賞的時候,那邊還有元軍盤桓,藩王就是去坐鎮的……
“第二個原因,自宋室南渡,黃河奪淮奪泗入海,已逾三百年。河道早已經老化了。
如同耄耋老者,稍遇風雨便不堪重負。尾閭不暢,水很難排到海裏去……”
陸知白又嘶了一聲,搖頭歎道:
“關鍵是,黃河多次發洪水,奪了淮河的河道。
導致淮河水係也被泥沙侵擾,多處淤堵,泄洪能力十不存一。淮河流域的水患,也多了起來!”
眾人聽聞都是皺起眉頭來,因為這也是實情。
仔細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
陸知白接著說:“第三個原因,既然會有洪災,肯定是水多了。
夏季是北方的雨季。實際上,自元朝以來,北方整體降水偏多,雨季偏長,這是‘小冰期’帶來的氣候變化,所以黃河夏汛……”
“等等!”朱元璋忽然警覺起來,眉毛一挑,聲音如重錘擊磬:“小冰期是個啥?與治河有何幹係?為什麽它會帶來降水?”
滿殿霎時寂靜。
眾人也都以奇怪的目光望著陸知白。
而後目光對視,都是搖了搖頭,表示沒有聽過這個古怪的詞。
陸知白目光一凝,暗叫不好,自己一時嘴快,竟把後世的名詞說了出來。
他拱手道:“陛下,容兒臣稍後再稟。”
“聽著就不是個好東西……”老皇帝鷹目在陸知白臉上逡巡片刻,終是擺手:“接著說。”
陸知白也不怕得罪誰,接著說:
“還有第四個原因,就是之前的治理不成體係。哪裏壞了就去管哪裏,疲於奔命。
技術也不到位。沒有設置足夠的泄洪區。堤壩不夠堅固。當然了,這受技術限製,也沒有辦法……”
朱元璋聽了,輕哼一聲:
“就是原先技術不行,才要你們。你們工部就該好好想想,怎麽才能讓它行!”
工部一眾官員,連忙拱手稱是,眼角餘光卻都悄悄瞄向陸知白。
他們雖然思想也不古板,但陸知白才是最愛搞創新的……
因為,他們有些想法,一時間實現不了。陸知白懂得比他們多,實現起來容易些。
朱標道:“改進技術也非一時之功,眼下黃河決口在即,咱們還是先顧眼前,再謀長遠。”
朱元璋沉吟片刻,點頭道:“太子說得有理。駙馬,你先說說,眼下該如何盡力避免這次決口?”
所謂盡力,就是努力之後仍然還有可能決口,他也接受。
陸知白拱手道:“陛下,兒臣以為,此次治理可分為四步:
其一,防洪建設緩衝地帶,需遷移附近低窪區域沿河二十裏的百姓……”
此話一出。
戶部有人頓時就開始側目了。
遷移百姓,是要花錢的呀~
朱元璋眯著眼睛想了一想,卻說:“遷!按三十裏遷!
等黃河治好了,再讓他們迴去,免除他們這些年的徭役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