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目光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維漢不負眾望,準確的是不負王懿德之望,輕鬆解救了順昌,將圍攻的粵匪趕走。
閩西其他地方的粵匪也在快速撤離,留下了一個殘破的貧瘠之地。閩西本就貧瘠,粵匪所經之地大多如此,經此劫難更加殘破。到處都是土匪流寇,王懿德不由惱恨,這些人為什麽不跟這粵匪一起離開呢?
閩賊一旦離境他就封關,他才不管這些人跑去江西會幹什麽,那是曾國藩的事情。
曾國藩此時也頭疼,但卻不像王懿德那麽小氣。江西本就不是他的轄區,他也沒什麽轄區。這或許是他能做大的原因之一,有了轄區,那些沒有大局觀的督撫一個個關門自守,都隻想著把賊趕到別的地方就萬事大吉。
曾國藩坐鎮江西,他始終沒有進入福建。當他奉旨結束守喪之時,目的地是浙江,還沒到浙江又皇帝命令去救援閩西,到了鉛山,他索性不去了,因為一隊隊太平軍進進出出,在閩西贛東流竄,他判斷江西才是真正危急的地方,事實未必真的如此,但他就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說的。
他上奏皇帝:“入冬以來,察看入閩出閩之賊,勢亂而無紀,氣散而不整,迥不似石逆往年情景。在衢州數月,進不敢逼嚴(州)、杭(州),東不敢窺寧(波)、紹(興),在洋口數月,而下不敢犯延平,其時製軍(王懿德)雖在延平,可兵不滿萬,氣極散漫,以此卜之,賊無悍誌,無遠略。”
曾國藩一眼就看出石達開如今的軍隊跟以前無法同日而語,以前作戰飄忽不定,那是因為精銳在手,而且人心齊,可以做大規模運動戰,如今運動著人可能就跑沒了。所以他在衢州隻能強攻,隻能圍城,能夠機動的隻有石鎮吉帶領的少量老弟兄。
說石達開無悍誌,無遠略,則是跟曾國藩相比。曾國藩或許也沒有什麽遠略,看不到兩步、三步,四五步以後的棋局,但他隻要認定了眼前,就能排除萬難,堅定的走下去。這種戰略執行力,太平天國中確實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
這一點上,他和他的幕府,甚至比皇帝和朝堂上那些大臣還要堅定。
雖然石達開在江西和福建還在蹦躂,但他的目光已經看向了南京,或者說始終都看著南京。他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一點一點往南京推進。一路上留下一地死屍,湘軍的,和太平軍的,所有犧牲都無法撼動他堅強的內心。
他仿佛已經看到了開進南京城,結束這場大劫的場景。
“一年之內,天下太平!”
接到聖旨之時,曾國藩就認定,粵匪蹦躂不了一年了。
他迴家守孝之前,根本想不到局勢會如此發展。當時是他的至暗時刻,一起起兵的大將先後陣亡,所有地方官都排擠他,軍事上被困在南昌幾入絕境。這時候他爸還死了,當時給皇帝上了個奏章就跑迴老家了。
之後以前經常下旨斥責他進軍緩慢,斥責他剿匪不力的鹹豐突然換了副口氣,開始要他出山。起初曾國藩像一個受氣的員工一樣,將自己受到的委屈哭訴一遍,提出了許多條件。他要求皇帝直接給各省下令,保證湘軍軍餉。他甚至想要獲得地方職權。
當他提出這些要求後,突然鹹豐同意他守喪了。
這下子輪到曾國藩鬱悶了。因為局勢陡變,天京變亂的消息傳開,戰場形勢發生逆轉。攻入武昌殺死那個排擠自己的湖北巡撫陶恩培殺死的太平軍斷糧了,胡林翼甚至有機會勸降悍賊韋俊。最後韋俊拒降,帶兵突圍,武昌收複。
下遊的九江,為了攻擊九江塔齊布累死在這裏,接替的鮑超也在九江守將林啟榮斷糧的情況下,攻陷九江斬殺一萬多死守了三年多的悍賊。接替戰死在武昌的羅澤南的李續賓打的更好,帶著老師羅澤南留下的湘軍精銳,趁勢東進,攻占了安徽大部分地區。
彭玉林等湘軍大將,在江西大反攻,已經收複了除吉安外江西大部分地區。
還有他的九弟曾國荃,也拉起了湘軍從贛南反攻,一步步收複江西,打的也不錯。
當初他在湘潭編練湘軍的時候,幾個弟弟都來過,想要幫他。當時他知道這是苦差,將弟弟們都趕了迴去,告訴他們,如今的國事,多一人無益,家裏卻少一人則損,讓他們安心待在家裏讀書。其他弟弟都聽話,隻有曾國荃跟他吵了一架。
這個弟弟比他聰慧,就是太倔強。他在北京當翰林的時候,曾國荃去住過幾年,當時就不聽他的話,明明有許多缺點,就是不改。
沒想到這個哥哥眼裏不成器的弟弟,在別人眼裏卻能得到公正的看待。吉安府知府黃冕上任前,路過湖南,去曾家拜訪,一眼就看中了曾國荃,向巡撫駱秉章申請,招募了一營湘軍一起前去救援吉安,這支湘軍從而稱作吉字營。
曾國藩守孝一年,結果沒有他,湘軍各部反而打的相當不錯,將太平軍徹底擠壓在了南京附近一小塊區域,而且還被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壓製著。
在大好形勢之下,曾國藩不得不慌。加上左宗棠寫信批評了他,說自古金革之事無避,帶兵之人是不能因為守喪丟下軍隊的。同時守喪期間,曾國藩深深的進行了反省,雖然他之前對同僚排擠非常苦惱,可為什麽別人都排擠他?難道隻是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看到了好友胡林翼,人家也很出色,同時還混的風生水起。從胡林翼身上吸收了很多優點,他放下了身段,開始跟誰說話都客客氣氣,改變自己的性格去適應環境。
所以當浙江緊急,胡林翼等地方大員紛紛啟奏讓他出山的情況下,皇帝一紙詔書,他這次再也不敢提要求了。乖乖奉旨出山。
離開湖南之前,就給湘軍各部下達命令,讓他們抓緊朝閩浙贛邊境集結。
當他來到江西,察覺已經不需要去救浙江和福建了,此時目光隻能投向南京。
恰好此時,他九弟曾國荃終於成功拔除了太平軍在江西的最後一個據點吉安。
曾國藩的眼睛在南京,劉勇強的目光卻看向了北京。
此時已是鹹豐八年年底,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爆發。英法兩國各有理由,法國人的理由是馬神父事件,這是一個未經許可擅自進入清朝內陸傳教的神父,其傳教的地點很敏感,他選擇了廣西一帶。太平天國在廣西一鬧,這裏的人都知道了有一個叫做爺火華的上帝,所以教會非常熱情。當地官府早就被太平天國弄怕了,以為馬神父搞得也是這一套,於是西林縣官府將其關了十幾天,出獄後馬神父逃到了貴州,此時雲貴玩的是另一套,杜文秀正在搞起義。
大概是覺得還是廣西的群眾基礎更好,馬神父又跑迴了廣西西林縣,這次還帶了一個從貴州帶迴來的寡婦,讓寡婦去婦女中傳教,因為他一個男的很難見到當地女人。這次馬神父又惹事了,被告到西林縣,狀告馬神父誘拐自家婦人。西林縣令又把馬神父抓了,這次懲罰的更狠,讓他站枷籠示眾,結果馬神父身體不行站了一天一夜給站死了,去見上帝了。知縣還不解恨,將其屍體梟首示眾。
這就給了法國人興師問罪的道理,一方麵法國曆史上是西歐蠻族第一個受洗接受基督教的,法國人尊奉為開國皇帝的墨洛溫帶著法蘭克人接受了洗禮,所以一直被稱作天主教的長女,至於更早的意大利,人家是父親嘛。這個長女曆史上非常強大,於是法國漸漸獲得了一種叫做‘護教權’的曆史權力。天主教發生任何事,法國都願意出頭,已經形成慣例。
所以這次馬神父事件,在歐洲人看來,法國人絕對有動武的理由。
英國人就比較牽強了,因一艘注冊在香港的中國商船,在珠江上被官府搜查,抓走了藏匿在上麵的幾名海盜。英國廣州領事巴夏禮借機幹涉,提出釋放船員並向大英帝國道歉等多項無理要求,威脅不接受,就攻擊廣州城。兩廣總督葉名琛迫於壓力釋放了海盜,但拒絕道歉,因為他聲稱,搜查海盜船的時候,並沒有扯下英國旗幟侮辱英國,事實上是,這艘船的注冊執照早就過期,已經六天沒有懸掛英國國旗。
相比法國人的理由,英國人的理由其實主動找茬,2000年以後英國人承認了這一點。
但此時卻以此為借口,攻擊了珠江炮台,聯合法國發動了戰爭。
真實原因其實還是利益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簽訂,有12年換約的約定。但到期後,鹹豐皇帝拒絕跟英國人談判,而英國人又不滿足南京條約裏得到的特權,十幾年來沒有得到他們的預期,他們想要更多,想開放更多口岸,想進入內地做生意。於是就開始尋找機會,在打一場。
鹹豐七年,兩個強盜勾結到了一起,決定一起出兵。並攻占了廣州城,俘虜了葉名琛,以此為威脅,要去北京重新談判。
這也是為什麽這次福建危機之時,沒有外省軍隊救援的原因之一,因為鄰省廣東已經自顧不暇。
現在福建安全了,廣東的事情還遠沒有結束。英法聯軍想去北京換約,談判,可鹹豐根本不想見他們,派人一個勁的讓他們南下,先是讓去廣州跟兩廣總督談,後又讓去上海跟兩江總督談,總之不能見皇帝。
皇帝不肯見洋人的原因是,洋人不肯下跪,這在禮法大於天的清朝不可想象,一旦皇帝當著大臣的麵跟洋人平起平坐,讓他會覺得某種東西被刺破了,天要塌了。英法聯軍卻堅持要見皇帝,覺得清朝官員來迴推諉沒有誠意。
缺乏理解和溝通的結果是,最後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城。
這是一件大事,一個國家首都失陷,影響不可能不巨大,曆史上首都失陷而沒有亡國的朝代屈指可數。
劉勇強思考著他能從這件事中找到什麽機會。
“跟著英法聯軍一起進北京?”
站在民族感情上,這種行為非常無恥。不過要是能因此推翻滿清政權,劉勇強根本不在乎被國人罵死。
他思考了很久,發現即便是給洋人當狗,幫洋人打下滿清首都,自己也無法取而代之。但他隱隱覺得,肯定能從中找到什麽機會,也可能是一種錯覺吧。
想了很久,不得不收迴目光,將目光收迴福建,收迴閩西,收迴延平府,收迴順昌縣。
他剛剛幫陳維漢一起救援了這座縣城,為什麽肯幫忙,因為對方給錢了。
“陳知府,該結賬了!”
“好兄弟,容我兩天。”
“我特麽要等你幾天?”
“等我上任,上任就有。”
閩西其他地方的粵匪也在快速撤離,留下了一個殘破的貧瘠之地。閩西本就貧瘠,粵匪所經之地大多如此,經此劫難更加殘破。到處都是土匪流寇,王懿德不由惱恨,這些人為什麽不跟這粵匪一起離開呢?
閩賊一旦離境他就封關,他才不管這些人跑去江西會幹什麽,那是曾國藩的事情。
曾國藩此時也頭疼,但卻不像王懿德那麽小氣。江西本就不是他的轄區,他也沒什麽轄區。這或許是他能做大的原因之一,有了轄區,那些沒有大局觀的督撫一個個關門自守,都隻想著把賊趕到別的地方就萬事大吉。
曾國藩坐鎮江西,他始終沒有進入福建。當他奉旨結束守喪之時,目的地是浙江,還沒到浙江又皇帝命令去救援閩西,到了鉛山,他索性不去了,因為一隊隊太平軍進進出出,在閩西贛東流竄,他判斷江西才是真正危急的地方,事實未必真的如此,但他就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說的。
他上奏皇帝:“入冬以來,察看入閩出閩之賊,勢亂而無紀,氣散而不整,迥不似石逆往年情景。在衢州數月,進不敢逼嚴(州)、杭(州),東不敢窺寧(波)、紹(興),在洋口數月,而下不敢犯延平,其時製軍(王懿德)雖在延平,可兵不滿萬,氣極散漫,以此卜之,賊無悍誌,無遠略。”
曾國藩一眼就看出石達開如今的軍隊跟以前無法同日而語,以前作戰飄忽不定,那是因為精銳在手,而且人心齊,可以做大規模運動戰,如今運動著人可能就跑沒了。所以他在衢州隻能強攻,隻能圍城,能夠機動的隻有石鎮吉帶領的少量老弟兄。
說石達開無悍誌,無遠略,則是跟曾國藩相比。曾國藩或許也沒有什麽遠略,看不到兩步、三步,四五步以後的棋局,但他隻要認定了眼前,就能排除萬難,堅定的走下去。這種戰略執行力,太平天國中確實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
這一點上,他和他的幕府,甚至比皇帝和朝堂上那些大臣還要堅定。
雖然石達開在江西和福建還在蹦躂,但他的目光已經看向了南京,或者說始終都看著南京。他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一點一點往南京推進。一路上留下一地死屍,湘軍的,和太平軍的,所有犧牲都無法撼動他堅強的內心。
他仿佛已經看到了開進南京城,結束這場大劫的場景。
“一年之內,天下太平!”
接到聖旨之時,曾國藩就認定,粵匪蹦躂不了一年了。
他迴家守孝之前,根本想不到局勢會如此發展。當時是他的至暗時刻,一起起兵的大將先後陣亡,所有地方官都排擠他,軍事上被困在南昌幾入絕境。這時候他爸還死了,當時給皇帝上了個奏章就跑迴老家了。
之後以前經常下旨斥責他進軍緩慢,斥責他剿匪不力的鹹豐突然換了副口氣,開始要他出山。起初曾國藩像一個受氣的員工一樣,將自己受到的委屈哭訴一遍,提出了許多條件。他要求皇帝直接給各省下令,保證湘軍軍餉。他甚至想要獲得地方職權。
當他提出這些要求後,突然鹹豐同意他守喪了。
這下子輪到曾國藩鬱悶了。因為局勢陡變,天京變亂的消息傳開,戰場形勢發生逆轉。攻入武昌殺死那個排擠自己的湖北巡撫陶恩培殺死的太平軍斷糧了,胡林翼甚至有機會勸降悍賊韋俊。最後韋俊拒降,帶兵突圍,武昌收複。
下遊的九江,為了攻擊九江塔齊布累死在這裏,接替的鮑超也在九江守將林啟榮斷糧的情況下,攻陷九江斬殺一萬多死守了三年多的悍賊。接替戰死在武昌的羅澤南的李續賓打的更好,帶著老師羅澤南留下的湘軍精銳,趁勢東進,攻占了安徽大部分地區。
彭玉林等湘軍大將,在江西大反攻,已經收複了除吉安外江西大部分地區。
還有他的九弟曾國荃,也拉起了湘軍從贛南反攻,一步步收複江西,打的也不錯。
當初他在湘潭編練湘軍的時候,幾個弟弟都來過,想要幫他。當時他知道這是苦差,將弟弟們都趕了迴去,告訴他們,如今的國事,多一人無益,家裏卻少一人則損,讓他們安心待在家裏讀書。其他弟弟都聽話,隻有曾國荃跟他吵了一架。
這個弟弟比他聰慧,就是太倔強。他在北京當翰林的時候,曾國荃去住過幾年,當時就不聽他的話,明明有許多缺點,就是不改。
沒想到這個哥哥眼裏不成器的弟弟,在別人眼裏卻能得到公正的看待。吉安府知府黃冕上任前,路過湖南,去曾家拜訪,一眼就看中了曾國荃,向巡撫駱秉章申請,招募了一營湘軍一起前去救援吉安,這支湘軍從而稱作吉字營。
曾國藩守孝一年,結果沒有他,湘軍各部反而打的相當不錯,將太平軍徹底擠壓在了南京附近一小塊區域,而且還被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壓製著。
在大好形勢之下,曾國藩不得不慌。加上左宗棠寫信批評了他,說自古金革之事無避,帶兵之人是不能因為守喪丟下軍隊的。同時守喪期間,曾國藩深深的進行了反省,雖然他之前對同僚排擠非常苦惱,可為什麽別人都排擠他?難道隻是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看到了好友胡林翼,人家也很出色,同時還混的風生水起。從胡林翼身上吸收了很多優點,他放下了身段,開始跟誰說話都客客氣氣,改變自己的性格去適應環境。
所以當浙江緊急,胡林翼等地方大員紛紛啟奏讓他出山的情況下,皇帝一紙詔書,他這次再也不敢提要求了。乖乖奉旨出山。
離開湖南之前,就給湘軍各部下達命令,讓他們抓緊朝閩浙贛邊境集結。
當他來到江西,察覺已經不需要去救浙江和福建了,此時目光隻能投向南京。
恰好此時,他九弟曾國荃終於成功拔除了太平軍在江西的最後一個據點吉安。
曾國藩的眼睛在南京,劉勇強的目光卻看向了北京。
此時已是鹹豐八年年底,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爆發。英法兩國各有理由,法國人的理由是馬神父事件,這是一個未經許可擅自進入清朝內陸傳教的神父,其傳教的地點很敏感,他選擇了廣西一帶。太平天國在廣西一鬧,這裏的人都知道了有一個叫做爺火華的上帝,所以教會非常熱情。當地官府早就被太平天國弄怕了,以為馬神父搞得也是這一套,於是西林縣官府將其關了十幾天,出獄後馬神父逃到了貴州,此時雲貴玩的是另一套,杜文秀正在搞起義。
大概是覺得還是廣西的群眾基礎更好,馬神父又跑迴了廣西西林縣,這次還帶了一個從貴州帶迴來的寡婦,讓寡婦去婦女中傳教,因為他一個男的很難見到當地女人。這次馬神父又惹事了,被告到西林縣,狀告馬神父誘拐自家婦人。西林縣令又把馬神父抓了,這次懲罰的更狠,讓他站枷籠示眾,結果馬神父身體不行站了一天一夜給站死了,去見上帝了。知縣還不解恨,將其屍體梟首示眾。
這就給了法國人興師問罪的道理,一方麵法國曆史上是西歐蠻族第一個受洗接受基督教的,法國人尊奉為開國皇帝的墨洛溫帶著法蘭克人接受了洗禮,所以一直被稱作天主教的長女,至於更早的意大利,人家是父親嘛。這個長女曆史上非常強大,於是法國漸漸獲得了一種叫做‘護教權’的曆史權力。天主教發生任何事,法國都願意出頭,已經形成慣例。
所以這次馬神父事件,在歐洲人看來,法國人絕對有動武的理由。
英國人就比較牽強了,因一艘注冊在香港的中國商船,在珠江上被官府搜查,抓走了藏匿在上麵的幾名海盜。英國廣州領事巴夏禮借機幹涉,提出釋放船員並向大英帝國道歉等多項無理要求,威脅不接受,就攻擊廣州城。兩廣總督葉名琛迫於壓力釋放了海盜,但拒絕道歉,因為他聲稱,搜查海盜船的時候,並沒有扯下英國旗幟侮辱英國,事實上是,這艘船的注冊執照早就過期,已經六天沒有懸掛英國國旗。
相比法國人的理由,英國人的理由其實主動找茬,2000年以後英國人承認了這一點。
但此時卻以此為借口,攻擊了珠江炮台,聯合法國發動了戰爭。
真實原因其實還是利益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簽訂,有12年換約的約定。但到期後,鹹豐皇帝拒絕跟英國人談判,而英國人又不滿足南京條約裏得到的特權,十幾年來沒有得到他們的預期,他們想要更多,想開放更多口岸,想進入內地做生意。於是就開始尋找機會,在打一場。
鹹豐七年,兩個強盜勾結到了一起,決定一起出兵。並攻占了廣州城,俘虜了葉名琛,以此為威脅,要去北京重新談判。
這也是為什麽這次福建危機之時,沒有外省軍隊救援的原因之一,因為鄰省廣東已經自顧不暇。
現在福建安全了,廣東的事情還遠沒有結束。英法聯軍想去北京換約,談判,可鹹豐根本不想見他們,派人一個勁的讓他們南下,先是讓去廣州跟兩廣總督談,後又讓去上海跟兩江總督談,總之不能見皇帝。
皇帝不肯見洋人的原因是,洋人不肯下跪,這在禮法大於天的清朝不可想象,一旦皇帝當著大臣的麵跟洋人平起平坐,讓他會覺得某種東西被刺破了,天要塌了。英法聯軍卻堅持要見皇帝,覺得清朝官員來迴推諉沒有誠意。
缺乏理解和溝通的結果是,最後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城。
這是一件大事,一個國家首都失陷,影響不可能不巨大,曆史上首都失陷而沒有亡國的朝代屈指可數。
劉勇強思考著他能從這件事中找到什麽機會。
“跟著英法聯軍一起進北京?”
站在民族感情上,這種行為非常無恥。不過要是能因此推翻滿清政權,劉勇強根本不在乎被國人罵死。
他思考了很久,發現即便是給洋人當狗,幫洋人打下滿清首都,自己也無法取而代之。但他隱隱覺得,肯定能從中找到什麽機會,也可能是一種錯覺吧。
想了很久,不得不收迴目光,將目光收迴福建,收迴閩西,收迴延平府,收迴順昌縣。
他剛剛幫陳維漢一起救援了這座縣城,為什麽肯幫忙,因為對方給錢了。
“陳知府,該結賬了!”
“好兄弟,容我兩天。”
“我特麽要等你幾天?”
“等我上任,上任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