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永樂大帝駕崩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夜。
翁婿兩人說了很多。
又好像什麽都沒說。
但雙方都明白對方的心意。
特別是徐聞以丞相名言以明心誌,朱棣終於是放下了心裏最後一塊石頭。
帝王也明白在督造完北京城後,徐聞一直遊離於京師外,是為了什麽。
當朝大學士,六部尚書近半,乃至朝中大半官員,皆為他的門生故吏。
軍中更是袍澤無數,說句明軍之中,徐聞為天子之下第一人也不為過。
如此權傾朝野,要不是君臣相知,哪怕以翁婿相稱,怕是也禍起蕭牆。
洪武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近在眼前。
今天他總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朱棣有氣無力道:“你幫朕擬個遺詔吧,然後叫人進來用印。”
“是!”
徐聞從來沒有感覺過自己手中的毛筆如此之重,寫得每一筆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氣。
一旁的朱棣在這最後關頭倒是灑脫了。
“好好寫啊,可別讓其他人看輕你這個大才子。”
朱棣的氣息比剛剛又弱了一點。
強忍住心中的悲痛,徐聞加快了手上的動作,筆走龍蛇,以永樂大帝的語氣,對這些身後事做出了交代。
吹幹了墨跡,展現到大帝麵前。
朱棣眯著眼睛,細細看了一遍,用盡力氣,抬手拍了拍床沿。
“好啊,神似我,卻又遠超我,徐聞,你平時還是藏拙了啊!”
徐聞此時已不能言語,隻是垂首拱手,退出宮門外。
招手喚來站得遠遠的內侍,還有匆匆而來的重臣。
在這其中,徐聞還看到了內閣大臣兼禮部右侍郎楊士奇。
此等時刻,楊士奇不便和自己的恩師打招唿,隻是遙遙拱手致敬。
微微點頭後,徐聞說道:“陛下召見,都進去吧。”
眾人見到病榻之上的朱棣。
尤其是以楊士奇為首的閣臣,已經多日未曾得見聖顏,都齊齊跪下。
其中一些被大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已經淚流滿麵。
此等時刻,在場都是聰明人,無需多言,都明白事情已經到了最後一步。
“不準哭!”
朱棣的聲音雖弱,但一代帝王的虎威猶在。
“有什麽好哭的,朕今年六十有四,數遍曆代君王,也算長壽之人,比起戰死沙場的諸位將士,能夠終於病榻之上,已屬善終。”
“諸位聽令!”
在這一刻,朱棣仿佛又變成了那個靖難之役中披荊斬棘的統帥,北伐之戰中殺伐果斷的馬上君王。
“朕走之後,身後事由越國公操持,爾等需全力配合,如遇不臣之事,越國公可請出朕賜尚方寶劍,自行決斷!”
“三寶,書桌上是朕的遺詔,你用印吧。”
“遺詔”二字一出,寢殿之中,哭聲再也無法壓製。
鄭和也伏地重重頓首,久久不敢抬頭。
“別磨磨嘰嘰的,讓朕走得也不安心,用印完後,遺詔拿走,三寶留著,其他人都退下吧。”
朱棣催促道,自己的身體,自己清楚,他已經感覺到父皇要來接他了,但還有最後的事情沒有做完。
待眾人退下後,鄭和知道朱棣有私密事情交代,便快步上前,垂首等候指示。
朱棣顫顫巍巍從枕頭下取出一份密卷。
“你打開看看。”
鄭和展開看後,麵露驚容,立刻跪下磕頭道。
“陛下,越國公的忠心天地可鑒啊,如若越國公有絲毫異心,請先斬三寶,某願為越國公作保!”
朱棣輕歎道:“朕與徐聞相交二十餘載,如何不知道他的心思,若他有想法,以今日之權勢,除了朕,天下再無可攔他之人,你的這份密詔,也算是朕做的最後一手布置吧,希望永遠用不到。”
“接下吧,不管對你,對於徐聞都是好事,他做事一貫以穩妥為主,朕的這番做法,哪怕是說與他知曉,也會支持朕的。”
“以徐聞的聰明,朕把你留下來,哪會不知道所為何事。”
這是君王的最後托付,鄭和隻能含淚收下,貼身藏好。
“附耳過來。”
朱棣將自己最後一些私密布置小聲交代給鄭和後,已經氣若遊絲。
“都記好了,這是朕留的一些底子,現在你是唯一知情人,倘若真有那麽一天,三寶就替朕守好大明,以徐聞的性格,應該是永遠用不到了。”
“你也走吧,叫太醫進來,朕很累了。”
最後的聲音已經細不可聞。
鄭和眼中含淚,一步一叩首,慢慢地倒退出寢殿,早就在此守候的幾位太醫提著藥箱衝了進去。
門外諸位重臣以徐聞為首,在此守候。
大家也不開口,隻是默默地站立,都在等著什麽。
“陛下!”
片刻後,寢殿中傳來哭喊聲。
徐聞厲喝道。
“讓他們都閉嘴!”
左右宮中侍衛馬上推開殿門,把幾個太醫拖了出來,他們邊哭還在邊喊。
“陛下駕崩了。”
“英國公就是這麽訓練你們的嗎?我剛剛的命令是什麽!”
肅殺的語氣,讓人迴想起來,眼前這位是越國公,親自上陣砍過人的鐵血書生。
侍衛忙從身上扯下布條,把人嘴都堵住。
徐聞環顧四周。
“陛下既然將身後事托付予我,那本公就卻之不恭,也不怕擔這個惡名,從現在開始,諸事由我決定,各位可有異議?”
被他冰冷的目光注視到,眾人都紛紛低下頭,沒人答話。
如此表現讓徐聞有些遺憾,他本來還想找個人頭立威,卻沒想在場地沒有蠢人,一個個謹言慎行,讓自己找不到借口。
其實也是徐聞太看輕自己了,他一句話就能讓宮內侍衛,把太醫們都拿下。
而在場的這些人大部分都受過他的恩惠,少數和他沒有關係的。
遇到這場景,最多也就敢在心中暗自嘀咕,哪敢表露出來,怕不是當場就要被當典型。
“既然都選擇默認,那本公就宣布了,陛下的駕崩的消息,不得透露出去!”
這個關頭,楊士奇本不願說話,他相信恩師有自己的決斷。
但在場人多嘴雜,怕有人多嘴說出去,以後有損徐聞聲譽,所以他隻能開口提醒。
“公爺是想秘不發喪嗎?”
這個詞一下就帶給旁人很多不好的聯想。
曆史上和它能聯係起來的,多半不是啥好事。
翁婿兩人說了很多。
又好像什麽都沒說。
但雙方都明白對方的心意。
特別是徐聞以丞相名言以明心誌,朱棣終於是放下了心裏最後一塊石頭。
帝王也明白在督造完北京城後,徐聞一直遊離於京師外,是為了什麽。
當朝大學士,六部尚書近半,乃至朝中大半官員,皆為他的門生故吏。
軍中更是袍澤無數,說句明軍之中,徐聞為天子之下第一人也不為過。
如此權傾朝野,要不是君臣相知,哪怕以翁婿相稱,怕是也禍起蕭牆。
洪武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近在眼前。
今天他總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朱棣有氣無力道:“你幫朕擬個遺詔吧,然後叫人進來用印。”
“是!”
徐聞從來沒有感覺過自己手中的毛筆如此之重,寫得每一筆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氣。
一旁的朱棣在這最後關頭倒是灑脫了。
“好好寫啊,可別讓其他人看輕你這個大才子。”
朱棣的氣息比剛剛又弱了一點。
強忍住心中的悲痛,徐聞加快了手上的動作,筆走龍蛇,以永樂大帝的語氣,對這些身後事做出了交代。
吹幹了墨跡,展現到大帝麵前。
朱棣眯著眼睛,細細看了一遍,用盡力氣,抬手拍了拍床沿。
“好啊,神似我,卻又遠超我,徐聞,你平時還是藏拙了啊!”
徐聞此時已不能言語,隻是垂首拱手,退出宮門外。
招手喚來站得遠遠的內侍,還有匆匆而來的重臣。
在這其中,徐聞還看到了內閣大臣兼禮部右侍郎楊士奇。
此等時刻,楊士奇不便和自己的恩師打招唿,隻是遙遙拱手致敬。
微微點頭後,徐聞說道:“陛下召見,都進去吧。”
眾人見到病榻之上的朱棣。
尤其是以楊士奇為首的閣臣,已經多日未曾得見聖顏,都齊齊跪下。
其中一些被大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已經淚流滿麵。
此等時刻,在場都是聰明人,無需多言,都明白事情已經到了最後一步。
“不準哭!”
朱棣的聲音雖弱,但一代帝王的虎威猶在。
“有什麽好哭的,朕今年六十有四,數遍曆代君王,也算長壽之人,比起戰死沙場的諸位將士,能夠終於病榻之上,已屬善終。”
“諸位聽令!”
在這一刻,朱棣仿佛又變成了那個靖難之役中披荊斬棘的統帥,北伐之戰中殺伐果斷的馬上君王。
“朕走之後,身後事由越國公操持,爾等需全力配合,如遇不臣之事,越國公可請出朕賜尚方寶劍,自行決斷!”
“三寶,書桌上是朕的遺詔,你用印吧。”
“遺詔”二字一出,寢殿之中,哭聲再也無法壓製。
鄭和也伏地重重頓首,久久不敢抬頭。
“別磨磨嘰嘰的,讓朕走得也不安心,用印完後,遺詔拿走,三寶留著,其他人都退下吧。”
朱棣催促道,自己的身體,自己清楚,他已經感覺到父皇要來接他了,但還有最後的事情沒有做完。
待眾人退下後,鄭和知道朱棣有私密事情交代,便快步上前,垂首等候指示。
朱棣顫顫巍巍從枕頭下取出一份密卷。
“你打開看看。”
鄭和展開看後,麵露驚容,立刻跪下磕頭道。
“陛下,越國公的忠心天地可鑒啊,如若越國公有絲毫異心,請先斬三寶,某願為越國公作保!”
朱棣輕歎道:“朕與徐聞相交二十餘載,如何不知道他的心思,若他有想法,以今日之權勢,除了朕,天下再無可攔他之人,你的這份密詔,也算是朕做的最後一手布置吧,希望永遠用不到。”
“接下吧,不管對你,對於徐聞都是好事,他做事一貫以穩妥為主,朕的這番做法,哪怕是說與他知曉,也會支持朕的。”
“以徐聞的聰明,朕把你留下來,哪會不知道所為何事。”
這是君王的最後托付,鄭和隻能含淚收下,貼身藏好。
“附耳過來。”
朱棣將自己最後一些私密布置小聲交代給鄭和後,已經氣若遊絲。
“都記好了,這是朕留的一些底子,現在你是唯一知情人,倘若真有那麽一天,三寶就替朕守好大明,以徐聞的性格,應該是永遠用不到了。”
“你也走吧,叫太醫進來,朕很累了。”
最後的聲音已經細不可聞。
鄭和眼中含淚,一步一叩首,慢慢地倒退出寢殿,早就在此守候的幾位太醫提著藥箱衝了進去。
門外諸位重臣以徐聞為首,在此守候。
大家也不開口,隻是默默地站立,都在等著什麽。
“陛下!”
片刻後,寢殿中傳來哭喊聲。
徐聞厲喝道。
“讓他們都閉嘴!”
左右宮中侍衛馬上推開殿門,把幾個太醫拖了出來,他們邊哭還在邊喊。
“陛下駕崩了。”
“英國公就是這麽訓練你們的嗎?我剛剛的命令是什麽!”
肅殺的語氣,讓人迴想起來,眼前這位是越國公,親自上陣砍過人的鐵血書生。
侍衛忙從身上扯下布條,把人嘴都堵住。
徐聞環顧四周。
“陛下既然將身後事托付予我,那本公就卻之不恭,也不怕擔這個惡名,從現在開始,諸事由我決定,各位可有異議?”
被他冰冷的目光注視到,眾人都紛紛低下頭,沒人答話。
如此表現讓徐聞有些遺憾,他本來還想找個人頭立威,卻沒想在場地沒有蠢人,一個個謹言慎行,讓自己找不到借口。
其實也是徐聞太看輕自己了,他一句話就能讓宮內侍衛,把太醫們都拿下。
而在場的這些人大部分都受過他的恩惠,少數和他沒有關係的。
遇到這場景,最多也就敢在心中暗自嘀咕,哪敢表露出來,怕不是當場就要被當典型。
“既然都選擇默認,那本公就宣布了,陛下的駕崩的消息,不得透露出去!”
這個關頭,楊士奇本不願說話,他相信恩師有自己的決斷。
但在場人多嘴雜,怕有人多嘴說出去,以後有損徐聞聲譽,所以他隻能開口提醒。
“公爺是想秘不發喪嗎?”
這個詞一下就帶給旁人很多不好的聯想。
曆史上和它能聯係起來的,多半不是啥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