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劍池
跟著莫大遊曆笑傲江湖 作者:青梅綠茶殺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過試劍石,繼續往上走,就是真娘墓。真娘是唐安史之亂時期的人,自小父母雙亡,與親戚逃難到蘇州,卻最終不慎落入了青樓。
不過她是一個清倌人,隻賣藝不賣身。她精歌舞善書畫,秀麗窈窕,名動蘇州。
有個財主想要得到她,便賄賂老鴇想留宿,真娘寧死不從,上吊自盡。
財主後悔不已,便立誓終身不再娶,將真娘葬在此處,並為其築墓。
後來曆朝曆代的文人同情真娘,敬仰真娘,就在她的墓前題了不少詩,所以此墓周遭有不少名家的題詩題字。
林風庭也是由衷敬仰這樣自尊自貞的女性,世間能有高尚的人在,那這世間也是高尚的。世間若是有高尚者的故事傳說,那這世人也是向往高尚的。
眾人沒有帶香燭紙錢,便雙手合十對著墓碑鞠了一躬。
繼續走,一路山石景致不少,亭台閣榭也多,見了“虎丘劍池”幾個顏體大字,就到了頗有神秘色彩的劍池了。
網絡上很火的書法“千人座”便在此處,傳說南朝高僧竺道生在此講道,講得天花亂墜。列座者千人,俱是聽得如癡如醉,就連頑石也忍不住點頭。
千人座,也是千人石,夫差殺築墓工匠在此。
千人座緊挨著的就是劍池,傳聞中說九年前大旱枯水,劍池見底,知府便帶人疏浚清淤下去看過,見果真有墓。
為了保護墓穴,知府就命人運來土石又把墓門封堵上了。同行者就有唐伯虎,甚至還留下了石刻在底下。
此處摩崖石刻不少,顏體的“虎丘劍池”幾個大字便是顏真卿的獨子顏頵所題。
“虎丘劍池”幾個大字旁邊有個圓形門洞,從門洞過去,入眼的石壁之上又有“風壑雲泉”幾個大字,傳聞中是米芾寫的。
往側麵池上的石壁上一看,便是篆體的“劍池”兩個大字,傳說是書聖王羲之的手筆。
除這幾處名氣極大的名家書跡,其餘還有不少石刻,密密麻麻,雖然作者名氣不如書王、米、顏等大家,但作品卻也是上等的。
字是好字,石是好石,池卻不好,水質有點差,不清,濁黑。傳聞此池就是贏政和孫權掘墓尋劍而成,池底下就是吳王闔閭的墓門。
池子確實幽邃,石壁上淨是苔癬與碧草,兩側石壁頂上還有青蒼的樹木,枝交葉蓋,翠嫩清新。陽光透過枝葉間灑在靜靜的池麵上,倒真是清幽靜寂的一個好處所。
過了劍池,拾石階往上,轉過兩道彎就是虎丘塔了,不過古塔大家也是見過不少的,並沒有太過驚訝。
就像西安人口中的“爛慫”,林風庭還爬上去過,二者氣勢還是有些許差距的。
大雁塔要更高不少,立在塔頂,古城燈火就在眼下。或許塔壁上某一處指印就是玄奘法師的,也或許某一塊磚瓦是由玄奘法師親自燒結並壘砌,虎丘塔在這一點上比不了。
倒也不是故意拉踩,捧一個踩一個,見過相似的東西,就免不了要做比較,這是下意識的行為,在心境通明前避免不了。
虎丘塔下有佛寶,林風庭知道,卻並未張口提過半句。國寶的現世還是等四百年後吧!現在出世,或許會毀在兵禍之中,毀在無知麻木的奸小手裏。
凡名刹寶塔,塔底下必有舍利子,必有經卷,此外還有華貴不凡的金玉寶器及技藝精妙絕倫的寶瓷。
虎丘塔旁邊的是大雄寶殿,凡是大雄寶殿,氣派一向恢宏。無論是哪一座山哪一座寺,都不會差。
不過通常也隻有大寺才會修建大雄寶殿,山野小廟修不起。
衡山上也有大雄寶殿,洛陽白馬寺、長安大慈恩寺、香積寺、京城潭柘寺、西湖靈隱寺、嵩山少林寺也都有,林風庭全都去過,不過也不耽誤他再去一處。
不過看得多了,就會覺得其實也都差不多。相比於大雄寶殿,林風庭更喜歡去各地各山的山神廟去打卡。
一來是山色秀麗,二來是山神各異,在當地各有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三來是山神廟在荒郊野外,也是小說中經常發生故事獲得奇遇的地點,隻是林風庭暫時沒有遇見罷了。
見了佛祖,腰纏萬貫不燒兩炷香還真不好意思和他老人家對視,總覺得這荷包既硌人又發燙。見別的香客慷慨大方捐出一錠錠雪花銀一枚枚當百的通寶,這荷包就更捂不住了。
幾個老人很信這個,特別是他們清楚地知道日日常坐的船上死過幾十個人,就更得請佛祖保佑了。
現在燒香倒沒後世那麽誇張,起碼腿和胳膊粗的香大家是沒見到過。不過李叔李嬸陳叔陳嬸四位堅持要燒和銅錢樣粗的香,還真不太容易,差點一下清空人家寺裏的存貨。
這個時代燒香通常是信眾自己帶過來,當然寺廟裏也有,隻不過很多僧人怕沾染世俗不會親自售賣。
但有一套規矩就會另有一套潛在的規矩,多捐些香油錢,再提一句忘了帶香,自然會有僧人送過來。
點香不好點,火折子已經不濟事,燭火又差點意思,隻能一根根慢慢來了。點完香,作揖又叩頭,大家拗不過,人人都必須要,就連被買來還沒幾天的李大他們五個都要。
香油錢嘛,肯定是李高平出,又是兒子又是女婿,四個長輩要掏錢師兄弟幾個不許,可兄弟幾個誰掏錢四個長輩也不許,隻能是李高平了。
燒完香,拜過佛,有一老僧出來,雙手合十行禮道:
“阿彌陀佛!眾位施主誠心禮佛,佛祖一定會庇佑的。”
李叔也學著老僧的樣子還了一禮,道:
“阿彌陀佛!借老法師吉言了!”
老僧道:
“老衲法號弘信,是此間主持,相識即是有緣,不知眾位可否賞光,入我禪院飲些清茶?”
遊玩了一早上,幾個長輩也確實有點累,陳洵也早已口渴,大家就應下了。
跟著弘信出了大殿,沿著廊道走,穿過幾個門洞,又轉了幾個彎,就到了一處清幽的小院。
兩個和林言差不多高的小和尚見來了客人,對著眾人和自家師父遙遙行了一禮,便默不作聲地去搬桌抬椅燒水煮茶了。
弘信引眾人入座,凳子椅子卻不夠,小和尚又快步抬過來幾個蒲團,師兄弟幾人就盤腿坐了下去。
不過她是一個清倌人,隻賣藝不賣身。她精歌舞善書畫,秀麗窈窕,名動蘇州。
有個財主想要得到她,便賄賂老鴇想留宿,真娘寧死不從,上吊自盡。
財主後悔不已,便立誓終身不再娶,將真娘葬在此處,並為其築墓。
後來曆朝曆代的文人同情真娘,敬仰真娘,就在她的墓前題了不少詩,所以此墓周遭有不少名家的題詩題字。
林風庭也是由衷敬仰這樣自尊自貞的女性,世間能有高尚的人在,那這世間也是高尚的。世間若是有高尚者的故事傳說,那這世人也是向往高尚的。
眾人沒有帶香燭紙錢,便雙手合十對著墓碑鞠了一躬。
繼續走,一路山石景致不少,亭台閣榭也多,見了“虎丘劍池”幾個顏體大字,就到了頗有神秘色彩的劍池了。
網絡上很火的書法“千人座”便在此處,傳說南朝高僧竺道生在此講道,講得天花亂墜。列座者千人,俱是聽得如癡如醉,就連頑石也忍不住點頭。
千人座,也是千人石,夫差殺築墓工匠在此。
千人座緊挨著的就是劍池,傳聞中說九年前大旱枯水,劍池見底,知府便帶人疏浚清淤下去看過,見果真有墓。
為了保護墓穴,知府就命人運來土石又把墓門封堵上了。同行者就有唐伯虎,甚至還留下了石刻在底下。
此處摩崖石刻不少,顏體的“虎丘劍池”幾個大字便是顏真卿的獨子顏頵所題。
“虎丘劍池”幾個大字旁邊有個圓形門洞,從門洞過去,入眼的石壁之上又有“風壑雲泉”幾個大字,傳聞中是米芾寫的。
往側麵池上的石壁上一看,便是篆體的“劍池”兩個大字,傳說是書聖王羲之的手筆。
除這幾處名氣極大的名家書跡,其餘還有不少石刻,密密麻麻,雖然作者名氣不如書王、米、顏等大家,但作品卻也是上等的。
字是好字,石是好石,池卻不好,水質有點差,不清,濁黑。傳聞此池就是贏政和孫權掘墓尋劍而成,池底下就是吳王闔閭的墓門。
池子確實幽邃,石壁上淨是苔癬與碧草,兩側石壁頂上還有青蒼的樹木,枝交葉蓋,翠嫩清新。陽光透過枝葉間灑在靜靜的池麵上,倒真是清幽靜寂的一個好處所。
過了劍池,拾石階往上,轉過兩道彎就是虎丘塔了,不過古塔大家也是見過不少的,並沒有太過驚訝。
就像西安人口中的“爛慫”,林風庭還爬上去過,二者氣勢還是有些許差距的。
大雁塔要更高不少,立在塔頂,古城燈火就在眼下。或許塔壁上某一處指印就是玄奘法師的,也或許某一塊磚瓦是由玄奘法師親自燒結並壘砌,虎丘塔在這一點上比不了。
倒也不是故意拉踩,捧一個踩一個,見過相似的東西,就免不了要做比較,這是下意識的行為,在心境通明前避免不了。
虎丘塔下有佛寶,林風庭知道,卻並未張口提過半句。國寶的現世還是等四百年後吧!現在出世,或許會毀在兵禍之中,毀在無知麻木的奸小手裏。
凡名刹寶塔,塔底下必有舍利子,必有經卷,此外還有華貴不凡的金玉寶器及技藝精妙絕倫的寶瓷。
虎丘塔旁邊的是大雄寶殿,凡是大雄寶殿,氣派一向恢宏。無論是哪一座山哪一座寺,都不會差。
不過通常也隻有大寺才會修建大雄寶殿,山野小廟修不起。
衡山上也有大雄寶殿,洛陽白馬寺、長安大慈恩寺、香積寺、京城潭柘寺、西湖靈隱寺、嵩山少林寺也都有,林風庭全都去過,不過也不耽誤他再去一處。
不過看得多了,就會覺得其實也都差不多。相比於大雄寶殿,林風庭更喜歡去各地各山的山神廟去打卡。
一來是山色秀麗,二來是山神各異,在當地各有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三來是山神廟在荒郊野外,也是小說中經常發生故事獲得奇遇的地點,隻是林風庭暫時沒有遇見罷了。
見了佛祖,腰纏萬貫不燒兩炷香還真不好意思和他老人家對視,總覺得這荷包既硌人又發燙。見別的香客慷慨大方捐出一錠錠雪花銀一枚枚當百的通寶,這荷包就更捂不住了。
幾個老人很信這個,特別是他們清楚地知道日日常坐的船上死過幾十個人,就更得請佛祖保佑了。
現在燒香倒沒後世那麽誇張,起碼腿和胳膊粗的香大家是沒見到過。不過李叔李嬸陳叔陳嬸四位堅持要燒和銅錢樣粗的香,還真不太容易,差點一下清空人家寺裏的存貨。
這個時代燒香通常是信眾自己帶過來,當然寺廟裏也有,隻不過很多僧人怕沾染世俗不會親自售賣。
但有一套規矩就會另有一套潛在的規矩,多捐些香油錢,再提一句忘了帶香,自然會有僧人送過來。
點香不好點,火折子已經不濟事,燭火又差點意思,隻能一根根慢慢來了。點完香,作揖又叩頭,大家拗不過,人人都必須要,就連被買來還沒幾天的李大他們五個都要。
香油錢嘛,肯定是李高平出,又是兒子又是女婿,四個長輩要掏錢師兄弟幾個不許,可兄弟幾個誰掏錢四個長輩也不許,隻能是李高平了。
燒完香,拜過佛,有一老僧出來,雙手合十行禮道:
“阿彌陀佛!眾位施主誠心禮佛,佛祖一定會庇佑的。”
李叔也學著老僧的樣子還了一禮,道:
“阿彌陀佛!借老法師吉言了!”
老僧道:
“老衲法號弘信,是此間主持,相識即是有緣,不知眾位可否賞光,入我禪院飲些清茶?”
遊玩了一早上,幾個長輩也確實有點累,陳洵也早已口渴,大家就應下了。
跟著弘信出了大殿,沿著廊道走,穿過幾個門洞,又轉了幾個彎,就到了一處清幽的小院。
兩個和林言差不多高的小和尚見來了客人,對著眾人和自家師父遙遙行了一禮,便默不作聲地去搬桌抬椅燒水煮茶了。
弘信引眾人入座,凳子椅子卻不夠,小和尚又快步抬過來幾個蒲團,師兄弟幾人就盤腿坐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