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麟這才想起自己前來的目的,不過此時他的氣勢已經全無。他思索了片刻,這才誠懇的說道:“趙龍圖,不管怎麽說,從漢唐到我大宋,都是沿用班固的“三綱五常”作為儒家正統的。”
王應麟頓了一頓,看向趙旋,繼續說道:“那日你在春草堂的講話,有很多的不妥之處,聖上看了皇城司的報告之後,大為光火,這才命我前來的。”
趙旋聽了默默的點了點頭,沒有說話,低頭沉思了起來。他心中暗道僥幸:“隻要不是批判我的‘以信立身,以思明智’就好。等著民智一開,人民覺醒了,自然就有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願望,到那時候,‘三綱五常’這種倫理道德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了。”
王應麟見趙旋沉默不語,也不知他在想些什麽,於是勸道:“趙龍圖,你身為宗室子弟,又是龍圖閣學士、春草堂的山長,一言一行牽扯深廣,我認為你有責任幫助朝廷維護大宋的安定,你覺得呢?”
趙旋抬起頭來,重新看向王應麟,拱手鄭重的說道:“王司丞說的對,不管如何,我當時說話之中,的確有不妥之處。您看在在這裏我向您保證,以後凡是在春草堂,不,凡是在大宋的任何公開場合,我都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您看這樣如何呢?”
王應麟聞言連連點頭。他現在已經沒有了嗬斥趙旋的想法了,隻要趙旋能改正錯誤,讓自己可以對宋理宗交差,也就心滿意足了。
王應麟滿麵笑容的對趙旋道:“趙龍圖,這樣做就對了。如此一來,春草堂的這件事情,我也好在官家麵前替你說話了。”
趙旋連連致謝,隨後他好像想起了什麽,問王應麟道:“王司丞,您可知道這春草堂的由來?”王應麟點頭道:“這個自然知道,聖上為了安排北方受蒙古軍隊侵擾後無依無靠的孤兒,特意敕建的。”說著,他看向趙旋:“而且那些孤兒,都是你趙龍圖帶迴臨安的。”
趙旋點了點頭,歎了口氣繼續說道:“正是如此。他們已經失去了父母,我若不帶領他們迴來,恐怕早已死無葬身之地了,即便是僥幸有個別人能活下來,恐怕也不免成為流民或者盜匪了。”
王應麟點了點頭,對趙旋說道:“蒙古人不知禮義,殘忍嗜殺,若不是趙龍圖帶他們迴來,他們的結局大概如此吧。”說完,王應麟疑惑的看向趙旋,不明白他為什麽要說這個。
果然,趙旋繼續問道:“王司丞,我大宋的科考三年一次,我聽說我們大宋最出名的科考是在仁宗的嘉佑二年,不知對否啊?”
趙旋這就是明知故問了。要知道嘉佑二年的那場科考,不光是在宋朝世人皆知,更是被後世譽為“千年科考第一榜”。因為這屆錄取的進士之中,後來官至宰相的有9人,而在《宋史》有傳的更有24人之多。
王應麟聞言哈哈大笑了起來,他解釋道:“正是如此!嘉佑二年的那次科考,是由歐陽文忠主持的,不光蘇軾、蘇轍兩兄弟金榜題名,程顥、張載和曾鞏等人也是在那一年中的進士。真的是群英薈萃,燦如星河啊。”
說到這裏,王應麟不由得長歎一聲:“每每想及此事,我總是心生向往。隻恨自己晚生了這許多年,不能和他們同場競技。如果老天能給我這個機會,即便是名落孫山,我也不會有絲毫的遺憾啊!”
趙旋拱手讚道:“王司丞不但知識淵博,心胸也同樣坦蕩啊。不過以王司丞的才學,我覺得怎麽說也能進入三甲的。”
原來宋朝的時候,進士的錄取分為五甲,通俗的說就是五榜。其中第一甲或者說第一榜隻有三人,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了。後麵就是二榜到五榜,越往後人數越多,當然,分數也相對的低一些。
王應麟聞言搖頭道:“趙龍圖可是謬讚了,如果能進入五甲我也就滿足了。要知道當時的程顥、張載和蘇軾也隻是三甲,蘇轍才勉強進了四甲,程頤甚至都落榜了,我自認也懂些淺薄的學問,可在他們麵前卻不過是螢火之光罷了。”
趙旋疑惑的問道:“王司丞是不是記錯了,程頤也落榜了嗎?”王應麟點頭道:“我進入國子監後,曾經特意去查過的,程頤的確是落榜了。不過你不知道那屆科考有多難,有三十多萬學子參與了層層篩選,可最終上榜的隻有區區三百八十八人。”
趙旋繞來繞去,其實就在等他這句話呢。隻見隻見麵露驚愕之色,詫異的問道:“三十多萬學子?”王應麟點頭道:“不錯,不過隻有兩千多人通過了鄉試,獲得了進京趕考的機會。”
趙旋沉默了片刻,問道:“王司丞,這鄉試都這麽難,您覺得我這春草堂的學子,別說考中進士了,能有幾人過的了鄉試呢?”
王應麟聞言一下子就愣住了,心中暗道:“是啊,能夠通過鄉試進京趕考之人,百不存一,而且除了天賦異稟之人就是家學淵博之輩,而春草堂的學生都是北邊戰亂之地的孤兒,原本生活就十分的艱苦,聽說大多數的孩子大字都不識得幾個呢。”
片刻之後,王應麟才緩緩的開口道:“趙龍圖,這個可不好猜測,說不定你的學生裏麵還有天才的存在呢。再說了,如果鄉試一次過不了,三年以後再考就是了。”
趙旋苦笑道:“他們若是富裕人家的子弟,那一切都好說,甚至是臨安本地平民的子弟,也可以半工半讀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說到這裏,趙旋長歎一聲:“可我春草堂的學生都是一些孤兒,在這臨安的地界上,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哪裏還有下一次機會之說啊?”
原來大宋的官辦教育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十五歲以下的學生是一個階段,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和初中;而十五歲以上的學生又是另一個階段了。學習好的學生,可以考入本地的府學甚至太學繼續深造。而學習不好的,那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富貴人家的子弟遇到這種情況倒是不愁,因為他們完全有能力邀請名師來自己的家裏開設家塾,或者把孩子送到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等著名的書院繼續學習。可是窮人家的孩子怎麽辦呢?
偏偏春草堂就是屬於官辦的十五歲以下的教育,而這裏的學生們都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孤兒!
王應麟頓了一頓,看向趙旋,繼續說道:“那日你在春草堂的講話,有很多的不妥之處,聖上看了皇城司的報告之後,大為光火,這才命我前來的。”
趙旋聽了默默的點了點頭,沒有說話,低頭沉思了起來。他心中暗道僥幸:“隻要不是批判我的‘以信立身,以思明智’就好。等著民智一開,人民覺醒了,自然就有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願望,到那時候,‘三綱五常’這種倫理道德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了。”
王應麟見趙旋沉默不語,也不知他在想些什麽,於是勸道:“趙龍圖,你身為宗室子弟,又是龍圖閣學士、春草堂的山長,一言一行牽扯深廣,我認為你有責任幫助朝廷維護大宋的安定,你覺得呢?”
趙旋抬起頭來,重新看向王應麟,拱手鄭重的說道:“王司丞說的對,不管如何,我當時說話之中,的確有不妥之處。您看在在這裏我向您保證,以後凡是在春草堂,不,凡是在大宋的任何公開場合,我都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您看這樣如何呢?”
王應麟聞言連連點頭。他現在已經沒有了嗬斥趙旋的想法了,隻要趙旋能改正錯誤,讓自己可以對宋理宗交差,也就心滿意足了。
王應麟滿麵笑容的對趙旋道:“趙龍圖,這樣做就對了。如此一來,春草堂的這件事情,我也好在官家麵前替你說話了。”
趙旋連連致謝,隨後他好像想起了什麽,問王應麟道:“王司丞,您可知道這春草堂的由來?”王應麟點頭道:“這個自然知道,聖上為了安排北方受蒙古軍隊侵擾後無依無靠的孤兒,特意敕建的。”說著,他看向趙旋:“而且那些孤兒,都是你趙龍圖帶迴臨安的。”
趙旋點了點頭,歎了口氣繼續說道:“正是如此。他們已經失去了父母,我若不帶領他們迴來,恐怕早已死無葬身之地了,即便是僥幸有個別人能活下來,恐怕也不免成為流民或者盜匪了。”
王應麟點了點頭,對趙旋說道:“蒙古人不知禮義,殘忍嗜殺,若不是趙龍圖帶他們迴來,他們的結局大概如此吧。”說完,王應麟疑惑的看向趙旋,不明白他為什麽要說這個。
果然,趙旋繼續問道:“王司丞,我大宋的科考三年一次,我聽說我們大宋最出名的科考是在仁宗的嘉佑二年,不知對否啊?”
趙旋這就是明知故問了。要知道嘉佑二年的那場科考,不光是在宋朝世人皆知,更是被後世譽為“千年科考第一榜”。因為這屆錄取的進士之中,後來官至宰相的有9人,而在《宋史》有傳的更有24人之多。
王應麟聞言哈哈大笑了起來,他解釋道:“正是如此!嘉佑二年的那次科考,是由歐陽文忠主持的,不光蘇軾、蘇轍兩兄弟金榜題名,程顥、張載和曾鞏等人也是在那一年中的進士。真的是群英薈萃,燦如星河啊。”
說到這裏,王應麟不由得長歎一聲:“每每想及此事,我總是心生向往。隻恨自己晚生了這許多年,不能和他們同場競技。如果老天能給我這個機會,即便是名落孫山,我也不會有絲毫的遺憾啊!”
趙旋拱手讚道:“王司丞不但知識淵博,心胸也同樣坦蕩啊。不過以王司丞的才學,我覺得怎麽說也能進入三甲的。”
原來宋朝的時候,進士的錄取分為五甲,通俗的說就是五榜。其中第一甲或者說第一榜隻有三人,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了。後麵就是二榜到五榜,越往後人數越多,當然,分數也相對的低一些。
王應麟聞言搖頭道:“趙龍圖可是謬讚了,如果能進入五甲我也就滿足了。要知道當時的程顥、張載和蘇軾也隻是三甲,蘇轍才勉強進了四甲,程頤甚至都落榜了,我自認也懂些淺薄的學問,可在他們麵前卻不過是螢火之光罷了。”
趙旋疑惑的問道:“王司丞是不是記錯了,程頤也落榜了嗎?”王應麟點頭道:“我進入國子監後,曾經特意去查過的,程頤的確是落榜了。不過你不知道那屆科考有多難,有三十多萬學子參與了層層篩選,可最終上榜的隻有區區三百八十八人。”
趙旋繞來繞去,其實就在等他這句話呢。隻見隻見麵露驚愕之色,詫異的問道:“三十多萬學子?”王應麟點頭道:“不錯,不過隻有兩千多人通過了鄉試,獲得了進京趕考的機會。”
趙旋沉默了片刻,問道:“王司丞,這鄉試都這麽難,您覺得我這春草堂的學子,別說考中進士了,能有幾人過的了鄉試呢?”
王應麟聞言一下子就愣住了,心中暗道:“是啊,能夠通過鄉試進京趕考之人,百不存一,而且除了天賦異稟之人就是家學淵博之輩,而春草堂的學生都是北邊戰亂之地的孤兒,原本生活就十分的艱苦,聽說大多數的孩子大字都不識得幾個呢。”
片刻之後,王應麟才緩緩的開口道:“趙龍圖,這個可不好猜測,說不定你的學生裏麵還有天才的存在呢。再說了,如果鄉試一次過不了,三年以後再考就是了。”
趙旋苦笑道:“他們若是富裕人家的子弟,那一切都好說,甚至是臨安本地平民的子弟,也可以半工半讀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說到這裏,趙旋長歎一聲:“可我春草堂的學生都是一些孤兒,在這臨安的地界上,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哪裏還有下一次機會之說啊?”
原來大宋的官辦教育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十五歲以下的學生是一個階段,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和初中;而十五歲以上的學生又是另一個階段了。學習好的學生,可以考入本地的府學甚至太學繼續深造。而學習不好的,那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富貴人家的子弟遇到這種情況倒是不愁,因為他們完全有能力邀請名師來自己的家裏開設家塾,或者把孩子送到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等著名的書院繼續學習。可是窮人家的孩子怎麽辦呢?
偏偏春草堂就是屬於官辦的十五歲以下的教育,而這裏的學生們都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