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事關太子的榜文不知什麽時候已悄悄揭去,消息很快傳到漢府,高煦暴跳如雷。 過去的所有事件雖也在朝堂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但都未能置太子於死地。之後幾個禦史的書奏,似乎連個蚊蟲的作用都沒起,就在他因恨在南京街頭撒潑殺人的時候,宮中居然有人下毒,險些毒死太子夫婦。他有些意外,他沒有讓黃儼動手,黃儼也不會這樣, 那麽是誰呢,除他之外,說明皇宮裏還有人銜恨朱高熾,這可是他誌同道合的朋友啊!再就是榜文的事讓他沒有想到,不知誰的主意,皇上這個榜文的忙幫的太到位了,高熾死去活來,他卻欣喜若狂,仿佛又看到了希望。可,為什麽就撤了,為什麽!皇帝老子憋的麽寶啊! 兩次行刺金忠未果,反被人盯上一連串的失意,高煦踢桌摔椅,砸門打人,好端端一個圜殿被他折騰得狼藉不堪,被打的宮女太監跪在殿角篩糠。高煦還是氣不過,一隻腳踩 在一個躺倒的椅子上,大口喘著粗氣:“去,”他吼著已升為管事太監的苟三,“把老駙 馬、紀綱和韋氏三兄弟找來,孤要大排筵宴,一醉方休。”
苟三出來,一麵安排宴席,一麵撒出人去找人。真就奇了,老駙馬王寧臥病不起;紀綱說皇上有旨意,脫不得身;內兄弟三人既不在衙門,也不在府。眼見著熱騰騰的菜品變成了冷冰冰的殘羹,高煦登時就有了眾叛親離的失落感,無名火越躥越高。
他抱起酒壇足足灌了大半壇,舉手將酒壇摔在桌上,酒液、菜汁隨著破碎飛起的瓷片濺出老遠,殿內又一片混亂。高煦本就氣憤之極,又是空肚喝酒,酒精很快發生作用,他搖搖晃晃,突然喊道:“老子要出去透透氣,備馬——”
苟三剛到殿門口,又聽高煦喊,“老子不騎馬,備輅,備玉輅!” 這話一出口,眾人立時驚呆了。誰不知玉輅是皇帝的專用乘輿,兩頭大象駕著,何等威風?要乘皇上的玉輅,那僭越之罪就大了去了!高煦見眾人不動,瞪著眼大吼,“再不 去,老子把你們都宰了。”說著,晃悠著,四周找寶劍,苟三飛也似的逃了出來。
就是親王所用的象輅,從牽象到規製起來也不是那麽便捷,何況要用皇帝的玉輅。主管皇帝鹵簿、儀仗的,是大內宦官二十四衙之一的司設監,他們敢隨便動用皇上的禦用之物?出得漢王府,苟三就為自己的差事犯愁了,漢王喝醉了,一推六二五,讓我去頂那個僭越的罪嗎?我隻管往司設監跑一趟就是了。 果不出所料,司設監的掌印太監亦失哈豈是好惹之輩,苟三猶豫了半天,又去找太子府的管事太監張興,反正漢王大醉,坐沒坐玉輅也未必清楚。果不其然,事就成了,一個 時辰以後,漢王的儀仗、皇太子的金輅浩浩蕩蕩駛進東華街,迤邐西轉,過午門,右轉, 走西華街,示威似的,繞著宮城轉了一圈。
“皇上,天冷了,聖躬金貴啊!”黃儼拿了一件大氅悄悄進來,給永樂披在身上,又躡手躡腳出去,那金鍾般的聲音似是比大氅還溫暖。黃儼進來,永樂毫無察覺,直到說話, 才拉迴了自己煩亂的思緒。黃儼靜悄悄地來去,倒讓他有了主意,著人暗訪,查個水落石出,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這是一個事涉皇家隱秘的大事,就像當年選擇的鄭和,在遣人的事情上由不得他不慎 重。擱以往,他會毫不猶豫地把偵緝的事交給錦衣衛,讓紀綱去辦。但近兩年,他發現紀綱再不像以前那樣貼心了,支支吾吾不說,還有一些奏紀綱惑亂綱紀的折子,他雖不全信, 但心中已結了疙瘩。內閣的大臣也不是不可信,讓他們做這事,怕是做不來。黃儼倒是貼心,做事也細密,但他一直和漢、趙二府走得近,讓他去辦,難說秉公持之。叫誰去辦呢, 躊躇間,眼前浮出了一個人,小太監馬雲,永樂初年入宮,一直在武英殿做事,從裏到外透著機靈,人也規矩,最近剛任了司禮監少監。
永樂著人把馬雲找來,屏退左右,一一交代清楚。命他隻帶兩三個生臉、激靈的小內侍辦差,嚴守秘密,隻對皇帝一人負責。
打發走馬雲,永樂在殿中踱步。他清楚地知道,他在嚴苛高熾,驕縱高煦。嚴苛了高 熾,高熾還是和過去一樣;驕縱了高煦,但高煦卻離他遠了,就要不認他這個父親了。他感到孤獨,親人不親的孤獨和疏遠像窗外的北風,冷冷襲來。冷靜下來,他在想,風言風語漢王如何如何;對,下一步要看看,太子的輔臣怎麽說漢王。
黃淮、楊溥下在獄中,金忠病著,蹇義、楊士奇很快就到了。永樂故作輕鬆問:“皇太子已無大礙?”
蹇義忙說:“托皇上的福,殿下已能處理公文,聽張興說,隻是飲食大不如前,身子還虛些。”
楊士奇補充道:“太子殿下虛懷若穀,屢戒臣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陛下此次責問, 太子反躬自省,存心愛人,剖決庶務條理清晰,見仁見智,決不負陛下所托的。”
永樂慢慢聽著,不置可否,待楊士奇說完,話鋒一轉:“太子之事朕自知之。你二人既是東宮輔臣,更是朕倚重的股肱之臣,朕之家事對你二人也不隱瞞。當下,外間風言漢王多違法之事,朕聽說了一些,你二人可有耳聞?”
漢王之事恨不能滿南京大人小孩都知曉了,街頭巷尾竊竊私議的,沒有別的話題,二人豈不知道?可又怎麽說呢!皇上什麽意思?是要整治漢王還是要試探一下太子身邊的大臣?東宮剛剛恢複一些,關鍵時刻不能有任何閃失。蹇義素有誠篤之譽,皇上突然蹦出的話題讓他不知怎樣迴答,實話實說與無話可說似乎都覺不妥,臉憋得通紅,看著一向機敏的楊士奇,希望他此時仍然機敏,口吐蓮花,巧妙迴複皇上的問話,保全輔臣也保全太子。
“讓皇上見笑了,”楊士奇心領神會,眉毛一揚,衝著皇上拱手,“看您問的這兩個人。外間誰不知道我們是陛下欽任的東宮輔臣啊!臣等圖報君恩,鞠躬盡瘁,按皇上的旨意輔佐太子,把自己的一孔之見獻與朝廷,殫思竭智,處心積慮,切切此心,天地可鑒。 於是乎,有人造謠說輔臣是所謂太子黨,請陛下明察。”
很短的工夫,楊士奇急中生智,一套完善的奏詞已經形成。 “答非所問也!”永樂略表不滿,“二位之耿耿忠心朕自知之,否則也不會有盡逮東宮輔臣而寬宥二人之理。” “臣正要往下說呢!”楊士奇接話,“皇上一怒之下逮東宮僚屬,錦衣衛到文華殿、詹事府索人,橫衝直撞,毫無顧忌,外間盛言太子黨完蛋了。一夜之間而鋃鐺入獄,道路行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敢更不願和我們說漢王的事。漢王身邊的人於臣等不屑一顧, 旁人更是躲得遠遠的,遠離是非之地,漢王之舉,臣怎會知道?陛下不拿臣當外人,臣對君也是百分百,有兩件事是天下共知的,第一件,漢王受封轉封,卻長期滯留京師,皇上 多次催督,遠近都不肯行,不知其是何意?第二件,京城上下皆議遷都之事,漢王一再請 求留在南京,留於舊都,又不知其何意?此其心路人皆知,臣不敢妄斷。臣之拳拳之心, 惟願陛下從早從善處置,以全父子之恩、兄弟之情。”
永樂默然。 楊士奇一番推心置腹的宏論,保全了太子及輔臣自不當講,更把個吏部尚書蹇義佩服得五體投地,若這個從五品的左諭德馬上超擢為禮部尚書,比那個呂震也不知要強多少倍。 可皇上不滿太子,太子身邊的人也沒有升職的機會,士奇的官銜還停留在永樂初年的任職上,他想多說一句,這種場合又怎麽說呢。
之後,君臣扯了一會兒天下奇聞的閑話,連這閑話都像是楊士奇安排好的,個個都有割舍不斷的親情,個個親情都充滿了跌宕起伏,在大起大落的不可思議後,歸於平靜,太讓人揪心了。
蹇義感動了,皇上更感動了。 小太監馬雲不負皇帝厚望,今日裝成測字的,明日裝成乞丐,再後來又是郎中、書生、甚至京營官軍的小軍官,兩個多月裏,一應事宜了解得清清楚楚後迴宮複命。事涉皇家骨 肉,他哪敢有半點馬虎,何時何地訪何人,姓字名誰都記得清清楚楚。
從近往遠說,僭用皇太子乘輿,縱兵搶掠、當街打死兵馬指揮使徐野驢,孝陵淫案、 笪橋案主謀、追殺當值軍卒,護送皇後靈柩失禮,京師縱火、搶劫案主謀,私募力士三千人為王府爪牙,雲雲。永樂慢慢聽著、看著,許多事件竟和楊士奇、金忠北京之言相吻合, 和他聽到的傳言相吻合。他的手在顫,長髯在抖,眉頭一點點蹙緊,麵色陰沉得像驟雨將至,一座埋藏了多年的火山就要爆發。
“事已至此,皇上龍體要緊,切勿動怒,一切順其自然。”馬雲低聲解勸。 永樂沒接他的話,卻一字一板:“你下去,傳朕旨意,令黃儼速宣漢王進見,一刻不得耽擱。” “遵旨。” 黃儼並不知馬雲的密差,也不知發生了什麽,因而無法準確告訴漢王皇上宣他的目的。
午門榜文揭去,皇太子病情好轉,漢王也就隱隱有了大廈將傾的感覺。 從王府出來,黃儼不溫不火,高煦開始還抱著幾分僥幸,以為是峰迴路轉,皇上要說真的了,但二人走著,說著,就覺不對勁了。談易立大事,首先是召大臣議論,怎麽會這 麽急急召他進宮呢,高煦越想越覺不對勁,想像以往一樣耍賴,扭身迴去裝病,黃儼的臉 垂了下來,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王爺,皇命難違,前麵就是皇宮,那麽多雙眼睛看著, 到了這兒再不進去,奴才沒法向皇上交差啊!”
高煦瞪了他一眼,大禍臨頭的不祥之感越發明白,皇帝真要動怒,裝病又有甚用?索性心一橫,大步往前走。這麽多年,該使的招都使上了,就差像“他”當年一樣揭竿而起 了,麵對即將到來的福禍,由他去吧。
“兒臣參見父皇,願父皇萬歲、萬萬歲!”高煦進殿,便發覺勢頭不對,證實了自己的猜測,心還是虛了,遂以頭觸地,萬分恭敬,幻想著躲過這一劫。永樂也不叫起,也不說話,表情複雜地看著他,許久許久。
永樂看到了,先前那個衝鋒陷陣、叫柳升、薛祿、郭亮和老駙馬王寧等武將們無比欽佩的高煦。大刀一掄,威武無比,多少敵將聞風喪膽,尤其是在自己陷入危難、數千敵兵蜂擁著朝山坡衝來時,他下意識地揚鞭揮手,仿佛召喚埋伏在身後的千軍萬馬。心有靈犀一般,敵兵猶疑之時,高煦竟意外地帶著數千番兵殺到了,呐喊著,怪叫著,殺退敵兵,救了他的駕。 他看到了,那病病歪歪、忸怩作態的高煦。皇太子確立之後,今日隨你到北京,明日就急著迴京師,口口聲聲想念父皇,卻一刻也不願和父皇在一起。要麽病了,要麽中邪了, 到了南京一切都好了。
苟三出來,一麵安排宴席,一麵撒出人去找人。真就奇了,老駙馬王寧臥病不起;紀綱說皇上有旨意,脫不得身;內兄弟三人既不在衙門,也不在府。眼見著熱騰騰的菜品變成了冷冰冰的殘羹,高煦登時就有了眾叛親離的失落感,無名火越躥越高。
他抱起酒壇足足灌了大半壇,舉手將酒壇摔在桌上,酒液、菜汁隨著破碎飛起的瓷片濺出老遠,殿內又一片混亂。高煦本就氣憤之極,又是空肚喝酒,酒精很快發生作用,他搖搖晃晃,突然喊道:“老子要出去透透氣,備馬——”
苟三剛到殿門口,又聽高煦喊,“老子不騎馬,備輅,備玉輅!” 這話一出口,眾人立時驚呆了。誰不知玉輅是皇帝的專用乘輿,兩頭大象駕著,何等威風?要乘皇上的玉輅,那僭越之罪就大了去了!高煦見眾人不動,瞪著眼大吼,“再不 去,老子把你們都宰了。”說著,晃悠著,四周找寶劍,苟三飛也似的逃了出來。
就是親王所用的象輅,從牽象到規製起來也不是那麽便捷,何況要用皇帝的玉輅。主管皇帝鹵簿、儀仗的,是大內宦官二十四衙之一的司設監,他們敢隨便動用皇上的禦用之物?出得漢王府,苟三就為自己的差事犯愁了,漢王喝醉了,一推六二五,讓我去頂那個僭越的罪嗎?我隻管往司設監跑一趟就是了。 果不出所料,司設監的掌印太監亦失哈豈是好惹之輩,苟三猶豫了半天,又去找太子府的管事太監張興,反正漢王大醉,坐沒坐玉輅也未必清楚。果不其然,事就成了,一個 時辰以後,漢王的儀仗、皇太子的金輅浩浩蕩蕩駛進東華街,迤邐西轉,過午門,右轉, 走西華街,示威似的,繞著宮城轉了一圈。
“皇上,天冷了,聖躬金貴啊!”黃儼拿了一件大氅悄悄進來,給永樂披在身上,又躡手躡腳出去,那金鍾般的聲音似是比大氅還溫暖。黃儼進來,永樂毫無察覺,直到說話, 才拉迴了自己煩亂的思緒。黃儼靜悄悄地來去,倒讓他有了主意,著人暗訪,查個水落石出,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這是一個事涉皇家隱秘的大事,就像當年選擇的鄭和,在遣人的事情上由不得他不慎 重。擱以往,他會毫不猶豫地把偵緝的事交給錦衣衛,讓紀綱去辦。但近兩年,他發現紀綱再不像以前那樣貼心了,支支吾吾不說,還有一些奏紀綱惑亂綱紀的折子,他雖不全信, 但心中已結了疙瘩。內閣的大臣也不是不可信,讓他們做這事,怕是做不來。黃儼倒是貼心,做事也細密,但他一直和漢、趙二府走得近,讓他去辦,難說秉公持之。叫誰去辦呢, 躊躇間,眼前浮出了一個人,小太監馬雲,永樂初年入宮,一直在武英殿做事,從裏到外透著機靈,人也規矩,最近剛任了司禮監少監。
永樂著人把馬雲找來,屏退左右,一一交代清楚。命他隻帶兩三個生臉、激靈的小內侍辦差,嚴守秘密,隻對皇帝一人負責。
打發走馬雲,永樂在殿中踱步。他清楚地知道,他在嚴苛高熾,驕縱高煦。嚴苛了高 熾,高熾還是和過去一樣;驕縱了高煦,但高煦卻離他遠了,就要不認他這個父親了。他感到孤獨,親人不親的孤獨和疏遠像窗外的北風,冷冷襲來。冷靜下來,他在想,風言風語漢王如何如何;對,下一步要看看,太子的輔臣怎麽說漢王。
黃淮、楊溥下在獄中,金忠病著,蹇義、楊士奇很快就到了。永樂故作輕鬆問:“皇太子已無大礙?”
蹇義忙說:“托皇上的福,殿下已能處理公文,聽張興說,隻是飲食大不如前,身子還虛些。”
楊士奇補充道:“太子殿下虛懷若穀,屢戒臣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陛下此次責問, 太子反躬自省,存心愛人,剖決庶務條理清晰,見仁見智,決不負陛下所托的。”
永樂慢慢聽著,不置可否,待楊士奇說完,話鋒一轉:“太子之事朕自知之。你二人既是東宮輔臣,更是朕倚重的股肱之臣,朕之家事對你二人也不隱瞞。當下,外間風言漢王多違法之事,朕聽說了一些,你二人可有耳聞?”
漢王之事恨不能滿南京大人小孩都知曉了,街頭巷尾竊竊私議的,沒有別的話題,二人豈不知道?可又怎麽說呢!皇上什麽意思?是要整治漢王還是要試探一下太子身邊的大臣?東宮剛剛恢複一些,關鍵時刻不能有任何閃失。蹇義素有誠篤之譽,皇上突然蹦出的話題讓他不知怎樣迴答,實話實說與無話可說似乎都覺不妥,臉憋得通紅,看著一向機敏的楊士奇,希望他此時仍然機敏,口吐蓮花,巧妙迴複皇上的問話,保全輔臣也保全太子。
“讓皇上見笑了,”楊士奇心領神會,眉毛一揚,衝著皇上拱手,“看您問的這兩個人。外間誰不知道我們是陛下欽任的東宮輔臣啊!臣等圖報君恩,鞠躬盡瘁,按皇上的旨意輔佐太子,把自己的一孔之見獻與朝廷,殫思竭智,處心積慮,切切此心,天地可鑒。 於是乎,有人造謠說輔臣是所謂太子黨,請陛下明察。”
很短的工夫,楊士奇急中生智,一套完善的奏詞已經形成。 “答非所問也!”永樂略表不滿,“二位之耿耿忠心朕自知之,否則也不會有盡逮東宮輔臣而寬宥二人之理。” “臣正要往下說呢!”楊士奇接話,“皇上一怒之下逮東宮僚屬,錦衣衛到文華殿、詹事府索人,橫衝直撞,毫無顧忌,外間盛言太子黨完蛋了。一夜之間而鋃鐺入獄,道路行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敢更不願和我們說漢王的事。漢王身邊的人於臣等不屑一顧, 旁人更是躲得遠遠的,遠離是非之地,漢王之舉,臣怎會知道?陛下不拿臣當外人,臣對君也是百分百,有兩件事是天下共知的,第一件,漢王受封轉封,卻長期滯留京師,皇上 多次催督,遠近都不肯行,不知其是何意?第二件,京城上下皆議遷都之事,漢王一再請 求留在南京,留於舊都,又不知其何意?此其心路人皆知,臣不敢妄斷。臣之拳拳之心, 惟願陛下從早從善處置,以全父子之恩、兄弟之情。”
永樂默然。 楊士奇一番推心置腹的宏論,保全了太子及輔臣自不當講,更把個吏部尚書蹇義佩服得五體投地,若這個從五品的左諭德馬上超擢為禮部尚書,比那個呂震也不知要強多少倍。 可皇上不滿太子,太子身邊的人也沒有升職的機會,士奇的官銜還停留在永樂初年的任職上,他想多說一句,這種場合又怎麽說呢。
之後,君臣扯了一會兒天下奇聞的閑話,連這閑話都像是楊士奇安排好的,個個都有割舍不斷的親情,個個親情都充滿了跌宕起伏,在大起大落的不可思議後,歸於平靜,太讓人揪心了。
蹇義感動了,皇上更感動了。 小太監馬雲不負皇帝厚望,今日裝成測字的,明日裝成乞丐,再後來又是郎中、書生、甚至京營官軍的小軍官,兩個多月裏,一應事宜了解得清清楚楚後迴宮複命。事涉皇家骨 肉,他哪敢有半點馬虎,何時何地訪何人,姓字名誰都記得清清楚楚。
從近往遠說,僭用皇太子乘輿,縱兵搶掠、當街打死兵馬指揮使徐野驢,孝陵淫案、 笪橋案主謀、追殺當值軍卒,護送皇後靈柩失禮,京師縱火、搶劫案主謀,私募力士三千人為王府爪牙,雲雲。永樂慢慢聽著、看著,許多事件竟和楊士奇、金忠北京之言相吻合, 和他聽到的傳言相吻合。他的手在顫,長髯在抖,眉頭一點點蹙緊,麵色陰沉得像驟雨將至,一座埋藏了多年的火山就要爆發。
“事已至此,皇上龍體要緊,切勿動怒,一切順其自然。”馬雲低聲解勸。 永樂沒接他的話,卻一字一板:“你下去,傳朕旨意,令黃儼速宣漢王進見,一刻不得耽擱。” “遵旨。” 黃儼並不知馬雲的密差,也不知發生了什麽,因而無法準確告訴漢王皇上宣他的目的。
午門榜文揭去,皇太子病情好轉,漢王也就隱隱有了大廈將傾的感覺。 從王府出來,黃儼不溫不火,高煦開始還抱著幾分僥幸,以為是峰迴路轉,皇上要說真的了,但二人走著,說著,就覺不對勁了。談易立大事,首先是召大臣議論,怎麽會這 麽急急召他進宮呢,高煦越想越覺不對勁,想像以往一樣耍賴,扭身迴去裝病,黃儼的臉 垂了下來,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王爺,皇命難違,前麵就是皇宮,那麽多雙眼睛看著, 到了這兒再不進去,奴才沒法向皇上交差啊!”
高煦瞪了他一眼,大禍臨頭的不祥之感越發明白,皇帝真要動怒,裝病又有甚用?索性心一橫,大步往前走。這麽多年,該使的招都使上了,就差像“他”當年一樣揭竿而起 了,麵對即將到來的福禍,由他去吧。
“兒臣參見父皇,願父皇萬歲、萬萬歲!”高煦進殿,便發覺勢頭不對,證實了自己的猜測,心還是虛了,遂以頭觸地,萬分恭敬,幻想著躲過這一劫。永樂也不叫起,也不說話,表情複雜地看著他,許久許久。
永樂看到了,先前那個衝鋒陷陣、叫柳升、薛祿、郭亮和老駙馬王寧等武將們無比欽佩的高煦。大刀一掄,威武無比,多少敵將聞風喪膽,尤其是在自己陷入危難、數千敵兵蜂擁著朝山坡衝來時,他下意識地揚鞭揮手,仿佛召喚埋伏在身後的千軍萬馬。心有靈犀一般,敵兵猶疑之時,高煦竟意外地帶著數千番兵殺到了,呐喊著,怪叫著,殺退敵兵,救了他的駕。 他看到了,那病病歪歪、忸怩作態的高煦。皇太子確立之後,今日隨你到北京,明日就急著迴京師,口口聲聲想念父皇,卻一刻也不願和父皇在一起。要麽病了,要麽中邪了, 到了南京一切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