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高麗方麵的乞降奏表後,耶律隆緒和群臣商議過後都決定接受王詢的投降,但唯有積慶宮使耶律瑤珠不同意,他說:“詢始一戰而敗,遽求納款,此詐耳,納之恐墮其計。待其勢窮力屈,納之未晚。”
耶律瑤珠的意思是想徹底將高麗打殘後再受降也不遲,可耶律隆緒這時候卻沒有了再打下去的興致。戰爭打到這個局麵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再繼續下去的必要了,他其實早就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繼續打下去除了會死更多的人外,對遼國其實並無多大益處。
耶律隆緒就此同意了王詢的請降,他下令全軍停止在高麗境內的大肆擄掠,然後任命政事舍人馬保佑為開京留守,安州團練使昂克巴為副留守。這個開京就是高麗國此時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鮮開城(王建的出生地),而高麗國王王詢此時就在開京。耶律隆緒這樣的安排其實就是把高麗變成了遼國的占領國,而他也相當自信地認為此次戰爭將隨著開京的被接管而就此結束,他因此隻是派了一千名騎兵護送馬保佑前去接管開京。
耶律隆緒這樣做有錯嗎?後來金國人不也是隻派了那麽一小撮金兵就大搖大擺地走進了軍民百萬的開封城並接管了北宋的皇宮嗎?但是,凡事就怕出個意外。
當馬保佑一行走到高麗西京(今朝鮮首都平壤)卻遇到了突發狀況。之前奉王詢之命率軍前來增強西京守備力量的高麗中郎將智蔡文根本不知道這時候王詢已經向遼國投降了,他接到的命令還是固守西京,而偏偏遼國人的馬腿子又跑得是那麽的快,等到智蔡文進入西京時,高麗西京的守將已經在向遼國的使者寫降書了。智蔡文大怒,他將遼國派來的使者和這位高麗的西京守將一起給殺了。
這還沒完,殺了“賣國賊”和遼國的“特務”之後,這位勇氣絲毫不比康肇差多少的智大將軍在城南列陣準備迎擊遼軍,而此時另一路奉命趕來增援西京的高麗將領卓思正也趕來了,此人也不知道王詢已經向遼國投降了,兩人合兵一處決心在此抗擊遼軍。
耶律隆緒得知此事後竟然很大度地原諒了智蔡文,畢竟不知者無罪,他又派遣在澶淵之盟時與曹利用一道去見了趙恆的韓杞前去向智蔡文說明王詢已經上表請降的事,可智蔡文卻認為這是遼國人在耍詐騙他,於是乎韓杞也就此“為國盡忠”了。
遼國人接二連三地送人頭讓智大將軍著實威風凜凜了一番,但他的威風還沒到頭。殺了韓杞之後,智蔡文又帶兵把本來準備去開京就任的馬保佑攔在半路上一頓暴揍,護送馬大人去高麗國都赴任的遼軍本就一千來人,結果就是馬保佑等人拚了老命好歹是撿迴了一條性命,而那一千多人的遼軍則是大多被高麗軍隊所殺。
這雖然是一場因為信息溝通不暢和傳遞不及時所導致的誤會,但這一千遼軍不可能就這樣白白送了性命,那幾個遼國使臣更是不能白死,耶律隆緒大怒並下令全軍進兵西京。
幾天過後,遼軍主力在耶律隆緒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殺到了西京城下。城內的守將——也就是之前奉命趕來增援西京的另一路高麗軍隊的將領卓思正瞬間變成了軟骨頭,他假意說自己要出去夜襲遼軍,但其實他在這天晚上趁機出城後便一溜煙地逃命而去。遼軍隨即開始攻城,但攻城這活兒遼國人這麽多年就始終沒能辦利索過,西京被圍攻數日卻打不下來。
比起西京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作為高麗國都的開京卻被耶律隆緒同期派出的另一路遼軍輕易拿下。在這之前,聞聽遼軍奔開京而來,高麗國王王詢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以及大臣連夜出逃向南而去。他們這一走,開京哪裏還守得住?遼軍一戰破城,然後就是一把大火將高麗的王宮和城內的民居給燒了個幹幹淨淨,城內的居民其下場也就可想而知,高麗國的都城就這樣成了一片白地。
對於王詢的南逃,耶律隆緒並沒有下令繼續對其展開追擊,他心中的憤怒已經隨著開京的化為灰燼而漸趨熄滅。再者說,這寒天凍地的滋味也確實不好受,遼軍的戰線這時候也拉得太長,於是在次年的正月初一,耶律隆緒下令遼軍全軍班師迴國,他所留給王詢的是一個已經被遼軍蹂躪得麵目全非的北高麗國。
遼軍這一撤,先前向遼國投降的高麗諸城集體反水,但耶律隆緒這時候哪裏還有心情再迴去收拾這些人,他和他的這群又凍又餓的士兵們現在隻想迴家。更糟糕的是,當遼軍行至半路又遭遇連續數日的罕見冬雨,因而這一路遼國人走得那叫一個狼狽不堪,好多遼軍士兵為了節省體力直接將手中的兵器和身上的鎧甲都給扔棄在地。
經過半個月的艱苦行軍,遼軍最後終於是渡過鴨綠江迴到了遼國境內,這一次遼國對高麗的戰爭也就此宣告結束。
這裏也不想多說什麽,就想給耶律隆緒同誌送上一副遲到的春聯。上聯:贏得勢如破竹,下聯:走得狼狽不堪,橫批:啥也沒得到。
耶律隆緒和他的遼國大軍風風火火地在高麗國進行異國觀光遊的時候,趙恆和他的大宋這一年裏又在幹什麽呢?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皇帝的耶律隆緒在忙著打仗,同樣作為皇帝的趙恆也在忙國家大事。按照《左傳》的這種說法,現在無仗可打的趙恆當然就隻能通過祭祀活動來彰顯他的存在感,這不是我們在有意調侃和揶揄,而是事實。
按理說趙恆已經去泰山封過禪了,這天花板他都已經摸到了,難道這天底下還有能夠與封禪同等吸引力和誘惑力的祭祀大禮嗎?當然有!
正如我們之前所介紹的那樣,在泰山上祭祀了上天之後,趙恆又在京城下令開始修建玉清昭應宮。這兩件事都是大工程,但這顯然不能讓趙恆在求神拜神的道路上就此停下腳步。既然這老天爺已經被他給隆重地祭祀了一番,那麽這土地神仙他也得好好地祭拜一番才行。
也許有人會說,上次泰山封禪不是已經把地給祭祀了嗎?沒錯,是祭了,但是那隻是祭天禮的一個附帶項目,趙恆這一迴要玩的是單獨對土地神仙隆重地祭祀一番。這祭天是在泰山,那麽這祭地又該在哪裏祭呢?這個問題不難迴答,因為之前的那麽多帝王早就已經為趙恆指明了方向——要想祭地就得去汾陰。
古之汾陰正是如今的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其地理位置位於運城市西北,處於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相傳,軒轅皇帝是最早的一個祭祀大地之神的君王,在平定天下之後他便於汾陰設壇祭祀華夏民族共同的創始之祖——女媧氏。在神話故事中,女媧娘娘不但上能補天,而且更是依照自己的模樣摶土造人,如此一來她便成了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繼而便有了稱其為大地之母的說法。
軒轅皇帝開創了在汾陰祭祀女媧娘娘的先河後,在這裏祭祀女媧並祈求農業能夠連年豐收就成了此後曆代君王當政時期的一件要務,上至堯舜夏商周,下至漢唐,曆代的那些君主和帝王有很多都在汾陰主持過祭祀大典。漢文帝在此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他在汾陰修建了一座“後土廟”,於是後麵的漢朝皇帝就經常跑到這裏來祭祀土地之神並祈求農業五穀豐登,在這種事情上尤以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大和最好的漢武帝劉徹將祭地大禮搞得最為出彩。當年在封禪泰山之後,劉徹曾對身邊的大臣們說道:“朕既然在泰山祭祀了上天,那又怎麽可以不去祭祀一下大地之神女媧娘娘呢?”
劉徹隨即就下詔命人在汾陰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後土祠”並先後數次前去祭拜,在他之後的西漢皇帝自然也是前仆後繼地爭相跑去祭祀,但到了東漢卻唯有光武帝劉秀曾經親自去祭祀過“後土祠”。
到了唐朝,李隆基在開元年間的太平盛世裏也是閑極無聊到處想找事做,他前後兩次禦駕親臨跑去汾陰祭祀了一番大地之神。由於此禮已經荒廢多年,人們在修繕祠堂的時候從地下挖出了兩尊古代的寶鼎,李隆基因此而將汾陰縣改名為寶鼎縣並將祠堂再次進行了翻修和擴建。
如今,對各路神仙都無比虔誠的趙恆也遇到了與當年的漢武帝和唐玄宗一樣的幸福牆,既然這兩位封禪了泰山後都去祭祀了後土,那他又怎麽可以甘於人後呢?所以,趙恆覺得自己也得來這麽一迴才行,而且這理由又是如此的正大光明:朕要為這天下百姓祈福,祈求國家風調雨順百姓年年五穀豐熟。
耶律瑤珠的意思是想徹底將高麗打殘後再受降也不遲,可耶律隆緒這時候卻沒有了再打下去的興致。戰爭打到這個局麵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再繼續下去的必要了,他其實早就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繼續打下去除了會死更多的人外,對遼國其實並無多大益處。
耶律隆緒就此同意了王詢的請降,他下令全軍停止在高麗境內的大肆擄掠,然後任命政事舍人馬保佑為開京留守,安州團練使昂克巴為副留守。這個開京就是高麗國此時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鮮開城(王建的出生地),而高麗國王王詢此時就在開京。耶律隆緒這樣的安排其實就是把高麗變成了遼國的占領國,而他也相當自信地認為此次戰爭將隨著開京的被接管而就此結束,他因此隻是派了一千名騎兵護送馬保佑前去接管開京。
耶律隆緒這樣做有錯嗎?後來金國人不也是隻派了那麽一小撮金兵就大搖大擺地走進了軍民百萬的開封城並接管了北宋的皇宮嗎?但是,凡事就怕出個意外。
當馬保佑一行走到高麗西京(今朝鮮首都平壤)卻遇到了突發狀況。之前奉王詢之命率軍前來增強西京守備力量的高麗中郎將智蔡文根本不知道這時候王詢已經向遼國投降了,他接到的命令還是固守西京,而偏偏遼國人的馬腿子又跑得是那麽的快,等到智蔡文進入西京時,高麗西京的守將已經在向遼國的使者寫降書了。智蔡文大怒,他將遼國派來的使者和這位高麗的西京守將一起給殺了。
這還沒完,殺了“賣國賊”和遼國的“特務”之後,這位勇氣絲毫不比康肇差多少的智大將軍在城南列陣準備迎擊遼軍,而此時另一路奉命趕來增援西京的高麗將領卓思正也趕來了,此人也不知道王詢已經向遼國投降了,兩人合兵一處決心在此抗擊遼軍。
耶律隆緒得知此事後竟然很大度地原諒了智蔡文,畢竟不知者無罪,他又派遣在澶淵之盟時與曹利用一道去見了趙恆的韓杞前去向智蔡文說明王詢已經上表請降的事,可智蔡文卻認為這是遼國人在耍詐騙他,於是乎韓杞也就此“為國盡忠”了。
遼國人接二連三地送人頭讓智大將軍著實威風凜凜了一番,但他的威風還沒到頭。殺了韓杞之後,智蔡文又帶兵把本來準備去開京就任的馬保佑攔在半路上一頓暴揍,護送馬大人去高麗國都赴任的遼軍本就一千來人,結果就是馬保佑等人拚了老命好歹是撿迴了一條性命,而那一千多人的遼軍則是大多被高麗軍隊所殺。
這雖然是一場因為信息溝通不暢和傳遞不及時所導致的誤會,但這一千遼軍不可能就這樣白白送了性命,那幾個遼國使臣更是不能白死,耶律隆緒大怒並下令全軍進兵西京。
幾天過後,遼軍主力在耶律隆緒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殺到了西京城下。城內的守將——也就是之前奉命趕來增援西京的另一路高麗軍隊的將領卓思正瞬間變成了軟骨頭,他假意說自己要出去夜襲遼軍,但其實他在這天晚上趁機出城後便一溜煙地逃命而去。遼軍隨即開始攻城,但攻城這活兒遼國人這麽多年就始終沒能辦利索過,西京被圍攻數日卻打不下來。
比起西京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作為高麗國都的開京卻被耶律隆緒同期派出的另一路遼軍輕易拿下。在這之前,聞聽遼軍奔開京而來,高麗國王王詢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以及大臣連夜出逃向南而去。他們這一走,開京哪裏還守得住?遼軍一戰破城,然後就是一把大火將高麗的王宮和城內的民居給燒了個幹幹淨淨,城內的居民其下場也就可想而知,高麗國的都城就這樣成了一片白地。
對於王詢的南逃,耶律隆緒並沒有下令繼續對其展開追擊,他心中的憤怒已經隨著開京的化為灰燼而漸趨熄滅。再者說,這寒天凍地的滋味也確實不好受,遼軍的戰線這時候也拉得太長,於是在次年的正月初一,耶律隆緒下令遼軍全軍班師迴國,他所留給王詢的是一個已經被遼軍蹂躪得麵目全非的北高麗國。
遼軍這一撤,先前向遼國投降的高麗諸城集體反水,但耶律隆緒這時候哪裏還有心情再迴去收拾這些人,他和他的這群又凍又餓的士兵們現在隻想迴家。更糟糕的是,當遼軍行至半路又遭遇連續數日的罕見冬雨,因而這一路遼國人走得那叫一個狼狽不堪,好多遼軍士兵為了節省體力直接將手中的兵器和身上的鎧甲都給扔棄在地。
經過半個月的艱苦行軍,遼軍最後終於是渡過鴨綠江迴到了遼國境內,這一次遼國對高麗的戰爭也就此宣告結束。
這裏也不想多說什麽,就想給耶律隆緒同誌送上一副遲到的春聯。上聯:贏得勢如破竹,下聯:走得狼狽不堪,橫批:啥也沒得到。
耶律隆緒和他的遼國大軍風風火火地在高麗國進行異國觀光遊的時候,趙恆和他的大宋這一年裏又在幹什麽呢?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皇帝的耶律隆緒在忙著打仗,同樣作為皇帝的趙恆也在忙國家大事。按照《左傳》的這種說法,現在無仗可打的趙恆當然就隻能通過祭祀活動來彰顯他的存在感,這不是我們在有意調侃和揶揄,而是事實。
按理說趙恆已經去泰山封過禪了,這天花板他都已經摸到了,難道這天底下還有能夠與封禪同等吸引力和誘惑力的祭祀大禮嗎?當然有!
正如我們之前所介紹的那樣,在泰山上祭祀了上天之後,趙恆又在京城下令開始修建玉清昭應宮。這兩件事都是大工程,但這顯然不能讓趙恆在求神拜神的道路上就此停下腳步。既然這老天爺已經被他給隆重地祭祀了一番,那麽這土地神仙他也得好好地祭拜一番才行。
也許有人會說,上次泰山封禪不是已經把地給祭祀了嗎?沒錯,是祭了,但是那隻是祭天禮的一個附帶項目,趙恆這一迴要玩的是單獨對土地神仙隆重地祭祀一番。這祭天是在泰山,那麽這祭地又該在哪裏祭呢?這個問題不難迴答,因為之前的那麽多帝王早就已經為趙恆指明了方向——要想祭地就得去汾陰。
古之汾陰正是如今的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其地理位置位於運城市西北,處於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相傳,軒轅皇帝是最早的一個祭祀大地之神的君王,在平定天下之後他便於汾陰設壇祭祀華夏民族共同的創始之祖——女媧氏。在神話故事中,女媧娘娘不但上能補天,而且更是依照自己的模樣摶土造人,如此一來她便成了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繼而便有了稱其為大地之母的說法。
軒轅皇帝開創了在汾陰祭祀女媧娘娘的先河後,在這裏祭祀女媧並祈求農業能夠連年豐收就成了此後曆代君王當政時期的一件要務,上至堯舜夏商周,下至漢唐,曆代的那些君主和帝王有很多都在汾陰主持過祭祀大典。漢文帝在此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他在汾陰修建了一座“後土廟”,於是後麵的漢朝皇帝就經常跑到這裏來祭祀土地之神並祈求農業五穀豐登,在這種事情上尤以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大和最好的漢武帝劉徹將祭地大禮搞得最為出彩。當年在封禪泰山之後,劉徹曾對身邊的大臣們說道:“朕既然在泰山祭祀了上天,那又怎麽可以不去祭祀一下大地之神女媧娘娘呢?”
劉徹隨即就下詔命人在汾陰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後土祠”並先後數次前去祭拜,在他之後的西漢皇帝自然也是前仆後繼地爭相跑去祭祀,但到了東漢卻唯有光武帝劉秀曾經親自去祭祀過“後土祠”。
到了唐朝,李隆基在開元年間的太平盛世裏也是閑極無聊到處想找事做,他前後兩次禦駕親臨跑去汾陰祭祀了一番大地之神。由於此禮已經荒廢多年,人們在修繕祠堂的時候從地下挖出了兩尊古代的寶鼎,李隆基因此而將汾陰縣改名為寶鼎縣並將祠堂再次進行了翻修和擴建。
如今,對各路神仙都無比虔誠的趙恆也遇到了與當年的漢武帝和唐玄宗一樣的幸福牆,既然這兩位封禪了泰山後都去祭祀了後土,那他又怎麽可以甘於人後呢?所以,趙恆覺得自己也得來這麽一迴才行,而且這理由又是如此的正大光明:朕要為這天下百姓祈福,祈求國家風調雨順百姓年年五穀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