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訓話上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 作者:第八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倫神色平靜,臉上看不出絲毫情緒,微微點了點頭,沉穩說道:“貴使一路勞頓,還請先到偏廳稍作休息,稍後,本官自會給貴使一個滿意的答複”。
吳平安見此,也不再過多糾纏,再次拱手行禮,在師爺的引領下,轉身大步離開了大廳。
待吳平安的身影徹底消失在大廳門口,張倫輕咳一聲,那聲音雖不大,卻如重錘般打破了大廳內短暫而壓抑的寂靜。
他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神色凝重,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重量:“各位,如今已到了做決定的關鍵時刻”。
“你們覺得,本官該不該出城去與秦指揮使相見?而你們,又打算如何抉擇?”。
他的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眾人,仿佛要將每個人的心思看穿。
一時間,大廳內一片沉默,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心裏權衡著利弊。
過了許久,一名官員終於站了出來,聲音微微有些顫抖:“下官以為大人應該出城去見,看看保寧府之主究竟是個什麽想法,至少,大人的安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此話一出,眾人的話匣子像是被猛地打開,瞬間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大家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有商量就好,誰都不願意白白送死。
隻要能有談判的機會,為了安撫住成都城的百姓,說不定他們還能繼續為官,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於新朝裏麵站穩一席之地。
張倫靜靜地環視一圈,仔細打量著眾人的神色,心中不由得暗自歎息。
他清楚地知道,這些人已經不再把自己當做大明的官員,他們的心,早已在這改朝換代的浪潮中動搖。
不過想想也對,哪個朝代更替的時候不是血流成河?現在有一個能保住性命的機會,誰又不想緊緊抓住呢?
張倫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沉聲道:“那好,本官就走這一趟,能為各位爭取的,我絕不遺餘力,如果實在爭取不了,還請各位不要埋怨”。
眾人對視一眼,齊齊行禮,聲音整齊而響亮:“一切但憑大人做主!”。
城外,秦思源剛剛聽取了雷虎的報告,臉上還帶著幾分思索的神情,馬上就有親兵匆匆來報:“大人,蘇明哲、周立民、林雲等人帶著人已經到了軍營外!”。
秦思源聞言,大喜過望,親自快步出去將眾人迎了進來。
一見麵,眾人對他又是好一番熱情的吹捧,眾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整個營帳內充滿了歡聲笑語。
等這陣熱鬧勁兒過去,蘇明哲上前一步,恭敬匯報道:“大人,成都府我們已基本控製,很多地方已經建立起了基層政權,一切都在平穩發展”。
秦思源滿意地點點頭,目光中透著欣慰:“你們辛苦了,馬上年底了,我這裏會有一份豐厚的賞賜給所有人,以犒賞各位這段時間的辛苦付出”。
眾人都笑了起來,不過大家心裏都清楚,他們在乎的並非這點賞賜,而是都眼巴巴地看著秦思源,等待著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答案。
秦思源笑了笑,他太了解這些跟隨自己的人了,自然知道他們想聽的是什麽。他神色一正,緩緩說道:“建國的事情不用急,要等到全取四川之後才行”。
“而且在建國之前,我們要把律法確定下來,以後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這可是一個關乎千秋萬代的大工程”。
說著,他站了起來,背著手在營帳中來迴走了幾圈,每一步都沉穩有力。
“我們首先要確立的就是國家信譽,官府製定的政策不能朝令夕改,這是最容易出大問題的”。
他停下腳步,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道,“比如,我們已經給百姓分了土地,如果再收迴,你們認為會發生什麽?”。
蘇明哲略作思考,認真說道:“百姓應該不會答應吧,畢竟他們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土地,日子剛剛有了盼頭”。
其餘人也紛紛附和蘇明哲的這番見解,都覺得事情定會如此。
秦思源卻緩緩搖搖頭,神色凝重:“不會,以我的威望,加上手裏的軍隊,百姓即使不願意也會照辦,他們不會也不敢忤逆我的決定”。
“但是這樣一來我就失去了信譽,我沒了信譽,你們認為官府還會有信譽嗎?我還活著的時候,肯定有無數人給我歌功頌德”。
“但是後世之人怎麽看我們?又怎麽看我們這個政權?他們會罵我們,會說我們這個政權言而無信”。
大家仔細地想了想,還真是這麽迴事,強權在手,百姓們根本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他們會把不滿記在心裏,後世之人也定會翻出這些事情來評判。
秦思源繼續說道:“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官府如果沒了信譽,民間也會丟失信譽,延伸出來的問題會非常嚴重”。
“比如商人為了錢財大搞欺詐,沒有一點契約精神,比如以後官員為了錢財插手商事,盤剝商人以謀利,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我們的國祚也不會長久”。
眾人都陷入了沉思,隻有林伯俊一邊聽講,一邊在奮筆疾書,他要把秦思源的每一句指示都準確無誤地記下來,以供後世之人閱讀、借鑒。
“所以說,為了杜絕這些,我們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防患於未然的律法,讓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都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如果有任何人逾越了這個標準,那麽就要受到各個階層的共同打擊,誰都不能例外”,秦思源繼續說道。
蘇明哲用崇拜的眼神看向正在侃侃而談的秦思源,心中湧起無比的崇敬。
這是要把權力進行自我約束了,古往今來的掌權者,有誰有過這種想法?又有誰願意這樣做?
哪個不是嫌權力不夠大、不夠集中,為了權力什麽都願意做,殺功臣、排除異己,甚至弑父殺兄,曆史上這樣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
蘇明哲在心裏把曆史上出名的那些開國之主仔細想了一遍,還真沒有發現誰能夠做到這一點,都是一些為了權力無所不用其極之輩。
吳平安見此,也不再過多糾纏,再次拱手行禮,在師爺的引領下,轉身大步離開了大廳。
待吳平安的身影徹底消失在大廳門口,張倫輕咳一聲,那聲音雖不大,卻如重錘般打破了大廳內短暫而壓抑的寂靜。
他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神色凝重,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重量:“各位,如今已到了做決定的關鍵時刻”。
“你們覺得,本官該不該出城去與秦指揮使相見?而你們,又打算如何抉擇?”。
他的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眾人,仿佛要將每個人的心思看穿。
一時間,大廳內一片沉默,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心裏權衡著利弊。
過了許久,一名官員終於站了出來,聲音微微有些顫抖:“下官以為大人應該出城去見,看看保寧府之主究竟是個什麽想法,至少,大人的安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此話一出,眾人的話匣子像是被猛地打開,瞬間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大家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有商量就好,誰都不願意白白送死。
隻要能有談判的機會,為了安撫住成都城的百姓,說不定他們還能繼續為官,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於新朝裏麵站穩一席之地。
張倫靜靜地環視一圈,仔細打量著眾人的神色,心中不由得暗自歎息。
他清楚地知道,這些人已經不再把自己當做大明的官員,他們的心,早已在這改朝換代的浪潮中動搖。
不過想想也對,哪個朝代更替的時候不是血流成河?現在有一個能保住性命的機會,誰又不想緊緊抓住呢?
張倫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沉聲道:“那好,本官就走這一趟,能為各位爭取的,我絕不遺餘力,如果實在爭取不了,還請各位不要埋怨”。
眾人對視一眼,齊齊行禮,聲音整齊而響亮:“一切但憑大人做主!”。
城外,秦思源剛剛聽取了雷虎的報告,臉上還帶著幾分思索的神情,馬上就有親兵匆匆來報:“大人,蘇明哲、周立民、林雲等人帶著人已經到了軍營外!”。
秦思源聞言,大喜過望,親自快步出去將眾人迎了進來。
一見麵,眾人對他又是好一番熱情的吹捧,眾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整個營帳內充滿了歡聲笑語。
等這陣熱鬧勁兒過去,蘇明哲上前一步,恭敬匯報道:“大人,成都府我們已基本控製,很多地方已經建立起了基層政權,一切都在平穩發展”。
秦思源滿意地點點頭,目光中透著欣慰:“你們辛苦了,馬上年底了,我這裏會有一份豐厚的賞賜給所有人,以犒賞各位這段時間的辛苦付出”。
眾人都笑了起來,不過大家心裏都清楚,他們在乎的並非這點賞賜,而是都眼巴巴地看著秦思源,等待著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答案。
秦思源笑了笑,他太了解這些跟隨自己的人了,自然知道他們想聽的是什麽。他神色一正,緩緩說道:“建國的事情不用急,要等到全取四川之後才行”。
“而且在建國之前,我們要把律法確定下來,以後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這可是一個關乎千秋萬代的大工程”。
說著,他站了起來,背著手在營帳中來迴走了幾圈,每一步都沉穩有力。
“我們首先要確立的就是國家信譽,官府製定的政策不能朝令夕改,這是最容易出大問題的”。
他停下腳步,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道,“比如,我們已經給百姓分了土地,如果再收迴,你們認為會發生什麽?”。
蘇明哲略作思考,認真說道:“百姓應該不會答應吧,畢竟他們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土地,日子剛剛有了盼頭”。
其餘人也紛紛附和蘇明哲的這番見解,都覺得事情定會如此。
秦思源卻緩緩搖搖頭,神色凝重:“不會,以我的威望,加上手裏的軍隊,百姓即使不願意也會照辦,他們不會也不敢忤逆我的決定”。
“但是這樣一來我就失去了信譽,我沒了信譽,你們認為官府還會有信譽嗎?我還活著的時候,肯定有無數人給我歌功頌德”。
“但是後世之人怎麽看我們?又怎麽看我們這個政權?他們會罵我們,會說我們這個政權言而無信”。
大家仔細地想了想,還真是這麽迴事,強權在手,百姓們根本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他們會把不滿記在心裏,後世之人也定會翻出這些事情來評判。
秦思源繼續說道:“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官府如果沒了信譽,民間也會丟失信譽,延伸出來的問題會非常嚴重”。
“比如商人為了錢財大搞欺詐,沒有一點契約精神,比如以後官員為了錢財插手商事,盤剝商人以謀利,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我們的國祚也不會長久”。
眾人都陷入了沉思,隻有林伯俊一邊聽講,一邊在奮筆疾書,他要把秦思源的每一句指示都準確無誤地記下來,以供後世之人閱讀、借鑒。
“所以說,為了杜絕這些,我們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防患於未然的律法,讓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都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如果有任何人逾越了這個標準,那麽就要受到各個階層的共同打擊,誰都不能例外”,秦思源繼續說道。
蘇明哲用崇拜的眼神看向正在侃侃而談的秦思源,心中湧起無比的崇敬。
這是要把權力進行自我約束了,古往今來的掌權者,有誰有過這種想法?又有誰願意這樣做?
哪個不是嫌權力不夠大、不夠集中,為了權力什麽都願意做,殺功臣、排除異己,甚至弑父殺兄,曆史上這樣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
蘇明哲在心裏把曆史上出名的那些開國之主仔細想了一遍,還真沒有發現誰能夠做到這一點,都是一些為了權力無所不用其極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