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這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聚寶盆
大唐:棄文從商,我要當財神 作者:水果抹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宮,宣政殿。
桌案上的香爐升起嫋嫋炊煙,一陣陣夾雜著清涼味道的香風襲來,讓李世民忍不住抽了抽鼻子。
經過太醫配伍之後的香薰,格外的提神醒腦。
尤其是在調配國庫錢財的政務上,李世民不光需要清醒,還需要格外的謹慎。
“去年的餘歲還有不到十六萬貫,剩下的這些錢,要支持朝廷開銷,還要供給知節他們的軍餉,難啊!”
李世民抬頭來,仰天長歎。
十六萬貫,給一個家族,怕是花幾輩子都花不完。
雖然還遠遠比不得五姓七望那等千年豪族積累下來的財富,也是一個極其可觀的數字。
可相對一個國家而言,實在是太少了...
“不算別的開銷,光是天下官員的俸祿,一個月少說就要三萬貫,還要加上一部分吃穿用度...”
和普通百姓一樣,皇家的日子,也是越到年底越不好過。
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想要拿到下一筆賦稅,至少要等來年四五月份。
李世民有些煩躁的揉了揉太陽穴,感覺裏頭一跳一跳的陣痛。
“宣房玄齡覲見!”
一道口諭頒布下去,正在三省官邸當差的房玄齡,很快便來到了宣政殿。
“房卿,三省擬定的錢糧策何時能呈到朕的麵前?”
現在,李世民已經不喜歡召見王珪了。
王珪已經很老了,開始漸漸變得昏聵。
反倒是房玄齡越來越積極,已經為成為當朝首輔做準備。
房玄齡一早就知道李世民要問這個問題。
朝廷的財政開支,又難以為繼了。
他苦笑一聲,道:“啟奏陛下,我大唐雖然四海升平,但也僅僅隻有這兩年的光景而已,貞觀二年和貞觀三年受到大蝗災的影響,國庫幾乎顆粒無收。”
“而隴右軍中戰事正盛,兵鋒一路直指西域的高昌國,宿國公給老臣的信裏多次提到,一定要保證軍中的錢糧供給,還說若是朝廷肯給夠銀子,他能率領左右武衛的將士們一路打到天邊去,可...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呀!”
李世民的眉頭皺得老高。
“經略西域之事刻不容緩,而且機會難得,萬萬不可在錢糧上苛待出征的將士!”
“攻打高昌國之戰,若是能一錘定音,建立西域都護府,至少在十年之內,西域諸國都不敢再輕舉妄動!”
房玄齡的臉色更苦了。
“可老臣實在是沒有能力,在國庫裏變出錢糧來...也正因如此,錢糧策遲遲不敢定稿!”
李世民歎了口氣,他也知道,國庫裏沒錢,就算把房玄齡逼死也無濟於事。
“罷了,讓朕再琢磨琢磨吧!”
房玄齡不想讓皇帝太為難,咬了咬牙,道:“陛下,國庫空虛,雖不至於危如累卵,但也不容小覷,不如挑選出一些世家大族...”
他的意思很明顯,錢是變不出來的,但沒錢的也隻是國庫,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倉庫裏,估計全都滿滿當當的!
隨便挑出幾個作死的人,找個由頭抄家,自然就能收迴大筆的財富。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
這個想法,每天都會出現在李世民的腦子裏,卻被他強大的克製力給壓製了下來。
“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時機不對,朝廷還沒有應對狂風暴雨的準備,再等等,再等等...”
房玄齡欠了欠身。
他也隻是想提個議而已,向陛下表明一個態度。
誰都知道,現在動世家大族,和自毀根基沒有任何區別。
前隋就是這麽覆滅的!
君臣二人正在發愁的時候,大寶悄然間從最邊緣的廊道走到張阿難身邊。
他交給張阿難一份手書,又低語了幾句。
張阿難一愣,打開手書一看,頓時喜笑顏開了起來!
李世民瞥了張阿難一眼,道:“阿難!”
張阿難頓時不笑了。
似乎...高興得太明顯了!
“你拿的是什麽東西?”
張阿難趕忙把手書呈上去,道:“陛下,這是今日從登科樓傳來的消息!”
李世民沒有多在意,隻是隨手翻了翻而已。
他早就知道,今天是登科樓五家會館開業的日子,算算時辰,現在也該打烊了。
可隻是一眼,李世民忽然渾身一顫,緊接著整個人都定在了原地!
“這是真的?!”
張阿難微微躬身,道:“迴陛下的話,千真萬確,百騎司至少要確認三次,才會將消息送到奴婢手中!”
“哈哈哈!”
李世民猛地爆發出一陣爽朗的大笑聲。
“房卿,你快來看看,僅是一天時間,登科樓的幾家會館竟然簽訂了三十多個訂單,已經做成了近三十萬貫的生意!”
房玄齡一聽,眼珠子差點掉下來!
他急忙拿過手書,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
近三十萬貫...如果按照稅率來上繳,那就是將近三萬貫的賦稅!
雖然不算多,但起碼能多給官員們發一個月的俸祿了。
而這,隻是登科樓一天的收獲。
接著往下看去……
“左奎和裴宣機,一個長安縣令,一個萬年縣令,竟然當街對罵,引來無數百姓圍觀!”
李世民難得寬厚的勸慰道:“朝廷的日子都不好過,底下自然就更難以為繼,這麽多賦稅擺在麵前,放在朕身上,也要爭搶一番,房卿就不要怪罪他們了。”
房玄齡一怔,小心翼翼的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世民笑道:“才一天,登科樓就顯現出了這麽大的勢頭,想必再等些時日,會有更大的收獲!”
手書上把登科樓五大會館的盈利模式,寫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房玄齡都清楚,登科樓做的隻是一錘子買賣而已。
他們所促成的交易,很有可能是一個月,一年,甚至是好幾年的訂單。
可問題在於,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一定要源源不斷的外地商賈,趕到長安城,希望能夠通過登科樓尋找到新的商機!
一天三萬貫的賦稅可能並不會維持太久,但以後的賦稅,肯定也不會太低!
這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聚寶盆。
但足以幫朝廷緩解一下燃眉之急!
桌案上的香爐升起嫋嫋炊煙,一陣陣夾雜著清涼味道的香風襲來,讓李世民忍不住抽了抽鼻子。
經過太醫配伍之後的香薰,格外的提神醒腦。
尤其是在調配國庫錢財的政務上,李世民不光需要清醒,還需要格外的謹慎。
“去年的餘歲還有不到十六萬貫,剩下的這些錢,要支持朝廷開銷,還要供給知節他們的軍餉,難啊!”
李世民抬頭來,仰天長歎。
十六萬貫,給一個家族,怕是花幾輩子都花不完。
雖然還遠遠比不得五姓七望那等千年豪族積累下來的財富,也是一個極其可觀的數字。
可相對一個國家而言,實在是太少了...
“不算別的開銷,光是天下官員的俸祿,一個月少說就要三萬貫,還要加上一部分吃穿用度...”
和普通百姓一樣,皇家的日子,也是越到年底越不好過。
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想要拿到下一筆賦稅,至少要等來年四五月份。
李世民有些煩躁的揉了揉太陽穴,感覺裏頭一跳一跳的陣痛。
“宣房玄齡覲見!”
一道口諭頒布下去,正在三省官邸當差的房玄齡,很快便來到了宣政殿。
“房卿,三省擬定的錢糧策何時能呈到朕的麵前?”
現在,李世民已經不喜歡召見王珪了。
王珪已經很老了,開始漸漸變得昏聵。
反倒是房玄齡越來越積極,已經為成為當朝首輔做準備。
房玄齡一早就知道李世民要問這個問題。
朝廷的財政開支,又難以為繼了。
他苦笑一聲,道:“啟奏陛下,我大唐雖然四海升平,但也僅僅隻有這兩年的光景而已,貞觀二年和貞觀三年受到大蝗災的影響,國庫幾乎顆粒無收。”
“而隴右軍中戰事正盛,兵鋒一路直指西域的高昌國,宿國公給老臣的信裏多次提到,一定要保證軍中的錢糧供給,還說若是朝廷肯給夠銀子,他能率領左右武衛的將士們一路打到天邊去,可...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呀!”
李世民的眉頭皺得老高。
“經略西域之事刻不容緩,而且機會難得,萬萬不可在錢糧上苛待出征的將士!”
“攻打高昌國之戰,若是能一錘定音,建立西域都護府,至少在十年之內,西域諸國都不敢再輕舉妄動!”
房玄齡的臉色更苦了。
“可老臣實在是沒有能力,在國庫裏變出錢糧來...也正因如此,錢糧策遲遲不敢定稿!”
李世民歎了口氣,他也知道,國庫裏沒錢,就算把房玄齡逼死也無濟於事。
“罷了,讓朕再琢磨琢磨吧!”
房玄齡不想讓皇帝太為難,咬了咬牙,道:“陛下,國庫空虛,雖不至於危如累卵,但也不容小覷,不如挑選出一些世家大族...”
他的意思很明顯,錢是變不出來的,但沒錢的也隻是國庫,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倉庫裏,估計全都滿滿當當的!
隨便挑出幾個作死的人,找個由頭抄家,自然就能收迴大筆的財富。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
這個想法,每天都會出現在李世民的腦子裏,卻被他強大的克製力給壓製了下來。
“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時機不對,朝廷還沒有應對狂風暴雨的準備,再等等,再等等...”
房玄齡欠了欠身。
他也隻是想提個議而已,向陛下表明一個態度。
誰都知道,現在動世家大族,和自毀根基沒有任何區別。
前隋就是這麽覆滅的!
君臣二人正在發愁的時候,大寶悄然間從最邊緣的廊道走到張阿難身邊。
他交給張阿難一份手書,又低語了幾句。
張阿難一愣,打開手書一看,頓時喜笑顏開了起來!
李世民瞥了張阿難一眼,道:“阿難!”
張阿難頓時不笑了。
似乎...高興得太明顯了!
“你拿的是什麽東西?”
張阿難趕忙把手書呈上去,道:“陛下,這是今日從登科樓傳來的消息!”
李世民沒有多在意,隻是隨手翻了翻而已。
他早就知道,今天是登科樓五家會館開業的日子,算算時辰,現在也該打烊了。
可隻是一眼,李世民忽然渾身一顫,緊接著整個人都定在了原地!
“這是真的?!”
張阿難微微躬身,道:“迴陛下的話,千真萬確,百騎司至少要確認三次,才會將消息送到奴婢手中!”
“哈哈哈!”
李世民猛地爆發出一陣爽朗的大笑聲。
“房卿,你快來看看,僅是一天時間,登科樓的幾家會館竟然簽訂了三十多個訂單,已經做成了近三十萬貫的生意!”
房玄齡一聽,眼珠子差點掉下來!
他急忙拿過手書,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
近三十萬貫...如果按照稅率來上繳,那就是將近三萬貫的賦稅!
雖然不算多,但起碼能多給官員們發一個月的俸祿了。
而這,隻是登科樓一天的收獲。
接著往下看去……
“左奎和裴宣機,一個長安縣令,一個萬年縣令,竟然當街對罵,引來無數百姓圍觀!”
李世民難得寬厚的勸慰道:“朝廷的日子都不好過,底下自然就更難以為繼,這麽多賦稅擺在麵前,放在朕身上,也要爭搶一番,房卿就不要怪罪他們了。”
房玄齡一怔,小心翼翼的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世民笑道:“才一天,登科樓就顯現出了這麽大的勢頭,想必再等些時日,會有更大的收獲!”
手書上把登科樓五大會館的盈利模式,寫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房玄齡都清楚,登科樓做的隻是一錘子買賣而已。
他們所促成的交易,很有可能是一個月,一年,甚至是好幾年的訂單。
可問題在於,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一定要源源不斷的外地商賈,趕到長安城,希望能夠通過登科樓尋找到新的商機!
一天三萬貫的賦稅可能並不會維持太久,但以後的賦稅,肯定也不會太低!
這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聚寶盆。
但足以幫朝廷緩解一下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