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緩緩走近,停在秦弛等人麵前,車夫掀開車簾,一名容貌清臒,身著紫色官袍,腰纏金玉帶須發花白的老者走下了馬車。大虞立國後官員服色依唐製,三品以上著紫袍,四五品為緋袍,六七品為綠袍,以下為藍袍。此間來者為禮部左侍郎李宗義,字正然,官居正三品。
秦弛見李宗義下車,與孟益二人上前幾步,拱手道:“正然公遠道而來,辛苦辛苦!”
李宗義見眼前走過來的二人,皆是身著紫色官袍配金玉帶,走在前麵的是一位容貌俊朗風度翩然的中年人,一副黑色長髯隨微風浮動,頗有一番貴氣自身上散出,稍落後半個身位的則是一名相貌儒雅的老者。李宗義雖未來過燕藩,早就得了通報說燕藩禦史大夫秦弛和禮部尚書孟益親赴城門外迎他,頓時心中了然,立刻笑著作揖迴禮:“可是秦公和孟尚書,哎呀老朽一介庸才,不過為陛下跑跑腿,豈敢勞二位大人在此親迎,實在是折煞老夫了。”
秦弛對這種官場客套自然熟絡,心道:“您老這嘴上說著折煞,這馬車自打出了驛站可沒提過半點速,一路上慢慢悠悠讓我在這吃了快一個時辰的沙子,這架子端的倒是穩。”心裏這般想著,但秦弛也明白朝廷和藩國的關係本就微妙,更何況燕國還是外藩不是宗藩,此次傳來消息說朝廷派了李宗義來頒賜冊立世子的詔書,燕國上下也在犯嘀咕,搞不懂朝廷是想展示對燕藩的倚重親近還是要借機做些什麽。但秦弛此時見李宗義雖然在來時路上端了架子,但見麵之後還是平易謙恭,沒擺什麽譜,心裏還是有些底了,看來朝廷還是要倚重燕國來抵禦北方轄製宗藩。
心裏心思急轉,秦弛動作上也半點不慢,在李宗義拱手作揖之時便快速上前一步,雙手扶住李宗義沒有讓他拜下去:“正然公這是說的哪裏話,您老是我大虞的肱骨,此次作為上使親赴燕境,我燕國上下皆是感佩陛下的恩重。”
說著就將李宗義扶起,孟益在一旁看著二人你來我往的寒暄,在一旁笑著不說話。若是秦弛不來,他自然會和李宗義親近寒暄,但此時秦弛在前麵與李宗義套近乎,他若再過分的熱情難免有諂媚之態。
燕國雖與朝廷親近,這些年為抵禦蒙古入侵糧餉軍費對朝廷也多有儀仗,但燕國畢竟是封王裂土的藩國,該拿捏的身段還是要保持的。他孟益也不像秦弛想著和朝廷的重臣有什麽私誼,將來好引為外援,身位燕臣,效忠燕王才是立身之本。此時有秦弛在前麵頂著,他也正好樂的清閑,在一旁看著二人你來我往。
秦弛拉著李宗義向著準備好的馬車走去,邊走邊說到:“正然公,此來舟車勞頓,王上已命我和孟尚書為您準備了休憩的宅院,請您和您的護衛們一同進城先休息一夜,明日晌午,王上在宮內設宴為您老接風洗塵,世子的冊立大典定在十五大朝,後續的諸多事宜由禮部孟尚書他們與您商洽,咱們先進城吧。”
“好好好!”李宗義笑著應承,一邊隨秦弛走向入城的馬車一邊說道:“隻是我今日還需去拜會一下成國公,我臨行前,陛下特意交代,讓我代為問候成國公,王命在身,不敢耽擱,秦公可否為老朽引個路,隨我一同前去啊?”
成國公是太祖大封功臣時給老相沈熙之的封號,隻是沈熙之隨燕驥來到北境,任燕國左相後已無人這麽稱唿沈熙之,沈熙之的府邸也隻掛沈府的匾額,並不按禮製掛成國公府。
聽到李宗義此言,秦弛並無太大的反應,笑著說道:“既是聖命在身,自是不能耽擱,不過在下不便陪正然公前去了,我前些時日因為輕狂孟浪惡了老相,我若是陪著您前去,難免惹老相心煩,還是讓孟尚書陪您老去相府吧,不過去相府前還是讓我和孟尚書陪您老先到歇腳的宅院,您老也好稍作梳洗,您看可好?”
“也好,也好!”李宗義不動聲色,隨著秦弛孟益上了馬車,心中對這位秦弛秦大夫的應對頗有些意外。朝廷與藩國之間對彼此的風吹草動都是十分在意,李宗義對燕國朝堂的動向自然也是了解的八九不離十。
秦弛作為燕王外戚,本就是被燕王硬抬上來與沈熙之打擂台的,雙方自然是水火不容的關係,更何況現在又有了奪嫡之爭,對與不久前由於張琰通敵一案雙方的朝堂對峙朝廷也是有所了解的。秦弛說自己輕狂孟浪惡了老相,李宗義知道他在說此事,隻是他沒想到秦弛會直接將此事說出來當做推脫的借口。如此一來,倒顯得秦弛光明磊落,與沈熙之隻是政見之爭。
李宗義心想這秦弛雖是一介商賈出身,但也真不是俗人。朝廷雖然與燕藩親近,想的是籠絡燕藩穩住北方,先著力對付其餘虎視眈眈的宗藩,但也不願看到燕藩真的是鐵板一塊免得將來尾大不掉。此次李宗義前來雖是要展示朝廷對燕藩的恩重,但若是有攪弄些風雨的機會,李宗義也不會放過,畢竟隻有藩國內有所爭鬥,朝廷才有機會插手。
李宗義剛才說要先去拜會沈熙之,其實是不合禮製的,畢竟他作為上使,未見燕王,先去拜會一國丞相,而且沈熙之還是太祖欽封的朝廷國公,又任過朝廷的丞相,難免不會讓人多想。
這種挑撥雖然很是低級流於表麵,但總會讓燕王有所不滿,李宗義本以為秦弛會借著這個機會和自己一同前去,無論自己和沈熙之談論什麽,秦弛都可以借此去燕王麵前鼓弄些唇舌。
但沒想到秦弛竟然如此的顧全大局,沒有順著自己的話稱唿沈熙之為成國公,也不陪自己前去,顯然是不準備借此來打壓沈熙之。
試探不成,李宗義也沒什麽所謂,他本來也沒打算真在燕藩這搞出些大風浪,李宗義和秦弛孟益二人一同上了馬車,向城內駛去。一路上秦弛與李宗義頗為熱情的閑聊,時常掀開車窗的簾子為李宗義介紹著燕京城內的風景,孟益則一直在一旁默默地閉目養神。
馬車在城內緩緩行駛了半個時辰後,停在了離王城不遠處的一處大宅,到達之後,秦弛並未陪同李宗義進門,又與李宗義寒暄兩句後便告辭離去,孟益領著李宗義進了下榻的宅邸。稍微安頓了一下,李宗義最終決定讓孟益稍待他片刻,自己去臥室換了一套便裝,才和孟益一同去了相府。
等到了沈熙之的府邸門外,隻見沈府已然中門大開,隻是並無太多人迎候,隻有一位年輕人站在門外,見到李宗義二人下了馬車,立刻迎了上來,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小子沈宗道,奉祖父之命在此迎候上使、孟尚書。”
李宗義身著一席青衫,笑著扶起沈宗道,“一年多未見,探花郎神采依舊啊,我這次來是以弟子身份來看望師相,探花郎不必多禮。”
沈宗道在祥嘉十三年的春闈中得中探花,在洛京自是見過這位禮部侍郎的,而這位大虞禮部侍郎與沈熙之的淵源也頗為不淺。
昔年前宋時,李宗義少年得誌,年僅十七歲就得中二甲進士,還被選入翰林院,二十歲時就進了前宋的禮部。隻可惜因為家境貧寒,無錢打點,不受上官喜愛,被扔進了北上讓當時還沒有自立的姚盛交出兵權的使節隊伍當副使。
當時李宗義就覺得此去必死無疑,姚盛等人被逼之下一定會脫離宋朝自立,介時他們這群人都得被殺了祭旗。隻可惜他人微言輕,說的話自然沒人聽,而當時的正使又是個沒腦子的蠢貨,隻想著北方蒙古虎視眈眈,姚盛等人不敢違逆朝廷,會乖乖交出兵權,讓他得此大功。
等李宗義等人到了當時還是洛陽的姚盛軍駐地,一開始對他們還是頗為禮遇,隻想著能否拖延轉圜。這讓當時的正使更加囂張跋扈,似乎篤定姚盛不敢違逆朝廷旨意,一邊收著姚盛及手下將領的賄賂,一邊催促姚盛交出兵權南下。
李宗義當時隻覺得死到臨頭,說不定下一刻就會有一群驕兵悍將衝出來將自己剁碎了喂狗,本著能活一刻是一刻的想法,終日跑到酒肆買醉。
就在一天李宗義又跑到酒肆買醉時,碰到了當時在姚盛帳下任軍機參讚的沈熙之,兩人相談甚歡。沈熙之大概能猜出這個年輕人心中所想,也對這個腦子還算清醒的年輕人有些欣賞,分別之際沈熙之拍著李宗義的肩膀說道:“小兄弟,莫要覺著山窮水複無路可走,當年我們這些人都活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說不定何時就被如豬狗般屠宰,但如今如何,事在人為,就看你怎麽想,說不定明天一早就柳暗花明了。”
當時李宗義隻覺得沈熙之是在寬慰他,但第二天一早,李宗義隨著正使又一次走進姚盛的大帳,再次要求姚盛南下,而姚盛似乎也難以拖延,無奈答應,要交出兵符大印,當時李宗義就覺著不可思議,難不成自己猜錯了,姚盛真的不敢反,自己能活著迴去複命了。
但就在正使誌得意滿的走上前要去接過大印時,在一旁佇立的燕驥突然一聲暴喝:“不可南下!”
說完就抽刀一刀將正使的腦袋砍了下來,李宗義看著滾落到自己腳邊臉上還掛著笑容的腦袋,隻覺得人都傻了,兩股戰戰,再看見提著血刀惡狠狠看著自己的燕驥以及兩邊站立的兩排惡狠狠像是要活吃了他的武將們,更是覺得天旋地轉,尿都要控製不住噴出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李宗義猛然看到姚盛身邊一席文士裝扮的沈熙之,想起了昨天在酒肆的談話,刹那間福至心靈。
李宗義猛然跪下,大聲喊道:“朝廷不義,迫害忠良,皇帝昏聵無能,親信奸佞賊子,如今鷙鳥未除豺狼當道,便想著折劍藏弓自毀長城。昔年嶽飛將軍北伐成功在即,就被宋帝與奸相秦檜十二道金牌追迴,冤殺於風波亭中,而今又要行此喪盡天良之事。如此這般必使蒙古賊子趁機南下,屠戮中原,此天道難容也。姚帥起於微末,未受皇恩,振臂聚豪傑而挽天傾,救萬民於水火。而今外有惡虎窺伺,內有昏君佞臣,值此天傾海覆之際,唯有姚帥可擔大任,小人鬥膽請姚帥即登大位,應天道,順人心,一匡天下!”
聲嘶力竭的喊完這番話,李宗義一頭重重的磕在地上,磕的自己眼前金星飛舞。李宗義匍匐在地上,緊閉雙眼,自己臨危之下說了那麽一大通話,此刻全身的力氣仿佛被抽去。
大帳之內一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李宗義也不敢抬頭看帳內的情景,就在李宗義感到時間漫長到自己仿佛死過一次之後,終於聽到沈熙之開口說話:“大帥,此人所言極是,請大帥應天命,即登大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匡扶天下,救萬民於水火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帳內一眾勸進之聲。
這之後,李宗義也因為勸進之功得以留在姚盛帳下,隨沈熙之理事,李宗義也一直感念沈熙之的救命之恩,一直以弟子禮侍奉沈熙之,所以當初見到沈宗道,李宗義對其頗為照顧,沈宗道作為外藩舉子能被點為探花郎,李宗義也曾為其在聖上麵前美言。
沈宗道起身後笑著對李宗義說道:“正然公見諒,父親半月前外出和朋友采風遊玩,不在燕京,二叔也在官學講學,突然接到正然公要來看望祖父的消息,倉促之下,隻能由小子出門迎接,望正然公海涵。”
沈熙之兩子一女,但兩個兒子皆不成什麽大器,沈宗道的父親沈默是長子,平生喜好書法繪畫,為人曠達疏闊,尤愛與文人墨客出外遊曆,二字沈言則是不愛交際,偏愛治學,如今在官學授課,二人皆無官身,沈熙之的女兒也隻是嫁了個平常人家。
李宗義聽完哈哈一笑:“你父親還是那麽悠遊自在,令人好生羨慕啊,師相還好嗎?”
“祖父大人一切都好,現在在書房等候正然公和孟尚書。”沈宗道說完側身請二人進府。
在一旁一直不曾言語的孟益開口說道:“我就不陪正然公進府了,臨近世子大典,禮部諸事繁忙,許多事還需我去操辦,明日王上宴請完正然公後,我再與您詳談冊立大典事宜。”
隨後孟益看向沈宗道稱唿他的字道:“元伯,你招待好正然公,拜會完老相後,替我送正然公迴住處歇息。”隨後又向李宗義告罪一聲,轉身離去。
沈宗道趕忙俯身稱事,李宗義看著孟益離去的背影,心中又是一震。秦弛不隨他前來,他可以理解為秦弛並不想在他這個外人麵前展現燕國朝堂的不和,但孟益身為陪同他的禮部尚書,到了相府不進門卻著實令他驚訝。
他身為朝廷的親使,此番來拜會燕國的丞相,而且沈熙之此前還是太祖朝的丞相,大虞的成國公,如果孟益和他一同拜會,雖然不合禮製可能引起燕王不滿,但有孟益這個見證人也算光明磊落,但這孟益一走,難免就有私會的嫌疑。
李宗義心中湧起的第一個想法是難道這孟益是秦弛一黨的人,故意要造成私會的局麵來讓燕王心生不滿。但很快李宗義就摒棄了這個想法,按他的了解,孟益是本地的大族,一直在燕國的朝堂中保持中立,而且他若真想以此來挑撥燕王與沈熙之的關係,那麽他今日送自己到了相府門口卻故意離去的行徑也必然招致燕王的惱怒,孟益不會做如此蠢事。
那如此一來,就隻有一個原因了,那就是孟益篤定燕王並不會在意自己先行來拜會沈熙之,也不會在意自己與沈熙之單獨談話,看來燕王對沈熙之的信重還是異於常人的。
事情也卻如李宗義所想,孟益之所以不陪他進相府,是他明白燕王對於老相還是敬重的,燕國上下也沒人會疑心這位曾追隨太祖開朝立國的功臣又在太祖崩逝後辭相隨先王來到燕境,抵禦外邦的老相國會做什麽對燕國不利之事。
而孟益送李宗義到了相府門口卻不進,更可明白的向朝廷展示燕王對老相的信任,展示燕國朝堂的團結,孟益相信此事傳入王宮中,會比他陪著李宗義進府更獲燕王的歡心。
李宗義心中感歎,麵上卻不露聲色,隨著沈宗道進了相府,來到沈熙之的書房,沈宗道在將李宗義引入書房後便告退。李宗義進入書房後就看到須發皆白的沈熙之立在書案後,在書案上揮毫潑墨練習著書法,李宗義站定深深一拜:“學生宗義拜見師相!”
沈熙之書寫完最後一筆,將毛筆放下,笑著對李宗義招手到:“正然來了,來,過來看看老夫的書法可有進步。”
李宗義笑著起身走進書案,書案上是一副狂草,寫的是王昌齡的兩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整幅字以書法來看隻能算是一般,並不出彩,但字中狂放之氣倒是躍然紙上,李宗義笑著說道:“師相,您的字較之從前確有提升,雖然還稱不上大家,但這字中的氣魄神韻非常人能比。”
沈熙之哈哈大笑:“正然啊,你這張嘴還是那麽會誇人,老夫昔年隻是個落拓秀才,比不上你們這些飽學儒士,不說我那個喜好書法的兒子,現在就連我那孫兒在書法上的造詣也能甩我八條街遠。”說完便招唿李宗義到一旁坐下。
李宗義先扶著沈熙之坐下,然後才坐在一旁,桌上已擺放好兩杯熱茶,李宗義看著桌上的兩杯茶笑著說道:“師相這是早就料定隻有我一人前來嗎?”
沈熙之微微一笑:“我聽人說你換了便服來我這,就料到孟益不會進門,他這個人呐,在禮部泡了一輩子,儀禮規製繁文縟節最是斤斤計較,所以他這個人也最愛多想處處計較,難免不爽利,其實他進不進來都無所謂,老夫行事無不可對人言。”
“師相磊落!”李宗義緊著恭維了一句。
飲了一口茶後,沈熙之問道:“陛下身體如何?”
李宗義趕忙說道:“陛下一切都好,這次我來燕京,陛下特意讓我來看望師相。”
沈熙之聽了李宗義的話並沒有如常理般謝恩,反而直接問道:“可我聽說,陛下近年來操勞國事,身體一年不如一年,近年來更是藥石不斷,易感風寒?”
李宗義聽完麵色一滯,沈熙之說的是實情,但平日裏大家也隻是私下裏議論一下,尤其現在沈熙之是外藩之臣,如此直白的問話,李宗義一時間不知如何作答。
沈熙之見李宗義不答,也不為難,接著問道:“朝廷那邊對燕藩的看法如何?”
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李宗義思索了一下,索性橫下心,不再繞圈子說場麵話,直接說道:“陛下還是傾向於親近燕藩的,朝廷上雖有些異議,但大體上還是認為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削弱其餘四個宗藩。尤其是狼子野心的秦王,燕藩畢竟是外藩,北地這些年又遭蹂躪,元氣未複,時常還有蒙古掠邊擾境,對朝廷也恭順,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想著依靠燕藩安定北方。這次燕王上表請立世子,陛下特意召集了朝內重臣閉門商議,最終決定派我前來,表示對燕王的禮重,表示朝廷對燕藩的親近之意。”
沈熙之見李宗義如實作答,臉上的笑容愈發真摯,卻沒有對李宗義的話做什麽評價,反而說起了另外一件事:“你對孟益不陪你來見我是怎麽想的?”
李宗義著實要被沈熙之搞糊塗了,但出於對沈熙之的敬重還是如實說道:“近年來,朝廷也聽到風聲說如今的燕王對師相有所忌憚,所以扶持了秦弛來打壓師相,但今日看來,燕王對師相還是信任非常的,所以今日孟尚書敢讓我獨自來見師相。”
沈熙之飲了一口茶,隨後說道:“平衡朝堂,是為君為王者應盡的本分,朝堂之上一家獨大,哪怕為首者沒什麽想法,下麵的人可不一定。臣強主弱,必生禍端,所以王上扶個秦弛出來我其實很高興。當然還有一點是當今的王上天性憊懶,有個秦弛牽製我這個老家夥也省我天天念叨他,他可以過得舒服些。”
說著沈熙之看向李宗義,“說這些,是想借你的口告訴朝廷,當今的燕王是個能守住基業的,但也無甚進取之心,自然對朝廷沒什麽威脅,還能幫朝廷守住北方,免受蒙古侵擾。你也說了,陛下和朝廷既然也想要親近燕藩,依靠燕藩,那就做事爽利些!近年來,朝廷答應給付的軍費糧餉屢有拖欠,本來答應承擔燕境邊軍五成的軍餉,今年的給付不足應撥的三成,遼西軍已經兩年沒有發餉了。河北久遭外族蹂躪,本就窮弱,財政捉襟見肘,一直勉力支撐,朝廷若還是如此扣扣索索,真不拍有朝一日蒙古人再次扣關南下,屠戮中原?”
說到這沈熙之重重歎了一口氣:“我老了,你頭發也白了,陛下的年歲也長了,既然決定了要弱宗藩,那就必須依靠燕藩穩住北方,燕國倒了,光憑大同軍頂得住蒙古人嗎?還是你們指望山東的齊王為朝廷保駕護航?”
李宗義這才明白沈熙之的意所指處,沉吟了片刻說道:“師相,朝廷這些年來對燕藩多有信重,自然是看中當今燕王對朝廷的忠心,但就像您剛才說的,人都會老的,如今的燕王不也要立儲了嗎?今天的燕王沒有野心,能為朝廷一心一意的守住北方,明日的燕王呢?朝廷也是怕養虎為患啊!”
沈熙之冷哼了一聲:“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既要又要,兩邊不靠,最終怕不是要落個雞飛蛋打。當年太祖寵愛當今聖上,又舍不下秦王,猶豫不決拖拖拉拉,我屢次勸其立儲都不聽我言,若是當初聽我所言早下決斷,無論是立秦王還是立今上,何至於有今天的局麵。你是知道的,我當初是力諫立秦王為太子的,先忠武王也是!但是太祖崩逝後,今上領兵返迴洛京,先忠武王決定扶保今上,而後是我去勸服的秦王接受朝廷的敕封,俯首稱臣,為什麽?因為今上當初領兵迴京,手上拿著太祖的傳位詔書,又以封王裂土得到了如今的齊王、吳王、楚王的支持。我和先忠武王若是再支持秦王,必然會打的血流成河,蒙古人也必然借機南下,那麽就不如扶保今上,強壓秦王低頭,以此來避免兵禍,保住大虞的基業。如今也是如此,無論怎樣,北方不能亂,我已經黃土埋到脖子了,我不能再看著中原陸沉,你明白嗎,正然!”
李宗義起身一拜,說道:“師相,學生明白了,我會將師相的意思轉達給陛下,隻是如今朝廷也難,河東行省需要支撐大同守軍入不敷出,江西行省勉強能自給自足,收不上什麽賦稅,秦王虎視眈眈,朝廷需要重兵防備,齊王吳王楚王也都是不省心的,朝廷也難啊,不過師相放心,學生迴去一定與陛下陳明利害,盡力周旋,盡量將今年應撥付燕軍的軍餉送到。”
沈熙之見此擺手讓李宗義坐下,“有你這句話便好!”
二人又閑談了許久,及至傍晚用過飯後,李宗義才從沈府離開,之後的幾天皆是與孟益等商定冊立大典事宜,時間一晃,就到了九月十五大朝之日。
祥嘉十四年九月十五,燕王於這一天清晨於朝天殿內召開大朝,舉行燕王世子的封冊大典。朝天殿內,燕維疆身著冕服坐於王座之上,燕行雲亦著冕服跪於大殿中央,文武官員肅立於大殿兩側,大虞禮部左侍郎李宗義立於陛階之上,宣讀天子詔書:
維祥嘉十四載,歲在丙申,大虞
皇帝陛下
詔:
燕王長子燕氏行雲,天資聰穎,德品無暇,風猷昭茂,好文修武。今應燕王所請,冊立為燕王世子,以繼國統。特命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李宗義頒賜冊書。
欽此
燕行雲叩首行禮:“臣叩謝天恩!”
李宗義走下陛階,將冊立詔書交予燕行雲,燕行雲再拜,將冊書交予禮官。光祿大夫柱國燕王行在中書省左丞相沈熙之為燕行雲換戴王世子冠。正奉大夫正治卿燕王行在禮部尚書孟益為燕行雲奉上世子金印。
隨後燕行雲向燕維疆行叩拜大禮,起身後走上陛階,於燕王左側跪坐,文武百官跪拜行禮,齊聲道賀:“臣等為燕王賀,為世子賀!”
秦弛見李宗義下車,與孟益二人上前幾步,拱手道:“正然公遠道而來,辛苦辛苦!”
李宗義見眼前走過來的二人,皆是身著紫色官袍配金玉帶,走在前麵的是一位容貌俊朗風度翩然的中年人,一副黑色長髯隨微風浮動,頗有一番貴氣自身上散出,稍落後半個身位的則是一名相貌儒雅的老者。李宗義雖未來過燕藩,早就得了通報說燕藩禦史大夫秦弛和禮部尚書孟益親赴城門外迎他,頓時心中了然,立刻笑著作揖迴禮:“可是秦公和孟尚書,哎呀老朽一介庸才,不過為陛下跑跑腿,豈敢勞二位大人在此親迎,實在是折煞老夫了。”
秦弛對這種官場客套自然熟絡,心道:“您老這嘴上說著折煞,這馬車自打出了驛站可沒提過半點速,一路上慢慢悠悠讓我在這吃了快一個時辰的沙子,這架子端的倒是穩。”心裏這般想著,但秦弛也明白朝廷和藩國的關係本就微妙,更何況燕國還是外藩不是宗藩,此次傳來消息說朝廷派了李宗義來頒賜冊立世子的詔書,燕國上下也在犯嘀咕,搞不懂朝廷是想展示對燕藩的倚重親近還是要借機做些什麽。但秦弛此時見李宗義雖然在來時路上端了架子,但見麵之後還是平易謙恭,沒擺什麽譜,心裏還是有些底了,看來朝廷還是要倚重燕國來抵禦北方轄製宗藩。
心裏心思急轉,秦弛動作上也半點不慢,在李宗義拱手作揖之時便快速上前一步,雙手扶住李宗義沒有讓他拜下去:“正然公這是說的哪裏話,您老是我大虞的肱骨,此次作為上使親赴燕境,我燕國上下皆是感佩陛下的恩重。”
說著就將李宗義扶起,孟益在一旁看著二人你來我往的寒暄,在一旁笑著不說話。若是秦弛不來,他自然會和李宗義親近寒暄,但此時秦弛在前麵與李宗義套近乎,他若再過分的熱情難免有諂媚之態。
燕國雖與朝廷親近,這些年為抵禦蒙古入侵糧餉軍費對朝廷也多有儀仗,但燕國畢竟是封王裂土的藩國,該拿捏的身段還是要保持的。他孟益也不像秦弛想著和朝廷的重臣有什麽私誼,將來好引為外援,身位燕臣,效忠燕王才是立身之本。此時有秦弛在前麵頂著,他也正好樂的清閑,在一旁看著二人你來我往。
秦弛拉著李宗義向著準備好的馬車走去,邊走邊說到:“正然公,此來舟車勞頓,王上已命我和孟尚書為您準備了休憩的宅院,請您和您的護衛們一同進城先休息一夜,明日晌午,王上在宮內設宴為您老接風洗塵,世子的冊立大典定在十五大朝,後續的諸多事宜由禮部孟尚書他們與您商洽,咱們先進城吧。”
“好好好!”李宗義笑著應承,一邊隨秦弛走向入城的馬車一邊說道:“隻是我今日還需去拜會一下成國公,我臨行前,陛下特意交代,讓我代為問候成國公,王命在身,不敢耽擱,秦公可否為老朽引個路,隨我一同前去啊?”
成國公是太祖大封功臣時給老相沈熙之的封號,隻是沈熙之隨燕驥來到北境,任燕國左相後已無人這麽稱唿沈熙之,沈熙之的府邸也隻掛沈府的匾額,並不按禮製掛成國公府。
聽到李宗義此言,秦弛並無太大的反應,笑著說道:“既是聖命在身,自是不能耽擱,不過在下不便陪正然公前去了,我前些時日因為輕狂孟浪惡了老相,我若是陪著您前去,難免惹老相心煩,還是讓孟尚書陪您老去相府吧,不過去相府前還是讓我和孟尚書陪您老先到歇腳的宅院,您老也好稍作梳洗,您看可好?”
“也好,也好!”李宗義不動聲色,隨著秦弛孟益上了馬車,心中對這位秦弛秦大夫的應對頗有些意外。朝廷與藩國之間對彼此的風吹草動都是十分在意,李宗義對燕國朝堂的動向自然也是了解的八九不離十。
秦弛作為燕王外戚,本就是被燕王硬抬上來與沈熙之打擂台的,雙方自然是水火不容的關係,更何況現在又有了奪嫡之爭,對與不久前由於張琰通敵一案雙方的朝堂對峙朝廷也是有所了解的。秦弛說自己輕狂孟浪惡了老相,李宗義知道他在說此事,隻是他沒想到秦弛會直接將此事說出來當做推脫的借口。如此一來,倒顯得秦弛光明磊落,與沈熙之隻是政見之爭。
李宗義心想這秦弛雖是一介商賈出身,但也真不是俗人。朝廷雖然與燕藩親近,想的是籠絡燕藩穩住北方,先著力對付其餘虎視眈眈的宗藩,但也不願看到燕藩真的是鐵板一塊免得將來尾大不掉。此次李宗義前來雖是要展示朝廷對燕藩的恩重,但若是有攪弄些風雨的機會,李宗義也不會放過,畢竟隻有藩國內有所爭鬥,朝廷才有機會插手。
李宗義剛才說要先去拜會沈熙之,其實是不合禮製的,畢竟他作為上使,未見燕王,先去拜會一國丞相,而且沈熙之還是太祖欽封的朝廷國公,又任過朝廷的丞相,難免不會讓人多想。
這種挑撥雖然很是低級流於表麵,但總會讓燕王有所不滿,李宗義本以為秦弛會借著這個機會和自己一同前去,無論自己和沈熙之談論什麽,秦弛都可以借此去燕王麵前鼓弄些唇舌。
但沒想到秦弛竟然如此的顧全大局,沒有順著自己的話稱唿沈熙之為成國公,也不陪自己前去,顯然是不準備借此來打壓沈熙之。
試探不成,李宗義也沒什麽所謂,他本來也沒打算真在燕藩這搞出些大風浪,李宗義和秦弛孟益二人一同上了馬車,向城內駛去。一路上秦弛與李宗義頗為熱情的閑聊,時常掀開車窗的簾子為李宗義介紹著燕京城內的風景,孟益則一直在一旁默默地閉目養神。
馬車在城內緩緩行駛了半個時辰後,停在了離王城不遠處的一處大宅,到達之後,秦弛並未陪同李宗義進門,又與李宗義寒暄兩句後便告辭離去,孟益領著李宗義進了下榻的宅邸。稍微安頓了一下,李宗義最終決定讓孟益稍待他片刻,自己去臥室換了一套便裝,才和孟益一同去了相府。
等到了沈熙之的府邸門外,隻見沈府已然中門大開,隻是並無太多人迎候,隻有一位年輕人站在門外,見到李宗義二人下了馬車,立刻迎了上來,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小子沈宗道,奉祖父之命在此迎候上使、孟尚書。”
李宗義身著一席青衫,笑著扶起沈宗道,“一年多未見,探花郎神采依舊啊,我這次來是以弟子身份來看望師相,探花郎不必多禮。”
沈宗道在祥嘉十三年的春闈中得中探花,在洛京自是見過這位禮部侍郎的,而這位大虞禮部侍郎與沈熙之的淵源也頗為不淺。
昔年前宋時,李宗義少年得誌,年僅十七歲就得中二甲進士,還被選入翰林院,二十歲時就進了前宋的禮部。隻可惜因為家境貧寒,無錢打點,不受上官喜愛,被扔進了北上讓當時還沒有自立的姚盛交出兵權的使節隊伍當副使。
當時李宗義就覺得此去必死無疑,姚盛等人被逼之下一定會脫離宋朝自立,介時他們這群人都得被殺了祭旗。隻可惜他人微言輕,說的話自然沒人聽,而當時的正使又是個沒腦子的蠢貨,隻想著北方蒙古虎視眈眈,姚盛等人不敢違逆朝廷,會乖乖交出兵權,讓他得此大功。
等李宗義等人到了當時還是洛陽的姚盛軍駐地,一開始對他們還是頗為禮遇,隻想著能否拖延轉圜。這讓當時的正使更加囂張跋扈,似乎篤定姚盛不敢違逆朝廷旨意,一邊收著姚盛及手下將領的賄賂,一邊催促姚盛交出兵權南下。
李宗義當時隻覺得死到臨頭,說不定下一刻就會有一群驕兵悍將衝出來將自己剁碎了喂狗,本著能活一刻是一刻的想法,終日跑到酒肆買醉。
就在一天李宗義又跑到酒肆買醉時,碰到了當時在姚盛帳下任軍機參讚的沈熙之,兩人相談甚歡。沈熙之大概能猜出這個年輕人心中所想,也對這個腦子還算清醒的年輕人有些欣賞,分別之際沈熙之拍著李宗義的肩膀說道:“小兄弟,莫要覺著山窮水複無路可走,當年我們這些人都活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說不定何時就被如豬狗般屠宰,但如今如何,事在人為,就看你怎麽想,說不定明天一早就柳暗花明了。”
當時李宗義隻覺得沈熙之是在寬慰他,但第二天一早,李宗義隨著正使又一次走進姚盛的大帳,再次要求姚盛南下,而姚盛似乎也難以拖延,無奈答應,要交出兵符大印,當時李宗義就覺著不可思議,難不成自己猜錯了,姚盛真的不敢反,自己能活著迴去複命了。
但就在正使誌得意滿的走上前要去接過大印時,在一旁佇立的燕驥突然一聲暴喝:“不可南下!”
說完就抽刀一刀將正使的腦袋砍了下來,李宗義看著滾落到自己腳邊臉上還掛著笑容的腦袋,隻覺得人都傻了,兩股戰戰,再看見提著血刀惡狠狠看著自己的燕驥以及兩邊站立的兩排惡狠狠像是要活吃了他的武將們,更是覺得天旋地轉,尿都要控製不住噴出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李宗義猛然看到姚盛身邊一席文士裝扮的沈熙之,想起了昨天在酒肆的談話,刹那間福至心靈。
李宗義猛然跪下,大聲喊道:“朝廷不義,迫害忠良,皇帝昏聵無能,親信奸佞賊子,如今鷙鳥未除豺狼當道,便想著折劍藏弓自毀長城。昔年嶽飛將軍北伐成功在即,就被宋帝與奸相秦檜十二道金牌追迴,冤殺於風波亭中,而今又要行此喪盡天良之事。如此這般必使蒙古賊子趁機南下,屠戮中原,此天道難容也。姚帥起於微末,未受皇恩,振臂聚豪傑而挽天傾,救萬民於水火。而今外有惡虎窺伺,內有昏君佞臣,值此天傾海覆之際,唯有姚帥可擔大任,小人鬥膽請姚帥即登大位,應天道,順人心,一匡天下!”
聲嘶力竭的喊完這番話,李宗義一頭重重的磕在地上,磕的自己眼前金星飛舞。李宗義匍匐在地上,緊閉雙眼,自己臨危之下說了那麽一大通話,此刻全身的力氣仿佛被抽去。
大帳之內一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李宗義也不敢抬頭看帳內的情景,就在李宗義感到時間漫長到自己仿佛死過一次之後,終於聽到沈熙之開口說話:“大帥,此人所言極是,請大帥應天命,即登大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匡扶天下,救萬民於水火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帳內一眾勸進之聲。
這之後,李宗義也因為勸進之功得以留在姚盛帳下,隨沈熙之理事,李宗義也一直感念沈熙之的救命之恩,一直以弟子禮侍奉沈熙之,所以當初見到沈宗道,李宗義對其頗為照顧,沈宗道作為外藩舉子能被點為探花郎,李宗義也曾為其在聖上麵前美言。
沈宗道起身後笑著對李宗義說道:“正然公見諒,父親半月前外出和朋友采風遊玩,不在燕京,二叔也在官學講學,突然接到正然公要來看望祖父的消息,倉促之下,隻能由小子出門迎接,望正然公海涵。”
沈熙之兩子一女,但兩個兒子皆不成什麽大器,沈宗道的父親沈默是長子,平生喜好書法繪畫,為人曠達疏闊,尤愛與文人墨客出外遊曆,二字沈言則是不愛交際,偏愛治學,如今在官學授課,二人皆無官身,沈熙之的女兒也隻是嫁了個平常人家。
李宗義聽完哈哈一笑:“你父親還是那麽悠遊自在,令人好生羨慕啊,師相還好嗎?”
“祖父大人一切都好,現在在書房等候正然公和孟尚書。”沈宗道說完側身請二人進府。
在一旁一直不曾言語的孟益開口說道:“我就不陪正然公進府了,臨近世子大典,禮部諸事繁忙,許多事還需我去操辦,明日王上宴請完正然公後,我再與您詳談冊立大典事宜。”
隨後孟益看向沈宗道稱唿他的字道:“元伯,你招待好正然公,拜會完老相後,替我送正然公迴住處歇息。”隨後又向李宗義告罪一聲,轉身離去。
沈宗道趕忙俯身稱事,李宗義看著孟益離去的背影,心中又是一震。秦弛不隨他前來,他可以理解為秦弛並不想在他這個外人麵前展現燕國朝堂的不和,但孟益身為陪同他的禮部尚書,到了相府不進門卻著實令他驚訝。
他身為朝廷的親使,此番來拜會燕國的丞相,而且沈熙之此前還是太祖朝的丞相,大虞的成國公,如果孟益和他一同拜會,雖然不合禮製可能引起燕王不滿,但有孟益這個見證人也算光明磊落,但這孟益一走,難免就有私會的嫌疑。
李宗義心中湧起的第一個想法是難道這孟益是秦弛一黨的人,故意要造成私會的局麵來讓燕王心生不滿。但很快李宗義就摒棄了這個想法,按他的了解,孟益是本地的大族,一直在燕國的朝堂中保持中立,而且他若真想以此來挑撥燕王與沈熙之的關係,那麽他今日送自己到了相府門口卻故意離去的行徑也必然招致燕王的惱怒,孟益不會做如此蠢事。
那如此一來,就隻有一個原因了,那就是孟益篤定燕王並不會在意自己先行來拜會沈熙之,也不會在意自己與沈熙之單獨談話,看來燕王對沈熙之的信重還是異於常人的。
事情也卻如李宗義所想,孟益之所以不陪他進相府,是他明白燕王對於老相還是敬重的,燕國上下也沒人會疑心這位曾追隨太祖開朝立國的功臣又在太祖崩逝後辭相隨先王來到燕境,抵禦外邦的老相國會做什麽對燕國不利之事。
而孟益送李宗義到了相府門口卻不進,更可明白的向朝廷展示燕王對老相的信任,展示燕國朝堂的團結,孟益相信此事傳入王宮中,會比他陪著李宗義進府更獲燕王的歡心。
李宗義心中感歎,麵上卻不露聲色,隨著沈宗道進了相府,來到沈熙之的書房,沈宗道在將李宗義引入書房後便告退。李宗義進入書房後就看到須發皆白的沈熙之立在書案後,在書案上揮毫潑墨練習著書法,李宗義站定深深一拜:“學生宗義拜見師相!”
沈熙之書寫完最後一筆,將毛筆放下,笑著對李宗義招手到:“正然來了,來,過來看看老夫的書法可有進步。”
李宗義笑著起身走進書案,書案上是一副狂草,寫的是王昌齡的兩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整幅字以書法來看隻能算是一般,並不出彩,但字中狂放之氣倒是躍然紙上,李宗義笑著說道:“師相,您的字較之從前確有提升,雖然還稱不上大家,但這字中的氣魄神韻非常人能比。”
沈熙之哈哈大笑:“正然啊,你這張嘴還是那麽會誇人,老夫昔年隻是個落拓秀才,比不上你們這些飽學儒士,不說我那個喜好書法的兒子,現在就連我那孫兒在書法上的造詣也能甩我八條街遠。”說完便招唿李宗義到一旁坐下。
李宗義先扶著沈熙之坐下,然後才坐在一旁,桌上已擺放好兩杯熱茶,李宗義看著桌上的兩杯茶笑著說道:“師相這是早就料定隻有我一人前來嗎?”
沈熙之微微一笑:“我聽人說你換了便服來我這,就料到孟益不會進門,他這個人呐,在禮部泡了一輩子,儀禮規製繁文縟節最是斤斤計較,所以他這個人也最愛多想處處計較,難免不爽利,其實他進不進來都無所謂,老夫行事無不可對人言。”
“師相磊落!”李宗義緊著恭維了一句。
飲了一口茶後,沈熙之問道:“陛下身體如何?”
李宗義趕忙說道:“陛下一切都好,這次我來燕京,陛下特意讓我來看望師相。”
沈熙之聽了李宗義的話並沒有如常理般謝恩,反而直接問道:“可我聽說,陛下近年來操勞國事,身體一年不如一年,近年來更是藥石不斷,易感風寒?”
李宗義聽完麵色一滯,沈熙之說的是實情,但平日裏大家也隻是私下裏議論一下,尤其現在沈熙之是外藩之臣,如此直白的問話,李宗義一時間不知如何作答。
沈熙之見李宗義不答,也不為難,接著問道:“朝廷那邊對燕藩的看法如何?”
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李宗義思索了一下,索性橫下心,不再繞圈子說場麵話,直接說道:“陛下還是傾向於親近燕藩的,朝廷上雖有些異議,但大體上還是認為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削弱其餘四個宗藩。尤其是狼子野心的秦王,燕藩畢竟是外藩,北地這些年又遭蹂躪,元氣未複,時常還有蒙古掠邊擾境,對朝廷也恭順,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想著依靠燕藩安定北方。這次燕王上表請立世子,陛下特意召集了朝內重臣閉門商議,最終決定派我前來,表示對燕王的禮重,表示朝廷對燕藩的親近之意。”
沈熙之見李宗義如實作答,臉上的笑容愈發真摯,卻沒有對李宗義的話做什麽評價,反而說起了另外一件事:“你對孟益不陪你來見我是怎麽想的?”
李宗義著實要被沈熙之搞糊塗了,但出於對沈熙之的敬重還是如實說道:“近年來,朝廷也聽到風聲說如今的燕王對師相有所忌憚,所以扶持了秦弛來打壓師相,但今日看來,燕王對師相還是信任非常的,所以今日孟尚書敢讓我獨自來見師相。”
沈熙之飲了一口茶,隨後說道:“平衡朝堂,是為君為王者應盡的本分,朝堂之上一家獨大,哪怕為首者沒什麽想法,下麵的人可不一定。臣強主弱,必生禍端,所以王上扶個秦弛出來我其實很高興。當然還有一點是當今的王上天性憊懶,有個秦弛牽製我這個老家夥也省我天天念叨他,他可以過得舒服些。”
說著沈熙之看向李宗義,“說這些,是想借你的口告訴朝廷,當今的燕王是個能守住基業的,但也無甚進取之心,自然對朝廷沒什麽威脅,還能幫朝廷守住北方,免受蒙古侵擾。你也說了,陛下和朝廷既然也想要親近燕藩,依靠燕藩,那就做事爽利些!近年來,朝廷答應給付的軍費糧餉屢有拖欠,本來答應承擔燕境邊軍五成的軍餉,今年的給付不足應撥的三成,遼西軍已經兩年沒有發餉了。河北久遭外族蹂躪,本就窮弱,財政捉襟見肘,一直勉力支撐,朝廷若還是如此扣扣索索,真不拍有朝一日蒙古人再次扣關南下,屠戮中原?”
說到這沈熙之重重歎了一口氣:“我老了,你頭發也白了,陛下的年歲也長了,既然決定了要弱宗藩,那就必須依靠燕藩穩住北方,燕國倒了,光憑大同軍頂得住蒙古人嗎?還是你們指望山東的齊王為朝廷保駕護航?”
李宗義這才明白沈熙之的意所指處,沉吟了片刻說道:“師相,朝廷這些年來對燕藩多有信重,自然是看中當今燕王對朝廷的忠心,但就像您剛才說的,人都會老的,如今的燕王不也要立儲了嗎?今天的燕王沒有野心,能為朝廷一心一意的守住北方,明日的燕王呢?朝廷也是怕養虎為患啊!”
沈熙之冷哼了一聲:“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既要又要,兩邊不靠,最終怕不是要落個雞飛蛋打。當年太祖寵愛當今聖上,又舍不下秦王,猶豫不決拖拖拉拉,我屢次勸其立儲都不聽我言,若是當初聽我所言早下決斷,無論是立秦王還是立今上,何至於有今天的局麵。你是知道的,我當初是力諫立秦王為太子的,先忠武王也是!但是太祖崩逝後,今上領兵返迴洛京,先忠武王決定扶保今上,而後是我去勸服的秦王接受朝廷的敕封,俯首稱臣,為什麽?因為今上當初領兵迴京,手上拿著太祖的傳位詔書,又以封王裂土得到了如今的齊王、吳王、楚王的支持。我和先忠武王若是再支持秦王,必然會打的血流成河,蒙古人也必然借機南下,那麽就不如扶保今上,強壓秦王低頭,以此來避免兵禍,保住大虞的基業。如今也是如此,無論怎樣,北方不能亂,我已經黃土埋到脖子了,我不能再看著中原陸沉,你明白嗎,正然!”
李宗義起身一拜,說道:“師相,學生明白了,我會將師相的意思轉達給陛下,隻是如今朝廷也難,河東行省需要支撐大同守軍入不敷出,江西行省勉強能自給自足,收不上什麽賦稅,秦王虎視眈眈,朝廷需要重兵防備,齊王吳王楚王也都是不省心的,朝廷也難啊,不過師相放心,學生迴去一定與陛下陳明利害,盡力周旋,盡量將今年應撥付燕軍的軍餉送到。”
沈熙之見此擺手讓李宗義坐下,“有你這句話便好!”
二人又閑談了許久,及至傍晚用過飯後,李宗義才從沈府離開,之後的幾天皆是與孟益等商定冊立大典事宜,時間一晃,就到了九月十五大朝之日。
祥嘉十四年九月十五,燕王於這一天清晨於朝天殿內召開大朝,舉行燕王世子的封冊大典。朝天殿內,燕維疆身著冕服坐於王座之上,燕行雲亦著冕服跪於大殿中央,文武官員肅立於大殿兩側,大虞禮部左侍郎李宗義立於陛階之上,宣讀天子詔書:
維祥嘉十四載,歲在丙申,大虞
皇帝陛下
詔:
燕王長子燕氏行雲,天資聰穎,德品無暇,風猷昭茂,好文修武。今應燕王所請,冊立為燕王世子,以繼國統。特命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李宗義頒賜冊書。
欽此
燕行雲叩首行禮:“臣叩謝天恩!”
李宗義走下陛階,將冊立詔書交予燕行雲,燕行雲再拜,將冊書交予禮官。光祿大夫柱國燕王行在中書省左丞相沈熙之為燕行雲換戴王世子冠。正奉大夫正治卿燕王行在禮部尚書孟益為燕行雲奉上世子金印。
隨後燕行雲向燕維疆行叩拜大禮,起身後走上陛階,於燕王左側跪坐,文武百官跪拜行禮,齊聲道賀:“臣等為燕王賀,為世子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