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嘉十四年十月初三,離燕行雲被冊立為世子又過去了半個多月,經過這些時日的休養,燕行雲的傷也已好全。這日辰時,燕行雲穿著朝服來到朝天殿外,殿內燕王正與諸大臣議事,燕行雲喚來一名內侍,讓他進去通報。
內侍急忙來到殿內,向燕王奏報:“王上,世子殿下在殿外求見!”燕維疆聽完心中覺得有些奇怪,笑著說:“行雲來這幹什麽,讓他進來吧。”內侍趕忙出去請燕行雲進殿。
燕行雲一身朝服走進殿內,英姿勃發,氣度不凡,引得一眾大臣眼前也是一亮。平時這位殿下久在宮闈,少在人前露麵,半個月前的冊立大典,禮數繁多,眾人也隻看到燕行雲容貌不凡,不覺得有其它出眾之處。
今日殿內人不多,都是燕國重要的六部九卿堂官,此時見燕行雲走路間龍驤虎步,腰背挺拔,想是平時不少修習武事,心中不由得暗暗讚許。
燕行雲來到殿中,跪地行禮:“兒臣叩見父王!”
燕維疆笑著讓燕行雲起身:“起來吧,行雲你有何事來要這朝天殿啊?”
燕行雲起身後從朝服袍袖中拿出一本奏章,雙手奉上,燕王身邊的內侍總管急忙上前接過奏本,送到燕維疆手上,燕行雲等到燕維疆打開奏本才低頭說到:“兒臣這些年文無建樹,武無寸功,蒙父王愛重,立為世子,思前想後頗為惶恐,自覺不能再虛度時日,故兒臣請命,前往遼西,為我大燕鎮守邊疆,開疆拓土!”
此言一出,殿內群臣俱是一驚,秦弛也驚詫的看著身邊這邊新立的燕王世子,燕維疆聽完,惱怒的將奏章摔在王案上,斥責道:“胡鬧!”
下邊站著的沈熙之急忙說道:“殿下您剛剛年滿十五歲,還未及冠,何必急著去邊關曆練,先隨師傅們學文修武,日後再去也不遲啊!”
一旁的秦弛聽著沈熙之的話總感覺哪有些不對,按理來說他們這些文臣不應該說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之類的話,讓燕行雲老老實實待在宮牆之內嗎?怎麽沈老兒這話裏話外,似乎不反對燕行雲去邊關,隻是讓他緩一緩的意思。
燕行雲向老相行了一禮,隨後說道:“多謝老相關愛,然昔年漢冠軍侯十八歲就深入大漠縱橫千裏,王祖父當年十四歲便投身軍伍,征伐數十載方得基業,我雖不敢與冠軍侯王祖父相比,但也仰慕其風采。況且兒臣也並無好大喜功當即就要到邊關廝殺之意,遼西防禦使王公武將軍當年曾隨王祖父征戰四方,兒臣聽聞當年王祖父對其屢有稱讚,兒臣可先到其帳下修習軍事,定能大有進益。”
燕行雲說完老相便不再說話,燕維疆也坐在王座上沉默不語,燕行雲繼續說道:“父王,王祖父崩逝時兒臣尚在幼齒,不曾記事。但這些年也曾聽聞,當年王祖父本欲一舉攻下兩遼之地,但恰逢太祖崩逝,未能全功,隻奪下遼西大寧一府之地。後在大寧設了遼西防禦使,兒臣想王祖父之意一定是希望可以攻下遼西進取遼東。兒臣身為燕氏子孫,又忝居世子之位,定要奮發圖強,全祖父之遺願。況且,前些時日,兒臣遇刺,此刻淨是些蒙古韃子,想來幕後之人,定時那蒙古遼陽王,兒臣也想親報此仇,讓那遼陽王見見我燕山兒郎的厲害,望父王成全!”
燕行雲說完親報此仇之後,秦弛頓時感覺身後一雙雙眼睛齊刷刷的盯著自己的脊背,秦弛心中竟是莫名的泛起一股委屈。
秦弛心想:“你們一個個的都懷疑我幹什麽,那刺殺真不是我所為啊,那王宮禁衛的戰力如何我能不清楚嗎,我至於蠢到讓一群烏合之眾去襲殺二十多身穿全甲的精銳嗎?你們這不是懷疑我的人品,這是懷疑我的智商啊!”
心中這麽想著,秦弛更覺得委屈,覺得那晚捅金大茂一刀真是捅少了,應該多捅他兩刀。
王座上的燕維疆聽到行刺和燕行雲說的親報此仇也是臉色一變,沉默了片刻後看向沈熙之:“老相如何說?”
沈熙之沉吟了片刻:“殿下雄心壯誌不下先王,令老臣十分感佩。這些年遼西無有大的戰事,遼陽王與蒙古大汗也多有不和,想來近期也沒有什麽犯邊的想法,讓殿下去邊關走一走看一看也未嚐不可,讓王公武仔細照看便是,若是遼陽王有異動,到時再將殿下召迴就是。”
老相這番話讓燕維疆很是詫異,他本以為老相還會反對,但又一想老相當年和先王一同征戰,對先王甚是了解,想必這些年也有克服遼東之意,被燕行雲一番慷慨陳詞說動,也不奇怪,於是又問向殿內眾人:“眾卿以為如何?”
殿內的諸位大臣有的看向老相,他們本來是不讚成世子遠去邊關的,但看老相如此說雖有些不解老相所想,但也不好再說什麽。有些武將和這些年一直想著對蒙古用兵的,被燕行雲一說,心情很是激動,但畢竟燕行雲年幼,又是世子,萬一到邊關出了什麽意外,無人想擔此幹係。
還有一些是秦弛一係,自然想著讓二殿下繼位,燕行雲成為世子後的這些日子很是沉寂,如今見燕行雲自請去邊關,又看到了一線希望,但看秦弛閉口不言,自然也隨著修起了閉口禪,於是殿內其餘人紛紛低頭閉口不言。
秦弛通過燕行雲和沈熙之這一唱一和的配合下,漸漸也猜出了燕行雲打的是去遼西收攏軍中勢力的打算。但如今燕行雲已是世子,如果留在燕京,與老相裏外配合,他扶二殿下繼位的機會隻怕會難上加難。
燕行雲跑去遼西,雖然可能將遼西諸將收入麾下,但畢竟遠離燕京,遠離燕王。一邊父子相隔千裏,一邊本就受寵的幼子承歡膝下,燕行麟的機會顯然會更大。
而在燕京之中,少了燕行雲這麵世子大旗,他想撬動老相手底下官員的機會也更大,就算將來有變,隻要他想辦法收服山海關守將,就可以將燕行雲鎖在關外,那他就有機會在燕京一錘定音。
秦弛這麽想著,越來越覺得這是件好事,隻是唯一讓他猶疑的是就算燕行雲看不出這些,沈熙之那個老狐狸不可能想不到,為何不加阻止。想來想去,秦弛覺得可能還是此次刺殺還是嚇到了燕行雲,讓他迫切的想要掌握軍中的力量為他所用,老相想必也是自恃能掌握燕京的局勢,可以與遠在遼西的燕行雲內外配合。
秦弛想著心中冷笑,你們既然要行此險招,那咱們就各憑本事吧,你燕行雲放著坦途不走,先要去遼西,那就看你能不能從遼西活著迴來吧。秦弛想著看來迴頭還得親近親近那個金大茂,畢竟想讓燕行雲折在遼西,少不了金大茂的主子蒙古遼陽王的助力。
燕維疆看眾臣態度,自己更是猶豫不定,隻得一揮手對燕行雲說道:“此事容後再議,你先退下吧!”
“是,兒臣告退!”燕行雲向後退了幾步,然後轉身向殿外走去。
走到殿外,燕行雲仰頭眯著眼看了看掛在天東邊的朝陽,心中有幾分欣喜又有幾分惆悵,欣喜的是前往遼西的事大概是定了,惆悵的是看來在父王心中果然還是更喜歡燕行麟多一些。收斂了心思,燕行雲大步離去。
晚間,毓秀宮中,燕維疆倚靠在床榻上,燕行麟站在他麵前一本正經的在背誦詩經大雅中的文王有聲。今日燕行麟學了五首,之前四首都背的很流利,但這一首文王有聲大概字多了些,燕行麟背的有些吃力,磕磕絆絆的還有背錯,惹得燕維疆哈哈大笑。
秦夫人走進來說到:“麟兒,該去休息了!”燕行麟如獲大赦,跟父王告退一聲,蹦著高兒的跑了出去。燕維疆看著幼子蹦蹦跳跳的身影,又想起燕行雲所請去遼西的事,情緒又低落下來。
秦夫人來到床榻上,給燕維疆按著肩膀,問道:“王上,怎麽了,麟兒又做什麽錯事惹你不高興了嗎?”
燕維疆答道:“沒有,是行雲,他今天早上上奏章自請去鎮守遼西。”
“啊!”雖然早上散朝後秦弛就派人通知了秦夫人燕行雲自請去遼西的事,並告訴她如果王上說起,就暗中促成此事,但秦夫人此刻還是裝著吃驚的樣子說道:“好端端的,去那苦寒之地做什麽?”
燕維疆歎了一口氣:“說是為了修習軍事,完成王祖父遺願,為大燕開疆拓土。”
秦夫人聽完笑著說道:“原來如此,世子殿下真是胸懷壯誌啊,不愧是王上的兒子,有您的風采,不像麟兒,整日就知道貪玩。”
“像我?”燕維疆笑了一聲:“我可沒他那麽大的雄心壯誌!他啊,還是更像我父王多一些,父王當年就對行雲極為喜愛,時常說此子將來必能成就大業,我當時還說,一個一歲多的娃娃怎麽就能看出來將來能成大業,如今看來,父王的眼光還是準啊。要說像啊,還是麟兒像我,當年父王也沒少罵我憊懶。”
說到這燕維疆拉起秦夫人的手接著說:“孤當年,可沒少被父王拿鞭子抽。”
秦夫人被逗得一笑,說道:“那王上幹脆也拿鞭子抽抽麟兒,省的他整日裏隻知道玩樂。”
燕維疆哈哈一笑:“我可舍不得。”說完燕維疆又沉思了片刻,然後歎了一口氣說道:“算了,隨他去吧,去曆練曆練也好,畢竟將來是要繼承國統的,去邊關摔打摔打也好。”
聽到繼承國統四個字,秦夫人眼神一黯,隨後趕緊收斂了情緒,說道:“王上,別想這些了,臣妾侍候王上休息吧!”
祥嘉十四年十月二十,燕京城城東陽春門外,兩百騎騎兵列陣在官道兩側,擎著旌旗。今日在朝天殿上燕王命世子燕行雲巡撫遼西地方並總督提調遼西軍政事,率眾臣為燕行雲餞行,隨後燕行雲啟程出宮,長樂公主燕琪兒帶著燕行麟一路送到了陽春門外。
陽春門外,燕琪兒拉著燕行雲的衣袖淚眼婆娑:“王兄,一定要走嗎?”。
燕行雲輕柔地幫她拭去眼淚,撫著她的頭發說道:“琪兒,我知道你已經懂了一些事情,而另一些事可能又看不明白。但你不用去想這些,你自小就養在秦夫人膝下,你視她為母,我相信她也是真的把你當女兒。王兄的事是前朝事,無論如何都與你這後宮的女孩子無關,所以安心的待在燕京,每天快快樂樂的就是,其它不必掛懷,王兄會迴來的。”
一旁的燕行麟今天也格外乖巧,拉著姐姐的手站在一邊,燕行雲看著這個幼弟,笑著解下腰上的佩刀,蹲下身遞給燕行麟,燕行麟欣喜的雙手抱住。
燕行雲看著他說道:“行麟,你今年已經要滿八歲了,是個大孩子了,以後莫要貪玩,跟著師傅們認真學習,這把刀是我八歲時,我求父王命人為我打造的,一開始我都揮不起來。這些年我一直用它練習武事,時常磨拭,今日我將它送與你,希望你也能用它勤加修習,王兄還是希望你將來能為大燕做些事情的。”
燕行麟得了一把寶刀,高興的喊道:“我記住了王兄!”
燕行雲起身拍了拍燕行麟的腦袋,對燕琪兒說道:“好了,迴宮去吧,王兄要啟程了。”
葉庭圭為燕行雲牽來戰馬,燕行雲上馬後,在二百騎的甲士護衛下,向東而去,東方五裏外,一支龐大的隊伍正等著燕行雲。
此次前去遼西,燕維疆在護衛燕京的燕山四軍中抽調精銳,組建了一營精銳騎兵由葉庭圭統率,葉庭圭也如願成了都統,而且燕維疆還破格授了他從四品的宣威將軍騎都尉,讓他總領燕行雲身邊的護衛。
另外還組建了一營精甲步軍,裏麵還有兩標火銃手,攜帶二百隻火銃,由從燕山左軍抽調的一名都統方元修統率,聽命於燕行雲。他們匯同一萬名征夫壯丁六百輛雙駕大車,押送十萬石糧食,三萬套棉衣,一萬五千石幹草前往遼西。
葉庭圭馭馬靠近燕行雲說道:“殿下,您如此珍視的愛刀就這麽送給二殿下了?”
燕行雲豪爽一笑:“我現在不至少有你們一千把快刀了嗎,還在乎那一把幹什麽?”說完口中大喝一聲,雙腿一夾馬腹,胯下戰馬立時提速,隨行鐵騎也隨之提速,官道上頓時塵土飛揚,馬蹄聲震如雷。
燕琪兒看著遠去的隊伍被馬蹄揚起的塵土遮蔽,抹了抹眼淚,帶著燕行麟上了馬車,向著宮城而去。
------------------------------------------
燕京城東五裏處,燕行雲率領二百騎趕到,步軍營都統方元修帶領一應軍官在路旁迎候,見到燕行雲馬隊來到後,齊行跪地:“末將參見世子殿下!”
燕行雲翻身下馬說道:“眾將軍不必虛禮,都起來吧!”眾將齊聲:“謝殿下!”隨後起身。燕行雲問道:“方將軍,隊伍如何?”方元修答道:“迴殿下,眾將士已整裝待發,糧草車隊也已準備好,靜候殿下命令。”
燕行雲迴身看著隨自己一路疾馳的馬隊,馬匹因載著齊甲的軍士奔行五裏此時已露疲相,大多在喘著粗氣,躁動嘶鳴著,命令道:“飲馬,休整兩刻鍾,兩刻之後整隊出發!”
兩刻之後,一萬多人的隊伍排著縱隊沿著官道,向東而行。隊伍中間,燕行雲穿著一身皮甲牽馬而行,高福和葉庭圭也牽著馬走在他兩側。
燕行雲看著還穿著全甲的葉庭圭笑著說道:“嗣忠,你為何還穿著全甲,如此行軍你不累嗎?”
葉庭圭答道:“卑職有護衛殿下之責,不敢稍有懈怠。”
燕行雲笑著說道:“嗣忠,此去遼西,到大寧得一千餘裏,到山海關也有六百裏,你若穿著這一身盔甲走路,沒到山海關恐怕就累趴了,還怎麽護衛我。我看你剛才安排了一標遊騎撒在隊伍周邊五裏戒備,又讓一標騎兵全甲騎馬隨行,也未免太過小心了些,我們此去一路都在燕國腹地,又是如此龐大的隊伍,除非是蒙古的騎馬殺到我燕國腹地,能有什麽危險。有那一標遊騎戒備就可以了,一會歇腳時,讓那一標全甲隨行的騎兵卸掉甲胄,正常行軍就是,省省馬力。你也把甲卸了,不然讓這一眾軍士看到,還以為我讓上次的刺殺嚇破了膽,在這萬人隊伍中也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葉庭圭訕然一笑:“是卑職畫蛇添足了,沒想到殿下也深知行軍之道。”
燕行雲搖了搖手:“隻是在兵書上看到了些許,你久經軍伍,閑來無事到可以跟我說些,想到什麽說什麽,不必拘束。”
“是!”葉庭圭想了一下說道:“殿下領隊伍啟程時並未騎馬,而是牽馬步行,想來也是明曉無論騎軍步軍,在長途行軍時,速度是差不多的。因為騎軍正常行軍時也是不騎馬的,而是牽馬步行,若是隻有單馬則將甲胄兵器放於馬背之上。殿下此次所帶騎軍皆配駑馬,則將甲胄兵器口糧等皆放於駑馬之上,戰馬不配鞍不承人以保存馬力。如需要騎兵疾行,則兵士騎行駑馬,將甲胄兵器放於戰馬之上。不過此等行軍之後,若想參戰,至少要休息一個時辰以上用來恢複馬力,否則馬是沒有力氣衝鋒的。其實要論急行軍,騎軍不見得有步軍快,訓練有素的步軍可以疾行百裏不停,還可翻山越嶺走近路,但人可以馬不行,再好的馬走三十裏也要飲馬喂食,否則就會嚴重傷損馬力。”
說到這,葉庭圭停了一下,見燕行雲隻是仔細傾聽,便接著說道:“騎軍相較步軍,所耗糧草也是甚多。軍士行軍打仗時,每日給口糧三斤,但馬匹行軍時每日也要給幹草一束,駑馬給精糧兩升,戰馬精糧三升,大戰前一日戰馬需給精糧五升,如此才能保證戰馬可以全力衝鋒。如此計算步軍一營千人行軍一月需糧七百五十石,騎軍一營以一人雙馬計一月需糧兩千五百五十石,幹草六千石。”(ps:明時一升約為1035ml,一斤約為596.8g,十升一鬥,十鬥一石,一石為120斤,參考自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一束草計12斤,0.1石。)
燕行雲聽到這說道:“也就是說我們這次行軍軍馬駑馬加上運送糧草的騾馬牲畜將近四千匹,一路行軍到大寧基本也就將所帶的兩萬石幹草吃的差不多了,糧食也差不多要消耗一萬石左右。”
“是的殿下。”燕維疆接著說道:“這還是我們身處燕國腹地,順著官道行走,每日行軍能行六十餘裏,到山海關六百餘裏路基本都是坦途,隻要不遇到暴雪狂風,大約十日就可到山海關,但山海關到大寧雖然隻有四百餘裏,但多是山路,恐怕耗費的時日要比到山海關還長。”
說到這葉庭圭笑道:“不過這次托殿下的福,我們帶著二百隻羊,五十餘頭牛作為肉食。因為已經入冬,肉可以存貯,出發前還另外屠宰了一百隻羊帶上,沿路軍士們還可以獵些野物,沿途路過州鎮也可再補些肉食。
軍士們有肉吃,加上隻是行軍,每日基本一斤半到兩斤的糧就夠了,不過那一萬征夫壯丁沒有肉食,又加上需要推車運送糧草,幹的都是體力活,他們每日的三斤口糧是少不了的,否則征夫們沒有力氣,隻會拖慢行軍速度。”
燕行雲又問道:“我們這次走的具體是什麽路線?”
葉庭圭答道:“迴殿下,我們這次出燕京向東南經通州、香河至寶坻,從寶坻折向東北經玉田到豐潤,過了豐潤就到了永平府的地界。再經盧龍、撫寧就到山海關了,這一段路選的是遠離長城在燕國腹地的路線,可以保證安全。過了山海關向北經惠州就到大寧,我建議殿下到山海關後讓隊伍修整一日,畢竟山海關後道路就難走了。”(地圖參考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元明本)
葉庭圭正說著時,隻見官道上,一名差役背負青布小包,手持銅鈴跑過。葉庭圭見燕行雲看向那名差役,便說道:“殿下,那是急遞鋪的鋪丁。按照大虞的驛傳製度,驛所為往來馳驛官員公人提供食宿,選合適地址建造。驛站每六十六裏設一站,飼養軍馬,隻傳遞加急公文和邊關軍情。普通公文傳遞則有急遞鋪負責,急遞鋪十裏設一鋪,設鋪長一人,要路有鋪丁十人,僻路由鋪丁四到五人,接到需傳遞公文後鋪丁係於身上手持銅鈴跑步送到下一鋪,日夜不息,公文每日需走三百裏,但有延誤,相關人等皆要論罪,此製還是先王向太祖進言所立。”
燕行雲點點頭,接著趕路,一路上葉庭圭又講了些軍伍事,讓燕行雲大為受益。晌午休憩時,步軍營都統方元修來到燕行雲身邊詢問道:“殿下,下午何時出發?”
燕行雲答道:“上午出發較晚,隻行了二十餘裏,但今日首日行軍,體力尚好,半個時辰後就出發,下午行軍四十裏再紮營。命先頭遊騎選好紮營地址,迴來通報,先派一標騎軍過去劃定營地。趕到營地後,騎軍居中,征夫糧草大車在騎軍外,步軍在最外,夜間哨戒就由方將軍負責。以後每日行軍六十裏皆依此製,切記紮營時盡量遠離城鎮,不得擾民,不得毀壞農田。”
方元修聽完急忙稱是,心中確實極為驚奇。本來他被選為此次陪燕行雲前往遼東的步軍營都統時,心中還頗有些怨懟,護衛世子在他想來肯定不是什麽好差事,一路行軍風餐露宿,長在深宮的世子殿下能吃得這苦,少不得要鬧出些事來。
再加上還是去那遼西苦寒之地,方都統隻得感慨自己命苦,也怪他不會鑽營,不受上司喜歡,才被抓了這等苦差。尤其他看到前些天還是正六品校尉的葉庭圭轉眼成了騎軍營都統不說,還比他高了一級,成了從四品武官,心裏更是不舒服。
可今日看到燕行雲下馬隨著隊伍一路步行行軍,既不騎馬也不坐車,心中便是一奇,心中高看了這位世子一眼。剛才燕行雲這一番安排井井有條,滴水不露,又是讓方元修一驚。
方元修想著這久居深宮的世子竟然真的通曉軍伍之事,看樣子也吃的了苦,中午休憩就跟普通軍士一般啃著幹糧就涼水。方元修心想,“這位世子殿下看來真是有些本事的,將來跟著他,未必是件苦事。”
方元修帶著一肚子驚奇退下,葉庭圭看出了方元修心態有所變化,笑著對燕行雲說:“殿下,方都統心態看來有了不小的變化,想來要不了多久,這一千把快刀也能握在殿下手中了。”
燕行雲笑了笑:“不急,日子還長著呢。”
內侍急忙來到殿內,向燕王奏報:“王上,世子殿下在殿外求見!”燕維疆聽完心中覺得有些奇怪,笑著說:“行雲來這幹什麽,讓他進來吧。”內侍趕忙出去請燕行雲進殿。
燕行雲一身朝服走進殿內,英姿勃發,氣度不凡,引得一眾大臣眼前也是一亮。平時這位殿下久在宮闈,少在人前露麵,半個月前的冊立大典,禮數繁多,眾人也隻看到燕行雲容貌不凡,不覺得有其它出眾之處。
今日殿內人不多,都是燕國重要的六部九卿堂官,此時見燕行雲走路間龍驤虎步,腰背挺拔,想是平時不少修習武事,心中不由得暗暗讚許。
燕行雲來到殿中,跪地行禮:“兒臣叩見父王!”
燕維疆笑著讓燕行雲起身:“起來吧,行雲你有何事來要這朝天殿啊?”
燕行雲起身後從朝服袍袖中拿出一本奏章,雙手奉上,燕王身邊的內侍總管急忙上前接過奏本,送到燕維疆手上,燕行雲等到燕維疆打開奏本才低頭說到:“兒臣這些年文無建樹,武無寸功,蒙父王愛重,立為世子,思前想後頗為惶恐,自覺不能再虛度時日,故兒臣請命,前往遼西,為我大燕鎮守邊疆,開疆拓土!”
此言一出,殿內群臣俱是一驚,秦弛也驚詫的看著身邊這邊新立的燕王世子,燕維疆聽完,惱怒的將奏章摔在王案上,斥責道:“胡鬧!”
下邊站著的沈熙之急忙說道:“殿下您剛剛年滿十五歲,還未及冠,何必急著去邊關曆練,先隨師傅們學文修武,日後再去也不遲啊!”
一旁的秦弛聽著沈熙之的話總感覺哪有些不對,按理來說他們這些文臣不應該說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之類的話,讓燕行雲老老實實待在宮牆之內嗎?怎麽沈老兒這話裏話外,似乎不反對燕行雲去邊關,隻是讓他緩一緩的意思。
燕行雲向老相行了一禮,隨後說道:“多謝老相關愛,然昔年漢冠軍侯十八歲就深入大漠縱橫千裏,王祖父當年十四歲便投身軍伍,征伐數十載方得基業,我雖不敢與冠軍侯王祖父相比,但也仰慕其風采。況且兒臣也並無好大喜功當即就要到邊關廝殺之意,遼西防禦使王公武將軍當年曾隨王祖父征戰四方,兒臣聽聞當年王祖父對其屢有稱讚,兒臣可先到其帳下修習軍事,定能大有進益。”
燕行雲說完老相便不再說話,燕維疆也坐在王座上沉默不語,燕行雲繼續說道:“父王,王祖父崩逝時兒臣尚在幼齒,不曾記事。但這些年也曾聽聞,當年王祖父本欲一舉攻下兩遼之地,但恰逢太祖崩逝,未能全功,隻奪下遼西大寧一府之地。後在大寧設了遼西防禦使,兒臣想王祖父之意一定是希望可以攻下遼西進取遼東。兒臣身為燕氏子孫,又忝居世子之位,定要奮發圖強,全祖父之遺願。況且,前些時日,兒臣遇刺,此刻淨是些蒙古韃子,想來幕後之人,定時那蒙古遼陽王,兒臣也想親報此仇,讓那遼陽王見見我燕山兒郎的厲害,望父王成全!”
燕行雲說完親報此仇之後,秦弛頓時感覺身後一雙雙眼睛齊刷刷的盯著自己的脊背,秦弛心中竟是莫名的泛起一股委屈。
秦弛心想:“你們一個個的都懷疑我幹什麽,那刺殺真不是我所為啊,那王宮禁衛的戰力如何我能不清楚嗎,我至於蠢到讓一群烏合之眾去襲殺二十多身穿全甲的精銳嗎?你們這不是懷疑我的人品,這是懷疑我的智商啊!”
心中這麽想著,秦弛更覺得委屈,覺得那晚捅金大茂一刀真是捅少了,應該多捅他兩刀。
王座上的燕維疆聽到行刺和燕行雲說的親報此仇也是臉色一變,沉默了片刻後看向沈熙之:“老相如何說?”
沈熙之沉吟了片刻:“殿下雄心壯誌不下先王,令老臣十分感佩。這些年遼西無有大的戰事,遼陽王與蒙古大汗也多有不和,想來近期也沒有什麽犯邊的想法,讓殿下去邊關走一走看一看也未嚐不可,讓王公武仔細照看便是,若是遼陽王有異動,到時再將殿下召迴就是。”
老相這番話讓燕維疆很是詫異,他本以為老相還會反對,但又一想老相當年和先王一同征戰,對先王甚是了解,想必這些年也有克服遼東之意,被燕行雲一番慷慨陳詞說動,也不奇怪,於是又問向殿內眾人:“眾卿以為如何?”
殿內的諸位大臣有的看向老相,他們本來是不讚成世子遠去邊關的,但看老相如此說雖有些不解老相所想,但也不好再說什麽。有些武將和這些年一直想著對蒙古用兵的,被燕行雲一說,心情很是激動,但畢竟燕行雲年幼,又是世子,萬一到邊關出了什麽意外,無人想擔此幹係。
還有一些是秦弛一係,自然想著讓二殿下繼位,燕行雲成為世子後的這些日子很是沉寂,如今見燕行雲自請去邊關,又看到了一線希望,但看秦弛閉口不言,自然也隨著修起了閉口禪,於是殿內其餘人紛紛低頭閉口不言。
秦弛通過燕行雲和沈熙之這一唱一和的配合下,漸漸也猜出了燕行雲打的是去遼西收攏軍中勢力的打算。但如今燕行雲已是世子,如果留在燕京,與老相裏外配合,他扶二殿下繼位的機會隻怕會難上加難。
燕行雲跑去遼西,雖然可能將遼西諸將收入麾下,但畢竟遠離燕京,遠離燕王。一邊父子相隔千裏,一邊本就受寵的幼子承歡膝下,燕行麟的機會顯然會更大。
而在燕京之中,少了燕行雲這麵世子大旗,他想撬動老相手底下官員的機會也更大,就算將來有變,隻要他想辦法收服山海關守將,就可以將燕行雲鎖在關外,那他就有機會在燕京一錘定音。
秦弛這麽想著,越來越覺得這是件好事,隻是唯一讓他猶疑的是就算燕行雲看不出這些,沈熙之那個老狐狸不可能想不到,為何不加阻止。想來想去,秦弛覺得可能還是此次刺殺還是嚇到了燕行雲,讓他迫切的想要掌握軍中的力量為他所用,老相想必也是自恃能掌握燕京的局勢,可以與遠在遼西的燕行雲內外配合。
秦弛想著心中冷笑,你們既然要行此險招,那咱們就各憑本事吧,你燕行雲放著坦途不走,先要去遼西,那就看你能不能從遼西活著迴來吧。秦弛想著看來迴頭還得親近親近那個金大茂,畢竟想讓燕行雲折在遼西,少不了金大茂的主子蒙古遼陽王的助力。
燕維疆看眾臣態度,自己更是猶豫不定,隻得一揮手對燕行雲說道:“此事容後再議,你先退下吧!”
“是,兒臣告退!”燕行雲向後退了幾步,然後轉身向殿外走去。
走到殿外,燕行雲仰頭眯著眼看了看掛在天東邊的朝陽,心中有幾分欣喜又有幾分惆悵,欣喜的是前往遼西的事大概是定了,惆悵的是看來在父王心中果然還是更喜歡燕行麟多一些。收斂了心思,燕行雲大步離去。
晚間,毓秀宮中,燕維疆倚靠在床榻上,燕行麟站在他麵前一本正經的在背誦詩經大雅中的文王有聲。今日燕行麟學了五首,之前四首都背的很流利,但這一首文王有聲大概字多了些,燕行麟背的有些吃力,磕磕絆絆的還有背錯,惹得燕維疆哈哈大笑。
秦夫人走進來說到:“麟兒,該去休息了!”燕行麟如獲大赦,跟父王告退一聲,蹦著高兒的跑了出去。燕維疆看著幼子蹦蹦跳跳的身影,又想起燕行雲所請去遼西的事,情緒又低落下來。
秦夫人來到床榻上,給燕維疆按著肩膀,問道:“王上,怎麽了,麟兒又做什麽錯事惹你不高興了嗎?”
燕維疆答道:“沒有,是行雲,他今天早上上奏章自請去鎮守遼西。”
“啊!”雖然早上散朝後秦弛就派人通知了秦夫人燕行雲自請去遼西的事,並告訴她如果王上說起,就暗中促成此事,但秦夫人此刻還是裝著吃驚的樣子說道:“好端端的,去那苦寒之地做什麽?”
燕維疆歎了一口氣:“說是為了修習軍事,完成王祖父遺願,為大燕開疆拓土。”
秦夫人聽完笑著說道:“原來如此,世子殿下真是胸懷壯誌啊,不愧是王上的兒子,有您的風采,不像麟兒,整日就知道貪玩。”
“像我?”燕維疆笑了一聲:“我可沒他那麽大的雄心壯誌!他啊,還是更像我父王多一些,父王當年就對行雲極為喜愛,時常說此子將來必能成就大業,我當時還說,一個一歲多的娃娃怎麽就能看出來將來能成大業,如今看來,父王的眼光還是準啊。要說像啊,還是麟兒像我,當年父王也沒少罵我憊懶。”
說到這燕維疆拉起秦夫人的手接著說:“孤當年,可沒少被父王拿鞭子抽。”
秦夫人被逗得一笑,說道:“那王上幹脆也拿鞭子抽抽麟兒,省的他整日裏隻知道玩樂。”
燕維疆哈哈一笑:“我可舍不得。”說完燕維疆又沉思了片刻,然後歎了一口氣說道:“算了,隨他去吧,去曆練曆練也好,畢竟將來是要繼承國統的,去邊關摔打摔打也好。”
聽到繼承國統四個字,秦夫人眼神一黯,隨後趕緊收斂了情緒,說道:“王上,別想這些了,臣妾侍候王上休息吧!”
祥嘉十四年十月二十,燕京城城東陽春門外,兩百騎騎兵列陣在官道兩側,擎著旌旗。今日在朝天殿上燕王命世子燕行雲巡撫遼西地方並總督提調遼西軍政事,率眾臣為燕行雲餞行,隨後燕行雲啟程出宮,長樂公主燕琪兒帶著燕行麟一路送到了陽春門外。
陽春門外,燕琪兒拉著燕行雲的衣袖淚眼婆娑:“王兄,一定要走嗎?”。
燕行雲輕柔地幫她拭去眼淚,撫著她的頭發說道:“琪兒,我知道你已經懂了一些事情,而另一些事可能又看不明白。但你不用去想這些,你自小就養在秦夫人膝下,你視她為母,我相信她也是真的把你當女兒。王兄的事是前朝事,無論如何都與你這後宮的女孩子無關,所以安心的待在燕京,每天快快樂樂的就是,其它不必掛懷,王兄會迴來的。”
一旁的燕行麟今天也格外乖巧,拉著姐姐的手站在一邊,燕行雲看著這個幼弟,笑著解下腰上的佩刀,蹲下身遞給燕行麟,燕行麟欣喜的雙手抱住。
燕行雲看著他說道:“行麟,你今年已經要滿八歲了,是個大孩子了,以後莫要貪玩,跟著師傅們認真學習,這把刀是我八歲時,我求父王命人為我打造的,一開始我都揮不起來。這些年我一直用它練習武事,時常磨拭,今日我將它送與你,希望你也能用它勤加修習,王兄還是希望你將來能為大燕做些事情的。”
燕行麟得了一把寶刀,高興的喊道:“我記住了王兄!”
燕行雲起身拍了拍燕行麟的腦袋,對燕琪兒說道:“好了,迴宮去吧,王兄要啟程了。”
葉庭圭為燕行雲牽來戰馬,燕行雲上馬後,在二百騎的甲士護衛下,向東而去,東方五裏外,一支龐大的隊伍正等著燕行雲。
此次前去遼西,燕維疆在護衛燕京的燕山四軍中抽調精銳,組建了一營精銳騎兵由葉庭圭統率,葉庭圭也如願成了都統,而且燕維疆還破格授了他從四品的宣威將軍騎都尉,讓他總領燕行雲身邊的護衛。
另外還組建了一營精甲步軍,裏麵還有兩標火銃手,攜帶二百隻火銃,由從燕山左軍抽調的一名都統方元修統率,聽命於燕行雲。他們匯同一萬名征夫壯丁六百輛雙駕大車,押送十萬石糧食,三萬套棉衣,一萬五千石幹草前往遼西。
葉庭圭馭馬靠近燕行雲說道:“殿下,您如此珍視的愛刀就這麽送給二殿下了?”
燕行雲豪爽一笑:“我現在不至少有你們一千把快刀了嗎,還在乎那一把幹什麽?”說完口中大喝一聲,雙腿一夾馬腹,胯下戰馬立時提速,隨行鐵騎也隨之提速,官道上頓時塵土飛揚,馬蹄聲震如雷。
燕琪兒看著遠去的隊伍被馬蹄揚起的塵土遮蔽,抹了抹眼淚,帶著燕行麟上了馬車,向著宮城而去。
------------------------------------------
燕京城東五裏處,燕行雲率領二百騎趕到,步軍營都統方元修帶領一應軍官在路旁迎候,見到燕行雲馬隊來到後,齊行跪地:“末將參見世子殿下!”
燕行雲翻身下馬說道:“眾將軍不必虛禮,都起來吧!”眾將齊聲:“謝殿下!”隨後起身。燕行雲問道:“方將軍,隊伍如何?”方元修答道:“迴殿下,眾將士已整裝待發,糧草車隊也已準備好,靜候殿下命令。”
燕行雲迴身看著隨自己一路疾馳的馬隊,馬匹因載著齊甲的軍士奔行五裏此時已露疲相,大多在喘著粗氣,躁動嘶鳴著,命令道:“飲馬,休整兩刻鍾,兩刻之後整隊出發!”
兩刻之後,一萬多人的隊伍排著縱隊沿著官道,向東而行。隊伍中間,燕行雲穿著一身皮甲牽馬而行,高福和葉庭圭也牽著馬走在他兩側。
燕行雲看著還穿著全甲的葉庭圭笑著說道:“嗣忠,你為何還穿著全甲,如此行軍你不累嗎?”
葉庭圭答道:“卑職有護衛殿下之責,不敢稍有懈怠。”
燕行雲笑著說道:“嗣忠,此去遼西,到大寧得一千餘裏,到山海關也有六百裏,你若穿著這一身盔甲走路,沒到山海關恐怕就累趴了,還怎麽護衛我。我看你剛才安排了一標遊騎撒在隊伍周邊五裏戒備,又讓一標騎兵全甲騎馬隨行,也未免太過小心了些,我們此去一路都在燕國腹地,又是如此龐大的隊伍,除非是蒙古的騎馬殺到我燕國腹地,能有什麽危險。有那一標遊騎戒備就可以了,一會歇腳時,讓那一標全甲隨行的騎兵卸掉甲胄,正常行軍就是,省省馬力。你也把甲卸了,不然讓這一眾軍士看到,還以為我讓上次的刺殺嚇破了膽,在這萬人隊伍中也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葉庭圭訕然一笑:“是卑職畫蛇添足了,沒想到殿下也深知行軍之道。”
燕行雲搖了搖手:“隻是在兵書上看到了些許,你久經軍伍,閑來無事到可以跟我說些,想到什麽說什麽,不必拘束。”
“是!”葉庭圭想了一下說道:“殿下領隊伍啟程時並未騎馬,而是牽馬步行,想來也是明曉無論騎軍步軍,在長途行軍時,速度是差不多的。因為騎軍正常行軍時也是不騎馬的,而是牽馬步行,若是隻有單馬則將甲胄兵器放於馬背之上。殿下此次所帶騎軍皆配駑馬,則將甲胄兵器口糧等皆放於駑馬之上,戰馬不配鞍不承人以保存馬力。如需要騎兵疾行,則兵士騎行駑馬,將甲胄兵器放於戰馬之上。不過此等行軍之後,若想參戰,至少要休息一個時辰以上用來恢複馬力,否則馬是沒有力氣衝鋒的。其實要論急行軍,騎軍不見得有步軍快,訓練有素的步軍可以疾行百裏不停,還可翻山越嶺走近路,但人可以馬不行,再好的馬走三十裏也要飲馬喂食,否則就會嚴重傷損馬力。”
說到這,葉庭圭停了一下,見燕行雲隻是仔細傾聽,便接著說道:“騎軍相較步軍,所耗糧草也是甚多。軍士行軍打仗時,每日給口糧三斤,但馬匹行軍時每日也要給幹草一束,駑馬給精糧兩升,戰馬精糧三升,大戰前一日戰馬需給精糧五升,如此才能保證戰馬可以全力衝鋒。如此計算步軍一營千人行軍一月需糧七百五十石,騎軍一營以一人雙馬計一月需糧兩千五百五十石,幹草六千石。”(ps:明時一升約為1035ml,一斤約為596.8g,十升一鬥,十鬥一石,一石為120斤,參考自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一束草計12斤,0.1石。)
燕行雲聽到這說道:“也就是說我們這次行軍軍馬駑馬加上運送糧草的騾馬牲畜將近四千匹,一路行軍到大寧基本也就將所帶的兩萬石幹草吃的差不多了,糧食也差不多要消耗一萬石左右。”
“是的殿下。”燕維疆接著說道:“這還是我們身處燕國腹地,順著官道行走,每日行軍能行六十餘裏,到山海關六百餘裏路基本都是坦途,隻要不遇到暴雪狂風,大約十日就可到山海關,但山海關到大寧雖然隻有四百餘裏,但多是山路,恐怕耗費的時日要比到山海關還長。”
說到這葉庭圭笑道:“不過這次托殿下的福,我們帶著二百隻羊,五十餘頭牛作為肉食。因為已經入冬,肉可以存貯,出發前還另外屠宰了一百隻羊帶上,沿路軍士們還可以獵些野物,沿途路過州鎮也可再補些肉食。
軍士們有肉吃,加上隻是行軍,每日基本一斤半到兩斤的糧就夠了,不過那一萬征夫壯丁沒有肉食,又加上需要推車運送糧草,幹的都是體力活,他們每日的三斤口糧是少不了的,否則征夫們沒有力氣,隻會拖慢行軍速度。”
燕行雲又問道:“我們這次走的具體是什麽路線?”
葉庭圭答道:“迴殿下,我們這次出燕京向東南經通州、香河至寶坻,從寶坻折向東北經玉田到豐潤,過了豐潤就到了永平府的地界。再經盧龍、撫寧就到山海關了,這一段路選的是遠離長城在燕國腹地的路線,可以保證安全。過了山海關向北經惠州就到大寧,我建議殿下到山海關後讓隊伍修整一日,畢竟山海關後道路就難走了。”(地圖參考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元明本)
葉庭圭正說著時,隻見官道上,一名差役背負青布小包,手持銅鈴跑過。葉庭圭見燕行雲看向那名差役,便說道:“殿下,那是急遞鋪的鋪丁。按照大虞的驛傳製度,驛所為往來馳驛官員公人提供食宿,選合適地址建造。驛站每六十六裏設一站,飼養軍馬,隻傳遞加急公文和邊關軍情。普通公文傳遞則有急遞鋪負責,急遞鋪十裏設一鋪,設鋪長一人,要路有鋪丁十人,僻路由鋪丁四到五人,接到需傳遞公文後鋪丁係於身上手持銅鈴跑步送到下一鋪,日夜不息,公文每日需走三百裏,但有延誤,相關人等皆要論罪,此製還是先王向太祖進言所立。”
燕行雲點點頭,接著趕路,一路上葉庭圭又講了些軍伍事,讓燕行雲大為受益。晌午休憩時,步軍營都統方元修來到燕行雲身邊詢問道:“殿下,下午何時出發?”
燕行雲答道:“上午出發較晚,隻行了二十餘裏,但今日首日行軍,體力尚好,半個時辰後就出發,下午行軍四十裏再紮營。命先頭遊騎選好紮營地址,迴來通報,先派一標騎軍過去劃定營地。趕到營地後,騎軍居中,征夫糧草大車在騎軍外,步軍在最外,夜間哨戒就由方將軍負責。以後每日行軍六十裏皆依此製,切記紮營時盡量遠離城鎮,不得擾民,不得毀壞農田。”
方元修聽完急忙稱是,心中確實極為驚奇。本來他被選為此次陪燕行雲前往遼東的步軍營都統時,心中還頗有些怨懟,護衛世子在他想來肯定不是什麽好差事,一路行軍風餐露宿,長在深宮的世子殿下能吃得這苦,少不得要鬧出些事來。
再加上還是去那遼西苦寒之地,方都統隻得感慨自己命苦,也怪他不會鑽營,不受上司喜歡,才被抓了這等苦差。尤其他看到前些天還是正六品校尉的葉庭圭轉眼成了騎軍營都統不說,還比他高了一級,成了從四品武官,心裏更是不舒服。
可今日看到燕行雲下馬隨著隊伍一路步行行軍,既不騎馬也不坐車,心中便是一奇,心中高看了這位世子一眼。剛才燕行雲這一番安排井井有條,滴水不露,又是讓方元修一驚。
方元修想著這久居深宮的世子竟然真的通曉軍伍之事,看樣子也吃的了苦,中午休憩就跟普通軍士一般啃著幹糧就涼水。方元修心想,“這位世子殿下看來真是有些本事的,將來跟著他,未必是件苦事。”
方元修帶著一肚子驚奇退下,葉庭圭看出了方元修心態有所變化,笑著對燕行雲說:“殿下,方都統心態看來有了不小的變化,想來要不了多久,這一千把快刀也能握在殿下手中了。”
燕行雲笑了笑:“不急,日子還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