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年11月,準備已久的紅地運河工程開始施工,紅地運河,是大明帝國給這個工程起的名字,實際就是蘇伊士運河。
之所以叫紅地運河,是因為它聯通紅海和地中海。
而且,奧斯曼帝國此刻還不知道後路被抄了。
紅海北岸距離聖城耶路撒冷非常近,而另外兩座聖城,麥加,麥地那,都在紅海沿岸。
朱辰鈺打算利用這三座聖城做文章,當然為了防止過早的打草驚蛇,或者激怒當地的信徒。女皇並沒有直接發難。
她在等待機會,這個機會就是紅地運河的挖通。
沒有什麽事是一千門帝國大炮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千門!
為了讓大炮的射程延續到這裏,運河的交通就非常有必要,可以說這是一個關鍵工程。
與此同時,北線明軍勢如破竹,打的奧斯曼土耳其節節敗退。但離著奧斯曼土耳其的徹底潰敗還差點火候。
奧斯曼土耳其終究靠著裏海的艦隊,與明軍形成了對峙。
在此情形下,明軍放慢了進攻外高加索地區的步伐,轉而向西部的黑海挺進。
連克數座大城,明軍直達刻赤,被一座海峽攔住去路,這裏不是別的地方,刻赤海峽。
朱辰鈺自然不知道刻赤海峽的戰略地位,但以她的作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是了,再深的溝子也有辦法建橋通過。
兩軍作戰,信息先行。
明軍繼續發揮技術特長,在亞速海東部沿岸開始布局無線電信號傳輸塔。此刻的大明帝國,在電學研究方麵,一騎絕塵,
任何藍星勢力都無法與之匹敵,這項技術簡直就是金手指,開了大掛。
僅憑此一點,奧斯曼帝國就沒有資格跟大明帝國叫板。
凜冬將至,奧斯曼帝國不打算在這個時間反攻明軍,失地已經達到12城,這讓奧斯曼帝國高層震怒不已。但麵對武裝到牙齒的大明軍隊,奧斯曼人毫無辦法。這是屈辱,百年未有的屈辱。
明軍收縮防線,開始搜集資源,擄掠大批人口,這些人口一大部分是原有沙俄的住民,少部分是遷移而來的土耳其人,無一例外,全部拉去做工。
明軍有三條物資運輸路線,一是哈薩克金帳汗國境內的鐵路線,一是朱自成的遠征路線,再有就是南唐國朱聿建開辟的印度洋-阿拉伯海-紅海航線。
特別是海上路線的開通,大大提高了明軍的後勤補給能力。
明水師擁有五千噸級的鐵甲艦,這種船是海上巨無霸,主要用途就是用於後勤補給。
這一時期,明朝海軍不具備強大的艦船設計能力,鐵甲艦還處於不斷的摸索和改進階段。即便如此,任何國家還是無法與之抗衡。
明水師深入紅海,如入無人之境。沿海的船隊,不論軍用還是民用,隻要看到大明國旗,都會敬而遠之。
通過後勤補給艦的供應,大批糧食被運到麥加,麥第那兩座聖城周邊。給各地朝拜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當然這些東西肯定不是用來幫助薩法維王朝改善人民生活的。
而是用來統治當地人的工具。奧斯曼帝國委派的官員已經被肅清,大明帝國幫助薩法維王朝重新占領了失地。
對於波斯薩法維王朝來說,依舊是誰的拳頭大,就跟誰親,大明帝國給的太多了,他們自然選擇跟隨大明。
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些東方的來客對於他們的宗教信仰暫時沒有任何想法,不會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樣,跟他們搶奪聖城控製權。
最起碼不會隨便拆改他們的清真寺。就這一點,贏得了信徒們的好感,支持明帝國的人還越來越多。
明帝國控製聖城的辦法就是控製糧食和資源的流通,控製商業,並謀求礦產資源。
薩法維王朝一些仁人誌士積極推崇與大明王朝的文化與技術交流。想要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但大明帝國並不希望他們掌握太多先進科技。
有些技術是受到嚴格限製的,此外還有武器禁運條款,大明帝國與薩法維王朝合作,開發了阿拉伯半島的油氣資源。這些資源的開發權就是薩法維王朝用來與東方帝國打交道的重要抓手。
大明帝國通過對這些油氣資源采取置換的方式進行占領和開發,兵不血刃就取得了礦產的使用權。
大明的條件對薩法維王朝來說,是難以拒絕的。
科技高速發展,各種好玩好用的東西讓仍然處於封建時期的薩法維王朝貴族們享受到了極大的舒適。
而這一切都是明帝國的糖衣炮彈,他們腐蝕這些人,讓他們耽溺於享樂。
明帝國在那裏建立工廠,聘用當地人工作,並發放報酬,當地人很快嚐到了甜頭,沒有封建領主再壓迫他們,他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食物和錢。
盡管如此,每一個民族總是有憂心前程的,某些人知道這是明帝國的陽謀,不斷製造事端,唿籲抵製明帝國的經濟入侵。
但是,效果甚微,在滿足生存都是艱難異常的封建時代,誰會把注意力關注到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所謂前途。
隻要明天不挨餓,還能活下去,那就安然的享受每一天不好嗎?非要在刀尖上行走嗎?
朱辰鈺知道什麽叫做溫水煮青蛙,每一個族群最容易攻破的不是他們的軍隊和長城,而是心防!而攻破心防最好的手段就是滿足他們的貪婪,懶惰和欲望!
但與此同時,貪婪永無止境,那就需要用到武力鎮壓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女皇製定了對付這些封建帝國的策略。從人民內部瓦解他們,從人心最不設防的地方瓦解他們,沒有戰鬥意誌的勇士是一個空空的殼子。
女皇派遣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來集中開發半島上的石油資源,大肆采集礦產,使得明帝國的生產力急速提升。
明帝國開始研製噴氣式飛機!
大明21年,紅地運河竣工,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研製成功。
南唐水師大規模進軍紅海,穿越紅地運河,在地中海站穩了腳跟,兵鋒直指聖城耶路撒冷。
奧斯曼土耳其即將走向衰落,他們在大明帝國南北夾擊的布局之下,幾乎完全失去了戰略優勢。唯一能做的就是收縮防線,在外高加索地區進行最後的抵抗。
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海軍被困在黑海,失去了陸上補給之後,三個月內就分崩離析了。
五月,總攻開始,北線軍隊進軍君士坦丁堡,南線的南唐海軍和朱自成的陸軍則吃掉了耶路撒冷,並以此為據點,進軍其他重要大城。
之所以叫紅地運河,是因為它聯通紅海和地中海。
而且,奧斯曼帝國此刻還不知道後路被抄了。
紅海北岸距離聖城耶路撒冷非常近,而另外兩座聖城,麥加,麥地那,都在紅海沿岸。
朱辰鈺打算利用這三座聖城做文章,當然為了防止過早的打草驚蛇,或者激怒當地的信徒。女皇並沒有直接發難。
她在等待機會,這個機會就是紅地運河的挖通。
沒有什麽事是一千門帝國大炮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千門!
為了讓大炮的射程延續到這裏,運河的交通就非常有必要,可以說這是一個關鍵工程。
與此同時,北線明軍勢如破竹,打的奧斯曼土耳其節節敗退。但離著奧斯曼土耳其的徹底潰敗還差點火候。
奧斯曼土耳其終究靠著裏海的艦隊,與明軍形成了對峙。
在此情形下,明軍放慢了進攻外高加索地區的步伐,轉而向西部的黑海挺進。
連克數座大城,明軍直達刻赤,被一座海峽攔住去路,這裏不是別的地方,刻赤海峽。
朱辰鈺自然不知道刻赤海峽的戰略地位,但以她的作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是了,再深的溝子也有辦法建橋通過。
兩軍作戰,信息先行。
明軍繼續發揮技術特長,在亞速海東部沿岸開始布局無線電信號傳輸塔。此刻的大明帝國,在電學研究方麵,一騎絕塵,
任何藍星勢力都無法與之匹敵,這項技術簡直就是金手指,開了大掛。
僅憑此一點,奧斯曼帝國就沒有資格跟大明帝國叫板。
凜冬將至,奧斯曼帝國不打算在這個時間反攻明軍,失地已經達到12城,這讓奧斯曼帝國高層震怒不已。但麵對武裝到牙齒的大明軍隊,奧斯曼人毫無辦法。這是屈辱,百年未有的屈辱。
明軍收縮防線,開始搜集資源,擄掠大批人口,這些人口一大部分是原有沙俄的住民,少部分是遷移而來的土耳其人,無一例外,全部拉去做工。
明軍有三條物資運輸路線,一是哈薩克金帳汗國境內的鐵路線,一是朱自成的遠征路線,再有就是南唐國朱聿建開辟的印度洋-阿拉伯海-紅海航線。
特別是海上路線的開通,大大提高了明軍的後勤補給能力。
明水師擁有五千噸級的鐵甲艦,這種船是海上巨無霸,主要用途就是用於後勤補給。
這一時期,明朝海軍不具備強大的艦船設計能力,鐵甲艦還處於不斷的摸索和改進階段。即便如此,任何國家還是無法與之抗衡。
明水師深入紅海,如入無人之境。沿海的船隊,不論軍用還是民用,隻要看到大明國旗,都會敬而遠之。
通過後勤補給艦的供應,大批糧食被運到麥加,麥第那兩座聖城周邊。給各地朝拜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當然這些東西肯定不是用來幫助薩法維王朝改善人民生活的。
而是用來統治當地人的工具。奧斯曼帝國委派的官員已經被肅清,大明帝國幫助薩法維王朝重新占領了失地。
對於波斯薩法維王朝來說,依舊是誰的拳頭大,就跟誰親,大明帝國給的太多了,他們自然選擇跟隨大明。
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些東方的來客對於他們的宗教信仰暫時沒有任何想法,不會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樣,跟他們搶奪聖城控製權。
最起碼不會隨便拆改他們的清真寺。就這一點,贏得了信徒們的好感,支持明帝國的人還越來越多。
明帝國控製聖城的辦法就是控製糧食和資源的流通,控製商業,並謀求礦產資源。
薩法維王朝一些仁人誌士積極推崇與大明王朝的文化與技術交流。想要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但大明帝國並不希望他們掌握太多先進科技。
有些技術是受到嚴格限製的,此外還有武器禁運條款,大明帝國與薩法維王朝合作,開發了阿拉伯半島的油氣資源。這些資源的開發權就是薩法維王朝用來與東方帝國打交道的重要抓手。
大明帝國通過對這些油氣資源采取置換的方式進行占領和開發,兵不血刃就取得了礦產的使用權。
大明的條件對薩法維王朝來說,是難以拒絕的。
科技高速發展,各種好玩好用的東西讓仍然處於封建時期的薩法維王朝貴族們享受到了極大的舒適。
而這一切都是明帝國的糖衣炮彈,他們腐蝕這些人,讓他們耽溺於享樂。
明帝國在那裏建立工廠,聘用當地人工作,並發放報酬,當地人很快嚐到了甜頭,沒有封建領主再壓迫他們,他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食物和錢。
盡管如此,每一個民族總是有憂心前程的,某些人知道這是明帝國的陽謀,不斷製造事端,唿籲抵製明帝國的經濟入侵。
但是,效果甚微,在滿足生存都是艱難異常的封建時代,誰會把注意力關注到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所謂前途。
隻要明天不挨餓,還能活下去,那就安然的享受每一天不好嗎?非要在刀尖上行走嗎?
朱辰鈺知道什麽叫做溫水煮青蛙,每一個族群最容易攻破的不是他們的軍隊和長城,而是心防!而攻破心防最好的手段就是滿足他們的貪婪,懶惰和欲望!
但與此同時,貪婪永無止境,那就需要用到武力鎮壓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女皇製定了對付這些封建帝國的策略。從人民內部瓦解他們,從人心最不設防的地方瓦解他們,沒有戰鬥意誌的勇士是一個空空的殼子。
女皇派遣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來集中開發半島上的石油資源,大肆采集礦產,使得明帝國的生產力急速提升。
明帝國開始研製噴氣式飛機!
大明21年,紅地運河竣工,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研製成功。
南唐水師大規模進軍紅海,穿越紅地運河,在地中海站穩了腳跟,兵鋒直指聖城耶路撒冷。
奧斯曼土耳其即將走向衰落,他們在大明帝國南北夾擊的布局之下,幾乎完全失去了戰略優勢。唯一能做的就是收縮防線,在外高加索地區進行最後的抵抗。
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海軍被困在黑海,失去了陸上補給之後,三個月內就分崩離析了。
五月,總攻開始,北線軍隊進軍君士坦丁堡,南線的南唐海軍和朱自成的陸軍則吃掉了耶路撒冷,並以此為據點,進軍其他重要大城。